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微笑》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慢慢微笑

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
ISBN:9787538272000
作者:毛尖
页数:284页

此茶太淡

看了很多夸誉这本书的人,不乏名人,就郑郑重重的去买了本。回来读了读,读时到有些趣味。毕竟八卦人人爱。但翻完了整本书,再一回想,无所可想。总是有些肤浅。

慢慢·微笑

我知道毛尖,始于《当世界向右的时候》,其时是05年秋天,自学校图书馆借的书。这本小品文辑子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此之前我还没有见过女作者以那样的调调写那样风格的文字,短小精悍,亦庄亦谐,俏皮风趣。这位任教于华东师大对外汉语系的女老师,这位来自上海“闯荡”过香港的毛尖小姐,人如其文,本身也是博闻强识、俏皮风趣的。一个人的学识转化为笔下的内容,而文字又经由各种侧面组合出写作者本身。时隔两年多,我再一次来读她,这本继《当世界向右的时候》之后的《慢慢微笑:毛尖作品自选集》,同样是欢喜难当,受益匪浅。借用刘绍铭教授在序中对她的赞誉:经营意象,时见匠心。讽喻世情,软硬兼施。整本书涵盖的主题,大致有三:文学、电影(以及一小撮音乐)和上海见闻,行文则归为四部分。最后这部分(亲爱的上海)主要来自她写过的一个专栏,信报之上海通信,在《当世界向右的时候》中已有收录。此次再细读一遍,虽不及初见时惊艳,仍然觉得好。有浓浓的人情味和世事容颜在里头,以及信手拈来的家常亲切和对人间烟火的贴心体验。不过我最中意的还是前面两部分,“布鲁姆斯博里情事”系列和“没有人是完美的”,分别系文学八卦和电影八卦。惭愧地说,这是我第一次接受到如此密集的名人八卦,信息量大,新知识也多,读起来又好奇又兴奋。有人认为兜售名人八卦的做法不甚可取,我倒丝毫不想苛责,甚至坦白讲,正是华丽的八卦本身背负的历史和具备的趣味,吸引了我。虽然这些发生于上世纪早期至中叶的文化轶事距今已略显遥远,毛尖与我们聊到的这些经典影片(多数来自欧洲,尤以英法为最)可能也难以为我们亲眼观摩,但故事里的所有风流韵事仍行云流水般展现眼前,让我们得以籍此想象那个早已成为历史的繁荣时代,各种流派生机勃勃,文化名流置身于最大限度的热情、自由、个性与放纵之中,既令人眼花缭乱又着实美不胜收。“剪贴的告白”这部分,刚开始我还十分喜欢,因为开篇即是深情款款的《姐姐》。但渐往后,就稍微有些不耐烦了,因其中有些似在应付或显拖沓牵强。其实这一点在《姐姐》中已初见端倪,但由于不小心被触动了情绪,也就不予追究。其余几篇,无论写的是张国荣罗大佑,还是看电影的旧时光抑或在香港的老故事,都让我感觉有某种刻意拼接的嫌疑。如果说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扯在一起是毛尖的强项的话,那么这一部分,我个人觉得,倒是有些败笔了。虽然仍不缺八卦,也仍不失幽默诚恳,终究是自然味道不足,反走向了煞有介事。不过想想,这其实是很多人容易误入的歧途,谁没有一两下别扭的时候呢?完全不必耿耿于怀。就像书名一样,这本书我读得缓慢,并时不时伴以会心一笑。毛尖小姐最得我心的一点便是:知道而不外显,有情但不煽情。她不似许多女作家,动不动就迫不及待地想炫耀所谓才情,但字里行间她的灵气却又是藏不住的;她更不会故作高深地来一些人生哲理,再摆出一副超凡脱俗的姿态教育世人两句。作为茶余饭后的精神点心,作为夜雨声中的温和慰藉,我想这样的毛尖是十分应景的。

我的微笑向一朵春花,没有人能够拒绝

我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的小诗吸引住了:真的,那时岁月才叫岁月,欲望简单,快乐单纯.四分钱的冰棍,六分钱的雪糕,大家都长四环素牙,都吃脏兮兮的糖人,都在作文里写"我是一个中国人",都在课桌上刻"笑傲江湖",都会唱"昏睡百年,国人皆已醒"都会不惜一切去看电影,从六分钱的学生票一直看到一毛二、二毛、三毛、五毛、一元、一元二、一元五、二元……我虽然没“长四环素牙”,没“吃过脏兮兮的糖人”,但都是“欲望简单,快乐单纯”,真的,那时的岁月才叫岁月。朋友告诉我,毛尖是我们学校的老师,本科和硕士也都在本校读的,遂有了亲近感。她是个有灵性、聪慧又懂得生活的小女子吧,喜欢电影,热爱生活。也许有一天,在学校后面的盗版碟店能邂逅到她呢,呵呵。我的博客:http://betty516.yculblog.com

毛尖与毛尖

毛尖,茶,清新爽口,茶汤新绿,怡人心脾,最适合于午后捧一本杂书,新手翻阅,时而呷一口清茶,真是小资至极。毛尖之书,轻松俏皮,却不乏深邃,耐人寻味。

毛尖小姐比苏丝黄性感

有人喜欢买书,有人喜欢看书,有人喜欢把书买回来看,有人喜欢挨着书店的书架把书看个完,哪怕是厚厚一本衔接紧密的小说,定是要将才翻到最后才肯罢休,有人就是有这么一股子气。我喜欢把一摞一摞厚书往房里搬,看它们紧挨着墙角心里也便舒坦了。实则看书再加紧都没有买书来得勤快,这附庸风雅的坏毛病想是改不了的了。有人跟我说毛尖,那时我听着名字太古怪,也没细打听究竟。是有天在图书馆打转看到《慢慢微笑》的,它并没有讨好我,一丁点都没有。这土气的封面,被我奚落的无数次,哪怕是现在我都把它看完了,万象的美编是否也该换换新的了。平日里一月一期的万象作为放口袋里的大读本看着还顺眼的,偶尔也梦幻,色彩的搭调还算在地平在线有起伏。而这本的封面设计师显然有点言情小说情结,或是有人一相情愿的以为有草绿颜色铺底有花枝曼妙变觉着艺术了。一般买书前,特别愿意先看看出版社,是三联,是广西师范,是上译,不看里面章节编排,不看字体设置就不犹豫买了。是其它,便要大略翻一下再决定买或是不买,里面的编排设计太影响读者的情绪和阅读速度了。这本书章节分布很明了,幸好电影是主要,幸好又把说电影放在最前头,清闲的晚上看上几页心情很愉悦,也不受周围人的影响。在这点上我从来不加掩饰,我是喜欢聪慧的人的,女子尤其。毛尖的聪明不如碧云,不如亦舒,不如天文天心,它们都很不一样,她们走的路线不一样,自然就不同了。在电影故事里她若游鱼,任性的穿梭其间,丝毫不顾虑自己说的好与不好。电影是偏爱女子的,懂它的女子它给了她无限的权利。爱电影的女子哪怕平时唯唯诺诺,静静气气,在说到电影时总掩饰不了躁动的喜悦,分明在寥寥数语间是大体是智慧都悉数写于脸上,透着一阵光亮。乐意听她说电影,她不说单个人,她不是小气的人。她把好多人都交织在一起说,说他们之间的大小情事恩怨纠葛,说伍尔芙,说加曼,说楚浮,说摩露,说伯格曼,说丽芙,说安哲罗普洛斯,他们都不是孤单的身影,毛尖都给了他们安身的地方,他们都在故事里生活。若是神情寞落了,那定是我们的臆断。我们也恍若穿忙于缤纷的沙龙,加入一次次的欢宴。布鲁姆斯伯里我听了便也觉着好了,在那里真的不一样,就算人人之间的 “较真”都会是很不可思议。二律背反的效果总是在不早不迟提醒着旁人。有处清晰记得说嘉宝的声音是“大提琴”“中提琴”“红酒”,暗揣有这样玩笑心思的人要是娱乐不了自己也有多可悲。散文随笔里的上海小事好象都太喜欢。看有人写随笔,完了之后有余落,偶然再想到还是有味可辨,所以总愿意没事去翻翻波德莱尔的散文集,掉屑的失落都会有飘远的余味。不过有篇《上海人的日常纵欲》在形式上很有意思,鲁迅,罗兰巴特,爱玲,杜拉,波德莱尔,鲁迅他弟弟,六人聚于上海大陆新村九号的鲁迅家里说上海印象,说拍照,说动作片跟饮料,毛尖模仿得真俏皮,若我是老者,会是很喜欢这样的女子,难怪沈昌文先生都被他逗得老说荤话,背后还被这姑娘反将一局,“沈老看上去太不像个知识分子,不儒雅不清高,整个人暖乎乎兴冲冲,散发着我们宁波汤团的热气”。自然,说多不如说妙与来早不如赶巧是一回道理。不过最后的收尾实在仓促,我在想怎样的结尾才算是完美。

毛尖这小女子

毛尖的《慢慢微笑》早已读完,而读后感却很久没跟朋友分享。现在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的布鲁姆斯伯里的“花边新闻”。可以放在厕所里看。那个圈子如此出名,从而每个人似乎都希望能扯上点跟它的关系,包括徐志摩或者凌淑华,只因为那个圈子被定义为贵族和天才的结合体,每个人必须同时具备这样的特制才能称为“圈内人”,代表人物姐妹花-伍尔芙和凡奈沙,所有人都是因为被她们两个看中或者踢出去才有了名气。被我看来,是俗人想进而进不去,才念念不忘提了又提的噱头。毛尖这个小有才气的女子,也不能免俗。你看了就是增加对半生不熟的朋友的寒暄谈资,所以放置卫生间,流畅和轻松,适可而止。      第二部分的电影笔记,是不可不读的。那些老电影,情真幻外的文字,的确是毛尖女士的才情演绎。影片中的男女主角,影片后的导演编剧,影片外的痴迷女孩,被毛尖深深恋着,纸醉金迷地把他们的生活和自己日子搅和在一起,戏里戏外昏天黑地的看着马斯楚安尼的影子,吸入或呼出嘉宝的空气。毛尖关于老电影的影评似乎与电影本身一样精彩,好莱坞应该感谢她,如果不是这般提炼和伸展,那电影不会在一个轮回后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生活里面。      第三部分的关于上海的故事,很象70年代的人写出的东西,没有沉重旧气,也没有前卫吹嘘,只是从一个出生长大都在上海,读书后又跟上海重逢的少妇眼中的感动,思索,客观和精细。不咸不淡的文字,象上海菜饭,不是上瘾地想,端上来刹那觉着香。      有些文学作品对于用字是不太讲究的,毕竟作者不是什么文学专业作协出身,难得一个真字就可能横行天下了。从文的毛尖写东西其实用字和用情都很讲究,其中情的流露如此自然真切,往往看着看着就忽视了她用字的准确和生动。      就因为如此,女人们很适合看,没有大悲得让人透不气,也没有鸡屎拌面的假鲁假酷,这本小书俗得可爱,真的难得,平凡得极有天分。非伶俐可人儿的女人写不出来的。

毛尖这样的女子啊~~

忘记了为什么买下这本书。反正从此知道了毛尖这个人。跟同学谈起这书,就总是感叹,怎么会有毛尖这样的女子呢!怎么会有毛尖这样的女子呢!一副恨恨的样子。呵呵。其实是惊喜啊!长这么大终于遇见如此欣赏的人。《慢慢微笑》。读这本书也是这样,一点一点,慢慢微笑的。最喜欢那篇《慢慢微笑》。讲述同性恋导演的故事。很感人。看过了之后在周记里写“原来爱情与性别都无关”。被老师评价说“无法理解”。呵呵。要谁理解呢...他们的爱根本不用任何人理解...毛尖这样的女子啊。聪慧,细腻,感性,风趣。她喜欢把题目写得离题很远,喜欢满不在乎地讲故事,喜欢站在一旁嬉笑着看芸芸众生忙碌生活。这样的女子啊,恐怕世间再找不出第二个。世界在她手中像是一件玩物。不管是影评还是专栏,都想看到她的。总之毛尖这样的女子啊~~这是我能给出的最高赞美。呵呵。

毛尖与旧时光

我真是太喜欢听毛尖讲故事了。她的文章即使是影评,都信息量极大,内容丰富,有血有肉。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人,每一个电影里的角色都仿佛给她讲活了一般地一个个跃然于纸上。当读者沉醉于她营造出的旧时光的时空感,如梦游太虚境一般被一个个扑面而来的人物折服得手忙脚乱的时候,她依然八面玲珑,凭着性子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你说着。就像一个有本事的孩子王,故事讲得漫不经心,却依然能引得一帮小孩坐在小板凳上托着小脸听得入迷。她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记得。每一个电影桥段,每一句台词她都能信手拈来,又用得恰到好处。她笔下的城市,无论是上海还是香港,纵然是纸醉金迷流波回转,她也能东拉西扯几个电影台词,小说桥段, 拼拼凑凑之后却又能呈现出一派声光影的立体效果,叫你不能不佩服。舞文弄墨者很多,但灵气与才情,尖锐与诙谐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习得的。毛尖讲故事的方式随意,但内容深刻,角度独特,不仅仅是评电影的时候。即使是写人,她也能关注到常人并不关注的细节,而且她就有这个本事在短短的一篇里写尽一个人的一生,让你体会到,她写这个人传奇而非平庸。而我们也就这样,慢慢地,走进去,穿梭在她的故事里,去亲吻那影像斑驳的旧时光。

在慢慢微笑中慢慢微笑

细看封面,会看到万象丛书的字样,如果没有万象,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毛尖,如果没有毛尖,我永远也不会知道过去的时光里有这样多好玩的事物和好玩的人:聪明、纤细、敏感、美丽、性感、妖冶、艳丽。赤裸裸的欲望和张扬,一点点的盛放在眼角眉梢。大腿,红唇,天雷勾地火,背后藏住的惊心动魄,一点点撕开。美好的身体,香艳的言辞背后,展开一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美,让人堕落其中。她剥洋葱般剥开岁月的迷雾,将故事娓娓道来。天下之大不讳,同性之爱,多角恋爱,性共享,爱共享,将我们引入一段迷乱的日子,穿行在每个故去的细节中,如同亲历。不由得怀疑,身边的清白世界是否粉饰太平。走进去,看到他们的身影摇曳,因为有光,更显斑斓。走出来,他们变成墙壁上的画,架上的书,留声机里的音轨,只剩下美丽的声光电影。欣赏着,回味着,过去过去,现在正在,微笑,慢慢浮现。

他说的总比她说的美

我一口气买下了毛尖所有在大陆出版的作品。毛尖是聪明又有点小狡猾,简直像刁嘴的小猫,在一堆腥臭,也可能是鲜美的鱼中总可以翻出最适合你我的美味。她可以找到一个人,一本书一部电影里最动人之处。她这样复述他的话:他从水面出来,慢慢微笑起来。我一下子爱上了他,加曼,这个有点忧郁但浪漫无比的英伦绅士。她像回忆一个至亲一样尽情赞扬她那四分之一正常的毛姆叔叔。可惜的是,毛尖的专栏随笔就没有那么精彩,依然说很好笑的笑话,但是,笑话仅仅是笑话,也许是我在期待更多,所以,她的话总没有他的美

快快阅读,慢慢微笑

快快阅读,慢慢微笑头一次看到毛尖的文章是在《万象》杂志上,讲英格玛•伯格曼和丽芙•乌曼的故事。文章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分别从两个人的角度叙述,读完有一种类似被一辉的凤凰幻魔拳击中的感觉。哇,这文章写的太漂亮了!因为有了这印象,前一阵在99读书人网站上折扣区看到卖她的再版新书《慢慢微笑》,便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那么好的书还不到十块钱,和白拣一样。等送来却搁书架上歇着了,因为实在没时间看书。鬼使神差的一个早晨,下雨。上海最近的天气说下雨就下雨,说晴天就晴天,从不含糊。于是在邂逅的雨天里慵懒的躺在床上,抽出这本装帧朴素的书,开始了蒙太奇之旅。这个因爷爷喜欢喝茶而得名的女子实在让人欢喜,字里行间全是掩不住的才气、灵气,阅读旅程中随处可见意外,明明是平常的故事到她的手里便活色生香,明明是常见的道理到她的笔下就弦外余音。她擅长场景的描写,每一个片刻的动人,每一次铭心的爱恋,每一个忧伤的眼神,每一句俏皮的言语,都悉数拿来,看似无甚关联,实则丝丝入扣。这样的写法得之于她对于电影的热爱和熟稔,似乎过去所有的光影、相关的风闻佚事都打碎了又揉捏到一起,专等她拿起笔顺手拈来,或感动感叹,或逗痴逗趣,每每深入到那些业已逝去的人物内心,却偏偏和时下风物紧密相系,于是那些旧变成了新的新,这些新又化作旧的旧,妙处难于言说。更好的是她不忸怩作态。不是她不会催人泪下拿滥情说事,实是不屑为之,当然是对世情看得通透所致。她怕你会迷失在她蒙太奇式的描述中,常常要冒出些提神警人的话来,让你会心一笑。正像为此书作序文被她称为半仙的刘绍铭教授所说,你从每一个篇什里都能觉出她是“俏皮、乖巧、风趣、幽默”的,她有情而不煽情,她凄艳而不冷艳,她“讽喻世情,软硬兼施”,她就那么自自然然的说着电影、旧事、新潮、时尚,让你听的舒坦入神,让你感到绚烂、意外。当然她也许不够深刻,但她足够有趣,足够丰富,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感觉到她既在身边又在天外。对于一个专栏作家,这些已经绰绰有余。雨天里邂逅这样的文字是一件幸事,傻子一般的一气读下来,天已经放晴,空气清爽怡人。毛尖女士在后记中说:我想起张爱玲的《爱》,但愿,在无涯的书架上,看到我的小书,亲爱的读者,会轻轻的说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即使你最后走开了,我终究会记得,你曾经在我的小书前“站了一会”。我读完这本书,重新插到那有涯的书架上,却忍不住又站了一会儿。《慢慢微笑》 毛尖 著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年1月第1版二〇〇六年七月八日星期六

毛尖 。茶

毛尖作为人名,很吸引人。我知道她,就是在芸芸众专栏作家中,走马观花地读了大家的专栏,却独独记住了她。不是因为她那篇文章,不是因为她挂在文章上面的小头像,不是因为她文章里的内容多深刻,就是记住了,只因为这个和茶同名的女子。《乱来》出版时,我正巧跑阅读口,那时最经常的姿态就是泡在各大书店里,寻寻觅觅地去看最近出了什么书,哪些书推荐给别人,不会被骂品味低。乱来,就是这样闯进来的。我读影评很少,虽然自己也会写,但那些,我从不承认是影评,充其量,只是观后感罢了。我从来不去关注为什么在那个时候会整出一个长镜头,我从来不问为什么有导演偏爱蒙太奇,从来不过问为什么剪辑杂乱无章却真的很有感觉。是,我只需要很有感觉。比如看完《唐山大地震》后,那样场面如何制作出来的,团队是谁,冯小刚如何和他们沟通,徐帆如何理解角色才把李元尼演得痛彻心扉,我不过问。我只关心它惹哭了我,把我弄得恨不得仰天大哭,不管不顾。也许这就是专业和业余之区别。所谓专业,永远有那么一个套路,从剧情讲到技术,从画面讲到配乐。而我,只是一个业余,是专业的观众,我只关注它触动我哪根情感之弦,或者哀戚,或者悲伤,或者愉悦,足以。太专业的东西,对于我等专业观众而言,到底太过正式了,像去听二人转却穿了一条华丽典雅的裙。多少不合拍。毛尖的影评,不,我现在想,她的是影评嘛?随性而来,似i上流的水,自然往下走——青海湖边的确有倒淌河,但世间恐怕真就唯此一条,要不青海人民为什么还要硬生给它加了传说?!毛尖讲电影时,不忘讲她的过往电影岁月。她讲演员,不会忘掉爱他们痛彻心扉的影迷,比如,哥哥,你不许走——我还没爱上张国荣时,他却走了。所以我一直没感觉到他迷住那么多男人女人的魅力在哪儿。所以每年愚人节,大多数人的悲伤与我关系其实不大,我永远挑动不了一根弦,和他们一样。但毛尖写张国荣的这篇,彻底崩溃了我。我喜欢这样的文字。所以当在一个新城市里的最大图书馆里要借第一本书时,我毫不犹豫选择了只读了一篇文章的《慢慢微笑》。它没有给你给你解剖什么破东西,不需要你费着脑细胞去再理解它。电影是种娱乐,或者叫愉悦身心,看了,怎样理解就理解,最直观的才是最好。费尽心思读遍千万,又如何?

我读《慢慢微笑――毛尖自选集》

《慢慢微笑》的开篇,写的是布鲁姆斯伯里的情事。这个有名圈子里,我最早知道的是伍尔芙,八十年代的新华书店,外国文学的书架上,摆着《伍尔芙夫人诗选》,没读过,但记下了Woolf,发音好听的姓。伍尔芙结婚前的名字是Virginia Stephen,译过来的名是弗吉尼娅,我想,那个年代,一定很少有人知道,她的这个名字吧。而毛尖,是用弗吉尼娅的名字来说这个圈子里的事情的。某种意味上说,摆脱的是一种文学上的探究,孜孜的,是圈子里真实的八卦。毛尖说到了圈子里的主流人物,而我更喜欢关注的,是圈子边缘上的一些人,比如朱利安.贝儿,他是伍尔芙的侄子,虽然也是布鲁姆斯伯里圈子里的人,但总觉得,是凭着血缘关系而在内的,当然,布鲁姆斯伯里也是讲求血缘的,比如伍尔芙和瓦尼萨(Vanessa Stephen)的哥哥索比,哪怕他死去,他也是布鲁姆斯伯里这个以两个女人为核心的小圈子里的灵魂人物。朱利安.贝儿的分支,使得这个小圈子和中国发生了关系,朱利安.贝儿在28岁离开人间以前,在中国生活过几年,他到中国的目的是抱着革命的梦想来的,他见到了当时中国文坛上的一些人物,徐志摩,凌叔华等等,他在中国发生的故事,虹影以此为骨描述出了另外一个故事《K》,虹影的小说,我还读过一本《上海王》,这是一本追溯上海黑帮洪门历史的小说。虹影的笔触是喜欢有些真实,有些幻想的写作的,于是,在《K》中不难见到朱利安.贝儿对那个年代中国文坛的一些看法,而朱利安.贝儿也促成了伍尔芙和一个从未见过的中国女子之间几年的通信。而通信,正是伍尔芙每天生活中重要的事情之一,她给身边的姐姐写信,表达自己的爱恋,她给姐夫写信,通过这样的方式间接的表达自己对姐姐的爱恋。我甚至想,她和姐夫之间的性关系,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分享姐姐的身体,去剥夺每一分姐姐的爱。另外一个人物,边缘化的,是伍尔芙的丈夫伦纳德,伦纳德的气质,似乎也不是布鲁姆斯伯里的主流气质,我觉得比起爱伍尔芙,更重要的是能容纳伍尔芙以及布鲁姆斯伯里里的种种“怪”现象。伍尔芙的出轨、反常,总是他默默承受着,他是伍尔芙心底最坚实的基础,长年以来,他在伍尔芙心里的位置,是否会渐渐取代索比?不,不会,索比是崇高位置上的不可取代,而他,是她心里最后的堡垒,最不为思量的堡垒。当伍尔芙口袋里装满大石头,渐渐沉到河底,我想,伦纳德看得见,伦纳德心痛的看得见,看见伍尔芙的头顶渐渐被水面没过,不去救她。因为,伦纳德的爱,是纵容伍尔芙做任何事情的,哪怕死亡。毛尖的探究,铺展开的,是一幅布鲁姆斯伯里的生动画卷,没有了一个人写作时的寂静和严峻,有可以想像的社交、聚会、眉眼间的传情、溺爱、宠爱、嫉妒、害怕、大人物、死亡,混杂在一起,是活生生的。介绍毛尖的篇章中,有两个城市是毛尖滞留过的,上海,香港。在写作上,毛尖的笔触更香港一些,总有些怀恋,总有些难忘,像描写电影人八卦的篇章《没有人是完美的》,《被剪贴的告白》,总有些打动你我心的字句,那些过往的人,过往的事。而写到上海,口气便一变的带上了上海爽脆。2004年,即将远行的朋友来到我的城市,唯一的目的是找碟,发现《Jules and Jim》的时候,高兴的大叫起来,碟商们把此片翻成《祖与占》,当然,我也拿了一张回家看,看完之后,并没有看明白什么,而读了《没有人是完美的》之后,才明了,原来,一部电影的后面,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而电影,是这些人,这些事情的火花。说到电影,又要往回说了,对伍尔芙的印象,由于80年代记忆的缘故,由于Woolf发音圆润的缘故,伍尔芙在我脑海中是一个温柔的形象。而电影《时时刻刻》(《Hours》)中,伍尔芙的样子是有只不和谐的鼻子,苍白、神经质的面庞,发抖的抽烟的手。电影,就这样,轻易的抹杀了我多年心间伍尔芙的模样。读到一本好书,会高兴。而什么样的好书,是最好的书呢?你总是想着她,总是想读她,读她的时候,又不忍多读了一篇,因为,多读了一篇,书的页码便少了一些,能读的新的东西,又少了一些。《慢慢微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PS,由于读这本书的缘故,这段时间,我总是把“毛峰”茶,说成“毛尖”,被茶学系毕业的人耻笑。还有,蚕宝写名人八卦,水准不在毛尖之下,实在应该结集出版,并作好打官司准备。http://www.blogcn.com/User4/mayjoy/index.htmlhttp://www.blogcn.com/User4/mayjoy/index.html

慢慢微笑

《慢慢微笑》是毛尖的自选作品集。电影里的、过去的情事,或鲜艳放荡或缠绵悱恻,布鲁姆斯伯里,上海。《慢慢微笑》还是德瑞克·加曼(Derek Jarman)留在世上的最后一本书。加曼1942年1月出生于英国米德尔塞克斯郡,1994年2月死于伦敦。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因艾滋病导致的多种疾病导致他双目失明,皮肤脱落,肌肉萎缩,他最宠爱最眷恋的同性爱人HB伴他度过了最后的岁月。他坚持人人都是同性恋,只是有些后来变成了异性恋。“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男孩爱上男孩,所有的女孩爱女孩,永不改变。”2008年6月16日,加州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个允许同性恋结婚的州。加曼可能不太关心了。他说地狱里也有同性恋酒吧,死人们在一起拍活人拍不出来的电影,而且,“死人只玩同性恋”。

读不厌

很久很久以后,有喜欢村上的女人告诉我毛尖很多时候都是网上的材料加上自己的文字,写成了慢慢微笑。我信也不信。但是,这些都不重要。在学校的时候,每学期要写2篇外文小说的书评。那时候偷懒,把慢慢微笑smile in the slow motion当成外文小说写书评,学校老师也不会在意。能够多些时间读字里行间。无所谓是否是毛尖的粉丝。是本很好很好的书。知道了很多风格的电影,和影人的故事,从一个舒服的角度来说。最为动容的是我的叔叔毛姆和慢慢微笑。读不厌。小品本身就是随性而天才的主角。带人走进一个绿树成荫、潮湿清洁的某日午后。

八卦!!!

没别的,就是电影文学八卦。实在太八卦,尤其是介绍伍尔夫的那章,我已经搞不清楚布鲁姆斯伯里的圈子中谁是谁、谁又跟谁有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了!大概这也是真正的才情相吸的文艺生活吧……“慢慢微笑“这个书名毛尖引用自加曼的影评。

最好的还是<非常罪非常美>

最好的还是<非常罪,非常美>还有 没有人是完美的 这一篇很不错毛尖是智慧型,下笔机灵俏皮,加上对电影的识见,放一起书就好看了.但是才女书少有扎实的,都惩笔触的声色之美.才女都不好太认真的,失掉那一份轻灵随意的"范儿",就显不出脱俗了.你看林徽因就如此,还招来冰心的讽刺.冰心作为一位很少游戏笔墨的才女,自然是见不得林徽因那样轻飘飘的就把文学跟文学家一起茶余饭后地消遣了.自来如此.不过我心还是希望毛尖能更深刻,不仅优美,而且深刻.她本来可以的.就是成名的早了.借了李欧梵的东风,窜起太快了,失去了沉下去的可能.

2006.10.16

开篇即是《布鲁姆斯伯里情事》,一上来就是文艺圈子的八卦不过非常难明白凡奈沙和弗吉尼亚姐妹间炽热的爱,同一屋檐下,每日通2封信。


 慢慢微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