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学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白话文学史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6
ISBN:9787506048989
作者:胡适
页数:347页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若这故事产生于三世纪之初,而此诗作于五六世纪(如梁、陆诸先生所说),那么,当那个没有刻板印书的时代,当那个长期纷乱割据的时代,这个故事怎样流传到二三百年后的诗人手里呢?所以我们直截假定故事发生之后不久民间就有《孔雀东南飞》的故事诗起来,一直流传演变,直到《玉台新咏》的写定。 自然,我这个说法也有大疑难。但梁先生与陆先生举出的几点都不是疑难。例如他们说:这一类的作品都起于六朝,前此却无有。依我们的研究,汉、魏之间有蔡琰的《悲愤》,有左傅的《秦女休》,故事诗已到了文人阶级了,那能断定民间没有这一类的作品呢?至于陆先生说此诗“描写服饰及叙述谈话都非常详尽,为古代诗歌里所没有的”,此说也不成问题。描写服饰莫如《日出东南隅》与辛延年的《羽林郎》;叙述谈话莫如《日出东南隅》与《孤儿行》。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我的大疑难是:如果《孔雀东南飞》作于三世纪,何以魏晋宋齐的文学批评家——从曹丕的《典论》以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及钟嵘的《诗品》——都不提起这一篇杰作呢?这岂非此诗晚出的铁证吗? 其实这也不难解释,《孔雀东南飞》在当日实在是一篇白话的长篇民歌,质朴之中夹着不少土气。至今还显出不少的鄙俚字句,因为太质朴了。不容易得当时文人的欣赏。魏晋以下,文人阶级的文学渐渐趋向形式的方面,字面要绮丽,声律要讲究,对偶要工整。汉魏民歌带来的一点新生命,渐渐又干枯了。文学又走上僵死的路上去了。到了齐、梁之际,隶事(用典)之风盛行,声律之论更密,文人的心力转到“平头、上尾、蜂腰、鹤膝”种种把戏上去,正统文学的生气枯尽了。作文学批评的人受了时代的影响,故很少能赏识民间的俗歌的。钟嵘作《诗品》(嵘死于502年左右),评论百二十二人的诗,竟不提及乐府歌辞。他分诗人为三品:陆机、潘岳、谢灵运都在上品,而陶潜、鲍照都在中品,可以想见他的文学赏鉴力了。他们对于陶潜、鲍照还不能赏识,何况《孔雀东南飞》那样朴实俚俗的白话诗呢?汉的乐府歌辞要等到建安时代方才得着曹氏父子的提倡,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歌辞要等到陈、隋之际方才得着充分的赏识。故《孔雀东南飞》不见称于刘勰、钟嵘,不见收于《文选》,直到六世纪下半徐陵编《玉台新咏》始被采录,并不算是很可怪诧的事。

前言

民国十年(1921年),教育部办第三届国语讲习所,要我去讲国语文学史。我在八星期之内编了十五篇讲义,约有八万字,有石印的本字,其字目如下:    第一讲我为什么要讲国语文学史呢7    第二讲古文是何时死的?    第三讲第一期(一)汉朝的平民文学    第四讲第一期(二)三国六朝    第五讲第一期(三)唐上    第六讲第一期(三)唐中    第七讲第一期(三)唐下    第八讲第一期(四)五代十国的词    第九讲第一期(五)北宋(1)文与诗    第十讲第一期(五)北宋(2)宋词    第十一讲第一期的白话散文    第十二讲总论第二期的白话文学    第十三讲第二期上之一(1)南宋的诗    第十四讲第二期上之一(2)南宋的词    第十五讲第二期上之一(3)南宋的白话文    后来国语讲习所毕业了,我的讲义也就停止了。次年(1922年)3月23日,我到天津南开学校去讲演,那晚上住在新旅社,我忽然想要修改我的《国语文学史》稿本。那晚上便把原来的讲义删去一部分,归并作三篇,总目如下:    第一讲汉魏六朝的平民文学    第二讲唐代文学的白话化    第三讲两宋的白话文学    我的日记上说:    ……原书分两期的计划,至此一齐打破。原书分北宋归上期,南宋归下期,尤无理。禅宗白话文的发现,与宋“京本小说”的发现,是我这一次改革的大原因……    但这个改革还不能使我满意。次日(3月24日)我在旅馆里又拟了一个大计划,定出《国语文学史》的新纲目如下:    一、引论    二、二千五百年前的白话文学——《国风》    三、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是白话的吗    四、汉魏六朝的民间文学    (1)古文学的死期    (2)汉代的民间文学    (3)三国六朝的平民文学    五、唐代文学的白话化    (1)初唐到盛唐    (2)中唐的诗    (3)中唐的古文与白话散文    (4)晚唐的诗与白话散文    (5)晚唐五代的词    六、两宋的白话文学    (1)宋初的文学略论    (2)北宋诗    (3)南宋的白话诗    (4)北宋的白话词    (5)南宋的白话词    (6)白话语录    (7)白话小说    七、金元的白话文学    (1)总论    (2)曲一小令    (3)曲二弦索套数    (4)曲三戏剧    (5)小说    八、明代的白话文学    (1)文学的复古    (2)白话小说的成人时期    九、清代的白话文学    (1)古文学的末路    (2)小说上清室盛时    (3)小说下清室末年    十、国语文学的运动    这个计划很可以代表我当时对于白话文学史的见解。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自然是加上汉以前的一段,从《国风》说起。    但这个修改计划后来竟没有工夫实行。不久我就办《努力周报》了;一年之后,我又病了。重作《国语文学史》的志愿遂一搁六七年,中间十二年(1922年)暑假中我在南开大学讲过一次,有油印本,就是用三月中我的删改本,共分三篇,除去了原有的第一讲。同年12月,教育部开第四届国语讲习所,我又讲一次,即用南开油印本作底子,另印一种油印本。这个本子就是后来北京翻印的《国语文学史》的底本。    我的朋友黎劭西先生在北京师范等处讲国语文学史时,曾把我的改订本增补一点,印作临时的讲义。我的学生在别处作教员的,也有翻印这部讲义作教本的。有许多朋友常常劝我把这部书编完付印,我也有这个志愿,但我始终不能腾出工夫来做这件事。    去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春间,我在外国收到家信,说北京文化学社把我的《国语文学史》讲义排印出版了,有疑古玄同先生的题字,有黎劭西先生的长序。当时我很奇怪,便有信去问劭西。后来我回到上海,收着劭西的回信,始知文化学社是他的学生张陈卿、李时、张希贤等开办的,他们翻印此书不过是用作同学们的参考讲义,并且说明以一千部为限。他们既不是为牟利起见,我也不便责备他们。不过拿这种见解不成熟、材料不完备、匆匆赶成的草稿出来问世,实在叫我十分难为情。我为自赎这种罪过起见,遂决心修改这部书。    ……    在客中写二十万字的书,随写随付排印,那是很苦的事。往往一章书刚排好时,我又发见新证据或新材料了,有些地方,我已在每章之后,加个后记,如第六章、第九章、第十一章,都有后记一节。有时候,发现太迟了,书已印好,只有在正误表里加上改正。如第十一章里,我曾说“后唐无保大年号,五代时也没有一个年号有十一年之长的;保大乃辽时年号,当宋宣和三年至六年”。当时我检查陈垣先生的《中西回史日历》,只见一个保大年号。后来我在庐山,偶然翻到《庐山志》里的彭滨《舍利塔记》,忽见有南唐保大的年号,便记下来;回上海后,我又检查别的书,始知南唐李氏果有保大年号。这一段只好列在正误表里,等到再版时再挖改了。    我开始改作此书时,北京的藏书都不曾搬来,全靠朋友借书给我参考。张菊生先生(元济)借书最多;他家中没有的,便往东方图书馆转借来给我用。这是我最感激的。余上沅先生、程万孚先生,还有新月书店的几位朋友,都帮我校对这部书,都是应该道谢的。疑古玄同先生给此书题字,我也要谢谢他。    1928 6.5

内容概要

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书籍目录

自序
引子 我为什么要讲白话文学史呢?
第一 要人知道白话文学是有历史的
第二 要人知道白话文学史即是中国文学史
近年的文学革命在历史上的意义
第一编 唐以前
第一章 古文是何时死的
古代方言的不统一
汉武帝时古文已死的证据
科举是维持古文的绝妙方法
古文在历史上的大功劳
白话文学是压不住的
国语文法的进化
第二章 白话文学的背景
平民做了帝后公卿
庙堂的文学
田野的平民的文学
第三章 汉朝的民歌
一切新文学都来自民间
汉初的民谣
李延年
古乐府里的汉时民歌
从民间口唱到“乐府”里
“乐府”是什么
第四章 汉朝的散文
散文发达总在韵文之后
汉初的散文还近于语体
王褒的《僮约》
文体之坏起于一班文人清客
王充用“俗言”著书
王充的文论

编辑推荐

《白话文学史》是胡适整理国故的重要成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作者简介

《白话文学史》内容简介:有人认为,《白话文学史》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而成为现代中国人重要的思想和交流工具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但是,也有人认为《白话文学史》先入为主的成见太深,刻意贬低乃至抹杀了两千年来的文人文学,留下了很多遗憾。这部文学史从汉代写起,到中唐结束,是为上卷,下卷未能完成写作。《白话文学史》共十六章,二十余万言,价值究竟如何,有待读者诸君凭借自己的学识和理性予以判断。

图书封面


 白话文学史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6条)

  •       读这本书,领略了胡适他们那一代学人,敢发、能发前人之所未发的学识与胆识,也领略了胡适的考据癖。
      
      胡适的这部《白话文学史》,和他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一样,是一部未曾完成的作品。许多观点今天看来未免太过偏颇和武断。但这部著作的意义,不在于它的正确,而在于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筚路蓝缕之作,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新路。胡适在文学上和其它许多学科的贡献,都不在于他是否埋头进行学术研究或者著作的多少。据说,当晚年的胡适在台湾,埋头学术研究的时候,反而没什么大的创造。正可见他的作用,而于在他的独到的眼光和他的“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作用。
      
      至于他的考据癖,看一看就一目了然。有人说这是胡适的毛病。也不妨从另一个角度看。即使有人想考据,也得有据可考呀?肚子里没东西,考据个鬼呢。
      
      向大师致敬。
      
      
  •     去年看的,作为一个工科男,表示阅读时候很费力,读了大约100页之后就还给图书馆了,总结一下就是胡适在书中认为白话的出现和使用是必然的,因为没有哪种死文字(文言)可以长久的保持下去
  •     如果后半部分坑填了的话应该还不错,牵强附会的地方太多,“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也许在于它揭示了临近五四时的知识青年的精神状态:凡是正统的,必是不好的。”
  •     白话的文学终究是平民的文学,否则都是死的文字。
  •     是“白话文学”史,而非我想看的白话“文学史” 读着还算有趣,观点不赞同。写得也不怎么用心,举了太多例子,分什么分析。权当复习古文 - -
  •     有时候觉得有某些癖好(比如考据癖)是比较好的事情,至少乐在其中嘛,呵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