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档案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新文学档案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1
ISBN:9787121123153
作者:韩晗
页数:224页

章节摘录

插图:“言说”在这里变成了一个有趣的工具。可以这样说,作家自身的文化背景构成了结构主义文本中的“言语”,而“汉语书写”则成为整个语境中的“语言”。当以“语言”为现象去探求“言语”与“语境”的本质时,所产生的文学意义,远远超过了单纯以“言语”向“语言”过渡时文本所带来的审美效能。其二则是对于“文学”自身的认同性。可以这样说,相当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仍然是在依靠政府赞助、基金会补贴出版的,实际上这并不利于“族裔文化”的传播与保留。作为一种原本就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族裔文化”,若是再被更不为人所知的外在体系、结构所包裹,那么这种文化的存在意义也就只限于自我的内部传播。这样反复传播,导致的结果就是“族裔文化”与作为载体的文本相互依存,最后仍然不得不“原地踏步”。当然,这个“瓶颈”需要评论家——尤其是主流评论家与作家们共同努力,才能突破的。凭心而论,评论家中精通后殖民主义、族裔文化的并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却未能很好、很认真地将目光聚焦在我国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之上,而是盲目地将研究视域投向到拉美、印度、非洲等国的“族裔文学”。受到主流评论家青睐的少数民族作家也就仅有阿来、张承志、叶梅、霍达等少数几位。如果说五十多年前,玛拉沁夫先生向中国作协上书,要求政府扶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是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声明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话,那么时隔五十多年的今天,“少数民族文学”亟需突破的“瓶颈”则应从“文学评论”与“市场关注”的角度来强调少数民族文学参与的重要性。当然,事关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评论的学术期刊、专家学者与出版社在这五十多年里仍有着令人瞩目的发展,但是与汉族作家的受重视程度相比,这个发展仍然缓慢了些。须知文学评论、文学理论研究的滞后,对于一种具体文学范式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阿来的《尘埃落定》之所以受到评论家们的关注,除了文本自身独有的影响力之外,作为作品本身的“文学”认同性,对于市场的切合性,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前言

摆在我面前的是一本近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史。有关当代文学史的著作很多,但都是从1949年谈起,“当代”比“现代”长,而且越来越长,这个奇怪的命名错位,成为特殊的中国式“必也不予正名”。治中国文学的数量巨大的学者,当然也在关注1978-2008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只是称之为“新时期”。如果“新时期”延续至今,就不再是“新”时期。命名如此,各种著作的论述重点所在也如预想的一样,一般把重点放在一段时间,此后只是充满遗憾的余音。如果把一个世纪的中国文学切成三个三十年,那么1978-2008是我们明明白白当之无愧的“当代三十年”。皇帝穿着别扭的新衣虽然人人都能看见,我们却需要一个二十四岁的青年人韩晗把这句话说出来。现在韩晗不仅说了,而且把它说成了一本有条有理有据的书,学者们没有理由不仔细听听他的论辩。这个三十年的文学史,的确需要特殊的学养背景才能写出来:“当代”三十年的中国文化,几乎是坐过山车,转弯,转弯,再转弯,似乎能转的弯子已经转完,全世界又开始转弯,全球的文化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文化急速地融入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于是弯中有弯,弯道更弯。对于一个观察者,一方面是景象万千,山外有山,另一方面是应接不暇,纠缠不清。中国作家和诗人,在这三十年中更新换代的速度频率,应当说比中国历史上任何时代都剧烈:先前时代,更新是按年龄推移自动推进,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是奇峡深谷,急流中不由自主,不想下台的已经无法再写了,不想搁笔的却被新人替代了。作家不是模特,不是运动员,写作应当是毕生的事业,所谓文章老成,文坛本不应当如此迅速地更换“领唱歌手”。当年李鸿章看到那几艘笨拙的炮舰,就感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而1978-2008这三十年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文化在互联网上飞翔,整个人类文化已经不复旧观。当代中国文坛,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坛,而是中国与世界文化巨变中的文坛;不只文坛在变,而是整个文化在变,这个变中有变的局面,不是任何一国的任何一代人所能想象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从历史的标准要求一部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杰出的文学史,它从当今的角度回望并洞穿地注视今天,给我这样的过来人以新鲜异样的眼光,给正在走来的年代一个内外穿越的视野。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作者 赵毅衡韩晗这部著作写得相当出色,很有才气,不是教材式的按部就班,有着自己的思路、体例,对作品的评点要言不烦,很有见解。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现代性》作者 陈晓明新时期文学已经有30年了,今年各地也纷纷举行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对文革后的文学状况确实也需要做学术性清理。所以韩晗的这个选题是很有意思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当代文学史》作者 洪子诚我差不多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了韩晗的书稿,总的感觉就是惊喜。没有想到韩昭有如此的功力,写出了如此优秀的文字。虽然我不治文学史,但也充分享受到了阅读的快乐。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岳村政治》作者 于建嵘全著论从史出,结构严谨,体现了韩昭敏锐的批评视角与扎实的学术功底。尤其在书中深入比较研究了两岸网路文学的发展,从内容到体例上都非常完善。其出版不但填补了大陆学界“新时期文学”系统性研究成果的空白,更是台岛第一部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系统专著。  ——台湾《中央日报》,2009年9月25日

后记

2005年之后,对于“文学史”的认识又重新被关注起来,这既与本世纪再掀“重写文学史”热潮有关,亦是受到西方文艺学、传播学等外来学科理论的影响所致。在这两重背景下,“文学”与“文学史”这两个概念又重新获得了被审视、认识的可能。如何认识这两个概念各自的内涵,或者说两者之间究竟是何种关系,构成了当下中国文论界与文学史界一个较为重要的命题。“当代性”是笔者在本文中着重提到的一个概念,目的是辅助诠释当下语境下文学与文学史的价值观念、存在形式与现代性危机问题。当意图去厘清“文学”与“文学史”作为一种文学体制个体时,两者如何相互作用或者产生何种作用便构成了一个具象的反思对象——此为“文学/文学史”这个重要命题的理论延伸。由此可知,以“当代性”这个切人点,分别解读“文学”与“文学史”的问题,则有助于对上述问题做一个根本性的梳理与解答。一、从“现代性”到“当代性”“现代性”是困扰文学史的一个问题,而“当代性”则是困扰文学的一个问题。在西方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研究过程中,“现代性”是一个发端较早的美学命题,也是一个历时I生的概念。“现代”的意义并不是为了树立某一种批评样式、文体风格或思想体系,而是为了厘清“现代”与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之间的差异。美学或哲学的“现代”,实际上是将美学或哲学的原理与范畴,从语言学、心理学与叙事学中“解放”出来,重新获得被诠释的可能。而“当代性”则是一个共时性的概念,即本身是与历史脱节的。与“现代性”相比,“当代性”更具备批判意识。“当代性”对于文学史的意义则在于:文学史的书写是后发的,即文学史的书写过程无法超越文学史书写者的自身局限性,而这层局限性又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研究者在做文学史的审理时,很容易以自己的眼光或判断力去审视之前的观点与个体组成,而这又是以“当代性”的视野为出发点的。

内容概要

韩晗,男,祖籍河北衡水。1985年4月出生于湖北黄石。青年文学学者、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民党机关报、台湾《中央日报》(2009年9月25日)如是评价,“(韩晗)具备敏锐的批评视角与扎实的学术功底。”《欧洲时报》(2010年4月28日)则称赞“作为大陆八零后文学家的韩晗,有着一贯性的批判风格与学术视角”。自2005年至今,韩晗已经连续三次以最年轻获奖者的身份问鼎中国国内戏剧界最高级别学会奖——中国戏剧文学奖(China Drama & Literature Award)一等奖。

书籍目录

目录
谁能为这三十年写史?
1
书写文学史的“三重立场”
5
引子
10
导论:从人的结构到人的解构
——兼谈“五四”以来中国文学传统诸问题
13
一、1978—1984:解冻与去蔽
29
1. 新时期文学肇始时的文学场分析
31
2. 审美意义、社会意义与伦理意义的重建
39
3. 人道主义论争与文学真理
45
4. 张贤亮和戴厚英
51
二、1985—1989:批评、重构和争鸣
59
1. 后现代理论下的批评策略与创作立场
61
2.“新诗”与先锋小说:叙事方式的重构
66
3. 高行健与中国实验戏剧
76
4.“寻根”语境下文学精神的探索
82
三、1990—1997:消费时代的文学态度
87
1.“重写文学史”与“人”的理论重现
89
2. 王朔、贾平凹、王安忆与莫言
94
3. 余华的“断裂”与苏童的“重生”
109
4. 1997:一个文学以及政治的符号
116
四、1998—2003:新世纪的焦虑与不安
125
1. 三个鲁迅
127
2. 文化散文:历史与文化的文本叙事
136
3. 网络文学
145
4. 阿来与全球化意识下的民族文学
154
五、2004—2008:大众媒介下文学的“现代性”危机
165
1. 阎连科、刘庆邦、陈应松与“底层叙事”
168
2.“青春文学”的出现与沉寂
177
3. 文学的市场化与批评的功利化
184
4. 从读图时代到畅销时代
190
六、结束语
195
后记:谁的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学史何为?
199
附录:论当代中国文学的危机及其出路
211
成书录——代跋
224

编辑推荐

《新文学档案:1978-2008》是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本书以青年人的视角、通俗生动的散文化语言,翔实丰富的史料与图片以及新颖的观点描摹了1978年以来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诸多文学现象、思潮的演变。全书附有近百幅珍贵的插图与历史照片,内容平实易懂,既照顾了思想性,又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文字具备散文性的特征,可读性强。

图书封面


 新文学档案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我是华南师大的研究生,导师让我们看这本书,作者比我小,是湖北老乡。刚读到这本书时,很兴奋,因为他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想法。我承认,这本书很多地方不是那么令人满意,但是这却是一批知识分子走向学术界的标志,我相信,未来二十年内,“韩同学”会变成“韩教授”甚至会成为“韩大师”,那时,这本被奉为经典的《新文学档案》和现在一样会被人骂,会被人捧,只是,比现在多了更多的是关注。

精彩短评 (总计13条)

  •     好書。
  •     韩同学在学术上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是在语言的通俗生动上有待提高。本书最出色的是韩同学的引用,写得可谓“生动”的,只有评述余杰那段。第二版中将王小波和路遥剔除,有其是将王小波从新文学这个概念里剔除,不是所谓的“书商爱好”和“读者偏爱”所能文过饰非的。重写的新文学史,并不是为了剔除以“死后成名”的作者。而是为了选出真正应该载入史册的杰出作家~~
  •     有些新意。但大的创建谈不上。也就这样。
  •     看了这个再去写叶导的论文吧~
  •     不错,很少见的一种写法
  •     作为华南师大的研究生,这本书是俺们滴必读书目,八零后终于在文学史界有代言人了!这是一个时代地进步!
  •     嘿嘿,还是韩晗师兄送的签名本呢,不过类容要是更详实一些就好了
  •     在《书屋》杂志上看到台湾学者对这本书的推崇与对年轻作者的肯定,买来看后,发觉给动不动就出大师的现当代文学史来了一个小清新之风:档案散文。韩晗的才气和实力都勿庸置疑,美中不足的是小清新不能重写主流历史。所以这本书更适合当成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有趣视角,一种途径。可以将它当成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子去观照,去印象,而无法撼动老气横秋却规矩严肃的教科书地位。
  •     改写文学史,喊了许多年,终于看到了一点儿行动。
  •     不认识不了解作者,但读了之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讨厌作者。实话说,才子书,但也把恃才者的轻浮和自吹自擂体现得淋漓尽致。看目录,觉得应该有见地,但你看过哪本书在主体前后全是引用别人的话来夸自己的?还引用某豆瓣网友的话,但搜出这个网友的页面,发现是个空账号。你见过哪个人在后记中说谁谁“高度赞扬”自己的?并且,书写得再简略都有理由,但你见过哪部严肃学术著作没有注释,以至于连“参考文献“都要改成”附录书单暨参考资料“?一本文学史有没有价值不在于它的”青年人的视角“或中老年的视角。否则文革时革命学生自编的文学史为何成为废纸呢?
  •     走马观花的文学史....
  •     七分半。简明扼要。
  •     文学青年做学术,取材有失,外国理论加上浮光掠影的点评,略显稚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