阅读莎士比亚:永不谢幕的悲喜剧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戏剧 > 阅读莎士比亚:永不谢幕的悲喜剧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530640142
作者:(英)兰姆
页数:336页

内容概要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然而有几个中国读者仔细读过他的剧作?英国著名散文家兰姆早就意识到“让公众理解大师”的意义,他们从莎士比亚的37出戏剧中,选了20出纪人所熟悉的改写为故事。本书译者萧乾于1956年将之译成中文后,销售过百万册,此固因原著的声望,但已故的萧乾先生是我国名记者兼作家,留学英国剑桥,中英文造诣高,译出的文章,当可媲美原著。

书籍目录

出版前言
原序
暴风雨
仲夏夜之梦
冬天的故事
无事生非
皆大欢喜
维洛那二绅士
威尼斯商人
辛白林
李尔王
麦克白
终成眷属
训悍记
错误的喜剧
一报还一报
第十二夜(或名:各遂所愿)
雅典的太门
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莱特
奥瑟罗
太尔亲王配力克里斯

电影索引表
人物索引表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人的天才之一”,然而有几个中国读者仔细读过他的剧作?英国著名散文家兰姆早就意识到“让公众理解大帅”的意义,他们从莎士比亚的37出戏剧中,选了20出世人所熟悉的改写为故事。本书译者萧乾于1956年将之译成中文后,销售过百万册,此固因原著的声望,但已故的萧乾先生是我国名记者兼作家,留学英国剑桥,中英文造诣高,译出的文章,当可媲美原著。此次的修订版系一种“双重阅读”,特约请了电影研究专家,将历史上由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主要影片配合起来阅读,一方面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莎士比亚,更重要的是演绎了一幕幕“戏中戏,揭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

图书封面


 阅读莎士比亚:永不谢幕的悲喜剧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阅读莎士比亚》这本书是个老本了,萧乾译的,文洁若校,五十年代的翻译,译自兰姆姐弟的Tales from Shakespeare。不过新版改成了这个名字,增加了莎剧在西方演出的照片和信息,比较讨巧。你知道吗?兰姆笔下的莎士比亚正是中国最早接受的莎士比亚。其实正在读一本追寻莎士比亚在中国舞台的书:Staging Shakespeare in China,香港版的。悉数梳理莎翁在中国舞台演出中的历史变迁,颇有意思。当然不会少了莎翁来中国的“初抵”,于是不由得想起林纾。众所周知,这个又名林琴南的人并不懂外文,只是靠着别人口述,自己笔录的方式翻译了上百种外国作品。其中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英国诗人吟边燕语》成为莎士比亚以文学面貌与中国读者谋的第一面。虽然理论上说早在1856年传教士William Muirhead(慕维廉)在翻译Tomas Milner的《大英帝国志》中已经提到了这位文豪的名字,但看来并未引起中国人的注意。林译的《吟边燕语》只是根据兰姆姐弟(Charles Lamb,1775——1834;Mary Lamb,1764——1847)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Tales from Shakespeare)译出,但当时与他合作的口译者魏易也未细加分别,他们只是在译本原作者那里写上了“莎士比”。查尔斯•兰姆算是忠实的“莎翁迷”,而且还是绝对狂热的“惟剧本论者”。他的《关于莎士比亚的悲剧及其上演问题》在莎学界非常有名。兰姆把作家的剧本和演员的表演看作是截然不同的性质,在他以为,剧作家创造诗的想象力、把这些意象化为文字的能力和演员们把它们拙劣的朗诵出来的能力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戏剧诗人对人类心灵的高贵把握,怎么能与那些戏子为了娱乐观众的低级趣味相提并论呢?于是兰姆厌恶莎剧依靠演出推广,他宁愿将原来的戏剧编成故事集,收录了莎翁戏剧本事二十篇,以扩大它的读者群(当然,据说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是他和姐姐写给孩子的儿童读物)。但吊诡的是,当他批评别人可能会“保持故事的原有梗概,而略去其中所有的诗意,——莎士比亚神圣的标记,他的伟大才智”时,他不知道他的故事集在中国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中国人与莎翁这样的一个邂逅颇富意味,因为正是这样一个“故事化”的莎士比亚拉开了中国莎剧与莎学的大幕。这很大意义上影响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早期面貌。剧本未到,演出先行。虽然直到1921年,中国才有真正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本,那是田汉发表在《少年中国》上的《哈孟雷特》,但并未阻碍在这之前八九年,就已经开始的莎剧演出。当然,林纾也直接从莎士比亚的剧本翻译过作品:1916年(民国五年丙辰)4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的“林译小说第二集第十五编”《亨利第六遗事》,属“英国莎士比原著”,“闽林县纾、静海陈家麟同译”。在同一年,林译莎士比亚历史剧还出版了《雷差得记》、《亨利第四记》、《凯彻遗事》等,此外在他死后一年的1925年,商务出版单行本《亨利第五记》。这是所有林纾翻译的莎士比亚目录。这些作品,终于是林纾直接译自莎翁的剧本了,但他却仍然略去了它的戏剧形式,故事化、少对白、通篇不分段、不加标点、以叙述人口吻讲述对话等等。当然,由于这样的形式,将莎翁的名剧列入“林译小说”丛书也就没什么不妥。世界文豪莎士比亚就这样来到了中国,但看来当时的中国戏剧界对他的历史剧兴趣远没有其他作品那么大,还是林译最早的那个《吟边燕语》更受欢迎。后人根据这些戏剧故事(而不是剧本)改编成“文明戏”。到1919年,中国近代早期的演出中,上演过的剧目100个,其中外国戏剧33个(法国2种,德国5种,日本7种,英国21种,不明国籍者2种)莎士比亚的戏剧占了20个之多,很有可能大多是根据林纾、魏易的《吟边燕语》改编的。因为所有的这些上演的戏剧中剧名与《吟边燕语》相同的颇多:《肉券》(今《威尼斯商人》)、《驯悍》(今《驯悍记》)、《挛误》(今《错误的喜剧》)、《铸情》(今《罗密欧与朱丽叶》)、《仇金》(今《雅典的泰门》)、《鬼诏》(今《哈姆雷特》)、《情惑》(今《维洛那二绅士》)等。(据郑正秋主编:《新据考证百出》,中华图书集成公司出版,1919年4月10日)1913年,郑正秋导演了《肉券》,这是至今所知的中国舞台上的第一个莎剧,从名称看它的底本很有可能也是林译的《吟边燕语》。而到了1916年,至少有五出莎戏被搬上舞台:《窃国贼》(《哈姆雷特》)、《女律师》(《威尼斯商人》)、《黑将军》(《奥赛罗》)、《姊妹皇帝》(《李尔王》)和《新南北和》(《麦克白斯》)。虽然这几出戏的剧本很难说也与《吟边燕语》有关,但至少他们的底本也只是故事梗概,人物名字中国化,对话非常简单,带有初期话剧幕表剧的性质。当时这些翻译的戏剧底本很少出版发表,今天也几乎找不到原有的翻译文本。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包天笑编译的莎士比亚的《女律师》(即《威尼斯商人》),剧名当然是来自剧中乔装明断的女主角鲍西亚,但内容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删改很多。此剧发表于《女学生》1911年第2期。20世纪初的所谓莎剧演出多采用“文明戏”的方式,这种“文明戏”是我国话剧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吸收西洋话剧逐渐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样式。这类演出没有剧本,只是靠一个叙述故事梗概的幕间说明,也没有台词。顶多只是注上几句剧情要求必须说的话,其余全凭演员即兴发挥和表演。据说排戏时,导演的作用只是召集演员,介绍情节和上下场次序,安排角色,剩下的就全看演员的本领了。这样的演出并没有原始的记录可资查明,今天的认识全凭早期戏剧前辈的回忆和描述。不过,既然找不到演出的剧本,看看当时报上的广告也是一种告慰。《民国日报》1916年5月25日介绍《女律师》“此本莎翁名剧,借债而要割肉,女子而做律师,文情并茂,妙趣横生。”1916年7月17日说《黑将军》:“一标志女郎,偏不与漂亮少年结婚,而独与身黑须黑的黑将军结为伉俪,致弄出许多情天孽障,趣味之浓为莎剧中第一名”。1916年3月11日登《窃国贼》的广告是:“为人臣而窃君窃国,私通君后;为人弟而盗嫂盗政权。父仇不共戴天,而母且夫事乎杀父之仇,不得以装疯作戏,以娘心,到头来大家难逃一死,此其惨为何如惨”。当时与今天这位被称为是世界文豪的作品同台的,都是些《绿窗红泪》、《劫后姻缘》、《福尔摩斯》等言情侦探之类的戏,(他们当时都上演于上海的笑舞台)。看看这样半文不白、半通不通的广告,想想当时那自由度无限之大的演出形式,足以看出莎士比亚在早期的中国是如何地带有趣味性和娱乐故事性。兰姆若地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从墓穴中跳将出来,继续骂这些中国演员如何把莎士比亚深邃的思想和读者阅读中的快感“贬低到物质化的有血有肉的标准”。不过我想,中国早期对莎士比亚的接受和演出其实不是更符合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的自由化和娱乐化?只是我说这样的话,怕又要引起狂热的“莎翁迷”的反感,认为我是不解莎翁高贵的永恒意义了。这倒真的是又一桩“Shakespeare and No End”的新佳话了。

精彩短评 (总计35条)

  •     电影八卦史。 莎翁的魅力,还是在于字里行间啊~故事情节次之
  •     致我的大学时代
  •     名不虚传
  •     如果从了解的角度去看,值得阅读。
  •     莎士比亚+兰姆姐弟+萧乾+电影阅读,还能错过吗?
  •     兰姆原文应该不错 不过用中文读莎士比亚什么感觉都没有
  •     这本的设计不算很“陆智昌”^ ^b
  •     一般吧,我不喜欢名著改编(well,人家只是把剧本变成小说而已嘛~) 不过里面介绍相关电影的部分倒是不错 这书适合没看过莎士比亚的入门
  •     保持了经典的原汁原味 而没有精英的自我陶醉 深入浅出
  •     作者翻译的极好,比一些翻译剧本强多了。
  •     莎翁精神的最好入门教材,个人感觉
  •     还是比较粗简的 需要深入了解的还是要读原著啊
  •     莎士比亚简明读本
  •     本以为是评论式的书,结果只是将莎翁的作品给简写概括了,适合给不喜欢读书但还想知道故事内容的人看.我很喜欢书后附录,那个更有价格一些,尤其是一些剧照.
  •     http://www.xiaoshuo.com/readindex/index_00163178.html
  •     大一上思修实在太无聊了,一学期下来思修什么都没听,莎士比亚一大厚本倒是看完了~想想也佩服我自己,估计是实在太无聊,总比思修有意思吧~~
  •     铺垫
  •     速读本的莎士比亚剧作集,完全是冲着兰姆的一番热诚去的。一口气看完以后,反倒有点被公爵少女的故事给腻到,过段时间再读莎士比亚正本吧。
  •     增加了莎剧演出信息
  •     初读莎翁必备
  •     一直想多多瞭解莎翁,無奈對他的單個作品是在難以下嚥,只好退而求其次。這類由名家評論的書是我的最愛!
  •     外国史 入门啊啊啊
  •     兰姆姊弟俩的莎翁戏剧故事集新版本,内容一样,换了书名,穿插了莎剧电影和舞台剧图片等
  •     看完就忘了Orz
  •     特别推荐这个版本 虽然是很多年前读的 一直都记得 唯一不矫情的莎翁故事
  •     剧本突出行为的迅疾与性格的塑造,小说强调情节的冷静与情感的克制。查尔斯-兰姆之所以会想到把莎剧改写成这些短篇小说,还是和他站在“适读”派的立场有关。舞台演出是否会毁掉读者阅读剧本时的留白与想象,这在当下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如今莎剧早已通过各种媒介成为一个复数而多元的产业。但在当时作为书斋经典的形成过程,是否“忠于”原剧本的问题其实也很类似翻译研究,确实有过“原著党”(适读)VS“改编党”(适演)之争。这个过程反而把莎剧进一步推向世界,形成永不落幕的经典。
  •     其实是讲电影
  •     重读莎士比亚的著作,发现经典就是经典,它以永不褪色的性格,诠释着一个永恒的文学神话!而本书作者的诠释,让我们更懂得了什么叫文学艺术。想从事文学写作,想进行剧本创作,就细读这本著作吧!
  •     因为已经有全集了,这本买多余了
  •     还行
  •     精彩的故事 小时候没人给我讲故事,长大后我自己看
  •     费了好久终于把整本书整理了出来~
  •     故事书
  •     失望
  •     比较阅读的感觉很到位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