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日本文学史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战后日本文学史论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8月
ISBN:9787544708012
作者:李德纯
页数:387页

章节摘录

二 神秘与怪诞折射出的现实意义与理想之光恩格斯《反杜林论》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安部公房等人小说由先锋实验一路走来,潜心探索和大胆尝试西方现代主义,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多方面艺术启示,以内容和形式的新颖独特受到强烈关注。看似取材于现实生活,笔下的荒诞空灵、美丑善恶和惊悚恐怖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为残酷。如果说,战后初期的战后派和50年代的现代派都具有对社会的批判意识,并同样多年来始终致力于以西方现代主义为自己的参照系,那么,它们之间的不同则在于:战后派表现出更多的历史感,并带有更多的群体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而现代派虽然没有超越存在主义文体的制约,但是恰恰是在这样规定的范畴内显示了他们卓然不群的写作才能和决不流俗的文学品格。现代派的艺术真实冲破原有的规范,四平八稳的日常生活的理性逻辑已不复存在。在形式上也自然地脱离了对生活原貌的描摹写真,惯于在虚构中描绘“最倒霉”的小人物孤独荒凉的现代感。虽然看上去一切都显得有些滑稽、荒谬,但自有它的逻辑和存在空间,现代派作家是在刻画个人的孤独和小人物的生活与挣扎,在不可思议的力量面前的困惑、躁动、荒诞,是在貌似荒谬中揭示人们心理上的真实,还原和再现了精神世界的本质,突出当代人的异化。他们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性和情节的合理性往往让位于作者的理想意态,以非理性来追求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只有想象可以使一个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最优秀的作品就是表达作家纯粹想象的作品。安部公房、大江健三郎、开高健等人笔下的小人物都是些防卫型的弱者,他们一般都是正直、善良的劳动者,对社会有不平,有怨怒,但他们的致命弱点是屈辱退让,逆来顺受,对强者,对黑暗势力的袭击或欺凌缺乏自卫能力,始终摆脱不了动荡混乱与内心欲望的戏剧性冲突,以及悲剧命运和他们所在世界的荒谬性。虽然都是小人物、弱者,不过安部公房的人物在外部世界的压力面前走向变形,多半变成小动物或固体物质,它们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而大江健三郎的小人物,则走向内心分裂、精神变态。接受现代派的前提是尽可能地忘记作品的真实,他们这种高度的抽象性或虚拟性的“素材+表现”,使作品具有了前卫性和时代感,制造出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而这,不可能是传统的现实主义所能完全承担的。安部公房获芥川奖的成名作《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1951)中,主人公变成了非人,被人冒名顶替夺走了饭碗,并被当作罪犯,到处受迫害,产生人和环境的异化。遭遇阴错阳差,不由自主地任人摆布,只能听任命运的捉弄,无法成功地适应紧张。这种适应能力耗尽了,他便变成一堵墙。现实如同墙那样令人感到沉重和压抑,精神被挤压得无处存身,他彻底失去了自己。这篇作品情节跌宕,悬念重重,人物诡异,对人类生存作抽象的深刻反讽。他的短篇小说《闯入者》(1952)的主人公K和代表作《砂中的女人》(1962)的中学教师仁木,也和《墙壁》中的卡尔玛一样,都是些普通人,从未招惹人,却始终摆脱不了永无休止的悲剧命运和他们所在世界的荒谬性。从以上几篇小说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其情节构思对卡夫卡的借鉴,看到作者的文学才情。作者思维结构的核心是,在充满敌意且喧嚣纷乱的世界里,努力探求生存的权利和自我的价值,探讨异化和荒诞给人类带来的道德与伦理上的困惑,探讨肉体与灵魂的冲突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本质,探讨畸形社会的存在与消亡,以及对被扭曲了的灵魂的洞察与超越。其所提出的整体艺术形象还只是单纯地从人的存在价值锁定的受压抑的人,具有早期存在主义的特征。安部公房在沉寂七年后发表的新作《樱花号方舟》(1984),是他仍以自己驾轻就熟的卡夫卡式的荒诞变形自由联想结构,倾力打造的又一部存在主义小说。主人公在海边废石矿隧道精心建造了一座状如石舫的防核避难所,取名“樱花号方舟”,各种人物得悉后趋之若鹜。他们面对生命焦灼不安,在忧乐参半的前景展望中相互倾轧,搞得乌烟瘴气。他们都想逃脱核威胁,然而比核爆炸更其可怕的是人们之间的碰撞和相互捉弄。

前言

李德纯氏的《战后日本文学管窥——从中国的视点出发》,读后受益匪浅。我以为,这部著作是对日本战后文学的出色介绍、解说和批评。正如副标题所标明的那样,作者从中国学者的视角,阐释、批评了战后日本文学,然而,更其重要的是,这是一部热情洋溢的好书。这些姑且不论,作者李德纯氏投入这项工作的热情和努力,似乎是巨大的。仅就我个人在战后不久发表的作品群为例,迄今还没有人读得这样细致,并放在战后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细致考察,凸现出细节的内蕴。他读得准确,我是这样看的。所有这些或许取决于论者的中国式思维方法。这位中国学者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四人帮”的特殊政治时期,想来这一点也是重要因素。他的态度可概括为真挚二字。目前,中国对各种日本文学作品的译介方兴未艾。为促进这种势头的健康发展,李德纯氏的研究工作以及他所处的地位,应受到极大的关注和期待。希望作者多自珍重,取得更大的成绩。

内容概要

李德纯 1926年生于辽宁大石桥西江塔寺村,1944年留学东京一高(现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文科,1946年转中国东北大学英国文学系。外交部建部伊始任职亚洲司。后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特约研究员,并于该所离休。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家协会首届理事、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被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获中国作家协会颁发的从事文学创作六十周年荣誉证书。著有专著《战后日本文学管窥》(日文,日本明治书院,1986)、《爱·美·死——日本文学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用日文创作中篇小说《红木屐襻》(《赤い鼻绪》,日本《飞行教室》杂志1994年春季号);论文《大江健三郎论》获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首届优秀论文名誉奖,其他论文散见于日本《文学》、《新潮》、《すばる》、《群像》等文学杂志及《朝日新闻》、《读卖新闻》、《每日新闻》等报刊。

书籍目录

目 录
序……………………………………………………………………………………………………井上靖
序…………………………………………………………………………………………………长谷川泉
第一章 战后日本小说的衍变轨迹………………………………………………………………………
一 恢复期:对战前军国主义的鞭笞………………………………………………………………
二 成熟期:承载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三 发展期:“巨著意识”的空前活跃……………………………………………………………
四 相对稳定期:从经济腾飞到泡沫经济的纷繁世态……………………………………………
五 结束语……………………………………………………………………………………………
第二章 战后日本诗歌:创生与模拟……………………………………………………………………
一 老诗人:拓宽题材 追求新角度………………………………………………………………
二 民主诗歌运动:时代的激情与精神的愉悦……………………………………………………
三 荒原派:面对十字架的思考……………………………………………………………………
四 列岛派:先锋性与现实主义的结合……………………………………………………………
五 櫂派 汜派 貘派:多元交错诗坛的整合……………………………………………………
六 今天派:超现实主义先驱………………………………………………………………………
七 民族诗人派:揭示乡土生存境遇………………………………………………………………
八 潮流诗派: 政治讽刺诗的鼓手………………………………………………………………
九 语言至上主义:超出游戏规则的语言游戏……………………………………………………
十 新人类派:后现代的“语言转向”……………………………………………………………
第三章 战后日本戏剧:丧失与复苏……………………………………………………………………
第四章 战后派:第一批报春的燕子……………………………………………………………………
一 写的是战争,关切的是和平……………………………………………………………………
二 意识流和存在主义艺术手法的成功尝试………………………………………………………
三 只有他们才能写出“这一个”…………………………………………………………………
第五章 无赖派:美与丑的震撼与思考…………………………………………………………………
一 太宰治:放荡不羁身躯中的沉重灵魂…………………………………………………………
二 无赖派透视的文化:“零度情感”的新写实主义……………………………………………
三 坂口安吾:男性中心观的永久性………………………………………………………………
四 无赖派:因为不确定,所以美丽………………………………………………………………
第六章 第三批新人:私小说的赓续和革新……………………………………………………………
一 私小说的传承、嬗变与发展……………………………………………………………………
二 传统的守望,现实的开掘………………………………………………………………………
三 从加害者角度揭示战争与人性…………………………………………………………………
第七章 现代派:日本特色的存在主义…………………………………………………………………
一 异质文化交流述略………………………………………………………………………………
二 神秘与怪诞折射出的现实意义与理想之光……………………………………………………
第八章 中国题材作品: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 中国情结:风景旧曾谙,却换了人间…………………………………………………………
二 泯却无边恩与仇…………………………………………………………………………………
三 中国题材历史小说:中日交融的绝佳诠释……………………………………………………
第九章 社会派:冷峻深刻的现实主义…………………………………………………………………
一 写实精神的广度与深度的创新…………………………………………………………………
二 批判现实主义艺术的完美展露…………………………………………………………………
第十章 挫折文学:信仰迷失的病态写照………………………………………………………………
一 青春激流平缓后的文化迷失……………………………………………………………………
二 《然而,我们逝去的日子……》:残酷青春物语……………………………………………
三 高桥和巳,真继伸彦: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
四 无尽的怀想,暗夜中的张望……………………………………………………………………
第十一章 内向的一代:私小说的解构与重建…………………………………………………………
一 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厚重…………………………………………………………………………
二 《杳子》、《妻隐》、《夹击》:一曲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和谐乐章………………………
三 《五月遍历》:岁月流逝,心灵留声…………………………………………………………
第十二章 都市文学:城市狂想浪漫曲…………………………………………………………………
一 《明净如水晶》:情欲的泛滥与人性的物化…………………………………………………
二  村上春树:“都市文学”的中流砥柱………………………………………………………
三  中老作家多向度现实书写……………………………………………………………………
第十三章 川端康成:起点是爱,终点是美……………………………………………………………
一 日本唯美抒情“幽玄美”的强化………………………………………………………………
二 《雪国》:悲怆是深沉的美……………………………………………………………………
三 《千只鹤》:青春晚期情结……………………………………………………………………
四 《古都》:继承传统美学的经典气质…………………………………………………………
第十四章 石川达三:现代精神废墟的闪亮标志………………………………………………………
一  强烈的思辨色彩与社会批判性………………………………………………………………
二 《金环蚀》、《破碎的山河》:关于权力与腐败的故事……………………………………
三 《青春的蹉跎》、《青春悲歌》:物质生活渐趋欢谑下的精神溃疡………………………
第十五章 井上靖:苦涩中的深沉美……………………………………………………………………
一 《斗牛》:战后初期娱乐场的浮世绘…………………………………………………………
二 不伦之恋:社会观念的矛盾上升到审美………………………………………………………
三 《比良山的石楠花》、《一个冒名画家的生涯》:不甘沉沦者痛彻心扉的呐喊…………
四 《夜声》、《城堡》:尝试和突破……………………………………………………………
五 “西域小说”:烟云飞渡 满纸粲然…………………………………………………………
六 《孔子》:学者化的睿智哲思,历史教养的总和……………………………………………
第十六章 松本清张:开辟日本推理小说新纪元………………………………………………………
一 以纯文学进入文坛………………………………………………………………………………
二 日本推理小说述评和松本清张的历史性突破…………………………………………………
三 简短的小结………………………………………………………………………………………
第十七章 椎名麟三:走上灵魂祭坛的孤独者…………………………………………………………
一 《深夜酒宴》:存在主义文学前驱拓荒之作…………………………………………………
二 “转向文学”:让灵魂裸露登场………………………………………………………………
三 文学是生命本质的外化…………………………………………………………………………
笫十八章 水上勉:白描式的浮世绘……………………………………………………………………
一 《雁寺》、《沈阳之月》:生命的哲理和寓意………………………………………………
二 《雾与影》、《海的牙齿》:赢利,另一种生态杀手………………………………………
三 《饥饿海峡》、《五番地夕雾楼》等:殉情者的悲伤………………………………………
第十九章 司马辽太郎:熔铸历史与现实的深层思考…………………………………………………
一 《龙马奔走》:血与火的永久震撼……………………………………………………………
二 《窃国故事》:战争、屠戮、朝代更迭………………………………………………………
三 《空海的风采》:对中国古老文化艺术的向往………………………………………………
四 司马文学的艺术特色……………………………………………………………………………
第二十章 安部公房:异质风景中的人性寓言…………………………………………………………
一 《终途路标》、《野兽归心似箭》:在华日侨尴尬处境中的人生况味……………………
二 《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人一旦飘离了自己的根,便开始了生存而不是生活…
三 夸张变形是荒谬与孤绝境遇中人的命运………………………………………………………
四 墙:现实世界的多重隐喻………………………………………………………………………
五 《闯入者》、《砂中的女人》:人的困境和隔离……………………………………………
六 选择:一个哲学命题……………………………………………………………………………
第二十一章 三岛由纪夫: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
一 唯美而畸恋的梦幻世界…………………………………………………………………………
二 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融合……………………………………………………………………
三 抱残守缺的“武士道”梦呓……………………………………………………………………
第二十二章 开高健:底层意识与新人文精神…………………………………………………………
一 《恐慌》:面对侵凌的沉重思考………………………………………………………………
二 《皇帝的新装》、《日本低级歌剧》:人格的异化…………………………………………
三 开高健的幽默……………………………………………………………………………………
第二十三章 石原慎太郎:审美定势的严重错位………………………………………………………
一 《价值紊乱者的光荣》:对传统的亵渎………………………………………………………
二 《太阳的季节》:潘朵拉仙盒带菌的残渣……………………………………………………
三  文化悲喜剧的生成和终结……………………………………………………………………
第二十四章 大江健三郎: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
一 《奇妙的工作》、《我们的时代》:苦难意识与悲悯意识…………………………………
二 《饲育》、《人羊》、《出其不意变成哑巴》:受辱民族的心灵恸哭……………………
三 《拔苗掐仔》:记忆底层的苦涩………………………………………………………………
四 《广岛札记》:对核战争的严峻思考…………………………………………………………
五 《万延元年足球队》:浪漫理想的苍茫画卷…………………………………………………
六 《燃烧的绿树》:对生命意义的追思…………………………………………………………
第二十五章 村上春树:奇幻与感伤……………………………………………………………………
一 物欲世界的异化…………………………………………………………………………………
二 《挪威森林》:痴男怨女的缠绵与心碎………………………………………………………
三 《跳吧跳吧》:把握人生的大话题……………………………………………………………
四 简短的小结………………………………………………………………………………………
附录:………………………………………………………………………………………………………
一 广津和郎的《到泉水的道路》:书写女性的人生光辉………………………………………
二 有吉佐和子的《非色》:天涯涕泪一身遥……………………………………………………
三 原田康子的《挽歌》:一曲青春与爱情的挽歌………………………………………………

编辑推荐

《战后日本文学史论》是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一部关于1945年以来的日本文学的研究著作。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资深日本文学专家。本书以中国研究者的视角,对日本战后初期一直到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等各种流派、各种文体以及代表性的作家,分别以专门的章节做了介绍和评述。对日本当代文学的研究以及一般读者了解日本当代文学的概况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图书封面


 战后日本文学史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张 炯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自唐宋以来就十分频繁。近代以降,不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著作出版很多,中国学者研究日本文学的著作也出版不少。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六十年日本文学的新发展,由中国学者去做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描述与概括之作,却不多见。中国日本文学研院会名誉会长李德纯是我国著名的日本文学研究专家。他以数十年的学术研究积累,在八十四岁高龄,写出《战后日本文学史论》(译林出版社出版)一书,近三十万字,为中日文化交流做了一件大好事!实在令人高兴和敬佩!  我对日本文学是外行,读了此书,获益良多。我觉得它确是了解战后日本文学发展概况的一部好书!  文学史论著必须有宏观的视野,但这宏观是建立在对许多作家作品进行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不独要有精到的史识,有丰富的材料积累和宽阔的阅读功力,还要有比较客观的立场和精当的艺术分析能力,才能竞其功。《战后日本文学史论》一书对纷繁的逾六十年的日本文学做了自己的梳理,把文学放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分别论述了日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发展,为读者阐释和解读了战后派、无赖派、第三批新人、现代派、社会派、内向的一代等不同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考察日本文学的发展,坚持了文学评论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尽管不脱中国学者的立场和眼光,但论述是细致而客观的。书中不仅对井上靖和大江健三郎这样的著名作家和当今走红的作家村上春树做了充分的介绍,即使对三岛由纪夫和石原慎太郎这样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右翼作家,在指出其思想局限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们艺术上的成就和他们对日本文学的贡献。全书资料翔实,引证丰富,文字流畅,论见独到。  井上靖在为此书的前身、日文版的《战后日本文学管窥———从中国的视点出发》(1986年日本明治学院出版)所写序言中说,这本书“是对日本战后文学的出色介绍、解说和批评,作者从中国学者的视角,阐释、批评了战后日本文学,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热情洋溢的好书”。“仅就我个人在战后不久发表的作品群为例,迄今还没有人读得这样细致,并放在战后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细致考察,凸现出细节的内蕴”。我以为,这样的优点,在《战后日本文学史论》中不仅仍然保持,而且更加充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代以来,日本文学对我国文学有过许多影响。但对战后的日本文学,国内的一般读者,往往了解得很不够。因而,李德纯的这本新作,正是一本适时的书,是帮助广大读者更系统地了解日本战后文学的书,也是有益于我国的作家更广泛地借鉴外国文学的书。我祝贺这本书的出版,并希望它能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产生良好的作用。
  •     摘自华商晨报1985年从吉林大学毕业后,我到中文系教外国文学。底子只有三年的研究生积累。我本科只念了三年,叫“工农兵学员”,专业还是俄语。因此,任教的我,是“冷手抓热馒头”。凡是能找到的外国文学史料,都如获至宝。然而,日本文学领域,除了几篇论文,只有一本64K的小册子,即《战后日本文学》。它从属于“面向世界丛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实际完成于1986年)。作者就是李德纯先生。  当时《外国文学史》由各院校自行编写。至于当代史,基本上无人关注。因此,这本梳理1945年以来日本文学脉络的小书,篇幅相当于32K的150页,却撑起我讲授日本文学的半壁江山。即便在日本,这本书也与时俱进。日本当代文艺评论家长谷川泉先生为该书作的《序》中,开篇即言:“战后日本文学艺术的真实面貌最难把握。”  这种新闻般的时效性,足以让我们承认:坐在时代的列车上,观察时代的文学轨迹,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把握文学的时代脉搏,并快捷地归纳、总结出来,传递给世人,是德纯先生治学的一大特点。  时隔22年,李德纯先生的《战后日本文学史论》(以下简称“史论”),于2010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战后日本文学》那本小书的成熟体。它湟湟近30万言,吸纳着先生关于日本当代文学日益深化的思考。这本文学史,与日本战后文学同步,20年抽丝剥茧、化验分析,再度给出了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如今,国内日本文学史著述日渐丰富。就其学术立足而言,不外三者:纯中国立场,纯日本立场,及中日混同立场。  李德纯先生持第一种立场,这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中,难能可贵的。20余年,他未移动脚跟,并在这版“史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再度重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文学品评的意趣,很难形成统一的欣赏标准。拙著是以中国读者为对象,故以本土意识和关怀解读日本文学。”  日本著名作家、曾担任过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的井上靖先生,当年对此予以了肯定:“这部著作是对日本战后文学的出色介绍、解说和批评。正如标题所标明的那样,作者从中国学者的视角,解释、批评了战后日本文学。”“所有这些或许取决于论者的中国式思维方法……他的态度可概括为真挚二字”。  德纯先生的这种立场,贯穿其对战后日本文学20年的审思。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就是觉得哪儿不好,没想出来哪儿不好 = =
  •     批判过度。竟然没有谷崎润一郎。
  •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作者:张 炯
      
       日本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自唐宋以来就十分频繁。近代以降,不但日本学者研究中国文学的著作出版很多,中国学者研究日本文学的著作也出版不少。但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六十年日本文学的新发展,由中国学者去做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描述与概括之作,却不多见。中国日本文学研院会名誉会长李德纯是我国著名的日本文学研究专家。他以数十年的学术研究积累,在八十四岁高龄,写出《战后日本文学史论》(译林出版社出版)一书,近三十万字,为中日文化交流做了一件大好事!实在令人高兴和敬佩!
        我对日本文学是外行,读了此书,获益良多。我觉得它确是了解战后日本文学发展概况的一部好书!
        文学史论著必须有宏观的视野,但这宏观是建立在对许多作家作品进行微观研究的基础上,不独要有精到的史识,有丰富的材料积累和宽阔的阅读功力,还要有比较客观的立场和精当的艺术分析能力,才能竞其功。《战后日本文学史论》一书对纷繁的逾六十年的日本文学做了自己的梳理,把文学放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分别论述了日本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发展,为读者阐释和解读了战后派、无赖派、第三批新人、现代派、社会派、内向的一代等不同流派的作家和作品。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去考察日本文学的发展,坚持了文学评论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尽管不脱中国学者的立场和眼光,但论述是细致而客观的。书中不仅对井上靖和大江健三郎这样的著名作家和当今走红的作家村上春树做了充分的介绍,即使对三岛由纪夫和石原慎太郎这样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右翼作家,在指出其思想局限的同时,也实事求是地评价了他们艺术上的成就和他们对日本文学的贡献。全书资料翔实,引证丰富,文字流畅,论见独到。
        井上靖在为此书的前身、日文版的《战后日本文学管窥———从中国的视点出发》(1986年日本明治学院出版)所写序言中说,这本书“是对日本战后文学的出色介绍、解说和批评,作者从中国学者的视角,阐释、批评了战后日本文学,然而,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本热情洋溢的好书”。“仅就我个人在战后不久发表的作品群为例,迄今还没有人读得这样细致,并放在战后这一特定历史背景和时代思潮中加以细致考察,凸现出细节的内蕴”。我以为,这样的优点,在《战后日本文学史论》中不仅仍然保持,而且更加充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代以来,日本文学对我国文学有过许多影响。但对战后的日本文学,国内的一般读者,往往了解得很不够。因而,李德纯的这本新作,正是一本适时的书,是帮助广大读者更系统地了解日本战后文学的书,也是有益于我国的作家更广泛地借鉴外国文学的书。我祝贺这本书的出版,并希望它能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产生良好的作用。
      
  •     以本土意识关怀和解读日本文学⋯本土意识是什么啦ww。其他的问题:书名翻译混乱,给注释跪了ww
  •     这本书写的真是糟透了!这样的作者居然还能享受国务院津贴,可见当前学术之沦丧。明明是本文学史,中心内容被作者不断的装饰着各种累赘的华丽语言,不像本严肃的文学史,倒像是一本不知所云的散文书。另外,由于作者出身的年代以及自身的局限性,书中充斥着严重的意识形态对立以及意图强加给读者的扭曲价值观,完全抛弃了一个学者应有的中立性。还有,本书的学术水平真的不敢恭维,作者对作家、作品及所处年代并无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对于写作的对象毫无思想性,写出来的东西与其说是文学史或文学史论,不如说是一本自说自话的大白话,毫无实质内容。结论:不推荐购买!
  •     很无聊的一本书。。
  •     且听风吟的翻译是听那大风歌,对不起我想到刘邦了
  •       摘自华商晨报
      
       1985年从吉林大学毕业后,我到中文系教外国文学。底子只有三年的研究生积累。我本科只念了三年,叫“工农兵学员”,专业还是俄语。因此,任教的我,是“冷手抓热馒头”。凡是能找到的外国文学史料,都如获至宝。然而,日本文学领域,除了几篇论文,只有一本64K的小册子,即《战后日本文学》。它从属于“面向世界丛书”,由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实际完成于1986年)。作者就是李德纯先生。
        当时《外国文学史》由各院校自行编写。至于当代史,基本上无人关注。因此,这本梳理1945年以来日本文学脉络的小书,篇幅相当于32K的150页,却撑起我讲授日本文学的半壁江山。即便在日本,这本书也与时俱进。日本当代文艺评论家长谷川泉先生为该书作的《序》中,开篇即言:“战后日本文学艺术的真实面貌最难把握。”
        这种新闻般的时效性,足以让我们承认:坐在时代的列车上,观察时代的文学轨迹,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把握文学的时代脉搏,并快捷地归纳、总结出来,传递给世人,是德纯先生治学的一大特点。
        时隔22年,李德纯先生的《战后日本文学史论》(以下简称“史论”),于2010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战后日本文学》那本小书的成熟体。它湟湟近30万言,吸纳着先生关于日本当代文学日益深化的思考。这本文学史,与日本战后文学同步,20年抽丝剥茧、化验分析,再度给出了阶段性的研究报告。
        如今,国内日本文学史著述日渐丰富。就其学术立足而言,不外三者:纯中国立场,纯日本立场,及中日混同立场。
        李德纯先生持第一种立场,这是国内日本文学研究中,难能可贵的。20余年,他未移动脚跟,并在这版“史论”的扉页上,开宗明义,再度重申:“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对文学品评的意趣,很难形成统一的欣赏标准。拙著是以中国读者为对象,故以本土意识和关怀解读日本文学。”
        日本著名作家、曾担任过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的井上靖先生,当年对此予以了肯定:“这部著作是对日本战后文学的出色介绍、解说和批评。正如标题所标明的那样,作者从中国学者的视角,解释、批评了战后日本文学。”“所有这些或许取决于论者的中国式思维方法……他的态度可概括为真挚二字”。
        德纯先生的这种立场,贯穿其对战后日本文学20年的审思。
      
      
      
  •     文学史论乍看是枯燥的资料,我却欣赏它两个作用:一,简略梳理一段时间内的文学;二,以它为出发点寻找可能令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这本书做得不坏,按时间、文体类型、流派、典型作家分类,很清楚。作家选取也比较合适。另作者自己也说这是以中国读者为对象以本土意识和关怀解读日本文学,所以也不少见政治性的分析,不过总体还是较中立的立场,比如介绍三岛的部分。
  •     因为框架的原因,内容多有重复。大体梳理了战后流派的出现和发展,并选取了代表人物和作家进行解读。难得的是作者从作家和译者的角度解读分析作品,由审美及创作技巧角度探讨作品内涵。
  •     觉得哪里不好,我不喜欢文学阶级论,也不喜欢为政治的文学,总觉得有那么点儿奇怪~
  •     梳理得很清晰,但是这种从政治立场写文学史的手法,实在不是很感冒。。。
  •     “中国立场”不等于史观陈旧,“本土意识”也不等于革命批判思维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