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浮生六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101072259
作者:苗怀明 编著
页数:235页

没有那些你会怎么样?

文言文的作品初次拿到手,翻看起来难免有些吃力,中途在网上查了一下知道只有前四记为沈复所做,既然不为原著也就不想去看了。 从描写作者与娇妻陈氏的幸福到漂泊异乡;再到妻离子散,最后郁郁而终。让我们不知不觉中随着作者的文笔感情波澜起伏,一会喜极而泣,一会儿悲伤恸哭,一会提心吊胆,一会充满期盼,由此成就了它“古典文学名著”之盛誉,古有“乐府双壁”,我看他与《老残游记》可以合称“盛世双记”。看完四记,不尽让我思绪万千:“为什么他能感人如此之深”,答曰:“记之以实,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悲情。只古以来往往是悲剧更能流传千古,比如“牛郎织女”、“孟姜女”等,那个不是一个不一个悲惨,由此留名青史。顺藤摸瓜,什么造就了悲情?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想想要是沈复和陈氏要是生活在当代,估计就不会有未过门之前“闺房吃粥”那段趣事了;要不是“成家立业”沈复就不会新婚过后就去异乡学习,带来两小口之间的那些相思。其他的这些就不再一一例举了。“悲情”也好,“严格等级制”和“成家立业”也罢,这一切都源于封建等级制度,实战出真知,没有那么多的无奈和离别,就不会有重逢的喜悦,也就不会有这本名著让今人拜读了。

一往情深

先后读过两本《浮生六记》。早前读的是南康的,现在才读沈复的。南康是读沈复受启发,写了自己浮生的六记。两本《浮生六记》有很多不同,一个是今人写的,一个是古人写的;一个用白话文,一个用文言文;一个写同性爱,一个写异性情。细微末节的差异不足以掩盖它们相同的精神实质: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沈复和南康,都在对日常琐事的追忆中缅怀自己的爱情。他们都是悲剧,如果以“白首不相离”的标准来看;他们也都是喜剧,如果以“愿得一心人”的际遇来看。在漫长人生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要对抗的东西太多,其中甚至包括命运,然而退而求其次,曾经共同拥有过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意愿,这样的夫妻爱侣也够幸运。一往情深,不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不需要复杂牵绊的关系,那些都是故事。而沈复和南康讲述的,是平淡真实的生活。“我不愿意追求情感的复杂,两个人简简单单过日子。我愿意追求生活的丰富,两个人趣味相投一起营造。”大言不惭地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对情感和生活的态度。情深,不在情节,但在细节。沈复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活泼机敏的芸娘来。他在追思佳人,又甜蜜又伤怀。读他的第一篇记《闺房之乐》,常常忍俊不禁。她羡慕他作为男子能参加庙会灯节,他就主动献策让她女扮男装,一道前往,还险被众人识破;他们在中秋临窗赏月,她问,“像我们一样在观月的人多吗?”他答:“观月者不胜枚数,但夫妻志趣相投一起赏月的恐怕不多。”;他闻见她发丝的茉莉香,于是跟她讨论起用香的讲究。她说,茉莉是香中小人,佛手才是香中君子。他取笑她:你为什么近小人而远君子?她巧妙回侃:我笑君子爱小人。无一事大,无一言巨,但于日常中见情趣,于琐碎中见情深。情深,在快乐处,更在患难时。沈复第三篇记为坎坷记愁,四个字已经道尽人生苦楚。虽然他和芸娘安贫乐道,用心经营生活情趣,然而命运总是吊诡。婆媳妯娌矛盾、疾病、贫穷一步步摧毁了芸娘的健康,他们生活陷入困顿。可是,在患难中,他们依旧不离不弃,互相扶持。沈复不厌其烦地照顾、安慰、勉励芸娘,芸娘在病中亦处处为家庭考虑,强起刺绣补贴家用。两人苦中作乐,感情日久弥坚。及至芸娘病逝,“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写尽失爱之痛,让人泪流。南康的《浮生六记》也记述了和爱人同居的点滴,平淡中的爱意似涓涓细流。只是结果更为惨烈,在我们这个尚不够开放的社会,他的另一半选择了妥协,南康没有实现自己《等你到35岁》的诺言,投身湘江为爱殉情。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从清代18世纪,到现代21世纪,两三百年,浮生所记何其相似,一往情深如出一辙。人于历史不过沧海一粟,然人之情感源远流长,足以温暖世代人心。君子固穷君子固穷,这是沈复《浮生六记》另一个让我感触的地方,也许以后得空会详述。胡思乱想都为读书时瞬间想法,罗列仅作纪念。芸娘的悲剧在于家庭矛盾?在于她福薄体弱?在于她情深易折?在于她天真烂漫不为宗法社会所容?我不知道。也许,芸娘的悲剧只在于她是一个人。人生本来就是各种悲剧的展示台,每个人总要扮演其中一种或几种。然这注定的悲剧中仍有人为之动容的瑰丽和明媚。芸娘在凄苦一生中能得一佳婿厚待,于清贫生活中苦中作乐、不离不弃,是悲剧中的喜剧、泪水流过的笑靥!古今怨偶何其多,芸娘和沈三白是幸运的。芸娘又让我迷惑。古代社会男子三妻四妾很正常,能做到芸娘一样“慷概”和“宽容”的也还是不多。主动将渔家女置于丈夫怀中、主动为丈夫寻觅“美而韵”的小妾、甚至瞒着婆婆为公公另娶之事大包大揽,芸娘所做之事用今人眼光来看十足多余。她失爱于公婆,其中不乏自己原因。她也是无可奈何吧!她是宗法制度和封建伦常培养的最乖巧的“贤妻”,是夫为妻纲最忠诚的践行者,拥有那时为人妇最“可贵”的品质:不妒。但是,不妒要求的反独占,在感情中是反人性的,更何况在一段锦瑟和谐的关系中?以沈复的视角,他对妻子的不妒是持赞扬态度的。在古代,著作是男性特权(李清照是个例)。一旦论述权掌握在男性手中,价值判断当然全烙上男权色彩。而我好想去触碰那个文本芸娘背后真实的芸娘。她是否真的可以分享自己的丈夫和感情,而能没有丝毫心酸情绪?她是否“乖巧顺从”到已让礼数全盘压倒自己的人性?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今变化再大,观念差别再巨,人的情感是相似的。一度,我在怀疑,在古代,是否有真正恩爱的夫妻?现代社会的教育本能地带有对前现代社会的偏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妻四妾、男尊女卑、夫为妻纲……这些词似乎都是幸福婚姻状态的障碍。这么多障碍之下,古代能有个人幸福吗?现在想想,我真是傻透了。汉语中处处是证据:举案齐眉、锦瑟和鸣、当垆卖酒、伉俪情深、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词哪一个是现代人创造的?创造出这些词的古人,怎么可能没有对幸福婚姻的感悟和经历?至少是见过他人美满的情感状态吧。无论在怎么样一个社会,大概总有人能获得家庭幸福。那么,是不是现代社会比古代社会更容易实现家庭幸福呢?我不敢轻率回答一个“是”。林语堂曾亲自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模式站台,他和妻子廖翠凤的金婚是他观点的很好注脚。诚然,在现代,很多传统的婚姻包袱已被抛弃,但新的障碍也层出不穷。古人失之自主选择权太少,一条道走到底,没有改道的余地;今人失之选择权太多,对每条道都不满意,半途而废成习惯,反正还可改道,却不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在走到底的道理。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真爱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再加上一句,无论古今。

爱在寻常时——《浮生六记》读后感

爱在寻常时——《浮生六记》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简爱》被誉为西方文学当中爱情的典范。前者的爱情突破了家庭的仇恨,后者的爱情超越了阶级的界限。在这两部作品,以及其它种种文学作品中,爱情被置于形而上学的制高点。爱情因为突破了种种障碍和界限,而成就其崇高,成为人类自由意志的集中体现。而后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在这部作品中,普鲁斯特打破了爱情的神话性,揭示了爱情虚幻的一面。可是,在他的作品当中,爱情成了真与假的对立,幻梦和现实的背离,仍然不离其形而上学高度。这样的爱情唯美,可是离人甚远。而今观《浮生六记》,林语堂所谓最可爱的女子芸娘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切皆如在身旁上演。芸娘与沈复的爱情,看似平常,可是也美丽动人,惹人羡慕。芸娘的爱情,没有现实和幻梦的背离,没有超越阶级的界限,没有突破家庭的仇恨,一切尽在寻常时的点点滴滴:与夫君一起共议文学,于亭台楼阁与夫君举杯观星,与歌女夫君三人一起划拳喝酒,就地取材制作别有匠心的小物品……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感到芸娘形象的平易近人和真实。芸娘固然有很多缺点,比如言辞有时不当,有时过于迂腐等等。可是这却更显得芸娘的可爱。芸娘的天真,对歌女的痴迷,多愁善感,也显得很美。这些缺点和天真,更加增添了她的真实性。而且正是因为她的真实,她的细致,让她显得如此可爱美丽。芸娘读起来很真实,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也能发现如她一般的女子。芸娘不是上述西方文学所述的近乎女神的光辉形象,而是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的女子。在《浮生六记》当中,爱情不是神话,也不是幻梦和现实的背离,而是寓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点点滴滴,如此真实,如此平淡,却美的动人。可芸娘的结局又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芸娘和沈复都乃天真浪漫之人,芸娘的女扮男装,芸娘对歌女的痴迷,沈复携二女共饮……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兴致所为,无伤大雅,增添了生活的很多情趣。可是在封建的大家庭看来,却是离经叛道之为。而出于重男轻女的风俗,这一切又都被怪罪到芸娘头上。沈复父母对芸娘的不满自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而后的启堂借款和憨园事件更使矛盾一发不可收拾。让沈复的父亲下了逐书。究其原因在于,沈复夫妇的浪漫主义,流露出来的自由气息,触犯到了封建道德,终而被封建道德所不容。读到在沈复贫苦之际,芸娘去世,在合眼之前,对沈复临终所言:“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更是有清泪在眼。可是与其恪守妇道,做一辈子的木头人,不如做短命的芸娘!

浅析《浮生六记》中导致陈芸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沈复虽生于当时名流之家,衣食无忧,书香为伴,但喜欢游玩,擅长园艺,钟情于闺房之乐,被父母数次赶出家门,几度靠卖画为生——可以说,他在当时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功文人,也许正是这样使他以不同于传统文人的视角将《浮生六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浮生六记》共六卷,其中前三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述与妻子陈芸的感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文字细腻.不假雕饰,而芸娘也成为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塑造的最有魅力的女子形象之一,被林语堂先生赞为“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可即使是这样的一位可爱的女子,却落得病中离家,含恨离世的悲惨结局,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陈芸这位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很罕见的具有女性意识的人物形象,尝试探究导致其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陈芸和沈复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制度达到顶峰,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代,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都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在社会结构上,基本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可以说是父权制的典型代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思想和行为都进行了重重的束缚和压制,女性被禁止随意外出,禁止接受集体教育,男性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而女性则被看做是男性的附属品,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陈芸生活在这样一个等级森严、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社会对其性别的歧视和压迫是其人生之悲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即使是被丈夫视若珍宝,平等对待的陈芸,也只能与当时封建社会里的其他女人一样,没有政治地位,没有经济地位,受困于女性的狭小境地。这一点从书中第一卷沈复与陈芸的对话可见一斑:,“余(沈复)尝日: 潜卿雌而伏,苟能化女为男,相与访名山,搜胜迹,遨游天下,不亦快哉!’⋯ ⋯芸日:‘今世不能,期以来世。’余曰:‘来世卿当作男,我为女子相从。’芸日:‘必得不昧今生,方觉有情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男权社会对于女性加以诸多桎梏,使陈芸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即使是后边她在丈夫的怂恿下女扮男装参加集会,遍游水仙庙,看似其乐融融,实则也只是女性被逼无奈之举,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于陈芸这样的女性的压制。在这样的背景下,陈芸这样一个具有一定女性意识,不满足囿于男性限制的狭小天地的女性就显得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因为婆婆不愿再让陈芸代笔,公公却不分青红皂白说她是:“想汝妇不屑代笔耳”而将其逐出家门。后来,沈父又私拆芸娘信件,仅凭信中内容就断定她私自借债,又将其在病中逐出家门,以致含恨而终。这是多么不公正的行为,而对此,即使是一直尊重爱护陈芸的沈复却也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点来评价。这些看似是误会导致的家庭矛盾,实际则隐藏着男权、父权社会对于陈芸的压迫和残害。沈父作为家中父权的掌有者,就仅凭自己意愿对身为女子的陈芸妄加推测,随意定罪,只把她当做客体看待而没有丝毫尊重,用自己的想法去武断地定义她,才是导致误会的根源。而这种错误发生后,身为男权社会受害者的婆婆却也因为陈芸不遵守男性所指定以限制女性的“妇道”而对其加以敌视,而在前文中多次体现出对陈芸的尊重和对夫妻之间一定程度上认同的沈复不仅没有体现出对妻子行为本身的丝毫支持,反而叹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也是由于长期父权、男权观念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后来陈芸病中离家,含恨而死一定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沈家对于身为女子的陈芸的生存权利没有任何最基本的尊重,只把她当做附属品和可有可无,可随意替换、丢弃的劳动和工具,在矛盾出现后就对其加以抛弃,任她自生自灭。陈芸是当时社会的局外人,她追求爱情平等,违背封建礼教的行为是男权统治所不允许的,她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封建社会所不容的。她是时代的不合时宜者,她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带有普遍性的,陈芸的悲剧可以说是在封建社会中万千女性悲剧的一个缩影,作为父权社会下渺小的弱者,她无力反抗,只能沦为又一个牺牲品。

记一场如梦的往事

说起这本书开始流落冷摊,并不令人惊讶。这样一本书,时值太平盛世,一对平凡夫妻,柴米油盐日常琐务,自然不比茶楼画本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不比乱世英雄逐鹿中原读来荡气回肠,也不比西厢红楼的缠绵悱恻,不比三言两拍的奇闻轶事。但正是这种恬淡,让这本书与众不同。初读遇这本书,正值一个忙碌的季节。每天被各种繁杂的事物忙的焦头烂额,快节奏的生活让我甚至很少能静下心来思考。我向来喜欢的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之类,看惯了波澜诡谲的权利斗争,沧海桑田的世事变迁,各种委婉却同样犀利的文字,往往是无肉不欢。就如同吃多了山珍海味,再来尝山村野味,就会带来不同的感觉。就如同那时的天气,阳光明媚,枝头的新绿在暖风中微微颤动。那是初春特有的韵律,与这本书的节奏完美的契合。读来的感觉,就像是阳光洒在身上,让人心头一暖,又如清泉流过心田,舒缓而恬淡。生于太平年代,家境小康,与青梅竹马的表姐结为连理。也许正是这样轻松优越的环境造就了三白闲散风雅的秉性。他志不在出仕为官,不求能家财万贯,他的心思更多的徘徊于花叶怪石之间,他此生唯愿能与芸娘长厢厮守,与三五友人就酒畅谈,生活恬淡而美好,就已知足。看得出三白是个活的很细致的人,他所写之人,所状之物,所记之事,无不尽显其可爱之处。他的吃穿用度,虽不奢华,却都极为讲究,这种雅趣,非一颗玲珑到极致的心不能成就。看过前两章,会有他们不是生活在尘世,而是在世外桃源的错觉。年幼时的芸娘藏粥留给三白,被家人取笑,待年长结为眷侣,举案齐眉。他们共话诗词歌赋,时而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携手同赏秀美的河山。这些在现在看来平凡不过的事,对于当时却是如此可贵。甚至有些在现在看来也非常大胆的事,比如女扮男装参加宴会。芸娘不同于大多数封建女子,她有思想,有才华,她虽无经天纬世之才,但她细小方面的见识和才情足以让她生活的精彩。这一点,她非常明白,在太湖上,她不忍感慨“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之人有众生不能见此者。”他们共同营造着自己的世界,盆栽,花屏,形如梅花的碟子,无不彰显雅趣。他们虽不富贵,却并未因此降低生活的质量,这是一种多么积极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矣。有很多次,比如读到三白芸娘期许来世,又比如他们在老妪处消暑,设竹榻于篱下,对月而酌。在七夕的月下,仰见飞云过天,变换万状,感叹“不知今日世间,亦有如我两人之情兴否?”让人觉得美的不真实,这种生活仿佛不属于凡尘俗世。然而读了坎坷记愁,我明白了,他们毕竟是凡人,终究逃不开人间烟火。虽然有些遗憾,但我早已料到,世事理应如此。他们夫妇与家人关系并不好,正因为他们与众不同,才显得与整个家庭格格不入,发生摩擦也是无可避免;他们夫妇二人都是性情中人,为人处事不够老练圆滑,最后与家人关系僵化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没有想到,他们在萧爽楼竟是去避难,那样轻松风雅的日子,竟是在这种境遇下发生的。寄人篱下,却仍不放弃积极的生活态度,怎不让人心酸?之后的日子更加艰苦,一直在辗转流离,四处漂泊。父亲去世后回到家中,兄弟最先关心的,竟是他是否回来争夺财产,人情早已淡薄。芸娘年纪轻轻就重病缠身,早已不是当年那个乐观灵动的芸娘,早已被生活打击的一蹶不振。一双儿女尚未成年,被迫分隔,没有了年前时的锐气,在这种境况下只得把女儿嫁给一个他一直瞧不上的人……他们想追寻自如的生活,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就是人间烟火。坎坷记愁在读了一遍后就不忍再读,在我的印象里,三白还是那个细致风雅的三白,芸娘还是那个温柔灵气的芸娘。在经历了一切之后,几部分类明晰的小记竟丝毫没有串味,即使那时在颠簸流离,记趣也记得那么纯粹。浮生若梦,也许三白多年后回首往昔,当笔尖蘸好了墨,笔起笔落间,想起那时光景,也如在记述一场梦。所以那些风雨交织的岁月不应去干涉那明媚的春光,他们应该从未后悔过年轻时走过的路,所以芸娘临终前唯有“来世”二字相嘱,也让三白顿时泪染衣衫……

浅谈苏州沈公子的败家人生

沈复,字三白,生在乾隆年间苏州的一个小康之家,虽然与富二代曹雪芹他们家相比,谈不上富贵豪奢,但在当地也算大户人家,老爸是白领阶层,有房产,有仆役,过节开得起堂会,出门打得起出租。但是在如此殷实的家庭里长大的沈公子,却在四十载春秋之后,就落下个妻亡子散、寄人篱下的下场。所以,与其说《浮生六记》是对沈公子夫妇伉俪情深的真实记录,不如说这更是一本警示世人勤俭持家的反面教材。究其沈公子败家史的根源,原因大部分还是在沈公子自己身上,综合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性喜炫耀,失之浅薄。沈复在浪游记快开篇提到,“余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即论诗品画,莫不存人珍我弃、人弃我取之意。”坚持特立独行的自我个性并非什么坏毛病,但是对于这种个性的坚持与解放需要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学识、醇厚的修为做基础,否则就不过是出于炫耀的目的而哗众取宠,失之于浅薄,陷之于偏激。在绩溪习幕时,沈复“与同事不合,拂衣归里”,并就此认为“热闹场中卑鄙之状不堪入目”,易儒为贾。在浪游之时,由于景点路远未到,没有看到景致,便认为“其红门局之梅花,姑姑庙之铁树,不过尔尔。”就连在广州寻妓,对比徐秀峰今翠明红的跳槽之举,自己惟找喜儿一人,自认为邻妓皆羡之,便生出了一种优越感,认为此虽挥霍万金所不能致者。陈芸也存在类似问题。徐秀峰纳妾,陈芸认为“美则美矣,韵犹未也。”便想给沈复找个美而韵者,结果遇到妓女憨园,自作聪明,算尽机关,反误了卿卿性命。二是儿女情长,不思进取。沈复在全文开篇即提到自己“少年失学,稍识之无”,以自身殷实家底,学业半途而废,估计也属学渣。所以沈复终于辜负了父母的殷切期望,提前告别了仕途之路,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靠习幕、经商、卖画为生,但习幕断断续续,经商货积本折,卖画“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作为才子,风花雪月、儿女情长自然难免,与陈芸婚后,沈复去武林当学徒,居三月,如十年之隔,搞得自己梦魂颠倒。新婚燕尔的相思之苦固然可以理解,但是却致正业于不顾,后来先生实在看不下去,给沈复的父亲写信,并巧立名目出十题让他暂归。在生活中,“芸或与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其身,余就而并焉。”即使在八九十年代,夫妻恋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的亲昵之举,都为路人所不齿,何况还在礼法森严的封建清朝。而这些都会在沈复父母的印象中留下不良印象,所以,这也应该是沈复夫妇在以后的日子里屡被驱逐、苛责的原因之一。三是不留积蓄,随性挥霍。沈复贫寒交迫、陈芸病体难医的时候,沈复到靖江要账,半路上感觉到冷,沽酒御寒,结果把渡河的钱喝掉了,没有办法,便想当掉衣服,幸亏遇到故人,解了危急。还是在那个时候,有友人知道他的处境,慨助十金,沈复不用于正途,倒是先跑去虞山玩耍一圈。最为过分的是,和徐秀峰在广州做生意时,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就招妓花费百余金。结果第二年老父不准再去,被踏踏实实发配到青浦干习幕的老本行。而仅仅几年之后,曾花费百余金风流潇洒的沈复,就因五十金为人所保,无力偿还,使得自己骨肉分离、远走他乡。四是不通世情,全无责任。沈复随父亲在邗江习幕,父亲突感孤独,想找一情人,还让他人转述,让沈复妥善安排。沈复没有从自己老娘的感受和利益出发,想办法阻止、拖延、推脱父亲的这个不合理的要求,直接密信告诉陈芸,让陈芸安排此事。最后使得自己的老娘极不痛快。后来因保五十金一事,沈复、陈芸夫妇二人欲潜逃乡下,结果抛却骨肉,让女儿去做童养媳,儿子去做学徒,使得母子永诀。在父亲葬礼上,仅因兄弟启堂相逼,不念儿女尚幼、母亲尚在,便想出走深山,去找神仙修炼,全然没有一点为人父、为人子的责任。而且在全书中,沈复用很大篇幅诉说了自己与陈芸的濡沫情深,并且在陈芸死前,许诺“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结果仅仅三年,有人赠他一妾,便又重入春梦,不知梦醒何时了。尿壶放在土里埋上几百年,挖出来就能够放进博物馆的大雅之堂。所以,与当时的世界格格不入,甚至有点窝囊的沈复,在穿越了两百年的光阴后,成为了多情才子的代表。但是,细细的审视沈复的人生,我们所能看到,仅仅只是一个富二代的败家旅程。

为什么要有那么一句批注咧

一段文字后的一句批注什么的真是造孽到心里了~什么叫这个时候作者怎么怎么样那个时候又怎么怎么样,虽然是没错啦,但是不觉得把这个明明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出来的东西,再白话一遍是很讨人嫌的么?浮生六记本身真的是很经典。句句精炼,传情。文后的文字注解也很清楚明白。

恩爱夫妻啪啪啪

我还没娶上老婆,连影儿也没有,但我还是觉得沈复对自己老婆的态度有些不对。那年月把自己老婆闺名弄到人尽皆知该是很唐突的吧?沈复可以“伉俪情深,不拘虚礼”自辩,后人又可以“时代不同,封建观点可以休矣”为沈复譬解。可沈复又公然地在文章中叫自己发妻“芸娘”。“芸娘”这名字即使不如柳永词中的“虫娘”、“酥娘”那么俗艳,到底有点来路不正的感觉。实际陈芸是他“舅氏心余先生女也”,也是明媒正娶过门的。其实沈复也还不太孟浪,原文里他呼“芸娘”也不过三两处。倒是李欧梵似乎很喜欢这个名字,甚而援例称他妻子“莹娘”(《烂漫余情人似玉》)。古今人见识相差竟有这样大!林语堂给《浮生六记》写的序上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她并非最美丽,因为这书的作者,她的丈夫,并没有这样推崇,但是谁能否认她是一个最可爱的女人?”有句俗话,“人家的老婆与自己的文章总觉得是好的。”想来林语堂是认同的。他唤别人老婆的亲切劲头,真当她是别人的老婆那么在唤——因为我懒得去考证他对自己夫人如何,但他对朋友妻子总是分外疼惜,他自己文中表现出来的。林语堂说陈芸是“最可爱的女人”,地位如此崇高,似乎无可取代。在沈复心目中她才不那么惟一呢,至少她也有个副本,是广州的妓女喜儿。“余择一雏年者,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而足极尖细。”喜儿也许不如芸娘能干吧,毕竟妓女不负责打理家事,但痴情不让分毫。“及秀峰归,述及喜儿因余不往,几寻短见。噫!‘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矣。”沈复的得意一半是因为风尘中人难得这般真情,一半也是因为真情的价钱实在便宜。“一夕之欢,番银四圆而已”,“余四月在彼处,共费百余金”。沈复家底不阔绰,在广州居然“合帮之妓,无一不识,每上其艇,呼余声不绝,余亦左顾右盼,应接不暇,此虽挥霍万斤所不能至者。”屌丝每以逆袭高帅富做炫耀的资本。丈夫是这样一种心态,妻子又当是何种心态呢?许多人津津乐道沈复、陈芸游太湖一段,我读来十分不是滋味。他们找来船家女素云嬉戏浪饮。家养的女人和野生的女人相处融洽是多少穷醋大的梦想。几天后鲁夫人偷偷问陈芸:“前日闻若婿挟两妓饮于万年桥下,子知之否?”芸曰:“有之,其一即我也。”这是婚姻批发商与零售商惺惺相惜,以至被错认也带着些许荣幸吗?后面她见了歌妓憨园发痴,一力替丈夫撮合想娶为簉室(也就是小妾),就更像是传销从业人员发展下线的本能了。算了,打住吧,说来说去绕不过妓女,显得我这个人无比下流。我只是要提醒诸位文艺小清新们不要上了罗曼蒂克知识分子的当,到《浮生六记》里来找理想的爱情。小清新的爱情理想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首诗书里是有的,而且出现在生离死别之际。你刚刚觉得哀感顽艳,要为坎坷爱情肝肠寸断,要洒一抔同情泪的时候,沈复朋友早已赠他一妾,沈复也乐得“重入春梦”了,跟写这句诗的元稹是一样的。羡慕沈复、陈芸爱情的人越多,说明不如他们的人会更多。那些个要星星要月亮要春风要彩虹的人,把老天爷当自个儿爹妈那么使唤。爱情对他们不仅是奢侈品,而且是易碎品。沈复清醒之后,出来“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话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如余者,可作前车之鉴。”就是这句了,标题里我卖了个关子,实际我想说的就是这句:“恩爱夫妻不到头”,送给普天之下所有如胶似漆的情侣们。


 浮生六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