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诗概说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宋元明诗概说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
ISBN:9787309086126
作者:[日] 吉川幸次郎
页数:255页

内容概要

吉川幸次郎(1904-1980),毕业于京都大学的中国语学文学专业。文学博士,国立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东方学会会长,中国文学和历史研究专家。他的代表作有:《元杂剧研究》《新唐诗选》《杜甫诗注》《宋诗概说》《元明诗概说》等。

书籍目录

宋诗概说
序章 宋诗的性质
第一节 宋这个时代
第二节 诗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第三节 宋诗的叙述性
第四节 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第五节 社会责任感
第六节 宋诗的哲学性、论理性
第七节 宋诗的人生观——对悲哀的扬弃
第八节 唐诗和宋诗
第九节 平静的获得
第十节 宋诗的表现
第十一节 宋诗在诗史上的意义
第十二节 宋诗中的自然
第一章 十世纪后半北宋初的过渡期
第一节 西昆体、对晚唐诗的模仿
第二节 其他小诗人:林逋、寇准
第三节 王禹偁
第二章 十一世纪前半北宋中朝
第一节 欧阳修
第二节 梅尧臣
第三节 苏舜钦
第四节 范仲淹、韩琦、邵雍
第三章 十一世纪后半北宋后期
第一节 王安石
第二节 苏轼之一
第三节 苏轼之二宏观的哲学
第四节 苏轼之三
第五节 黄庭坚
第六节 陈师道及其他
第四章 十二世纪前半叶北宋末南宋初的过渡期
第一节 江西诗派
第二节 陈与义
第五章 十二世纪后半叶南宋中期
第一节 陆游
第二节 范成大
第三节 杨万里、朱熹及其他诗人
第六章 十三世纪南宋末期
第一节 民间的诗人们
第二节 永嘉四灵
第三节 江湖派
第四节 戴复古
第五节 刘克庄
第六节 三体诗诗人玉屑沧浪诗话
第七节 宋末的抵抗诗人

元明诗概说
序章
第一节 元代以后诗的性质
第二节 在元代以后文学中诗的地位,《元明诗概说》的意义
第一章 十三世纪前半叶亡金的抵抗诗
第一节 蒙古的风暴
第二节 元好问以前十二世纪的金诗——《中州集》
第三节 元好问
第四节 耶律楚材
第二章 十三世纪后半叶亡宋的反抗诗
第一节 南宋的亡国
第二节 文天祥
第三节 其他反抗诗人
——汪元量、谢翱、林景熙、郑思肖、谢枋得
第四节 市民的诗
第五节 刘因
第三章 十四世纪前半叶元诗的成熟
第一节 序说二方面的成熟
第二节 杨维桢、南方市民文学的领导者
第三节 文人的产生倪瓒、顾瑛、高明
第四节 北京的诗人们赵孟頫、袁桷、虞集等等
第五节 非汉族所作的汉诗萨都剌
第四章 十四世纪后半叶明代前期
第一节 明帝国的创立
第二节 高启
第三节 吴中四杰袁凯
第四节 刘基
第五节 《唐诗品汇》
第五章 十五世纪明代中期之一空虚与复活
第一节 世纪前半叶的空虚
第二节 沈周
第三节 沈周的弟子们祝允明、唐寅、文徵明
第四节 李东阳
第六章 十六世纪明代中期之二古文辞时代
第一节 古文辞
第二节 李梦阳
第三节 何景明、徐祯卿、康海、王守仁
第四节 李攀龙
第五节 王世贞
第六节 “古文辞”的功罪
第七章 十七世纪前半叶明代末期
第一节 市民诗的顶点
第二节 公安派
第三节 竟陵派
第四节 向清诗的过渡

编辑推荐

过去的诗歌所习惯的对悲哀的执著,被苏轼中断了,而把方向改变为更多地对人生抱以希望。他之后的诗人,也包括对他没有好感的人,很少歌咏对人生的绝望与悲哀。    吉川幸次郎编著的《宋元明诗概说》由两种单独印行的著作——《宋诗概说》和《元明诗概说》合并而成,两书性质相同,内容衔接。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两种单独印行的著作——《宋诗概说》和《元明诗概说》合并而成,两书性质相同,内容衔接,于是合为一部,题为《宋元明诗概说》。 作者吉川幸次郎博士,为日本汉学界的泰斗。书中,吉川博士对于宋元明三代诗歌作了别具眼光的研究和独到的解读,诸多观点与国内流行的看法颇有差异。如他认为虽宋代有词,明清有戏曲,然此三代读书人创作的主流文学样式还是诗。另外,吉川氏强调了宋元明诸多诗人对于“悲哀”的态度,并认为这是影响贯穿三代的诗歌创作精神脉络,而宋元明三代更是中国诗歌作品思想倾向的重要转折时期。 无论如何,吉川博士这种崭新的视角和阐释,国内学子和治学者从中都确实可以获取不少启迪。

图书封面


 宋元明诗概说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本书概述宋元明诗的发展历程,大约有两项背景,一是唐宋变革论和宋代近世说,二是中国文学史以“诗文”为主流的史观。前者使得吉川先生尤其重视市民在诗史中的作用,后者使得他对近代以来过于强调词、戏曲和小说等文体的态度有所保留。特别是后者,跟目前国内文学史的史观差距较大。例如“韵文文学的主流,归根结蒂还是普通的诗。最重要的感情,是寄托在诗中而不是寄托在词中的。这是宋代本身就有的意识,也是在今天看到的客观的事实”(9页)又如针对强调戏曲小说的倾向,吉川先生说:“我以为,所有这些,都是一时性的偏向,不是正确理解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之道。即使在这个时期,被意识到的文学中心,因为成为最真切的感情表现场合的,依然是诗及非虚构的散文。尤其是诗。”窃以为,比起对宋诗“扬弃悲哀”的特点的阐述,这一史观可能更重要。至于“扬弃悲哀”一说,具体很难说,不过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视角。前人对宋诗特点的概括,不论是“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还是“以意为主”、“以筋骨思理胜”,都不是太能超出形而下的层面。“扬弃悲哀”则能够从宏观的人生哲学角度着眼,剖析唐宋诗之异,不失为一个新鲜的视角。基于此,《宋诗概说》把最多的篇幅给了苏轼。这大概是最出彩的部分。此外,吉川先生尤长于以散文演绎诗歌内容,颇具韵味。如论欧阳修《学书》,论苏轼《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都可谓别具只眼。不过其他部分的论述略显浮泛,南宋以及元明部分,都难免蜻蜓点水,近于诗选,总体把握也略逊于《谈艺录》和《宋诗选注》。其他还有些地方可能是小失误。如62页海上鸥鸟,当出《列子》非《庄子》,90页腊梅不是蜡制之梅,103页金井不是金属井栏,106页朱黄不是朱墨,151页“绿腰催”一语,绿腰是俗曲名,催当是催拍之意,说“《绿腰催》是俗曲名”,恐怕不对,190页頫又读zhao,也恐怕不对,《广韵》另有他吊切,折合今音,读diao。

精彩短评 (总计40条)

  •     出版社好差劲
  •     除了若干错别字之外一切都好。于平淡中收振聋发聩之效。
  •     美文且有独特见解
  •     能有这么深入细致的研究,文章写得通俗,不容易呀!
  •     一直以來對中國古代文學史頗有興趣,這本《宋元明概說》,對老師課堂教授相關內容非常有幫助。而且,對自己本土的璀璨文化,看看外國作家的視角,不得不說新穎而饒有趣味。
  •     有新意 某些针对非汉语母语者的标注好可爱~
  •     重读此书。1967年,Burton Watson譯出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吉川書講解宋詩及其歷史背景,在英語世界普及宋代是中國的早期近代的觀點上所起的作用可能超過了歷史著作。
  •     值得买来一看~~~
  •     读该书是人生的进步,也是人生的快乐!
  •     同样是一部精彩的诗论,简单、深入。
  •     吉川先生的第三本书,言语练达不乏散文的韵味,重在对宋元诗歌有个人独到的见地,与其汉学泰斗的身份还是相得益彰的。越发理解老师先前讲到的“研究文学还是应当有自己的思想”这句话,如果不能如此,想必很难有所精益。
  •     我觉得还是文学史那四本说的好一些
  •     对宋元明三代诗的总体把握,可能还是略逊于《谈艺录》和《宋诗选注》。另外,比起对宋诗“扬弃悲哀”的特点的阐述,可能更重要的,是尝试回复传统中国文学史以“诗文”为主流的史观。
  •     虽然是文学史体例,但激动之心满溢,把苏轼作为分期点也是充满了fans的风格。加以关注的诗人就写得好,其他就比较泛泛,老老实实说某些人没读过的姿态也很诚实。有价值的主要是对五四以来文学史的重写和对传统文论的复归,苏轼之消除悲哀虽然作为同好很感动,但未免抬得太高了。明诗写得真是乏力。
  •     日本人看到的诗歌背后是人的思想,而高中语文分析的全是社会背景啊啊啊啊啊
  •     高屋建瓴幾句話精到點明一個時代之文學之風格,即使偶爾失之粗略亦是非大家所不能之手筆。對吉川幸次郎先生已從路人轉粉!
  •     吉川幸次郎的《中国诗史》写得很好。这本书也是同一风格。他的论文在学术性中带有较强的个人感情色彩,文笔很好,有自己独到见解。
  •     大概很少人买的冷门书吧,这里都能买到;帮朋友在此留一句.
  •     有种散文的美感
  •     着重读了《宋诗概说》。吉川幸次郎对宋诗的把握还是很贴切的:叙述性、日常、社会责任感、论理性、平淡、硬语口语等。“悲哀的扬弃”无论能否概括整体,都展现了作者不凡的洞察力。
  •     译者的水平还不错
  •     吉老师说,诗的诞生,是匆忙走向死亡的人生里,贵重的瞬间。眼看一周又过去,谁说不是呢。
  •     果然我对古诗词兴趣有限
  •     这书放在今天来看,只能减一星了;还得是中文系的教授啊,翻译得真好!
  •     “世中浮沉自浮沉,不变之物终不变”!唐诗诗经国风的女儿,宋词诗经小雅的女儿。日人笔下的王安石欧阳修梅尧臣苏轼,但愿四海赤子同样腴的李东阳都好温柔。有一词“地下水”泛滥着对所有人的爱,怪怪的。如果由作者描绘,原道的韩愈说不定也是很有趣味的大贤,从前误人多。大家不是爱李白就是爱杜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猫咪又名狸奴,猫与书,世间的盐与萌动。耶律楚材,辽国诗人救千万户!天呐!高坐哦书诗,哦是动词?唐才子传和世说都曾日本only。三百大明简易率直奔放。克制悲哀,企图飞翔,妙见文心朵朵花,“折冠人是倦游人”。李攀龙王世贞基友互吹无双辣眼睛。王世贞admire同乡王锡爵跳大神的女儿昙阳子。昙阳子admire张居正。王世贞和张居正关系很不好,王锡爵和张居正关系很不好。#时不时就1566一下#
  •     亦可作为唐宋转型说的一部分。
  •     日本人走学问真是认真、仔细
  •     诗中爱宋,难免格调不高
  •     日常
  •     关于“对悲哀的扬弃”这一中心观点,是吉川先生个人阅读与治学所得吧。他的诗心是直寻的,与最近看的竹内实以考证和诠释来解释诗歌不同,因而他也是善于演绎诗歌的。以后的诗歌确实没有了唐前,特别是六朝是那种压抑的苦痛。但为什么从抛弃了这一痛苦的感觉?“唐宋变革论”是一种外部学说,仅仅是文学心灵发生变化的一种暗示。对悲哀的扬弃,从根本上说还是先秦哲学埋下的种子吧。“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我知鱼”,本质上就是一种心灵的超越。当这种因子稳定地表现在苏轼身上之后,一种成熟的文化性格也就形成了。但这一变化到底是如何形成呢?现代学者们受到西方文学史方法的影响,把近世的诗文看得不那么重,吉川氏却认为那才是体现近世文学潮流的核心。无论如何,这都是今后几十年文学研究的热点。这书要与《中国史诗》参看。
  •     1 唐是燃烧 宋(和六朝)是持续 2宋扬弃悲哀 元明清虽祖述唐诗却继承这种倾向3 相较虚构文学 诗文始终是文学核心 4把文学视为最高事业的“文人”出现
  •     语言平实,分析却很到位,说出了读宋诗的感觉。目前学界对宋诗的很多看法,都源于此书。作者的写作凭借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细密的论证,因此,读此书的时候,有种读诗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舒适。温暖的下午,找个地方坐下,晒着阳光,品读此书,最为舒服。
  •     敬佩的大家
  •     吉川幸次郎的代表作,终于有中译版了。
  •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元好问,他在亡国之后追思故国风化,编纂《中州集》用诗文为故国传世,夸耀北朝诗人不下南朝,这当然不可能,但就对于他自己而言,则毫无疑问是那个世纪无人匹敌的绝代诗人;他在写给耶律楚材的信中提到了数十人,希望蒙古人留下他们保存中华文化。而有趣的是,他的祖国,却是女真人建立的金。
  •     一般对宋明时期的文学研究,以词曲或通俗文学为主,吉川先生从诗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于我们有有益的启发。
  •     引用的詩句為嘛老有錯。。。
  •     有启发,但大都如蜻蜓点水,看得不过瘾
  •     只读了宋诗概说。强调宋诗的叙述性、贴近日常生活、哲学性和思辨性,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对悲哀的扬弃”,现在关于宋诗的很多文章都还是沿着吉川幸次郎提出的这些进一步展开。
  •     日人明治时代尚留对中华文学的推重,与五四以降中国文人、学者对自己家传的偏激菲薄和对西方学术的趋之若鹜相比不得不令人唏嘘,吉川此书让我深深理解了当初国学大师钱钟书前往东瀛讲国学时惴惴于胸次的心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