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园》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我的精神家园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
ISBN:9787545201437
作者:王小波
页数:282页

评论我的精神家园

高中时期到我叔叔家里,看到那堆王小波全集,谦虚好学的我请求借阅,他却一脸难堪的予以婉拒。以致我不由萌生了真正的兴趣,然而充其量只看了一两部杂文集,然而想说的废话已经很多了……这位学者型作家(也不知是哪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还百度不到),在那个精神生活无比贫瘠的年代,能够积极向上的思考身边事,而侥幸未被当局枪毙。如果他生长在当代,或许还会套用时髦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装饰性的评论一下工作,环境,个人尊严之类的散文杂文永恒的话题。据说,陈清扬是一位思想超前的女性。她要做爱,这就是走在了时代前列……我大惊失色。原来陈清扬是和据说是“领先时代50年”的斯坦利库布里克一样重量级人物。王小波的高明之处在于,一般的作家,自己玩自己也就算了,他偏不然,还要拉别人和他一起玩,玩够了还硬逼着别人承认说自己是认真严肃的。所以,不管他是不是在玩,我们这些后人硬是要当了真,然后把他推崇为高人。玩文学的同志们,玩到这种程度也可谓超凡入圣。我一次次的被他那些启迪新思维的知识分子趣味的评论震慑住。他说,写作是登顶的过程,是熵增条件下反熵的过程。这是一个综合了各学科领域融会贯通的知识分子。因而,他得以跳过文体塑造的环节,没有用工巧的辞藻雕琢自己的作品,就一眼看透了文学艺术的本质。他又说,文革是一场集体癔症。在那样一个贫穷落后的转型期中国,这无疑是极富天才的论断。他说,科学是把一件事做对,艺术是把一件事做好,这成了我准备GRE作文“科学是为了安抚,艺术是为了颠覆”的素材。他又说,现在写古文是发疯,用查良铮的语言写作才应景。暂且不论趣味高下之别,其实这话非常实在,非常在理。他还说,男女主人公表白,男主人公对着山谷吼“我爱祖国!”离题太远。其他,所有那些关于自由的论述,看他写的散文已经够了。在孙甘露,苏童,贾平凹,虹影还没出现之前,中国就出了一个王小波,这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不平衡的产物吗?或许,这只是天才的电光石火昙花一现。然而,在他酣畅淋漓的写性小说里,我们很难看到个体意志“反熵”的努力。不仅语言粗陋,让人起鸡皮疙瘩,而且精美的情节也全然尽失,审丑效应卓著。wxb消化了托尔斯泰卡尔维诺,吐出了一大堆性描写。吃进去的是奶,挤出来的是草。我不是保守,我是不忍心看到文艺这样精致高贵的东西被他个人的生理需求消耗掉,然后借着自由主义的美名,成了许多心智蒙昧的人民群众枕边偷偷搁放的一本色情读物。或许可惜的是,他出现的太早了,以致人民群众普遍无法接受。另外,他似乎毫无愧色的谈论自己作品里的格调问题。是重礼轻色还是重色轻礼。这一句话道破政治,外交与艺术的关系,令我近乎开悟。然后开始计算礼与色的权重,转换成格调公式,非常先进非常有创意。然而,说了半天,敢情他是把文字的直白浅露当成反抗封建文化,反对当局约束的操作性工具了。就连他也会发自内心的认同,写作不是技术工作,写作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事业,哎,这人真是死脑筋啊。照片里的那张顽童般的脸,在人人都红装素裹,人们一举一动都刚正有力的七十年代,洋溢着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特有的笑容,那种高消费重享乐,松松垮垮的笑意。我又设想,换了是在当代,wxb这只特立独行的猪,会不会反其道而行之,秉持一副目光坚定,面容精瘦的理想主义者的姿态,为国为民,救国救民呢?

对了这本书,才知道大多数的我们都会纳“话语税”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想得到内心的宁静不容易,恰恰读书可以帮我们做到,有人说精神富有的人,特别不容易征服!很喜欢王晓波的书,很喜欢他表述观点的方式,黑色幽默,讲了真话,也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我们的精神家园在哪

  一夜之间红起来的东西,肯定会在一夜之间暗下去。所以我喜欢阅读那些经得起岁月大浪淘沙的书籍。十二年了,王小波离开我们这个充满喧哗与骚动的世界已经十二年了,但是他留下的书籍,依然被我们常读常新。  他的妻子李银河博士对他的评价是: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精辟至极。吾生也晚矣,惜乎缘悭一面。然而,在王小波那嬉笑怒骂的杂文中,在那独特充满想象力的小说中,渐渐的我“明白了些道理,遇见了些有趣的事”,我发现自己正开始彳亍在王小波所说的人文的道路中:道路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结束繁忙的工作,当一切都随着夜色像潮水一样涌退下去时,我又捧起了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不仅感慨:“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在三尺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我,更需要王小波文字的抚慰,就如初生的婴儿需要母亲甜美的摇篮曲。  许多年前,当我还站在大学象牙塔的猎猎寒风中时,我憧憬着那条美丽诗意的人文之路。  许多年后,当我站在逼仄的天空下正式戴上“教师”这顶冠冕时,我与我的同仁们,都知道了这是条怎样的道路:师长们报着名次盯着成绩曲线图,用责骂与教鞭呵斥着学生们行走。学生们不是跋涉,而是在背一本宗谱。  他们,还有我们,能走到所谓的充满鸟语花香的精神家园吗?  王小波在《思维的乐趣》一文中说:“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他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总有人想以种种理由消灭幸福所需要的参差多态。”  扪心自问,我们是否在天天压缩“药丸子”呢?刻意制造标准答案,刻意揣测命题者的意图。为押对一道题而欢呼,为猜错一道题而抑郁。  既然答案与世界一样都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又为何一定要用高考这同一把尺子衡量那些参差多态的学生?  在《关于崇高》一文中,王小波讲了一个上世纪70年代一位知青下水捞电线杆却被淹死的故事。这位知青后来受到表彰,被评为革命烈士。  “这件事在知青中间引起了一点小小的困惑:我们的一条命,到底抵不抵得上一根木头?结果是困惑的人惨遭批判。不瞒你说,我本人就是困惑者之一,所以对这件事记忆犹新。”  如今,牺牲自己性命去捞一根木头的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了。但是披着“崇高”的外衣,自愿或被迫做着残忍的事情的人却大有人在。  君不见,先进教师事迹报告中,不是“为了不耽误教学,没能回家见到老父亲最后一面”,就是“为了不耽误教学,延误了给女儿治病,导致她双目失明”,甚至还有“为了不耽误教学,某老师坚持带病上课,最终积劳成疾,在讲台前永远地倒下了”。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爱。这些东西都在貌似崇高的教学工作下,一一消弭。不懂得爱,抛弃亲情爱情友情,视生命与健康为草芥的人,早已异化为庞大的教学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人”字在他生命中已经模糊不清,他又怎能传播人文之道呢?  “人有权拒绝一种虚伪的崇高,正如他有权拒绝下水去捞一根稻草。假如这是对的,就对营造或提倡社会伦理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只顾浪漫煽情,要留有余地;换言之,不能够只讲崇高,不讲道理。”他还说,“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想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  在佩服王小波入木三分的剖析与大胆睿智的质疑之余,我不禁也暗暗深思:在这荆棘密布的人文道路中,我们如何来播撒爱与智慧的种子?  身为教师,每个人都可能面对这样的困境:无休无止的会议,流于形式的检查,疲于应付的材料……知识分子最渴望的自由与独立,却在权力与体制的淫威下,成了铁栅栏外不可企及的蔚蓝天空。  于是,大家都怀念那只王小波笔下的“特立独行的猪”。很多人被问过这样的问题:“做一个痛苦的人,还是做一只快乐的猪?”小波给出了第三种答案。  拒绝被灌输,拒绝被同化,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那得多大的勇气与智慧啊!  君不见“古来圣贤皆寂寞”:“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终究无奈地“明朝散发弄扁舟”……  仰仗着“皇恩浩荡”,靠着“嗟来之食”糊口度日的教书先生们,又怎能像吴非老师说的那样“不跪着教书”?又怎能像旧日的周树人老师蔡元培校长那样,用自己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支撑起一片独特而灿烂的天空?  王小波说:“生活正不可避免走向庸俗。”或许真的如此,物欲正在洪流,权力正在膨胀,思想的庄园正在萎顿消亡。  余杰说:“冠盖满京华,思人独憔悴。”谁能静坐窗前,在青灯黄卷中,仰望星空,默默思索着“我是谁,从哪里来,又去向何处”。  身为教师,我们是否坚守得住这一份寂寞与孤独?身为教师,我们究竟是成为知识分子,还是成为知识贩子?  如果选择担当,成为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那我们的精神家园又在哪?  许多个黄昏,我独自一人来到学校的西花园。走在铺满金灿灿的银杏叶的小径上,默坐在饱经风霜吸满日月之精华的石凳上,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感到内心平静,安详。  我有种错觉,时间仿佛如琥珀一样,凝结住了。在落日的余晖下,在斑驳的树影中,我仿佛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但是,我的精神家园真的在那吗?  海德格尔说:“对于当代人的无家可归状态,哲学就是怀着乡愁寻找家园。”现代人,每个人都带着浓浓的乡愁,渴望找到精神家园。  但是,面对着林立的钢筋水泥摩天大楼,面对着熙来攘去的滚滚人流,在飞速穿过的车流面前,我们,更多的是迷失,迷失在红绿灯闪烁的十字路口,更迷失在人生的岔路口。  阅读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给自己的灵魂找一处栖居的港湾,背囊中安放责任与理想,向梦中的精神家园出发。  教师们,我的同仁们,我们各自找寻,彼此携扶。哪怕一路泥泞,一路坎坷。我们总要找到精神家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很漂亮的装帧,很强的可读性

上周末老婆因为学生参加作文比赛拿回来百十块钱书票,便立刻杀到上海书城去花掉。上海书城乱哄哄,弥漫着马可波罗蛋糕、什么什么咖啡、书的味道和人的气息,跟个大澡堂子差不多。 毫无头绪的在一楼二楼三楼乱窜一汽,书是不少,实在让人没什么兴致仔细去读。(还是在电脑跟前看豆瓣的介绍和评论,当当网下单来的舒服便捷有便宜) 我便只好以貌取书。 眼睛看到这本书时忍不住一亮,正红色的封面,小三十二的开本,简简单单的印着书名,打开看看,文章短小,有点趣味,也有点想法,---很好,这正是我要的! 但是为了节约指标,把更多指标留给老婆用,我觉得舍弃这一套系的其他几本,独留下这一本。看了前100页觉得有趣,然后就开始觉得有点腻歪,说来说去就那么点事儿(理性/盲信盲从,插队下乡,科学思想/国学),引经据典就那么几个人(罗素,或者乌托邦),耐着性子继续看,到后100页又开始觉得有点趣味起来。总的来说,王二是个很聪明的人,比起大多数人的书,还是有点幽默感,也有点脑子。这两点 能有一点就很不易,有两点简直是难能可贵了。王二,对科学的看法真是有点理想主义,我没跟大科学家深入相处过,不了解他们内心,但是就凭现在身边这帮扛着“科学”旗号的人推想,王二如果坚持干科学到现在,无论是化学还是数学,无论是在清华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多半要有点失望,不会写下这些字。 朴拙,平等,自由,这些美好的字眼一律不能用在我做看到的学术界。 我看到的搞“科学”的人跟卖衣服、奶粉或者其他什么的个体户推销员企业家也没什么区别。好在人家作者也聪明,也预想到了。如果我在这个当口最后选择了干这事儿,除了养活自己外,还能真干点什么事儿,不说为人类的知识添砖加瓦,至少不要混事儿,不懂装懂欺骗别人,或者,尽量少干点那些事儿另外一个收获是, 看王小波说起来 罗素 西方哲学史也是有点意思的。弄来看看吧。恩

自由,是每一个生命的权利

一遍惊叹。我只有这样形容正在看这书时的我和看完这书的我。我总在想,这些年看了这些书这些电影,从来没有写下过自己的感受。一些粗糙,看后不留痕迹,些许精细,确是堵在心里五味杂陈。只有这一次,我觉得畅快淋漓,因为字里行间书写的不是缠绵悱恻的爱情,不是感人至深的英雄演绎,也不是关于人性道德的探讨沉思。因为字里行间的是自由。是我20年来从未感受过的自由。就像一种力量,就像一种光,就像一扇门,引领我进入了我从未想象过得世界,照亮了我心里所有存在疑惑的角落。想了许久不知道怎么写。也许世人羡慕憧憬或是惊叹这样的思辨,这样自由的心灵,可是我们都未必可以感受这自由的真谛,我们未必宽容如此,我们未必善良如此,我们未必执着如此,我们也未必聪慧如此。这本书我只是读了一遍而已。你现在叫我说出哪章哪节我都不一定清楚了。可以说,相比于刻板的文字,这本书的精神带给我更多的启示。自由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权利,是我们最基本的,却是最不能被侵犯的权利。而思想上的自由则是我们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我思故我在。我们要用自己的思考证明自己的存在。


 我的精神家园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