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往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诗经往事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
ISBN:9787530958988
作者:闫红
页数:208页

章节摘录

倒霉遇见烂桃花                  ——《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虽速我讼,亦不女从!薄罗轻剪越溪纹,鸦翅低从两鬓分。料得相如偷见面,不应琴里挑文君。单从字面上扫一眼,就知道这首诗在说一个美女,产自越溪的薄罗暗示着窈窕的身段,鸦翅般漆黑的双鬓后,应有活泼俏丽的眼神,这些还都是形容美人的套话,更夸张的是,诗人说:假如司马相如偷偷地窥见过她,一定不会用琴声去挑逗卓文君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琴挑”,是历史上的佳话,这位诗人打破佳话,夸下海口,已经够雷,更雷人的是,就这个体例,他一口气写了一百首。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俗尚纤腰。周郎若见红儿貌,料得无心念小乔。树袅西风日半沉,地无人迹转伤心。阿娇得似红儿貌,不费长门买赋金。通宵甲帐散香尘,汉帝精神礼百神。若见红儿醉中态,也应休忆李夫人。青丝高绾石榴裙,肠断当筵酒半醺。置向汉宫图画里,入胡应不数昭君。……按照他的说法,什么小乔啊,昭君啊,李夫人啊,见到红儿都得靠边站,而那个倒霉的陈阿娇,为了挽回老公汉武帝的欢心,不惜千金买什么《长门赋》,若是她有红儿这般容貌,这天价的润笔费就可以省下来了。在这百首绝句中,诗人不但将四大美人一网打尽,还将一切犄角旮旯里的美人全部惊动,说来说去就那么一句话,她们再好,也没有红儿好,只怪红儿生不逢时,才使她们成名啊。说实话,这一百首绝句我没能从头看到底,诗人疯了,我不能跟着他疯,看了十几首后,我用我冷静的头脑判断,如果这不是疯狂的马屁,就是疯狂的痴迷,将关于这组诗的幕后资料看过后,我基本上可以判断,是后者。这百首“疯狂绝句”的作者叫罗虬,唐朝人,和那个写下过“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罗隐,以及另一个叫罗邺的诗人并称为“三罗”。而诗里的“红儿”,不过是个歌妓,他犯不着去拍她的马屁。当然,歌妓里面也有牛的,比如薛涛同学上层路线就走得非常之好,人人都得让她几分。但这位在罗虬笔下倾国倾城不世出的红儿,没有这个能耐,她只是一个寻常的歌妓,最后无辜地惨死在歌舞场上,也没有人为她伸腰张目。那个杀人犯逍遥法外不说,还将这事儿,当成一段光辉历史卖弄。那个杀人犯就是罗虬,这百首绝句,是在他杀掉红儿之后写下的。话说当年他屡试不第,去鄜州投奔一个名叫李孝恭的官员,充其下属,混口饭吃。这事,很多文人都干过,干得很不愉快,那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生涯,跟文人的性情很不搭,但是这位罗虬先生,不管那一套,照样能够做到 “狂宕无检束”。这日他跟着李大人一道喝花酒,座中有位官妓杜红儿生得花容月貌,让老罗不由看直了眼。他拿出小弟的憨直,张嘴就跟李大人要,李大人说,这姑娘已经许配给别人了。罗虬浊血上头,拂袖而去。“明日,手刃杀之。”就那么把杜红儿杀了,上面也没见怎么样,也就是把他关了一下,不久遇到大赦,就放出来了。放出来之后,罗虬写下这百首《比红儿》——将所有的美女与红儿相比,有人说他是表达忏悔之意,这个意思,我没看出来。毫无疑问,罗虬这个人,有点精神障碍,属于偏执型人格。他得不到红儿很不爽可以理解,如果我是他,也不爽,但我最多只会郁闷一个晚上,一觉醒来万事皆休,该干吗干吗去了,更不可能手提钢刀,跑去把人家杀掉。杀人之后,还写这百首赞美诗,也像一个疯子的行为,一个爱情恐怖分子。爱情恐怖分子是很可怕的一个群体,他们平时很正常,你跟他刚接触时,没准还会觉得他很好,因为他看上去很深情很爱你的样子。女人都是希望被爱的,就算爱她的人不是她所爱,有毛病,挺古怪,她们也会因为感激外加自恋,对他的评价略高一点。因此,在与爱情恐怖分子初识的时候,她们很容易失去警惕,他的纠缠和粗野,从爱情这个角度解释,很容易得到原谅。但是,一旦她们真的拒绝了他,噩梦就真正地开始了。爱情恐怖分子的表现五花八门,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我得不到你,就将你毁掉。罗虬就很典型,我读他的《比红儿》,只觉得那些字句一如武松当年血染鸳鸯楼之后,蘸着血在粉壁上所写,有一种嗜血的快感。像他这样敢持刀行凶的不多,但是爱情恐怖分子们各有各的法门,让你过不安生。《行露》里的女子,就碰到了那么一位。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那是一个被露水打湿的早晨,女子望着外面心中焦虑,她觉得自己该上路了,但是露水太深,她走不了。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他明明已有家室,还想把她弄到手,爱和弄到手,就是两回事了。“爱”是希望对方好,“弄到手”是想着自己好;“爱”是做不了爱人还可以做朋友,或是做亲人,最不济也是个默默的关注者,“弄到手”是做不了爱人一定会做仇人。《行露》里这个男人很有路子,被她拒绝之后,他竟然想了个法子,找了个借口,将她告上法庭。那个早晨,她一定是非常非常不快乐的,一种原本值得她感激的感情,弄成了这个样子,用现在的说法,她遇到的不是“桃花运”,而是“烂桃花”。网络上有太多“烂桃花”的故事,原本柔情蜜意的男人,遭拒后马上翻脸不认人,就像《青蛇》里的许仙,看到小青不肯跟他私奔,脸一翻: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东西?“烂桃花”们手段多多,或是恶语相向,或是拳脚相加,还有在外围造舆论的,以及自虐的等等。我就看到过有个女孩子写,被她拒绝的那个男人,竟然跑到她们宿舍楼的天台上,要往下跳。他是不是真的会跳下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想通过这个方式朝那女孩施压,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写到这里,我不愿再将那些恐怖分子冠以“爱情”两个字。“爱情”应该是个崇高的东西,这么说吧,我们知道世人都是肉体凡胎,啖腥食荤,一副臭皮囊衍生出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欲望,可是,当你爱时,你就会觉得,你爱的那个人是个例外,你想向他(她)靠近,像他(她)那样冰肌玉骨,水晶心肝。有把人变得更下作而不是更崇高的爱吗?那只是占有欲而已。占有欲是不值得尊重当然更不值得感激的,《行露》中的女子下定决心:虽速我讼,亦不女从!当一个女子决定不爱的时候,往往比她决定爱还更坚定,我喜欢这女子不妥协的精神,在那个时代里,做到这点,真的不容易。《诗序》上说,召伯听讼,主持公正,使“强暴之男不能侵凌贞女”。召伯真是个好人,难怪那么多人歌颂他。杜红儿就没这么好的运气,那个杀人犯蘸着她的血写下的诗句,还成了他流传千古的代表作,假如杜红儿于地下有幸一阅这些赞美诗——让我来替她设计一下台词,她是否会苦笑着说,我到底哪点儿好,你说出来,我改还不行吗!

前言

推荐序她将你带到一个开阔地文/陈思呈在我眼里,闫红是个神奇的人,亲切感也泯灭不了这种神奇。冷静和热烈,体贴和刻薄,柔媚和硬朗,老辣和天真,憨拙和狡黠,羞涩和生猛……在她身上交织,在她笔下浑然天成,像水与火共存。这是她独有的丰富性,她的难以言说和独一无二。她看似信手写下的只言片语往往也耐人寻味,尽管,也许,这样说会显得太粉丝化。所以哪怕我不看书,也知道闫红的新书会有什么样的品质。这本《诗经往事》给了我很多震动。它像闫红的每部作品一样,有交响乐一般的语言,阅读如同进入某种盛宴,仅仅是感官上的丰富,也令人餍足。很多人为闫红的语言着迷,我自然也是,然而,更让我震动和着迷的,是她的思维。她所写的,也许可以称之为“文化随笔”或“古典解读”,这类作品我们都看过很多,最能打动人的,一定是说出自己对人性的体悟,然而“体悟”这种东西很容易山寨,伪造一些“体悟”的赝品或大路货,再用生花妙笔将这大路货装饰得打动眼球,——那样的作品,我们也看过。闫红的体悟却仿佛带着体温,仿佛刚从心窝子里掏出来,她敏感地捉住灵魂最深、最微妙的颤栗,又准确细致地传达出那颤栗的涟漪。阅读她的文字,令人想对文字后的那个女子道一声谢谢,谢谢她说出我们若有所感、却不甚明了的感受,谢谢她教我们自剖和深思,这,也许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吧。那首诗很熟悉了: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其实我和很多人一样,并没有确切想过它的主题是什么,只模糊地被其氛围打动;当看到闫红这样说:“在我看来,它不是写实之作,……它说的,是一个寂寞的梦想。”我不由怔了一下。闫红认为这诗期待的是一种相遇,但它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种高级,不是青春期里的躁动,着急地想抓住一个美女,它期待的,是遇到一个真正的知己。——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解读,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们曾被此诗清寒深遂的氛围打动,如今,闫红的解读似乎为我们的被打动翻出真正的谜底。得有怎么样一种清明的灵气,才能穿过古远文字重重迷障,轻易地看到那诗句里最深的用心?然而接下来闫红话锋一转,说出了更加锋利的话:“满世界的人都自称苦闷,知己成了比黄金还稀缺的资源,但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首先应该自我反省一下,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做好遇见知己的准备了吗?”也许你觉得这提问来得突兀,冷静想想,我们之所以不以为这是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无视了这个问题。闫红说,辛弃疾曾说过遇见,是在灯火阑珊处遇见,戴望舒也曾说过遇见,是在雨巷遇见,然而最打动她的,是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里那个无名的女子,她希望在高楼之上遇见,因为,“这个决绝的不随和的女子,要的就是高楼之上的那股孤寒。这高楼,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是她心中的一座楼阁,她等待的,是能够走到这楼阁最高处的人。”这和《野有蔓草》的愿望一样,他想遇见她,不是为了解闷、陪伴乃至生儿育女,而是“与子偕臧”。以最美好的自己,遇见一个美好的人,然后和她(他)一往无前地美好下去。写到这里,我还想说,文章,写到最后都是在展现作者自己。闫红的文章给我们的感动,也许因为她的本身,她是一个向往和追求着“美好”的人,她淬练着自己,看得到人生有更高远美好的芳草地。她的文章境界,也许得益于她秉性里的忠厚和纯粹。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学识、阅历、才气并无很大关系。闫红的才气和学识,并没有让她炫技,她对世道人心的洞若观火,也没有使她世故。她似乎,天然地懂得什么最堪珍贵。我们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说爱情,说男女两性,浪漫派的抒情和感伤,描摹或咏叹,现实派的呢,冷酷或油滑,剖析和调侃,说如何抓住男人的心,说男女之间也就那么一回事。闫红却这样说,爱情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我们还看到很多文章在教你如何在爱情里少受点伤,失去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痛得少一点,闫红却说,“是否我们太缺乏安全感,像歌里唱的那样,一开怀就怕受伤害,开怀是过程,受伤害是可能的结果,我们习惯把结果放在过程之上,可是,从根本上说,人生是没有结果的,只有一个又一个过程。”她甚至说,不失态,不尽兴。她甚至认为,应该这样看“得到”和“得不到”:我只想把你放在我心中,我已经把你放在我心中了,还有什么可以夺走呢?即使你离开,即使你已走得太远,都没有关系,和我自己在一起时,就是和你在一起了。——当我第一次读到闫红这段话,我于深夜里想象千年前《汉广》里的男主角,那位孤独而沉默的樵夫,心里有一股不可描述的浩荡和欣慰。闫红还谈到另一首更出名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与“野有蔓草”那首的情况一样,我们不曾追究过,那伊人在水一方干啥呢?也就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比喻吧,直到今天看到闫红这样说,它说的是,恋人在远方。然而并不是他们两地相隔,而是如陕北民歌云: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着还想你。“恋爱中人对于亲密度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他不能容忍哪怕一丁点儿的距离。”所以,“恋人总是在远方的”。电光火石中,拍案而起。真的啊,真的是这样啊,为什么以前没有想到呢?这道理完全不是大道理,如此的“小”,小得我们每一个最平凡的人都会点头同意,假如不是闫红切身解读,我不曾知道,几千年前诗经里那对恋人,就像你我一样,热恋中刚挂下电话马上陷入失去的惶恐,任何一个距离都想消弭。“了解他越多,越觉得有更多的不可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你困囿于其中,便有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晕眩。”我为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心折。我不知道,说出这些话的闫红,是因为她有天才的头脑,还是因为她总能福至心灵?我无从确定,作为一个粉丝,我可以确定的是:闫红能教给你这样的思维习惯:你不再让灵魂里细微的悸动倏忽而逝,你抓得住它,并细加体味。在人性的曲径通幽处,你会走得更远一些,看得更深一些。也许你不相信,细读一本书,将会得到这些。所以这本《诗经往事》,远远超出了“文化随笔”的意义,它提供了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熨帖每颗平凡而焦虑的心灵。假如你想找的是共鸣,假如你想找的是愉快的阅读,那么,它给出的远远高于你所求的。在春风化雨的理解中,它,不知不觉中地将你带到一个开阔地,那,就是我们曾经上下求索左奔右突而到达不了的人生悦境。

名人推荐

我的忧伤与你们一样——读闫红《诗经往事》张利然虽然隔着千年的光阴,我的忧伤与你们一样。当闫红的《诗经往事》在读完数日之后又一次放于手边,我心头便涌上这样的话。学生时代学《诗经》,看课文下的注释,便觉《诗经》所讲无非是君臣礼仪、民间习俗一类,偶有爱情描写,亦有不断跳出来的伦理纲常。素来反感端坐拿捏教训人的姿势,并因此深觉无趣。闫红的《诗经往事》却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抛开那些板着面孔的“真理式”训诫,闫红读出的是爱情的种种滋味和小人物的无奈挣扎。她在“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郑风•野有蔓草》)中看到知音的稀缺,在“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王风•大车》)中看到每个人都是理性的逐利之徒,在“薄言往愬,逢彼之怒”(《邶风•柏舟》)中看到肉身的忧伤,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随风•东门之杨》)中看到人生回转处的别样风情……在她视角独到、言辞精准、比喻绝妙、推断大胆的叙述中,我们似“与真实的自己劈面相逢”,深觉“原来千年前的心灵构造,与我们今天的,也没有太多不同”。闫红是个好“走神”的人,她读《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思维总是跑出好远,却又万变不离其宗。而宝贵的,就是她那些思维跑远后灵感突发的句子。闫红说,爱情之于女人,正如事业之于男人。或许正因将爱情看得重,她从《诗经》中看到了那么多的爱情版本,并在对这些版本的分析之后,以感性语言写出冷酷而无可逃避的现实。读《唐风•绸缪》,她写下“心有灵犀的浪漫,抵不过庸常的生活,他早就认了,他把她丢在那个夜晚,就此别过……在这世间,遇见很难,但还有比‘遇见’更难的东西,是可以相互陪伴。”读《卫风•木瓜》她写道“回报,不但是一种美德,亦是一个简洁的手势,要把对方刚刚发出的情意,在一来一往间结束掉。”读《王风•大车》她写道“更多的爱情,要借一点利益的风势,才能燃烧得更旺,但最后没准就超越了利益这道门槛”……我总在这样的句子里迎头撞上自己。曾经的犹疑与彷徨,曾经孤独的难以言说的痛,温暖春日里无端的忧伤,闫红和我并没有不同,千年前的他们与我,并无不同。闫红揣摩小人物也很有一套。读《小雅•小宛》,她说“本分,是混得落魄的人,唯一不是办法的办法。”读《邶风•柏舟》,她说“没有其他光环支撑人生,小人物对道德格外强调。”在《陈风•衡门》中她说:“主流,是一个不自爱的群体,他们习惯于在别人的目光中,确定自己的快乐,在别人赞同或羡慕中,确认自己的感觉。”……生如草芥,太多人如《邶风•式微》的主人公。“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我们起早贪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或许不知意义何在的路上,内心纵有怨言却也不得不面带微笑。为的什么呢?闫红只淡淡一句“没地归”,便道出卑微如我等无从选择之无奈。《诗经往事》这本书,闫红保持了一贯恣意飞扬却绝不做作的语言风格。在她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故事间,在她不时冒出的精辟论断中,我时常忍不住揣测,闫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对爱情看得如此通透,该是感情上百转千回过的吧?对小人物揣摩如此到位,该是受过“夹板气”,吃过一些苦头的吧?在别人为名为利为所谓“前途”拼命表演时,她应该是有着意味深长的笑容的吧?那么她自己呢?也会为生活而表演吗?还是在表演时忍不住跳出来看看自己,然后一声叹息?这样的猜测,很有“粉丝”之嫌。还是打住。在生活的河流中兜兜转转,在命运的紧逼中步步为营,疲惫无奈的瞬间,我还是很愿意再捧起这本《诗经往事》,与闫红和千年前忧伤的人们对话。因为我的忧伤与你们一样,所以我再不感到孤独。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本《诗经往事》仿佛是作者与读者一起探索的书。我们在作家闫红的带动下,对千年前那一首首简单而又意味深长的诗,作一次全身心的解读,先入乎其中,再出乎其外,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咀嚼,回味,拓解。当我们从一首诗里读出那么多的涵蕴,得到以前从未有过的阅读心得,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中华网《诗经往事》重新体验古人情怀,获评“适合女性阅读的图书”第二名。  ——凤凰资讯台《京华时报》《楚天都市报》《华商报》《广州日报》《山西青年报》等多家媒体推荐连载。

内容概要

闫红,1975年生人,现为安徽新安晚报社编辑,安徽文学院签约作家。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著作有《误读红楼》《她们谋生亦谋爱》《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暗恋  拒绝泅渡的爱情  《周南·汉广》  寂寞是为了遇见你  《郑风·野有蔓草》  人家都在你不在  《郑风·出其东门》  画地为牢  《郑风·子衿》  遇见你,又能怎样  《唐风·绸缪》  他离你到底有多远  《郑风·东门之墠》  恋人永远在远方  《秦风·蒹葭》  一个人的天灾  《召南·草虫》  只能和你在一起  《鄘风·蝃蝀》  真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卫风·木瓜》第二章  执手  誓言的意义  《邶风·击鼓》  晚风起时,宜于想念  《王风·君子于役》  你身上有初生芦苇的光泽  《王风·大车》  婚姻和性的契约  《郑风·将仲子》  爱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事  《郑风·褰裳》  今夜你会不会来  《郑风·风雨》  爱上亚光男人  《卫风·淇奥》  秩序比爱更重要  《召南·小星》第三章  诀别  当爱情遭遇调情  《邶风·终风》  梦里花落知多少  《卫风·氓》  不失态,不尽兴  《郑风·遵大路》  失恋者的“完美小黑裙”  《召南·江有汜》  倒霉遇见烂桃花  《召南·行露》第四章  片段  胡不归,没地儿归  《邶风·式微》  我是一只小小鸟  《小雅·小宛》  肉身的忧伤  《邶风·柏舟》  人生里有多少这样的瞬间  《陈风·东门之杨》  与生命本身两情相悦  《陈风·衡门》  及时行乐可行否  《唐风·蟋蟀》  离家越来越近  《豳风·东山》  我向往这样的饭局  《小雅·湛露》第五章  美人  得不到,才诱惑  《召南·关雎》  这个硕人很寂寞  《卫风·硕人》  两个女人的告别  《邶风·燕燕》  乱世佳人,如山如河  《鄘风·君子偕老》  待浮花浪蕊都尽  《齐风·南山》

编辑推荐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民歌占了大量篇幅,以抒情诗为主流的十五“国风”,影响也最大。现在解《诗经》早已突破了毛诗序的框架,抒情成为重点。《诗经》中的爱情诗以及这些诗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每个人读《诗经》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闫红制造,也是《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区别于其他同类书的重点。《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能够突破前人对《诗经》的阐释,视角独特,引人入胜。全书分为暗恋、执手、诀别、片段、美人等五大章,章下有篇,篇下有节。文笔清新、豁达,充满古典情怀,隽永、悠长。思维发散,例证丰富;但主题明确,条理清晰,如同善舞者,华丽丽的舞姿好似精彩的文字,曲调就是《诗经》。在荒烟蔓草的年代,出身于民歌的《诗经》,无意于给我们提供一个幻境,一个梦想,一个半空中的七重楼阁。但它诚实地提供了它所感受到的一切,让我们得以触摸到生活的质地,在粗砺与温柔间辗转,我们得知,千年前的心灵构造,与我们今天的,其实也没太多不同。

作者简介

《诗经往事: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则对《诗经》的爱情篇做了最全新的阐释,文笔清新、豁达,充满古典情怀,隽永、悠长,将我们都会经历的爱情过程:暗恋、执手、诀别……用华丽丽的文字表现的婉转动人、缠绵悱恻,句句值得揣摩,令人回味无穷。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年,更在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的评选中一举夺魁。

图书封面


 诗经往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3条)

  •     关于闫红,很有话要说, 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还是高中时期的《萌芽》登了她的《周郎顾》,一篇散文,那时候年轻的我觉得她怎么可以这么又想象力,一句曲有误,周郎顾,被他想象成那个宫女对周瑜绝望的暗恋,而且文字还诗意的不行,对这个作者有了最初的印象,后来是偶然看到她的书《误读红楼》,一下想到居然是同一个人,欣喜的看了,确实不错,再后来在安意如的书大红的时候,她也出了本包装类似的《她们谋生亦谋爱》,依然的精彩。这次逛书店,看到有她有新的作品,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放着,还是毫不犹豫的买了,没有看任何解释就坚决买了,没有让我失望。呵呵 对作者的喜欢是可以超过所有那些所谓的推荐和打榜的。她的名字是最好的广告。呵呵 ,在我偶尔想装文艺女青年时候,闫红的书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是完全没有任何人推荐,是我自己从偶然中发现,一直喜欢到现在的作家,确实每本书比较精彩, 哈哈 纪念下。不过始终觉得《周郎顾》,是她最好的作品。
  •     闫红的博客基本上每天都去,她的书必然会看。作为作家,她的文笔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难得的是,她能始终保持一颗美好通透的心,并用这颗心去写作。字里行间,没有急功近利,没有焦躁不安,只有缓缓地小女儿心情。这是我最喜之处。因为我相信,无论社会被说的有多么的不堪,总有一些坚持自己操守和准则的心灵,相信着纯净与美好,这本是我们生存环境的底色。这样的心灵看上去或许不堪一击,甚至让人产生保护的冲动,但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强者所要具备的,大爱无边也就是这个意思了。表达的不是很准确,只因个人有自己看文的心情。写这,只是对自己的偶像表达敬意和喜爱之情。
  •     书写得不错,把一个女子的细腻全部融入其中。古今中外,娓娓道来,不嫌啰嗦,可见文笔老道。但是,故事总是还是故事,不能说作者的解读是贴近诗经原旨的,所以,编者将其列入“漫漫古典情”系列,足见编者的无知。天津教育居然出这样的书,全面封杀这个出版社。呵呵。另外,作者的的文字,越写到后面,就越觉得单调了些。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对古代的诗经全新解读,有现实意义,好
  •       不知为何读完这 本书没有太大的喜悦抑或是什么共鸣 整本下来感觉就像是走过场 从开场到落幕都未曾有过什么波澜 翻开、合本、读完。一切就那么顺其自然的完成了 连停留的机会都不曾找到。可能是不习惯于她的言辞书写方式吧!总感过于直白有些牵强!没有让人回味唇齿留香的余地!不过不能否定有些见解的确还不错。
  •     一个聪明的女子半生所悟必然真理,值得细读
  •     闫红讲张爱玲其实还可以,讲秦淮八艳也还好,毕竟心思细腻,能看出很多女子幽微复杂的心情,但是学力不够,讲史讲文明显气不足,而且行文太牵缠就显得特别口水,文字不够漂亮不够干净。
  •     有点拉拉杂杂,不着重点
  •     感情受挫时,谢谢它安慰我
  •       
      之前,在网上陆陆续续已经将这本《诗经往事》读完了,有一些篇章,不止看了一遍,所以当我拿到从当当上买的书时,我以为我会有些审美饱和。在人来人往的办公室,随手翻了翻书,谁知一下子就读了进去,周围的熙熙攘攘似乎一下子调低了几个音阶。
      
      我随手翻到的这一篇,叫《失恋者的完美小黑裙》,写的是诗经中的〈江有汜〉,原诗第一句:“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其后也悔。”以前看到的大多数解释是:这是一个“男友结婚了,新娘不是我”的故事。但本书作者闫红认为,古代诗文没有标点,有多义,若是在“之子归”后面划上一个句号,我们就有了完全不同的解释。那就是——被甩的那个姑娘要另嫁他人了,这个时候,她在心里示威,哼,不跟我好,后悔了吧?
      
      闫红的这种“新看法”,与旧有的“大多数解释”的区别是,闫解更加曲妙。女主角另嫁她人,比男主角结婚了,更能说明“女人和一个男人对峙,往往要借助另一个男人的力量”,这真是一种让人无奈的心理常态。闫红指出:我们总希望穿着“完美小黑裙”(这里象征最好的状态)与前男友相见,无奈这种时刻太难遇到,所以风光得意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一个人在面对,会想象沮丧懊恼的一个他畏缩在一旁。
      
      这个解释行得通么?看到这里我忍不住微笑,我看到一种女性特有的亲切感。提出这个说法的闫红,真是体恤小女生的心理。也许,多数解析《诗经》的,都是有学问的文化人,不容易想得到女生肚子里那些微妙而曲折的心思吧?
      
      我随手举的这个例子,也许会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太女性的书。其实,《诗经往事》更打动我的,还是那些更开阔、质地更硬实的篇章,比如那篇〈肉身的忧伤〉。这一篇之前在网上看时,就觉得印象特别深刻,层层深入,触及心灵。在纸质上把它再看一遍,感觉还是那么好,如饮佳酿,醇厚里有微苦,酣畅里又有沉吟。
      
      这一篇说的是《柏舟》,那个“耿耿不寐,如有隐忧”的人,他在忧的是,“忧心悄悄,愠于群小”,闫红认为,群小不一定指的是小人,因为小人和伟人一样,毕竟数量有限,但“小人物”就太多了,而且他们反而特别有杀伤力,像让阮玲玉说出“人言可畏”的,正是这样的“群小”,就是涌动在大地上的灰色人群。
      
      面对群小,该是什么态度好?闫红提到了范仲淹。他也忧谗畏讥,但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时候,便再没有什么能将他伤害,因为谣诼纷纭也侵犯不到他的灵魂了。
      
      闫红提到这两种忧的不同,忧谗畏讥的忧,和忧国忧民的忧,区别在于是否能“忘我”。只要忘我了,群小也就起不到作用了。而大多数人都作不到这一点,因为大多数人都把所有的器官,拿来接收来自群小的信息。所以,这些烦恼,只能是肉身的,污浊的,“如匪浣衣”的。
      
      一般人说到这里,文章也该结束了。但是闫红继续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能突存肉身,也许因为委屈比愤怒安全,跟污泥浑水较劲比愤而展翅更容易作到。诚然这是多数人的命运,但是多数人也许一辈子都意识不到这一点。这篇《肉身的忧伤》大概不会超过三千字,却叫人读后心惊。
      
      像这种令人难忘的文章还有,《与生命本身两情相悦》,它让我们在朝着华服美食人模狗样前进的道路上,突然止步,问自己一句: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及时行乐可行否》,它说“活在当下”与“行时行乐”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前者决不为明天的事情付出心理成本。《人生里有多少这样的瞬间》,它说,得失心如一根长线,贯穿在人生中的一切领域,宝贵的一生,还没来得及快乐,就消耗在上面了。……
      
      我听说美人有几种,一种是“第一眼美人”,即一眼看上去就很美,但也许多看几眼,反而不怎么样了。有一种是“第二眼美人”,也许第一眼看上去不怎么样,但第二眼就发现其美了。关于这个概念,我觉得应该还有一种美人,兼第一眼到第N眼,都是美的,而且这些美是多层次的,这种美人,姑且就称之为“第N眼美人吧。
      
      沿用这个说法,这本《诗经往事》,就是第N眼好书。因为,这实在是我的第N次阅读了,可我还是愿意不厌其烦地复述它。
      
      
      
      
  •     爱情与诗经
  •     文字碰触心扉,事例旁征博引,笔风沉静生动。#文艺细腻的……白日梦——尘世难觅,心底有那么点纯粹的信仰也是好的#
  •     误读红楼的大神写的!诗经里有爱有JQ!
  •     荒烟蔓草的年代,真挚朴素的爱。
  •     初中买的,高一第二遍读。很耐读。
  •     我喜欢闫红写的这个
  •     内容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很好的一部对诗经的解读,里面的爱情让人动容,让很感动。好羡慕以前的爱情。
  •     开启了我对诗经的喜爱,文字功底很好,悠美但好不矫情
  •       书写得不错,把一个女子的细腻全部融入其中。古今中外,娓娓道来,不嫌啰嗦,可见文笔老道。但是,故事总是还是故事,不能说作者的解读是贴近诗经原旨的,所以,编者将其列入“漫漫古典情”系列,足见编者的无知。天津教育居然出这样的书,全面封杀这个出版社。呵呵。
      
      另外,作者的的文字,越写到后面,就越觉得单调了些。
  •     记得第一次接触是在12年高一的时候一堂语文课讲到氓时老师推荐的。
  •     虽说还没收到,但是我很喜欢这书的名字,棒棒~~~
  •     美好的文字
  •     朋友很喜欢,书很棒哦
  •     除了一些类似于MM、偶、俺这样违和的词语之外,整本书很喜欢。是闫红一贯的风格
  •     想找点诗经的书籍读一读,有一些趣味的,闫红这个名字在豆瓣上看到过写红楼梦小文章所以就拿来翻一翻,序言写的极好,后面读不下去了,嗯就这样弃吧。
  •     与安意如异曲同工
  •     ……今人为重,亲。语音和文学的魅力就在于可以多角度解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立场和态度,一本书写出来以后,连作者都无权决定读者对作品人物的理解,何况是连作者都无可考的诗经呢?诗无达诂是所有人都公认的事,只承认诗注的一个版本为唯一答案,排斥异见,是非常霸道且不讲理的做法,文坛的生命力就在于百家争鸣,而且作者已死,任凭后人怎么说也只是代古说话,诗歌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原意如何,而是它引起千千万万的读者的共鸣和触动,只有一种解释的诗歌是死的,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能赋予新的意义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你的见识如此狭隘,最终读诗也不过是读到牛角尖里去了,看不到诗的灵魂之所在。
  •     很好的书,作为闲暇消遣的书籍,很好。
  •     女人对于情情爱爱真是好敏感
  •     恩,无甚好谈的,看楼主用词和语气,想必是穿越来的古人先贤吧,或许你应该现在就找把小刀往脖子上一送,回你的"余不知余不知余通通都不知"的三不知时代中去吧~
    21世纪太危险了,楼主您这般装神弄鬼是没有观众的咧~
  •     帮人家买的,还没看!
  •     诗经原旨,自古以来就众说纷纭,我觉得作者对诗经的解读满自然贴切的,符合人类心理~
  •     很好 很好 比较文辞艳丽的笔调。 小女生最适合看看。
  •     像是作者的诗经读后感一样 不过也就是吧
  •     人家在诗经里面寻找爱情 学习美句 姐却看到了好多八卦。。。
  •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     别告诉我你是学数学的本科生。。。
  •     自序里面就把李白的词引用错了,对作者的文学功底表示怀疑啊。。
  •     反正我是闫红的粉丝啦,所以就不说什么了
  •     看了两遍了,虽然有些观点是我不同意的,但是闫红的语言还是不错的。
  •     这个书的话,我本省不是很喜欢,不过一个朋友很喜欢,可能因为我是那种喜欢文字华丽点的,这个好像主要是解析吧,文字和一般的感觉,不过喜欢赏析诗经的可以买
  •     比安意如强很多
  •     = =
    我非两广之人,也非学术之人,只是站在普通民众民众的立场上对楼主这种一昧死守故纸堆的老学究主张表示不能接受。
    另外,陈寅恪是谁啊?没听过。
  •     - -
    ...当然是现代人的心理,诗无达诂,那些老学究的东西未必就不是YY,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势必要符合那个时代人的心理,否则就不是解读,如果撇开现在活着的人而去深究死了几千年的人的想法这种事连考古都算不上,只能算替古说话,相当无聊与乏味.反正死无对证,他要怎么说都行.
  •     还没看 不过应该不错 在网上看到有推荐这个才买的
  •     诗经往事
  •     2010年读毕
  •       在我眼里,闫红是个神奇的人,亲切感也泯灭不了这种神奇。    冷静和热烈,体贴和刻薄,柔媚和硬朗,老辣和天真,憨拙和狡黠,羞涩和生猛……在她身上交织,在她笔下浑然天成,像水与火共存。这是她独有的丰富性,她的难以言说和独一无二。
  •     好吧,女子,难怪这么看待诗经了。
  •        对于《诗经》,相信读不读得懂,都会觉得很美,很好。但是品出其中的意蕴,需要一些慧根和阅历。我曾下决心背诵《诗经》,但坚持了没多久,就发现,里面不认识的字太多,就作罢了。
       有人说,人一生就是在寻找同类,因为只有在同类那里,才能够找到理解和共鸣,才不会过于孤独。这个同类通常是朋友和爱人。《诗经》的大部分篇目是写爱情的,《诗经往事》里,作者分为暗恋、执手两部分(我看的电子书,不知道内容全不全)对《诗经》中的爱情作出了自己的解读。从中不难勾勒出作者对于爱情的态度:向往轰轰烈烈、不计得失、彪悍的爱情,但更保全自己不失态,保持优雅的爱情。无怪乎白领喜欢。我想要彪悍的爱或恨,付出了,给过了,无论受不受伤都不后悔。
       作者说《诗经往事》是她写给《诗经》的情书。诚哉斯言!情书是极度个人化的东西。阅读的过程中,你能感觉到,她对《诗经》的热爱在每一个角落漫溢。《诗经》太过浓缩,作者用她的智慧和生命阅历对之进行了稀释,让我辈既无阅历有无慧根的人可以体验到《诗经》的美。但我更期待,有一天,可以自己给《诗经》写封情书。
  •     16岁看的时候觉得极好 如今无法认同从前品味
  •     喜欢作者理性的评论,不是堆砌辞藻,也不是伤春悲秋说了一通不知道想表达啥。
  •     看似很新的观点,不过是换了种说法。有些句子很难理解。最大的收获大概是那些民歌,以后要多听听。
  •     很久不看这么矫情的书了,但也是由此才发现原来自己现在很容易被感情所操控
  •     当初是看了闫红的博客,很喜欢这样的文笔,也很赞同这样的爱情观。所以一直在等出书,一定买一本。终于等到卓越有了,刚上来就订购了。很快便收到了。文章就不必说,封面很雅致漂亮,内页干净不花哨,偶尔有几页国画插图。个人觉得书还是印在纸上拿到手里读更好。呵呵。
  •     刚到,内容不担心,就是包装不是这个,很不舒服的感觉。
  •     典型的女文青作品,幽默诙谐中也带着女生独有的浪漫,还顺带普及了若干历史八卦
  •     闫红的评析比安意如之流真诚很多,没有卖弄,没有堆砌。
  •     一本小册子,写得挺好的。有些同感。另外觉得自己原本也能写散文的,现在只能写140字了。
  •     2012年十月,校图书馆借阅。
  •     我爱闫红。从以前追看专栏,就喜欢她的文字。这本书想了很久。曲径通幽。推荐。
  •     能把爱情描述的如此诗情画意,层次分明,也许只有诗经了!适合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读!
  •     前面看到有人评论说在这里买书就像是炒股,希望大家买完书后就发评,顺道写上价格,我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可以给大家一个很好的参考。。就这本书而言,我认为不错,印刷很好,里面是带彩图的,画面色彩很清雅、、、可以收藏,我买的时候是16.1元 希望对大家有用、、
  •     春秋情思
  •     您说的人类心理是指今人的心理还是古人的心理还是诗经时代的人的心理?今人对于诗经时代又了解多少?怎么可能符合当时是心理?历代诗经学著作都是在诠释。这本书只是瞎扯淡而已。只能当做文学作品看。
  •     内容很不错,但是有点少=。=
  •       诗经里的种种爱情神态,即使穿越千年,依然鲜活的在每个人的面容上跳跃。
      
      
      
      爱情是永恒传唱的主题,之所以诗可以传这样长的历史,那是因为它有最动人心弦的共鸣。这共鸣,必定是从灵魂深处穿透而来。
      
      爱情是人类共同背负的宿命,你逃避不了,也推诿不得。再聪明的女子,可以是爱情专家,等到自己陷入,都如同疯子。
      
      
      前段时间看《非常勿扰》,里面有一个观点:是爱情是拿来交换的商品。彼此凑合的度过一生,听起来很美,只是听起来。
      
      
      
      请记住,即使爱情已经成为商品,它也是古琦香奈儿。从不能廉价出售,更不会低声下气的打折。
      
      如果它真的那么做了,持有者也决不会像宝贝一般的待见的。
      
      宝贵你的爱情,坐在自行车后面,偷偷的微笑吧。
      
      
  •     ——没错,我是在说《诗经往事》这本书!书的内容非常能打动人心,那一个个飞入心底温柔抚摸的曼妙文字,仿佛能带着我们脱离这个俗世,进入身心灵清净愉悦的文学天堂~~~但是,书的封面设计得太老土了,怎么能配得上温润如玉通透清灵如水晶一样的闫红的文字?还好,书的价值是内容,只是,可能会使很多文友都错过了购买这本书、享受回忆诗经往事的机会,可惜可惜。。。。我一直都是闫红的粉丝,也推荐大家购买她这本外表并不漂亮、但内心绝对不会让人失望的好书!
  •     好吧,当年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五大导师之一。太祖请他当社科院(?)主持,他说,不早请示晚汇报之类就去。
  •     此书内有很多错字,是印刷质量问题,还是盗版?
  •     可看,但没想到评价高于《诗经密码》,确实很古怪。
  •     于是市面上那种种的五花八门、乌七八糟的诗经译注系列都成了所谓的“魅力”了?“诗无达诂”不是诗经可以乱作解释的论据。阁下所谓“文坛的生命力”,余亦不知作何解?《诗经》可以研究,但不知与文坛何干?阁下谓”诗歌的价值不在于它的原意如何,而是它引起千千万万的读者的共鸣和触动”,余亦不明此语有何根据?阁下谓“只承认诗注的一个版本为唯一答案”,似乎鄙人未曾言及。余以为,诗之作,其意本明,然注《诗》者亦未必明。故读《诗》者当以尽量贴近诗经时代的生活背景、社会文化心理等去研读《诗》,而不能随意发挥,作一些游谈无根的揣想。
    你我道本不同,可以不用再谈了。
  •     原本是同学从图书馆借来看的,我瞄了几眼,直觉应该不错就买了新版。结果发了旧版,其实也不错啦,但是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看了几章,感觉挺好,特别是 氓。这是高中课本里学过的,但看了作者的解读,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所以特别喜欢这章。千年前的诗歌,现代的解读,古今交错,诗情爱意依旧在
  •     不错,和诗经译著一起看,拼了命的查字典。得了查字典症,原本认识的字都变的不认识了,查完字典才知道。。。奥。。。。
  •     一种女性的世俗解释,一贯的闫红。
  •       关于闫红,很有话要说, 第一次看到她的作品还是高中时期的《萌芽》登了她的《周郎顾》,一篇散文,那时候年轻的我觉得她怎么可以这么又想象力,一句曲有误,周郎顾,被他想象成那个宫女对周瑜绝望的暗恋,而且文字还诗意的不行,对这个作者有了最初的印象,后来是偶然看到她的书《误读红楼》,一下想到居然是同一个人,欣喜的看了,确实不错,再后来在安意如的书大红的时候,她也出了本包装类似的《她们谋生亦谋爱》,依然的精彩。这次逛书店,看到有她有新的作品,在不起眼的角落里放着,还是毫不犹豫的买了,没有看任何解释就坚决买了,没有让我失望。呵呵 对作者的喜欢是可以超过所有那些所谓的推荐和打榜的。她的名字是最好的广告。   呵呵 ,在我偶尔想装文艺女青年时候,闫红的书是个很好的选择,这是完全没有任何人推荐,是我自己从偶然中发现,一直喜欢到现在的作家,确实每本书比较精彩, 哈哈 纪念下。   不过始终觉得《周郎顾》,是她最好的作品。
  •     姐姐是学电气的工科生
  •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       作品前半部分很诗意,很有水准;后大半部分就通俗白化+大篇大篇的故事援引- -看得出是为赶工而作(没办法,大风气使然么),不过最后关于文姜那个故事的楼主仔细看了看,还算满精彩的,虽然世井,但中立而诚恳,懂得谅解历史人物。不偏激,不偏颇,点评也风趣而不失风度,一些对诗歌的新注也十分合理,总的来说应该是位负责任的大家。成熟而内敛,不强灌输世界观与价值观,这在如今这个浮躁说经典的社会背景中非常难得。(比如于丹和易中天- -纯粹为出名而出名的)
      如果本书后半部分能和前文几篇一样精雕细琢,相信会是本值得入手和收藏的好书,也对得起本书的介绍了。
      “爱在荒烟蔓草的年代”。
  •     很喜欢,很美的感觉
  •     一般般。
  •     买来送朋友,说是很喜欢
  •       我见过的某个姐姐对闫老师的文字很是推崇,如果我记忆力没有衰退得太过分,这个姐姐应该是某报社的文学类编辑;我见过的某个姑娘四处宣称自己是闫老师的徒弟,而这个姑娘又长期混迹于合肥文学青年圈子中。基于我对我见过的人的特殊的信任感,我一直觉得闫老师的书应该会很好看,就算不好看,文笔应该也很不错,最少也得是个70分朝上的标准吧。然则某些习惯性的信念未见得就一定会成为一直延续的事实。
      
      对于描述爱情的文字,我一直很讶异它们的风格,大抵都是乱七八糟恣意放射的标点,和,半通不通的民国笔风——一如你所见,正是我现在写下的这句的类型。为什么都没有大刀阔斧笔锋锐利的文字讲述爱情的本原呢?大概是大刀阔斧的人大多神经大条,天生缺失那些敏感、纤细的神经末梢,所以对于有着细腻纹理的东西就很难描摹得细致清楚吧。
      纤细、细腻、细致,都是细字辈的词,爱情这个玩意也确实很细,细弱如游丝,即使如洪水猛兽天崩地裂那样的强烈,认真捉摸一下,强烈依然只是表象,内里仍然是细的,因为细,所以才更需要那些呼天抢地要死要活的外壳去保护,需得制造一个强大的结界,不让外界的各种干扰影响、折断、粉碎那点细细的感情和那颗细细的心。
      现在的那些自诩文艺的女青年们动辄就拿张爱玲说爱情,她们心目中,最懂爱情、最知道如何解读和解构爱情的人就是张爱玲了。可是爱情这玩意在张爱玲眼里大概也不过就只是男人和女人的博弈,更多的是利益的原动力,即使是所谓的真爱,又有多少经得起时间的磨砺和利益的驱使呢?她最清醒也看得最清楚,所以才好写得那么明白那么真实。
      虽然银镯女子们都最爱张爱玲了,可如果她们真的能和张爱玲认识的话,张爱玲八成未必会爱上她们,张爱玲多犀利多尖酸多刻薄多恶毒啊,几乎把这类词全用在她身上也不会觉得有多夸大事实的感觉。这么个牙尖嘴利又看透人情世故还恃才傲物更敢说敢写的人,是怎么样也不会看上那些成天腻腻歪歪磨磨唧唧又自以为清冷凛冽的银镯女子们的吧,你们的那些爱欲生死纠结人生的文字,在那样一个人眼里不过是浮云、是尘土、是草芥而已。
      
      我特别害怕在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里反复用到某个词,特别是那些拗口生僻的词。每每看到那些重复的字眼,就会不由得生出一种想掐死作者的冲动——就真的词穷到了这个地步了么?常用词汇反正常用,出现个两三次,只要不用得生硬,其实也还好,不会让人觉得什么,但是真要搞几个那么各色的词,偶尔用上一次,都够让人疑窦丛生了,更何况反反复复来来回回反刍似的吐出来又吞进去的用,真挺腻歪人的。
      可就这本书读下来,我又学了两个新词,一个是“器局”,一个是“雾数”,看个一次两次也就算了,毕竟人家是厚厚一本书呢,倒还不觉得太过突兀,我顶多就给自己脑门上戳个孤陋寡闻的印记,但是总是动不动就搬出来的话,就让我心里发毛了。我开始一遍又一遍的怀疑自己是不是猜错了词义,是不是妄自揣测了作者用词的角度。既然有疑问,那么好,查工具书吧,懒起来也还有谷歌百度呢。“器局”还好,只是生僻,只是有其他许多的词可以替代而已。“雾数”这个词,百度搜索一下,我就比较震惊了,哎哟,妈呀,搜索结果第一页的十条搜索结果里,第一条是百度百科对“雾数”这个词的解释,最后一条是“东海海雾数据”,剩下的八条里有四条明确的跟张爱玲有关系,剩下三条应该是没啥关系,还一条的标题和前面四条里的某篇一样,不好确定。求求您了,能换个人说事么?
      另外,我头一次听说“暮春”是刚脱掉冬衣换上夹衣的时节,呃,是古代气候没现在这么恶劣,还是古人们都不怕热,再不然就只能是孔子和曾点聊天那年的倒春寒特别厉害了。闫老师的原文是“暮春时节,你终于可以甩掉笨重的冬装,乍试夹衣心情好”,论语的原文是“暮春者,春服既成”,也就是“晚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身了”的意思,哪也没见说才脱冬衣,刚穿夹衣啊。古代人夏天穿纱,冬天穿棉,早春穿穿夹衣还差不多,暮春,也就是农历三月,换算成阳历差不多就是四五月份了,怎么着也该穿单衣了吧。闫老师的这本书虽然打明了演绎的招牌,可这一段是不是差得就稍微远了那么一点点呢?就算曾子他爹没曾子那么有名,在看到这本书的《与生命本身两情相悦》这篇文章之前我甚至都还不知道曾点到底是谁,但好歹人家也是七十二贤之一,绝对不会是分不清时节的糊涂蛋,请不要这么毁他,好么?
      
      再说点非关文字本身的话,闫老师的这本小书里,说了很多她朋友们过去的故事,挺私人的。虽然人性中本有窥私和八卦的天性,读者看了会很爽,而且这么一来,就好像打着个“这是我跟你关系特别好才告诉你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的幌子一样,读者们在阅读这些私家小故事的时候,会觉得特别亲切和真实,但拿着自己朋友或者认识的人的私事出来,当成故事和段子讲给大众,未免稍显不厚道了点。
      
      至于书的内容,说实话,这本书我还有四分之一没看呢,内容部分的评价暂时还不好说,更不能说满。而这篇书评之所以能写出来,又能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里放出来,主要是想应标题的景。关于内容的部分也只好等我看完全书再说了——说而已,写就未必了。
  •       闫红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原本是不晓得的。网络时代,作家象杂草一样丛生。形容一个人火,现在用“铺天盖地”比较合适,“如雷贯耳”已经明显过时。小熊乌迪的书评《我的忧伤与你们一样——读闫红<诗经往事>》,很有味道,读罢回复了一句评语:“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说闫红,也是说小熊。
      
      中国有句老话:“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说的是取名之学,生个女娃,读读《诗经》;生个男孩,看看《楚辞》;想让孩子学文,翻翻《论语》;想让孩子习武,查查《周易》。准不准两说,倘若要附庸风雅,倒也是不错的选择。老婆怀孕那会儿,在书店正好遇到一本《诗骚合璧》,生男生女都用的上,当即买下,放到床头,闲着就翻。翻来看去,发现可选的名字,不是被金庸使了,就是被琼瑶用了。除了中学课本的那首《关雎》,这可能是我与《诗经》最亲密的接触。
      
      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有一个共同特点:耐读!《诗经》也不例外。我读《诗经》,一晚上最多一首半首。读着读着,思绪就开始漂移。有时候因为其中一句,回忆起某个故人;有时候因为一个字,想起一个故事;有时候是由着一条注释,想起一番道理……总之是天马行空,任由驰骋。想着想着,就抱书呼呼大睡。
      
      写书评,总是要先读作品。谷子哥走了,还有众里寻他千百度。一搜之下,《诗经往事》也是铺天盖地。到读书频道去拜读了一下精华部分,虽然没有小熊读的那么全活,那么投入,那么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对其作品全貌也可见端倪。突然发现,这闫红的手法,其实就如我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只不过人家有才,把所思所想用漂亮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咱想着想着就睡着了,归零了。
      
      小熊说,闫红是个好“走神”的人,她读《诗经》中的每一首诗,思维总是跑出好远,却又万变不离其宗。“走神”这两个字总结得很好,可以说对《诗经往事》最准确、最到位、最切中要害的评价。这么说,并非是在否定闫红,恰恰是她的“走神”,她的发散思维,构成了对《诗经》的个性化解读。如果她中规中矩地做“训诂派”或者“索隐派”,那么这部书可能就没有这样的特色,也就不会有这样的影响。闫红的成功也说明,对于受过传统教育洗礼的一代,如果不“走神”,难有所成。
      
      解构主义本质上也属于“走神”路线,因为解构主义一般是从文本出发,通过对语句的分析,来研究特定语境状况下的人类情感或心理活动,并将所联想的意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出来。解构主义的文字往往比所研究的文本还令人费解,有时候就是自说自话,离题万里。实际上,所有从文本出发的文字,根本不可能回到初始文本。闫红从《诗经》出发,联想的是几千年后的事,表达的是其自身的感受,与《诗经》基本无关。小熊从《诗经往事》出发,欣赏的是那些优美的语言,感触的是那些与内心契合的表达,与《诗经往事》基本无关。每个人都拄着他人的思想拐杖,以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着个性化的思考。
      
      闫红的《诗经往事》,由36篇散文组成。每个单篇如果独自发表,不见得都出彩。而组合起来,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便是“走神”文字的局限之处和奇妙所在。退回十年或二十年,未经雕琢的文字不可能变成铅字。而在网络时代,口语化文字成为最受欢迎的表达形式。博客文字也可以归类于“走神”文字,可能不讲究章法,不讲究修辞,但照样能够出彩。闫红的《诗经往事》至少可以启发网友,多写,随意地写,不一定非得功利地去写。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找到了叙述状态,成为杂草丛生的作家之一。
  •     哪怕我不看书,也知道闫红的新书会有什么样的品质。这本《诗经往事》给了我很多震动。它像闫红的每部作品一样,有交响乐一般的语言,阅读如同进入某种盛宴,仅仅是感官上的丰富,也令人餍足。很多人为闫红的语言着迷,我自然也是,然而,更让我震动和着迷的,是她的思维。闫红的才气和学识,并没有让她炫技,她对世道人心的洞若观火,也没有使她世故。她似乎,天然地懂得什么最堪珍贵。我们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说爱情,说男女两性,浪漫派的抒情和感伤,描摹或咏叹,现实派的呢,冷酷或油滑,剖析和调侃,说如何抓住男人的心,说男女之间也就那么一回事。闫红却这样说,爱情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我们还看到很多文章在教你如何在爱情里少受点伤,失去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痛得少一点,闫红却说,“是否我们太缺乏安全感,像歌里唱的那样,一开怀就怕受伤害,开怀是过程,受伤害是可能的结果,我们习惯把结果放在过程之上,可是,从根本上说,人生是没有结果的,只有一个又一个过程。”闫红能教给你这样的思维习惯:你不再让灵魂里细微的悸动倏忽而逝,你抓得住它,并细加体味。在人性的曲径通幽处,你会走得更远一些,看得更深一些。这本《诗经往事》远远超出了“文化随笔”的意义,它提供了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熨贴每颗平凡而焦虑的心灵。假如你想找的是共鸣,假如你想找的是愉快的阅读,那么,它给出的远远高于你所求的。在春风化雨的理解中,它,不知不觉中地将你带到一个开阔地,那,就是我们曾经上下求索左奔右突而到达不了的人生悦境。
  •     很喜欢作者的爱情观,写到人心里去了
  •     内容不错,书质也好。
  •     某才女评之为心灵鸡汤…
  •     诗经真的很难懂……
  •     听诗经的文字在唇齿之间流连,芳香馥郁。看闫红品诗经,有另一番意境,不经意间,她的文字便让百年前的诗经抵达我的内心。
  •     死了怎么就没有对证了?留下的文字便是我们的对证。阁下以为以今审古,宜乎?字词的意思本来就只有一个,本书中基本的解释很多都是错的。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此一时代之文学当为此一时代人类心理的反应。若以今人心理去衡量古人,大错特错。
    另,考古也是学问,而且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连考古都算不上,这句话我不知怎么解。可否赐告?
  •     我真不应该腹诽毛公和郑公。今人yy太恐怖了。
  •     哦= =听起来很流逼啊,可惜币起他来我对太祖皇帝更感兴趣一点
  •     还不错
  •     没看过诗经,但闫红是个有灵性的女子,她带你从陈腐的古书中,读到切身的意义,也许有偏颇,但自成一家之言,读来也不错。
  •     写得挺好的,诗很美,文字也很美~
  •     相比针对诗经遣词造句的评述 更多是加入了作者自身诸多私生活元素 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解读着千年前男女的恋情 透过诗经展现出一幅幅恋爱往事悲欢离合 作为随笔 可作翻阅
  •       闫红的博客基本上每天都去,她的书必然会看。
      
      作为作家,她的文笔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难得的是,她能始终保持一颗美好通透的心,并用这颗心去写作。字里行间,没有急功近利,没有焦躁不安,只有缓缓地小女儿心情。这是我最喜之处。
      
      因为我相信,无论社会被说的有多么的不堪,总有一些坚持自己操守和准则的心灵,相信着纯净与美好,这本是我们生存环境的底色。这样的心灵看上去或许不堪一击,甚至让人产生保护的冲动,但殊不知,这才是真正的强者所要具备的,大爱无边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表达的不是很准确,只因个人有自己看文的心情。写这,只是对自己的偶像表达敬意和喜爱之情。
  •     推荐阁下读陈寅恪的《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尤其是那句“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这是一个历史观的问题。我们拿鲁迅的小说来看,若以今人之心理揣度,他就是一愤青而已。若回到民国时期,恐怕不能这么看待鲁迅吧?
    另,学术是不能哗众取宠的。探究真相,应当作为学者的毕生追求。虽然我们可能终生无法求得真相,但最起码得有个念想。
    我想阁下或许并非学术中人。但看你的“洗白白”一词,推想阁下当是两广人士。故地之人,所以多言几句。
  •     读起来让你觉得快乐的一本书,很有趣。。。是一本好书!
  •     古人的情可比今人的纯粹多了,喜欢。
  •     写的世俗且浅,不是我想像的诗经,算知道个大概,但未及精髓。
  •       在我眼里,闫红是个神奇的人,亲切感也泯灭不了这种神奇。
        
        冷静和热烈,体贴和刻薄,柔媚和硬朗,老辣和天真,憨拙和狡黠,羞涩和生猛……在她身上交织,在她笔下浑然天成,像水与火共存。这是她独有的丰富性,她的难以言说和独一无二。她看似信手写下的只言片语往往也耐人寻味,尽管,也许,这样说会显得太粉丝化。
        
        所以哪怕我不看书,也知道闫红的新书会有什么样的品质。这本《诗经往事》给了我很多震动。它像闫红的每部作品一样,有交响乐一般的语言,阅读如同进入某种盛宴,仅仅是感官上的丰富,也令人餍足。很多人为闫红的语言着迷,我自然也是,然而,更让我震动和着迷的,是她的思维。
        
        她所写的,也许可以称之为“文化随笔”或“古典解读”,这类作品我们都看过很多,最能打动人的,一定是说出自己对人性的体悟,然而“体悟”这种东西很容易山寨,伪造一些“体悟”的赝品或大路货,再用生花妙笔将这大路货装饰得打动眼球,——那样的作品,我们也看过。闫红的体悟却仿佛带着体温,仿佛刚从心窝子里掏出来,她敏感地捉住灵魂最深、最微妙的颤栗,又准确细致地传达出那颤栗的涟漪。阅读她的文字,令人想对文字后的那个女子道一声谢谢,谢谢她说出我们若有所感、却不甚明了的感受,谢谢她教我们自剖和深思,这,也许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吧。
        
        那首诗很熟悉了: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其实我和很多人一样,并没有确切想过它的主题是什么,只模糊地被其氛围打动;当看到闫红这样说:“在我看来,它不是写实之作,……它说的,是一个寂寞的梦想。”我不由怔了一下。
        
        闫红认为这诗期待的是一种相遇,但它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种高级,不是青春期里的躁动,着急地想抓住一个美女,它期待的,是遇到一个真正的知己。——第一次看到这样的解读,却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我们曾被此诗清寒深遂的氛围打动,如今,闫红的解读似乎为我们的被打动翻出真正的谜底。得有怎么样一种清明的灵气,才能穿过古远文字重重迷障,轻易地看到那诗句里最深的用心?
        
        然而接下来闫红话锋一转,说出了更加锋利的话:“满世界的人都自称苦闷,知己成了比黄金还稀缺的资源,但我觉得说这话的人首先应该自我反省一下,你,真的做好准备了吗?做好遇见知己的准备了吗?”
        
        也许你觉得这提问来得突兀,冷静想想,我们之所以不以为这是个问题,是因为我们无视了这个问题。闫红说,辛弃疾曾说过遇见,是在灯火阑珊处遇见,戴望舒也曾说过遇见,是在雨巷遇见,然而最打动她的,是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里那个无名的女子,她希望在高楼之上遇见,因为,“这个决绝的不随和的女子,要的就是高楼之上的那股孤寒。这高楼,可以是实指,也可以是虚指,是她心中的一座楼阁,她等待的,是能够走到这楼阁最高处的人。”这和《野有蔓草》的愿望一样,他想遇见她,不是为了解闷、陪伴乃至生儿育女,而是“与子偕臧”。以最美好的自己,遇见一个美好的人,然后和她(他)一往无前地美好下去。
        
        写到这里,我还想说,文章,写到最后都是在展现作者自己。闫红的文章给我们的感动,也许因为她的本身,她是一个向往和追求着“美好”的人,她淬练着自己,看得到人生有更高远美好的芳草地。她的文章境界,也许得益于她秉性里的忠厚和纯粹。
        
        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与学识、阅历、才气并无很大关系。闫红的才气和学识,并没有让她炫技,她对世道人心的洞若观火,也没有使她世故。她似乎,天然地懂得什么最堪珍贵。我们看到很多文章都在说爱情,说男女两性,浪漫派的抒情和感伤,描摹或咏叹,现实派的呢,冷酷或油滑,剖析和调侃,说如何抓住男人的心,说男女之间也就那么一回事。闫红却这样说,爱情是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我们还看到很多文章在教你如何在爱情里少受点伤,失去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痛得少一点,闫红却说,“是否我们太缺乏安全感,像歌里唱的那样,一开怀就怕受伤害,开怀是过程,受伤害是可能的结果,我们习惯把结果放在过程之上,可是,从根本上说,人生是没有结果的,只有一个又一个过程。”
        
        她甚至说,不失态,不尽兴。她甚至认为,应该这样看“得到”和“得不到”:我只想把你放在我心中,我已经把你放在我心中了,还有什么可以夺走呢?即使你离开,即使你已走得太远,都没有关系,和我自己在一起时,就是和你在一起了。——当我第一次读到闫红这段话,我于深夜里想像千年前《汉广》里的男主角,那位孤独而沉默的樵夫,心里有一股不可描述的浩荡和欣慰。
        
        闫红还谈到另一首更出名的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与“野有蔓草”那首的情况一样,我们不曾追究过,那伊人在水一方干啥呢?也就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比喻吧,直到今天看到闫红这样说,它说的是,恋人在远方。然而并不是他们两地相隔,而是如陕北民歌云: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着还想你。“恋爱中人对于亲密度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他不能容忍哪怕一丁点儿的距离。”所以,“恋人总是在远方的”。
        
        电光火石中,拍案而起。真的啊,真的是这样啊,为什么以前没有想到呢?这道理完全不是大道理,如此的“小”,小得我们每一个最平凡的人都会点头同意,假如不是闫红切身解读,我不曾知道,几千年前诗经里那对恋人,就像你我一样,热恋中刚挂下电话马上陷入失去的惶恐,任何一个距离都想消弥。
      
        “了解他越多,越觉得有更多的不可知。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你困囿于其中,便有了‘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晕眩。”我为说出这样的话的人心折。我不知道,说出这些话的闫红,是因为她有天才的头脑,还是因为她总能福至心灵?我无从确定,作为一个粉丝,我可以确定的是——
        
        闫红能教给你这样的思维习惯:你不再让灵魂里细微的悸动倏忽而逝,你抓得住它,并细加体味。在人性的曲径通幽处,你会走得更远一些,看得更深一些。也许你不相信,细读一本书,将会得到这些。
        
        这本《诗经往事》,远远超出了“文化随笔”的意义,它提供了最深刻的生活哲学,熨贴每颗平凡而焦虑的心灵。假如你想找的是共鸣,假如你想找的是愉快的阅读,那么,它给出的远远高于你所求的。在春风化雨的理解中,它,不知不觉中地将你带到一个开阔地,那,就是我们曾经上下求索左奔右突而到达不了的人生悦境。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