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市定中国史

出版日期:2015-11-1
ISBN:9787213068520
作者:宫崎市定
页数:388页

内容概要

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史学集大成者。1922年进入京都帝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学习,师从内藤湖南、桑原骘藏等人专攻东洋史,1936年赴法留学。1944年任京大教授,先后任巴黎大学、哈佛大学、汉堡大学等客座教授。曾荣获有“汉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儒莲奖、日本学士院奖和文化功劳者奖章。在日本和国际汉学界,他的著述被广为阅读和引用,司马辽太郎、松本清张等都是他的书迷。代表作有《中国史》《科举》《九品官人法研究》《亚洲史概说》等。

书籍目录

砺波护:宫崎市定的生涯
序言
凡例
总论
一 何谓历史
二 时代区分论
三 何谓古代
四 何谓中世
五 何谓近世
六 何谓最近世
第一篇 古代史
一 三代
二 都市国家的时代
三 战国时代
四 秦
五 前汉
六 后汉
第二篇 中世史
一 三国
二 晋
三 南北朝
四 唐
五 五代
第三篇 近世史
一 北宋、辽
二 南宋、金
三 元
四 明
五 清
第四篇 最近世史
一 中华民国
二 国民政府
结语
自跋
附录1 中国史年表
附录2 参考文献解说
索引

作者简介

宫崎市定毕生致力于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在众多领域都有创见,被认为代表着日本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本书是他积四十年研究与教学经验、面向普通读者的结晶之作,以世界史眼光和社会经济史视角为特色,拥有平易的文风和明快的思维,能把精致的实证研究与大气恢弘的通史叙述紧密结合,集中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和特色。
精湛深厚的京都东洋史学风、与国内学界形成鲜明对照的思路与视角;对于书中涉及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将中国置于世界史的进程之中,以“景气史观”阐述盛衰兴亡;几乎从不引经据典,论述全凭记忆力与洞察力;三百余个小标题和平均八百字的篇幅,形成独立又贯通的易读结构;愉快而酣畅的叙述,只为唤起普通读者的兴趣。这一切使这部中国通史具有了深厚的学派底蕴、强烈的个人风格、全新的启发性和的可读性。


 宫崎市定中国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2条)

  •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日本汉学界最有名的,大概要算号湖南之内藤虎次郎。他所提出的“唐宋变革说”,他的《支那论》,都有着全球性的影响,其气象之博大,后来者几无人能及。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论学术造诣之精深,则宫崎市定远超乃师之上,更值得重视。  《宫崎市定全集》在宫崎氏生前就已编定,皇皇二十五卷,涵盖中国历史之各朝代、各专题,日本史、东洋史、西洋史及中西交流史等亦均有涉及。其每卷之跋语汇编成《自跋集》(听说也要翻译出版了。去年同事薛羽在东京神保町曾淘到一册,价甚廉。予再寻则不可得,惟购得《全集》有关宋元部分之三册及六朝卷),观之可于宫崎氏之学术有一宏观之了解。  宫崎市定的《中国史》,被收入《宫崎市定全集》第一册,是一部写给日本人的普及性中国通史。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该书完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故应对其受限于时代有了解之同情。一方面,四十年来史学界取得了不少新的成果,其中颇有足以替代或更新宫崎氏旧说者的部分;另一方面,宫崎氏不能外于时代思潮而孤立存在,书中所展现的许多观念、许多倾向,是当时日本(乃至“文革”中的中国)之社会政治现实的折射与反应。因此,需抛掉后来者之“偏见”,才有利于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该书。  在《结语》中,宫崎市定宣称:“历史学不是单纯的史料堆砌,应当是事实的理论体系。换言之,是在选择的基础上构建的学问。为了体系,对于构成重要支点的部分,某种程度上,我是凭自己的眼光查明合适的确切文献。因为完全与自己无关而依靠他人之眼确认的,是不会成为有自信的体系的。”(《中国史》320页)这里面尤其使我觉得应该予以重视的,是在自己观察之基础上建构学术体系。作为一部通史,欲完全摆脱他人的研究,或者欲对中国历史的所有时段与所有方面都有所研究,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但宫崎市定在整个中国史领域,在他所认为的重大的、值得研究与重视的问题上,都有精深的理解。从本书的参考文献解说中,即可令人吃惊地发现这一点。这是传统日本汉学的扎实之处。对比于西方中国学热衷于构建理论体系,而其基石则是他人的研究成果,则理论体系之有效性如何,或许不无疑问。而再将其理论移植于中国,回过头来从理论出发观照历史,又有多少真实的有效性,个人是颇持怀疑态度的。  另一个问题便是,要选择哪些历史事实,从而构建一个什么样的体系,这是要自出手眼的地方,“要有学者的个性渗透其中”。在《全集》第一卷的《自跋》之中,宫崎市定尤其强调了自己以“景气”为核心的经济史观,而这,便是宫崎氏的“个性”与独得之处。  宫崎市定继承了内藤湖南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即以太古至秦汉为古代,三国至五代为中世,宋至清为近世,而又增加以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为最近世。由三分到四分,在本质上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关键在于划分背后的依据为何。当年读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与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即感觉宫崎氏“唐宋变革论”主要建基于经济方面的变革,而与内藤以时代精神作区隔(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甚至我都觉得这是两种不同的“唐宋变革论”,貌同而实异(当然宫崎对内藤所概括的几方面都认同,且予以深化,但在最根本处则有着明显不同)。所以他会有“宋王朝是一切以经济优先的财政国家”(《中国史》196页)之结论。更推而广之,宫崎氏的分期,实际上也是经济史观的反映。他的分期依据,主要即在于中国宏观经济之“景气”与否。他认为,古代是好景气一直持续的时代,经济高速发展,所以能够带来秦汉帝国的强盛。中世之特色则是经济的退步和恶化,社会则具有分裂、离心的倾向。至近世,景气变动的周期缩短,大约一个王朝即构成景气的一个周期。而总体上,近世都笼罩在空前好景气时代造就的“文艺复兴”之下。至于最近世,则是工业革命后带来的革命性的新的飞跃。在宫崎市定看来,社会、政治的好坏与经济景气的波动有着一致的倾向,是经济景气在根本上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当然,这里还要指出的是,宫崎氏的“景气”说是一种动态的、历时性的趋势,而非静止的某一时刻的状态。  对于经济之“景气”的判定,最重要的指标是货币的流通量。书中对于黄金、白银、铜钱、纸币在各个时期的流通变化都有分析,而且特别强调在世界范围内予以解释。中国货币的多少,不仅是国内社会政治变动与货币政策的反映,同时也是东西方商品贸易交流的结果。宫崎市定几乎时刻注意到世界史上尤其是西方历史对于中国的影响,而在世界史的体系之中研究中国历史,也正是作者的基本立足点之一。作为一个“文化一元论”者,宫崎氏认为文明起源于西亚,向西传播发展为欧洲文明,向东传播发展为印度文明、中国文明。不仅如此,在后世的文明发展历程中,西方常常是更为发达的,而中国境内的许多物质文化现象,都不同程度受到西方的影响,很多竟是由西方文化刺激甚至直接由西方传到中国的。这一“文化一元论”的基本立场,我们尽可以不赞同(至少我个人是不赞同的,很大程度是受苏秉琦先生《中华文明起源新探》一书影响),但不能否认的则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历史始终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如作者所强调的,哪怕是只存在于某一地区的特殊现象,也会因其唯一性而与世界史发生关联。  一部好的通史,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必然反映着作者历史观之下的独特认识,且能够贯穿始终。于是,不可避免地,作者根据自己的认知去选择材料,也就会有意无意地在自己的脉络中“忽略”某些历史事实,甚至造成某种“遮蔽”。从经济史观出发,宫崎氏眼中的中国历史,更多地集中于受经济强烈影响之社会政治等方面,而对于文化生活等方面涉笔相对较少——当然不是不涉及,如对于孔子,对于理学,都有着墨,这只是就整体倾向而言。这是毋庸讳言的。但顺着作者的思路,在他的视角下去看中国历史,除了宏观视野,也可以发现很多国内似乎并不那么重视的“角落”。比如,一个非常值得注意而饶有趣味之处,是宫崎市定对于经济产品“盐”,尤其是食盐产地对于社会政治影响之重视。他在书中多次指出,夺取食盐产地对于国力强弱变化的直接影响。他认为,春秋时齐国依靠制造与贩卖海盐而强盛,晋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占有解州盐池,而后来秦之国势如日中天,则得益于逼迫魏割让了安邑及其附近的盐池。又如晚唐五代之际,淮南盐场地位重要,领有此地之南唐得以称霸江南,后周夺取此地之后乃可以限制南方发展。随后宋有雄厚的财政支持以顺利诛灭南方各国,即依赖于周世宗的这一遗产。甚至对于近世的“叛乱”,他也格外强调有运输手段而组织私盐贩卖的秘密结社的作用。联想到我们今天尚未完全废止食盐专卖制度,这一观察难道不值得重视吗!  书中有些观点,是尤其值得中国普通读者予以注意并加以反思的。如对于今天多数中国人还在笼统地宣称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君主独裁”,宫崎市定则明确指出了两者的不同。所谓“君主独裁”,是指“君主做出最终裁决的政治形式”,其表现在由大臣提出处理政务的意见,而由君主作出最后的裁决,其实质是一种政治制度,而非属于个人的终极权力。“君主专制”则是一切事务都以君主个人意愿为转移,像秦始皇、朱元璋那样肆行己意。从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上看,是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独裁”转变,其中蕴含着“进步”的因子。抛开“进步”史观,也可以不去比较“君主专制”与“君主独裁”的优劣,我们却可由此去探究“君主制”作为一种制度究竟以何种形态显现,进而思考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体制构建思路与某种“合理性”,以及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虽然“以史为鉴”这并不一定就是历史的“有用之处”。  在《总论》之中,作者表明自己的立场是,以历史为人文科学中最根本的基础科学,而“不能直接顶用”。历史学应保持其纯粹的“中立性”而远离实际政治。也可以说,历史学不过是做自己应当从事的对于过去发生一切事情的梳理与解释。人们想从中获得的,并不是历史学本身的任务,而是人们自己内心与现实需求的投射。就一般所谓可读性而言,该书的《总论》和《自跋》,因为没有太多故事,大概要算是枯燥的内容。但我特别推荐首先阅读这两部分。不仅仅是因为它们是作者的自我表白,而更重要的则在于,其中对于何谓历史、时间与空间、世界与东亚、信息与选择、记忆与方法等等似乎深奥难懂的理论问题,都有精到而通俗且韵味隽永的解说,可以由此打开我们认识历史的视野,增加回头反思历史的维度。而这,或许也是该书超越于具体的观点而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所在。(本文原载《文汇读书周报》2015年11月30日)
  •     宫崎市定老先生是我史学观的唯一导师,因为读了先生的观点,我也成了坚定的疑古论者。宫崎先生的作品在国内出版的并不多,但每本都是经典之作。日本史学家笔下的中国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学术界代表前卫思想的著作,这种情况发生逆转还在是京都学派已经没落的多年以后,也就是最近的十几年间,中国史的主阵地重又回到了天朝。不过,像以宫崎老师为代表的疑古论,以杉山正明为代表的更宏观的内亚视角,这些先进的观点如今都已经被国内学者所广泛知晓(虽然谈不上广泛接受),这足以体现日本的中国史学,或者叫东洋史学的地位。当然,宫崎先生独有的诸如中古中国存在都市国家的论点,四分说,经济景气说等都不一定在国内吃得开。首先国内占统治地位的并非疑古论,毋庸说认为夏商周是“朝代”的观点仍是主流,因为天朝仗着有考古的优势,总是习惯把考古学、史学、神话学混为一谈,穿凿附会的观点很多,怀疑精神贫乏,况且郭沫若他老人家“封建”学说的遗毒太深,中国人不轻易接受将夏商比作古希腊式城邦国家体系的说法。至于时代区的四分法,争议就更多了,还是拜郭沫若所赐,国人总是习惯以“封建社会”为出发点去考虑时代特征,而不是以更西化的视角从文化、经济等层面去综合考虑。既然国人的出发点总是以军事、政体为优先,那么宫崎先生的经济景气说自然也不会得到多少重视。其实看过日本讲谈社编撰的《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日本人很喜欢讲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尤其是有宋一朝,而国人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宋、辽、金、蒙古之间的战争和民族矛盾上,这不能不说是国人好战的本性及有点狭隘的汉本位思想使然。另外像中国古代也存在“文艺复兴”一说,那对于向来不甚关注古代艺术成就,对西方艺术更是漠不关心的中国史学者们来说,完全就不在理解范围之内的,所以也无从评价这一学说的真伪对错。最后,也是最难能可贵的是,宫崎先生等人的著作告诉史学者们这样一个道理:历史是由人写成的,应当有鲜明的观点,而不是史料的堆叠。其实,这也是评判一部历史著作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诚然,京都学派,乃至后期的东京学派如今都已经式微,中国史的研究主阵地又回到的中国,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还是衷心希望国内出版界多多引进日本史学家撰写的中国史著作。
  •     《宫崎市定中国史》,焦堃、瞿柘如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第1版。一本书能把中国数千年史说得清楚明白的,这本即使不是唯一,也是少数之一。不过,需要已经对历史有一定了解,否则有些地方会觉得模糊。作者是疑古派,又是外国人,故对中国古籍多有疑惑。这很对,虽然我们有时不好或不愿接受。同时,对有些观点亦不能赞同,如对西亚文明很推崇,认为东西方文明皆受益之;过于看重食盐在中国历史兴衰中的作用,甚至将长征之因亦归之。另有些小的事实错误,对于外国人来讲可以理解。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从一个日本学者的角度理解中国历史的轨迹与进程,本书试图从宏观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历史,而非拘泥于细节,因而很多历史事件只是一笔带过。本书比较有意思的是将中国史分为四个时期,并提出了“景气观”,个人看来只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而且个人尤其不赞成强行将中国历史进行细分。同时作为一名中国读者,感觉本书对中国历史的论述并不深入,只是泛泛而谈,比较适合作为外国特别是日本读者的历史教科书。同时书中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比如作者认为明朝继承了宋朝的政治制度,事实上明宋的制度存在诸多差异,在个人看来绝非可以用“继承”可以概括。
  •     对本书批评虽多,但是考虑一下作者写作年代,还是宽容一点吧。很多材料当时都没发现呢,何况中日当时联系断绝呢。 感觉作者在写书的时候有很强的自觉意识。全凭一个大脑不靠资料写作,也是很强,出现错误当然难免。
  •     高水平的扯淡。。。
  •     感觉很新奇。也很好奇最后一节写了什么
  •     以一人之力写中国通史,个性鲜明,了不起。作者很重视经济在社会和历史进程中体现的作用。但,在知识的提供和问题的揭示上,现在看来,没有太多引人注意处。
  •     因为完全与自己无关而依靠他人之眼确认的,是不会成为有自信的体系的。文艺复兴东西方的牵动。看了以后有种感觉,世界是个整体,中国不是独特的。更不是孤立的。也不会有为什么我们没有神奇革命,文艺复兴,资本主义之类的自怨自艾,妄自菲薄了。
  •     倔强老人有着独特的视角。
  •     对古代部分印象最深的是都市国家和领土国家的介绍。中世则是有高度分裂倾向,以及与之对应的很有特色的帝位“禅让”现象,还提出了一治一乱规律。近世由宋开始由武力国家转变为财政国家,商业高度发达,外交也多以货币解决。作者主攻宋史,全书花了1/5的介绍宋朝,而觉得明朝最没意思,是宋朝的重复,介绍明朝时一直与宋朝进行比对(这点我觉得相当有意思,很多通史只做类似年表的陈述,局限在单个朝代的叙述,而这本书一大特色就是有很多归纳总结和纵向对比)。最近世作者之花了1/10不到的篇幅介绍。只可惜我泱泱中华5000年历史,最后以鸦片战争战败各种屈辱条约签订的形式结尾,只能叹息。市面上的通史很多,只能说百家争鸣各有专攻,所以多看几本,融会贯通起来很很有意思。这书豆瓣评分比较低,我倒觉得还行,是以后可以拿来再翻翻的书。
  •     16书118。几个早晚翻完,此前看过宫崎市定说水浒、说隋炀帝。宫崎先生对中国史的时代划分,基本是延续其师内藤湖南的三分法,古代(自太古至东汉),中世(自三国至五代),近世(从北宋至清),又加了一个最近世(从民国算起),就成了四分法。俺觉得此书写宋、辽、金史是很不错的,确有独到之处。而书里写最早中日交集是在燕,但唐代对日本的巨大影响一字没写,明代倭乱、清日诸战、八年抗战着墨甚少,几行无关痛痒的字而已。这不难解释,宫崎先生是汉学家、历史学家,但他首先是位日本人,他只会也只能站在日本主流民意这边。
  •     比较适合中国史入门。
  •     这本书和我预想的出入很大。完全就是一个薄薄的通史书。另外这本书在这个页数下,没有挑出清晰的逻辑线进行串联。虽然一直在说景气景气,可是什么是景气,景气作为国家金银等类似储备金似的物品,到底对朝代更替和兴衰有多大的影响,阐述的很模糊。
  •     经济史观下将中国史作为世界史一部分的研究从经济角度寻找历史自身规律去破除历史周期律。可以看出此书凝结了宫崎一生的研究成果,但因专于景气史观与东西交流也有这样那样的疏漏。欧洲,西亚,东亚之间的交流是否如他所说重要?商周是部落还是国家?铁的冶炼是自身技术还是西亚传入?中国史的纲目。
  •     疑古学派,景气史观,近世理论。此三者值得吾辈关注,以补国内史学之不足。
  •     相当不错的中国通史著作。
  •     朴素的民族主义和文明时代的社会之互动。内外交错的分析很有意思。宋代以后历史反复问题也很有意义。
  •     有趣的极简中国通史。作者对中国古代、中世、近世和最近世的断代法有独到之见,推崇经济景气史观,且力主都市国家是人类文明标志。全书具备世界史视野,闪烁智慧光芒,许多观点发人深省。前言讲授史学原理,后跋诠释经济景气史观,均极精彩。中文版删去原著1949年后部分,并订正了史实讹误。
  •     读了前言后记,其他是中国通史,我不研究历史理论就不看了。不过前言里作者的研究态度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     日本汉学家的严谨和自习让人敬佩。看看国内的戏说历史,再看看日本人的研究,可能日本人比我们爱华夏文明吧。
  •     本书最亮眼的地方在于作者的世界史观,把中国的个体历史问题放在同时代他国的相互影响中。但是问题也在于此,牵强之处在所难免。求同存异,兼听则明。
  •     感觉对王安石变法评价很高。日本人做东西,细节可取,体例视角上总觉得平平(当然也非全部)。
  •     其实历史无论我们怎么认为,都是客观存在的。不过从不同的视角,全局的,发展,交互的;局部,具体的,细节的。都可以有利于更丰富的理解,就像太平天国,虽然有历史的延续性,但是从开始到过程到结果,都不是孤立简单的,二元论的,而是全球文明演化交流的延续几万年过程的一部分。
  •     宫崎市定是日本京都学派的大家,也受到内藤湖南关于中国历史划分的影响。在此书中,作者以景气史观来观照中国历史,通过金银及货币的流动,来观察每个朝代的景气度,挺有意思的。书中关于诸多历史事件,皆有自己的看法,虽然有些不同意,但仍可作参与。
  •     重点写宋史(即书中近视的开始),写得也比较好,近代史(最近世)就比较简略了。先秦部分可以忽略,都是激进的作者的臆想与否定。
  •     經濟史觀,不帶勁啊。 先秦看得我腦仁漲 難道我是皇漢?
  •     可读性强,景气史观新颖,相当不错的中国史概述。
  •     很棒的中国简史著作,难得的中立客观
  •     有点特别,
  •     一向对疑古派接受无能…宫崎市定先生在书中提出了相当多的新见,可是并无确切的证据加之以证明,而是运用“可能”这样的词汇来提出自己的猜测,显得并不严谨。
  •     以前看的台湾华视版
  •     正如最後參考文獻解說所示,該書幾乎是宮崎氏研究成果的自我摘要、匯總。殷周部分的確“腦洞”驚人,中世的部分逐漸展現其獨到的眼界,多數論述值得接受。考慮到其與二十世紀幾乎等長的生命,我們不能簡單地以學術眼光看待宮崎氏的研究,這一點應當時刻謹記。
  •     怎么没有窑洞党那一章
  •     精简有力,和日本对比的视角独特。
  •     京都学派
  •     一般般,没想象的好,更多的是有,个人意见值得商榷。不能但入门中国史乃至入门日本汉学史,而只能当了解宮崎市定的书。唐宋部分仍是最精彩的,可以与内藤湖南的书相对比。
  •     最近为了做展览草草翻了一遍,京都学派大家的著作
  •     总论和自跋很有意思,疑古态度欠缺史实的支撑,有点天马行空,对比着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史来读,对比很明显。
  •     脑洞大开
  •     没得说,不论水平,通史领域必看书目
  •     非常精彩,有很多难得的洞见
  •     陷入了一种“我不想读了”+“我得把它读完”的焦虑。
  •     通史最顯史家功力。
  •     我想知道这本书对近代史部分的叙写是不是被当局改过
  •     你懂的,删掉了共和国的部分,你不懂的,删掉了英国渥太华协定那一段,还有王朝图谱,以及古代中国地图,并非如前言说的一样不重要,里面包括了安息大夏,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有能力的还是买原版吧
  •     不一样的观点,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的历史,可惜写的有点太简略
  •     可以一看。几个点:一是四分法,古代、中世、近世、最近世,有一定的逻辑道理。中世虽然有大唐帝国,但分裂倾向明显。最近世部分不知道是否有删节,偏简略。近世部分花费许多笔墨写有宋一代,显然有内藤湖南的影响,但议论颇多精彩独到之处。二是景气史观,景气如何确定?大致就是说老百姓过得下去。三是疑古,该疑的地方疑,外人著史,这点好,不以民族感情而遮蔽理性判断。
  •     爱不释手 终于读完第一遍了
  •     读了,觉得还不错,只可惜时间关系没能读完,选读了一部分。以后有时间再完整读一次吧。
  •     这“景气史观”有趣,认为王朝隆盛期硬通货被储存于国库,导致经济萧条,解决方案是大兴土木或皇帝南巡来让通货进入流通领域。
  •     买下这本书完全是脑子一热行为,下单时看到当当力推,评论也一片叫好声就买下了。对于我这种历史小白来说专业性比较强,通篇密密麻麻的字也失了看下去的兴趣,先束之高阁有心性了再慢慢读吧。
  •     一向关注日本京都学派。京都学派有两支,一支是哲学研究,如日本著名哲学家西田几多郎等学术脉系,也被称为“世界史派”,二战时他的学生高山岩男成为帝国侵略的鼓吹者,我曾写过文章批判之,为“哲学的失足”。一支是研中国学,我们国内比较熟悉的学者诸如内藤湖南、宫崎市定师生二人,他们到中国实地考察,关注浙东学派,与中国学者诸如罗振玉、王国维、胡适、鲁迅等都有学术交往;在研究方法上,持实证主义以及注重文献收集与考证,以确凿的史料来证实历史事实。作为一名外国学者,他更容易从世界史的角度进入中国史和中国社会,并从经济的“景气”观入理,将中国历史上的唐宋作为中世和近世两个时代区分,宋代以后作为近世。并以此将宋代视为世界近世来临之际文艺复兴之一地。这一观点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