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飞天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井底飞天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229002282
作者:孔庆东
页数:243页

章节摘录

  第一辑 井底乾坤大  我看语文第一课  说到第一课的问题,我倒与一般人有些不同的看法。我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当作一个系统来看的,从这个系统论来看,第一课讲的是什么并不太重要。就好像下棋,第一步可以有多种走法。  任何人上小学的时候已经不是一张白纸了,大多数孩子在上小学之前,都已经有了学前教育,已经识了许多字。不是说不应该注意第一课的难易程度,但要和别的方面的因素一起考虑,比如说和时代风气结合起来考虑。一个7岁左右的孩子,他从意识上实际已经进入社会了,要想把他单独排除在成人社会之外有一套教育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的过程就是要把他们纳入成人社会,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个时代的痕迹。比如第一课学“人、口、手、马、牛、羊”,这就没有政治倾向吗?它一样有政治倾向。它表明要跟政洽的东西远离,这本身就是一种政治态度。所以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打日本,救中国”,都要肯定它在那个历史情况下的选择,肯定它的合理性。关键是你不能天天都是这个。现在回想起来,我小学语文第一课不合理的地方是,那些课文内容形成了一套体制,这套体制蔓延致使整个教材变得单一化。不仅语文课是这样,数学课也是这样。这种东西到今天仍然没有排除。过去政治挂帅的时代,它很明确地说就是政治挂帅,各个领域、中小学都是政治挂帅,上下是统一的,是个社会默契,你可以理解。我们今天主要的不是批判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关键是要救我们自己,救我们的孩子。我们现在的教育和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是矛盾的。国家说的是科教兴国。这是我们的时代主流,可我们的教材却停留在过去那个时代。不是说我们一点进步没有,有很大进步了,但是很不够,使我们感到好像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已经到了1999年,但是很像是1979年的样子。你看这些教材,知道肯定是打倒“四人帮”之后才能编出来的,但总觉得不像90年代的东西,所以说它落后。它和这个时代对不上号,明显是和这个社会大气候不协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的教育、教材和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比,都是有缺点的。因为以前不管第一课是什么,它跟那个时代是一致的。  第一课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这是最重要的。一开头打个让他们爱学习的底儿挺重要的,要让他们觉得学习这玩意儿挺好玩儿,另外就是对他们有用。老舍的小说《牛天赐传》里有个老师给小孩讲“人之初,性本善”,讲了多少遍孩子也记不住。一天老师错说成“人之初,狗咬猪”,结果这孩子一下子就记住了,而且还不改了,因为他觉得非常有意思,跟他的生活联系起来了,他就有了一个形象感。我觉得我们的第一课应该有这个原则——有趣和有用的原则。不仅小学第一课,每一个阶段的第一课都特别重要。  高考体制、语文教学体制,作为一个教学体系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它有两个目标必须并重:一个是把人当成一个人、一个全面的人来培养,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育人的方针,中国古代就是要把人都培养成圣贤,这是教育的一个宗旨,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战略宗旨;其次是近期的,就是把人当成一个工具或者说人才来培养,让他有实际的工作能力,能在社会上用他的劳动和别人的劳动进行交换。一个人这两个方面应该是结合起来的。我们中国古代的教育是没有重视第二个教育,即没有重视使一个人成为有用的人,只是书生空谈,大道理懂得特别多,不能做实事。蔡元培改革北大的时候,他特别重视实用教育,也就是技能教育。一切教育或者偏于前者或者偏于后者,总要占一头,最好是二者平衡。从这个想法来看当前的教育体制,它就在于两头都不着边儿。我这学期是给大一上课,讲现代文学史,这跟中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经常涉及他们中学学过的内容,但一讲起鲁迅他们目瞪口呆,说鲁迅原来是这么了不起的一个人吗?我说你以为鲁迅是什么人呢?他们切身感到中学学的东西给他们带来的负担,可是你想想中学那么长的时间,是人生最好的年华,却学了这么多没用的东西,就是为了考试。所以这个教育体制已经到了悬崖边上了。  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体制的问题。有人说是课文选得不好,我觉得这不是第一位的,这个体制指挥着老师怎么讲这个课。据我看很多课文是好课文。不好的课文也可以讲好,或者讲出它为什么不好。我当过:年中学老师,很艰难,我要两条腿走路。我不能专门讲真话,那样学生考试就通不过。我得告诉学生真理是什么,然后告诉他们怎么应付考试,这等于增加了我一份工作。但我觉得应该这样。这套体制决定了它的考试方法是个指挥棒,它把所有的东西都弄成四个答案,选一个对的,其实通常四个都对。几次下来学生对文学语言一点兴趣都没有了,学习热情完全被挫伤了。教参由一个参谋成了主人,跃居于教科书之上。你把形式改了,教参自然就不权威了。不打破这个统一考试的模式,一切改革都无从谈起。如果还这样考试的话,换什么篇目都无济于事。我们现代化程度这么高了,还需要一个活人在课堂上讲,就是需要他现场发挥,面对面地把东西灌输给学生。高考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利大于弊的,它是在大学多年没有招生的情况下,恢复起这样一套体制,这个体制和平反昭雪等政治背景是挂钩的,这个体制恢复起来就有了一个公正的、民主的选拔人才的途径,使很多人凭着分数改变了社会地位。很多偏远山区的聪明青年凭一纸试卷就进了大学,但那时的题目、体制没有现在这么机械、刻板,没有说出一个作文题、给一个材料,只能有一种理解方法,还没到这种程度。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感到弊大于利了,而且越来越向这个方向发展。  片面?深刻?片面  ——现代西方文论琐思  文艺理论界的吊桥徐徐放下了,一片尘雾之中,五花八门的西方文论比肩接踵,蜂拥而人。——看一看目前翻译界、出版界、评论界以及高校的文艺理论课程的概貌,就可知道此言不谬。  中国的文人们表现出传统的旺盛食欲,来者不拒,并蓄兼收。当横的扫描与纵的探照渐渐达到一个周期之后,我们不难得出这个总体上的印象:片面。  自从克罗的直觉主义拉开了当代西方文论的帷幕,不论弗洛伊德的原欲还是荣格的原型,不论俄国的彼得堡学派还是美国的耶鲁集团。不论阐释学的召唤结构还是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各路旗手无不把自己的理论高高标举,目之为文学研究的真谛,同时不遗余力地否定传统。他们的结论也往往是偏激的,绝对的。如弗洛伊德就把自己的精神分析论变成了打开一切艺术迷宫的金钥匙,他说:“虽然精神分析学很少谈‘美’,但美导源于性感的范围看来是完全确实的。对美的爱也就是一种带有强烈抑制性的情感的典型例子,‘美’和‘吸引力’首先要归因于性的对象的原因。”哟他甚至更为明确地说过:“美的观念植根于性刺激的土壤之中。”很显然,弗洛伊德把性的作用夸大到了极点,以此来解决博大精深的美的问题,必然会捉襟见肘。英美新批评派第三代的干将韦勒克和沃伦一致坚持“文学研究应该是绝对‘文学的”,“文学研究的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他们反对进行作品之外的作家生平、性格、创作过程以及社会环境等等“外部研究”,这样就忽视了作品“内系统”与“外系统”的种种联系,走向形式主义。而美国的感受派文体学则认为文学仅仅是阅读过程的体验,这就更易导致本末倒置,视创作如儿戏。  无一例外,所有的学派都走向某种极端,极端得难以全盘接受。如果我们以一种宏观的眼光去俯视文学园林的全貌,可以看到,文学围绕着作品存在着一个环环相连的“生态平衡系统”。其基本要素可分为作品、作者、生活、读者。这四个要素可以用互逆箭头构成一个四边形。其中生活可包括作者眼中的生活、读者眼中的生活及作品反映的生活;读者可分为理论工作者、积极读者与消极读者。由此可知、四要素中核心是作品与作者,而生活与读者则是两个沉重庞大的团状物。孤立地强调某一个极端,势必造成片面的结论,因此,蜂拥而至的各路旗号,没有一家能被和盘接受到一统文坛的地步。  但是,片面到如此露骨地步,却何从能畅销于这个千古以来中庸至上的东方文学王国呢?答日:深刻。  20世纪之前的文学研究,基本上是笼而统之的一元化。从古希腊及罗马的古典主义、中世纪的神学王国,直到法国的新古典主义以及康德、黑格尔,都是将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历史的坐标系内,以内容为中心,探索其综合的艺术特色。这种传统的理论方法达到了顶峰之后就面临着突破。随着自然科学的日益飞跃,经济垄断的加深,社会的动荡和思潮的混乱,文学研究的大军开始分化成一支支兵种不同的突击队,向着各自认定的目标深掘猛进。虽然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唯心主义的主观推断,形式主义的烦琐论证等不良倾向,但他们在各自的征途上拔除了一个个依靠传统方法所不能攻克的堡垒。  如弗洛伊德开创的心理分析学派就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打开了一个前人未至的艺术之源的宝库。弗氏理论的五大支柱:无意识、婴儿性欲、恋母情结、抑制和转移,尽管存在很大的偏颇和漏洞,但对美学和其他艺术门类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尤其是“无意识”的概念,今天已经成为文学研究的普遍术语。虽然弗氏在70诞辰庆祝会上谢绝“潜意识的发现者”这一头衔时说:“在我以前的诗人和哲学家早就发现了潜意识。我不过发现了研究潜意识的科学方法罢了。但是人们仍由于这一伟大发现把他的名字与哥白尼、达尔文、哥伦布、柏拉图以至爱因斯坦、马克思列在同一水平线上。这可以充分说明其理论的深刻程度。  再如发轫于法国的结构主义,在作品的内部分析上细入毫发。他们把作品分解成一个个母系统、子系统,直到最后一个“基本粒子”,然后放在“描述级”的显微镜下,阐发出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意义。英国的J.库勒说:“解释的过程是把作品本文放进逻辑推论中去的一种努力,这一点是通过使作品本文成为某一种意义的表现方式来达到的。”“这样,文学的价值就和它默认文学符号的人为性联系起来。”结构主义挖掘到作品的深层,运用自然科学武器,取得了文学研究“现代化”的硕果。  再看看久兴未艾的读者反映理论,对读者这一广大领域进行了“牧歌西进”式的开发。这是中国文人目前学得最快最好的一种理论。当然与中国文学的功利性传统有关。吴亮在《什么是文学读者?》中讲道:“躺在书架上无人翻阅的文学著作称不上是一本真正的文学著作。”“所以双向度的、有终点的和有回收的文学才是实现了自己价值与使命的文学。但这两句话可以算是对西方种种接受理论消化后的概括,其深度自毋庸赘述。  形形色色的西方当代文论,确实各自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但他们的功勋是巨大的,这些纷至沓来的理论建树,有如新元素的合成,新矿床的探明,使得文学的发展比起其他任何一门科学来都毫无愧色。  可见,涌到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群片面而又深刻的玩意儿,如何对待呢?  它们在近几十年的理论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效用。但在今天,在21世纪的今天,用一种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还应再说一次:片面。  因为世界正在走向综合,地球上已经无处不留下人的踪迹。每一颗自我意识较强的头脑都感觉到天幕是那么低、地平线是那么近。英美正在研制的超音速飞机,环球一周用不到两小时。东西双方在握手,南北半球在会谈,语言和民俗已经隔不住种族的交往,科学正在第三、第四次浪潮的推动下走向更大的综合。天网恢恢,文学也逃不掉。20世纪有人称为分析的世纪,那么21世纪很可能将是综合的世纪。“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孤立地研究作者、作品或是读者都不能满足全人类文学水平提高的需要。作为中国,要跟上世界步伐,就尤其不能亦步亦趋,而应敏捷地站到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们传统的从社会生活出发的理论并没有错。问题在于如何理解“生活”。以编写文学史为例,当然要与社会时代背景相连,但也要注意读者的时代性、历史发展性及其反馈作用。对作品本身应更注重内在的艺术价值。这不等于说把文学研究弄成一个大杂烩,而是说应以文学本体为核心,广泛吸取各种理论之长。这当然有待于我们文论工作者哲学思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了。  片面往往是深刻必不可少的前提,但深刻的成果不能掩盖了片面的弊端。分路出击是历史的必然,走过了这一段,则应当是诸兵种联合协调作战的时候了。  这不仅仅是对西方当代文论的态度。  独幕三场抒情性叙事诗体讽刺剧式哲理小说  邂逅  1995年的这一天,她遇见了他,驮着一箱啤酒。  你是……怎么?不敢认了?对,正是。算了别握了,你瞧!  你这是……哦,上坟。没错儿,上坟。上坟——嗯?不是我什么人,找乐儿,上着玩儿呗。这么好的天儿,中国人民也没嘛玩儿的……  你现在……现在?上坟去呀。噢?你不知道?真的假的?这不上个月出来的吗?妈的死活非让我出来,说是满了。咱也不能老因为一个理由进去呀,是这么个理儿不是?这不正琢磨着呢,兴许有个上坟管理实业有限公司。您可离我远点儿,指不定几双明察秋毫的眼睛盯着我呢,你瞧那位大姐直往这儿看,我怕得有理。  你这儿……过得挺棒,就跟当年出生之后从医院跑回家一样。怎么?连我的消息都不敢打听了?啊,对不起,兴许我认错人了。狗娘养的们说得对,没错儿,错儿,瞧你现在,事实胜于雄辩嘛。大好办了,是吧?洒家是这么回事儿。你听他们的没哈哈?哎,小心蹭上,印上了就不大好办了,是吧?  我是想问……啊,我明白。没有。咱要那玩意儿干吗!闹得慌。再说我又改装不了,这玩意儿又不能复印,哪个乐意让一个疯子敲来焊去的?您是有学问的人,这话不孙子吧?  那你将来……咳,共产党饿不死人。四化眼瞅着就要实现了,咱也放明白点儿,功成身退,颐养天年。前三门有个卖啤酒的丫头,企图白嫁给我,目前正进行建设性磋商。这不我急着给她上坟去?哎呀他娘的一点半了!不赶趟了,咱回见吧。哎,对了你叫……啊,回见回见,有空闲着没空来。  1995年的这一天,她遇见了他,戴着一副眼镜。  你是……噢,是你,你好。  你……我……  你这是……哦,上班。睡完午觉,一看还早着呢,先到这儿溜达溜达。这么好的天儿,这歌儿唱得也挺……  你现在……现在?上班去呀。嗯?啊,挺好的。不太忙,但也没空儿。嗯?刚提的,上个月死活非提,说是够了。没什么意思。那还得了!就是这么回事儿,反正都一样。都是卖力气。哼……这歌儿还挺有意思的,“摆不开那些回忆”,这些小年轻儿,“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到今天还是个谜”,还有点儿味儿啊?是啊,想起来又何必呢……  你这儿……那么回事儿呗。就跟朱光潜在澡堂里偷床单一样。也没什么可说的,你大概也都听说过。我……也都听说过。老朋友们说得对,我们不过是一步一步地去把它变成现实,然后看着就舒心了,以为自己不是阿Q。

内容概要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被评为“北人十佳教师”之前。
十余年来,孔庆东博士先后写出当下中国罕见的酣畅淋漓、嬉笑怒骂的痛快文字,其《47楼207》、《笑书神侠》《千夫所指》《空山疯语》《口号万岁》《四十不坏》等书一直畅销不衰,为当今影响最大的思想者之一。

书籍目录

第一辑 井底乾坤大我看语文第一课片面·深刻·片面邂逅还是“谁主沉浮”通俗小说的概念误区屈辱与尊严第二辑 井上黑窟窿喜被退稿《狂人日记》的三重结构鲁迅诗歌解读第三辑 天外没有天怎样做个北大人青春梦春风不度玉门关上梁为什么要漆红挂金盛情再会待有期读《千古文人侠客梦》抗战时期的侦探滑稽等小说沦陷区的通俗小说第四辑 天是一个井陈独秀在1921沈从文的自卑情结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青楼文化》序:青衫磊落险峰行《青楼文化》后记评《中国近现代通俗作家评传》萨特评传附录旷新年:“这是节日的疯狂”郑海峰:孔庆东妙答听众杨河源:大侠孔庆东

编辑推荐

  《井底飞天》是北大教授孔庆东先生的散文作品集,其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  当知识界相当多的人谈“独立性”,都在号称“独立思考”,以至“独立”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口头禅时,你有没有想过“独立”已经异化,恰恰已经随俗了呢……在现今,主张独立的知识分子却在精神上极度依赖于那个规模不小的主张独立的圈子……

作者简介

当知识界相当多的人谈“独立性”,都在号称“独立思考”,以至“独立”已经成为一个流行词、口头禅时,你有没有想过“独立”已经异化,恰恰已经随俗了呢……在现今,主张独立的知识分子却在精神上极度依赖于那个规模不小的主张独立的圈子。

图书封面


 井底飞天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之前名声还不错的时候就看过他的《47楼207》,后来还看过他的《国文国史三十年》的1和2,整体感觉还不错。前几天去图书馆偶然又看到他早期的这本文集,便又借了本看下。 和我对孔庆东的印象差不多,他早期的文章主要关注的是通俗小说(包括金庸研究),鲁迅研究,语文教育等。看这本书里尽管编排的很花哨,什么“井底乾坤大,井上黑窟窿,天外没有天,天是一个井”,感觉象征了什么,但具体里面的文章,基本来说还是这几大块,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但居然把其他书的序和后记也放到里面了,还有一篇叫做《盛情再会待有期》,盛赞当地领导和群众的关心盛赞当地民风淳朴的采风感想也放了进来,着实令我一惊。而且那本《青楼文化》在前段时间还陷入“抄袭门”,孔庆东也未作出正面答复。我就想着为什么一个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会突然写了一本二十世纪后就没有了的青楼文化。不敢妄言,什么时候把两本都拿来对照着看一下再下结论。    不过看这种书还是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以增长现代文学修养为目的的。虽然在《国文国史三十年》里孔庆东说过:“现在的学生阅读作品少,审美能力也下降了,所以应该在基础课之前或者同时,开设现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指导学生以专业眼光细读作品,避免学生成为指导《子夜》却不知道屠维岳、知道沈从文却不知道花狗大的客里空。”但回归作品也要对现代文学有个大致的了解吧。    这本书里面分量最重的我觉得应该是《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据说开了研究话剧演出史的先河,通过一部《雷雨》的演出史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对剧本解读的不同也印证了时代的烙印。不是太长的文章里确实展示了作者考证的严密和思维的严谨。《雷雨》从刚一开始公演就与曹禺的原意图不符,一直到现在也没改过来。“'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等),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但最后,“《雷雨》成功了,但它是作为一部社会剧成功的。说不上这是它的幸还是不幸。”    《怎样做个北大人》这篇发言稿写的铿锵有力,读起来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孔庆东作为北大人的骄傲。    此外还有几篇颇有启发的文章,讲狂人日记的《狂人日记的三重结构》,讲鲁迅诗歌的《鲁迅诗歌解读》,讲老舍自杀的《屈辱与尊严》(最后一句:“所以,最后顺便说一句题外话:老舍的自杀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能跟屈原、王国维、叶赛宁、海明威等人相提并论的”感觉是说在老舍屈辱与尊严的轮回中他的死非常卑微),讲沈从文的《沈从文的自卑情结》(其中多次提到阿德勒的《生活的科学》,以后可以拿来一读),最后还莫名其妙的加了篇《萨特评传》,终于凑到了200页,且多次引用《萨特研究》,感觉就像是500多页《萨特评传》的简略版。    总的来说,收获还是有的,但是感觉还不如回去再看一遍《国文国史三十年》,虽然肯定不是最好的现代文学史概论。
  •     名字以及每一小节的小标题都起得很有趣,似乎作者又要开始调侃了,其实看了才知道不是这样的。书里收录了作者零杂的文化研究文章,主要是关于小说的。另有一本《超越雅俗》是作者的博士论文集,关于通俗小说研究,由此也可见作者在学术方面的认真态度,的确是做了很多准备,下了很大功夫的。所以这些文章一点也不“幽默”(惶恐啊,我本来是冲着幽默来的,真是对不起作者),但里面包含了很多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才疏学浅,我不敢说他的观点对或好,但很能给人启发,言语很是朴实诚恳。如果我们对于小说不仅仅只局限于读一读的话,哪么看看这本书,也算是听得关于通俗小说的一家之言。中有作者对鲁迅几首咏教授诗的赏析,颇为有趣。还有沦陷区小说,侦探滑稽小说相关的思考,甚至最后还有一篇《萨特评传》内容很多,但又不凌乱。说了很多好话,因为喜欢这个作者,也许此书并没有这么好。不过,开卷有益嘛,毕竟不是人人都要立志研究学问的。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典型的孔和尚的文学评论漫话,他真的谈起本家的学术还是有料的。书末的萨特评传显得有些突兀。
  •       名字以及每一小节的小标题都起得很有趣,似乎作者又要开始调侃了,其实看了才知道不是这样的。书里收录了作者零杂的文化研究文章,主要是关于小说的。另有一本《超越雅俗》是作者的博士论文集,关于通俗小说研究,由此也可见作者在学术方面的认真态度,的确是做了很多准备,下了很大功夫的。所以这些文章一点也不“幽默”(惶恐啊,我本来是冲着幽默来的,真是对不起作者),但里面包含了很多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才疏学浅,我不敢说他的观点对或好,但很能给人启发,言语很是朴实诚恳。如果我们对于小说不仅仅只局限于读一读的话,哪么看看这本书,也算是听得关于通俗小说的一家之言。
      中有作者对鲁迅几首咏教授诗的赏析,颇为有趣。还有沦陷区小说,侦探滑稽小说相关的思考,甚至最后还有一篇《萨特评传》内容很多,但又不凌乱。
      说了很多好话,因为喜欢这个作者,也许此书并没有这么好。不过,开卷有益嘛,毕竟不是人人都要立志研究学问的。
  •     学到了很多知识
  •     把老舍和沈从文写成那样。。。。
  •     纵横的侠气 读来倒也畅快
  •     本书乱七八糟啥都有,但体现了一个“独”字,也就是我最为推崇的独立思考的意思。作为一个超级知识分子,孔和尚在井底思考,终于飞天。那么目前仅仅局限于井底思考的我何时能够思想飞天呢?
  •     看不下去..
  •     虽然是近20年前的文章,孔和尚的独门秘笈显然还未修炼出关,但对文学爱好者依然有吸引力。文体和内容太碎了,却激起了我认真研究萨特的兴趣。8.11读毕
  •       之前名声还不错的时候就看过他的《47楼207》,后来还看过他的《国文国史三十年》的1和2,整体感觉还不错。前几天去图书馆偶然又看到他早期的这本文集,便又借了本看下。
      
      和我对孔庆东的印象差不多,他早期的文章主要关注的是通俗小说(包括金庸研究),鲁迅研究,语文教育等。看这本书里尽管编排的很花哨,什么“井底乾坤大,井上黑窟窿,天外没有天,天是一个井”,感觉象征了什么,但具体里面的文章,基本来说还是这几大块,主要以学术论文为主,但居然把其他书的序和后记也放到里面了,还有一篇叫做《盛情再会待有期》,盛赞当地领导和群众的关心盛赞当地民风淳朴的采风感想也放了进来,着实令我一惊。而且那本《青楼文化》在前段时间还陷入“抄袭门”,孔庆东也未作出正面答复。我就想着为什么一个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会突然写了一本二十世纪后就没有了的青楼文化。不敢妄言,什么时候把两本都拿来对照着看一下再下结论。
        
      不过看这种书还是要抱着学习的态度,以增长现代文学修养为目的的。虽然在《国文国史三十年》里孔庆东说过:“现在的学生阅读作品少,审美能力也下降了,所以应该在基础课之前或者同时,开设现代文学作品赏析课。……指导学生以专业眼光细读作品,避免学生成为指导《子夜》却不知道屠维岳、知道沈从文却不知道花狗大的客里空。”但回归作品也要对现代文学有个大致的了解吧。
        
      这本书里面分量最重的我觉得应该是《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据说开了研究话剧演出史的先河,通过一部《雷雨》的演出史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对剧本解读的不同也印证了时代的烙印。不是太长的文章里确实展示了作者考证的严密和思维的严谨。《雷雨》从刚一开始公演就与曹禺的原意图不符,一直到现在也没改过来。“'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等),但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但最后,“《雷雨》成功了,但它是作为一部社会剧成功的。说不上这是它的幸还是不幸。”
        
      《怎样做个北大人》这篇发言稿写的铿锵有力,读起来一气呵成,字里行间洋溢着孔庆东作为北大人的骄傲。
        
      此外还有几篇颇有启发的文章,讲狂人日记的《狂人日记的三重结构》,讲鲁迅诗歌的《鲁迅诗歌解读》,讲老舍自杀的《屈辱与尊严》(最后一句:“所以,最后顺便说一句题外话:老舍的自杀在某种意义上是不能跟屈原、王国维、叶赛宁、海明威等人相提并论的”感觉是说在老舍屈辱与尊严的轮回中他的死非常卑微),讲沈从文的《沈从文的自卑情结》(其中多次提到阿德勒的《生活的科学》,以后可以拿来一读),最后还莫名其妙的加了篇《萨特评传》,终于凑到了200页,且多次引用《萨特研究》,感觉就像是500多页《萨特评传》的简略版。
        
      总的来说,收获还是有的,但是感觉还不如回去再看一遍《国文国史三十年》,虽然肯定不是最好的现代文学史概论。
      
  •     虎头蛇尾,越读越快。
  •     其中的《屈辱与尊严——老舍创作与精神世界的主旋律》《读〈千古文人侠客梦〉》《陈独秀在1921》《沈从文的自卑情结》《从〈雷雨〉的演出史看〈雷雨〉》颇值一读。
  •     作者很是喜欢。。少一星给这里面有一半类似书评性质文章都没看过他所指的文章。所以可读性大减。自身原因。
  •     匆匆一读,倒也从这零碎的内容里多少了解了一点文学的东西
  •     一些观点很有意思。只是个别书评实在不爱读
  •     各种想看,呵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