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李白新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评论与研究 > 陶渊明李白新论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10
ISBN:9787532531875
作者:冈村繁
页数:432页

章节摘录

这些诗中所流露出的都是一种欲断不能的孤独寂寞之感。正因为渊明难以排遣自己被社会疏远的这种孤独寂寞之感,他才在家中遭火灾后移居浔阳南郊,以求与官僚及知识人再度深交。这意味着,他的辞官归隐是出于任性而一时放弃对世俗名声的追求;而以后移居浔阳南郊则是为将这种一度放弃的企求重新捡回而作铺垫。第四节小心渊明因远离社会而内心深感孤独寂寞,但是在态度上却又显得颇为逞强。这种矛盾的心态行为本身意味着他对自己言行是十分小心谨慎的。而在我看来,他这种小心谨慎恐怕也是滋生于其利己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根性,其目的是为自我保全。例如他的《拟古》第六首诗。该诗借战国时代天下学者云集齐国稷下(山东临淄县北部》讨论学说的史实,暗喻当时自己想去又不敢去的庐山白莲社:厌闻世上语,结友到临淄。稷下多谈士,指彼决吾疑。装束既有日。已与家人辞。行行停出门,还坐更自思。不畏道里长,但畏人我欺。万一不合意,永为世笑嗤。该诗或许与渊明究竟是否参加过白莲社的问题有关。但是这个问题在这里并不重要。

前言

《冈村繁全集》中译本即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我能够在这项中日学术交流工作中聊尽绵薄,感到十分高兴。冈村繁先生是当代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界有代表性的资深学者。他早年师从著名汉学家斯波六郎,斯波先生是二十世纪初日本研究中国学术文化的二乐都学派」代表人物狩野直喜和铃木虎雄的学生,其渊源直接来自于我国干嘉学派。当年王国维亦曾为二尿都学派」作出贡献。冈村先生作为京都学派的后继者之一,其学术风格继承了日本的中国学研究传统。这种传统对于我们今天也可以提供某种借鉴。中国学界对于冈村繁先生的名字并不陌生。二战后日本学者对我国古代文论的研究首推《文心雕龙》,研究涉及有版本、注释、翻译、索引等方面。冈村先生最初研究成果是《文心雕龙索引》.j1沤部书与王利器《文心雕龙通检》均在五十年代间世,成为研究《文心雕龙》的重要的工具性著作。我结识冈村先生也是缘于《文心雕龙》研究。

后记

《冈村繁全集》原稿由冈村繁先生为中文翻译出版而编选提供。文集的中译及出版得到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基金资助,正式立项于一一000年五月,由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负责实施。全集主编王兀化《东方文化研究中心首席顾问》,副主编陆晓光(东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根据原著者冈村繁先生的提议,后五卷由其弟子俞慰慈博士《日本福冈国际大学任教》等协助编译,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邀俞慰慈博士任副主编。全集共十卷,各卷题名及翻译担当者分别为:第一卷《周汉文学史考》(陆晓光》、第二卷《文选之研究》(陆晓光》、第三卷《汉魏六朝的思想和文学》(陆晓光》、第四卷《陶渊明李白新论》《陆晓光、笠征》、第五卷《唐代文艺论》(张寅彭》、第六卷《历代名画记译注》《俞慰刚》、第七卷《日本汉诗文论考》《俞慰慈、陈秋萍二早海英、张荣湄、郭斐映》、第八卷《中日古典文学笺注》《俞慰慈、陈秋萍、俞慰刚》、第九卷《梅墩诗钞拾遗《新编》》(俞慰慈》、第十卷《随想篇》(俞慰慈、俞慰刚、盛勤》。全集的编译出版由王兀化先生指导协调,得到上海古籍出版社钱伯城、李国章、王兴康诸位领导。

内容概要

作者:(日本)冈村繁 译者:陆晓光 笠征

书籍目录

序前言陶渊明新论序章受人仰慕的隐逸诗人第一节 陶渊明偶像一《五柳先生传》二《桃花源记》三《归去来兮辞》四采菊东篱下第二节 陶渊明偶像的形成与发展一陶渊明偶像的形成二梁朝的文学风潮和陶渊明偶像三唐宋以后陶渊明偶像的发展四近代陶渊明研究的动向第一章 世俗与超俗第一节 归返故乡田园时的悲与喜第二节 对「拙」的生活态度的自负与自嘲第三节 在贫穷与富裕之间的惶惑第四节 清廉与卑屈第五节 对生死的达观与执迷第六节 对身后名的淡泊与热衷及其它第二章 东西宦游第一节 初次任宫第二节 北府的参军第三节 憩息于通衢第四节 背信的辩解第五节 西府的幕僚第六节 在故乡附近任官第三章 不如归去第一节 不为五斗米折腰第二节 妹妹之丧第三节 乡里小人第四节 归隐的潜在原因第四章 隐逸的生活第一节 移居南村第二节 怨诗。楚调第三节 饥饿与清贫第四节 依赖权势者的庇护第五章 「真」与「固穷之节」第一节 真第二节 固穷之节第三节 身后名第四节 世俗「猛志」的变形第六章 人与文学第一节 人生的挫折第二节 逞强的姿态第三节 孤独与寂寞第四节 小心第五节 剧烈的情感起落第六节 人与文学陶渊明年表著者后记李白新论——游侠与道教、神仙绪言第一章 出生及青少年时代第二章 游历襄汉、江淮和滞留安陆第三章 东鲁时期的诗文第四章 长安宫廷时代第五章 在长安宫廷的失落译后记《冈村繁全集》出版后记

编辑推荐

《陶渊明李白新论(精)(繁体竖排版)》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陶渊明李白新论(精)(繁体竖排版)》反映历来对陶渊明高洁的隐者形象的评价。作者通过细读原作,结合历史资料和前人相关成果,认为陶渊明事实上是一位热衷功名、个性逞强、较少责任感和对身后美名十分关注的个人利已主义者。本书日文原作出版于1974年,今天读来仍不失为观点鲜明之作,可以反观近三十年国内“陶学”研究的徘徊状态。《李白新论》主要根据历史资料和李白诗歌创作论述李白作为侠客与道教徒合于一身的天才诗人的坎坷遭遇。

图书封面


 陶渊明李白新论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冈村繁先生是日本的著名汉学家,师从斯波六郎,在六朝文学方面有颇多研究成果。2002年10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冈村繁全集》的第四卷:《陶渊明李白新论》(陆晓光、笠征译,以下简称《新论》),其中对陶渊明的论述部分不乏新意,甚至质疑颠覆了大陆一贯以来已经完全定型的陶渊明形象。阅读之后,我觉得冈村繁先生虽能独树一帜,为研究陶渊明提供了新视角,然而却有甚多偏颇之处。《新论》的主要观点是要揭发陶渊明身上存在的“隐蔽着的世俗性”,冈村繁先生分别花了六个章节来探讨,这六个章节分别是:世俗与超俗(写渊明并非超俗之人,而是世俗的甚至是鄙俗的),东西宦游(渊明五次出仕的反复),不如归去(渊明的归隐原因),隐逸的生活(渊明隐逸后的生活),“真”与“固穷之节”(对渊明这两种说法的新解释),人与文学(人品与文品的不统一)。而《新论》所有的立论都是建立在第一章“世俗与超俗”的基础上的,冈村繁先生认为渊明“一直坚守自我中主义的理想”,他在结论中这样说:“表面上看渊明似乎脱离世俗的荣达纷争,始终恪守恬淡无欲的孤高精神,但实际上,他却是个极任性地、固执于自我本位主义生活方式、并且有很强世俗欲望的人物。换言之,支撑他隐逸生活的是一种极其任性的自我意识和奇妙变形了的世俗欲求。”对冈村繁先生的结论,不同的人也许会持有不同观念,但是在我看来,冈村繁先生之所以得出与中国学者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在于这种评论中蕴涵着中日两种文化的差异。在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更是列举了渊明的“四条罪状”来总结自己的观点。笔者将对这几条一一进行分析。“一,在我们看来客观上理应受谴责的这种任性、无责任的独善主义,在渊明那里却被冠以‘真’与‘善’的古雅美名。”要知道,渊明的退隐并非出于“独善主义”,他的生活思想同当时江州一代各种矛盾着的社会思潮有关联,与深受儒道佛思想的浸淫有关。儒家文化原本花开两枝:一枝是仕宦文化,一枝是隐逸文化。孔子当然不是隐士,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的成分,比如说他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孔子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孔子宣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并根据不同的政治状况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他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极高明的处事策略。道家的隐逸思想则更为明显,庄子的隐逸思想首先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他对异化了的人格进行了反驳。何谓异化,这本身是一个哲学的术语,在陶渊明的时代,异化表现为人们对外在的权势、富贵、名誉乃至自然生命的追求,超过了对人自身的朴素的本性、本真情感的追求和体验。江州佛教势力亦十分强大,太元六年,释慧远驻锡庐山以后,许多佛教徒聚集在江州一带,到了太元十六年,这个宗教势力又与江州刺史王凝之等官僚结合,进行佛经翻译活动,这件事情在《出三藏记集》十:《阿毗昙心经序》中有所记载。除了儒道佛三种思想,东晋末年玄学也大行其道,隐逸之风盛行。试想,一个人生活在各种思潮矛盾焦点之地,而当时又正值渊明的青壮年时代,他不可能不受到这些思潮的影响与考验,而在这众多的思潮当中,他选择什么,反对什么,扬弃什么都并非一日之功,渊明并不是圣人,他在累积人生经验之后才能做出平衡。而日本文化中,“真”却并不被看重。日本著名文化学者土居健郎曾写过一本题为《表与里》的书,阐发的是日本民族的独特性格与价值观。在日本传统看来,一个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在处世中理应有外表与内在的区别意识。外在言行必须符合于社会规范与原则(“建前”),内在的真正所欲(“本音”)不必也不应不加修饰地表现。一个成熟的人必须懂得并遵循这种“表”与“里”相别的处世交往准则。从这一伦理模式出发来看,陶渊明在磨砺多年之后所追求的“抱朴言真”不仅是一种不谙世事的浪漫幻想,而且无疑具有反社会法则的倾向。“二,他因任性而导致的与社会格格不入,却又被以‘无适俗韵’及‘孤生松’这类美辞自诩为超俗性格。”没有哪个人是一生下来就注定要走退隐之路的,渊明少时也曾经胸存大志,是想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出来的,且不说他有“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的借古书怀,单说他在《命子》诗中列数祖先荣耀并把希望寄托在子嗣身上,就可以看出,渊明并不是一个像冈村繁先生所说的毫无社会责任感的人。渊明之所以成为一个隐士,决定于他的思想见解和道德品质,更是决定于他生活的历史时代和社会风气。东晋末年,以晋孝武帝和司马道子为首的皇室贵族穷奢极欲,昏聩无道,“姏姆僧尼,争弄权柄;交通请任,贿赂公行。”(《通鉴•晋纪》二十九)门阀大地主擅权误国,不理政事,而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冲突又日趋尖锐。我们在阅读渊明的诗文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句:“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饮酒》第八首)“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饮酒》第十七首)“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感士不遇赋》)等等。读到这样的诗句时,我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是《古诗十九首》中的“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和屈子的“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香草美人比喻,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渊明在经历仕宦羁旅之后,对整个东晋统治集团的深深失望之情。冈村繁先生探求渊明辞官原因的时候,常常从纯粹分析渊明性格入手,当然这是很自然的,但是冈村先生忽略了渊明高洁的个性与当时社会的不兼容性。怎样的社会造成了怎样的性格,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下,不仅仅是渊明一人,而是一群文人学士都心灰意冷,失掉了从政的志趣和信心,因而遁世成为当时士大夫间的普遍风气,著名的隐士如翟汤,戴逵,刘遗民等,都生活在这个时期。冈村繁先生因为渊明辞官而独独批评他一人,且又常以今人眼光去猜度古人,这样做实在是有失公允。“三,他这种违背常识的和非现实的独善主义、利己主义必然导致人生受挫。然而他却又将之归咎于世俗的‘巧智’并以自己守‘拙’的正确生活态度加以辩解。”如上所说,渊明的退隐既并非是出于独善主义和利己主义,但他确实又在仕宦羁旅受挫,可受挫之后并不是像冈村繁先生所说那样“归咎”、“辩解”,他自有排解之道,就是他的诗文,而他的诗文犹如冈村先生所言,包含着大量的自相矛盾。比如作于413年的《形影神并序》,冈村先生认为这篇作品体现了渊明思想上对生死的彻悟和执迷的两面性,这篇作品主要表现了渊明不同于佛教哲学的见解,当是针对释慧远《形尽神不灭论》和《佛影铭》而发的;而具体再看诗文内容,诗人一人分饰三角进行辩论,无处不体现渊明的矛盾心理。但这并不像冈村先生所言,“如果进一步探求这种矛盾的底蕴,则他的人格之高低优劣将更令人感到战栗不安。”这只能充分说明渊明在隐退归乡之后,还在不停地思考问题,否则渊明为何不害怕这些充满矛盾色彩的诗文暴露他的想法,以至于旁人能够洞察他的“令人战栗不安”的灵魂出来呢?问题思考地越多,矛盾暴露地越多,便越能臻于化境。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由此可知陶渊明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先生讲的不能忘情,主要是指渊明不能忘掉政治,不能忘情,并能直抒,而并非让那情烂于腹中甚或不能烂,只能积在心中而成块垒,此等做法倒便是矫情而不能为人所称道了。渊明若此,乃是用自己唯一可以掌握的武器解决问题,排解心情,也惟有若此,渊明的归隐才历来为人所推崇。直面自己的小,是为大。我们无权指责一个对现实无法释念的诗人为卑俗无耻的小人,冈村先生的《新论》恰是因为对这一尺度的把握出现偏差而在说服力上打了折扣。“四,随着自己生活的日益贫困,他又搬出《论语》中的圣人之言,以‘固穷’的名义美化自己。”冈村先生在论述渊明的“固穷”思想时,也指出他在这点上的矛盾:“但是孔子的‘固穷’语在渊明诗文中作为生活信条而出现时,在我看来似有两种用法。其一是当渊明感到自己难以到达高远精神境界时,不得已地声言自己要坚守‘固穷之节’。……另一种引用方法是,将之视为自己合理的生活方式,并且他对由此而来的痛苦是早就有所准备的。”让我们来看看渊明是如何饯行他的“固穷”精神的,而并非像冈村先生认为的仅仅是假面具。诗人的生活是贫苦的,即使出仕也是如此,《杂诗》第八首:“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御冬足大布,粗絺已应阳。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理也可奈何!且为陶一觞。”渊明宁可自耕自给也不愿与人同流合污,宁愿自己越来越贫苦也要固守贫困。描写贫苦生活的诗篇,晚年还有《乞食》,这首诗被冈村先生用来讽刺渊明是一个没有骨气,可受嗟来之食的小人,然而事实却恰好相反,据史传记载,宋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曾经往访陶渊明,渊明拒绝了官府的馈赠,却可以到邻舍登门乞讨,这是原则的问题,爱憎态度截然相反。渊明不是完人,但也不是冈村先生笔下摇尾乞怜的乞丐。现在有句流行的话:重要的是过程。然而细究渊明,就会发现他的充满着矛盾斗争的心路历程和最后企及的结果一样完美,这正是渊明的魅力所在,也是渊明一千多年以来的现实意义所在。在《新论》的最后,冈村先生提到了人品与文品分离的现象。这个现象古往今来是出现了不少的,但是用在渊明身上却不那么妥当,渊明的诗文有矛盾,然而他的思维过程却是脉络清晰的,人们在他的作品当中可以认识到一个血肉丰满的诗人,既不是供在圣坛上没有烟火气,“静穆得太久”了的泥胎木雕,也不是冈村先生机械地仅从字面去理解的鄙俗小人。我们必须要承认冈村先生的视角颇为新颖特别,为今后研究陶渊明多打开了一扇视窗,我们不应该用警惕排外的态度去审视。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冈村先生在全书结尾用幻灭的月亮这个形象的比喻来总结渊明,然而事实证明渊明正是一块历久弥珍的皎玉啊。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外在的目光有时候更内在~~
  •     日本忠于主上和安心工作的特点,造成对陶渊明多有贬损之词,实是两国文化背景差异所以理解各异尔。
  •     被我驳啦,哈哈。李白部分还没看。
  •     怎么说呢,这套书,有关国学的问题观点,令人耳目一新
  •     引驰师推荐。观点偏颇,诗的分析往往意见不同。史料参对明晰,但细节处理略显粗糙。
  •     只读了陶渊明新论部分,部头很小,构思线索清晰,基本就是提问再解答的模式,对陶渊明内在矛盾的刻画尤为深刻而发人深省。龚斌还因为田晓菲解构了陶渊明的隐士形象而勃然大怒,事实上田晓菲从异文角度的解构还是留情面的,冈村繁从本文内部来解析则更显毒辣而且无可辩驳。于此更可见龚斌对陶渊明形象理解之教条化
  •     《陶渊明新论》是一本奇书。作者用相当私人化的阅读体验和《李白与杜甫》似的文献逻辑塑造出一幅自私势利、虚荣逞强、情绪不定的小地主知识分子陶渊明形象,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然而这些分析针砭的话语,对绝大多数高等游民来说,确是“有一种奇特的冷峻感”,有益于世道人心。。。
  •     李白的部分不错,陶渊明的部分让我成功脱粉。但是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冷峻感。我是如何都不会像他那样形容和苛责李白及陶潜的—他们毕竟也是普通而又可怜的人。莫非这是日本人的特性?
  •     匠人之作。看到陶淵明作品中一些矛盾之處,便沾沾自喜,急忙跳出來作此高論。可惜對作品其實毫無會心。陶內心的掙扎無需諱言,前人又不是沒有看到。但為什麼只有他能寫出《歸去來》、《飲酒其五》、《桃花源記》,而別人寫不出?這恰好說明陶淵明的境界到了,在艱難掙扎中,他的的詩品和人品都在上行,便如春花從枯枝中迸發。不能否認岡存繁是一位認真的學者,但只是匠人,對文學,對人文精神,他並沒有真正會心。這也是今天多數人的通病。
  •     完全不对陶渊明的生平还有作品系年问题进行考据,而是径用在倾向性明确的行文中。第一感受是:这真的是日本学人的作品么……看了几篇书评,中肯者有之,激愤者有之,译者陆晓光一篇颇为平实,没有纠结于具体细节,转从中日文化差异角度立论。探求渊明用心的路子实在很像追忆里的宇文所安= =冈村先生看来是深恶痛绝魏晋时的“名士”“隐者”,全集第三卷似乎也是深诋其矫造之作。嘛,李白这一部分,是普及类著作吧,比起来,我还是更喜欢松浦友久那样同情之理解的书呢。总觉着冈村先生写作的时候会很纠结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