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印象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记忆与印象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5-1
ISBN:9787200051971
作者:史铁生
页数:233页

内容概要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
消逝的钟声
我的幼儿园
二姥姥
一个人形空白
叛逆者
老家
庙的回忆
九层大楼
第二部分
重病之时
八子
看电影
珊珊
小恒
老海棠树
孙姨和梅娘
M的故事
B老师
庄子
比如摇滚与写作
想念地坛
其他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二十一岁那年
老屋小记
我与地坛
记忆与印象的N次描述方式——刘佳景

编辑推荐

  《记忆与印象》一书并不厚,只有十来万字,但书中有许多精彩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命运的讲述传达出他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与独到感受。这部书通篇描写的是普普通通的平头百姓的生活经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位当代文坛出色的大作家在为草民写史作传。这不是一本仅仅讲述成长经历、生命过程的书。记忆是一架过滤器,过滤了浮泛的不值得回味的昨天,记住了那些让生命升华的苦难、欢乐、点滴的没齿难忘,留下了经过心灵过滤的难忘的印象。史铁生是一个惜墨如金的作家,他的认真、投入与极高的悟性构成了这本书的灵魂,作家的文学才华让这些独到深刻的感悟插上了美丽的翅膀,飞入读者的心中。

作者简介

历史的每一瞬间,都有无数的历史蔓展,都有无限的时间延申。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互相埋没的心流,在孤单中祈祷,在破碎处眺望,或可指望在梦中团圆。记忆,所以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

图书封面


 记忆与印象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7条)

  •     在记忆与印象里游走的时候,我们通过记忆塑造了印象,然后印象又与记忆结合,最终两者不可分离。我们依靠这种方法最终构建了我们的世界。这是多么简单,多么畅快的方法,我们不需要关心外在怎样变迁,我们在心里构筑了一道堤岸,这感觉就像我们在伊斯坦布尔眺望海的另一边,即真切,又神秘的不可及。我迷恋上了这种孤单的文字,我天生的相信这种孤单是我们的本质,我们一个人来到这世上,我们经历一切繁华,一切沧桑,不管怎样的希望获得别人的重视,最终又得一个人离去。这是一种注定,一种过往,一种在忐忑与不安里完成的时光,我们只是希望在去往另一世界的路上,留下我们自己的脚印,让后来者们能够偶尔的辨别出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了吧。我被他的这种坚忍所打动,我无法不赞颂他的可贵,他对生命的热爱,我甚至无法分辨哪些是他的生命,哪些是他的时光,他将两者混合,将惆怅与悲痛竟搅拌成生命里最狂喜的乐章。一个人做到了这些,我最真诚的赞美似乎也成了无意义的献媚。
  •     《记忆与印象》,这个书名一点也不哗众取宠,平实简单得就像作者本人。史铁生给人的永远都是温暖鼓励,上帝果真是公平的,身体残缺所以心灵与思想便异常强大。尽管身体囿于轮椅之上,可他仍是精神领域的国王。这本书名为《记忆与印象》,内容也确实是关于心底的记忆与人世的印象。记忆本是很私人的东西,但从他的笔中我们看到了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世界,他还原了一个不寻常的时代,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过去,零碎而深刻。如果史铁生的写作初衷是证明自己的价值找到活下去的意义以及让母亲感到骄傲,那么支持他写下去的就是本能,一个作家是可以把写作当成一种习惯的。缅怀过去,用文字作为我曾来过的凭证。他讲儿时的记忆,讲悠扬启迪一个懵懂孩童心智的钟声,讲幼儿园的破败和两个年龄很大的会弹手风琴的高雅独身的女老师,讲童年的斗争和恐惧,也讲述文革时期的人情,街坊邻居亲朋好友在这场政治运动中的选择与无奈,挣扎与放弃……可是无论关于什么,尽管看过一个故事后是一声悠长的叹息和怅惘,但心还是安详的。这是文字的力量,也是思想的魔力。如果不是史铁生在文中偶尔提到自己身体的残疾,我们不会想到他是身体残缺的人。因为,他的灵魂实在太飘逸了,他的思想太深邃了。我们只能仰望。他说“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床上,固定在轮椅上,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废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脱离实际,在尘嚣稍息的夜的世界里游逛,听所有的梦者诉说,看所有放弃了尘世角色的幽魂在夜的天空和旷野中揭开另一种戏剧。”他是灵魂的歌者,也渴望世俗的情爱,他坦露自己的心迹,那是凡尘男子最热烈而深沉的表达。《比如摇滚与写作》,他用比诗还要美的语言,苦闷而清醒的,波澜不惊得道着爱。夏日春光,爆发与能量,绝望与等待……我,就是你遗忘的密语你,便是我丢失的凭据今夕何年生死无忌。深刻而无果的爱慕,连地坛他也不肯告诉。一段感情总要有个归属,史铁生说心或坟墓。其实,尝到爱情的苦涩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人生才丰富而完整。每个在爱情受挫的人都可以成为哲人。在最狂妄的年龄里忽的残废,这是生命最猛烈的嘲讽。史铁生说“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或许希望植根于深深地失望与不断地祈望,所以才有了追寻的意义。在史铁生的映照下,我们没有资格言死,更不能责备命运的苛刻。好好地活着吧。
  •     书把记忆中的事描写的很细腻,读起来如同回到了那个所描写的场面,恰如我所想表达,很是亲切.我想:如果给即使有那文笔,但难捕捉那感觉了.

精彩短评 (总计50条)

  •     人是一点儿一点儿死的,先是这儿,再是那儿,一步一步终于完成了。他说的那么平静,我听的漫不经心。我们都已经活得不那么在乎生死了。
  •     很早因为我与地坛就喜欢史铁生。最印象深刻的是那个给其他小孩排名的孩子,至今处处可以看到这个孩子的身影。相信史先生是真正看透了自己的一生啊。
  •     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     看完《我与地坛》之后再来看这本难免有些失落,《记忆与印象》里的文章基本都收录在了《我与地坛》之中。可是不管第几次看史铁生先生的文章,都还是能感觉到那种安静。曾经看见过一句话,说诗集是唯一可以一读再读的书。突然觉得史铁生先生的文章,都和诗一样。
  •     总觉得他的文字有一种魔力,把记忆中的那些陈年旧事向读者娓娓道来,我仿佛被吸回了那个年代,看着他的记忆与印象一幕幕上演,有些沉重。很多句子充满哲思,值得细品。
  •     我标记的第200本书,又意外发现我是第1000个标记它的人。
  •     读这本书会想起之前读的蔡崇达的《皮囊》。
  •     勾起了很多回忆~~
  •     回忆过去不仅仅是因为过去自己还年轻,是因为过去发生的事真的更有意思
  •     外公就是文革的时候死的,那时候的人为什么那么疯狂。当年那帮疯子,你们现在出来道歉忏悔,有用吗?
  •     史铁生我还是爱的,跟大院子弟不一样。
  •     因为是记忆与印象 所以有些也没头没尾 浓浓的时代味 喜欢《一个人形空白》在大家闪烁的话语里拼凑出一个没有清晰面容的亲切的人 被时代所困的人太多太多 至少还有人记得
  •     很多时候,我想亲近一些作者。会选择ta的自述或者回忆集看,看看生长环境如何带给他影响。最有感触的最后两篇,我们如春天一般的青春就在于勇敢和不羁,而等待的结果是秋天。等待本身就是一种结果。最后一篇其实写的是一种柔软与敬畏的力量,我们也该找到一个心里能够静静聆听和颓败的地方。
  •     记忆与印象算是一本回忆的短篇合集,即是他的回忆,他成长的那个年代纯朴,有时让我觉得比我们这个年代要好,即使是物质匮乏也比我们要好。还有一个他们那一代人避不过去的文革了,在他们那一代作家中都写到过关于文革的印象,不想讨论那十年。
  •     对于史铁生的书总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好感
  •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你别以为是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
  •     不怕死跟真去死是两回事。
  •     高中读的,没读懂
  •     记忆是一个牢笼,印象是牢笼以外的天空。史铁生朴实平静却充满力量的文字。
  •     美,或许就只有这个字了。
  •     看到书名便想到他《最后的练习》。 说不清道不明,有时候对死亡既害怕又坦然 但是 总要作为赤子在这世上走一遭。
  •     历史仅记录少数人的丰功伟绩,其他人说话汇合为沉默
  •     孤独又柔软
  •     存在我书架上五年了,安安静静朴素不浮华的文字,值得伴随一生。
  •     史铁生笔下的记忆的背景不是一块黑色的幕布,而是粘稠流动的。那些形象时而沉没,时而翻涌上来,将人拖向语言的更深处。
  •     唔
  •     每次去读,总会被指引着去窥视回忆中的恐惧,一层层剥开,看到最软弱的内心,也就是史铁生先生所说的生命的零度吧!
  •     云淡风轻间夹杂的心酸
  •     喜欢史铁生的文字,喜欢他通过文字将回忆娓娓道来。
  •     与史铁生总有很多共鸣
  •     记住了八子这个像阿Q一样的人
  •     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便是你回到了故乡
  •     记忆是一个牢笼
  •     首先是个作家,而非首先是残疾人
  •     故土,故人,故地重游。
  •     人是被跑到这个世界上的
  •     记忆与印象 让人又爱又恨
  •     忽然想到自己年老时,是否也会有这样的记忆与印象。童年里的玩伴、老师同学、左邻右舍、远方的亲戚、曾祖父、外公、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歌等等等等。以后在写属于我的记忆与印象的时候是否会记得他们她们和它们。愿我可。
  •     读其中《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时,真的泪目到不行,对于死的见解,能描述得如此风轻云淡,却又不失唯美,竟让人不再惧怕死亡。整本书读下来,轻松却又怅然若失,总觉得作者内心把记忆与印象写出来,还是有太多不舍。
  •     2008年
  •     很多篇早已在散文集里看过。这次算是重读了吧。时移事易,别样感慨。
  •     “往日已归去哪里?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极处”
  •     文革是一个如今难以想象的年代,就算现在读到当时的种种也会觉得不可思议。作者的记忆让我更具体地了解了当年的文革,令人震惊。文中让人几次泪目,无论年代如何变迁,那些人那些事于作者都是最内心最朴实的情感,对读者来说也一样。
  •     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作家。 恰好正是去年此时读完的书,篇章情节已经记不清,却仍有只言片语和精神悸动,如同偶然跳进伞中的雨点,跳入大脑皮层, 或许是由于亲身体验,他的文字像是来自天与地、生与死、光与影、白昼与黑暗、梦魇与现实的模糊交界处。
  •      读这本书的时候 内心出奇的平静 平静到仿佛真的听到远处传来钟声
  •     想起一方蓝天,一个安静的小院,一团扑面而来的柔和的风,风中伤佛从来就有母亲和奶奶轻声的呼唤……
  •     进入大学读的第一本书 读这本书时心会格外的平静 不会着急想汲取书的养分 只是淡淡品味 记忆 所以是一个牢笼 印象 是牢笼以外的天空2016.10.06
  •     第一本史铁生的书 喜欢
  •     初读美丽而压抑,或需再度。
  •     又是一本反复拿来读的书。史铁生我还是爱的,跟那些大院子弟不一样。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