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本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作文本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5-6
ISBN:9787108022790
作者:张永和
页数:248页

内容概要

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 2005年9月即将就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筑系主任。 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美国注册建筑师。 2002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如1987年荣获日本新建筑国际住宅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一名,美国“进步建筑”1996年度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奖,2000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贡献奖(表彰在视觉艺术领域突出和有创造性成就),柿子林会馆荣获2004年度“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书籍目录

写作文
自行车(的故事)
窥视剧场――实地考察
匡溪行
四间房――单身公寓
书房――建筑师会所
泰山和克里斯托的启示――环境艺术的意义
四函(评译) 黄士钧评译
蒲公英(面店)――概念性物体
马达客栈
后窗
烟斗――概念性物体
过程思想
垂直玻璃宅
幼儿(墙)园
策划家居 附:英文原文
十二月令
园/宅
文学与建筑
坠入空间――寻找不可画建筑
时间城市,又及超薄城市附:英文原文
文学与空间
平常建筑
设计逻辑
建筑改变我们
小城市
一向工业建筑学习 张永和+张路峰
基本建筑动词化
关于建筑教育
浮出空间 附:英文原文
一物体城市又名:欲望城市 附:英文原文
向现实学习
第三种态度
我的红楼梦,或三考

编辑推荐

  《作文本》作者张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负责人、教授。曾在一系列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奖,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建筑系建筑硕士,他帮助你,提示你如何写作文。

作者简介

《作文本》是建筑师张永和的文坛处女作。作者试图在文学与建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让脱离了建筑的线索也能提供阅读愉悦。全书作品收录了作者20多年的随笔,文章内容涉及了建筑理念以及其他影视等方面内容,书中文章按时间排序,读者也可从中读一个建筑师思想变化的大概。

图书封面


 作文本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7条)

  •     平淡建筑,在细微中感觉空间,生活建筑,在人本中思索行为...总感觉那是一种仰望的境界,探讨的寓意,平等,又满含智慧...看完后有再品一次的欲望....
  •     在图书馆的架子上发现这本书然后借回来看全是因为我这个外行想看个热闹。建筑于我是遥远的,虽然天天都在建筑之间兜兜转转得生活着。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可以相通之处,才读到三分之一的我也觉得有些收获。
  •     《作文本》是张永和累积了二十多年的零散作文,时间跨度之大、范围之广让我真的很难说出对整书有怎样的印象,只好说说启发最大的题目了。作为一个学工程出身的人,我的本职其实就是做好一个“工匠”。根据国标规范,行业惯例和潜规则(说潜规则,就是有时候大家都觉得这么画是有问题的或者都说不出这么做有什么道理,可就是行业里有这么做的传统,所以大家还是要继续把它做下去),手册上的指示,像一台机器一般地制出设计图和施工图。不论是做课程设计还是在之后工作中,都有一种纠缠在数不尽细节中的无奈以及似乎无法把握所学事物本质的无力感。我比较接受系统性的知识和理论体系,有逻辑性的东西容易理解而且也放心。可是说句老实话,这四年的学习并没让我有对这些工程问题有一个理论层面的认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恐怕还是无休止地改动施工图,以及一种无时无刻存于心中的“这么死板的问题我都无法驾驭”的观念。而同时,我又对建筑系,对那些大一就开设的美术类必修课有种强烈的憧憬,好像那些但凡与艺术沾边的专业都比我们高出几个档次。而在张永和谈及建筑,甚至建筑的教学时,经常看到他对于从房屋到建筑即自下而上的思维的重视。他的“双向”建筑教学的一向就是:“在基本的材料、建造、使用的规律与逻辑中发现并归纳建筑的思维方式和形式语言。在这里,建筑师是能思想的工匠……”而且他还提到“美术建筑实际上将建筑师定义为画建筑图的绘图员/美术家,而不是盖房子的工匠/建造家。导致一些建筑系学生乃至建筑师潜意识里认为艺术家更优越,鄙视工程师,对建造缺乏兴趣。”“它(建筑与美术)和建筑与科学或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并无不同。因此,这个关系更可能是建立在思想方法的层面上,而不仅仅是在审美标准、审美趣味或技能上。”看到这些其实我满感慨。我们平时接触很多的用观念指导设计的思维,自上而下的“形而上”过程,好像不论研究还是事物的管理都要按照这种规律。而这只是“双向”教学的一向。原来自下而上的“形”也是如此之重要,它应该和“形而上”是平等的。张永和对建筑学的描述很像哲学。即做一个方案之前总是先探索一件物体或一个空间的本质是什么。设计到底是创作、表现,还是研究、发现?对现实中的城市建筑的态度总是批判性的。这本谈建筑学的书不是平时经常能看到的一些建筑学优美的图册。整本书除了封面包裹着一张说明性的图纸,以及目录之前的图画版侦探小说,就再没有一张图了。我想这本书不仅给了我另一个角度看工程,看看了解材料、建造与技术的重要性,让我觉得我自己先得“看得起”自己所学的专业。还提醒我这些具体操作中琐碎的问题是可以归纳出一些思维方式和形式语言的。系统性也许不是不存在,只是看你愿不愿意去发现。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很多观点颇有意思,值得再次细看,但是诸如建筑与戏剧,文字的结合,感觉大叔做的还不是太让人信服。
  •     豆浆叔的思想文集,对设计法思考有启发
  •     问题要解决的
  •     豆浆的思想还是很超前超越的,如果有图就好了
  •      2013-11-18 原研哉式的人本主义,细致、平均,有奇妙的冷酷之感。“艾柯在《玫瑰之名》中确定了人,建筑,文学的三角恋爱关系。然而爱情的悲剧性有增无减,除了建筑给文学以短暂的庇护,文学给人类以短暂的希望,其余便是文学与建筑对人的围剿。”“至此,我读文学功利性的一面也已暴露殆尽了。”
  •     下了电子书随意看看 感觉不太懂 很杂
  •     觉得有点晦涩难懂 不仅需要专业知识 更需要一定的理解力
  •     三星半。所谓建筑师的文字游戏吧。
  •     一类艺术方面的思考…文本…建筑的味道…自己的,独特的,有故事的,我没理由看得非常“过分”,且在珍惜,在思考…我还联想到了桑塔格《在美国》,这比卡尔唯诺更费劲了,就像电影…最早期的蒙太奇…不准确,是电影的剧本和分镜,不涉及调度(真正的角度)…
  •     很难归为建筑,有文学,空间,思想
  •     建筑学真的是很奇怪东西。在里面呆久了如果不能时常跳出来看看真的会习以为常。很多事情不光你在想,那些真正的建筑师们也想过,他们想的东西有的你还完全没想过,有的跟你想的结果其实是差不多的。关于建筑的本质的问题最近正在想,到底是空间还是建造。豆浆叔给出的答案深得我心,“基本建筑”的理论也深得我心。只是了解了这些以后,悲哀地发现了自己的硬伤,某种程度上也是所在学院教学上的硬伤。连工地都没去过,连梁和柱具体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从没摸过任何一种建筑材料,连顶帐篷都没搭过,对建构一无所知,对结构狗屁不通,就这样子就开始做建筑设计了。细思极恐。真矫情。不知道这种僵局什么时候能够打破。还有,刚才说了,建筑学为什么这么奇怪。设计真的是没有硬性的标准的么,全靠我们自己悟?
  •     简直你就不能说什么不是建筑的范畴。
  •     喜欢这种零散,简洁,发散思维强的文字。
  •     咦 咦 咦
  •     一本不适合通读的书。看一句能思考好一会儿。最近绘造社给张永和画了早期的文章《线性城市》,回来看书有很多零碎的一致的观点。有趣。
  •     虽是随笔,成于跨度蛮大的时间,但满满都是思考,也启发了我自己的思考
  •     萌萌的
  •     诗意的思考
  •     不是建筑专著却处处体现建筑设计思想,唯一的遗憾是插图太少
  •     很多年前读的了。感觉挺多人都想认识“学习型友邻”,这就是一本“学习型友邻”小册子……高逼格,高大上,高端鸡血与鸡汤,不仅好读代入感也很强,读起来翻页如飞仿佛自己也人模狗样……不妨和何兆武的《上学记》等书放一起,出一套“学习型友邻”集,肯定卖。#一条营销狗的高瞻远瞩#
  •     长大一点才看得懂。
  •     形式包裹内容 内容包裹形式
  •     窥视剧场,四间房单身公寓,垂直玻璃住宅,席殊书屋,推拉折叠平开门..... 理性而平静的建筑师
  •     好吧,蛮深奥的。评分打不高不是因为人家写得不好,只是我比较粗鄙。
  •     开始弃英文恶补各类中文书。(最近做翻译时总是词穷想很久都想不出好句子,太痛苦了。)
  •     “作者试图在文学与建筑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让脱离了建筑的线索也能提供阅读愉悦。”何止于此,简直细腻入至毛孔…
  •     读不进什么难的书。和前几天读Tschumi有类似感觉。那天张老师说,在中国做建筑很难。我先是震惊,然后是恐惧,最后是失望。
  •     不少没太看懂 很杂 建筑 空间 幻想 身体 材质 城市 文化都有涉及 但能感受到 豆浆叔试图在探讨一种很本质的东西 聪明 有趣 真实和简练
  •     有点意思
  •     文学与建筑
  •     建筑与文学的联系很有趣,有些独到的观点,但是那些公式什么的还是算了。总之是一本有趣的书!
  •     建筑于文本之上,但内容和形式并不拘泥。
  •     上次从家带来的几本书之一 标记一下 以后不运书了 想入一个kindle但还在犹豫
  •     豆浆叔的设计成长日记
  •     几乎都是文字,但有点往看不见的城市去的倾向
  •     没有想象中的好看,启发性不如非常建筑,文学性止步于建筑师水平
  •     挺喜欢豆浆大叔和蔼的样子。萌。都坚持全看完,有点看不懂。估计境界还没到。对于第一章的自行车,有点启发。
  •     尽力、在今后、尝试读完。(2015.12_尝试读完_于中国上海)
  •     完全看不懂。SO SAD。
  •     后半部分几乎没看
  •     最喜欢关于教育的三封来信。宿舍空间的腾挪。了解了自行车城市想法的始末。思想火花集,得到了很多阅读的乐趣。比原来更喜欢豆浆大叔了。
  •     理性、逻辑很强,很多信息需要慢慢消化。并不全是建筑术语,一知半解也不妨碍理解全文。
  •     极喜欢 启蒙
  •     ZG来上海见面的时候推荐的。看的好慢 可以思考的东西太多 也让我常常想起ZG带着我们一起做设计的时光
  •     很多与老师所教的不同的意见。有很多都不太能深切的体会。也有很多浅显的经验。这本书需要再读几遍。
  •     这本书 可以说是大部分体现了豆浆叔这些年干的事情的本初思源 相当推荐。很开脑洞
  •     小世界里发现大世界 大世界里发现小世界 思维还真是奇妙
  •     真的不太读的下去啊,但是封面设计的很有新意
  •     冲着建筑教育那段,不叫声张老师也怪不好意思…
  •     好书,有意思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