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文集 > 浮生六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0-3
ISBN:9787101072259
作者:苗怀明 编著
页数:235页

章节摘录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注定是平淡的,既没有开疆拓土的奇迹,也没有光宗耀祖的业绩,甚至连大世面都没有见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生就没有乐趣,就没有意义。只要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善于发现生活的情趣,照样可以活得很精彩,很幸福。作者沈三白和他的妻子芸娘就是这样的人。  按照科举时代的人生标准,作者显然不能算是成功人士,他固然多才多艺,但并没有靠这种才华获得功名,只是靠游幕、卖画、经商为生,奔波各地,有时生活相当窘迫。在这样不利的生存状态下,作者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反而自得其乐,生活得相当充实、快乐。何以如此?原因很简单,虽然在现实世界里不能拥有很多,但作者清楚地知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比如幸福、温暖的家庭。  作者的婚姻固然是由父母一手包办,但它完全符合两位年轻人的意愿,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情投意合、优俪情深,他们将这一浪漫的爱情理想演绎成平淡的人生现实。在二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能有这个福分的年轻人并不多,因父母包办婚姻产生的人生悲剧,我们从古代文学作品中读过太多。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能有一个真心相爱的伴侣,相互偎依,一起走完寂寞、寒冷的人生旅途,这不也是一种难得的运气吗?作者对人生是很知足的,因为知足,所以常乐。生活虽然清贫了-一些,但和幸福、温暖的家庭相比,一切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作者以生动、逼真的笔触写出了这份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平淡但又温馨的场景。两个真心相爱的年轻人生活在一起,做什么都是新鲜、有趣的:一起谈论文学,一起赏月,一起流连山水……生活虽然平淡,但照样充满情趣,照样让人沉醉。想象二百多年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就会知道这份快乐该有多么难得。  有着这样的人生态度和情趣,他的文笔绝不会枯涩,尽管所写大多为日常琐事,但读起来一点都不感到沉闷或单调,相反,让人觉得兴味盎然。作者的文风一如其所写内容,没有夸张的笔法,没有做作的笔调,恬淡,从容,娓娓道来,完全是以本来的面目示入,平淡、真实而又快乐的生活,其本身就有一种感染读者的魅力。

前言

  说起《浮生六记》这本书,还有一段颇具戏剧色彩的传奇故事:  光绪三年,也就是1877年,一部名为《独悟庵丛钞》的书籍出现在市面上,该书辑录了几种少见的笔记著作,其中一种为沈三白的《浮生六记》,书的名字很陌生,作者也不为人所知,篇幅不长,只有六卷,而且还残缺不全,少了后两卷。但就是这样一本书。面世后竟大受欢迎,一纸风行,其后不断以单行本的形式刊印,人们争相传诵,如今已成为一部具有经典性质的文学名著。  最早刊印《浮生六记》的人叫杨引传,他也是《浮生六记》的发现者。杨引传,原名延绪,号醒逋、苏补、淞淳外史、老圃,斋名独悟庵,江苏吴县人。主要活动在道光到光绪年间,著有《独悟庵集》。杨引传与《浮生六记》的结缘十分偶然,他是在家乡苏州的一个冷摊上买到该书的。购买的时间当在同治甲戌年(1874)之前。据他介绍,自己得到的是“作者手稿”。此后,他曾“遍访城中”,寻访有关作者沈三白的信息,但一无所获。尽管如此,他还是于光绪三年(1877)把这部书刊布出来。该书的风行证明了他不俗的眼光。我们今天能够阅读、欣赏这部书,真应该感谢这位杨引传,没有他,也许《浮生六记》早已失传,没有人会知道天地问还曾有这样一本好书。

书籍目录

卷一 闺房记乐卷二 闲情记趣卷三 坎坷记愁卷四 浪游记快卷五 中山记历卷六 养生记道附录 沈复诗二首 送沈三白随齐太史奉使琉球 题沈三白琉球观海图 寿沈三白布衣诗 分题沈三白处士《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序 浮生六记序 浮生六记跋 重印《浮生六记》序 重刊《浮生六记》序 《浮生六记》年表 《浮生六记》序 《浮生六记》后记 《浮生六记》考 《浮生六记》校读后附记

编辑推荐

  1.现代人精神的需求。忙碌于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当白天的匆忙沉入夜晚的宁静,他们执著地关注心灵的成长,渴望阅读、欣赏那些疏导情绪情感、培养审美趣味、提升生活品位的作品。“怡情书吧”所收入的作家作品,能够穿越中华文化千百年的时空隧道,烛照着他们的心灵。  2.装帧精美。本套丛书为宽扁型,采用双色印制,书中配有数十幅插图,凸显一种雅致的风格。

作者简介

《浮生六记》内容简介:匆匆忙忙、纷纷扰扰的现代社会,当白天的忙碌沉入夜晚的宁静,执著地关注心灵成长的现代人渴望阅读、欣赏这些疏导情绪情感、培养审美趣味、提升生活品位的作家、作品。这些富有灵魂的文字穿越中华文化千百年的时空隧道烛照着现代人的心灵。“怡情书吧”,现代人浸润古典情怀的精神憩园。

图书封面


 浮生六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文言文的作品初次拿到手,翻看起来难免有些吃力,中途在网上查了一下知道只有前四记为沈复所做,既然不为原著也就不想去看了。 从描写作者与娇妻陈氏的幸福到漂泊异乡;再到妻离子散,最后郁郁而终。让我们不知不觉中随着作者的文笔感情波澜起伏,一会喜极而泣,一会儿悲伤恸哭,一会提心吊胆,一会充满期盼,由此成就了它“古典文学名著”之盛誉,古有“乐府双壁”,我看他与《老残游记》可以合称“盛世双记”。看完四记,不尽让我思绪万千:“为什么他能感人如此之深”,答曰:“记之以实,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悲情。只古以来往往是悲剧更能流传千古,比如“牛郎织女”、“孟姜女”等,那个不是一个不一个悲惨,由此留名青史。顺藤摸瓜,什么造就了悲情?男尊女卑和严格的等级制度,想想要是沈复和陈氏要是生活在当代,估计就不会有未过门之前“闺房吃粥”那段趣事了;要不是“成家立业”沈复就不会新婚过后就去异乡学习,带来两小口之间的那些相思。其他的这些就不再一一例举了。“悲情”也好,“严格等级制”和“成家立业”也罢,这一切都源于封建等级制度,实战出真知,没有那么多的无奈和离别,就不会有重逢的喜悦,也就不会有这本名著让今人拜读了。
  •     先后读过两本《浮生六记》。早前读的是南康的,现在才读沈复的。南康是读沈复受启发,写了自己浮生的六记。两本《浮生六记》有很多不同,一个是今人写的,一个是古人写的;一个用白话文,一个用文言文;一个写同性爱,一个写异性情。细微末节的差异不足以掩盖它们相同的精神实质: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沈复和南康,都在对日常琐事的追忆中缅怀自己的爱情。他们都是悲剧,如果以“白首不相离”的标准来看;他们也都是喜剧,如果以“愿得一心人”的际遇来看。在漫长人生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要对抗的东西太多,其中甚至包括命运,然而退而求其次,曾经共同拥有过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意愿,这样的夫妻爱侣也够幸运。一往情深,不需要跌宕起伏的情节,不需要复杂牵绊的关系,那些都是故事。而沈复和南康讲述的,是平淡真实的生活。“我不愿意追求情感的复杂,两个人简简单单过日子。我愿意追求生活的丰富,两个人趣味相投一起营造。”大言不惭地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我认为这也是他们对情感和生活的态度。情深,不在情节,但在细节。沈复三言两语,勾勒出一个活泼机敏的芸娘来。他在追思佳人,又甜蜜又伤怀。读他的第一篇记《闺房之乐》,常常忍俊不禁。她羡慕他作为男子能参加庙会灯节,他就主动献策让她女扮男装,一道前往,还险被众人识破;他们在中秋临窗赏月,她问,“像我们一样在观月的人多吗?”他答:“观月者不胜枚数,但夫妻志趣相投一起赏月的恐怕不多。”;他闻见她发丝的茉莉香,于是跟她讨论起用香的讲究。她说,茉莉是香中小人,佛手才是香中君子。他取笑她:你为什么近小人而远君子?她巧妙回侃:我笑君子爱小人。无一事大,无一言巨,但于日常中见情趣,于琐碎中见情深。情深,在快乐处,更在患难时。沈复第三篇记为坎坷记愁,四个字已经道尽人生苦楚。虽然他和芸娘安贫乐道,用心经营生活情趣,然而命运总是吊诡。婆媳妯娌矛盾、疾病、贫穷一步步摧毁了芸娘的健康,他们生活陷入困顿。可是,在患难中,他们依旧不离不弃,互相扶持。沈复不厌其烦地照顾、安慰、勉励芸娘,芸娘在病中亦处处为家庭考虑,强起刺绣补贴家用。两人苦中作乐,感情日久弥坚。及至芸娘病逝,“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写尽失爱之痛,让人泪流。南康的《浮生六记》也记述了和爱人同居的点滴,平淡中的爱意似涓涓细流。只是结果更为惨烈,在我们这个尚不够开放的社会,他的另一半选择了妥协,南康没有实现自己《等你到35岁》的诺言,投身湘江为爱殉情。深情即是一桩悲剧,必得以死来句读。从清代18世纪,到现代21世纪,两三百年,浮生所记何其相似,一往情深如出一辙。人于历史不过沧海一粟,然人之情感源远流长,足以温暖世代人心。君子固穷君子固穷,这是沈复《浮生六记》另一个让我感触的地方,也许以后得空会详述。胡思乱想都为读书时瞬间想法,罗列仅作纪念。芸娘的悲剧在于家庭矛盾?在于她福薄体弱?在于她情深易折?在于她天真烂漫不为宗法社会所容?我不知道。也许,芸娘的悲剧只在于她是一个人。人生本来就是各种悲剧的展示台,每个人总要扮演其中一种或几种。然这注定的悲剧中仍有人为之动容的瑰丽和明媚。芸娘在凄苦一生中能得一佳婿厚待,于清贫生活中苦中作乐、不离不弃,是悲剧中的喜剧、泪水流过的笑靥!古今怨偶何其多,芸娘和沈三白是幸运的。芸娘又让我迷惑。古代社会男子三妻四妾很正常,能做到芸娘一样“慷概”和“宽容”的也还是不多。主动将渔家女置于丈夫怀中、主动为丈夫寻觅“美而韵”的小妾、甚至瞒着婆婆为公公另娶之事大包大揽,芸娘所做之事用今人眼光来看十足多余。她失爱于公婆,其中不乏自己原因。她也是无可奈何吧!她是宗法制度和封建伦常培养的最乖巧的“贤妻”,是夫为妻纲最忠诚的践行者,拥有那时为人妇最“可贵”的品质:不妒。但是,不妒要求的反独占,在感情中是反人性的,更何况在一段锦瑟和谐的关系中?以沈复的视角,他对妻子的不妒是持赞扬态度的。在古代,著作是男性特权(李清照是个例)。一旦论述权掌握在男性手中,价值判断当然全烙上男权色彩。而我好想去触碰那个文本芸娘背后真实的芸娘。她是否真的可以分享自己的丈夫和感情,而能没有丝毫心酸情绪?她是否“乖巧顺从”到已让礼数全盘压倒自己的人性?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古今变化再大,观念差别再巨,人的情感是相似的。一度,我在怀疑,在古代,是否有真正恩爱的夫妻?现代社会的教育本能地带有对前现代社会的偏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妻四妾、男尊女卑、夫为妻纲……这些词似乎都是幸福婚姻状态的障碍。这么多障碍之下,古代能有个人幸福吗?现在想想,我真是傻透了。汉语中处处是证据:举案齐眉、锦瑟和鸣、当垆卖酒、伉俪情深、相濡以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些词哪一个是现代人创造的?创造出这些词的古人,怎么可能没有对幸福婚姻的感悟和经历?至少是见过他人美满的情感状态吧。无论在怎么样一个社会,大概总有人能获得家庭幸福。那么,是不是现代社会比古代社会更容易实现家庭幸福呢?我不敢轻率回答一个“是”。林语堂曾亲自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模式站台,他和妻子廖翠凤的金婚是他观点的很好注脚。诚然,在现代,很多传统的婚姻包袱已被抛弃,但新的障碍也层出不穷。古人失之自主选择权太少,一条道走到底,没有改道的余地;今人失之选择权太多,对每条道都不满意,半途而废成习惯,反正还可改道,却不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在走到底的道理。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真爱之路,从来不是坦途。再加上一句,无论古今。
  •     爱在寻常时——《浮生六记》读后感《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简爱》被誉为西方文学当中爱情的典范。前者的爱情突破了家庭的仇恨,后者的爱情超越了阶级的界限。在这两部作品,以及其它种种文学作品中,爱情被置于形而上学的制高点。爱情因为突破了种种障碍和界限,而成就其崇高,成为人类自由意志的集中体现。而后有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在这部作品中,普鲁斯特打破了爱情的神话性,揭示了爱情虚幻的一面。可是,在他的作品当中,爱情成了真与假的对立,幻梦和现实的背离,仍然不离其形而上学高度。这样的爱情唯美,可是离人甚远。而今观《浮生六记》,林语堂所谓最可爱的女子芸娘的形象跃然纸上,一切皆如在身旁上演。芸娘与沈复的爱情,看似平常,可是也美丽动人,惹人羡慕。芸娘的爱情,没有现实和幻梦的背离,没有超越阶级的界限,没有突破家庭的仇恨,一切尽在寻常时的点点滴滴:与夫君一起共议文学,于亭台楼阁与夫君举杯观星,与歌女夫君三人一起划拳喝酒,就地取材制作别有匠心的小物品……可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却感到芸娘形象的平易近人和真实。芸娘固然有很多缺点,比如言辞有时不当,有时过于迂腐等等。可是这却更显得芸娘的可爱。芸娘的天真,对歌女的痴迷,多愁善感,也显得很美。这些缺点和天真,更加增添了她的真实性。而且正是因为她的真实,她的细致,让她显得如此可爱美丽。芸娘读起来很真实,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也能发现如她一般的女子。芸娘不是上述西方文学所述的近乎女神的光辉形象,而是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的女子。在《浮生六记》当中,爱情不是神话,也不是幻梦和现实的背离,而是寓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点点滴滴,如此真实,如此平淡,却美的动人。可芸娘的结局又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埋下伏笔。芸娘和沈复都乃天真浪漫之人,芸娘的女扮男装,芸娘对歌女的痴迷,沈复携二女共饮……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兴致所为,无伤大雅,增添了生活的很多情趣。可是在封建的大家庭看来,却是离经叛道之为。而出于重男轻女的风俗,这一切又都被怪罪到芸娘头上。沈复父母对芸娘的不满自一开始就已经埋下了。而后的启堂借款和憨园事件更使矛盾一发不可收拾。让沈复的父亲下了逐书。究其原因在于,沈复夫妇的浪漫主义,流露出来的自由气息,触犯到了封建道德,终而被封建道德所不容。读到在沈复贫苦之际,芸娘去世,在合眼之前,对沈复临终所言:“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更是有清泪在眼。可是与其恪守妇道,做一辈子的木头人,不如做短命的芸娘!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这本浮生六记,是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以前在书店里看到过,很喜欢里面的版式和原文,纸质很好,适合慢慢细读品味。
  •     很好的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如此。
  •     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已经很通俗易懂了。羡慕沈三白和芸娘,只可惜缘分太浅,芸娘去后,三白的文已经是不忍猝读
  •     现实让你远离小清新……………#写给自己#
  •     很喜欢《浮生六记》,喜欢芸娘。
  •     浮生只六记,记青葱年少,少入红尘,尘缘起落,落去心出,出而参禅,禅心明静,静来悟生。
  •     封面精致,内容也很好理解
  •     读来真是感人肺腑、赏心悦目。
  •     最后两卷是真的读不下去了。都在夸沈三白和芸娘夫妻情深,我看未必。有几处百思不得其解,一是芸娘要纳妾,后来还为这件事给病了;二是沈三白招妓招的是和芸娘很像的人,一月之间花了100多两,要是这个钱能后来用于芸娘治病……三是沈三白那句“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私以为芸娘被公婆所恶,沈三白也要负一定的责任。都说沈三白不喜仕途经济,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有担当的男人,必须能够养活妻儿。
  •     布衣菜饭,可乐终生。
  •     后二卷不若前章
  •     雲娘與三白
  •     读的是口袋本,特别喜欢这版的装帧排版,很精致,阅读流畅舒服。喜欢前二记,被那种闲适生活意趣和夫妇二人的情致打动,所以在读之后的坎坷记事甚为不忍。全篇追忆记事情绪含蓄克制,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     读到“坎坷记愁”时你会发现,沈三白的后半生非常困顿,但是你在读“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和“浪游记快”时,一点儿都感觉不到作者有沮丧之情。相反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情趣,可见作者是一个多么乐观和热爱生活的人。那些在生活中总觉得不快乐、充溢着悲观情绪的人应该读一读,人生苦短,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乐与美。
  •     看完两章我就放下了,文言文读着还是有些费劲!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得妻如芸,夫复何求! 普通清朝市民夫妻的生活跃然纸上,作者沈复与妻芸的真感情真性情,让人艳羡! 五六记为后人仿作,略觉乏味就略掉了。 阅读的其他出版社的电子版,没找到,就拿这个版本记录一下吧。
  •     这个书的版面就很赏心悦目,每一段后面那一小句话都让人倍感温暖~赞!
  •     写评注的实在太水了
  •     浮生六记最开始是在初中可闷上学到的,对古文的兴趣也一直都很大,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阅读量,但是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教会你生活的情趣和乐趣,如此甚好
  •     (我读的是一个很蠢的后面有白话文翻译的版本,简直狗尾续貂)前三卷真是天然一段风流,甘中带涩的回味令人心向往之。如此的人生与爱情,虽坎坷其尤未悔。
  •     买了一套,很满意
  •     坎坷记愁最后那段不忍卒读…
  •     怡情美文~
  •     向往那种宁静恬然的生活(正在看前二记)
  •     中华书局保障啊 嗯 纸的质量也不错 划算
  •     印刷很精美,还买了同版的李煜,不过这本书的注释少了一些。
  •     沈复和芸娘仿佛在我眼前,太爱这个故事了。
  •     内容还没看,挺厚的一本,性价比很高。
  •     对于喜欢《浮生六记》的人来说,这本书的内容一直让人爱不释手,中国的文人从不提及自己的妻子,自己的爱情,自己的幸福婚姻中的一粥一饭,而这本书像一股清泉,那么真实的流露了真实的生活中平淡日子凝聚的爱意,有爱情,有情趣的生活中,即使遭逢生活中的不如意,也甘之如饴,感谢苍天待自之厚。

    喜欢这个文章就是喜欢那种淡雅的感觉,这本书的设计和书的内容之间,融会贯通,让让赏心悦目,不妨又一次再读此文。

    我买过那么多个版本中,觉得设计得最好的就是这个版本,内容只选部分深奥的字点到即止的分段点注方式也让我特别喜欢,这篇文章写于清朝乾隆年间,已经不是什么远古的文言文,大多数文字阅读起来其实是毫无问题的,长篇累赘的注释和全文翻译实在是画蛇添足没有必要,像当然是选这本这样确实是刚刚好,前后还有很有意思的几篇读后感和研究文章,十分值得一读。

    所以,如果你只买一本,不介意看简体字,那么这本我相信是是最好的版本。
  •     内容很好,稍有文言基础的人都可以读。
  •     书的质量很好。一开始还腹诽封面太花,但看看也算映衬了“怡情”二字。
    很喜欢里面的对话,想要知道古人是如何对话的,看看此书便知一二。
  •     是历史局限?还是情深缘浅?我本想跳过的第四章,却让我看到一个与想象截然相反的沈复。耐心,读书还是看人,都需要时间。
  •     感情真挚,潸然涕下。
  •     好书,多看
  •     这是我找了很久最好的版本!
  •     芸娘藏粥、吃卤瓜、扮男装、结憨园,生活点滴,全是至情至性。“情之所钟,虽丑不嫌”,能在瓜菜中吃出滋味。情深不寿虽可怜,亦可羡,人生苦短,与知己者为夫妇,非常人可享之福
  •     适合喜欢古代文学的人细细品味
  •     在先锋书店看到这套书,精美的包装,当时没舍得买~乘着搞活动买了~
  •     这种清闲的生活随笔,总是能感染人,令人与烦嚣尘世隔绝开来~
  •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     只有注释,没全文翻译
  •     中华书局的,还有很多生平、后记什么的,挺好~
  •     买怡情书吧好几本了,都很满意。
  •     书很好,很有用。现在的年轻人应该多看看这样的书。
  •     封面不算朴素,但还算美观。排版和印刷质量不错。每一段文字后还有编者的评论。我确实只对《闺房记乐》比较感兴趣,改编成泡面番说不定很合适。 前言第3页里说后两卷《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系王文濡请黄楚香代笔仿写的,酬劳为二百大洋;《中山记历》系根据李鼎元的《使琉球记》改写,《养生记道》系根据张英的《聪训斋语》和曾国藩的日记《求阙斋日记类钞》改写;沈复本人所写的后两卷一直没有被找到。
  •     半白的古文,对我来说读起来有些吃力,不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对照注释,大声诵读出来,感觉也还不错,一天读一点点,慢慢品味。
  •     不错,一直很期待,现在终于到手了。
  •     摸着良心说话,当当网的书无论从各方面都是非常不错的,只是这次物流太操蛋了,到了烟台市里等了5天才收到书,打物流的电话根本没人接,建议当当网换掉物流公司!
  •     时人对《浮生六(四)记》的推崇,有些过了
  •     真心希望有生之年可以读到真正的最后两篇。
  •     自古文人都爱标榜自己深情:我和芸好恩爱;我嫖妓只找和芸长得像的喜儿女;离开后喜儿几乎为我寻短见;芸早死是因为情深不寿;芸死后我日夜悲痛……就像钱钟书讽刺的,娶二房也不过是为着有一天能用上反复推敲的好句子。不过换做是我,也会爱像芸一样的女人啊
  •     前面被秀了一脸,然后难过的吐血三升
  •     读第一节,无比欣喜羡慕
    读第三节,万分伤感悲情
  •     装帧不错,听朋友推荐买的,回头好好看看。
  •     记忆最深的是芸娘将茶包放在未开的荷花中央,次日清晨取出泡茶,想来都觉美好。
  •     生活的境界。
  •     那个时代之下夫妻如此和睦的两人……
  •     人生果真如戏多好,反正主角都会活到最后。最怕人生跌宕坎坷后,急转而下,我还没从诗情画意里走出来,一整篇的愁苦困顿扑面而来,而后芸娘长逝,猝不及防。“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     批注太可笑了
  •     之前在书店看中很久了~~~~还没有开始看,相信一定是让人享受的阅读~~~~中华书局的书,品质有保证。
  •     很喜欢这本书,特别是第一卷和第三卷,我跟着沈复一起笑一起难过。值得一读。
  •     淡定有味。是可以一个人静静读完的古文言。
  •     听人介绍买来这本,希望能看出点价值吧。
  •     一起买了书的三个版本,都不错,好看。
  •     书不错,纸张一般
  •     很久以前读过一些片段,很喜欢这种闲淡的文字,恰好也喜欢这本书的封面,所以就买了。读完并不曾失望。
  •     内容翔实,注释清晰
  •     内容值得一读,虽然是文言文,但通俗易懂。作者记录的是日常小事,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吸引人读下去
  •     闺房记乐与坎坷记愁最好 虽不喜欢芸娘主动为夫纳妾和三白与喜儿的交好,但书中所述“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令人心向往之
  •     质量好 内容好。
  •     徜徉于怡情书吧,品味名家经典。
  •     后两记是伪作,前四记文笔好,叙事流畅,三言两语就描绘出美和趣味,善用典故和比喻。作者是个用心体验生活的人,但是作为那个时代中产家庭出身的文人幕客,只知安乐不知忧患,也没有大的志向,不时为生机受窘,一旦安定下来又游山玩水,以满足口腹声色为乐,不算特别高雅,还狎妓什么的。
  •     看多了如徐悲鸿和蒋碧薇、杨骚和白薇等令人瞠目结舌的狗血爱情故事,翻开沈三白《浮生六记》,不觉清新扑面,暖意融融,以卷一《闺房记趣》为甚。想来胡适说芸娘是文学界理想女性,这对夫妇定是模范。这对伉俪确实志趣相投,携手游览风景,畅谈诗词偏好,收集古文石木,分享饮食之道。举手投足,眉眼之间,皆可洞察彼此之意。痴情至浓之时,三白赠芸娘一印章,刻有“愿生生世世为夫妇”,复执朱文,芸执白文,日后信笺皆有此印。但后来发现,果然还是文艺圈少有但求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沈复常游历各地,在广东数月,行船饮酒,赏良辰美景,一边叹惜“余妇芸娘”不能至,一边见歌女喜儿形神与芸娘相似,拥怀入帐。后多次眠花宿柳,因善待喜儿,令别的姑娘心生羡慕,都呼唤沈三爷,三白竟洋洋自得,自云,散尽千金亦难得。编者解读破坏原文美感。
  •     我的枕边书,睡觉前翻翻
  •     很好很不错。。。
  •     有此闲情,当真一切皆好。
  •     书拿起来很舒服,内容需慢慢品味,静心读来才有收获。
  •     沧浪亭畔,萧爽楼前,流水落花之间;荡舟溪上,赏风吟月,缥缈红尘之外。憨何负我,人面桃花,娇笑春风。而君不见,锦年零落,梦里盟誓醉里浓。黄泉回首再相逢,却那堪斗酒千盅。
  •     只喜欢闺房记乐,其他的坎坷和游记实在是看的欲睡。即便像沈三白和陈芸这样的封建模范夫妻,也少不了烦恼忧愁,但生活之趣应该更多。陈芸再怎么贤惠聪颖,僵化的思维也逃不脱礼法的枷锁,可见毒害之深。
  •     一枝一叶总关情。
  •     该系列书还不错。
  •     中华书局的书值得信赖,收藏起来慢慢品读。
  •     中国最可爱的女性形象。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苗怀明的注释可是真的不怎么样。他的注有的地方就是在没话找话说,有点狗尾续貂了。而且部分地方我觉得曲解了作者原意。中华书局选的这个注者真的不称职。看完原文,在看偶尔看到苗先生的注,顿觉恶心。
  •     可爱至极。
  •     还没看,慕名买的,以后慢慢看了再写吧。
  •     坎坷艰苦,诗意人生,尽显作者风流。 自传如此,莫出其右。情之真切,几人能之?
  •     耽于闲逸,不得好下场……
  •     芸娘实在是个有意思的妙人儿
  •     中华书局,真的非常期待
  •     最爱闺房记乐和坎坷记愁两卷
  •     适合小女生看吧,这本书的注释实在是太傻逼了,简直就是愚弄读者,让人非常生气。
  •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不惑之年的沈三白写下对亡妻陈芸的生活点滴,可歌可泣。陈芸虽为后世恭称为最可爱之女人,沈复又何尝不是呢?!只是后几卷,尤其是收妾重回春梦、为贾时招妓一事让后人褒贬不一,但正如其自评一样,为人洒脱放荡不羁。
  •     闲情雅致。很好,古典风
  •     赏析文字写得很好,选注不够妥当,有的过详,有的文言词并不常见,该注的没注.
  •     挑了个封面好看的版本~注释倒还好,解读并不大认同。“我自爱之”“憨何负我”,噫!室友:可能她是les吧
  •     拿到书感觉手感好,内容好,评析独到而没有多余的译文,好
  •     还没细看 包装还可以
  •     仅四卷
  •     言简意赅,短小精悍,叙事有取舍;长短俳句参差交错,极具音律美感,读来唇齿留香。
  •     与芸娘确实难得,有趣又情深。后两篇后人补的没看进去。不看也罢。
  •     太喜欢了!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不论是印刷、排版还是装订都好的没话说,价格有这么实惠,太超值了!以后买书就认准当当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