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缪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被冷落的缪斯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802250062
作者:(美)耿德华
页数:329页

章节摘录

  这部书研究的对象是1937年至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军事占领区的中国文学。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要研讨文学的社会作用或者作家们在道义上所处的窘境,而是要以批评家的眼光作出正确的评价,目的在于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  1937年夏季,中国部队在上海和北京地区奋起抗击兵力不断增加的日本军队,一般认为,战争时期是从此开始的。在随后的全面战争中,日本人以高昂代价逐步把中国军队的主力从沿海地区赶到经济不发达的“大后方”。他们对中国居民横加残暴,恶名远扬,先是南京大屠杀,接着是对华北共产党游击队的残酷扫荡。到1940年,战争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除了1944年日本对华南的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外,再没有什么重大军事行动。日本人占领了主要沿海城市和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以供养他们的部队,中国军队则在边缘的农村进行骚扰活动,直到1945年夏季同盟国战胜日本之后,中国军队才收复日本占领区。  尽管中日战争是一个历史上的特定时期,它却是数十年来外国的控制与剥削,同时也是外国威胁的继续和加强。正当国民党指责共产党是苏俄扩张主义的工具而共产党指责国民党是西方列强的买办的时候,日本军队于30年代初期攫取了东北,接着又一步步地控制了华北。所有这些问题以及其他问题在当时的中国文学中占有突出的地位。1937年,中国的优秀分子空前坚决地反对日本入侵,发动全面抗战。这时为抗战服务的爱国文学基本上是已经形成的爱国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所有作家都直接或间接地为民族危机的加剧或消除作过贡献。随着战争的爆发,要求每个作家都提供抗日的爱国文学作品。这就说明了,当1937年夏秋北京被日本人占领,以及上海外国租界被日本军队吞并时,在这两个城市中已经建立起来的主要文学机构为什么要撤离的原因。  在散居于非日本控制区的大批作家中,随军行动或身临前线的人为数很少。他们主要是决心撤离交战区和敌占区的教育机构成员和出版社的编辑。香港殖民地早就是反帝作家的鹄的,它本身的文化濒临绝境。大批著名戏剧家、诗人、作家抵达香港,他们向从沦陷的北京和毁于战火的上海逃出来的难胞进行宣传,使香港文坛顿时活跃起来。另有一些作家在桂林、昆明、重庆、延安以及沦陷前的广州、汉口从事文学活动。正像隶属于大学和出版社的作家重新得到安置一样,各个宣传组织的作家也就地被分派了工作。在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一些共产党员作家仍然受命留在上海外国租界。当时租界周围地区已经沦入日本人手中。  这是作家们经济上异常窘迫的时刻。在经济不发达的内地或居民麇集的香港,就连那些知名作家也觉得谋生不易。随着战争的延续,内地社会条件的恶化更加剧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是一些作家不愿离开日本占领区的主要原因。内地生活非常艰难,这对于那些担心找不到固定职业而难以养家糊口的作家来说,更不敢贸然离去。因此,有些作家从未离开过京、沪,有的甚至去内地后又重返这两个城市,在外国当政者的统治下等待战争的结束,就像他们的大多数同事在内地等待一样。  作家滞留在日本占领区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对某一地区或城市以及那里的生活有着不解之缘,而不管它是否暂时处于外国控制之下。这是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原因。有些作家,无论是左翼作家还是非左翼作家,都感到自己的作品与某一特定社会或地区有些不可分割的联系,他们的创作是受到它的制约的。这样,就有许多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某些作家留在日本占领区,而另一些作家逃到别处去,但是其中没有一种理由是属于政治方面的。很难证明,任何留在日本占领区的作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出于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同情,或者希望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得到政治庇护。  ……

内容概要

耿德华(Edward Mansfied Gunn)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文学博士。1978年受聘于康奈尔大学。两度出任康奈尔大学亚洲研究系主任,逾十五年。现任康奈尔大学东亚中心主任。主要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话剧、电影、文化批评、流行文化、中文叙事文体,以及中国当代地方媒体与文学中的方言等。

书籍目录

前言
译者序
导论
第一章 文学及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文学和新秩序(1937—1941)
上海租界的抵抗文学(1937—1941)
大东亚文学(1941—1945)
结论
第二章 五四浪漫主义的没落
鲁迅风格的杂文家
苏青(冯和仪)
师陀(王长简)
李健吾
第三章 传统的复兴:现代戏剧
商业性戏剧的发展
当代现实主义的局限:于伶
古装戏剧的兴起:阿英、周贻白、顾仲彝
古装戏剧的发展:从《清宫怨》到《秋海棠》
多样性:顾仲彝、费穆、吴天(方君逸)、周贻白
第四章 传统的复兴:随笔性散文
周作人
上海散文作家
文载道和纪果庵
第五章 反浪漫主义
吴兴华
英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反浪漫主义概念
张爱玲
杨绛
钱锺书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文献目录
人名索引
作品索引
报刊索引
译后记

编辑推荐

  不想论述那些众所周知的、常见的、长篇研究论著中介绍过的作品和作家而是要研究鲜有论及的沦陷区文学把这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纳八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最终目的是要将批评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上来。

作者简介

分崩离析是个不好的字眼,但用来描绘1937年至1945年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形势倒还贴切。那时,正在为自己的统一而斗争的中华民族又被战争搞碍四分五裂。但是,在整个动乱过程中,在日军占领区,包括上海和北京这两个文化中心,仍维持着一种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文化生活。
不想论述那些众所周知的、常见的、长篇研究论著中介绍过的作品和作家而是要研究鲜有论及的沦陷区文学把这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纳八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最终目的是要将批评的注意力集中到这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上来。
这部书研究的对象是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军事占领区的中国文学。它的主要任务不是要研讨文学的社会作用或者作家们在道义上所处的窘境,而是要以批评家的眼光作出评价,目的在于把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主流中去。

目录:
前言
译者序
导论
第一章 文学及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文学和新秩序(1937—1941)
上海租界的抵抗文学(1937—1941)
大东亚文学(1941—1945)
结论
第二章 五四浪漫主义的没落
鲁迅风格的杂文家
苏青(冯和仪)
师陀(王长简)
李健吾
第三章 传统的复兴:现代戏剧
商业性戏剧的发展
当代现实主义的局限:于伶
古装戏剧的兴起:阿英、周贻白、顾仲彝
古装戏剧的发展:从《清宫怨》到《秋海棠》
多样性:顾仲彝、费穆、吴天(方君逸)、周贻白
第四章 传统的复兴:随笔性散文
周作人
上海散文作家
文载道和纪果庵
第五章 反浪漫主义
吴兴华
英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反浪漫主义概念
张爱玲
杨绛
钱锺书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文献目录
人名索引
作品索引
报刊索引
译后记

图书封面


 被冷落的缪斯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1、书中引用姚克的信,谈到76号的副头目潘汉兴(音译)要邀请《游戏人间》剧组到他家赴宴,最后由费穆出面哄骗他收回邀请。潘汉兴?是不是潘三省?潘汉兴简直叫人想起潘汉年。。。2、书中还引用了一段关于“处理的是好莱坞也不敢问津的题材”的色情电影的评论,说是上海新华电影公司拍的,时间为1941年底至1942年初。电影中女主角接受五个富翁的钱、陪他们跳舞,然后自己养了六个小白脸,这是什么电影?
  •     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前言中很简单的解释了他为什么选择写的是“现代小说史”而不是“现代文学史”。大意是说,当初在国外这方面的资料很缺乏,不齐备,另外也是受到美国当时的“新批评派”小说评论的影响,才决定选择新文学中相对成就比较高的小说来书写。夏氏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于1961年出版,现今已经成为了文学史中的经典传世之作。作为他的博士生的耿德华(Edward M.Gunn)在他的指导下进行《被冷落的缪斯——中国沦陷区文学史(1937-1945)》(以下统称《被冷落的缪斯》)一书的书写的时候不知道面对已经存在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内心作何感想?如果说耿德华的《被冷落的缪斯》一书有什么独创性的话,也许就是对“沦陷区”这一独特的地理区域以及“1937-1945”这个非常时期的时间段的选取上。迄今为止,无论在大陆还是在国外的汉学界,虽然抗日时期的沦陷区中个别作家已经在历史的尘封中一一被挖掘了出来,他们的文学成就也得到了学界的公认,并且对沦陷区的文学的研究也逐步的引起的许多学者的注意,但是对沦陷区整个宏观的、整体的文学史的梳理和书写的专著还是寥寥无几。我所知道的现在对抗日时期的沦陷区的研究最著名的也许就是由钱理群先生主编的《中国沦陷区文学大系》在1998年出版。但是说是“研究”有些托大,因为毕竟还没有进入到文学史理论方面的建构、思考和书写,仅仅停留在了单纯的对文学作品梳理以及彰显未明的作家的挖掘上等。所以当我看到了由耿德华书写的《被冷落的缪斯》出版的时候,在意外之中有些莫名的惊喜。但是,也许是我的惊喜太早了一些,等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却不免的有些稍微的失望。在我看来,这本所谓的沦陷区的文学史的书写所选取的角度有些狭隘,比如,单纯的以“浪漫主义”的写作为主线,主要叙述了浪漫主义的写作在现实中的张扬、变更以及到最后的衰落。这样的视角虽然显得十分的独特,但是显然落入了一种捉襟见肘的境遇。无可否认,中国的新文学以来,是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方式的写作,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也就是在现实主义的写作的主线中,来回的穿插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通俗主义的分支。虽然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重写文学史运动“已成功地使中国的内地的文学批评从过去的政治-阶级型话语转向了文化-审美型话语,文学研究摆脱了强制性的政治理念规范,获得了更为自由和宽松的空间”,但是,这种新型的定位并不能改变新文学的发展史中依然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是主流。事实就是如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现实主义都是人类审美方式的主要接受方式。在学者郑树森多西方小说理论的研究中,无论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他们都是现实主义的一种,尽管有时候是曲折的、扭曲的现实主义。而耿德华在进行《被冷落的缪斯》一书的书写的时候,选取浪漫主义的视角,对一些作家以及作品进行文本的细读和分析,生生的纳入浪漫主义的框架的时候,不免有些生硬和强词夺理。众所周知,对文本进行细读的方式是美国“新批评学派”常用的解读文本的方式。这种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方式,主张一部文学作品就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完整的、自足的文本。我们只能从文本出发最终回到文本,也就是说,单纯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意蕴和作品的结构所具有的审美内涵。这种对待文学作品的方式,对我们这样的一直以来在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书写中注重政治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的国度而言,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事实上,从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重写文学史运动开始,一种用审美的方式回到文本自身的矫正的方式得到了大力的提倡,近些年的文学史的书写中的一味的强调政治、思想、历史等对文学方面的影响的方式已经开始弱化了。在这样的一个大的语境下,读到《被冷落的缪斯》一书中对某些作家以及作品的喋喋不休的文本细读,已经开始感觉到了另外一种审美的疲劳。况且,在我看来,耿德华对张爱玲、杨绛以及钱钟书的解读,根本没有超出其师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这些人的评价。虽然耿德华在《被冷落的缪斯》的题目中特意用副标题注明了“沦陷区的文学史”而不是“沦陷区的小说史”,并且在内容的书写上,特意的强调了对沦陷区中的现代戏剧以及散文小品文的论述,但是这种不能说刻意却很巧妙的与夏氏《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小说史的书写区分开来的做法,恰恰说明了耿德华处在他的老师夏志清在文学史研究方面已经形成的传统的阴影中,并对他的文学史的书写构成的“影响的焦虑”。在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布鲁姆的论述中,每一个真正的诗人都是要通过对前辈诗人的误读来进行的,而这种误读恰好就是一种矫正行为的创造性误读,是一种诗人想要成熟的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这对于那些想要一写作就想有自己独创性的写作者而言所无疑是十分的痛苦的,因为历来的传统告诫他们,开始写作的时候你必须学会模仿前辈的写作方式。而这种模仿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具有了弗洛伊德的所谓的俄狄浦斯的情结内蕴,从小时候崇拜模仿父亲,直到长大杀死父亲,超越父亲的形象。亚里士多德的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直都被解读为对真理的无限敬仰与膜拜,其实不过是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所取得的伟大声誉对他的心理的无边无际的积压产生焦虑的一个含蓄的反抗方式罢了。每一个写作者面对已经形成的传统总是在煎熬中不断的成长,在痛并快乐的模仿写作中成熟。也许,耿德华在其师夏志清的指导下写作《被冷落的缪斯》的时候,已经陷入了某种无意识的焦虑,他渴望超越,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弑父”,但事实证明,他的文学史的书写仍然笼罩在夏氏的文学史研究的阴影之中。夏氏曾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科学”研究——答普实克教授》一文中说:“对文学史家来说,一位向时代风尚挑战的、独行其是的天才,比起大批亦步亦趋跟着时代风尚跑的次要作家,对概括整个时代有更重要的意义。”这段话无疑说明了夏氏作为一个传统和父亲形象的伟大,也同时证明了耿德华要想挣脱这种“影响的焦虑”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精彩短评 (总计14条)

  •     很早的书了,感觉语言太生涩了,毕竟是外国人。不过史料很充分。
  •     很right么?也许是我不够left
  •     写作模式停留在对作品做简要分析的阶段。不能令人满意
  •     不错,可以拓展见识
  •     翻译人叫李泉。袁粮钢是哪里冒出来的?
  •     没太读过这类书,好像不错,但也说不少多好
  •     下午在重图边打瞌睡边看的……看来春天真的不是读书天……此书分析钱钟书和杨绛先生的讽刺小说挺有意思。对张爱玲的体悟更是颇有特点。
  •     当年也算有草创之功吧,可惜中国大陆因为政治原因(大概也有资料原因,这部分资料可能大多保存在港台日美)研究至今不充分,反而日本的研究很多,也颇有新意。另,新星出版社,求你们不要再糟蹋学术专著了!╭(╯^╰)╮
  •     大学读的,忘记了,想起来修改一下
  •     夏志清风格,扯淡
  •     在有限的研究资料里已经做得很好了,思维清晰,逻辑缜密,不足的地方和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不足是一样的,个人色彩太强烈了点,有点先入为主的感觉。对作家的褒贬似乎也受夏志清的影响非常明显。
  •     写作年代早,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评判。作者能够早早地将目光聚集到沦陷区的文学发展状况,并对沦陷区的作家们及作品们做细致的评述,无疑得益于他作为场域局外人的身份,能自然越出国共意识形态的限制,论说起来更自由和从容。三种分类确实很值得商榷,但也不宜轻易否定之,还是要从学理角度,结合各家理论做冷静的辨析。我个人对这部文学史的评价还是比较高,但对张泉老师翻译的一些内容仍觉着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     师陀部分蛮有意思。
  •     翻译太差。确实新批评的影响很重(也没有办法进大陆找史料)。因为是早期研究,所以很多问题只是涉及未有深入。用“浪漫主义”与“放浪漫主义”作为核心感觉不是最有说服力。有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1、日本方面的材料。2、历史剧作为文体的转变、延伸。3、小品文的进一步发展。对于41年以后的文学界形态还需要进一步了解。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