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吧.北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说吧.北京

出版社:上海文艺
出版日期:2007-1
ISBN:9787532130863
作者:李江树
页数:288页

书籍目录

张承志序一、人与故居鲁迅在北京的四个住处张恨水和砖塔胡同李莲英在北京的豪宅康有为与南海会馆谭嗣同与浏阳会馆大刀王五蔡锷和棉花胡同老舍的“丹柿小院”张之洞的书楼文天祥祠和于谦故居杨昌济和豆腐池胡同15号香妃寺“公车上书”和杨继盛故居翁同龢与东单二条郑和故居三不老胡同北沟沿梁启超故居赛金花与陕西巷帽儿胡同婉容故居黑芝麻胡同奎俊府二、京城格局中轴线北端的元代古桥——万宁桥北京老城门永定门钟楼——北京的中轴线北部终端筒子河北京老城墙永定河古渡口前门楼子地坛广安门朝阳门宣武门东直门西直门崇文门天安门长安右门安定门正阳门阜成门左安门右安门广渠门东便门东安门 中华门西华门清末的外城城楼地安门三、京城八百年京城八百年北京的刑场北京八个有情趣的地方京城鸽哨妙应寺白塔旧京会馆烟袋斜街长河风光……四、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五、老北京生活后记

作者简介

中国人很难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所以人们总是看见枯燥的争论在不休地上演。惟有一个例外是环境问题;愈来愈多的人被卷了进来,购置山林的、义务植树的成了风潮,呼吁保护环境的大军,渐渐壮大遍及一切阶层。
  除了对沙漠化自然关注的绿色行动主义,对文化环境的爱怜目光也在对焦。义愤填膺的声浪干涉着粗野短见的施工队,人人都成了文物保护者。强调讲究的文化,痛斥浅薄的建设,老外特别来劲;常听说哪位欧美国籍的夫人,在不辞辛苦地阻挡拆迁、保卫胡同。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社会进步呢?但任凭什么,也挡不住隆隆的工地轰鸣。一座城市又一座城市,历史的积累和宝贵的遗存,还是依次被拆光毁尽。雷同的十字路高架桥,使本地人找不到家。乏情的银行楼大商厦,把粗犷北方和阴柔南方,统一成一个可憎的模式。在酷似上世纪70年代简易楼的种种叫卖欧陆加州的楼群中、更绞尽脑汁添造了鸟巢和锅盔;洋专家利用新潮的官僚心理,给害羞不已的都市再造一个词,一个叫做“市”的词汇,被滥用得暧昧可笑:不仅有若“定州市涿州市”之类的汉字悖义,在古老的草原上,你能理解如“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市满洲里市”这样的招牌么?而肆虐于市的瘾头似乎还远未过去,人们正静候哪天出现“中国市北京市八达岭市”的正式颁布。唐宋传奇中的天下军州、历史地图上的州府路道、哪怕革委会时代的县地省,一切历史沉积结晶的人类聚落描述——州、府、省、县、镇、集,无论大小轻重,不问功能内涵,都变成词义不明的“市”。头上是一刀切的高度,眼里是白晃晃的瓷砖,耳中再听着铲除古迹的消息,单调和疲惫的尽头,使人不再喜爱自己的家乡。
  所幸这毕竟是一个允许议论的领域。如保护树林一样,谁都可以对破坏古城风貌者,狠狠骂上几句。甚至国家的标志剧院尚未落成,就读到咒它“王八蛋式建筑”的文字。最早的呼吁者,那些在这个领域尚带有浓烈政治意味时呼吁的人们,其实早已绝望地沉默。
  也许,对我们这个感性迟钝的民族,惟有到了历史城市消亡的时刻,对城市史的观察才可能开始。非要到了仿古街道一条条被伪造出来、而且错觉随之发生,连我们也真要把它们当作古迹——新历史城市就这么差强人意地登上了舞台,管你愿意与否——人才静心转过身,注意珍贵的历史城市。
  人类文明的进程,在远古的岔路口上分开的时候,城市的类型,呈现了不同的思路。也就是说,我们拥有的城市,其实在最初就有一些先天的弱点。今天有心思地比较了地中海的一些名城,才发现它们沿袭了不同的规划。
  比如,格拉纳达是在一条山脊上,沿着山势走向和起伏,先营造了宫殿即王城。然后在要塞的墙外,随意地兴起了百姓的民居。广场即是市集,借邻家外壁做我家的前墙,顺着几户邻里的小径,勾连成城市蛛网般的通路。家居和土地的私有,限制了国家的霸道意志,一个街区与另一个街区之间是交通大路,它们沿着泉眼流水,给后代留下了改造的依据。都市营建中,借助自然的思路,使人类获得了说不清的好处。千年过去之后,整个那种布局,更显现出一种迷宫的魅力。难怪数百步之内的王城和居民区,阿兰布拉宫和阿尔巴辛窑洞区,两处都早早被定为人类文化遗产。
  而在中国人的脑子里,规划就是礼制。从《周礼·考工记》的时代,九经九纬的大平面,任凭改朝换代沧海桑田,未曾有一点更改。这是统治者逞示威严的平面,而不是居住舒适与合理的设计。这样的布局规划,必然把城市选择在平原上,而平原城市除了对水患与战争的无力,它放弃了建筑的落差,其实也就是丢失了城市的奥深。
  礼制规划的缺陷,不能单从平原的安置来追究。僵化的不仅是切豆腐式的划分,理念中的其他因素,也使城市难得长命。不用说安阳的殷墟,不用说《清明上河图》的汴京,即便那万国来朝的伟大长安,它天下闻名的里坊,为什么后来荡然无存了呢?值得反省的例证不胜枚举。喀什噶尔也坐落在平原上,它的魅力为什么那么诱人呢?顺便说一句:喀什市的愚蠢改造,也正以消灭魅力为纲领,以九经九纬为图纸,日以继夜地进行着。
  除了平面之外,建筑材料也是一处软肋。从殷墟到战国的高台(如赵国丛台楚之章华),古代的材料只有夯土。木头加夯土的速朽,是不言而喻的。后来添些硬材料,中国建筑走上了漫长的土木材料之路。这种建材作为城市的细胞材料,它的易损速蚀,造成了古代建筑的保存难度。它无法和比如地中海东岸的阿拉颇,那座石筑古城相媲美。遍地的古建筑,其实都必须百年一落架,三十年一补修,看似碑文上写着远溯唐宋,其实眼前的寺庙殿堂,一色几乎都是清代重建。我们缺乏使用石头的传统。无边的平原上,昔日星点分布着烧砖窑,今天到处兴建着水泥厂。那么也就没有如阿拉颇,没有那种沿着地中海的、上溯纪元前后依然巍峨屹立的罗马遗迹。土木材料的廉价和限制,滋生着都市营建的投机和短见。抽时间遛一遛石材市场开人眼界:原来根本就没谁打算建一座石头的建筑,只有人把石头切成片,“干挂”在劣质材料的骨头上!
  如此建筑,如此建筑堆积而成的城市,它的难存韵味,它的历史遗存,早已是危若累卵。
  布罗代尔在《地中海史》里归纳了早期资本主义城市的一些要素,诸如城市诞生的地理原因,以及它与市场和交通的关系,城市的官僚、商业、工业、手工业、宗教、军事等诸多功能,指出了城市含有的粮食、政治、交通、人口等病灶,最后总结了城市的银行时代。他说:“如果说城市生活是分阶段发展的,那么,它也是分阶段衰退的。城市的诞生、发展以及衰落与整体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城市在衰退过程中,陆续放弃它们的力量根源。”(商务,第一卷,P468)
  但在16世纪导致资本主义城市兴起的交通因素,尚未如今天一样发展为城市之癌。交通是城市的脉管,它一旦痈肿发炎,城市便高烧瘫痪。发展交通,这是一个神圣的名义。交通难题是一切阴谋和腐败的掩体。房地产的巨额利润,当然也在这种掩体背后暗暗计算。城市是脆弱的;仅仅一个交通的借口,就可以把每一个北京胡同的路口都变成立交怪物。城市里的人更是脆弱的;工程队和开发商的背后是“不可抗拒力”,人只能接受从自己的家离走迁徙的判决。隔离桩、铁栅栏,为了交通七十老翁在爬高高的过街桥,然而汽车仍然如蝗灾般疯狂涌来。拓宽,把每一条路都拓宽到80米、100米,碍事的九经九纬,可以在它的81个交叉点都建起恐怖的立交桥。不远的未来,可以畅想人行横道上挤满了摆渡般的过街公交车。区区胡同就盛不下你的乡愁么?为了交通、汽车、楼盘,为了长官意志和肥腴利润,可以把一切文明剜骨剔肉,拆个精光!
  我想起摩洛哥的菲斯城。那座古城连同今日的生活,都是联合国的文化遗产。它也建在一个大致平坦的地面,材料也不是坚硬的花岗石,它居然用毛驴车的单行线对付交通问题。关键是在那里的城市建设中,对文化的珍惜是绝对的,如同禁忌一般,没有人敢动古城一根毫毛。而在缺乏社会监督和异议表达的规划中,毫无禁忌,惟有霸道。
  曾见过郑州底层的旧景顷刻消失,又看到昆明木造的老街逐间拆毁。前年不见了伊犁汉人巴扎的风情,此刻又目击喀什的帖姆巴旦被围困——城市如同历史,脆弱且可以涂改。遗憾已经化成了悲哀,早已是墨虽浓惊无语。难道我们竞相传递古城拆毁的消息、难道我们比赛对滥拆运动的诅咒么?再听到谁絮叨北京的胡同,我感到心烦。

图书封面


 说吧.北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最近在看这本《说吧,北京》,然后才突然感觉到了与这个城市的一点关联。过去的几年,几乎在自制和忍耐中度过,却失去了也许最好的几年光景好好观察这个身处的城市。仅2000年开始,又有一批批的胡同,古建筑被拆毁,至今已有7,8年了,这数年中如果我又失去了去走访这些珍宝的机会。数年中,北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自2001年申办奥运成功起,北京,这个本来就是一个朝向工业化城市迈向的城市更加快速度开始大兴土木。现在行走于街区,主要干道上,无处不见的绿色网包裹着在建工程,大型起吊机巨人般屹立眼前,头上没准就悬着几百公斤重的水泥板。胡同越来越少,王府大院所剩无多,市井小道更是无处寻觅。我曾记得,当初对于北京的印象,胡同口,拴马石,上马石,四合院,树荫下,大蒲扇,竹摇椅,外加到处跑跳的儿童和在一旁穿着大背心的爷爷奶奶们。如今这种景象怕是在二环内也难得见到了。清一色的高楼广厦,写字楼,soho,金融街,老百姓挤破了头做房奴都要塞进去的住宅小区,偶尔的绿色算是绿化环保,价格不菲的车库是物业公司赚钱的渠道,没有了旧式胡同中的人情味,也没有了小巷中独特浓郁的市井味道。提到北京的古建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故宫了吧,但是就那么一个显示中国建筑文明的建筑如今也像是硬被塞进了高楼大厦间,如同放大了的乌镇一样,四处都是不相干的商业楼房。里面是深沉含蕴的古老中华文明,四周却是被房地产商高喊而日益高涨的地皮房价。这中景象只能让我想起来裹着小脚的清代老太被一群来自21世纪身着比基尼的美女模特们围绕身旁的尴尬画面。正如此书所说“没有胡同的故宫和没有故宫的胡同都不是北京。皇家文化和京城市井文化相熔融,才突凸着一个沉积着历史的北京。”(P153)而现在的北京除了让我联想到长安街的那两排现代建筑,刺眼的玻璃大厦外,很难让我感受到我曾经印象中的那个她了。书的作者李江树也表达了对北京改造的忧虑和感慨。而我也受他的文字和思考很多,希望北京不要变成那些二流的纽约,伦敦吧,希望她还是保持自己的独特古韵,让后人能继续享受这份文化与文明。
  •     《说吧,北京》——李江树。说实话,看这样一本书对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很挑战的。说我脆弱也好,说我敏感也罢,我都承认。不过人不都是自己贱的么,越难受越想挑和自己的。也挺好,直面人生呗!准确说这是一部关于城市文化的论述,有点冯骥才的风格,只不过移根北京这方沃土而已。大量的图片照片,记录着北京胡同和角头(胡同的前身)。这感觉有点像说你在山西跺一跺脚,出来的就是拌着醋的原煤似的,在这片叫做北京的地方,可能你脚下踩的某一块砖,就曾经沾过革命志士的鲜血;你身边的某个破败饭馆的后厨,就是文坛巨匠创世之作的诞生地。书还没看完,可碰巧看过的这几章竟都是我曾走过的。张中行曾评价:“散文,最上乘的是周氏兄弟,一刚劲,一冲淡,平分了天下”。鲁迅和周作人这对文坛兄弟矛盾冲突的一生,爆发点就从北京的八道湾开始的吧。八道湾是周氏兄弟在北京扎根的始点,虽然最终成了周作人一人的“苦雨宅”,被周海婴怒斥为“汉奸的旧居”而被夷为平地,可作为历史的见证,这里毕竟见证着《阿Q正传》等等一些列文章的诞生,像作者说的,哪怕不作为鲁迅故居,叫做周家大院也是该保留的啊!可现在西直门内的八道湾,恐连破败的房梁也觅不到踪影了。说走过,并不是八道湾,而是鲁迅在北京的第一处居所——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7号绍兴会馆。鲁迅在初到北京的7年里,还没有开始文学创作,一直居住于此。发现这个地方纯属偶然,只是不知名胡同里不知名的一个院落,倘不是今天这本书,恐怕也不会知道曾经徘徊的道路竟是巨匠故居。翻出来手里的照片,也更清楚的感受到书中图片和文字记载的强大反差。依稀记得绍兴会馆周围还有谭嗣同故居,果然,书的第二章讲“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时,我又看到了熟悉的照片。还有菜市口西南的烂漫胡同,经常路过的地方,竟然是谭嗣同的出生地。呵呵,原来还是在无意间走过不少地方的嘛~
  •     居住在一个城市许久,你的喜怒哀乐都伴随她渡过,她会伴随你慢慢变老。岁月的痕迹写在她的脸上,也写在你的脸上,她变得沧桑,你变得成熟,她历久弥新,你焕然一新。天人合一,这符合中国近三千年的道家思想。但这种感觉没有发生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她的面孔被涂满重金属一般的SK2,CD,蓝蔻,一股脑的都用上,也不管老太太适合不适合,强弩,蛮干。一层层岁月的痕迹在她脸蛋上正慢慢的消失,,反而出落的像一个今年20,明年18的姑娘,让我看不清,琢磨不透。我不知道根结出在哪,只是隐约觉得这违反自然规律,她过了青春期,脸上已经不长痘了。年初,江叔送了一本他的新书,从打开书的第一页到合上书的最后一页,用了6夜,近30个小时。心肿胀了七八十回。感觉很要命,前两日看报,新前门大街重组,烦死哲,阿妈你都来了,天兴居,便宜坊望尘莫及。真的是什么都留不下了,welcome 拆哪儿,逮哪儿拆哪儿!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曾写道:“人的一生总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记的,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北京有三千余年的建城史,始于周武王七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有八百余年的建都史-始于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蓟国的城墙已不存在,在广安门内大街树立这一块牌子,告诉人们这里有过。元大都的断壁残垣边建了一座不收费的公园,周边有10几个酒吧,歌厅,喧嚣着这孤漠的遗址。胡同是蒙语,元代有400多条,明代1200余条,晚清2070条,1944年3200余条,1949年6500条,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2500条,去年1320条,而这1320条中,保存格局的,仅430条。这些数字说明了什么?!一个城市的气节正随着这些胡同荡然无存,从书中我看到了一幕幕惊人的史实:谭嗣同于1889年9月24日晨,于宣武区北半截胡同41号浏阳会馆内他的“莽苍苍斋”书屋前静待捕者,之前的几日他对梁启超说道: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末;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这名“召后起”者在死牢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刑车路过鹤年堂,鹤年堂的掌柜王圣一拿出祖传的安神镇惊药“鹤顶血”分发“六君子”,然“六君子”在秋阳下肃然而立,并无一人接受……张之洞在1909年10月4日在东城白米斜街去世,临终给儿子留下遗言:无负国恩,勿堕家学,比明君子小人义利之辨,勿争财产,勿入下流。1457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于谦被斩于西市(如今的西四十字路口处),百姓冒死到刑场祭酒,烧纸钱。锦衣卫到于谦所居住的西裱禙胡同23号抄家,发现此居仅蔽风雨,除了简单用具和兵书数卷,一无长物,特务们全哭了。杨继盛,明进士,因《请诛臣疏》,为民请命,被枉杀在西四牌楼,临死前从容赋诗: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为了事,留与后人补。340年后康有为,梁启超补了他的遗愿,在他的故居宣武门外达志桥胡同的松筠庵发起了又一次的牛逼上书--著名的“公车上书”,就此打破了清朝200多年来“士”不得干政的禁令,这也是“戊戌变法”的前奏。清朝名妓赛金花于1936年11月4日病逝于家中,宣武区永安路北居仁里16号,(现在还在,通过SOGO六层的美食城向东望还能找到)。当时的京城的《立言报》第一时间得到消息,主笔立即撤换原版面(那时候好,不用政审),发出独家新闻,当日的报纸被抢购一空,报界名流吴宗祜赊帐为赛金花在鹤年棺材铺购买棺木,掌柜的念赛金花阻止过八国联军的暴行,半价出售,各界吊唁,募捐,组织了“赛金花助葬筹办处”,金花姑娘的墓碑目前仍然保存在“与君一醉一陶然”的陶然亭。写过《正气歌》的文天祥临死前对忽必烈说:愿赏一死足矣。临刑前,老文还向百姓打听,何方是南(意思是面向故国-南宋),他在一张凳子上端坐,向南方遥拜后从容就斩,临刑前半个多小时,忽必烈还下旨,只要文丞相肯归顺,立码当朝宰相。无奈血光顺落,百姓们自主的离开了这条柴市(交道口的以南的府学胡同西口,交道口方向的十字路口处),从此,这里变萧条了,百姓不愿意在文丞相就义处做买卖。最惨的是袁崇焕,明.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上将),因皇太极的离间计,被昏庸的崇祯定位通敌谋反罪。判磔刑(剐三千六百刀),也是在西四牌楼,刽子手的刀没有用上,百姓蜂拥而上,用剪刀,用牙,铰,咬,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那年,这位“两肋中箭如猬”,曾冒死与八旗军激战10小时之久的袁崇焕46岁,康有为在《明袁督师庙记》中说崇祯:自坏长城,而国亦殇灭。袁崇焕的一佘姓部下冒死暗夜盗取了袁的尸体,葬于广渠门的一处荒地,数年后,弥留之际告诉家人:埋在袁将军旁,佘姓后人不走仕途,佘家永为袁崇焕守墓。三百七十多年过去了,佘家的第十七代守墓人佘幼芝老人被政府勒令搬迁,位于崇文门花市斜街52号的袁崇焕墓被国瑞城,新世界包围着。我就此停住,一片空白。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图片太多,介绍不够,有点泛泛
  •     怀念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怀念一个不复存在的经典。 ------------------------------------------------------------------ 怪不得没有归属感咧
  •     大一时看的。那时痛心啊,破坏文化的罪人啊。
  •     虽然说的是北京,说的是城市,关乎人,关乎历史
  •     我很清楚自己对北京就是一种愚爱。寻访古迹,听故事,特别是那些风花雪月的事。
  •     拆掉了故人的踪迹,这座神秘的城市也慢慢走向死亡。“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事情:一个有着最伟大城市设计遗产的国家,竟如此有系统地否定自己的过去。当欧洲人还在和猪分享着他们的陋室的时候,古代长安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恢弘的城市了。北京的新建筑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城市的身份和特征。北京失去了都市感,成为杂乱无章,遗弃着建筑师和工程师青春期冥想的景观。”
  •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北京的热爱,并非为出版而行走而写作,用心良苦。
  •     看图说话 讲述北京的历史故事
  •     要收藏的一本书
  •     北京这座城市让人有太多想要阅读它的欲望
  •     最好的摄影散文作家
  •     序言是张承志写的,依旧被他的情绪带动。文本纵然不动声色,却依然是血泪史啊,既然帝都不依然,那我到底是为了什么。。。
  •     揭开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正视历史
  •     被序言吸引了,看完发现 就序写的好……还是个代序
  •     是……北京。
  •     我们都在失忆
  •     我到底是个怀旧的人,惋惜多于气愤吧。
  •     身边的北京,既熟悉又陌生,既是客乡又是故乡,为上学为工作为家庭的奔波中,景色街道四季在眼前流过,走马观花多过细心体会。郁达夫在散文《北平的四季》中有一段描述,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很多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热闹,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轻妙。北京,唯有亲身探秘,方能体会静隐于市的小天地中曾经饱含的历史乾坤之大。推荐大家在闲适的阳光下慢慢阅读,慢慢体味。
  •     中国人很难在思想上达到一致,所以人们总是看见枯燥的争论在不休地上演。
  •     怀着一个土包子的臆想 无数次羡慕那些自称身份证110开头的土著更因为他们有机会站在这片有故事的瓦砾中隔着交错的时间轴和那么多形形色色荣辱与共同呼吸同步伐
  •     过了这么久 我还是只能踮起脚尖小心翼翼 把它从图书馆大书架的最顶层 取下来 仅此而已
  •     7月路过北京天桥大栅栏时一片狼藉的工地,却在围栏上赫然刷着“抢救保护文物古迹”的口号,
  •     带着沁人的油墨飘香,向着无数喜爱他的照片文字和思想的人诉说。。。北京。。
  •     真心不错!北京的那些老照片,那些再也看不见的记忆......
  •     距离历史,如此的接近
  •     北京的胡同文化,古建筑,北京对我来说是神秘的,是要去北京看看,还是挺向往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