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爱》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四种爱

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1
ISBN:9787561757086
作者:C.S.路易斯
页数:130页

很喜欢

先是听朋友介绍了C.S.Louis这个人。今天在书店看见他的这本书,看了一点,很喜欢。“爱”,是有很多种的。汉语的“爱”,可以指很多种情况下的爱。对于路易斯关于“需求之爱”的思考,我很能产生共鸣。我们对上帝的爱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需要他。就像我们在祷告里常常说的那样:“神啊,我需要你。”

爱一旦变成上帝,亦即沦为魔鬼

人间的爱之不可靠、甚至有沦为魔鬼、毁灭人生的危险。爱是一生学习的功课-----因为,爱,才是真正的人生,才是真正生活。

忽悠的新境界——《四种爱》

《四种爱》是一本书,英国作家路易斯(C.S.Lewis)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写的,咱这儿07年末翻译出版。在外地呆着难过,顺手买来看了。“忽悠”——通常就是用言词等手段把某事物往大处、高处说。就像人,双脚站在地上是不容易忽悠的。用根绳把他吊起来,轻轻一推,就“悠”起来了。路易斯没这样干。谈及友爱、情爱、这爱、那爱的,先客客气气地把历史和现实中的情形娓娓道来,述及到一些不同的想法、观念,人家从两头往中间说。貌似偏右的,他往左说;貌似偏下的,他往上说。自家的说法总归是不偏不远不左不右不中不西了,可又决计不说明“中间”在哪儿。假如你跟着他走,那就让你丫东迈一步西退一步左溜达一会儿右绕一转。脚虽没离开地,可转着圈走头会晕,身子就又开始“悠”了。在某件事上这么说不算新鲜,谁都有不着调的时候。可一本书从头到尾一直这么说就不容易了,尤其又是在说“爱”这个谁也说不清可以随便说的事儿。类似的大作家、大思想家、大演说家应该是不少的,只不过自己孤陋寡闻,才看见。总有很多人能从他们的言辞中受到“启发”,我也看了,就写篇“评”吧。

寻找·2008

寻找•2008夜色降临,这一日在零碎地交流和忙碌中也落下帷幕。在一杯热茶的芬芳中我无意中看见玻璃窗外如繁华开放的烟花。一朵接着一朵,仿佛这个夜晚将在它的绽放永不停息。然而,生活的真相是一切终将归于平淡。外面如此灿烂,现在在我看来,它仿佛是人类社会在理解了自身的贫乏后创造出来的喜悦。它产生于对生命力的歌颂。从王阿姨家走出来,我忽然意识到从脚底滋生出来的疲倦。想起今天R老师在谈话中告诉我一句话:“如果你迷惑于为什么很多问题回过头来异常清楚明白,而当时困顿无解,就只能归结于技术和人生的错乱。技术问题是可以通过智商达到的,但是人生的许多问题却不是一时一地就能完全把握的。”然而站在2009年的起点,回首已经渡过的2008年的,仿佛就在冰天雪地死过一次,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钟华在临回老家的头一天晚上告诉我,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失去。从纯物质的层面来说,我失去了青春年华中深深依赖过的一个人。这个人从出现到结束,在浸润的过程中扮演了我的爱人,同时也扮演了我的父亲,甚至扮演了我的心理治疗师,以他并不高明的深情厚意逐渐把我从年少时无限延长的悲哀带了出来。22岁时,我深深体会到原来人和人的关系竟然原来可以亲密无间到如此,而这种关系不仅散发了阳光的味道,也告诉我一种可能性:原来我可以被人这样爱。然而遗憾的是,年少轻狂的我并不懂得什么是珍惜,而是一次又一次用行动来伤害这段关系,本质上也破坏了两个人苦心经营的心灵花园,这座花园激发出来的人性的温暖足以鼓励我们朝更积极的地方走去。失去时,它灰飞烟灭。接下去,就是不断地失去,不断被一股神秘地力量推向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渊,在那里,感觉自己被绞得血肉横飞。《约伯记》里的约伯得救是因为他始终信靠上帝,继而没有放弃自己,没有被深渊里的势力完全吸纳。在信仰危机的时代,少有人会在被命运试探后不深深怀疑梦想的可行性。我不止一次看着镜子里逐渐臃肿、憔悴的面容表示深深地质疑。然而对我来说,如果执着于某件事情,放弃比坚持更难。那么,我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当然不可能再茫然地去寻找一份工作或者一个心灵之友,这两种选择都让我最后在渴望安慰的欲望中失去了对人世的信任。然而,人如果要走进世界,需要产生一种信心。不仅仅是信心的问题,还有希望和爱的继续。然而,人如何在经历了巨大的伤害和欺骗后再轻易走出封闭的枷锁,还可以面对人世嫣然一笑?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必然缘自对温暖的体会。这几乎会是一个很难在个人思考能力下被解决的疑问。太漫长,而且太普世,因为我相信世界上绝不仅仅只有我在经历这些不堪的遭遇。它的不堪在于你付出并且为之努力之后,依然被告知你出局,没有解释也无须解释。面对这些,我们即将要迎来一段难以渡过的心理难关。那就是如何重新认识自己。在此之前,内心的不满和磨折会导致我们不断地抱怨生活的不公平。我记得那段日子总是在无助中度过的,虽然许多年也体会过那种轻薄的伤感,然而当一种失落和自身的价值感、尊严紧密相连的时候,它的攻击性是可怕的。父母以及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机会,让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不断超越昨日,让之更新鲜更单纯,也更加怀抱生命的恩赐,当这一切收回后,生命的提示就是,不进则退。我永远记得那句话:问题产生于关系中,呈现于关系中,解决于关系中。一直让我伤感而失望的地方是,拯救我的人似乎永远不是至亲的人。而至亲的关系也似乎永远在反复把人推向更远的地方。《圣经》里早有记载,仇恨在家庭之中。倘若我们不曾被属灵的世界关注过,何时才会懂得这句话背后的含义是指引我们朝更超越人性的地方发展。需要良善而有智慧的关系出现在生命中,才可能发生转机。这段关系,可能是人和属灵的关系,和上帝的关系,也可能是某个人的关系。无论如何,他们同时到来。你们同时出现时,我索性放下了一个女人过去持有的虚荣和狂妄,端出一颗破碎的心和你们一起仔细端详。然后,是我们共同拿起锋利的手术刀朝一处又一处划下去。我还记得你无意中指出来的那些缺点。抱怨。任性。狂妄。虚荣。判断。是非。我还记得我又那么轻易接受了你的意见,让每一颗种子都尽量生根发芽。除了你们,还有那些同样有着善良之心的人。一个问候的电话。一次温暖的聚会。一句善意的提醒。一碗醇甜的白米饭。一杯茶或者一个笑容。甚至是钱财上的资助。这些自我之外的关系使我终于在混乱的家庭氛围和人生经历之外,重新找到一片可以开垦的净土。我脑海中不断闪现出那句话:“学习爱和知识。”在久远的过去,正因为没有感受过正确而稳定的爱意,才不曾知道爱对于人生的意义有如此重大,也不会体会到它原来才可能是生活的本质。爱存在于平淡之中。同时,才意识到国家教育的失误就在于引导青年人朝金钱和权势膜拜,不知轻重地可以为此牺牲对个人更重要的东西。就这样开始尝试在逆境中放下曾经有所矜持的地方。放下的时候,你用你的思想浸润我的心,犹如一股甘泉流进那曾经干涸的地方,使它有机会再次和活力相遇。开始有了活力的地方还在于,我终于有了勇气和信心给多年没有联系的父亲发去一条祝福的短信。然后奇迹发生了。那天下午,我在朋友的工作室接到父亲的电话,多年隐忍在心的委屈和无辜毫无预备地狂泄而出。朋友在一旁,虽然并不明白我为什么一反常态放声大哭起来,但是还是用温暖的怀抱给予我及时的包容。对于那些从来就没有发现过的泪水,我认为它是蓄谋已久的,如果没有那次电话,我可能今生今世都无法体验到它的存在,也无法感受到它站出来让我面对自己的情感原来是件这么轻松的事情。是的,当人学会宽容时,世界就会逐渐展开怀抱对你表示宽容。宽容的同时,他开始充满仁爱地赐福于你。春节期间,我第一次和父亲返回老家。见到许多陌生而熟悉的脸,还有一些似曾相似的地方。那种从乡间小道散发出来的泥土和腐烂树叶的浓郁气息唤起了我的记忆。据我了解,我的童年是比较愉快的。因为不仅仅有完整的家庭,也有许多善待我的亲人,而我可能曾经就被他们中的某一个人放在宽广的背上,而我就在那上面安然地熟睡过去。而如今,我却要通过一次次正式地介绍才能确定他们的身份。这迟来的相逢呵。然而,一次短暂的相逢真的能拯救我深入骨髓的亲情的疏离感吗?这一点,我至今表示怀疑。但是也希望在将来的某一天,它在我不经意间已经得到实现。毕竟命运总是出人意料的。还记得昨夜我告诉你我对生命的体悟吗?我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之前,已经有种神秘的力量在我们身上画了一张地图,我们无论怎么走,走的都是地图上划好的路线,而成长的意义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这张地图的存在,接受它,并且以超然地心态去靠近它,完成它。2009-2-10

C.S.路易斯《四种爱》(The Four Loves)读后感

http://www.bullog.cn/blogs/simonhuanghe/archives/172082.aspx下午在我们的以利亚团契继续查"马太福音"第1章,严格意义上说其实查的是"路得记",一本旧约里面几乎最短的书,也是"唯二"的用女性命名的圣经书卷(另外一本是"以斯帖记");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查考了这个“外邦女子”在圣经上记载的生平,加上之前的"他玛氏"和"喇合氏"的故事,耶稣家谱里面的4个女人我们已经查了3个了,下周会把最后一个女人"乌利亚的妻子"查完,还有耶稣诞生那一段。慢慢的发现,其实耶稣的家谱是一个很好的查经内容,尤其是去串旧约圣经。所以估计在我把新约查完之后,会回过头来把耶稣的家谱查一遍,这样基本上就可以把旧约走一遍了。不过在马太福音、约翰福音查完,开始使徒行传之前,我会把约伯记加进去。毕竟,这本书对基督徒的生命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于理解它对于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方面。而在神学家的作品中,我会把他列入约伯记一样高度的,是C.S.路易斯(C.S.Lewis)的作品。......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认识C.S.路易斯是从《纳尼亚传奇》开始的。但是贴一下他的简介,会很令人吃惊: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1954年他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这个头衔保持到他退休。他在一生中,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他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大学文学史家和批评家,代表作包括《牛津英国文学史·16世纪卷》。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包括“《太空》三部曲”和“《纳尼亚传奇》七部曲”。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代表作包括《天路回归》、《地狱来信》、《返璞归真》、《四种爱》等等。他一生著书逾30部,有学术著作、小说、诗集、童话,他在全世界拥有庞大的支持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每年还在继续吸引着成千上万新的读者。嗯,我就属于他的新读者吧...闲话少提,继续我的文摘哈...以下部分为原文引用:......1.在爱中还存在第三种要素,它和前两者(需求之爱/给予之爱)同样重要,由欣赏之乐预示了出来——我们断定爱的对象甚好,认为自己有义务对它予以关注(这种关注近乎敬意);即使永远无缘享受,仍然希望它保持自身本色。这种判断,关注和希望不仅可以针对于物,而且可以针对于人。针对于女士时,我们称之为倾慕;针对男士时,我们称之为英雄崇拜;针对上帝时,便是敬拜。2.需求之爱在贫乏中向上帝呼求;给予之爱渴望侍奉上帝,甚至为上帝忍受苦难;欣赏之爱说:“我们因为你无上的荣耀称谢你”。对一个女人,需求之爱说“我不能没有她”;给予之爱渴望为她提供安全,舒适和幸福,如果可能的话,还有富足;欣赏之爱屏声静息,凝神注视,为世上竞存在这样的绝代佳丽而欢欣。即使不能拥有,也不觉得彻底失望;宁肯不能拥有,也不肯未睹芳容。3.那段经文(马太福音10:34-39 )说的当然都是事实,一切自然之爱都与对上帝的爱竞争,这是基督徒应该切记的。10:34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10:35 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10:36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10:37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10:38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10:39 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4.因为在心中有爱时,宁愿与心爱的人分担不幸,也不愿意在其他条件下享受幸福,正是爱情的标志。5.只要爱,就一定有受伤的危险,只要爱上一样东西,心就一定会痛苦,还可能破碎。要想确保你的心完好无缺,就不要爱任何人,甚至不要爱宠物...在天堂以外,唯一彻底拜托了爱的危险与烦恼的地方就是地狱。6.我们不是靠尽量避免爱本身固有的痛苦来趋近上帝,而是通过抛开一切自卫,接受这些痛苦,将这些痛苦献给上帝,来趋近上帝。如果我们的心需要破碎,如果上帝选择通过爱来让心破碎,那就破碎好了。7."恨"就是魔鬼在利用你心爱之人的口说话是,不论他的口吻如何甜蜜,哀婉,你都坚决反对,一概予以拒绝,不作任何让步。

路易斯的论述能力令人印象深刻

路易斯是我非常喜欢的作者,他的书的内容暂且不表,有很多的人啧啧称赞。对他论述一个问题的思路,逻辑和语言尤其称颂。有时感到他以理科生的风范在论述信仰的问题。对语言的定义尤为要求准确,很多时候能看到他详细的讨论一个词语,而分析了整个问题,读来还特别有趣。

高起点

有时我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个较高的起点,呵呵,当有人为飞机晚点或牙痛快点消失祈祷的时候,我曾有机会为爱人多活一些时日祈祷,随后,我还获得机会,诚心地祈祷,让她离开吧,她为了自己,该去一个更好的地方了,别再怕亲人伤心而努力留下。语气充满歉疚,因为我无法确定,是否时候到了,一直到最后,我都无法确定,这时候是否真的到了。神啊,我抱怨过辛苦,但你知道,这次我不是为了这个而想让一切结束。呵,这开头开的,开成了这个样子。这本书是我的一个好朋友编的。那年我去北京,从他家出来,他请我去吃炸酱面,问我,那你和GZ怎么办?他是唯一一个直不楞登把这问题抛到我面前的朋友。我忘记如何回答的了。听他说这书不错,我才买来。去马来西亚的几天看完了它。在PK岛上,复活节那天把电视放到CD古典音乐频道,对着窗外的海湾。书写得既睿智风趣,又有信仰根基,可作为对艾柯、昆德拉之流认为上帝不会发笑者的反驳。原本看完很想认真写个评论推介一下,但却被书末尾处的一个注解绊住了。注解是这样的:写此书之时,路易斯的太太已处于癌症晚期,即将离世。被绊住的理由很简单,路易斯经历自身苦难之前与之后的作品绝不相同。我的起点高了,似乎在要求每句被我信赖的话,都必须出自同样经历痛苦考验的心。我对痛苦一旦降临到作者的身上将发生什么,并无足够的信任。讲道者常见,而证道者稀。不幸的是,我隐约记得,妻子死后,路易斯只写了一本《卿卿如晤》,3年后也离世。我很想找一份他的年谱,确认这点,如果《卿卿如晤》之后他另写过其他书,我会努力找来看。公允地说,这本书值得一看,毕竟,只有死了妻子的人写的书才能推荐,这标准未免苛刻,呵呵。看的时候我曾想,这本书该什么时候读呢?年轻时该读,为了学以致用,在犯错误之前避免,但恐怕很多地方是读不懂的,或者是自以为全都懂了。如果多年后再读,他会别有所感。而阅历足够丰富时再读,许多观点会觉得并不那样新颖,但却有一股缓缓的温情。只是,只是,这份温情被终止在那个注解。而下面这段,帮我更深的理解了部分往事——“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到,接受、不断地接受别人对自己的爱(这种爱不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优点)是何等地困难。”随后,作者举了绝症患者接受家人之爱的例子,并说,“在这种情况下,接受比给予更难,或许也更有福”。结合上面的注解,我想,这是作者的亲历之感,他充分理解了病中不得不被他照顾的妻子,所面临的困难。神“不仅会改变给予之爱,还会改变需求之爱,不仅改变我们对祂的需求之爱,还会改变我们对彼此的需求之爱”。对于我,这本书最大的现实价值在于,他以充满机智与宽容的善意,批评了基督徒对圣经有问题的理解,令信徒的行事,可以不显得那么有违正常的人性,不把“人性的堕落误当作上帝恩典的加增”。而本书的主要部分,物爱、情爱、友爱、爱情尽管美好,但都不应把自己当作最高标准,即,属人之爱的局限。我想,我已经体会过了,大爱的引入,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拥有属人之爱,做得更好,他们之间不存在竞争的关系。令人惆怅之处在于,我无法全然肯定,如果那时我读了这书,是否真的就会做得更好。路易斯说,“去爱,本来就是一件得冒险的事。爱任何事物,都难保不会有心碎的可能。不愿选择担惊受怕的人,剩下唯一的去处就是地狱,因为除了天国之外,唯一让人免除一切危险,或扰攘的地方,就只有地狱”。道理固然如此,然另一让人倍感惆怅之处亦在于,我们更多的学会了爱,可以转而爱更多的人,却无法回过头来爱那一个和你一起学习的人。道理固然又是如此:这就是人与人息息相关的证明,这就是爱的传递,是的,当我们更加跳出来看时甚至还能说得更好:这就是爱的秘密。所以,人会惆怅。装做爱神很容易,装做爱人很难。在我们至为痛楚的时候,我们的语调格外温柔。或许这是,爱的另一个秘密。

想给出更多的爱--《四种爱》

这本书是教会的姐妹送给我的。很感谢这样一份礼物,让我获益匪浅。我是第一次读路易斯的作品,感觉他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有着比我敏感数倍的触角,可以洞察到不只表面的东西。标题虽然叫四种爱,但是目录却又五种爱,显然作者没有把最开始的“物爱”算在里面。爱的起源又可分为三种,需求之爱,给予之爱和欣赏之爱。在第一章作者距了形象的例子加以区分。比如口渴时喝水,喝完后就不再想水就是需求之爱,如果喝完后仍然喜欢水就是欣赏之爱了。给予之爱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父母对儿女。这三种来源经过各种各样的搭配组合可以解释我现在的情感波动来源。一开始看到情爱部分时我以为是和爱情一样的东西。对那些仅凭情爱将我们维系的人,我们通常要在他们离开或去世后才会称赞他们。我们对它们习以为常。这种习以为常在爱情中是大忌,在情爱中却恰当适宜。情爱几乎不公开表露自己,而是渗透在生活里。与情爱相连的,是旧衣服,朴素的睡衣,慵懒的老猫和一切我们习惯的东西。情爱是舒适恬静的。情爱也可以渗透到其他爱中,没有情爱,其他的爱也许很难持续。爱情让一对情侣结合,情爱让他们彼此渗透到对方的生活中,变得难舍难分。第二种爱是友爱,是因着共同兴趣发展来的感情。友爱是这四种爱中最非天性,与生命联系最小的。友爱是最受轻视的一种爱,人们会问你有没有爱人,有没有喜欢做的事,喜欢吃什么,但是很少问道你有没有朋友。一生中都没有友爱体验的人大有人在。当两个有共同话题的人凑在一起并凑巧谈到他们的兴趣点时,友爱的火花产生了。在这之前他们可能从来没有谈论过自己的想法,但是当两个人凑在一起讨论时,想法真正成为了自己的想法。人需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得到别人的认可支持,否则这个想法永远都是不成熟的。但是友情也有弊端,这种微妙的关系大多都建立在一个大群体中非常小的群体里。这也说明了友情的排外性,外人很难融入到里面去。随着不断地发展分裂,就产生了党派,理论的阵营。第三种爱是爱情。作者把爱情中肉欲的成分称之为性爱。作者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早在爱情的潮水上涨之前,普通的性欲就已经是他沙滩上的一个小水洼。爱情的潮水到来之后,冲垮了众多的砂岩,堆砌了很多的岩石,形成了岛屿。现在,又在领一波浪潮的推动下,终于淹没了自己天性中的这个部分。爱情就像是一位侵略者,驻进他的心中。侵略者逐个接管,重组被征服的国家机构,爱情在触及他的性之前,可能已经接管了他的很多方面,无疑也会对他的性进行重组。爱情让我们沉入其中,让我们改变。强度大的东西往往容易折断,爱情也是这样。情侣在受到指责为自己变白时,很少说因为害怕因为生气,更多的是声称自己是因为爱做了这件事情。这种坦白近乎一种炫耀,其中可能还含有藐视的成分。单方面的用某件做错的事情当做自己爱的证据。爱情不止是享受,更多的是责任。每个人在开始时都对爱情有非常美好的想象。这种期望一旦落空,他们就责备爱情,更多的时候是责备伴侣。最后一种爱是仁爱。这第四种爱通篇我都没有找到一个明确的定义,反倒作者讲了很多“大爱”。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仁爱很容易和仁者爱人扯上关系,但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大爱”的一个分支。神也教导我们爱人如己,对别人多些给予之爱。上帝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源头,没有他就没有养分,没有土壤,没有水源。人就像是园丁,凭着我们自身的意志去修建。与神的大爱相比,我们的行为干枯冷漠,大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做事。爱让这个世界有生机,每个人都希望活在被爱包围的世界里。但是撒旦让我们把爱深埋内心,用冷漠武装起自己来面对他人。在我理解,这里说的仁爱就是借着上帝的大爱,我们自身发出来的小爱。扪心自问,我做的不好的地方还有很多。我接受这样的自己,同时祷告希望自己可以活出耶稣基督的样子来,希望自己的心可以被爱充满,给出更多的爱给别人。阿门!

人生指南

路易斯的书和老托的书一样,每一本都让我感到平静的力量。小的时候,我觉得人生很简单,生活也很简单,只需要跟着岁月的脚步,任由年岁推移,自然生长。无知者无畏。现在才知道,人生是需要指南的,否则,迷失和痛苦太容易了。昨天夜里读完了《四种爱》,谈到友爱的章节,让我想到我生命中最珍贵的几个朋友,并且为能拥有这样的知交而深感荣幸。由此而产生的“小圈子”的骄傲,也是我们曾经亲历的,读来非常有趣和亲切。“仁爱”一章也使我感动非常。更好地去理解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受的爱,才有助于我们学会如何去肩负责任,以及施爱于人。简短地留下一个感受吧。人生指南不是用来锻炼思辩能力的,而是用于实践的。一些摘录(待续)尽管有着种种缺陷,语言中仍然包含着许多积淀的洞见和经验。我们整个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在所有的爱中,友爱最非天性,最非本能,最非与生俱来,与生命的联系最小,最爱离群索居,最无必要。友爱最不易引起情绪的波动,也不会使你面容改色。友爱从根本上说是个人之间的事,两个人一旦成为朋友,就会在某种程度上一起远离集体。友爱是人在个体性最强时建立的关系。爱情要求赤裸的身体,友爱要求赤裸的人格。在完美的友爱中,这种欣赏之爱往往是如此地强烈、根深蒂固,乃至每位成员在其他人面前都暗自深感自己的渺小。有时候,尤其是当全体成员相聚一堂,每个人都把其他人身上最出色、最睿智、最滑稽的一面引发出来时,他会纳闷,自己和已置身于如此优秀的人物当中,他会觉得自己无比地幸运。当四五个朋友在一天疲惫的远足后到达旅店,穿上拖鞋,伸展双腿舒服地烤着火,饮料触手可及,大家海阔天空地闲聊,任由思想驰骋于宇宙内外,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要求或责任,都是自由之人、平等之身,仿佛一个小时前刚刚相识,同时又为多年酝酿的浓厚情爱环绕时,这真可谓是黄金聚会,是生活——自然的生活——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

上帝就是爱

四种爱分别是:物爱,情爱,友爱,仁爱将爱划分为给予之爱与需求之爱前者,一个男人为家庭未来的幸福筹谋划策,工作,积蓄后者,孩子在孤独,惊恐时扑向母亲的怀抱我们若想对任何事物(甚至对自己)有所认识,都离不开他人我们整个的存在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没有最低者就没有最高者物爱需求之爱随着需求的消失而消失;欣赏之爱,我们不仅喜爱这些事物,还用类似上帝的口吻称它们"甚好"人爱自己的城邦,不是因为它伟大,乃是因为它属于自己情爱结交朋友不等于产生情爱,但是,朋友一旦成为故交他身上先前与友谊无关的一切就变得熟悉起来,因为熟悉,又变得珍贵阅读兴趣得真正广泛,体现在一个人能在任何旧书店找到自己需要的书若想被人爱,自己要可爱爱一旦变成上帝,即沦为魔鬼友爱我的每位朋友身上都有一些东西,只有另外一位朋友才能将其充分引发出来别人不以为然的问题,若有人和我们一样,认为它至关重要,这个人就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爱情要求赤裸的身体,友爱要求赤裸的人格友爱不是我们在择友上的鉴赏力和高品位的奖赏,它是上帝向每个人展示圈内其他人之美的工具爱者渴望的是爱的对象本身,而不是她能给予的快乐丈夫是妻子的头,前提是他应该像基督爱教会一样爱她,为她舍命仁爱寻求不必要的殉道,有意追求迫害,毫无美德和智慧可言如果我们的心需要破碎,如果上帝选择通过爱来让心破碎,那就破碎吧爱上帝胜过爱他们,我们爱他们就会胜过现在

对你到底是哪种爱?

四种爱分别是:情爱Affection,友爱 Friendship,爱情 Eros, 仁爱Charity.爱的三种起源:需求之爱:我不能没有你给予之爱:一切只为要你幸福欣赏之爱:就这样看着你也很好爱是伟大的,但是每种爱都会非常危险;0 在爱之前——喜欢“既然喜欢意味某种乐趣,我们就从乐趣说起。一种先有渴望,没有渴望就无乐趣可言;另一种自身便是乐趣,不需要渴望作铺垫。前者似饮水,而后者可以以不期而遇的香水为例。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需求之乐和欣赏之乐。”莎士比亚在描述一阵专横的情欲得到满足时:疯狂地追求,一旦满足,又疯狂地仇恨。1情爱Affection(翻译者译为情爱,但在为大家阐述这种概念时,朋友都觉得这像是一种亲情)涉及面最广的爱。类似于亲情,又类似于好感。它可能不需要对方的任何可取之处,连结各方可能有惊人的差异,任何人都会拥有的。但尽管如此,情爱也有自己的标准,即,其对象必须是自己所熟悉的。“老的”,“亲的”,“童年的”,“家乡的”,“似曾相识的”。无论是友爱还是爱情,当欣赏之爱歇息,可以说蜷身而睡时,唯有亲爱的自在和平凡可以环绕着我们。2 友爱Friendship这种爱中,在古人心目中,是最令人愉悦最灵性的,是培养美德的学校。而现代,友情甚至不被当成一种“爱”。事实上,友爱是赤裸的人格的碰撞,正如爱情是赤裸的身体的融合。这种感情是神圣的。“你爱我么?”的意思就是“你和我看到同样的真相了么?”只有当两类人发现了彼此,分享彼此的洞见时,友爱才会产生。心灵一无所有的人不会有朋友的,如果你的真实回答是“我什么也没看到,也不在意这个真相,我想要朋友”,友爱就不会产生(亲情倒是有可能)。 很多时候,朋友其实是“盟友”,互相帮助的善举不是友爱的本质。其本质更多的是“你和我看到同样的真相了么?3 爱情 Eros爱情中性爱并非真正以快乐为目的的,爱情同样不以幸福为目的。大家都知道要拆散一对恋人靠竭力证明他们的婚姻不会幸福是徒劳的,他们会想方设法和对方分担这份痛苦。但是,我们能一辈子活在这种无私的自由之中么?一个星期几乎都不可能。即使是最好的情侣之间,这种非常崇高的境界也是时断时续的。4仁爱 Charity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邻人,他们将来能否得到荣耀,这个重担很大程度上落在我们肩上。我们今天与之交谈感觉最沉闷的邻人,将来可能成为我们不自主模仿的对象,或唯恐避之而不及的任务。而,我们每天都在帮助他们向此或彼得终点靠近。一切自然之爱都可能过度(inordinate),造成这种爱过度的,不是对这个人的爱之多,而是对上帝的爱的之少。总之,不存在安全的投资,只要爱,就可能受伤,只要爱上一样东西,就会痛苦,还可能破碎。避免一切感情纠葛,不会破碎,但是会心如铁石。20世纪爱情被赋予神圣的信仰意义有了太多的阐述,成了人生最大的追求,爱情这转瞬即逝的不稳定情绪成为人类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而忽略了其他感情。完整的爱情可以完美混合所有感情,这倒是不争的事实。而本作者,关于情爱(affection)和友爱的部分更为透彻。

《四种爱》读后:爱得更哲学一些

爱不会扼杀我们,也不会自行消殒。——多恩不好意思,路易斯,用了和你的书同样的卷首语。因为和你一样,我很喜欢这两行字,并且运用得当。你是一个英国人,我是一个中国人;你是一个基督徒,我是一个哲学家;你是一个过往的人,我是一个现在的人;你是你,我是我。看,我们似乎没什么任何共同点,甚至连一个最简单的联系点都没。这一切发生在拜读你的《四种爱》之前。之后,情形当然完全两样。至少在意识上,我们扭转了这个时空,完成了一次相遇。第一部分 动机你的书被翻译得很好,装潢得很好,而且经由一个很好的人的手进入我的视线。这本身并非一个日常随便发生的事件,但也并不一定是一个具有必然结果的事件。事实上,仍然还是因为我们意识上的相通之处,使得我通过你的书连接你的意识的愿望非常强烈。我的精神生活被情感元素所奴役,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在物质层面上是自由的。误入迷途了,是不是?我像一头在非洲平原上左右唐突的羚羊,纵使天高地阔,但因为心下缺乏指南,所以不免困惑。我的情感体验开始得很早,而且似乎一直以来都没有减少螺旋上升的倾向。这期间并不是没有波折,有时浪高得似乎即将把我吞噬,但是结果却只是让我低着头站立上新的梯阶。那种孤独的不安感并没有因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深刻的见解而烟消云散。它一直在寻找着终极的答案。也许这就是我看到你这本书时所被激发的“需求之爱”吧。不仅于此,我还越来越不在乎我个人,越来越抽象成一种使命、一种平衡。有时候,我甚至能够抽身离开,以一种冷静得近乎冷漠的视角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当看待自己和看待世界的方式趋于一致,外在的美便与内在的好混合在一起,构成了这个时空当中最值得的那部分。你通过你的书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而我能够欣赏到的一部分的一部分,已经让我荣幸之至。除了你和我以外,这个地球上居于统治(讽刺的是,目前看来并非真正善于统治)地位的人类以及其他地球公民,难道不能因为我们的努力而获得他们应得的福利么?我给的答案是应该而且可以。那,就让我们开始吧。第二部分 过程《四种爱》的目录非常简单。它把爱分成五种(如果我没看错的话):物爱、情爱、友爱、爱情和仁爱。英式幽默?还是一个下马威?对此,我的态度是:爱咋咋地。重点而且唯一的重点是爱本身。序言相当明白地给本书定了基调:这是一部上帝的子民(你)关于受造物的自然之爱的作品。此刻作者的真诚和严谨已经暴露无疑。不过我不愿意在序里面过分停留,就像你也不会把注意力过多放在朋友对爱人的描述而是会急于自己当面鉴赏一样。但是,我还是记住了这句话:“爱唯有不再变成上帝,才不再沦为魔鬼。”1 物爱物爱的最大对象是自然。“自然让我认识到什么是荣耀。”但是,“你若以自然为师,它会将你已定意要学的东西教授给你。换句话说,自然并不施教。”在这两句话里的洞察力已经非同一般。我们尽管都有陶醉于自然的时候,但并不充分意识到让我们陶醉的,终其背后是荣耀;尽管都以自然为师,但看到的却是自己想看到的那部分,学到的也是自己想学的那部分。自然作为我们的“导师”,却只给我们一个命令:“看,听,注意。”我们即使在最基本的对自然的爱方面,也已经误解了“爱”。常识告诉我们,哪里有误解,哪里就隐含了代价。物爱的方式,既有需求之爱,也有欣赏之爱。需求和欣赏其实贯穿人的整个爱的体系。作者的见解非常有概括性和抽象力。回顾自身的体验,确实也逃不过这样的“公理”。《四种爱》英文原版诞生于1960年。时至今日,人类对于物品的爱好以及自然的剥夺所达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恐怕会令作者心有余悸。物爱几乎压倒了其他的爱,在需求和欣赏之间,更多了欲望的膨胀。如果再加上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则眼下整个世界的过度和超前消费及其欲望,更可以归结为潜意识本我的疯狂。这里出现了第一个有待回答的“为什么”。谈到物爱的分支——爱国,作者在肯定它自然纯真积极一面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它的缺陷。“在国家事务中采取行动的是统治者,而不是国家。”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无谓的战争的原因。统治者彼此之间的争斗,通过爱国的形式,转嫁给无辜的国民。物爱确实并不是“足够”的爱。2 情爱在这一章里,我发现自己无法确切了解“情爱”的定义。通常意义上,情爱应该包含了亲情、友情和爱情。但是作者在本章中似乎无意谈及后两者。更奇怪的是,他也无意只谈前者。如果按照对象来分,那么情爱和物爱应当都属于广义的爱,因为它们的对象都很广泛。情爱可以是父母对子女,也可以子女对父母;可以发生在人与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甚至其他物种之间,比如猫和狗。所以,我们可以说,情爱是针对关系(ralationship)的一种爱。顺着这一思路,作者首先跟我们探讨了亲人之爱。这里的例子活灵活现,有的甚至我们自己都体验过或者见识过。我们发现即使最为世人所崇尚的母爱,也有过失的时候。在我生活的这么长岁月中,我一直是在缺乏母爱的日子当中度过。我也从亲戚、邻居、同学和朋友的家庭关系当中看到母子或母女之爱失效的其他案例。相比于教科书和影视剧里理想的或者戏剧化的亲情模式,现实模式可能更加令人目瞪口呆。我见过母亲因为自己的过失在精神和肉体上对于女儿的摧残,触目惊心;也看过女儿对母亲和家庭的爱和付出原来只是换不来回报的牺牲,当这种牺牲以骗局的方式被最终认识的时候,足让人寒心。情爱并不是天然就非常健全的一种爱,在亲人之间尚且如此,更不用说陌生人和动物。“这个世界上有些女人,我们可以预料很少会有人追求,也有些男人,可能不会有多少朋友,因为他们自身毫无可取之处。然而,几乎人人——丑陋的、愚蠢的、甚至惹人动怒的——都可以成为情爱的对象,在情爱连接的二者之间,不需要有任何明显的般配。”作者的精妙见解总是随着他行文的深入而浅出。他说的难道没有道理?生活中的可怜人比比皆是,很多人甚至一生也没有认识过爱,更不用说得到过爱。这种机率,却与我们通常认为的各种“条件”或者“硬件”无甚相关,甚至也和“软件”无关——“几乎人人都期望自己成为情爱的对象。……很多人得到情爱,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美德。”“不可爱之人贪得无厌的要求有时候会落空,这不足为奇。真正令人奇怪的是,这些要求常常得到满足。”事实果真如此。看来,人与人之间情爱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在他自己的情爱很不健全,甚至在没有任何情爱的时,他窃取了只有健全的情爱才有权运用,或者说,知道如何运用的那些美好的自由。”作者说的越多,我们比照真实生活得到的印证也越多。此刻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对于观众信服系统工作模式的把握。通常我们都是需要借助自身体验,并在这些体验获得共鸣的时候,才将共鸣的对象视如己出。对于动物,作者似乎也又一些很合理的见解。“有人说:‘我把人看得越透,就越喜欢动物。’这些人对同伴的需要不能从人类中得到满足,便在动物身上找到慰藉,我建议他们检查一下自己喜欢动物的真正原因。”许多人爱动物,撇开小部分佯装的不谈,大部分确如此般描述,不仅动机不纯,而且方式有误。我从来不觉得那些拉着一根套在宠物脖子上的绳索闲庭信步的人是有爱之人。我也从来不觉得对不起人的人造环境会对得起动物。针对这些不健全,作者认为,“灵性的指导比医学治疗更为有效。”3 友爱“在所有的爱中,友爱最非天性(这样说,我毫无贬抑之意),最非本能,最非与生俱来,与生命的联系最小,最爱离群索居,最无必要。”这是友爱吗?友爱是我们个人历史里最久远的爱的形式之一,也许没有之一。但我们真正认识它吗?我们真正认识每一位朋友吗?“我的每位朋友身上都有一些东西,只有另外一位朋友才能将其充分地引发出来,我仅凭自己不足以让他展示全貌,需要有其他的光速来呈现他的方方面面。”这样的说法多么贴切。“啊,来了一位增进我们彼此之爱的人。”这样的感慨又多么慷慨。对很多人来说,真正的朋友很可能并不多。为什么这么说?“只有在两个同类人发现了彼此,不管是克服巨大的困难,用磕磕巴巴的语言,还是以我们今天看来惊人的简练的表达,分享彼此的洞见时,友爱才开始诞生。”朋友之爱来源于相同的洞见。“你爱我吗?”的意思就是“你和我看到同样的真相了吗?”或者至少是,“你在意这个真相吗?”真相可能无关痛痒,也可能惊世骇俗。友爱的基石就是对于真相的认同。正因如此,“一无所有的人无以与他人分享,足不出户的人不可能拥有旅伴。”对很多人来说,友爱所起到的作用可能很大。情爱和爱情固然深刻,但是影响范围相对有限。在这里,作者说,“每一种文明的宗教都自一小群朋友开始。”他又说,友爱既可能造福社会,也可能危及社会。即便造福社会,它具有的生存价值也不及所谓的“文明价值”。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它不是有助于社会生存,而是有助于提高社会的生活质量。生存价值和文明价值在有些时期、有些情况下一致,但不是永远如此。“每一份真正的友爱都是一种脱离,甚至反叛。这种反叛可能是严肃的思想家对普遍接受的哗众取宠的观念的反叛,也可能是追求时尚者对公认的理性的反叛;可能是真正的艺术家对流行的粗俗艺术的反叛,也可能是欺世盗名之徒对文明品味的反叛;是好人对社会弊病的反叛,也可能是坏人对社会正义的反叛。”为了应对这种危险,“如果我们的上司通过强力,通过鼓吹‘集体性’,或通过温和的手段,取缔了私人活动和自由的闲暇时间,从而成功地营造了一个只有伙伴、没有朋友的社会,他们就铲除了一些危险,同时也是我们失去了防止彻底奴役的最有力的武器。”以上,都是一些深刻的洞见。对很多人来说,友爱可能尺度很大。因此,作者言简意赅地表明,“完美的友爱的标志不是危难时有朋友帮助(朋友当然会相助),而是这种帮助对友爱不会产生任何变化。”4 爱情爱情可能是我们个人历史里最短暂的爱的形式了,仍然没有之一。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其他的爱加起来,也没有爱情“不足”,原因何在?“人既有悲剧的一面,也有喜剧的一面,两性的划分使彼此能从对方身上看到自身不易察觉的滑稽之处,当然也看到自身的可悲之处。”不仅如此,两性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互相理解。“男人已经学会了成天和各种思想打交道,知道何谓讨论、举例和证明。女人如果仅仅拥有从学校学到的知识,结婚后立即把学校传授的一点“文化”丢得一干二净,只阅读女性杂志,通常的谈话几乎无一例外是叙述,她就不可能真正融入男人圈子。”对于女人来说,我无法做任何关于男人如何融入女人圈子的猜测。也许男女之间友爱的难度,换在爱情当中也完全适用。当我说爱情“短暂”的时候,我的意思有三点:第一,个人处于“适爱”年龄的时期,非常短暂;第二,两人虽然处于爱情时期当中,可是其中真正的爱情时刻也十分短暂;第三,也许人究其本质无法和另一个人长远地保持一份爱情。关于第一点,很多人会反驳说,我一直都在谈恋爱啊。我建议你们重新检查一下自己以往的所谓“爱情”,还有再往前走走。现实是,很多人在短暂的爱情旅程之后,已经放弃求“爱”,转而求“婚”或者其他。关于第二点我不做赘述。第三点可能已经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反应。是的,我们就是如此。我看到很多读者在点头。关于这一点,路易斯说,“在爱情消逝之后,我们必须承担起爱情的工作。”我确实看到,很多人都在做“爱情的工作”。不明所以的人可能会想到性行为。其实不然,我相信路易斯也不是这么想。不过既然说到性行为,就让我们来看看他怎么说。“如果所有未经历爱情就同床共枕的人都是可鄙的,那么,人人都出自道德败坏的祖先。”——Hah,路易斯你个大坏蛋——请不要断章取义,谢谢。“性行为的正当与否也有比感情更切实、更明确的评判标准:仁爱或自私、信守或背弃诺言、公正或不公正、顺服或不顺服。”性行为是感情(严格来讲应该是爱情)的表现形式,就像拥抱和亲吻一样。所以,“人类对性爱的严肃化已经荒谬之至,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对性爱报以老式的哄堂大笑。”——亲爱的,这就是路易斯。我们不要再沉溺于性行为了——请不要断章取义,谢谢——爱情,还有哪些特质?“爱情使男人真正想要的不是女人,而是一个具体的女人;爱者渴望的是爱的对象本身,而不是她能给予的快乐。”关于爱的对象,你有没有搞混过?“爱你?我就是你。”关于爱的艺术,你有没有掌握过?“每种爱都有自己的爱的艺术。”关于爱的极限,你有没有超越过?“爱情被逼去作出他自身无力兑现的承诺。”关于爱的大限,你有没有体尝过?““一切为了爱”这个反叛的口号,实际上是爱的死刑令(只是行刑日期暂且未定)。”当我们把爱归入哲学的时候,爱已经成了一具冰冷的尸体。我想,我们都不该再继续下去。5 仁爱走过爱情,我们是如此精疲力竭。但是,生活仍继续,本文也继续。关于仁爱,它还有一个时下比较流行的近义词:“大爱”。到了这里,我们将不再停留于我们的自然之爱。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四种爱如此有限,如此危险。它们好比我们的身体,这个皮囊,这个成天吃喝拉撒的机器,这个时不时意图夺取我们意识主权的本体。但是,“大爱就这样在我们的本能、欲望和娱乐之中,为自己预备了‘肉身’。”既然有本能、欲望和娱乐,为什么我们还不快乐?我们总是太执着于自我,太执着于“小爱”,太执着于“需求”,太执着于永恒。“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不时地需要(有些人在大多数时候都需要)他人的仁爱,这种爱是大爱本身在他人身上的体现,会去爱不可爱之人。”供我们幸福地享用的爱,为什么我们自己却不去造?也许正如奥古斯丁说的:“你造我们是为了你,我们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怀中,便不得安宁。”Where are we now?像我这种想象力远远超过顺服之心的人,注定会受到公正的惩罚。我们能够轻易想象出远远高于自己所至的境界,若将其描述出来,可能会让别人以及自己以为,我们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那种境界。——C.S.路易斯第三部分 结果你的书没让我失望。你也没让我失望。第四部分 补充如果我就在这里停笔,可能要让你失望了,所以我还想补充点什么。时代已经不一样了,路易斯。在这个世界上,主流媒体大行其道。包括出版界,所有的界几乎都已沦陷。“看看我们。每件事都后退,每件事都颠倒。医生摧毁健康,律师摧毁正义,大学摧毁知识,政府摧毁自由,主流媒体摧毁信息,宗教摧毁灵性。”这样的句子放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值得细细品读。爱,已经没有多少真实性可言。看了《将爱》,接着看《最爱》,而你的《四种爱》已经难觅踪迹。当爱被以如此物质的方式传播,灵性已经被摧毁殆尽。还记得我刚刚讨论物爱的时候问的第一个“为什么”么?我其实很希望你无法告诉我答案。因为如果你能够告诉我,那么你自己可能就是为什么,或者你就是它的组成之一。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一无所缺的上帝用爱创造了纯粹不必要的造物,为的是爱他们,使他们变得完美。”你这样说的时候,可以在无数混乱的世纪抚慰众生,让我也心生感动。“那种认为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东西、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将上帝赋予我们的善保持片刻的错误想法,那种被我们的天性当作最后一件宝物紧抓不放的幻想,让我们始终不得快乐。”你说的这点也让我很触动。而我唯一要补充的是,真实排在善良之前。这世界再无我的边界。                      2011年5月4日

窥探爱的秘密

对于爱,世界上很难找得到比他分析的更好的人了。这部经典之作也实在让我大开眼界。不少人都说不相信爱,也有不少人不明白爱,那么这本书应该会告诉你,你是如何被爱着,又是如何爱着,更重要的是让你能够窥见那关于完全之爱的奥秘。

四種爱

The Four Loves 四種愛 By C.S.Lewis很久沒試過一口氣讀完整本書,提筆寫下讀後感也是這幾年以來的第一次。之前讀Satir的時候,她說,沙維亞的模式建立在愛之上。我想,很多我接觸過的社會工作手法也都是建立在愛之上。那麼愛究竟是什麼呢?路易斯在本書裏將愛分爲親愛,友愛,情愛和大愛。就讓我一一梳理。親愛發生于父母與子女,人與鄰居,人與動物之間的感情。這是一種由熟悉感孕育出來的感情,也是各種愛中最沒有歧視性的一種。但這種愛並不全然是良性的,尤其在人對它貪得無厭的時候。親愛之情是無法選擇的,上天決定了我們的家人。雖然父母會盡力為子女做到最好,但這愛並不是沒有傷害。有時是愛太少,有時是愛太多。而這天然無選擇的愛,往往將權力放在父母一邊,令子女不得不聽令。我們從離開母親的那一霎那,就開始和父母別離。因為人是個體的,也是孤獨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有了自己的認知。對父母的孝順,往往不是建立在良好的溝通上,而是因為怕麻煩,“好啦,我照做,你少念兩句喇。”中國人常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恐怕要等子女成為父母,才能明白父母那種“不能放手”的信仰。就是這樣,子女努力獨立城長,父母努力哺育,人類才得以一代代傳承下去。今年我和鬆弛交流新年計畫的時候,我對她說,新年對於家庭沒有任何計畫。她說:會考慮帶家人去旅遊嗎?我的腦海中好似叮了一聲,然後開始認真考慮在新一年帶媽媽出去旅行。這真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我們總想說等父母年邁,要好好照顧他們。殊不知那是他們可能不願接受我們的照顧。換作是我,常年纏綿床榻,需要插喉,甚至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時候,也不大願意親朋好友見到自己污穢的樣子;反而聘用專業的看顧是對自己和家人較為理想的選擇。那麼不如利用父母還健康有活力的時候,一起出去旅行,創造美好的經歷和回憶。當然,帶媽媽出去旅行,不單有經濟上的考慮;而且我們已經分開很多年,價值觀和信念都有諸多不同,我有些擔心我們是否能擁有一個愉快的旅程。但這一切未嘗不是一個好的挑戰。生活在於體驗,有擔憂,有歡笑,才是真實的生活。友愛最超塵絕俗的愛。但它會唆使一群朋友走向孤芳自賞,目空一切。友人是肩並肩的,他們共同望向前方共同的旨趣。友愛體現在“你看到我所看到的真理了嗎?”作者實在是將友情形容到了極致。當你在茫茫人海中,找到那個和你分享共同旨趣和真理的人的時候,真是無比的開心。這會讓人覺得他是被別人所明白的,所以他不是孤單的。雖然我們會在人群中選擇朋友,但遇上心靈相通的朋友,實在讓人滿懷感激之情。多謝上天在對的時間將對的朋友帶臨我們身邊。友愛確實使人謙卑。我總會在朋友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多多向他們學習。但友愛也會形成“小圈子”,排斥圈外的人,使自己清高無比。這也是我需要留意的地方。情愛性與愛的複合體。可以點燃人無私的犧牲奉獻精神,但也潛伏著可以叫人走向自毀的因子。我很贊同作者將性與愛分開來看。性本來是純然中立的,沒有對錯的,它是人本能的需要。如果硬要將沒有愛的性劃分為污穢不潔的,那未免太過道德至上。而有愛的性,將性的對象絕對化,唯一化,再不能接受別人的插足。我聽說人們在天堂是兩個人背靠背連在一起的,而我們下到凡間,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天堂中和我們背靠背連在一起,從未蒙面,卻互相照顧的另一半。有些人找到了,有些人找錯了,有些人沒有找到,還有些人突然發現自己的另一半是同性。=.= 所以父母的催婚不用理會,因為社會壓力不能帶來正確的另一半。家長總是強調“我就是不放心你,希望有人照顧你”,他們是用情愛有可能轉化為親愛之情的事實掩蓋了情愛本身。我也認同作者所說,情愛是短暫的。如果婚姻是愛情的結果,我想將這結果設定一個時限。比如婚姻只維持一年,如果令雙方滿意再續約。這可以在享受激情烈愛的同時,不讓人因為法律的束縛而成為怨偶。須知有些情愛是無法轉換為親愛或者友愛的。雖然這三種屬世的愛都有風險,但作者仍然鼓勵大家不吝去愛,唯有嘗試去愛,才能體驗人生。大愛大愛是恩慈。是無所求的愛,它不以自己的立場為立場,而只求能給予被愛者他本人所嚮往的東西。愛那些本來不可愛的人。這需要包容和體諒。在我學習社工的時候,老師說,社工的精神,其實來自於宗教中無條件的愛。我想,這本書將這種無條件的愛清晰地表達了出來。我想起老師在畢業後問我們:為什麼要做社工呢?我在心裏回答,那是因為我相信公平和正義,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令這個社會更美好;另外,服務使用者在接受服務後開心的情緒令我非常有滿足感,這也是支撐我繼續工作下去的原因。當我踏入工作的第二個年頭,這想法改變了。當然公平和正義是我繼續堅持的;但我不再是為了自己的滿足感而工作。別人說“你做社工呀,好有愛心”也不再令我心頭竊喜。因為我實在知道自己並不算是很有愛心的人。工作是為了帶給服務使用者好的轉變和成長,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幫助。我發現每個人都有潛力去向著好的方面成長,而成長是不分年齡,性別和任何背景的。這種向著“全人”(wholeness)的成長,會帶給他們裨益,至少帶來新的思考。這成長亦可能發生在原本不可愛的人身上,但這絕對值得去做,去努力。我常提醒自己,不要被事務的外表所蒙蔽。人有污穢,人有不潔。為何我們覺得嬰兒滿身屎尿是可愛,並精心照顧;卻認為老人大小便失禁是噁心,是晚景淒涼,甚至遺棄不顧?這只不過是人的不同表像罷了。我未污穢,只是時間未到。我還對自己的工作心懷感激之情。因為在參與和經歷他人成長的同時,我也有機會時時反省自己的不足,令自己得到很多的成長。這份工作令我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使我更真實地體驗生活,體驗感情和愛。本書還寫道,信仰耶穌,要“恨”父母,妻子,甚至自己。這是很有意思的一句話。這“恨”並不是仇恨,而是堅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則。與至親的人理念不同,確使人痛苦,但不要忘記人生而是獨立的個體。雖然有愛相助,卻不能忘記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則。人要愛自己,愛自己的原則,才有能力去愛人。而“恨”並不是要我們和親人分離,而是尊重與包容,而是溝通與救贖。愛帶來愉悅,也會帶來傷害。但唯其如此,令我們的生活充滿了不同的風味。有愛的人,必有勇氣,在愉悅時保持清醒,在受傷時承擔責任。我想,這本書不止討論了愛的種類,還討論了如何去愛,令人充滿勇氣。

爱的真谛

读完路易斯的《四种爱》,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爱一旦变成上帝,亦即沦为魔鬼。”纵观周遭的人,我们还在沾沾自喜自己还算比较有爱心的,比如:地震中怎样的去怜悯灾区的人,关心某某弟兄姐妹等等。但剥开我们道德的外衣,敞开我们内心的最深处时,因着罪的缘故,我们的爱或多或少都带有某种病态,只是各人深浅的问题(包括我自己也是)。曾经,我也骄傲的对自己宣称:“我认为在我的生命当中最最重要的是爱:爱人以及被爱。”可是殊不知,没有上帝的爱是如此的短暂、无力,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亦即转变成嫉妒、怨恨。我们这些被造的人要么爱的不够(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要么爱的“粉身碎骨”(沦为魔鬼)。《四种爱》包括人人通常都能感知的物爱、情爱、友爱、爱情和需要上帝的恩典介入的仁爱(上帝是爱。《约翰一书》4:10: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爱又划分为给予之爱和需求之爱。物爱、情爱、友爱、爱情若没有上帝之爱(仁爱)的光照之下,呈现出来的总是一种病态的爱。诚然,我也不否认爱确实很伟大,甚至(给予之爱)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正如路易斯所言,正是这些伟大的爱,一旦失去上帝的爱的归正,也最容易沦为魔鬼。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是如此贪婪的渴望得到女儿们的爱,大女儿高纳李尔说:“父亲,我对您的爱,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我爱您胜过自己的眼睛、整个空间和广大的自由;不曾有一个儿女这样爱过他的父亲,也不曾有一个父亲这样被他的儿女所爱;这一种爱可以使唇舌无能为力,辩才失去效用;我爱您是不可以数量计算的。”二女儿说:“我跟姐姐具有同样的品质,您凭着她就可以判断我。在我的真心当中,我觉得她刚才所说的话,正是我爱您的实际的情形,可是她还不能充分说明我的心理:我厌弃一切凡是敏锐的知觉所能感受到的快乐,只有爱您才是我的无上的幸福。”小女儿考狄利娅说:“真遗憾,我是个笨拙的人。我不会把我的心涌上我的嘴里。我爱您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父亲,您生下我来,把我教养成人,爱惜我、厚待我,恪尽我的责任去回报您是我的应份,我要服从您、爱您、敬重您。我的姐姐们要是用她们整个的心来爱您,那么她们为什么要嫁人呢?要是我有一天出嫁了,那接受我的忠诚的誓约的丈夫,将要得到我的一半的爱、我的一半的关心和责任,假如我只爱我的父亲,我一定不会像我的两个姐姐一样再去嫁人的。父亲,我年纪虽小,我的心却是忠实的。”李尔王对小女儿勃然大怒:“凭着太阳神圣的光辉,凭着黑夜的神秘,凭着主宰人类生死的星球的运行,我发誓和你断绝一切父女之情和血缘亲属的关系,把你当做一个路人看待。从现在起,直到永远。”人人就是这么喜好好言好语,最不可爱的父亲(或孩子),心中也可能充斥着这种贪婪的爱,但它最终只会给本人和其他家庭成员带来痛苦,家庭环境会变得令人窒息。圣经告诉我们要“爱人如己”“要爱你的仇敌”,我们往往爱不起来,也爱的不够。因为我们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爱,唯有我们谦卑的来到上帝的面前,去亲身体会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爱,然后依靠着圣灵让上帝是爱源源不断的提供爱的动力,我们才能爱的火热一些。爱的对立面是恨,我们可以更好的从恨的方面去理解爱的真谛。《路加福音》14:26: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亲、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爱我胜过爱”原文做“恨”)。“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恨这个字?大爱本身竟然命令我们去做平常意义上是恨的事情——心怀怨恨、对他人的痛苦幸灾乐祸、以伤害他人为乐,这在字面上就几乎是自相矛盾。我认为,主耶稣在这里所说的恨,与他对彼得说“退到我后边去吧”时,“恨”彼得的意思相同。恨就是在魔鬼利用你心爱之人的口说话时,不论他的口吻如何甜蜜、哀婉,你都坚决反对,一概予以拒绝,不作任何让步。耶稣说,一个人若竭力侍奉两个主人,他就会“恶”这个,“爱”那个。这里谈论的无疑不是单纯的情感——爱与恨,而是他会忠于、赞成其中一位主人,为他效劳,却不顾另一位主人。我们再来看看上帝所说的“我爱雅各,而恨以扫”(《玛拉基书》1:2-3)。在实际故事当中,上帝所谓的“恨”以扫是如何体现的?这种“恨”与我们预计的完全不同。我们当然没有任何理由认为,以扫的结局很悲惨,最终沦落为失散的灵魂。旧约无论在那个故事里还是别处,都没有提到这类事。就我们所知,从任何一种通常的意义上看,以扫的尘世生活都比雅各幸福的多。经历了种种失望、羞辱、恐惧和丧亲之痛的是雅各,不是以扫。但是,他也拥有以扫所没有的:他是族长,延续着希伯来传统,传递着上帝赋予的使命和祝福,成为主耶稣的祖先。看来,“爱”雅各的意思是接受雅各,让他担负很高(也很痛苦)的使命;“恨”以扫意味着,上帝认为他没有“达到理想的标准”,无力担负那个使命,上帝“拒绝”了他,没有拣选他。所以,当最亲近、最心爱的人妨碍了我们去顺服上帝的时候,作为最后一着,我们必须拒绝他们,或不再视他们为最亲近、最心爱的人。上天知道,这在他们看来足以像恨。我们不可按照同情心来行事,对他们的眼泪、恳求必须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我而言,生命最重要的东西是爱,而唯有在上帝里面,爱是“恒久,忍耐,不自夸,不嫉妒,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那毫无疑问的,在我生命当中,最重要的是上帝他本身。一、“上帝让我们分享他自己的给予之爱,这种给予之爱与他纳入我们的天性中的给予之爱不同。我们天性中的给予之爱为对象谋求好处,从来不是单纯为了对象本身。它们谋求的好处不是偏向于自己能够给予的,就是偏向于自己最想得到的,要么就是符合自己为对象生活的预先规划。但是,来自上帝的给予之爱——在人身上运行的大爱本身——则完全是无私的,它渴望那些于对象本身最为有益的东西。”二、“对上帝的超自然的需求之爱,它来自上帝的恩典。”“人是受造物本身就决定了人有需求,而这种需求又因为人的堕落无限的增加。上帝的恩典赋予我们的,是对这种需求的彻底承认、清楚的意识和完全的接受(即使不完全接受,有所保留,至少也是乐意接受)。因为,倘若没有上帝的恩典,人的愿望和需求是相互冲突的。”三、“上帝也会改变我们对彼此的需求之爱,这种需求之爱需要同样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不时地需要(有些人在大多数时候都需要)他人的仁爱,这种爱是大爱本身在他人身上的体现,会去爱不可爱的人。”“我们一旦允许上帝进驻我们心中,他就不仅会改变给予之爱,还会改变需求之爱,不仅改变我们对他的需求之爱,还会改变我们对彼此的需求之爱。”

爱不会扼杀我们,更不会自行消损

现代化社会大概很需要摩天楼。于是,有人把桌腿当作房子的支柱;或者以为,一根支柱就能撑起整栋房子;或者以为,有了房子便可以不要地基……——我们或许就是这样的人。而C.S.路易斯写这本书,或许是为使读者明白,人生大厦须由多少支柱方可矗立,明白这座大厦需要如何搭建地基……书本内容清新淳纯朴,而又发人深省。深情款款,不卑不亢,柔和谦卑,透彻深邃。路易斯落笔轻盈,却不苍白。他洞见丰富,笔触亦饱含感情,处处流露率真无比的赤子之心。虽然人们对于他的系列小说《纳尼亚传奇》太过热衷,但他的另一重要身份是基督神学作家和宣教家。因此,他思辨的字里行间闪耀着神性光辉。路易斯被现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被剑桥大学聘为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英语文学教授。但人文学科的泰斗写的文章,说理清晰得令我惊叹。通篇文字交织着理性与信心,但全无冷冰冰的说教。坚定而不专断,深邃而不晦涩,理智而不冷漠,温柔而不缠绵,旁征博引而又深入浅出,逻辑严密而不呆板凝滞。细读他的书,像是得到灵魂的洗礼。如书本封底何光沪先生所写,我们常常没能把爱想透——把爱看得太简单,或混同于他物。我们常常只用男女之爱取代别的爱,眼光太狭窄;我们有时对爱过于信赖,或近乎崇拜,把它当成上帝。——《圣经》说,“上帝就是爱”;但人间的爱并不就是神!“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比在其他任何时代更甚,又已经变得及其脆弱。它已经成为人生最大的支柱,或最后的支柱。”而我至今相信,爱永远不会在世间消亡。物爱、情爱、友爱、爱情、仁爱……广义的爱,伟大且长存。突然想起刚看过的日本某恐怖片,其中有个过目不忘的情节:女主角趴在桌上小憩,突然从房间的一端爬出个淋漓狰狞的女鬼,张牙舞爪地扑向沉睡中的女子;而此时桌子下突然出现女主角已故母亲的身躯,伸出手来紧紧握住女儿的手腕,并使她惊醒,女鬼随即消失。这是通篇惊悚情节中少有的亮色。亲情的力量,是那么无私并不求回报,即便已化作亡灵,依然要陪伴在爱女身边,尽最大的努力,庇护她免遭邪恶吞噬。我很庆幸,自己拥有过并拥有着一切足可称道的爱。亲人同我血浓于水,朋友陪我共渡朝夕。有时觉得自己正值青春年华,不该学着老人看清世事,却又确信自己的确还年轻,以至于享受着这种深厚的爱,反而会担心承载不住。恐怕只有更多地一再地付出,才可回报太多人献出的脉脉深情。有看得很透的人,深谙他那一身恶习,却仗着带神秘感的距离,同别人假意甜言蜜语,将自己掩饰得天衣无缝。我常凭此为他人感到悲哀,又为感动于自己来之不易的浩大幸福。只希望爱的光芒能惠及更多的人。我欣赏路易斯清晰优美的语言、生动贴切的类比、独特深刻的洞见,却为华东师大出版社所出图书的定价心存不满。130页的纤薄册子,却卖到19.80元。书本内容优雅,译者也尽心尽力,但定价并非仅同此有关。合情合理的定价,自然会吸引到更多倾心于书本的读者。我另有一本路易斯的著作《痛苦的奥秘》,137页18元,8万多字缘何如此。但本着读者们对好书的热爱,这点原本同书册无关的“瑕疵”也就忽略不记了吧。P.S.路易斯著作系列:《从岁首到年终》: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15479/《返璞归真》: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66374/《四种爱》:http://www.douban.com/subject/2568268/《痛苦的奥秘》: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66232/《卿卿如晤》:http://www.douban.com/subject/2066445/《地狱来信》《路易斯日记选》《写给孩子的信》《诗篇撷思》《裸颜》:http://www.douban.com/subject/2997496/《文艺评论的实验》《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纳尼亚传奇》:http://www.douban.com/subject/1000353/

爱情,天堂与地狱并驾齐驱的情爱

爱情,我始终认为是我们一生除了上帝之爱的所有羁绊中最重要的一种情爱,在我未读这本书之前,对待爱情我是渴望的,甚至觉得是遥不可及的,因为一直以来都认为爱情是美丽的,高尚的,值得向往的,不过当我看到路易士对爱情的分析后发现,原来真正的爱并不是这个样子,这也让我自己反思了下自己的情路,并从中发现和解决了一些以往未困惑我的问题,说实话,一直以来我总把爱情当作是建立在缘分基础和相互喜悦的过程中的情感,但是现在发现原来爱是这么的复杂,甚至让人惧怕。。。也许路易士说的是对的,爱情本身就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自我控制力的因素等导致最终成为悲惨命运的羁绊,也许我们也不应该把导致这种失败的责任归咎到其他方面,毕竟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自身而起,真正的爱情是有合适的缘由和最终目的作为导向的,也不单单是两个人情感之间的事,它仿佛是一块礁石,可能会撞翻船只,也可以作为漂流者暂时的归宿,只有把爱情放入生命长河中才能发现这块礁石的美丽,也才能赋予它更多的意义。不过总的来说这本书可圈可点,像他自己说所的,当一个人对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发表意见和看法时候简直是愚蠢,我万不敢说路易士愚蠢,也不认为路易士对待爱并不专业,只是抛开内容我认为路易士的《四种爱》还有有点复杂(尤其对待爱情描述),或者说琐碎的细枝末节太多,不过总体而言这还是值得一看的一本书。


 四种爱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