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自述: 我的学术人生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季羡林自述: 我的学术人生

出版社:中国社会
出版日期:2008-1
ISBN:9787508717975
作者:季羡林
页数:288页

章节摘录

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我初到哥廷根大学时,对大学的情况了解得非常少,因此才产生了上面提到的最初想以学德国语文学为主系的想法。我之所以选了希腊文而又没有去上课的原因是,我一度甚至动了念头,想以欧洲古典语文学为主系。后来听说,德国文科高中毕业生一般都学习过8年拉丁文和6年希腊文。我在这方面什么时候能赶上德国高中毕业生的程度呢?处于绝对的劣势,我怎么能够同天资相当高的德国大学生去竞争呢?我于是立即打消了那个念头,把念头转向德国语文学。我毕竟还是读过Hlderlin的诗的中国大学生嘛。正在彷徨犹豫之际,1936年的夏学期开始了。我偶尔走到大学教务处的门外,逐一看各系各教授开课的课程表。我大吃一惊,眼睛忽然亮了起来:我看到了Profwald SchInidt开梵文的课程表。这不正是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那一门课程吗?我在清华时曾同几个同学请求陈寅恪先生开梵文课。他回答说,他不开。焉知在几年之后,在万里之外,竟能圆了我的梵文梦呢?我喜悦的心情,简直是用语言文字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出来的,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我立即决定:选梵文。这一个决定当然与我在清华大学旁听陈寅恪先生的“佛经翻译文学”这一件事是分不开的。没有当时的那一个因,就不会有今天这个果。佛家讲“因缘和合”,谁又能违抗冥冥中这一个规律呢?我不是佛教徒,我也并不迷信;但是我却认为,因缘关系或者缘分:哲学家应该称之为偶然性吧:是无法抗御的,也是无法解释的。

前言

我毕生从事教书和研究工作,在这样长的时间内,要说一点经验和教训都没有,那是说不过去的。要说有什么,有多少了不起的经验,那也不是事实。我的确是一匹老马,识一点途也是应当的。但是识的途是否正确,我却没有把握。我平生不喜欢说谎话,现在既然要写,我就照实直说,我决不夸大,也不矫情作谦虚状。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那是受了水平的限制,决非有意为之。这一点希望读者能理解。总之,一句话:希望读者,特别是年轻的读者,对我这一部《自述》不要抱过大的希望,不要抱不切实际的期望。古人说:“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我根本没有什么金针,即使我想度与人,也无物可度。如果年轻的读者能从我的经验和教训中获得了什么有用的东西,那是靠他们自己的悟性或主观能动性,不能把功劳记在我的账本上。季羡林

后记

因为编这本书,我走近了这位著名学者。我感兴趣的不是那一连串罩在他身上的光环,而是他骨子里的执著和严谨,还有那份知天命的达然。书中记载了一份他早年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的“学习簿”,上面详细列出了自1935年起至1940年止,共11个学期的学习内容。那些课程是关于语言的,也许这就是契点,他选对了这一生的目标,把学究、品质、人格全部放到一个独属于他自己的精神高地,把书念到一种学人的象征。而今他已是九十六岁的老人了,依然保有完美的认真、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感知力。他的身边,有同样严谨而热情的杨锐女士做助手,每天处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及求字索序的信。读者们和我一样在要求这位老人写寄语、选编书目的时候,常常忘记了他已是九十六岁的老人。在我的印象中,他还是那个在哥廷根大学搀扶着他的“像祖父般的恩师”,小心翼翼地踏在雪地上,一直把老师送回家的学子。冬天日短,黄昏早临,雪满长街,寂无行人。他的寂寞早隐身潜入这一生的皇皇巨著和蜚声海内外的盛赞之中,留下的是传承不衰的内敛学思和笃定淡然的生命品质。本书出版得到了季羡林先生身边的很多人的帮助。书中图片由杨锐老师提供,附录一、二由王树英老师帮忙整理,先生的原助手李玉洁老师对本书的出版也付出了努力,另有卞毓方先生及黑薇薇女士的帮忙,在此一并感谢!书中扉页用语原本想请先生题写“学海无涯乐作舟”,但先生沉忖后还是为读者题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书签,他说做学问还是苦的,尤其是做大学问。从组稿到本书出版,历时半年。编书的细节,足以令我终生难忘。我庆幸大家门书系因为作者的高度而保持了水准。

内容概要

季羡林,1911年8月生于山东省清平线县农民家庭,因家庭贫寒,他于7岁离开父母往济南依靠叔父为生,在那里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1930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获文学士学位,后回到济南母校任教。

书籍目录

学术研究的发轫阶段负笈德意志进入哥廷根大学入学5年内我所选修的课程梵文和巴利文的学习吐火罗文的学习其他语言的学习博士论文最早的几篇德文论文十年回顾回到祖国1946年-1949年1950年-1956年1957年-1965年1966年-1977年1978年-1993年总结本书的写法我的学术研究的特点我的研究范围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由考证到兼顾义理我的义理一些具体的想法重视文化交流佛教梵语研究吐火罗文《糖史》抓住一个问题终生不放搜集资料必须有竭泽而渔的气魄我的考证学术良心或学术道德勤奋、天才(才能)与机遇满招损,谦受益没有新意,不要写文章对待不同意见的态度必须中西兼通,中外结合,地上文献与地下考古资料相结合研究、创作与翻译并举附录一:季羡林先生1994年—2007年发表及出版的学术及文学作品附录二:季羡林教授所获奖项编后记

编辑推荐

《季羡林自述我的学术人生》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季羡林自述我的学术人生》主要内容:我毕生从事教书和研究工作,在这样长的时间内,要说一点经验和教训都没有,那是说不过去的,要说幽深们,有多少了不起的经验,那也不是事实,我的确是一匹老马,识一点途也是应当的。但是识的途是否正确,我没有把握,我平生不喜欢说谎话,现在既然要写,我就照实说,我绝不夸大,也不矫情作谦虚状,如果有什么不妥之处,那是受了水平的限制,决非有意为之。这一点希望读者能够理解。

图书封面


 季羡林自述: 我的学术人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一位老人能那么朴实地把那些话写下来很难得。人的很多心态过了几十年仍旧如此,坦诚最可贵。
  •     这本书我读的目的并不是想学 季老本身的专业知识,我只是想从季老身上学习怎么做学问,端正学风,做个好人 这书也是有点贵
  •     季老是个可亲可爱的人,文字倒也真实。
  •     季羡林说,青年朋友们不管你研究是哪一科的,都要尽量把外语掌握好,一方面可以看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中国的东西走出去。老人家语言造诣极深,他的话我们还是当听的。 以前总是看到许多文章上写,季老自幼家境贫寒,但是季老的长辈们在培养后学身上,却是舍得下血本的。中学起就在课外不惜英文,高中就开始学习德文,清华西文系期间学了德文、法文、英文;关键在于十年留德,学会了两种斯拉夫语言、阿拉伯语、吐火罗文,等等。然而,季老不是仗着语言优势成天翻译的人,他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从佛经典籍到世界糖史。他做翻译是迫
  •     向学者顶礼膜拜~我的学术偶像
  •     高三读毕。
  •     总结一生学术经历的流水账,加一点人生感悟,对学术史研究应该有帮助,可惜非此专业,具体内容还是太艰涩了,本来应该看他的自传的
  •     有些地方读不太懂,文化大革命那一段印象比较深
  •     了解很多东西~~
  •     还是没有完全读完。但是算是第一次对名人传记有了感觉。 找到梦想完了不可怕,重要的是一直走下去,热爱它,坚持它。
  •     ·当时我只有38岁,还算不上中年,涉世未深,幻想特多,接受新鲜事物并无困难。 ·只要人类在行动上和思想上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 感觉作者也是一个固执的人。 很多细小的东西扎根在思想里吧~说不清也道不明~ 对佛教都是多勾出了几分兴趣~
  •     早看这书,没准我就走上学术道路了
  •     一心只读圣贤书
  •     始终对那“十年”中午不睡觉等各种形容心怀敬畏。。。
  •     一直都还满喜欢季羡林的作品.淡泊中透着智慧.此书可以让人更了解这位智者.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