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耳倾听》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学理论 > 洗耳倾听章节试读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2
ISBN:9787305083563
作者:【美】杰·鲁宾
页数:312页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37页

当然了,一首优秀的流行歌也是难能可贵的。为了吸引大众它不得不借助因袭的概念、意象和音调,但同时又必须设法以一种新鲜的方式讲出点真实的人类经验。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3页

一个叙事就是一个故事……它是一个你不断做的梦,不管你有没有意识到。就像你在不断地呼吸一样,你也不断地在继续梦到你的故事。而且在这些故事中你拥有两副面孔。你同时既是客体又是主体。你是全部又是部分。你是真实又是个幻影。既是“讲故事的”,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人物”。正是籍由我们故事中的这种多层次的角色,我们才治愈了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孤独无依的个体所感到的寂寞。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43页

自1987年「挪威的森林」出版后,村上春树就由一位作家变成了一种现象。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59页

"我最后一次真正读一本书是什么时候的事了?那时是什么样子?我一点都不记得了。一个人的生活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面目全非?那个旧日的我,那个曾废寝忘食沉浸于书中的我到底去了哪里?那些旧日的时光---以及那种几乎不正常的激情---对我到底有何意味?"(「眠」)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43页

208和209就是那些“无谓之物”的一部分,在“我的意识中彷徨”了片刻,而后“复归于原处”,她们的离去也就标志着小说的结束。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222页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2页 - “Boku”的诞生

1969年的豪情万丈和1970年的厌倦无聊。日本以及西方世界的学生运动差不多在同时土崩瓦解;正是这种普遍性的失落、迷惘感俘获了日本国内外的与村上同时代的读者,而且还会继续吸引没赶上亲身体验这一过程的更年轻的一代,他们同样会因这种对于生命中失落的“某物”的伤悼大起同情。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76页

初可能仍然感到困扰的最初暗示,来自他自己坦白的对于利用岳父的钱赢得经济独立的负罪感。他曾是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那一代充满反抗精神的学生中的一员,他们曾对“后资本主义的逻辑”说“不”,而他如今就生活在一个按照“一式一样的资本主义逻辑”所构建的世界中。有一天,当他在宝马车里面听舒伯特时,他突然觉得“我正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不是我自己的生活”。当然,不管怎样,他已经无法重返他的青年时代了。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36页

随着村上春树和他笔下“我”的成熟,自我和他人之间相互理解和不理解的程度将逐渐成为他创作的中心;而且,一旦他重新发现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成为他希望了解而不是逃离的对象,“真正的”人也将开始在他的作品中牢牢地占据一席之地。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2页

真实的人生从来不会像它事先允诺的那般完满。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79页

我们"知道"的每一个人都不过是我们对他们的想当然的记忆的集合。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26页 - “Boku”的诞生

村上春树当然不是第一位采用“boku”来指“我”的日本小说家,但村上为他的Boku所注入的个性却是独一无二的。首先,它好像就是村上本人的个性,有大把的好奇心,对人生所固有的怪异之处冷然、疏离而又困惑地予以接受。这一姿态当然赋予Boku一种被动的特性,但反过来也使村上的主人公在面对混乱的境况时经常带出一种特殊的语言习惯——或者就叫做“村上主义”——“Yere-yare”。翻成英文就是“了不起,真了不起”或是“太可怕了”,要么就只是一声叹息,端赖译者的处理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语境而定。村上特意选择这个Boku来称呼他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因为他觉得这是日语中最接近英语的中立表达法“I”的词汇;更少日本社会固有的阶层感,更多民主色彩,而且肯定更没有那种自以为是的权威意识。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76页

初可能仍然感到困扰的最初暗示,来自他自己坦白的对于利用岳父的钱赢得经济独立的负罪感。他曾是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那一代充满反抗精神的学生中的一员,他们曾对“后资本主义逻辑”说“不”,而他如今就生活在一个按照“一式一样的资本主义逻辑”所构建的世界中。有一天,当他在宝马车里面听舒伯特时,他突然觉得“我正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不是我自己的生活”。当然,不管怎样,他已经无法重返他的年轻时代了。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5页 - “Boku”的诞生

相比而言,村上春树已经被称为第一位对美国流行文化完全认同的作家,而如今的日本已经完全被这种文化所渗透。他也被视为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后战后作家”,第一位弃绝战后时期“阴湿、沉重气氛”,在文学中展现新型的美国式轻快精神的作家。跟他同时代的读者一看到他直接引用“沙滩男孩”的歌词,就马上跟他融合无间了:他写的就是他们的世界,而不是为了满足外国读者的猎奇。如果深究村上春树作品中如此丰富的对流行文化的指涉到底代表了什么,那就是他这整整一代人对其父辈文化的拒斥。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73页

村上对美国的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在日本时他曾一度非常向往常春藤联盟的服装和美国生产的商品,但现在他开始意识到他普林斯顿家里的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别的国家生产的:天龙的立体声音响、索尼的电视、夏普的录像机、松下的微波炉——全都产于日本;丹麦产的Bang & Olufsen唱机;德国产的耳机、咖啡碾磨机和熨斗;甚至他那台看似美国货的AT&T传真机也是日本生产的。他在自己的公寓里兜底翻过一遍后发现,他拥有的所有美国货只有他自行车的主要部件、一本笔记簿和一个钱夹。“即使像我这样的经济事务盲也忍不住会想,美国经济的问题恐怕并不是单一经济全球化就解释得清楚的,”他说。不过他马上又意识到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写在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上的。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30页

他曾以真正坦率的态度解释过20世纪后期任何期望有众多读者的作家所面临的处境。他说,现代都市人可以享受的娱乐和兴趣越来越广,小说不得不跟运动、立体声音响、电视、录像带、烹调以及其他一大堆轻松的娱乐争抢地盘。小说家不能再期望读者投入大量时间努力去理解难读的虚构作品了:现在的作家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将读者吸引到小说上来。作家的责任就是要提供娱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故事讲述出来。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300页

村上春树没有宗教信仰,没有浅薄的民族主义思想,也没有假冒的理想主义,只有一种深切的感受:生命具有无穷无尽的有趣性。他接受人生虚空的镇定从容,他能在人生荒诞中寻得丰富的幽默以及他要不断学习这个世界并始终对日常生活中的终极神秘保持开放的心胸的决心,都使他不致坠入虚无或悲观主义。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3页 - “Boku”的诞生

考虑到如此这般的成长经历,村上春树倒真有可能就这样不显山露水地普普通通下去。他是个来自安静城郊的好孩子,童年生活并为给他的人生造成特别的压力。他是有点内向而且爱读书,但绝对算不上绝尘出世;他没有值得一提的嗜好或恶习;也没对哪个特殊的领域或技能沉迷热衷;他既没有机能失调的家庭背景要应付,也没有个人的危机和伤痛须面对;不是特别有钱也并不贫困;没什么智力障碍也算不得天才。换句话说,他压根就没有那些据说能激励某些敏感心灵走上以写作来疗救自己及同代人之路的幼年的创伤经验。不过,他倒是逐渐变成了一个顽固的个人主义者。在一个以集体为准则的国家里他一贯避免“扎堆”。在日本,连作家都有他们的协会组织,但村上春树从来不是其中的一员。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39页

他的冷漠只不过是面对失落感莫可奈何的自卫姿态。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26页

叙述者成为读者善解人意的老大哥,一个稍微年长的过来人,能提供些经验帮你度过骚动难安的青春岁月,使你获得一定程度的自我认识(而且没有一丁点成年人的自命不凡)。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202页

我和渡边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本质上我们都是只对自我感兴趣的人。我们都只对自己想什么、自己如何感受、自己如何行动感兴趣。这也正是我们能将自我同别人完全分开考虑的原因。唯一的不同在于他还没清楚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才犹豫不决、倍感痛苦……渡边君其实跟我没什么差别。亲切热情倒是不假,但他就是缺乏在内心深处爱上任何人的能力。他总有个地方保持完全的清醒和疏离。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页

本能地不信任任何不带这种方言的人-???没和他联系起来。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3页 - 译本序

“叙事”(narrative)对村上而言就像个反复不断的梦,只有将这个梦——自我内心中的那个故事表达出来(“升华”),才会“治愈在这个世界上作为一个孤独无依的个体所感到的寂寞”。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页 - “Boku”的诞生

京都作为日本的旧都历时千年(794-1868);实际上,时至今日,市区的街道仍然保持着其8世纪时的格局,而且众多的古迹和神殿、寺庙使京都至今仍是日本的宗教和精神中心,吸引着数以千万计的观光客前来追寻在现在的日本首都东京早已淹没不存的文化传统。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76页

村上春树在记忆的内部世界进行的冒险目的就是步普鲁斯特之后尘力图捕获时间之流,但有一个至关紧要的不同:村上一点都不沉闷。你可以轻松地读完书。他像艾勒里•奎因一样轻松有趣——是为我们这个高度商业化、低胆固醇的时代提供的一种清新的低卡路里式的普鲁斯特趣味。他处理的都是那些根本性的问题——生与死的意义、真实的本质、对时间的感觉与记忆及物质世界的关系、寻找身份和认同、爱之意义——但采取的是一种易于消化的形式,不沉闷、不冗赘、不压抑,但又十足真诚,决不故弄玄虚。他面向现今的我们讲话,用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对于活在这个世上所具有的全部好处和乐趣既敏于感受又秉持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76页

初的生活看似如此完美---不但是我们,初本人也这么看---但在一个半想象中的世界"国境以南"或者更可能的是"太阳以西",却总有某种失去的、理想的、无以名状的东西在等着他。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68页

《寻羊冒险记》的结构深受侦探小说雷蒙德•钱德勒的影响。我是他的热心读者,他有的书我读了很多遍。我当时想把他的情节结构应用在我的新小说中。这首先就意味着,小说的主人公将是一个孤独的城市中人。他就要开始寻找某种东西。在他追寻的过程中,他将纠缠到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当他终于找到他寻找的那样东西时,它已经要么毁掉要么永远失去了。这显然是钱德勒的方法,我在《寻羊冒险记》中就想采用这样的方式。有位西海岸的读者已经看出了其间的联系。为了对应钱德勒的《大睡》,他把我的小说称为《大羊》。对此我备感荣幸。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5页

续5
而随着村上本人的愈发成熟,他开始探讨自己为什么会一直秉持这种疏离态度,他开始将写作当做探讨他之所以疏离的途径。他开始探索他的生活他的时代以及他本国的历史,试图搞清楚这其中到底欠缺了什么才导致了他的这种疏离感,导致他无法感受更多的东西。一下就是他的结论:
我们确实远离了战前的天皇体制并确立了和平宪法。结果我们也确实逐渐进入一个以现代公民社会的意识形态为基础的高效而且理性的世界,而且这一点已经为我们的社会带来了几乎压倒一切的繁荣昌盛。然而,我(也许还有很多人)却似乎仍然免不了疑心:即使到了现在,在社会的很多领域内,我们仍然在和平地、静悄悄地被当做微不足道的消费品给彻底抹去。我们已经相信我们生活于其间的日本是一个我们的基本人权得到保障的所谓自由的“公民社会”,但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将表层剥去,我们会发现骨子里在呼吸和跳动着的仍是那个旧有的封闭国家体系或曰意识形态。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67页

在《寻羊冒险记》中,厌倦和生活大体是相对的两极,“冒险”则为从厌倦逃脱进入生活提供了一次契机。小说《寻羊冒险记》——对一只神秘之羊的追寻——正暗合英文中“野鹅之追寻”的说法。“我”以一个无聊的都市人起始,然后突然陷入一场保证可以缓解其无聊感的冒险,结果只不过又回到他无聊的都市人的生活——但有了一个至关紧要的区别:他已经认识到由平常的血肉构成的凡俗人生远比那个记忆与死亡的世界更为可取,后者只有鬼魂居住其间。“我返回了生的世界。不管这世界何等平庸且百无聊赖,毕竟是我的世界。”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53页

「舞!舞!舞!」希望在一种其意义由大众媒介支配的文化中追问找一份职业和谋生到底意义何在的问题。

《洗耳倾听》的笔记-第180页

小说是独立于"生活"之外的一个完全人造的文字集合,它在"自毁"的过程中将我们推出其独立自足的密封世界,进入我们自己的世界。当面临对于初而言到底什么是"真的"这一问题时,我们实际上也就是追问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什么是"真的"。问题的答案远没有确定。


 洗耳倾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