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外国随笔 > 窗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1
ISBN:9787214038913
作者:(法)彭塔力斯
页数:122页

内容概要

彭塔力斯(J.-B.Pontalis)是当代法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分析者。他曾经是萨特的学生,享有国家学衔的哲学教授,后从师于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曾与同时代的精神分析学者拉普朗什(Laplanche)合著了在法国精神分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精神分析学词汇》,1967;并在数十年间主编在精神分析学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的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学杂志》。彭塔力斯发表的著作有:《弗洛弗德之后》,1968;《梦与痛苦之间》,1977;1980年后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远方》(小说),1986;《对开始的爱》(小说)1986(获当年法国费米纳奖[Prix Femina]);《人迹不再》,1988;《一个男人消失了》,1996;《这时光总也过不去》和续集《铁路的包厢》,1997;《星球边缘的孩子》,1998;《窗》出版于2000年,这部作品中文学与精神分析相融相聚。彭塔力斯同时还是法国伽利玛出版社阅读(选书)委员会的成员,并担任精神分析丛书《认识无意识》和文学丛书《一个与另一个》的主编。2004年12月,作者又出一部新书《醒着的睡梦人》出版发行。

译者简介
孟湄 出生于北京。当过工人,机关干部,公司职员。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毕业。曾在巴黎、香港居住。现就职于北京一家外企。喜欢文学翻译,已出版的翻译作品有:普鲁斯特《斯万的爱情》(节选),莫利亚克《普鲁斯特》,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认》,萨冈《那么一种微笑》。也写随笔、散文。

书籍目录

前言


有人偷了我的概念!
大会主义者们
《新精神分析学杂志》
曾经接受过
睡美人
梦醒的痛苦
脑袋与房间
可能让人做梦的思想
监视下的自由
怎样不让自己陪伴自己?
一朵花的名字
忧郁症
乡愁
厌倦生命
失望和令人失望
好难过
心死了
眼泪,呜咽
折磨人的器官
老了
告别小说
精神分析现在时
化身
顿挫与断开
框架
面对面
寻找意义的男人
敏感性种种
线圈游戏(到处可见)
我会想起来,它让我想起来
我永远做不到
名的缺席
童年
记忆
回忆
阅读的方式
精确
说了又说
喜欢
治自己的病
工作的工具
人民代表
破坏
恶人
不停止的性交
为什么?
以后到来的
Ersatz
工作(Arbeit)
管理
显微镜望远镜
弗洛伊德给人灵感的时候
伟大的分离者
欧米茄
物理
消失
林中空地

作者简介

作为萨特的学生和哲学教授,《窗》的作者,精神分析学者彭塔利斯与同仁拉布朗什合著的《精神分析学词汇表》在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影响。
但是作者在这里远离了学术。《窗》对梦给予了独特的信任。从窗的歌颂开始,在林间空地的缤纷色彩中收笔。间刻的思想,此时彼时的相逢,种种都在梦的画面中显现,从接受精神分析的病人嘴中流出。每个简短的故事其实都可以是一篇篇小说:失去了记忆的老太太,跟自己的身体器官发火的男人,一朵花的名字,睡美人,书里的能够把你抓住的一句话。童年味道,回忆与忘却,生活的情趣和悲伤,泪水和呜咽。
每一页每一行,我们都会惊讶其中的细致和准确,使我们尽可能地接近真实,同时并不无视其中的感动、细腻,还有对永远不再的“故土”的绵绵乡愁。

图书封面


 窗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9条)

  •     里尔克的同名诗这样描述窗:窗,呵,你衡量你等待多少回被充盈,……你分离你吸引,你多变如海——人的心灵是一片神奇的领域。像每一朵花一样,每一颗心灵看上去的分别要远远小于实际的分别,其中都有耐人寻味的东西,即便是麻木与呆板的心灵。探究心灵的奥秘本身,也带着某种神秘性。像推开一扇窗。作为一个精神分析学者和专家,彭塔力斯在《窗》中更接近一个自然人,具强烈的个人色彩——这种“强烈”是相对于职业的客观和冷静而言。他把各种精神特质从人们的混乱和迷茫中提炼出来,说者随意,读者惊心。在我看来,人类的迷茫和悲伤也无非围绕着欲望、失望、绝望这三种交替纠缠的词语。我们的孤独、敏感和失落都因此而生。然而因为欲望之火难以扑灭,便滋生新的渴求和不得。我们时常深究的幸福,其实也许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那便是在某一刻,我们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精神分析专家要做的,并非是缓解欲望,而是挖掘。只有找到真正的欲望所在,我们才有可能获得幸福。这似乎不是作者的看法。是他的书令我产生的看法。他提出的很多问题是我个人的问题,比如“怎样能够不让自己陪伴自己”,比如“失望和令人失望”,比如“我永远也做不到”,比如“敏感性种种”。一本书只是一种来自他人的经验,它并不能提供你答案,但可令你沉思。喜欢作者在《阅读的方式》一文中的观点。他说:“阅读的经验预示着(精神)分析。两者都是异乡人的考验。最接近自己的异乡人。任自己被俘获,带走,不再看到自己周围的一切,不再听到任何别的声音,除去那些声音,那些来自‘后面某个地方’的声音。”对我来说,这也是不让自己陪伴自己的一种最佳方式。阅读一本正确的书,令人宁静。
  •     打开彭塔力斯的《窗》,浸入的图像首先是里尔克的《窗》。《窗》是里尔克大约写于1924年的法语诗集,从《只要在一个阳台上》始,到《是因为见到你》止,收录作品十首。彭塔力斯所引的单篇《窗》是诗集中第四首,有何家炜译本,名为《窗子,你哦,等待的尺度》,不过彭氏书中译文不同,也许是孟湄的译笔,全诗如下:窗里尔克窗,呵,你衡量你等待多少回被充盈,当一个生命倾泻焦急向着另一个生命。你分离你吸引,你多变如海——你是镜,突然,在我们面容映照的地方混入我们所望见的一切,穿过它;自由被影响的样板因为命运的存在;它把我们抓住巨大多余的外界跟我们自己等和。起笔就是一叹:呵……叹的是窗,叹的也是窗边的人。第一句中两个“你”,所指是不是有所不同:前一个“你”为窗,“衡量”一词,确定窗的边状,四四方方,不变的尺度;衡量的还有彼此的感情。后一个“你”,似乎为窗边人,“等待”者在窗边望穿秋水,怎么还不来?孤寂中的人,肉身成了难以忍受的监禁,与另一个生命失去联系,就意味着与整个世界失去联系。此刻,窗因有边框,而具备容器之形状,中空的部分,全被满怀焦急不安的情感灌注,甚至充盈到漫溢。如何释放?只有盼望爱人的来到,以爱的金针,刺破孤寂隔绝的膜。若放在中国古典语境,临窗而望,衡量与等待的,当是女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然而,不妨依旧把“你衡量你等待”视作平行并列结构,将两个“你”都理解为“窗”本身——只涉及“窗”,无关于“人”——人的万般热情,浓缩在窗的恒久冷静中。窗,固定、界限清晰、划分内与外、各自为营。没有同情通感,只有超脱其上的观看,精细而持久的观看。冯至评价里尔克:“使音乐的变为雕刻的,流动的变为结晶的。”第一节中的窗是可伸缩的容器,是通往广大世界的孔道,侧重在“容”与“通”;第二节中的窗,却侧重在“间”与“隔”了。在间隔中,窗呈现为三种不同的物:首先是隔板,“你分离你吸引”,因分离而渴望合为一体,钱锺书道:“从后窗进来的,才是女郎们把灵魂肉体完全交托的真正情人。”将隔未隔,百叶窗尤其叫人盲目冲动(window blind)。其次是屏幕,窗就是视频,不变的尺寸,流动迁移的景象。“你多变如海”,窗外景象之繁复,窗边人情感之波涛,都如大海波涛,翻腾变幻,无有尽时。最后是镜子,“突然”一词在这里,让人一惊,原来透过窗户,看到的是自己!原来一切影像,皆是自我心像!然而“在我们面容映照的地方”还有更具体的解释——玻璃。《雪国》中岛村,就是以车厢玻璃为镜,偷看叶子。《鱼王•达姆卡》中,因为有玻璃,这面的蚊子血和那面的雨滴,交叉重叠,却相互冲刷不掉。只有在夜晚,才能在玻璃中映照自己的面容,在黑暗中穿过镜子,远处望见的一切,和近处自己的面容,层层叠叠,窗是一面魔镜,包罗万象,却无法穿越它。注意人称的变化——后两句中连续出现了“我们”,作者将读者一起拉入窗内,与抒情主体合而为一。这是在镜的映照下的现形,每一个人。最后一节,何家炜的译本是:一种被折衷的自由的样品,因机缘的在场;由此在我们中间等同了外部宏大的繁多。孟译有一句“它把我们抓住”,一如博尔赫斯的《棋》,写出丝丝入扣而无可遁逃之感。“由此在我们中间等同了/外部宏大的繁多”,表意不明,似乎还是“巨大多余的外界跟我们自己等和”更清晰流畅。透过两个不同汉译,推究里尔克的原意,似乎是指:一切混乱都是有序的注定,这“窗”,正是审视人类的命运之窗,宿命不得逃脱,自由只能遵循预定的轨迹,窗分隔的是人与人,也是人与世界,更是心与物。
  •     这是一部独特的散文随笔,因为它是从精神分析出发的,说实话,我是第一次读到一个精神分析师的“内心独白”,使我得以窥探到他们自己的内心。应该说,作者是诚恳的,他甚至没有隐瞒自己的厌烦、焦躁乃至自嘲,同时,也让我了解了应该怎么与精神分析师打交道(如果你准备接受精神分析师的治疗的话)――这是互相的沟通、互相的信任、互相的理解,也是互相的成就。彭塔力斯之所以要用文学的方式来表达他的专业,我想,与其说他是要说服人们相信他的学术领域对人生是有帮助的,毋宁说可能他是力图在开拓自我的精神层面,因为作为精神分析师,很多时候他自己也是迷茫的,他同样面对人生的困惑和自我障碍,同样要回答“我是谁?”。译者在《写在〈窗〉前》里说:“有一天我们会感受到《窗》的作者的话有多么实在和诚恳:他说自己对接受精神分析的患者所做的事,是为了让他们最终感到日子能够过得下去,生活能变得让人接受。……他是对的:每个人‘房间’里的故事和存在都是唯一的和应当被尊重的,每扇‘窗’后都有如海的人生。”

精彩短评 (总计55条)

  •     刚听完精神分析课的那段时间疯狂着迷,现在正常的生活多一些。可是精分已经扎根在我心理,把我们看不懂的人的心看得太透彻了。惊讶之余,也是头皮发麻的。这本精分的书,对我这个初学者来说似乎有点深奥。因为刚开始完全看不懂,不之所谓,感觉和我几天所学扯不上什么关系。可是前两天拿出来重读了一下,还是要慢慢体会其中奥妙的。我在地铁里也会拿出来读一小节,因为一节很短。然后思考一下。举着杯咖啡也可以慢慢思考。公车上靠窗的位置依然可以。喜欢这样的书。
  •     "光彩:亮光,太阳穿过树叶透出的微弱的光线,开放,朝着很长时间都在阴暗处的混沌开放."<<窗>>所表达的:希望通过分析者们的努力让普遍有着自虐本性的人类开窗享受美好.精神分析类读物对于我来说还是很难全面理解,可<<窗>>不失为了解精神分析以及心理学的好书.
  •     但是目前还不是很懂 只读了a little= =
  •     不给五星是因为:组长把我想说的话先说了:请给我关上这扇窗。
  •     超级喜欢的一本书,各种合口味。
  •     喜欢
  •     精神分析很有意思,该学点。
  •     和博尔赫斯七席谈一样是放在卫生间慢慢看完的。其中有一篇写得非常好,但是讲什么我已经忘了。。。
  •     能感受到一个和自己一样进行着无法理解的自由意识的,真实的,细致的,入梦而醒的,人
  •     把精神分析写出了诗意
  •     按隶属也可以写的像是,语言流畅如水的散文。彭塔力斯这个名字一直记了这么久,还有雅那句:一看这名字就很文艺。。。
  •     窗,啊,你衡量你等待多少回被充盈,当一个生命倾泻焦急向着另一个生命.你分离你吸引,你多变如海----你是镜,突然,在我们面容映照的地方混入我们所望见的一切,穿过它;自由被影响的样板因为命运的存在;它把我们抓住巨大多余的外界跟我们自己等和.-----里尔克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如同上面的诗,这里没有深奥难懂的理论,也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有的只是作者平实和朴素的心和真挚的语言.作为萨特的学生和哲学教授,本书的作者,精神分析学者彭塔利斯是以他的《精神分析学词汇表》而闻名于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界的.但这本书会给你另外一个世界。
  •     No.61。关于精神分析的哲学著作。
  •     对精神分析全无研究,选择阅读它是觉得文字没有历来学术研究那样的生硬,倒是有一种不温不火的随意。
  •     在这个速度的时代,同一时间永远只能做一件事的人,将可能被淘汰!你问我“用时间的方法”:用时间好比用金钱,如果你知道怎样用钱,也就应该知道怎样用时间。 金钱与时间,在“会用”与“不会用”者手中,是可能产生天渊之别的。善于理财的人,通过钱滚钱,创造更多财富。至于不懂理财的人,则可能东头一样,西添一样,到头来买的东西不少,却可能该有的没有,也买的毫无用处。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一样,那有过人成就的,往往都懂得一时两用的方法。 人生既要有迎向成功的胸怀,也要有面对厄运挫折的能耐。只知刚的人,难免被折断;只知柔的人,到头来终是懦夫。只有那刚柔并济,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而在崎岖坎坷且多荆棘的人生道路上,以最适当的方式来应对的,才可能作为最后的成功者。
  •     这是本很好的书。让人静下心来深思的随笔,既不是严肃呆板的哲学演讲,也不是心理学研究。
  •     没感觉,精神分析诗性的那一部分从来没有吸引过我
  •     窗是敞开的,房间是自己的,两者兼而有之。
  •     很喜欢这种风格,看起来和精神分析毫不相关,然而却有很多的“那个东西”。
  •     呜呜好看得要哭了
  •     非常好的分析!
  •     第一次读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偶然借的。薄薄的一本,又都是短小的一篇篇,我还以为可以很快看完。可事实是,我花了两个多月还续借了一次才不舍地还掉。之后还把它作为一本我最爱的书籍加入了口语课的一次speech。在跑了几个实体书店觅书无果后,终于在这里买到了。我不是学精神分析的。所幸作者也没把它们写成只有专业人士才懂的天书。读着一个个故事(或者说是病例),不自觉地会想到自己,甚至找到共鸣。就好像突然有人把你想说却不敢说、说不清的东西完整地展现在你面前。在“窗”前,终于有机会坦诚地面对自我,心里也就沉静了。
  •     “窗是敞开的,房间是自己的,两者兼而有之。”
  •     “印象深的两个标题——怎样不让自己陪伴自己,一朵花的名字”,当初被书名吸引,原来全是精神分析……
  •     我喜欢的文风,简洁,蕴含哲思,语言美得如诗。
  •     一口气读完了,把我带到了读弗洛伊德的那个时代。那时我不知道精神分析是什么,甚至连弗洛伊德四个字也念不通,也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唯有阅读,时而平静,时而又带来触动。
  •     乡愁解析还点意思。
  •     书很好 但翻译过来还是有点别扭
  •     易懂的入门书籍
  •     觉得翻译的不够顺畅呀,看起来略吃力
  •     失眠的人事忧心忡忡的人,不是有欲望的人
  •     自己很喜欢。
  •     高三看的。那时候有闲情,真好。
  •     鼎力推荐!
  •     恨不得每句话都抄一遍
  •     扫了一眼 接地气的yy书
  •     中学看的。那时候我连萨特是谁都不晓得好伐!为何会买啊!而且精神分析一直觉得很神棍为何要买啊
  •     还是属于个人性比较强的一本随笔,呈现出一种断片化的写作方式。总之是一本挑人的书
  •     作者是一个法国精神分析家,他喜欢类似“窗”意味心灵不应该局限,他不喜欢精神分子大会,因为与其对着一大堆精神分析专家做报告,还不如真的面对精神病人分析他的病情来的确切。
  •     我是在很平静的心态下阅读这本书的,有点深,我的理解有点迟钝.不过还是挺喜欢作者的心态.
  •     我要重读这本书。感觉它对我会有很大用处。
  •     很好
  •     短小的文章集子,读来消遣,有些有意思的小知识,对当时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判,比如管理这个词,管理情绪听上去让人很不舒服,就像把人当作机器一般,其实类似的观点在前人著作里面也有提到。再比如,乡愁一篇认为人们更多的是怀念那段不会再来的时光而不是一个物或地点。而事实上体现时光的恰恰是物,地点,心情,如果没有这些作基础,又哪来的时光。
  •     有人偷了我的概念。
  •     助教给的电子书,还可以。有几篇比较 に
  •     法国精神分析从业者,萨特的学生,后师从拉康。这本只是随笔集,很好看,作者诚恳,温和,没说服人的欲望和过强的倾诉欲,凭这一点,就比许多作者好。引里尔克诗“你分离 你吸引,你多变如海—— ”;“每个人‘房间’里的故事和存在都是唯一的和应当被尊重的,每扇‘窗’后都有如海的人生”;尼采“概念是忘却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的区别”,“所以形成一个概念的必要条件就是忘却:忘却自身的,独特的,不同的东西。”;《创世纪》——一连串的分离;“分析和爱情一样,可能是唯一能把我们带到我们“自身之外”的体验。”;“家乡是对生活的一种隐喻”;“梦是睡眠的卫士”。译者孟湄翻过普鲁斯特昆德拉萨冈,特别靠谱,很喜欢,我说这名哪儿见过呢,有她翻译的《认》。法语翻译过来有独特的味道,就像日语是一种味道,德语译出是另一种味道,好玩。
  •     熟悉如眼泪 如静脉 如儿时的腮腺炎
  •     读的时候总有种作者应该是个女的吧的感觉...
  •     看得好像不是这一版。不过年头相近。在msn上写过简评。 分离焦虑那故事还有点意思。法国人喜欢把什么都艺术化,有时很闷,有时也是美的。
  •     如果有那种没有读懂,但是感觉很好的书,这本就是了。
  •     书给我的印象就是要学会取舍,要通过某个媒介来取舍。留住最想要的,而把其他杂七杂八的东西都挡于“窗”外
  •     作者对佛洛依德的喜爱非常明显
  •     有点难懂 还是没怎么读懂
  •     法国人太过吹毛求疵
  •     还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