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崖上的贾平凹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危崖上的贾平凹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36053229
作者:孙见喜
页数:372页

章节摘录

  第一章 贾平凹墓  1992年阴历2月27日,平凹携妻女从西安回到棣花,为父亲办最后一次祭祀活动。贾彦春先生逝世于1989年古历8月11日,生日是2月19日,商州的讲究是老人死后三年之内,要像生前一样每年都过生日庆典,而在逝世后的前三年每逢忌日亲戚朋友都来聚会悼念。而平凹的生日是2月21日,他弟弟说了几次,一定要在家乡为哥哥过个生日。如按常规,这一年连办三个节事,是很劳人的。平凹家里人手又少,按当地风俗,像平凹这样的人家办如此节事,少则三五十席,多则百十席,如此大的应酬是一件很够负担的事。今年是父亲三周年,三周年一过,灵魂西归,儿孙不再举办任何悼念节事,只在春节里每夜送灯烧纸、清明里祭坟挂纸就行了。为此,平凹便函和母亲及弟弟商定:将三个节事合并,一日里过!免除重复待客的烦劳,也让亲戚朋友省事。平凹回家的第二天,亲戚朋友聚集一起,平凹身穿丧服、戴孝帽,走在前往牛头岭墓地的人群前边。墓地四周,贾佳(弟的儿子,生前最受爷宠爱)栽的四棵千枝柏已高过人头,人们同平凹弟兄一起为坟堆重新培土、整修墓地,然后上香烧纸、五体投地……  家事尚未料理完毕,一个紧急电话又把平凹召回西安。是关于市文联筹办刊物的事。市文联办过一份综合性文学月刊《长安》,但在1989年以后停刊了。作为西北文化重镇的西安,没有一份与她地位相称的文学杂志似乎说不过去。于是,文联打了报告,市上领导就指示由平凹牵头筹备,并希望尽早出刊。但办刊物不像摆夜市饭摊,办刊物一要人、二要钱、三要办公场所、四要作家支持;这些都是具体事务,都可以由宋丛敏和王大平两位老编辑去跑,反正大政方针已经批下来,事情怎么办只要有人盯着就行。要紧的是刊号一时批不下来。市上的红头文件早报到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省出版局也于去年就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呈文申请,平凹访问美国回来也曾滞留北京找有关部门疏通。口头都答应,说要办纯文学的刊物当然支持。但因好多省市都申办刊物,署里就排队审查,时间上就需要等待。批文不下来,市文联就一次次派人赴京,一次次补送材料,包括已有多少经费、多少平方办公用房、主编履历、编辑组成、栏目设置,等等。  平凹担任主编,报上去了;宋丛敏、王大平担任副主编,报上去了。适此万事备齐单等北京佳音之时,他们内部却有了新的想法。杂志要办成纯散文月刊这一点早就定了,只是在刊名上众说纷纭难以决定,甚至报了改、改了报,终未确定最佳名称,事情又不能再拖,就召平凹回来一锤定音。  平凹看着一大堆候选名称,一时里也头有斗大:《西北风》、《西北角》、《黄土地》、《黄河水》、《秦风》、《泾渭》、《太白》、《新长安》等等,平凹发现《新长安》三字下有人划了一道横线,问人这是啥意思,人说这是领导的意思;平凹就说选领导的意思报,领导的意思报到了省出版局,省出版局说这不像文学刊物的名字,就又改成《长安文学》呈上北京。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对这个名字,平凹始终觉得不大理想。但他说,先推着往前走,名字再慢慢想。于是,新调的编辑立即上岗,组稿的信件发往全国各地。  编务会上,大家再一次分析全国文学刊物的现状和前途。散文刊物,在全国有影响的是天津的《散文》和广州的《随笔》,另外河北的《散文百家》和福建的《散文天地》也刚开张不久。在这样的天地里,平凹这一伙人要开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没有独特的视角和力量显然不行。有人提到平凹八十年代初创办的《散文报》,平凹说,那时年轻气盛,办事靠一股热情,现在要冷静要宏观天下大势。他介绍一本中国古典文学的书,说他非常喜欢文后的短评,精小而美丽,过目不忘,而现在的散文弄得很琐碎、很干、不鲜、内里无气韵流动,特别那些专业散文家的作品,形成了固定的程式。我们这个刊物,要避免这条路,要继承中国古典散文的精华、研究五四传统、不搞浮艳的花花草草,要注重从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画家、建筑家、自然科学家甚至电影家及野庙古碑中寻找好文章,要搞大境界的东西,从题材题旨到意境,都要大一些,是概念上的大散文。  三说两说, “美文”两字就反复出现在大家嘴上,老宋吼一声“《美文》”,平凹一拍桌子,大家就说:“定了,就是《美文》!”平凹说:“打死都不改了,就这啦!”就立马向北京发了补充报告。  1992年5月初,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下来《美文》的刊号:ISSN1004—8855/CN61—1236/1;这是国家级连续出版物的统一刊号,允许进入国内外图书市场。该刊的识别条码也随刊号同时发下。编辑部人员欢呼雀跃,当下兵分四路往中国的东西南北去拉稿,平凹却沉重了脸,说:“不忙。我说几句大家走在路上好想。一是编辑部要团结,齐心协力办杂志;二是外出组稿要讲方法和策略,我当编辑的时候有人传授了:老实法、谈心法、磨缠法、拐弯法、亲戚朋友爱人情人顺杆子爬法,等等;三是坚持大散文观念,人人脑子里要有一个大概一致的办刊宗旨。”  老宋说,办刊宗旨,平凹写了一个,但他的意思是大家去各人凭嘴说,这样灵活,也显得真诚。大家就说,那不行,说走嘴了咋办?说漏嘴了窜嘴了咋办?既然平凹有现成的,人手一份不是更方便?也好提高工作效率。于是,连夜赶印,第二天一早,平凹宣讲,大家校对,编辑部里时而静如太虚,时而哄堂大笑。  平凹朗读他写的创刊词,仿佛面对着全国的读者:“亲爱的读者,我们开办了这份杂志,这份杂志是散文月刊,名字叫《美文》。我们倡导美的文章。为什么办的是散文月刊而不说散文,却说是文章?我们有我们的想法。我们确实不满意目前散文的状态,那种流行的、几乎渗透到许多人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中的对于散文的概念,范围是越来越狭小了,涵义是越来越苍白了……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中外文学史已经证明:真情实感在,文章兴;浮艳虚假,文章衰。文学史上之所以有大家,大家之所以出现,就是在每一个世风浮糜、文风花拳绣腿的时期有人力排陈腐,复归生活实感和人之灵性……”  “我们的杂志不可能红爆,我们不是为了有一个舒适而清雅的职业办杂志,也不是为了敛钱发财,我们的杂志挤进来,企图在于一种鼓与呼的声音:鼓呼大散文的概念,鼓呼扫除浮艳之风,鼓呼弃除陈言旧套,鼓呼散文的现实感、史诗感、真情感,鼓呼更多的散文大家,鼓呼真正属于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散文!”  “我们的鼓呼,虽然竭力却可能微乎其微,但我们确是意气相投的一帮散文的爱好者。我们涌动着一种崇高的感情而勇敢起来办这个刊物。我们是一群声音不大的小狗,挥动的可能仅仅是大人肩头上的小孩子手中的小三角旗子,所以我们相信读者会可爱我们、可爱我们的杂志,为我们投稿,为我们提建议把杂志办好……”  大家说这是编辑部的“一号文件”。  “一号文件”全票通过,大家提议与主编共进午餐,老宋就在身上掏钱,满共二十块,吃什么呢?平凹说,羊肉泡馍吧?羊肉泡馍就羊肉泡馍,一人一大海碗,王大平说就算为各位壮士饯行吧,盼望大家都有个好收成!有人就即兴唱歌,众人附和:“猪呀,羊呀,送到哪里去?送到咱们的《美文》去!”  编辑们就是带着如此激动的心情奔向全国各地的。从陕南调进的陈长吟在南国组稿时用诗一般的语言向作家们游说:“《美文》编辑部设在莲湖巷。莲湖巷和莲湖公园一墙之隔。《美文》的窗下就是公园,人在风景之上,美在刊物之中;荷叶青碧,莲蓬粉红,微风荡漾,花香扑鼻,市声远去,幽静天成,临窗读美文,很对文人的心境;朋友们到西安来,看了兵马俑就到《美文》喝茶,祭拜了黄帝陵就来《美文》吃酒……”  编辑归来,收获颇丰。平凹依次评价每人在外的工作:“长吟不淫,好。志清不请,好。穆涛不掏,好。安黎不犁,不好。老宋不送,不好。大平不评,不好。”请是请吃,掏是掏钱买礼物;犁是犁地,安氏在黄土高原上有责任田,二老有病曾叫他回去种田;送是往某处送字画以打通关节;评是对稿子总体和各篇要作出评语。编辑们都知道编辑部经费紧张,所以在外找作家都是干指头蘸盐凭关系硬蹭哩。安黎全身心投入工作无暇顾家;王大平是因为正在从中国古典文论的角度寻找“大散文”的历史依据和《美文》的经典之作,他是这本杂志的理论神经,平凹要求他的神经反应要快速准确。  创刊号稿子集齐,平凹终审。  他一边阅读,一边在稿笺上写下批语:“《卖车记》:要注意选发此类贴近现实生活的作品。《石钟山乱弹》:这类文章应注意采用,虽然写得太学者化了点。《五十心境》:前头和前半部确实不错,后边拖了些。能否改动后边。彻底模仿生活会失去散文的独立品格。《初恋之恋》:这是文学新人张青野的自然来稿,写得平实,但很感人,文字很干净。《儿子》:何立伟是有灵性的,要用。”  篇目审定,平凹又针对几篇重要稿件写了“读稿人语”:“读老作家文章如进寺遇长老,想近前又不敢近前;不敢近前,怕他早看穿了肠肠兜兜,不近前又不知那是一双什么佛眼,如何看我几多忙人?《读五十心境》,说尽了不惑,到底还惑。想起一友人游杭州归来,极力夸赞某公园门口的对联怎么怎么好,问对联内容,他说:上联是啥啥啥啥啥啥啥,下联是啥啥啥啥啥啥春。他只记得最后一个字。王中朝淡,《雾村》懒,一个是老僧吃茶,吃茶是禅;一个是黑中求白,乖人说憨。周涛善冰山崩塌,与之可论天下英雄。何立伟独坐听禅,你只能意会他却能言传。同是女人写女事,《我与董小宛》人为狐变,《小黑》狐为人变,《我开餐馆》华而不实,却有独立之姿。”  二百来个字,评点了十二万字的一本刊物。  刊物的封面和《美文》两字,平凹要求大气而厚重,他曾托我从香港版的《书法大字典》里寻找老宋体字,而且最好有一点残缺,如古碑拓印的效果。内文版式,平凹要开阔清朗,注重文字本身,不要花花草草的题头尾花什么的。但封面校样拿来,大家认为底色太重,红色刊名沉而不稳,整体效果陈旧,放在书摊上跳不出来。征求大众读者的意见,一位工人把刊名念成“美女”,一位办事的青年把刊名读成“姜文”;一时纷纷扬扬,老宋就把样子送正在外地写作的平凹裁定。平凹放在阳光下,站在三米外眯眼一瞧,过来提笔在《美文》旁写了“大散文月刊”五个大字,原样退回。  王大平说:“拉出这个旗号,只有平凹敢。大,是气魂。”  有人说,这个提法太霸气。编辑部的人却说: “这是我们的气度,也是我们采用稿件的范围。”  平凹继续在关中北部山区写作。中国文坛有关贾平凹“艺术思维方式”的讨论却产生了几种观点。有代表性的是李星发表在东北的学术刊物《当代作家评论》上的专论:《东方和世界:寻找自己的位置——关于贾平凹艺术思维方式的札记》。  李星写道:贾平凹最基本的艺术思维方式,我以为可以用感应式的艺术思维来概括。“感应”一词古已有之,《易?咸》中云:“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相与”,“多咸相应”。这最初是一种宇宙论概念。后来又成为佛教名词,指信仰者的虔诚感动了佛及佛的回应。《三藏?法数》说:“咸即众也,应即佛也。谓众生能以圆机感佛,佛即以妙应应之。”《淮南鸿烈》说:“圣人者,怀天心,声然能动物天下者也。故精神感于内,形气动于外;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万有以相连,精浸有以相荡也。”董仲舒更由阴阳五行而发展成“天人感应”哲学。“感应”作为人与自然、人的精神与外物相互作用的辩证哲学,被一些研究家认为是早期系统论的宇宙图式。在诗学领域,“感应”思维是一种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形象思维方式,它受启于禅,与“妙悟”、“感悟”紧密联系。《沧浪诗话》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宋人说:“作诗如参禅,须有悟门”;“得句如得仙,悟笔如悟禅”,说明“感应”和“灵感”在艺术思维中有普遍性的规律。鲁迅也说过文艺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所以说感应性艺术思维对创作主体心性、心境有很高的要求。徐复观说:“虚静之心,是社会、自然的大来大往之地,也是仁义道德可以自由出入之地。”苏东坡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谷纳万境。”这就不仅是文心的状态,而且是人格境界,所以不是所有人都能掌握和达到的。而贾平凹的心灵、气质、精神、人格,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磨练都使他散发着静虚感应的辉光。还有一条就是贾平凹不懈的艺术实践,创作的感知又时时回灌他的“寂默”之心。他说,文有文道,人有人道,而人道又与文道是相通的。“艺术家的最高目标在于表现他对人间宇宙的感应,发掘最动人的情趣,在存在之上建构他的意象世界。”他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他对这种艺术思维方式的自觉。  李星说,感应的主体自然是人,是我,但这里的“我”,既非宗教意义上的排斥一切人的合理欲望的我,也非西方个人主义无限扩张着的我,而是充分文化人格化了的我。在艺术创作中,“我”虚怀若谷、心似明镜、寂默精神,“我”感应着人间宇宙和自然社会,与之融为一体同步律动。这种主体意识的积极参与,是对自然内涵和社会深层的寻求和发现。  平凹说:“真心身的人生社会的体验,是创作的‘蹈大方’处,真用不着注意那些技巧,技巧自然而然就会有的。踩上了正道,创作并不是什么十分受累的活计,只要放松,也就是不要有‘我在创作’的心态,天才也便产生了。”李星认为,这种脱了壳的心怀,宏放雄大,平和大涵,充分放松了的主体,是更洁净更开阔、要求更高的主体,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和人生的境界,也是一种值得艺术家追求一生的人格的高山。感应思维的主体心灵是一面高灵敏度的反射镜,是无涯无际的艺术天空,小到芥豆之微,大到宇宙人生,社会现实的万千姿态,都能得到它的应和,都能在它里边发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这种在存在之上所建立的意象世界,是一种大,是一种全,有形而下的具体,又有形而上的高远和深邃,大和全的抽象意义是对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的结果。

内容概要

孙见喜 陕西商州人。1946年生,1969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学院,1970年分配到豫西“三线厂”当工人、助理工程师,业余创作小说。1981年调西安某军工所任工程师,1984年调省出版社做编辑至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作家协会理事。作品曾获省市及报刊文学奖二十余次。
作品目录:《贾平凹前传(三卷)》/花城出版社,2001;《中国文坛大地震》/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浔阳夜月》/安旅游出版社,2000;《(浮躁)评点本扩/长江文艺出版社,1999;《亵渎偶像》/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孙见喜散文精选》/台湾金安出版社,1998;《鬼才贾平凹(一二部)》/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小河涨水》/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望月婆罗门》/陕西师大出版社,1992;《贾平凹之谜》/四川文艺临补,1991;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贾平凹墓第二章 饥饿写作第三章 婚变前后第四童 争夺奇书第五章 相约魏侃第六章 月夜埙声第七章 风声乍起第八章 自我检讨第九章 万象皆废第十章 直上危崖第十一章 孤独落寞后记附录一:等待的石头附录二:贾平凹著作版本总目附录三:研究贾平凹及其创作的专著目录

编辑推荐

  文学鬼才的一段心灵苦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法抹去的一段记忆!《危崖上的贾平凹》主要描摹了贾平凹1992-1993年前后,写作《废都》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生活,及这部奇书被查禁后他生活中出现的危难和痛苦。《危崖上的贾平凹》重现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作者简介

曾经轰动文坛内外、狂销国内外的贾平凹长篇小说《废都》,山呼海啸般造就了一段“废都神话”。而本书就这段“神话”的诞生过程及非凡影响做了客观、全面而详尽的叙述,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故事和贾平凹的精彩生活片断,不仅透视出了社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深层内蕴及人性秘密,也生动而直接地展现了文坛奇才贾平凹的一段心灵苦旅,保全了一段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无法忘却的记忆。

图书封面


 危崖上的贾平凹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条)

  •     艺术是人生的哲学实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