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旅程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内心旅程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ISBN:9787806619360
作者:罗曼・罗兰
页数:254页

内容概要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镇克拉姆西。15岁时,随父母迁居巴黎。1899年,罗曼·罗兰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通过会考取得了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其后入罗马法国考古学校当研究生。归国后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和巴黎大学讲授艺术史,并从事文艺创作。这时期他写了7个剧本,以历史上的英雄事件为题材,试图以“革命戏剧”对抗陈腐的戏剧艺术。
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共称《名人传》)等。同时发表了他的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的代表作,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巨著共10卷,以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生平为主线,描述了这位音乐天才的成长、奋斗和终告失败,同时对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的社会现实,作了不同程度的真实写照,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对艺术的摧残。全书犹如一部庞大的交响乐。每卷都是一个有着不同乐思、情绪和节奏的乐章。该小说于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金,由此罗曼·罗兰被认为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为了表彰“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他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两次大战之间,罗曼·罗兰的创作又一次达到高潮,1919年发表了写于1913年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发表了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吕丝》,1922至1933年又发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说的灵魂》。这一时期还发表了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的重要著作七卷本《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此外还发表过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各种体裁的作品。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在提到艺术风格时,罗曼·罗兰表示,除了“诚恳”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认他有什么别的优点。他是一个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的小说特点,常常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

书籍目录

前言
邀游
一 内心旅程
1 鼠笼
2 三道灵光
3 家谱
4 弓箭手
5 女友
附录:罗马的春天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罗曼・罗兰晚年采用交响乐前奏曲的形式写就的一部别开生面的回忆录。全书分为鼠笼、三道灵光、家谱、弓箭手、女友五个部分,表达了作者反思漫长一生的内心历程,是一种生命本身的述说。 思想是蓝天,而行动则是我的花园。我耕耘我的花园,我也耕耘我的蓝天。罗曼・罗兰晚年采用交响乐前奏曲的形式写就的一部别开生面的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反思漫长一生的内心历程,是生命本身的倾诉。

图书封面


 内心旅程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5条)

  •     对于懂得观察的人,每一分钟只要充分运用,就能掌握过去和未来的本质。根据爱因斯坦的说法,宇宙,犹如永恒的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如果每个人在这方面处于好意,想把那向前注视的目光调整一下,不是要向后看吗?那么,我们不如干脆转过身去,面对着它,就能看到从布满繁星的夜空深处猛然投下的光芒!对于普遍生命的热爱主宰着我对自己生命的热爱。况且,靠后者是绝不足以支撑我的。让生命本身来诉说吧!即使我在倾听或者复述它的语言时非常笨拙,我仍要竭力描述它的声音,哪怕那些声音同我最隐秘的欲望相左。但愿在我所写的文字中,得到体现的是它的,而不是我的意志!罗曼罗兰1924年6月“……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场谛听我诉说的上帝,是我创造的上帝。在这一生中,我一直 与他肝胆相照,向他倾诉真情。他就依附于这些翱翔的二肖二(就是那钟声)身上,并散布在太空之中。他不是圣马丹教堂里的上帝,盘踞在紧锁的尖顶拱中,蜷缩在那个“鼠笼”里。他是“自由之上帝”。《哈姆雷特》“噢,上帝!即便把我关在一个核桃壳里,我也把自己看作时无限空间的君主……”这便是我生命的全部历史。人们只有在生活中碰壁之后才能理解它(自我)生活中的挫折迫使悬挂在天与水之间的、舒展的硕大的花冠重新合拢。身体生长过程中经受了不止一次的折磨,随着体格的长大,自我却日益缩小了。只有在青春期结束时,自我才完全控制其外壳,只是它永远再也不能恢复最初时日那大海般的丰满了。把我和她连在一起的是纯洁无暇的神圣的感情:人性的同情心。我们一直同时过着两种生活,一种是由于遗传因素组合,使我在空间的某一地点和时间的某一时刻度过的人的生活;另一种是没有面孔、没有名字、不受地点限制、不受时间约束的“内心”的生活这种生活才是整个一生的本质和灵感。这两种生活截然不同而又相互配合:一种是表面而短暂的,另一种则是持久而深远的。潜在意识只有通过突然爆发的形式,成功地挤破岁月的外壳,才能像喷水井那样爆发出来,——但仅仅是 那么几秒,——然后又重新消失并被大地之唇吸走了。直到成年时期,生活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 扩大了外壳的伤痕,内在灵魂的冲动才为隐秘的“内心”铺平了在平原的河床上来往的通道。我的舌尖品尝着牧草的气息,他们的养分、滋味和气息渗入我的手心、我的耳朵和我的鼻孔里,而青草、树脂、蜜蜂、洋槐、温暖或湿润的泥土组成的乐队在飒飒作响。我的肉体已经被它们永远浸透了。直到我生命的最后时刻,我都会沐浴在星空的宁静之中,天空以黑暗的翅膀把我裹在阴影之中。对于他来说,责任感也成了征服人生的一副铁甲,它压碎了他的肩膀,却迫使他坚忍不拔。要是没有它,它会沉溺在无休止的梦幻之中,那梦幻之音正在紧闭的蜂房似的心灵里嗡嗡作响呢。可是,在外套的掩护之下,他脆弱而神经质的精力正全神贯注,焦急地向外伸展,向着从狭窄的通风口射进来的一缕微光……一缕微光穿透进来。我在黑暗里的地窖里捕获了它。我把它固定在绿色封皮书本的如黑色线条小棍的字里行间。我读到的并非是他说的话,而是我想说的,是我自己童年时用发音不清的口齿想表达的思想,谁也不会死读一本书,人们通过读书或者是为了发现自我,或者是为了控制在为我。越是所谓的最客观的书,越能使人产生错觉。最伟大的书本并不像电讯带上记录电文那样将其内容印入脑海,而是包含着有力冲击,以唤醒其他生命,从一个传到另一个,使这本书孕育着各种精华的火光蔓延成一片熊熊大火,从森林扑向森林。“从具体事物中,也就是说从实实在在的物体中撷取我们的一切观念,是绝对必要的。在前进中,随着因果的发展,从一个实体到另一个实体,没有超越抽象或普遍的的物体,既不是为了从这些概念中得出某些好不现实的结论,也不是为了从某个现实来证实这些概念:因为,那样就会妨碍理解的真正进程。”“必须指出的是,我所谓因果的发展和现实的存在,丝毫并不意味着一系列特殊而变化着的事物,而只是一系列固定而永恒的事物。”固定而永恒的事物是实在的,它们是最实在的。而每一个实在的事物是个别的。固定而永恒的事物是特殊的。没有一点抽象。唯有本质。唯有存在。一切 都是存在:方式不可胜数,但有限;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无限性却是无限;存在的本质就是实体。“特殊而无限的存在,化为一切存在的存在,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我从冬夜冰冷的房间里,从实体的深渊里逃了出来,进入存在的灿烂阳光之中。我不眨一眼地凝望着无所不在的面目——“全宇宙的面目”——我感到被自由的必然那可靠的巨掌支托着,那是来自上帝。我不会跌落下来。因为我是它的。我的跌落将会是它——上帝的跌落……“如果物质的一部分灭绝,物质的全部外延也就寂灭……”我要跌落也只能向它跌落,我得到了安宁。一切都是安宁的。我为我的充实与和谐感到欢欣……而且依某种永恒的必然性能自知其身,能知神,也能知各种事物,我永远不会停止存在;灵魂的真正的安宁,我永远地具有了。“永恒,那意味着,无限的扩展,或者,在渗透着外延的生命中,存在臻于最高的完美。“以我的眼睛,以我的双手,以我的全部心灵,我体味了这句话,我已拥抱了存在。“欢乐是足以增进或助长身体的活动力量的情绪。”有些知道的事情并不等于就能够做到。由于力量仍然脆弱、模糊而分散,它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掌控需要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的集中意志的伟大艺术。我们消耗着青春却又出奇地充实了它从他们中间涌出的千万条溪流,被永恒力量无法遏止的流势所牵引而奔向海洋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两种人,一种是本能的人,一种是理智的人;一种是下意识的人,一种是争斗不休、动荡不止的土地上竭力创造自己个性的人。“这一切是我的,我就在那里。我无所不在,到处有我,我便是万物。”“一切都在我的心中,这一切就是我……那就是他们所捉住的,他们关在木棚里的就是这些!”一切都要消逝,事物都无法经久永存。什么也没有消逝,一切都可以经久永存。我,我成了老人,我无声无息,牙关紧闭,在体验生活之前已对生活感到厌倦我离开世俗社会,是为了具有评价事物所需的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距离以及无拘无束的思想,以便能更好地观察它。他的头脑极富想象力,充满天马行空、无边无际和感情洋溢的遐想,废寝忘食地观察、探索、独立地思考,以满足他认识宇宙的如饥似渴的愿望。他的宇宙,首先是他的自我,他从各种意义上表达自我。他肯定在自我的直接意识中,神和人的一致性,这种永恒的直感,犹如一个能量之源有时蛰伏沉睡,有时突然从灰烬中涌现,却从未熄灭。我们最普通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天生的高尚品德掩藏着自己内心的痛苦;而她们却以一种初期平静的怜悯,对那种极其剧烈的痛苦表示关切。我既不需要希望才着手去干,也不需要成功才坚持不懈。——《艾尔特》还不到十二岁,我警觉的眼睛就已经看出大人们说的比他们知道的要多:他们并不十分坦率!我正经历着一种可怕的个性瓦解的危机。巴黎犹如一池微生物培养液,麇集着微分子,知识的幼虫,卷曲扭动,相互串混,永远在活跃。大都市是一些庞然可畏的有机体,在那里繁殖着各种各样疾病的微生物,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聚集。是中掺有非,非中掺有是,真中掺有伪,健全良好中掺有腐烂变质。所有的价值粘合成一种纤薄的油膏,从远处看来,犹如彩虹闪烁,但如果把它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就会腐烂。在老师和书本的言语中,在和同学们的交谈中,在街头的交谈中,到处都是混乱的相互矛盾的方向牌,一堆乱七八糟的损坏的标志线,弯曲而泞滑的道路,通向一片虚无,犹如千丝万缕的蛛网……普遍的怀疑,而这时我正需要一只坚实的手来抓住我的手指,因为我的身体倒悬着,我听到下面的大地轰隆崩塌,我的手指发软,快要松开而抓不住地面了,再也没有一点可以支撑的。不让那窥伺我的魔鬼吞下。那无名的上帝,那股力量,我的命运,攫住了我的颈项,把我再放在人生的陡坡上。得活下去!可是我怎样才能活下去呢,我既不相信上帝,也不相信自己?那就否定你自己而活下去。否是对生活的一种肯定,犹如是。只有欺骗才意味着死亡,自我欺骗,这是心灵的可耻行为。我的得救完全来自我内心的真诚,绝对和不变的真诚,贯穿于我生命的每一瞬间,表现在任何场合。不信奉,这仍然是信奉!求取健全生活的责任感比做儿子的责任感更加不可阻挡,也许更加神圣。我们这样做,并不担心会对我们有所伤害,甚至也不顾虑这种伤害是不是有意:因为我们互相信任,而且我们互相了解。当一个人自我批判的时候,他会对自己怀恨吗?生命是一张弓,而弓之弦则是梦想。那些弓箭手在哪里呢?箭筒沉睡,箭枝纷散。何时弓箭手才来捻弓?生命的全部意义在于此:创造性的冲击。优秀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是潜藏早心灵的影子里沉默无言的东西。一个陌生人必须有亲切而缓慢的信心,懂得怎样等待,门才会向你打开。她自己的歌声妨碍她去听取别人的歌声,犹如在一个交响乐队中,每位乐手注意自己演奏的那部分,而只是模糊地感觉到把他卷进去的那喧腾的洪流。我们常常对自己所说的比她所听到的记得更确切。我们沿着大路信步而行,路旁成行的橡树穹形的树枝投下片片浓荫,阳光从树叶缝隙中箭一般地穿射下来。她那充满爱的目光,在松散结构的观念和摹仿的文字中,看出其根本的基础、内在力量及其节奏。当内心的浪潮冲击了堤岸后,第一次退潮之时,纷乱的心灵在摇摆而犹疑。他的耳朵里仍嗡嗡地响着那些喧嚣的潮声;可是一切都已消逝!海滩已呈干涸……他在疑虑:这是在做梦吗?他倚扎在墙边,免得跌倒。他认为,我放弃一种我能够胜任的工作,而去从事另一种陌生的我的能力或许无法胜任的工作,这种行动是鲁莽的。她的性格中,有一方面是常人难以达到的。既不是快乐,也不是痛苦。而是永恒的宁静,其均匀的光芒笼罩着人的海洋一般广阔的心灵,这种精神上的泰然自若持之以恒,跨越了情感的边界。我用您的眼睛看到一丝柔和的阳光,这是我失明的眼睛无法看到的光亮,我用您的脚走路并背负着重担……我用您的翅膀在飞翔……对我来说,否定只不过是节奏上的一种拍子,在弱拍之后,强拍就会以一种更高涨的热情重新回来;翼击长空,它在胜利地平稳飞行之前,必然时而升腾时而降落。一种活跃的思想应不止一种尺度,它包容着相互矛盾的观念,并把他们糅合在协调和谐的面团中。他的思想撒谎,而他的艺术却是真实的。不要过多的要求别人。每个人只能给予他所具备的那些。但好似应该说,人们将友谊的神圣名义只能给予那些经受了时间考验的人。而如果我对儿时的伙伴还有一种衷心的怀念的话,那是由于他们对我曾经忠诚地有所给予,心灵的圣地只对那些心灵比死亡更坚强的人才开放。至于我,对话经常是独白。由于内心生活如此丰富,我并不感到孤独。仿佛有两个人:我和另一个我,我的化身吗?不,一个同路的伙伴,朋友,然而是一个陌生人。两个人聊聊天,日子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一天接着一天,都是今天;既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每天都是今天,每个今天都是永恒的一瞬间。我明白,我能创造,我是自由的。一切属于我,包括我的那些项链。我是我自己的各种痛苦的主人。在这些金色的日子里,当有人感到充满了这种光辉时,你会有些忧伤,而灵魂正在发出光芒……人的整体概念是由许多人组成的,又按着不同的年龄来区分。在年轻的时候,他们马马虎虎地形成了一个无政府状态的团体,每个人都想成为一个国家:在变嗓音的发育时期,他们简直喧嚣一时!互相矛盾的感情和天性,沸腾得简直像一群疯狂的蜜蜂。现在至少我知道我是谁,将来我是谁,如果我活着。到目前为止,过去我只是怀疑,企求和盼望……艺术的陶醉有时会暂时忘却痛苦,然而愿望强烈地再现,只有死亡才能扑灭这种愿望……问题并不在于消灭自我,而在于把深沉、友爱的人类从他们的个性中解放出来,成为另外的自我,在于切断他们的生活的面包。我以一种不可征服的力量看出,我以目光和手指接触到:我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超越了地点也超越了时间,它过去一直是有的,将来也永远会有的,或者说,它既无所谓过去,又无所谓将来,因为它就是存在,而且它值得存在。我终于高兴地意识到了它。这种感情培养了我生命的平静力量。它唤起了我的一些愿望。正因为这种感情有时使我希望达到我生命的终点,因为到达终点之时,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走过的道路的乐趣。昂贝道格这样说过:尽管生活是痛苦的,经历了生活还是值得的!
  •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罗曼罗兰对内心生活“三道灵光”——也即顿悟的描写。几年前读到这一章,他的话语犹如他书中所描写的“ 一片薄薄的阳光冲破云层透射进来”,照耀了混沌的内心世界。三道灵光分别是:1、费尔内的平台的美景; 2、斯宾诺莎火热的语言; 3、托尔斯泰在隧道之夜的启示 按照孙瑞雪的说法,完整的生命成长过程是这样的:当你感觉了、情绪了、你就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把你关注的内容迎接进了自己的内在,你咀嚼了又咀嚼,感觉了又感觉,你转化为了生命可以接受的意识,整合出了结果,内化在了你的细胞的意识中,那会产生难以想象的深入。这就是建构和创造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因此分析罗曼罗兰的第一次人生顿悟,其实是经由“感觉”而体验、认识了大自然的壮丽。“心灵仿佛是被亵渎的处女,在紧紧的拥抱中敞开了自己,感受到大自然的男性般的陶醉热流在她体内涌动。于是第一次,她怀孕了……”也即孙瑞雪所说的“把你关注的内容迎接进了自己的内在”。他的第二次人生顿悟是受到斯宾诺莎的哲学启发。这是自己的意识碎片被他人所启发的过程。如他所说“我终于得到了解答,我曾在痛苦和绝望之中模模糊糊地孕育过它,以历经艰辛的感情呼唤过它,在伤痕和血泪之中执着地追求它,期望它,终于得到了闪光的答案。”这是个人人生价值观统合的过程,一个令人激动的过程。接着,他开始了自己的整合过程。“我把斯宾诺沙的思想模式重新揉捏成形,乞求使之成为我自己的生活模式,直至胜利之日------ 一八八七年四月十一日(那决定命运的四月十一日,它在我一生中具有重大意义)------ 我终于得到了斯宾诺沙的上帝,并且根据我的见解和需要,适当地进行分解并重新组合。”也即孙瑞雪所说的“整合出了结果,内化在了你的细胞的意识中”,成为了自己思想的内核。他的感受是“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至少是一个候车室,站在上面,我消除了疑虑,开始缔造我的生活------ 我真正的有创造性的生活------ 我的激情和我的作品”。第三次顿悟是精神、生命和万物融为一体。他把自己乘坐火车经历隧道的经历和《战争与和平》的一个场景融合:“彼埃尔凝望着夜空苍穹。“这一切都属于我,”他想,“这一切都在我的心中,这一切就是我……那就是他们所捉住的,他们关在木棚里的就是这些!”他微笑着,走到他的伙伴们旁边躺下来,睡觉了。" 正如孙瑞雪所说: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拥有伟大的一面,它是我们生命的本质,和所有伟大的人一样。如果童年时我们的精神情绪在日常的生活中被激活和启动了,我们的生命就会有一个精神的飞跃。当孩子成年后,他看到一个高尚和伟大的生命,他能够通过情绪和感觉融入对方的精神世界中,而不仅仅是靠理性,当然他可以加入理性。精神情绪可以使人和他人融为一体。所以,实际上每一个生命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你生命的河流中,流淌着恒定不变的存在,一切的事物都在你的两岸存在;一切的人如物一般在你的两岸存在;一切人的想法、念头如物、如人在你的两岸存在;你的情绪、想法、念头也如物、如人、如人的想法和念头一样,在你的生命中流过而消亡。生命的河流中只流淌着你生命的真正存在和所有生命的真实存在。你成长的结果,终将趋于宁静和祥和,你的生命像一条流动的河流,宁静而鲜活地流动着……——————————————————————————————这几天读着孙瑞雪的《完整的成长》,她从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层层递进的角度,阐述了人是如何完整地成长的。那些既理性又感性的话语深深打动了,里面对内在生命的描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几年前读的这本罗曼罗兰的《内心旅程》,对于我,也是一次宝贵的人生顿悟。一种意识碎片被整合的顿悟,接下来,我将慢慢等待自己孕育自己生命的内核。------------------------------------------------------------------------------------面对自己的顿悟,和人生的开阔,该持何种态度呢?里尔克说:如果你的亲近都离远了,那么你的旷远已经在星空下开展得很广大,要好好对待那些落在后边的人们,在他们面前你要稳定自若,不要用你的怀疑苦恼他们,也不要用你的信心和欢悦惊吓他们,这是他们所不能了解的。同他们寻找出一种简单而真挚的谐和,这种谐和任凭你自己将来怎么转变,都无须改变;要爱惜他们那种生疏方式的生活,要谅解那些进入老境的人们;他们对于你所信任的孤独是畏惧的。要避免去给那些在父母与子女间常演出戏剧增加材料;这要费去许多子女的力,销蚀许多父母的爱,纵使他们的爱不了解我们;究竟是在爱着、温暖着我们。不要让他们问计,也不要计较了解;但要相信那种为你保存下来像是一份遗产似的爱,你要信任在这爱中自有力量存在,自有一种幸福,无须脱离这个幸福才能扩大你的世界。
  •     “心境在冲动的欲念消失后已达到平静,希望已经幻灭,我终于能以洗涤过的眼光和超脱的心情回顾一生走过的历程。”罗曼•罗兰在命名为“遨游”的概述中如是说。不同于自传,它记录的是内心对一生的反思,是“交响乐前奏曲形式,萦绕着自己的梦幻的心灵音乐”。优美的文字远远超出了我以往对外国文学译作的期望。随处有描写自然的段落,又时而穿插有极富启示的生命笺言。随着欧洲的动荡和作者的心情,跌宕起伏。——优秀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是潜藏在心灵的影子里沉默无言的东西。一个陌生人必须有亲切缓慢的信心,懂得怎样等待,门才会向你打开。——阳光普照下的田野,紫苜蓿波浪起伏,百灵鸟飞向云霄……——另一条出路是天空,自由自在而又毫无阻挡,大片霭霭白云,在孩子的眼里犹如奇幻的纪念碑:这是他雕塑的处女作;富于创造性的孩子把天空当成了粘土。——我听到那羽翼在云霄深处振动……它们引起了我思乡的梦幻,为我微微洞开一线光明,然后消逝,又盖上了幽禁我生命的地窖之门。书中被我用各色铅笔划出的句子很多,在此不作一一摘录。罗曼罗兰说,我们短暂的生命,犹如劫后残留的细小的碎片,漂浮在千百万残片之间。阅读的过程,便是怀着对祖先的感恩,对土地的深厚眷恋,在这内心旅程的倾诉中,感受到生命的柔弱和意识的强大锵硬。这本淡紫色的小书,却是沉甸甸的浮生一梦。http://tiffany33.blog.sohu.com/62306891.html

精彩短评 (总计10条)

  •     我没能读懂罗曼罗兰!如果是记住他的那些叛逆事件,那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们还是不懂这个人。他没有像“女友”玛尔维达的四位友人那样自杀,这回是一个谜,因为他的一生足以使他这样的女性人死亡,可是他的生命终结于78个春秋之后。他生活在一个属于人的时代,罗马精神、俄罗斯精神、日耳曼精神、高卢精神、法兰西精神、德意志精神,以及两次世界大战,再加历史上的欧洲三十年战争。我想要那样的时代!
  •     翻译的不好。。。
  •     激情洋溢
  •     刚买回来
  •     罗马在罗曼罗兰的生命中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光辉,在未来它之于我将会是……
  •     惟有性灵使人高贵!
  •     最喜欢的书
  •     在寻找自我旅程中偶遇的一星灯火,很暖很真诚
  •     《弓箭手》一文,恣意汪洋,写到high处仿佛磕了药一般。。。
  •     其实忘得七七八八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