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爱》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四种爱章节试读

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ISBN:9787561757086
作者:C.S.路易斯
页数:130页

《四种爱》的笔记-第88页 - 爱情

裸体突出了共同的人性,掩饰了个性,从这个角度说,穿上衣服时,我们才是更真实的自己.
总算找到盟友了,真想用刘易斯的口气问他一句, 你看到同样的真相了吗?
始终觉得很多世人眼中的“世俗”"虚伪", 其实才是更全面的自我, 卸去面具只能换得原始的轻快感, 但不能蒙上眼睛说那赤裸才是你的本质, 赤裸的你敢出门面世吗?连面世都不敢,难道本质的你就是如此虚弱的?一切都在乎自己的选择,千万别推给什么社会环境的压力, 毕竟人性中也有大成份的社会属性。

《四种爱》的笔记-第14页 - 物爱

每个国家的真实历史都充满卑劣、甚至可耻的行径。英雄故事若被视为历史的代表,会给人一种错觉,其自身也往往经不起严格的历史考证。

《四种爱》的笔记-第91页 - 爱情

正如爱情中的性爱并非真正以快乐为目的,爱情也同样不以幸福为目的。我们也许会这样以为,但是在接受考验时,爱情证明的恰恰相反。大家都知道,要想拆散一对恋人,靠竭力证明他们的婚姻不会幸福是徒劳的,这不仅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即使相信,他们也不听劝阻。因为在心中有爱时,宁愿与心爱的人分担不幸,也不愿意在其他条件下享受幸福,正是爱情的标志。一对恋人,即便成熟而有经验,知道破碎的心灵最终会愈合,也能够清楚地预见,只要铁下心肠熬过眼下分离的痛苦,往后十年几乎肯定比现在结婚要幸福,他们也依然不肯分离。这一切的权衡算计都不能影响爱情。即便一个人非常清楚地看到,与心爱的人结婚不可能导致幸福,婚姻给他带来的只能是:照顾无法治愈的残疾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含羞忍辱,爱情也始终不犹豫地说:“我宁愿这样也不愿分离,宁愿有她而痛苦,也不愿没她而幸福。只要两颗心在一起,心碎也愿意。”我们内心的声音若不这样说,那就不是爱情的声音。

《四种爱》的笔记-第104页 - 仁爱

P37页菲吉特太太的故事
P101上帝开辟人性这座花园,让各种爱在其中生长、开花、结实时,他派我们的意志去进行“修剪”。与这些爱相比,我们的意志干枯又冷漠。倘若上帝的恩典不像雨露、阳光那样降下,意志便达不到它的目的,但是,它的辛勤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起抑制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 ,这座花园在还是乐园的时候,尚且需要意志的工作,那么今天,当土壤已经酸化,罪恶的毒草似乎长得最为茂盛时,意志需要额外付出多少的努力呢?上天不容,我们不能抱着道学先生和禁欲主义者的心态去工作...
P104所有的人都会逝去,不要将自己的幸福抵押在可能会失去的东西上。你若希望爱能带给你幸福,而非悲痛,就必须将它倾注在那位唯一永远不会逝去的爱人身上。这当然极其明智。不要将货物装在漏水的船只上,不要将太对的钱花在有一天你可能会被赶出去的房屋上。对这种聪明的格言,我的反应比任何人都更加本能。我向来奉行安全谨慎的原则,在一切反对爱的理由当中,“当心!这可能会给你带来痛苦”对我的天性最有吸引力。是的,对我的天性、性格最有吸引力,但不是对我的良心。当我接受这条理由,作出相应的反应时,觉得与基督远隔千里。倘若有什么事我可以确信无疑,那就是,基督的教导绝不是要我天生对安全的投资和有限的责任的喜好。我想,自己身上可能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他不悦的了。谁能想象,一个人会出于谨慎——因为安全性更高——而爱上帝呢?甚至,有谁会将这点列为爱的理由呢?你会抱着这种心态去选择妻子、朋友、乃至一条狗吗?早在这样计算之前,一个人就已经远离了爱的世界——一切爱的世界。与这种计算的爱相比,不合律法、宁肯选择爱也不选择幸福的爱情,更像大爱本身。
P105即使我们同意防止伤心是人类最高的智慧,请问:上帝自己预备防范措施了吗?显然没有。基督临终时在十字架上喊道:”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奥古斯丁提供的方法没有任何出路,其他方法也没有。不存在安全的投资。只要爱,就一定有受伤害的危险,只要爱上一样东西,心就一定会痛苦,还可能破碎。要想确保你的心完好无缺,你就不要爱任何人,甚至不要爱宠物。用各种嗜好和小小的奢侈的享受将心仔细地包裹起来,避免一切感情纠葛,将他严严实实地封闭在自私这副灵柩里。可是,在这副安全、黑暗、没有动静、没有空气的灵柩里,心会改变。它不会破碎,但会变得硬如铁石、麻木不仁、无法拯救。若想避免悲剧,至少避免产生悲剧的危险,唯一可供选择的方案就是进地狱。在天堂以外,唯一彻底摆脱了爱的危险与烦恼的地方就是地狱。......我们不是靠尽量避免爱本身固有的痛苦开趋近上帝,而是通过抛开一切自卫、接受这些痛苦、将这些痛苦献给上帝。如果我们的心需要破碎,如果上帝选择通过爱来让心破碎,那就破碎好了。
P106就基督徒的责任而言,问爱谁更多(更爱上帝,还是更爱尘世的爱人?)不是在比较两种情感的强弱。我们问的实际是:面临选择时,你侍奉谁、选择谁、将谁放在首位?你的意志最终顺服于谁?
P114在极其隐秘的深处,以极其微妙的方式,上帝爱我们是因为我们可爱这种想法始终存在。我们是镜子,我们的亮光完全来自照耀我们的太阳。承认这点容易,长期意识到它却几乎不可能。无论多么少,我们自身肯定有一点点亮光吧?我们肯定不完全是受造物吧?上帝的恩典让我们像孩童一样,全然、乐意地接受了自己的需求,为自己完全依靠上帝而快乐,从而摆脱了那种荒谬的、从不彻底承认自己匮乏的需求(甚至需求之爱)。我们变成了“快乐的乞丐”......彻底放弃对自己固有的自由、力量和价值的要求,我们就会得到真正的自由、力量和价值。这些东西真正属于我们,正是因为上帝将他们赋予了我们,而我们也知道(从另一个角度说)它们不”属于我们“。这时候,阿诺道斯才摆脱自己的影子。(注:影子指的是他的自我为中心)
P124要了解那个彻底清楚的世界,你需要请教比我更好的人。

《四种爱》的笔记-第53页

《四种爱》的笔记-第38页 - 情爱

显然,母爱的本能(可以说)天生就有产生这种局面的倾向。我们看到,这是一种给予之爱,但这种机遇之爱需要给予,因此需要被人需要。给予的正确目的在于让接受者脱离需要的境地。我们抚养孩子,为的是他们不久能够自食其力;教导他们,为的是他们不久就无须我们的教导。因此,给予之爱肩负着重任,它必须朝着自己的引退努力。我们的 目标必须是使自己成为多余。当我们能够说“他们不再需要我了”,那一刻便是对我们的奖赏。但是,母爱的本能仅凭自身无力做到这点。它希望所爱的对象幸福,但不只是幸福,而是惟有自己能够给予的幸福。在母爱的本能引退之前,必须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介入,帮助或驯服这种本能。这种爱希望对象获得幸福,而不计较幸福来源于何处。当然,母爱的本能往往会引退。但是,一旦拒绝引退,那种需要被人需要的贪婪心理,就会要么让对象始终处于需要的境地,要么为其创造假想的需要,以满足自己。因为母爱自认为是给予之爱,因而是“无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没错),所以在这样做时,它会更加无情。
L注:太精辟了……转到Anti-parents组一定会引发好多共鸣。中国人所讲的那种“无私”的亲情其实最自私不过。但这不能怪他们;他们自己也不懂得爱啊。

《四种爱》的笔记-第109页 - 仁爱

无论是最幸福的婚姻,还是最真挚的友谊,都不是盲目的。
事实上,不应该有什么过程是盲目的,一切都不是体验,该是寻求。

《四种爱》的笔记-第51页 - 慈爱

没有慈爱,友爱、情爱等那些爱也持续不了多久。交朋友与变得温柔亲切是不同的。不过,当你的朋友变成了老朋友,那么关于他的一切,虽然本来都与友爱无关,却变得熟悉起来,并随着熟悉而变得亲切起来。就情爱而言,我能想象到最令人反感的就是,没有这种朴素的慈爱外衣的保护就仓促地去体验。那将是一种令人非常不安的情况,要么太纯洁了,要么太兽性了,要么两者交替;这种对人类来说永远不够伟大也不够渺小。在友爱和情爱中都有那样的时刻,即当欣赏之爱躺下,可以说,蜷缩睡去,仅仅是这种关系(孤独而自由,并非孤独)所带来的轻松平凡包裹我们之时,友情和情爱却有特殊的魅力。无须话语。无须做爱。也许除了拨拨炉火,根本没有其他任何需要。
慈爱的主要部分并非欣赏之爱。慈爱不存在歧视,它可以与最没有希望的人相处地还可以。
慈爱最值得夸耀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把那些非常明显不合适的两个人,甚至他们在一起让人感到很滑稽的两个人结合起来;要不是命运把他们安排到了同一屋檐下或同一个社区,这些人永远不会有任何关系。
慈爱不装腔作势。圣保罗说过,仁爱不张狂。慈爱可以爱没有吸引力的人。上帝和其圣徒爱那些不可爱的人。慈爱不会期望太多,不在意错误,而且在争吵后会轻易地和好如初;因此仁爱恒久忍耐,恩赐而起宽恕他人。慈爱使我们看到了自己笨无法看到的美德。
慈爱包括需求之爱和赠与之爱。
奥维德说:“如果你想被人爱,那就变得可爱一点吧。”
谁没有在做客时遇到家庭饭桌上的尴尬呢?在饭桌上,父亲或母亲粗野地对待已经成年的孩子。如果这种粗野行为被放到任何其他年轻人的身上,早就断绝了关系了。父母教条式地评判那些孩子明白而自己却不懂的事情,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话,直接了当地反驳孩子、随意取消孩子在意的事情、用侮辱性的语言去说孩子的朋友等等。这一切都不费力地为一下问题提供了答案:为什么他们总是外出呢?为什么他们更喜欢别人的家呢?比起野蛮来说,谁不更喜欢礼貌呢?
慈爱是旧衣服,是毫无防备时刻的放松,如果我们与陌生人相处地话,就会显得没有教养。不过旧衣服是一回事,同一件衬衫穿到发臭则是另一回事。
处于最佳状态的慈爱所表现出的礼貌,更加微妙、敏感而深刻,远非公共场合的礼貌可比。公共场合具有固定的规矩。在家里,你必须拥有那些规矩背后的真实生活,否则就会出现最严重的个人主义。你必须真的不给自己任何偏袒;聚会时,隐藏起这种偏爱就足够了。
当家中粗鲁无礼的人声称可以随意说任何话时,他自己拥有的慈爱非常不健全,或者也许那个时刻完全没有慈爱,而他却会冒称自己拥有美好的随意。这种随意只有最为完满的慈爱才会拥有或者才知道如何去驾驭。随后,他会根据个人的喜恶或一己私利去恶意地、无情地使用该随意;最理想的情况也不过是很愚蠢地使用这种随意,不讲究任何艺术。他可能一直都心安理得。他知道具有慈爱之情的人之间言语行为具有随意性。他对人很随便,因此他是有慈爱之心的。他憎恨一切,却说是你有缺陷。说他受到了伤害,他被误解了。
家庭中慈爱的作用与国家的自戕式的教育极为相似。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有前途的孩子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作为赠与之爱,慈爱同样会被曲解。
一个母亲为了全家鞠躬尽瘁。他们无法阻止她。他们作为懂礼貌的人也不能袖手旁观,只得去帮她。的确,他们总是去帮她,也就是帮她为自己做事,而这些事情,他们本不想让她去做。
母爱的本能,天生就有产生这种局面的倾向。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赠与之爱,只是这种爱需要给予,因此也就需要被需要。但是给予的真正目的,在于使接受者达到一种状态,从而不再需要我们的给予了。
我们喂养孩子的目的是使他们很快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我们教育他们是为了使他们很快不再需要我们的教育。因此这种赠予之爱肩负着一项艰巨任务。它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能够引退。我们必须努力让自己变得不必要。我们能说“他们不需要我了”那一刻就是我们的回报。
但是这样的本能仅仅依靠天性,无力履行这一规则。母爱的本能渴望其对象能幸福,但不仅仅是这样,而只有他自己才能给予幸福。因此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一种像这样希望对象幸福的爱,不论这幸福是从哪里来的)必须在母爱的本能能否引退之前参与进来,帮助或驯服这种本能。当然,母爱多数时间会引退,但是当它没有引退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被需要的贪婪心理,它要么让对象保持需要的状态,要么为他们创造假想的需要来满足它自己。它做这些时会更加无情,因为她认为这是一种赠与之爱,因此认为自己是无私的。
只有感情是不够的。你需要常识,即理性。你需要互让,即你需要公正,当纯粹的慈爱褪色时可以不断激发它,并在慈爱忘记或者藐视爱的艺术时约束它。你需要礼貌。一个不需要掩饰的事实是,这意味着美德。耐心、舍己、谦卑以及那种高于慈爱的爱不断介入,这些可能本身就是美德。这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我们仅仅依靠慈爱生活,慈爱会在我们身上变质。
罗马诗人曾经说过,我既爱且恨。如果慈爱变成了人类生活中绝对主宰,这些种子就会发芽。爱,一旦成了神,亦即沦为魔鬼。

《四种爱》的笔记-第43页 - 情爱

1、母爱是需求之爱,但它需求的是给予;母爱是给予之爱,但她需要被人需求。
2、情爱的标准,对象必须是自己熟悉的。意识到情爱也即意识到它已经开始了一段时日,用“老”来形容情爱,可谓意味深长。
3、情爱是最卑微的爱,从不张扬。情爱最主要的不是欣赏之爱,情爱没有等级差别,最没有希望的人也“不难”成为情爱的对象。奇怪的是,正是这点意味着它最终可能萌生欣赏,倘若没有情爱,欣赏便不可能产生。
4、情爱使我们心胸开阔。当我们说“他独特的”时候,我们就超越了个人的喜好,学会了欣赏善或者智慧本身,而不仅仅是欣赏经过调制、适合我们口味的善或智慧。
5、给予的正确目的在于让接受者脱离需要的境地。因此,给予之爱肩负着重任,它必须朝着自己的隐退努力。我们的目标必须是使自己成为多余。一旦拒绝隐退,那种需要被人需要的贪婪心理,就会要么让对象始终处于需要的境地,要么为其创造假想的需要,以满足自己。

《四种爱》的笔记-

《四种爱》的笔记-第45页 - 友爱

在所有的爱中,友爱最非天性(这样说,我毫无贬抑之意),最非本能,最非与生俱来,与生命的联系最小,最爱离群索居,最无必要。友爱最不易引起情绪的波动,也不会使语调发生变化,不会加快脉搏的跳动,也不会使你面容改色。友爱从根本上说是个人之间的事,两个人一旦成为朋友,就会从某种程度上一起远离集体。没有爱情便没有生育;没有情爱便没有抚养;但是,没有友爱,我们照样可以生存、长大。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类不需要友爱。

《四种爱》的笔记-第1124页

爱不会扼杀我们,也不会自行消殒。
上帝就是爱。
没有最低者,最高者便站立不住。
一旦区分了相似上的接近和趋向性的接近,我们就会看到二者未必吻合,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爱唯有不再变成上帝,才不再沦为魔鬼。
你若以自然为师,它会将你已定意要学的东西教授给你。换句话说,自然并不施教。……自然对人的唯一命令是:“看,听,注意。”……自然让我认识到什么是荣耀。
在国家事务中采取行动的是统治者,而不是国家。
这个世界上有些女人,我们可以预料很少会有人追求,也有些男人,可能不会有多少朋友,因为他们自身毫无可取之处。然而,几乎人人——丑陋的、愚蠢的、甚至惹人动怒的——都可以成为情爱的对象,在情爱连接的二者之间,不需要有任何明显的般配。
为彼此而造。
几乎人人都期望自己成为情爱的对象。……很多人得到情爱,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美德。
不可爱之人贪得无厌的要求有时候会落空,这不足为奇。真正令人奇怪的是,这些要求常常得到满足。
欲知其人,与其同住。
每种爱都有自己的爱的艺术。
在他自己的情爱很不健全,甚至在没有任何情爱的时,他窃取了只有健全的情爱才有权运用,或者说,直到如何运用的那些美好的自由。
有人说:“我把人看得越透,就越喜欢动物。”这些人对同伴的需要不能从人类中得到满足,便在动物身上找到慰藉,我建议他们检查一下自己喜欢动物的真正原因。
灵性的指导比医学治疗更为有效。
人人都体验过怨恨的乐趣,若有谁说自己不知道,那他不是在撒谎,便是圣人。
在所有的爱中,有爱最非天性(这样说,我毫无贬抑之意),最非本能,最非与生俱来,与生命的联系最小,最爱离群索居,罪无必要。
我的每位朋友身上都有一些东西,只有另外一位朋友才能将其充分地引发出来,我仅凭自己不足以让他展示全貌,需要有其他的光速来呈现他的方方面面。
啊,来了一位增进我们彼此之爱的人。
只有在两个同类人发现了彼此,不管是克服巨大的困难,用磕磕巴巴的语言,还是以我们今天看来惊人的简练的表达,分享彼此的洞见时,友爱才开始诞生。
“你爱我吗?”的意思就是“你和我看到同样的真相了吗?”或者至少是,“你在意这个真相吗?”
一无所有的人无以与他人分享,足不出户的人不可能拥有旅伴。
每一种文明的宗教都自一小群朋友开始。
友爱既可能造福社会,也可能危及社会。即便造福社会,它具有的生存价值也不及所谓的“文明价值”。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不是有助于社会生存,而是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生活质量。生存价值和文明价值在有些时期、有些情况下一致,但不是永远如此。
完美的友爱的标志不是危难时有朋友帮助(朋友当然会相助),而是这种帮助对友爱不会产生任何变化。
男人已经学会了成天和各种思想打交道,知道何谓讨论、举例和证明。女人如果仅仅拥有从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婚后立即把学校传授的一点“文化”丢得一干二净,只阅读女性杂志,通常的谈话几乎无一例外是叙述,她就不可能真正融入男人圈子。
人既有悲剧的一面,也有喜剧的一面,两性的划分使彼此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身不易察觉的滑稽之处,当然也看到自身的可悲之处。
每一份真正的友爱都是一种脱离,甚至反叛。这种反叛可能是严肃的思想家对普遍接受的哗众取宠的观念的反叛,也可能是追求时尚者对公认的理性的反叛;可能是真正的艺术家对流行的粗俗艺术的反叛,也可能是欺世盗名之徒对文明品味的反叛;是好人对社会弊病的反叛,也可能是坏人对社会正义的反叛。
如果我们的上司通过强力,通过鼓吹“集体性”,或通过温和的手段,取缔了私人活动和自由的闲暇时间,从而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只有伙伴、没有朋友的社会,他们就铲除了一些危险,同时也是我们失去了防止彻底奴役的最有力的武器。
原本高尚、必要的局部性的充耳不闻,演变成傲慢、残忍的全面性的充耳不闻。
如果所有未经历爱情就同床共枕的人都是可鄙的,那么,人人都出自道德败坏的祖先。
性行为的正当与否也有比感情更切实、更明确的评判标准:仁爱或自私、信守或背弃诺言、公正或不公正、顺服或不顺服。
爱情使男人真正想要的不是女人,而是一个具体的女人;爱者渴望的是爱的对象本身,而不是她能给予的快乐。
爱你?我就是你。
人类对性爱的严肃化意境荒谬之至,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对性爱报以老式的哄堂大笑。
无法接受玩笑是件糟糕的事,无法接受上帝开的玩笑更糟糕。
……它的美既悲怆感人又滑稽可笑。
爱情被逼去作出他自身无力兑现的承诺。
在爱情消逝之后,我们必须承担起爱情的工作。
“一切为了爱”这个反叛的口号,实际上是爱的死刑令(只是行刑日期暂且未定)。
一无所缺的上帝用爱创造了纯粹不必要的造物,为的是爱他们,使他们变得完美。
那种认为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将上帝赋予我们的善保持片刻的错误想法,那种被我们的天性当作最后一件宝物紧抓不放的幻想,让我们始终不得快乐。
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不时地需要(有些人在大多数时候都需要)他人的仁爱,这种爱是大爱本身在他人身上的体现,会去爱不可爱之人。
大爱就这样在我们的本能、欲望和娱乐之中,为自己预备了“肉身”。
左手不应当知道右手所做的事。
在所有自然之爱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摩擦、挫折,只要不是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我们就知道,这些摩擦、挫折清楚地表明自然之爱并不“足够”。
在这个世界,无伦你爱一个人爱得多深,如果这种爱不过是自然之爱,(因为这个缘故)你对在永恒世界与他相见甚至不感兴趣。这与你长大后,遇见小学时仅仅因为兴趣和爱好与你相同、似乎成为你莫逆之交的人有何区别?假若没有其他原因,假若彼此并非志同道合,此时的他对你而言就如同陌路。
奥古斯丁说:“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得安宁。”
像我这种想象力远远超过顺服之心的人,注定会受到公正的惩罚。我们能够轻易想象出远远高于自己所至的境界,若将其描述出来,可能会让别人以及自己以为,我们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那种境界。……要了解那个彻底清楚地世界,你需要去请教比我更好的人。

《四种爱》的笔记-第27页 - 情爱

所谓的“幸福家庭”有多少真正地存在?更糟糕的是,所有家庭的不幸都是因为缺乏情爱吗? 我相信不适。不幸的家庭中可能存在情爱,是情爱导致了它的不幸。情爱的一切特性几乎都是双刃的,既可以促进幸福,也可以招致不幸。任其发展,情爱可能会令人生黯淡、堕落。对此,“拆穿家”和反感伤主义者虽然没有道出全部的真相,但他们所说的一切都是事实。
流行艺术用过分甜蜜的歌曲、故作多情的诗歌来表达情爱,所有这些几乎都令人作呕,情爱令人生的黯淡、堕落也许由此可见一斑。这些歌曲、诗歌令人作呕,原因在于他们的欺骗性。情爱只是具备使人幸福(甚至使人达到善)的可能性,它们却将其说成是获得幸福(甚至达到善)的现成秘方。它们从不提示我们需要做什么,言下之意,只要任由情爱倾泻到我们身上,一切就都会如意。
L注:“情爱”(storge)此处指发自本能的亲情。

《四种爱》的笔记-第106页 - 仁爱

我们不是靠尽量避免爱本身固有的痛苦来趋近上帝,而是通过抛开一切自卫,接受这些痛苦,将这些痛苦献给上帝,来趋近上帝。如果我们的心需要破碎,如果上帝选择通过爱来让心破碎,那就破碎好了。
尘世不过一驿,纵门朽牖残,暂栖一宿又有何妨?

《四种爱》的笔记-第80页 - 爱情

爱情虽为一切快乐之首,却总有视快乐为副产品的架势.
难道是喻示, 所有与天父深层的灵性联结,都是在痛苦或快乐与痛苦的颠簸中形成的吗?快乐不该是一种属灵的常态吗?

《四种爱》的笔记-第5页 - 物爱

需求之乐如何预示着需求之爱是显而易见的。在需求之爱中,我们从自我需要的角度去看爱的对象,如口渴的人看厨房的水龙头、酒鬼看杜松子酒一样。需求之爱会随着需要的消失而消失。幸运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切始于需求之爱的感情都是短暂的。需求本身可能是永久的,或会反复出现;需求之爱中可能有其他的爱加入;道德规范(夫妻忠贞、子女孝顺、知恩图报等等)可能让双方的关系保持一生之久。但是,如果孤立无援,需求一消失,我们就几乎不能期望需求之爱不“转瞬即逝”...我们对上帝的需求之爱处于不同的境地,因为我们对上帝的需要无论在此世还是在任何其他家世界,都永远不会终结。但是,这种需求的意识却会丧失,于是,这种需求之爱就会逝去。“魔鬼病了,也会变成修士。”有些人一旦脱离了“危险、贫困、患难”,信仰就随之消失。将他们短暂的虔诚描述为虚伪,似乎没有道理。他们为什么不该虔诚?绝望中他们哀号求助,谁处于那样的境地会不虔诚?
需求之爱自贫乏中向上帝呼求;给予之爱渴望侍奉上帝,甚至为上帝忍受苦难;欣赏之爱说”我们因为你无上的荣耀称谢你。”对一个女人,需求之爱说“我不能没有她”;给予之爱渴望为她提供安全、舒适和幸福,如果可能,还有富足;欣赏之爱屏声静息、凝神注视,为世上竟存在这样的绝代佳丽而欢欣。即使不能拥有,也不觉得彻底失望;宁肯不能拥有,也不肯未睹芳容。
在此生中,我们除了匮乏,没有一样是永久的 。
寻找风景会让你“在风景之间进行比较”,让你“以色彩、比例这几项可怜的新玩意儿为满足”。当你忙于这种区别性、批评性的活动时,你就错失了真正重要的东西——”时令季节的气息“,即一个地方的”灵魂“。-William Wordsworth
属天的团体也是属世的团体,我们对后者的(纯自然的)爱,很容易借用前者超自然的要求,来为自己最卑下的行为辩护。倘若真有人著书论述此话题,那一定是基督教界的彻底忏悔,忏悔在人类的凶残、狡诈中,教会应当独自承担的那份罪责。我们若不公开弃绝自己大部分的过去,就不会赢得“世俗界”的大量视听。他们为什么要听?我们高喊基督之名,干的却是摩洛的勾当。

《四种爱》的笔记-第52页 - 友爱

当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伙伴发现,他们都拥有别人所没有的某种洞见、兴趣、甚至爱好,而迄今为止,各人都认为这是自己独有的财富(或负担)时,友爱便由纯粹的伙伴关系中产生。其开场白往往是:“什么?你也这样?我还以为只有自己这样呢。”……只有在两个同类人发现了彼此,不管是克服巨大的困难,用磕磕巴巴的语言,还是以我们今天看来惊人的简练的表达,分享彼此的洞见时,友爱才开始诞生。转瞬之间,他们就站到一起,与外界有了天渊之隔。
情侣寻求独处,朋友(不管自己希望与否)则发现自己与外界隔绝,发现自己与集体之间隔着一道屏障。他们愿意减少这种隔绝,最初结交的两个人乐意有第三方加入。
在我们这个时代,友爱也以同样的方式产生。当然,对我们来说,共同的活动以及作为友爱基质的伙伴关系,往往不是狩猎、作战这类的体力活动,而可能是共同的宗教信仰,共同的研究、共同的职业、甚至共同的消遣。凡与我们有这些共同之处的人都是我们的伙伴,但一两位、两三位与我们有其他共同之处的人则成为我们的朋友。正如爱默生所说,在这种爱中,“你爱我吗?”的意思就是“你和我看到同样的真相了吗?”或者至少是,“你在意这个真相吗?”别人不以为然的问题,若有人和我们一样,认为它至关重要,这个人就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他不必与我们相同。

《四种爱》的笔记-第48页

<原文开始></原文结束>

《四种爱》的笔记-第1页

情侣总是谈论彼此的爱情,真正的朋友几乎从不谈彼此的友爱;情侣通常面对面,沉浸在彼此之中,真正的朋友则肩并肩,沉浸在某个共同的兴趣之中。
爱情要求赤裸的身体,友爱要求赤裸的人格!
将朋友连结在一起的那份共同的追求或梦想,并没有让他们沉醉到彼此始终一无所知、不加注意的地步,相反,这种追求或梦想却是他们彼此相爱、彼此了解的媒介。人最了解的是自己的"同伴",共同的旅程中每一步都在考验他的本质,我们彻底的明白这些考验的含义,因为我们自己也在经历这些考验。因此,随着他一次又一次地战胜考验,我们对他的信赖、尊重和钦佩也逐渐升华成异常坚定、知根知底的欣赏之爱。要了解这一面,你最好与他一起作战、读诗、辩论、祷告。
所有的人都会逝去,不要将自己的幸福抵押在可能会失去的东西上。你若希望爱带给你幸福,而非悲痛,就必须将它倾注在那位唯一永远不会逝去的爱人(上帝)身上。-
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上帝相似,彰显出上帝的美、仁慈、爱心、智慧、或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爱他们太多,而在于不太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
在友爱中,"一位看不见的司仪一直在那里工作"。我们彼此为友,不是自己选择了彼此,乃是上帝为我们选择了彼此。-

《四种爱》的笔记-第5页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是无助的,一旦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孤独感就会随之而来

《四种爱》的笔记-第1页

仁爱:上帝在开辟人性这座花园,让各种爱在其中生长、开花、结实时,他派我们的意志去对其进行“修剪”。与这些爱相比,我们的意志干枯又冷漠。倘若上帝的恩典不像雨露、阳光那样降下,意志便达不到它的目的。但是,它的辛勤劳动(在很大程度上,起抑制作用)是不可或缺。只要爱,就一定有受伤的危险,只要爱上一样东西,心就一定会痛苦,还可能破碎。要想确保你的心完好无缺,你就不要爱任何人,甚至不要爱宠物。在天堂以外,唯一彻底摆脱了爱的危险与烦恼的地方,就是地狱。
我们不是靠尽量避免爱本身固有的痛苦来趋近上帝,而是通过抛开一切自卫,接受这些痛苦,将这些痛苦献给上帝,来趋近上帝。面对选择时,你侍奉谁,选择谁,把谁放在首位?你的意志最终顺服于谁?当最亲近、最心爱的人妨碍了我们去顺服上帝的时候,我们必须拒绝他们,或者不再视他们为最亲近、最心爱的人。(路加14:26 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做我的门徒。)一无所缺的上帝,用爱创造了纯粹不必要的造物,为的是爱他们,使他们变得完美。冒昧地借用生物学的比喻:上帝是位“寄主”,他有益创造了自己的寄生物,让我们可以利用他,“占他的便宜”。这就是爱,是众爱的发明者-----大爱本身的图解。来自上帝的给予之爱,使人能够爱那些本质上不可爱的人。
我们是镜子,我们的亮光完全来自照耀我们的太阳。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上帝相似,彰显出上帝的美、仁慈、爱心、智慧或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爱他们太多,而在于不太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上帝不是要求我们离弃他们,离弃自己如此熟悉、挚爱的人,去爱一个陌生人。将来等我们见上帝面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早已认识他。我们在尘世上经历一切纯真之爱时,上帝始终参与其中,他给了我们这些经历,维持其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其间运行。在这些经历中,凡是真的爱,即便在尘世,也都主要来自上帝,而不是来自我们,来自我们也只是因为来自上帝。···爱上帝胜过爱他们,我们爱他们就会胜过现在。2011/5/10

《四种爱》的笔记-第74页

《四种爱》的笔记-第122页 - 仁爱

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上帝相似,彰显了上帝的美、仁慈、爱心、智慧或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爱他们太多,而在于太不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将来等我们见到上帝面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早已认识他。我们在尘世上经历一切纯真之爱时,上帝始终参与其中,他给了我们这些经历,维持其存在,每时每刻都在期间运行。在这些经历中,凡是真正的爱,即便在尘世,也都主要来自上帝,而不是来自我们,来自我们也只是因为来自上帝。

《四种爱》的笔记-第57页 - 友爱

爱情要求赤裸的身体,友爱要求赤裸的人格。
我没有责任成为任何人的朋友,世界上也没有任何和有责任成为我的朋友,友爱中没有任何要求,没有丝毫的必须。

《四种爱》的笔记-第20页 - 情爱

情爱是一种最没有等差的爱。这种温馨的舒适和相聚的满足,包括了各种各样的对象。
几乎人人——丑陋的、愚蠢的、甚至惹人动怒的——都可以成为情爱的对象,在情爱连接的两者之间,不需要有任何明显的般配。情爱甚至跨越了物种的障碍。
尽管如此,情爱也有自己的标准,即,其对象必须是自己所熟悉的。
情爱包括需求之爱和给予之爱。

情爱常常独立存在,也常常与其他的爱并存,正如杜松子酒本身是一种酒,但也是多种混调酒的主要成分一样。情爱除独立作为一种爱之外,还可以渗入其他的爱,将它们彻底染上自己的色彩名称为它们日复一日发挥作用的媒介。没有它,其它的爱也许持续不了太久。
无论是友谊还是爱情,当欣赏之爱歇息,可以说,蜷身而睡时,唯有情爱的自在和平凡环绕着我们(彼此如独处般自由,却又不觉孤独),这样的时刻确实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无须交谈,无须做爱,也许除了拨拨炉火,没有任何其他需要。
欣赏之爱不是情爱的基本要素。对那些只凭情爱将我们维系的人,我们通常要在他们离开或去世后,才会称赞他们。我们对他们习以为常。这种习以为常在爱情中无疑是犯了大忌,在情爱中确恰当适宜,符合这种感情舒适、恬静的本性。情爱若被频繁、大肆地张扬出来,便不再是情爱。
但情爱最终可能萌生欣赏。当一个人首次真心的说,“他虽然和我‘不属一类’,但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有‘他独特的’好的一面”时,那一刻,对说话者而言是一种解放。我们可能感觉不到解放,可能觉得这不过是对他的宽容和纵容,但实际上,我们已经跨越了一个界限。当我们说“他独特的”时候,我们就超越了个人的喜好,学会了欣赏善或智慧本身,而不仅仅是欣赏经过调制、适合我们口味的善或智慧。
情爱也使我们心胸开阔。在一切的自然之爱中,它最包容、最广博、最不苛求。
阅读兴趣的真正广泛体现在,一个人可以在任何一家旧书店外的廉价书摊上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与此类似,对人真正广泛的欣赏体现在,能够在自己每天必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身上发现可欣赏之处。根据我的经验,是情爱产生了这种对人的广泛欣赏。它教我们对那些“碰巧在那里的人”首先注意,随后忍让,进而报以微笑,然后喜欢,最后欣赏。
情爱的一切特性几乎都是双刃的,既可以促进幸福,也可以招致不幸。
情爱只是具备使人幸福(甚至使人达到善)的可能性。
无论在情爱上还是恩典上,都不存在权利的问题。我们拥有的不是“期望的权力”,而是“合理的期望”。如果我们和自己熟悉的人基本上属于正常人,我们就可以期望自己能够为他们所爱。但是,我们可能不属于正常人,可能令人无法忍受。果真如此,“天性” 就会与我们作对,因为,熟悉既可以产生情爱,也就可以同样自然地产生一种无名的、无法根除的恨恶。与相应的情爱一样,这种恨恶也是无法追忆的久远,始终存在,不引人注目,有时几乎无法察觉。
奥维德说:“若想被人爱,自己要可爱。”这位快乐的老浪子的意思只是:“要想迷住女孩子,自己必须有魅力。”但是,他的座右铭却可以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不可爱之人贪得无厌的要求有时候会落空,这不足为奇。真正令人奇怪的是,这些要求常常得到满足。
我们听到很多有关如今的年轻人粗鲁无礼的抱怨。我已经上了年纪,大家也许期望我站在老年人一边,其实在我看来,较之子女对父母的无礼,父母对子女的无礼更甚。
情爱是像旧衣服,随意自在,无须设防;但是,如果与陌生人相处,也表现得这样随意,就显得你没有教养。穿旧衣服是一回事,穿一件衬衫直至发臭是另一回事。
公共礼节和家庭礼节也有区分,但二者的根本原则相同,即“任何人不得唯我独尊。”对这个原则的遵守,越是公共场合,就越固定,或者说,越正式化(有关礼貌行为,是有一套“规定”的);越是亲密的场合,就越非正式化,但对礼节的要求并不因此减少。相反,情爱在最佳状态下表现出来的礼节,其细腻、敏感、深沉是公共礼节无法媲美的。
如果一个人在家里一向粗鲁无礼,他要求“畅所欲言”时,意思却大不相同。在他自己的情爱很不健全,甚至在没有任何情爱时,他僭取了只有健全的情爱才有权运用,或者说,知道如何运用的那些美好的自由。然后,出于怨恨或自我中心主义,恶意、无情地践踏这些自由;最理想的情况也不过是因为缺乏技巧,愚蠢地滥用这些自由。自始至终,他都可能问心无愧。他知道情爱允许自由,而他正是在利用自由,因此(他得出结论),自己是在表现情爱。因为怨恨一切,他会说是你那方的情爱出了问题,说他受到了伤害,遭到了误解。
于是,他有时候就变得趾高气昂、格外“彬彬有礼”,以此施行报复。其中的含义当然是:“哦,这么说,咱们之间不该是一种亲密的关系,只该像熟人那样啦?我原希望——不过没关系,你请便吧。”
每种爱,几乎每种关系中,都可能存在嫉妒。情爱中的嫉妒与它对老的、熟悉的东西的依赖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与情爱完全或相对不看重欣赏之爱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不希望那张“熟悉的老面孔”变得更有精神或更美丽,不希望老办法有所改变(哪怕是改进),不希望老玩笑、老兴趣被新奇刺激的事物代替。变化对于情爱是一种威胁。
给予的正确目的在于让接受者脱离需要的境地。因此,给予之爱肩负着责任,它必须朝着自己的引退努力。给予者的目标必须使自己成为多余。当我们能够说“他们不再需要我了”,那一刻便是对我们的奖赏。但是,母爱的本能仅凭自身无力能够做到这点。它希望所爱的对象幸福,但不只是幸福,而是唯有自己能够给予的幸福。在母爱的本能引退之前,必须有一种更高层次的爱介入,帮助或驯服这种本能。
老师若是好老师,就应该不懈地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将学生培养成自己的批评者和对手。
在,并且只有在具备常识、“修养”、彼此忍让的条件下,换句话说,只有在一种远远高于情爱、不同于情爱的事物介入的情况下,情爱才会带来幸福。

《四种爱》的笔记-第53页 - 友爱

发现彼此行在同一条幽径上的两个人若为异性,他们之间的友爱就极易(可能不出半小时就)发展成爱情。实际上,除非他们不喜欢彼此的外表,或是双方或其中一方已经另有所爱,否则,这样的结果几乎可以肯定迟早会出现。反过来,爱情也可能让情侣之间产生友爱,这不但绝不会抹杀两种爱之间的区别,还会使他们的区别更加明显。如果双方起初只是真正意义上的朋友,逐渐地或忽然之间变成你的恋人,你肯定不希望与第三方分享他的爱情,但对分享友爱却毫无妒意。如果你发现自己所爱的人能够自发地与你的朋友建立真正深厚的友爱,感到不仅我们俩在爱情中连结,我们三五个人还在同一条道上追求,有着共同的憧憬,这对于爱情实在是一个极大的丰富。
友爱和爱情的共存还可以帮助现代人认识到,友爱确实是爱,甚至和爱情一样伟大。假定你很幸运,“爱上了”你的朋友,并与之结婚。再假定有两种未来让你自由选择:“一种是不再为情侣,但永远有共同的追求,追求同一位上帝、同样的美、同样的真理;二为没有共同的追求,但在有生之年,永远保持爱情中的狂喜、激情、新鲜感和强烈的情欲。”请问:你应该选择哪种?作哪种选择你不会后悔。
L按:
友爱不是爱情的必要条件,但没有友爱的爱情一定不会进化成幸福的婚姻——顶多就是琐碎絮叨叨的亲情罢了。可参考《我爱我家》里的大爷大妈。
理想的柏拉图式爱情不是禁欲,而是强调爱的友爱这一方面,以至于性和激情就像一切琐事一样不重要。如果它是一种工具性的手段,比如为了尽婚姻的义务,就和吃喝一样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再美味的食物也不过是卡路里,再美妙的性爱也不过是多吃几粒多巴胺或者定期长跑的效果。(身体的“工具化”)但精神之爱是无法用物理成分代替的。
爱一个人而不求占有TA,这样的爱是最近乎友谊,也最纯粹,无求所以无私。
至于宣称是友谊的炮友……我只能说这属于功能性友谊,跟酒肉朋友、一起飚车吸毒的朋友一个性质。如果是精神上互相吸引完全可以堂堂正正嘛。
最后一段的例子让我想起了纪德的《窄门》:为了防止爱在短暂的时间内流星一样燃烧殆尽,男女主必须保持距离。烧死爱情的代价是保住了友谊。
两个健全和协调的人格之间可以发生长久的爱情,但绝不是建立在本能吸引之上,而是三观、生活道路、人生态度和责任感。共同的ideology或信仰是最好的黏合剂。

《四种爱》的笔记-第96页

在爱的祭坛上,有什么祭品比一个人的良心代价更高的呢?
幼时曾因为一部武侠片,为光明左使杨逍献心了十几年,今天才有一点发现,可能真正震到我灵魂的那个,是纪姑姑。


 四种爱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