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道与日本近现代文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武士道与日本近现代文学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6
ISBN:9787500478317
作者:关立丹
页数:259页

章节摘录

  在教育、教导的方式上,乃木的自身经历使他不免严厉、生硬,即使是对明治天皇托付给他的后来成为昭和天皇的裕仁亲王等几个皇太子也是如此。但是,他对士兵与学生表示了极大的诚意。在军队中,乃木希典把士兵当作自己的孩子;任学习院院长期间他照样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当然,他对他们实施的是独特的武士道式的教育。  乃木希典在个人军人形象的塑造上也下了不少工夫。1887年乃木希典被派往德国留学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乃木希典尤其被德国军队的管理体制、军队风范所吸引,认识到整顿军人风范的重要性。回国以后,乃木希典天天军装不离身,即使晚上也是穿着衬衫和军裤睡觉。而且,他一改由于自责而经常在外烂醉如泥、去找艺妓消遣的习惯,生活变得节俭自律。1908年,乃木希典五十九岁。这是他就任学习院院长的第二年。这一年,学习院的新校舍建成了。可是乃木希典作为院长,却选择了全院最差的房间。  乃木没有住进给他准备好的舒服的院长官舍,而是把它用作了皇族人士的用房,自己则把学生宿舍总部的两间房当作了起居室和卧室。这是两间没有任何装饰的小房间,而且其位置比起任何一间学生宿舍都要差,夏天西晒,冬天北风刮得最强。乃木把两个装满身边常用物品的行李(旅行用行李箱)带进了宿舍。这些就是乃木带来的所有物品,行李中装进了最小限量的物品。房间里除了配备的桌子、书架、床之外,只放置了一个粗糙的金属脸盆和一个大大的水壶。军人乃木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  ……

前言

  关立丹老师是日语专家,从本科到硕士阶段都是学习日语专业的,此后一直在日语系任教,已经当了数年的副教授并兼系主任。2002年,她报考了我的博士研究生,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中日比较文学的博士学位。记得她入学考试的日语100分试卷成绩是96分,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博士生的外语考题并不那么容易,然而对她来说那肯定不难。因为她是日语专家。  外语学科的老师们,是以教授语言为主的。为了教好语言,不得不涉及语言表现最为丰富复杂的文学作品;为了讲授文学作品,不得不掌握文学批评与文本解读及阐释的基本要领;为了熟悉作家的创作,不得不搞一点文学史的研究;为了搞通文学史,不得不涉猎与文学史相关的历史文化。而一旦悟到这一步,就会感到原来外语学科从语言习得的角度所学习的那些东西,远远不够用了。我在与立丹老师及其他外语学科出身的硕士、博士生乃至博士后研究人员聊天交流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

内容概要

佟玉华,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曾受外交部委派,赴日本任国际交流员;2005年以交换研究员身份赴日本进行课题研究。曾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并曾获得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主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员。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明治武士道精神”的缩影——乃木殉死 第一节 “明治武士道”与乃木希典 第二节 乃木希典的形象塑造与“明治武士道” 第三节 明治武士道的忠诚写照——乃木殉死第二章 官僚作家森鸥外对乃木殉死的文学反应 第一节《兴津弥五右卫门的遗书》的初稿 第二节 殉死格式化与《兴津弥五右卫门的遗书》的定稿 第三节 武士道的逆命题——《阿部一族》第三章 文学家夏目漱石对乃木殉死的文学反应 第一节 官僚作家与文学家的比较——夏目漱石与森鸥外 第二节 “明治精神”——K的追求与“先生”的罪恶感 第三节 先生“殉死”的多重意义第四章 新一代作家对乃木殉死的文学反应——芥川龙之介的武士道观 第一节 《手绢》与武士道 第二节 《将军》对乃木殉死的认识 第三节 芥川龙之介武士道观的另一侧面——《某日的大石内藏之助》、《一个敌打故事》第五章 20世纪30-40年代文学中的武士道——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 第一节 吉川英治的《宫本武藏》创作 第二节 完美形象——宫本武藏 第三节 大众文学《宫本武藏》——善与恶第六章 大众文学与社会——《宫本武藏》的社会性 第一节 战争与和平 第二节 大众文学的“精神因素” 第三节 《宫本武藏》的武道修行——“独行道”第七章 现代文学对宫本武藏的再认识 第一节 剑的回归——柴田炼三郎气《决斗者宫本武藏》 第二节 换位思考——山本周五郎与《予让》……第八章 司马辽太郎眼中的武士道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武士道与日本近现代文学》讲述了:日本文学每个时代都出现了众多武士题材的文学作品,它们贯穿于日本文学史发展的较长一段时期。在日本近代社会中虽然武士身份已经不存在,但是日本近现代文学中仍然有不少武士道题材的作品。这其中包括纯文学也包括大众文学。比起纯文学,大众文学中武士道的题材偏多,社会性较强。纵观日本文学史,明治维新以前的江户时代,大众文学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实际上,日本文学的发展是由原始的一般性文学向贵族文学的发展,之后又由贵族文学不断向大众文学转变的过程。因此到了近现代也同样需要摆正大众文学的位置,不能一味抬高纯文学。 1945年以后,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认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日本现代文学作品中,有了对以往武士道的质疑,以往英雄形象地偶像破坏。因此可以说关于武士道的认识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的。分析武士道与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日本社会与文化,这是很有意义的一项工作。 关立丹,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曾受外交部委派,赴日本任国际交流员;2005年以交换研究员身份赴日本进行课题研究。曾任北京日本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并曾获得北京市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主任、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会员。在国内外发表过多篇学术论文。

图书封面


 武士道与日本近现代文学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这本书是中国的一位文学博士写的博士论文,选取了几位日本近当代文学作家对宫本武藏和乃木希典这两个人物原型所创造的经典作品来研究其是如何体现和体现了什么武士道。在我看来,这篇论文实则是将各大作家的生平八卦与其创作联系在一起:“怎么样的经历决定了怎么样的作品”的意思。我觉得比较实用的信息,也仅在绪论中体现。比如以下归纳的一点:日本武士的兴起,是由于江户时代德州幕府为了巩固其统治,将武士确定为高人一等的阶级,并且引入了儒的思想对武士道加以引导和约束。“儒”本“仁义礼知信”,孔子的“仕君以忠”要求了对君主的忠诚,中国家臣的做法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日本武士的行动却是时刻准备为君主献身。中国对忠的理解为忠于自己的内心,可是在武士道中却为病态的以生死来表现的“绝对的忠诚”。可是,并不是所有武士都用这种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一些无主君的浪人,比如宫本武藏,则注重提高个人修为和自身竞争力。而浪人与作为统治阶层的武士其武士道相同之处在于同样无畏于生死、对精神的绝对追求和对物质的寡欲以及超出所有民族的耻辱感。想要了解武士道应该看的是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虽然里面对武士道的阐述过于理想化和绝对化。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792162/这本书,我觉得价值不大。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深刻剖析了武士道精神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对武士道感兴趣的同仁们可以看看,值得一读。
  •     不止武士道 也是国民性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