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经典作品》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张晓风经典作品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9
ISBN:9787801157188
作者:张晓风
页数:298页

难以描述

诗意的语言带我走进一个朦胧的世界,无论是叙述还是白描,都晕着一层水光,读来有种既惆怅,又有点欢欣的复杂心情.

清香张晓风

夏的下午,守学生考试,坐在宽大的阶梯教室前侧,读张晓风。文章清澈淡雅质感丰厚。度过了愉快的半下午。第一次听到张晓风的名字,是从十年前的文选老师那里,她所钟爱,课上很隆重推荐过。有女生受委派站着念那些句子,声音代替了我对文字本身的感知,轻轻盈盈的,是些很工整的诗行:“诗诗……”她的孩子,我原以为是个小女儿。相对于文章,印象更为深刻的是她祖籍徐州铜山的细节。记住她,成为书刊上可以留心的名字。对“晓风”二字有单纯的好感。匆匆而闲适的阅读中,果然在杂志上遇见,一篇《不是爱酒》,记下些清香馥郁引人思遐的文字:如果生命是一瓮酒,我们爱的不是那百分之几的酒精成分,而是那若隐若现的芬芳;如果生命是花,我们爱的不是那娇红艳紫,而是那和风丽日的深情的舒放;如果生命是月球,我们爱的不是那些冷硬的岩石,而是在静夜里那正缓缓流下来的温柔的白丝练……那个下午,春阳软媚,清风掩过,浓密油亮的杨树叶在窗外翻滚,桃花夭夭,油菜嫩黄,层层叠叠的绿在眼界纵横交迭,心中默然,“……是丽日和风下深情的舒放”,有此一句不算辜负这一轮春。而这个下午,读到的文章,仍然是她与诗诗。不过那男婴,已长成身高一米八四的青年,唇齿间不是咿咿呀呀,而是星与光等。光华流转,浑然无声。书里书外,几重人生。像她在《遇》中写:“是我看蝉壳,看得风多露重,岁月忽已晚呢?还是蝉壳看我,看得花落人亡,地老天荒呢?”一瞬心惊。而那些星,她说,“这是十万多年前的星啊。这是南北朝的星啊。”星星点点,闪烁在我们头顶的夜空。遥距今日数万光年。她写《许士林的独白》自是缠绵悱恻一无阻碍,情动之处血泪宛然。而我竟最难忘读《东邻的竹和西邻的壁》,很绕口的题目。东邻在后院种上一排翠竹,晚上开了强光投射灯,那些翠竹便投射到西邻的大墙上,作家因而收获了一袭意外的美丽。她这样写到:“东邻种竹,但他看到的是落地窗外的竹,而未必见竹影。西邻有壁,但他们生活在壁内,当然也见不到壁上竹影。我既无竹也无壁,却是奇景的目击者和见证人。我想,世上所有的好事都是如此发生的……”原来世上的好事多是如此发生的,她以她的文字,我以我的目光,交会成一场美丽的遇见,纸上情思改变了心绪的轨迹。这样清香悠然的文章在经历中并不乏缺,但她独特。习惯把成篇的文章断成一截截,辅以清醒的小标。标题也透着灵光。那些活在纸页上平淡无奇却诗意清隽的生活章节,悄然震惊着我们的情弦。人生原本生动,如文字间漫涓流溢的诗情。而生活细流自身侧缓缓而过。

心不由己和处美不惊——我读《不知有花》之一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张晓风的文章,我是很欣赏的。这样的文章充满了人生的智慧,赞云,佛光普照,亦不为过。 我先说,我的阅读体验。或者说我的写作的经验。桐花,泡桐之花,平凡而灿烂。在我们学校操场后面的围墙边上也有的。记得2007年的时候,我准备自学考试,考的是《高尔基研究》。因为操场安静,我来到操场,邂逅了美丽的桐花。当时有一些感受,淡紫色的云霞,一片一片,煞是好看。但我是没有张阿姨的惊心动魄的感受的,可能是心境的区别吧。(后有故人为我纠错,此为油桐花,所谓无错不成书,将错就错吧。) 我记得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的问题:“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这里的“主人”作何解,还有作者对于两个人物,农妇和老尼的态度是“嫉妒”怎样理解? 我知道这样的问题是很深沉的、或者很深刻的,学生缺乏人生的体验。于是我讲了雅典奥运会刘翔夺得金牌的故事。这是后来央视访谈节目中刘翔本人的一段自白。 刘翔获得了金牌之后,他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如在梦境。回到奥运村他的房间里以后,他把所有的门窗都关闭了,把金牌藏在了自己的枕头下,然后蒙头大睡。第二天,一醒来,第一件事情,他就看枕头下,那块令许多人激动,狂喜的金牌还在否。 这样的一段自白非常有意思。它向我们展示了天鹅振翅,人生花开的心醉神迷。 “不为花而目醉神迷、惊愕叹息的,才是花的主人吧?”但是张阿姨这样低调的来了一句,淡淡地来了一句。而且非常深沉的用了“主人”这个词语。让我深思。 整日里忙忙碌碌的农妇,心静如水的老尼,这样的人不知有花,让张阿姨“嫉妒”羡慕,憧憬。而我们呢?我们会用这样的目光来看待她们吗?未必。 我也会陶醉于这样的美丽,我没有办法处美不惊。我会心不由己,我会流连忘返。我终究是俗人。我还说,这样农妇,终日忙于自己的生计,这样的生活是不是过于卑微,过于庸俗。我不愿意过。我还会说,这样的老尼,端坐静默,这样的生活是不是过于死寂。我不愿意过。我是断然不会“嫉妒”到羡慕的。 走笔至此处,我记得在杨绛文集的读后感中,其中有这样的感悟:“ 我不是堂•吉诃德,我只是善人吉哈诺。”这是《堂•吉诃德》小说主人公临终前最后的话。那位曾经喜欢做梦、耽于幻想,勇敢地向风车发起挑战的骑士,走到人生的尽头时,留下了如梦方醒的话语,又成为了杨绛先生纪念父亲时的感言。这话语是那么平常朴实,却又如此含义深邃。我想,这或许也可以是一个历尽沧桑者的告别语,或许在若干年以后会成为我们告别这个世界的寄语吧。面对生与死,几乎所有的角色都是多余的,每一个生命都只是他自己。”人生到终了,才大梦方醒。我们终究都是一些未明之人。人类一思索,上帝就要发笑。但是谁能够不思考呢?有情,有思,这是人之灵性。但也就是这个灵性使得我迷,使得我蔽,使得我痴,使得我执,所以读张阿姨的文章,我获得了一个字“忘”。或者也可以说是平常心吧。 当然,你也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欢迎大家畅所欲言。谢谢!

很轻柔的美

读她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读出的是一份平静的感动,读出的是一份恬静的欣喜,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和德之间的那份情愫,那样的平淡但有绵绵不绝,刚柔并济是不适合来形容两个人之间的情感的,但是,我就是想用这个词,想起来刚读的孔庆东的书中对金庸《笑傲江湖》里一句话,"在这世上,我只有你一人,倘若你我之间也生了什么嫌隙,那做人还有什么意味",,这样没有间隙的爱是世界上极少的人能够体会的,有幸能遇见的,那将是何等幸运之人!这就如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开始遇到的就是一辈子的归宿,但是有太少的人能够一次失恋都不经历就找到自己的终身至爱,只能说这样的人太幸运,他们会一直相信爱情是如此的美好!但是也许并不意味着失恋过的人就一定不会感到爱情的美好,他们更知道怎么样浇灌爱情的花朵,知道多少甜蜜的阳光更适合,知道多少温柔的水量更合适。我愿意,等到那份和她一样的爱情出现~

爱晓风

真的很喜欢张晓风 她的书一直让我爱不释手看她的文字 心里很安静 会感到阳光就洒在自己周围的每一个角落 也洒在自己的心里 暖暖的 她的书很难买啊 我想攒全

种种有情,大音无声

要怎么说呢,散文已经许久不读,总觉的是飘渺堆砌之词,买来很久却只是放在书架上,少时当作好词好句来抄写,交作业而已。多年后,翻出当年的笔记,发觉这文这词,果真清妙,于是找出书来,花了半个晚上匆匆阅了一遍。其实是不对的,散文专栏类的文章,应该少时多餐,饭前饭后当作甜点佐餐,切切不能贪多,否则会有甜腻之感。一直这么以为。不过这次,读完张晓风这本散文集子,没有丝毫腻味。反而若嚼青榄,清脆馨香。豆瓣出了笔记的功能,却总觉不惯,想来是因自己喜欢一气读完,不喜断断续续地去记笔记,也就罢了。整本书里,最喜《遇》篇第一节: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 一个民歌手,在洲渚的丰草间遇见关关和鸣的睢鸠,——于是有了诗。 黄帝遇见磁石,蒙恬初识羊毛,立刻有了对物的惊叹和对物的深情。 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夫子遇见泰山,李白遇见黄河,陈子昂遇见幽州台,米开朗基罗在浑炖未凿的大理石中预先遇见了少年大卫,生命的情境从此就不一样了。 就不一样了,我渴望生命里的种种遇合,某本书里有一句话,等我去读、去拍案。田间的野花,等我去了解、去惊识。山风与发,冷泉与舌,流云与眼,松涛与耳,他们等着,在神秘的时间的两端等着,等着相遇的一刹——一旦相遇,就不一样了,永远不一样了。 我因而渴望遇合,不管是怎样的情节,我一直在等待着种种发生。 人生的栈道上,我是个赶路人,却总是忍不住贪看山色。生命里既有这么多值得伫足的事,相形之下,会不会误了宿头,也就不是那样重要的事了。种种有情,大音无声,多么幸运,才能再度遇见曾经错过的美丽?这场大遇合中,愿所有人都别错过。即便错过,也不要意识到曾经错过,也算不错。难得糊涂。

亦秀亦豪 ,藏云捉月 这样的一杆隽笔下 涌动着怎样万丈豪情和千尺柔丝

亦秀亦豪 ,藏云捉月 这样的一杆隽笔下 涌动着怎样万丈豪情和千尺柔丝。高中时,她那灯火里的旅人就曾让我愁眠大学中,她那锦绣中的文字再度为我掌暖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不错,张晓风的文章应该是冰清伶俐,空灵而温暖的,有浓的化不开的情,有厚的举不动的爱,有远的看不尽的生,也有近的摸不着的死。这是一个女子的世界。精细、秀气、典雅间杂着一股淡淡的对生命短暂的遗憾和看透尘世又不失去信心与热情的执着。

温柔的风。

张晓风的文字仿佛带有一种魔力,让你着迷,让你痴醉,让你安静。走进那片文字的海洋中,心渐渐趋向平静。

爱之外

读张晓风的散文《不朽的失眠》不禁疑惑,虽然文章以优美的笔调讲述了唐代诗人张继在“高考”落榜之后一夜无眠,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枫桥夜泊》,但我仍旧要追问,倘或他没有落榜,他就不能不朽了吗?这里有几个根本的问题,第一,他落榜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不存在如果他没有落榜的情况,因为那个夜晚只存在于历史上,存在于那个时空,它不会重现。第二,他不是不朽的,换言之,全人类都处于行将就木的状态,这是一个可怕的事实,但它是事实。第三,诗或许是不朽的,但记忆与灵魂依附于肉体,所以在肉体退化时灵魂的力量在削弱,事实上,所有的诗都将被我们遗忘。所以作为诗它将独立存在于世界上,这表明了一个事实,除了诗本身,它对于人的意义是有时间性的,所以并不是不朽的。这三个问题并不是旨在表明人类的生活是无意义的,虚无的。人类一旦触及到虚无,谈论虚无,那么行为本身就是虚无的,我们无法在虚无中生存下去。虚无中没有人类生存的土壤,没有爱的根基,所以这个地域将是爱之外的。人类为自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个代价有时是以生命为代价,而生命的纽带就是爱。是用爱来换取虚无尘世微薄的自由,二者自由还经常被我们舍弃。因为种种的理由,因为爱。没有一种爱能凌驾于自由之上。可是自由又被剥夺,完全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是没有意义的。完全的自由将变成另外一种形式的枷锁。没有自由的人是痛苦的,这里将着重探讨痛苦的问题。这也是我曾经反复提及的命题之一。人生存的目的是什么,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但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说是快乐、幸福,这没有什么错误。我想说的只是实际上我们都处于痛苦之中,只是自不自知的问题。因为快乐、幸福的体验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上的,而这总有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也是很自然的。然而社会上所鼓吹的价值观到底是不是用于我们将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价值说人应该吃苦,痛苦是一种历练。我不这么认为,从虚无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是没有办法预知虚无本身所蕴含的力量的,因为吞噬我们的正是恰似黑洞的虚无。所以既然我们没有办法时间没有发生过的事情,痛苦的经历作为唯一的经验,作为永远只出现一次的事实,与后来的快乐实质上是没有任何本质的关系的。如果痛苦的目的是找到不经历痛苦的方式的话,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本身经历过痛苦表明了痛苦的不可避免性,后来的快乐并不因为前次痛苦的强度而增强。后来的痛苦也不会因此而减轻。所以痛苦对我们是没有任何助益的。痛苦是爱之外的部分。即使是为爱而承受的痛苦对于被爱者也只能是一种变相的折磨与剥削。而回到《枫桥夜泊》的伟大之处并不在于那次不朽的失眠,而仅仅是作为表达人类情感的基本形式而已。对于诗歌的不朽,并不表现在它是悲哀抑或欢喜,它的价值表现在心灵的价值上,即对于美的感知,对爱的感知。张继写出的不朽的诗句是这种心灵的写照,心灵不会因为诗歌的内容而改变,相反,心灵是影响诗歌的主导因素。因此,即使没有经历不朽的失眠,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处于美好境况下的他也许能写出《春江花月夜》里那样的美好意境。散文中的价值观常常堕落到最浅层的谷底,我们不应该让这些幼稚的想法渗透进艺术作品中,因为当书写不朽时,方知到自己是要腐朽的。爱之外的另一个部分是恨,这一部分我很难分解开来谈,虽然作为解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恨仍然是最难言说的部分,恨不是一种特权,它发生在与爱相同的心灵中,只不过一个容纳了爱,一个容纳了恨,“但同一颗心灵是容纳不下这两种感情的”。很真正作为一种永恒的虚无的面孔出现,其伴随着的一定是沉默。因为恨不只不可理喻,而且当恨出现时,它要把所有的目光所及都置于恨的樊篱之下。很是容纳了一切的,吞噬一切的,它是人类无法生存下去的隐喻。在爱之外,我们一无所有。


 张晓风经典作品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