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史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
ISBN:9787302122982
作者:林庚
页数:394页

章节摘录

  悲剧的产生,是原始人对于宇宙的惊异与命运的反抗的表现。它是与史诗平行的产物,而在形式上结构上却比史诗更为进步。希腊的悲剧,其来源是由于更早的合唱班(Chorus)。合唱班是一种歌舞的混合,发生于史诗之前或相同的时期中,乃是希腊人对于神的崇拜与英雄的赞颂。在当时神与英雄,本来相差无几,神是半人性的,而英雄是半神性的。故事发展在神一方面较多的便成为原始的宗教曲(Religious Chants),发展在英雄方面较多的则如著名的品旦颂歌(Pindaric ode)。这些歌曲起初都是与舞混合的,后来变为大规模的台唱,舞便渐渐的成了伴奏的功用。其中最重要的是那合唱班的领导所唱的合唱歌曲(Choral()des)。之后合唱班逐渐进步,最大规模而且最重要的酒神节(I)ionyst-s)上,便诞生了悲剧。在酒神节里,开始由合唱班的领导在台上饰酒神的样子,背诵酒神过去痛苦的故事,台下其余的合唱班员,便饰成羊的样子,以作酒神的随从;当台上说到最动人的去处,其余的人便表示惋惜的神气,成合唱,或舞,这便是悲剧的雏形。因为神总是渐渐的人格化了,酒神的故事无形中,又总得牵扯到好多别的神与人的故事,同时,因为它原来就是一个狂欢节,所以听众的趣味必须注意到,于是在演变中,酒神节的合唱曲(Choral()des)里,便常常不只是酒神的故事。本来合唱班也用来唱英雄颂歌,现在神人合于一炉,而已产生的史诗与神话里,又有无数可取的材料。伟大的悲剧家遂应运而生。最初的戏剧,仍不脱庄严的颂神意味,像Aeschylus的Prometheus便是很显明的;到后来人事愈来愈多,神愈来愈不重要,于是喜剧便沿而产生。首创喜剧的第一个伟大作家Arestophon他所写的The Frogs,便是和酒神在开玩笑了。

前言

  燕南园62号是一个中式的小庭院,庭院中央有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右手数竿竹子掩映着几扇窗户,窗棂雕了花的,那就是静希师住房的东窗,窗边就是他经常出入的东门。走进东门穿过走廊是一间客厅,客厅南窗外有一段廊子,所以客厅里的光线不很强,有一种舒缓从容的氛围。从客厅一角的门出去,右转,再打开一扇门便是他的书房,那里东、南、西三面都是窗子。冬季的白天只要天晴,总有灿烂的阳光照进来陪伴着老师。这正应了他的两句诗:“蓝天为路,阳光满屋。”  静希师到燕京大学任教时,住在燕南园一座独立的小楼里。但他喜欢平房,更喜欢有属于自己的大些的庭院,便换到62号来。他在院子里种了一畦畦的花,春天,鲜花布满整个院子,他享受着田园诗般的乐趣。

内容概要

  林庚,字静希,著名诗人、学者。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及北京大学教授。  1933年秋,林庚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共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七本诗集。作为学者,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共出版著作十一部,其中《天问论笺》获1995年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他将新诗创作和学术研究完美地统一起来,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书籍目录

朱佩弦先生序自序启蒙时代第一章 蒙昧的传说第二章 史诗时期第三章 女性的歌唱第四章 散文的发达第五章 知道悲哀以后第六章 理性的人性第七章 文坛的夏季第八章 苦闷的醒觉黄金时代第九章 不平衡的节奏第十章 人物的追求第十一章 原野的认识第十二章 旅人之思的北来第十三章 主潮的形式第十四章 诗国高潮第十五章 古典的先河第十六章 修士的重现第十七章 文艺派别第十八章 散文的再起白银时代第十九章 口语的接近第廿章 凝静的刻画第廿一章 抒情时期第廿二章 晚唐余风第廿三章 骈俪的再起第廿四章 古典的衰歇第廿五章 文艺清谈第廿六章  第四乐府第廿七章 理性的玄学黑夜时代第廿八章 梦想的开始第廿九章 讲唱的流行第卅章 杂剧与院本第卅一章 舞台重心第卅二章 章 回故事的出现第卅三章 梦的结束第卅四章 女性的演出第卅五章 诗文的回溯第卅六章 文艺曙光

作者简介

《中国文学史》是林庚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时撰写的,1941年,前三编《启蒙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油印出版。1946年,第四编《黑夜时代》撰成,1947年5月全书出版,朱自清先生为之作序。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因而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中国文学史,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就此书,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

图书封面


 中国文学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新秋之歌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我仿佛听见原野的风,吹起了一支新的的乐章。红色的果实已经发亮,是的,风将要变成翅膀。让一根芦苇也有力量,啊,世界变了多少模样!金色的网织成太阳,银色的网织成月亮。谁织成那蓝色的天,落在我那幼年心上。谁织成那蓝色的网,从摇篮就与人作伴。让生活的大海洋上,一滴露水也来歌唱。
  •     2011.7.5记得在某论坛上看到人家推荐此书,说他当时很欣喜地一口气看完的全书。今天算是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开始看这本文学史,才觉得此言不虚。书的正文前面有张鸣教授为此写的序言,果真是“为文学史写心”,因为他的确写的很传神,既有对文学史脉络的准确把握,又融汇了具体作品的鉴赏。每一章的前面有很多概括性小标题,跟着这些小标题看文章,就会发现其实林先生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很多独到而一针见血的概括,本来我以前很多疑惑的,这么一下子就开阔了。至于做笔记,我以为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前面的小标题,再对后文进行概括,就基本上能领会内容了。(第一、二章 已读)2011.7.6如果当一本书是教材这样精读,自然会“意外”收到一些往日没有注意到又写得十分的东西。不过相对来讲速度就慢了,而且有时候读到后面难免前面就忘了,就连那些“惊为天人”的部分。文史哲向来不分家的,再说文学是反映时代的,历史的走向很自然映出很美的照影。林庚先生每一章的划分有理据的,并且和一般文学史的分法有些不同的地方,例如将雅颂和国风单列各成一章,而将说理散文和历史散文合为一章。因为他是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精神去划分的,这样的划分,让人将文学史的脉络看得分外清楚。或许是我以往看得不认真吧,我对屈原的认识一向不是很清晰,但是看到此书的阐述之后,对屈原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的经历,就能够基本从轮廓上看清楚,这位天才诗人因何而伟大。不过我也有很多困扰,比如,如何做笔记,如何更好地吸收,或许多看一遍是直接有效的方法。(第三 至 五章 已读)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非常好。适合有基础后阅读。尤其喜爱第一部分,几乎廓清了文学背后的中国古代思想史,后者为里,前者为表,不可不谓重要。解答了我心中盘旋近两三年的疑惑,通体畅快。所以看这本长知识是次要的,长见识才是真的。
  •     先生的文字真美!!
  •     民国人写的文学史,感性,优美,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史诗的解释。适合枕边阅读。
  •     買書初心,不過稚子妄圖觀文學大局;孰料所讀為林庚!極愛他的評述,更愛他寫文人“天才的完善”,將詩人視為天賦的造物,與我的觀念耦合。這本書顯然更像一本私人之書,憑林庚之手濾過中國文學史;多少難眠黑夜讀本書,全無史書枯燥乏味,盡是“驚風飄白日”的驚世駭俗。極愛林庚,更愛天才。天才之作,有泠然美意。
  •     棒极了!
  •     最喜欢的一套文学史。
  •     确实深入浅出,也确实是诗的历史
  •     过于简单,诗学色彩太强.不好评论~~
  •     成书于建国前,颇多个人之创见,而犹于诗史之演变独专。
  •     一部“中国文学退化史”,有性情,不偏颇。比袁行霈那四本大书潇洒(毕竟林是袁的老师啊。。。),中文系应该把各种文学史作为参考书目,而不是专业课程,毕竟诗无达诂,学知识不如学思路,前提当然是知识要“盈盈然”,我还差得远呢。。。。
  •     感性
  •     一年级科目,很棒的一门课,老师,书。
  •     #2006.10.4-2016.10.4 林庚先生逝世10周年纪念# 林庚先生构思于抗战烽火并在1940年代后期完成的这部文学史及今读来依旧使人耳目一新。即便王瑶先生曾经对此著有过毫不客气的批评,也无法阻挡它在中国文学史序列中占据佼佼者的一席之地。林先生并非没有历史感的学者,但以诗心为代表的文学感受力对他而言却特别重要,对比后来改写的《中国文学简史》,明显能感觉到原生态的文学史表达凸显的是一位诗人底子的学者充足的个性,再借用他描述盛唐文学的“少年精神”概念,这种理解并言说历史的方式是那样健旺饱满,那样生机盎然,那样引人入胜。四个时代的划分虽值得商榷,但很能见出林先生将中国文学史生命意识化的努力,在他的笔下,文学史是活生生的,是和人世间的盛衰起落同构的。
  •     语言流畅而且有自己的思考,可以看到先生有自己的历史观
  •     多棒啊,美哉!
  •     以象征的方式梳理文学脉络,归纳风格流派,自成一家因而就充满大量的个人性格和个人标准,启迪了新思路,发现了一些为其他大部头教材所遗漏的文学角落和细节。十分注重论述文学史体系发展的连贯性以及各文体间的联系继承,如诸子散文之变楚辞,楚辞之变七言,各代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其实一直在回环往复着,只是那精神弥足珍贵一去不返。只是有时对于前因后果往往简要提及,总有生硬之嫌。除此之外的特色,便是引文的丰富,可以多领略些作家风采;元明清近打包一起说,也只在戏曲、小说着笔多,诗文是不想提,可见对于这黑暗时期之不满。
  •     很简洁,同时语言很好的一本文学史,分期也很有独创性
  •     很略。
  •     诗人才子书,差可拟闻一多论唐诗。仰观之,但觉神采飞扬,虽为一家言,气韵尤足
  •     对杜诗韩文的批评,读来令人胆战心惊。
  •     别种风味的中国文学史 不可不读
  •     董乃斌先生说到文学通史中的唐代部分,比较欣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卷所写的,还有林庚在四十年代写的《中国文学史》。他们带着自己的感情去念唐代作品,再充满感情地介绍给读者,那里边有他们独到的体悟,带有个性色彩的阐释,那里边有“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产物。他们不像一般的学究那样弄懂就算了。语出《史料·视角·方法——关于二十世纪唐代文学研究的对话》董乃斌、赵昌平、陈尚君(《文学遗产》一九九八年第四期)
  •     呵呵,我只能说,不容易呀,这本书我也读完了,由于是大量的引用,这样一小本书就要阐尽中国文学,只能说我的背景知识有限,没有那么容易记下来,产生共鸣啦。太多引用,太多诗词古文。有个大概了解也不错。
  •     P44 P50
  •     破书一本,你们是怎么看出好的?
  •     灵动
  •     诗人写史,别有一番风味。这应该也算是对中国文学特殊批评传统的继承了吧。
  •     整个大趋势是按照文学的发展源流来展开叙述的,但是在不同的时代则按照问题的不同分开论述。就如一些评论所言,作者是以文学的态度来写史,很有可读性的一本文学史著作。
  •     先生对唐以前诗显然更有感触,六朝书信那一部分择选极妙。
  •     无心可猜
  •     没有仔仔细细地读,为了"盛唐"去看的。语言倒是有特色。
  •     想有这么一本书,能勾起我对历史文学的微弱情怀
  •     最性情的古代文学史读物
  •     深入浅出,行云流水,阅毕再回首,千年已过。
  •     老一代学者的著作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语言平易流畅,二是有自己的思考,在这本书里,就是有自己的史观。
  •     未必不比那几套大的好
  •     文学史就应该是这样的个人创作,无论是叙述语言、观念,还是结构,都是这样一气呵成。许多观点极具创造和突破性,这在编著的文学教材里是看不到的。受益。
  •     n39
  •     文学生命历程的诗意阐述,正如先生自序中着重的“思想的形式”和“人生的情绪”,不以朝代分期而以文学的内在生命贯穿其中。有洞见但不是论述体,所以不太容易读,究竟太过简略了,木心升级版。建国前的文学史,字里行间洋溢着还没有被当今文学史权威规范过的生命力。上帝说,要有光。
  •     如临课堂,款款道来。于无声处听惊雷。大师之文果然不同凡响,绝不人云亦云。那些被贬斥的骈文似乎有了光彩,那些被推崇的古文运动似乎是一次古典文学的衰歇的开始。读后大有茅塞顿开之感。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