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艺术至上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散文/随笔/书信 > 巴黎,艺术至上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4
ISBN:9787544711814
作者:冯骥才
页数:221页

章节摘录

  街头的吻  离开巴黎的前一天,我去旅游纪念品商店,打算选几张明信片做个纪念。巴黎的明信片花花绿绿,都很漂亮和诱人。但我没有像旅游者那样,去选那种风景名胜的画面。什么艾菲尔铁塔呀,巴黎圣母院呀,还有贝聿铭用他那个有名的玻璃金字塔做入口的卢浮宫呀。我从架上拿了这样一张——一对年轻男女正在街头忘情地接吻。这时,身旁一位陌生的法国男子朝我微笑着点一点头。他表示很同意我这个外来客的选择。我呢,向他得意地一扬眉毛,似在说:“我当然懂得,这才是巴黎!”  两个多月前,我到巴黎,被主人安排在拉丁区一条又弯又窄的老街上。从这条街走出来便是巴黎人无人不知的圣米歇尔广场。它在一座带有雕像与喷泉的纪念碑式建筑前,是一个三角形的广场。广场不大,但它直对着塞纳河上一座桥的桥口,又是几面临街,视野开阔,四通八达。无论地上还地下的交通,这儿全是枢纽。故此,许久以来它一直是巴黎的情人约会的地方。我每天至少两次经过这里。广场上总是站着一些等候情人的人,或男或女。逢到下雨,每人举着一把伞,痴痴立着,他们的倒影静静地反照在地上的雨水里,非常动人。没有等到情人的人都很孤单。正在相爱的人都很幸福。有时一大片站在那里,虽然彼此绝对地各不相关。但他们共同心怀着的那种爱的期待却令人感到一种无声的震撼。细看他(她)们——有的耐心伫立,有的不安地东张西望,有的着急地掏出手机打起来。最司空见惯的画面便是一对邂逅的男女激情地拥抱和亲吻起来。完全不管周围这个人来人往和车来车去的闹市。  街头的吻从来都是巴黎最迷人的风情画。  自从1848年照相机进入社会生活,巴黎的这种街头亲吻的情景便时时进入摄影家们的镜头,成为杰作,使得不少摄影家名扬天下。我曾对一位旅行者开玩笑说,你随便举着照相机,在巴黎街头胡乱地按快门,回去冲洗出来看看,保准每一卷都会有一张接吻的照片。无论是街头巷尾,还是河边、桥上、地铁站、露天的咖啡店等等,时时可以看到一对男女在那里亲吻。可以说,亲吻是巴黎人的一种公开的爱情语言。情感过剩的巴黎人总是按捺不住心中盈满的爱。如果他们过街时遇到红灯,在等候变灯时也会吻两下;如果他们驾车遇上红灯,那正是好好亲吻一阵子的好时候。我见过一对年轻人走到大街中央忽然紧紧拥抱,热吻起来,来往的车辆全都不按喇叭,而是鱼贯地绕过他们而前行。热吻中情人脚下的土地,永远是巴黎街心的安全岛。这样的画面除去巴黎,大概只有在电影中才能出现。如果你再往细处看一看,会发现他们这种接吻的语言十分丰富,决不千篇一律。有的在表达着明媚而清纯的爱意,有的在诉说心中的缠绵,有的几乎是铺天盖地的誓言。  巴黎简直是一块接吻的圣地!  当然,我在世界很多地方也见到过这种街头的景象,比如柏林、纽约、卢森堡、奥斯陆,乃至神户和新加坡。但我总觉得那些街头的吻很像是一种仿制品,不如法国人来得这样纯正,这样自然!如今中国的大街上偶尔也能见到这种“奇观”了。但目前中国人的街头亲吻更像是一种勇气的公开张扬,或是一种反传统的方式,而法国人的街头亲吻则是亲吻的本身。他们完全听凭于情感,随心所欲,要吻就吻。大概为此,人们才说法国人是浪漫的。  当然,有人会说美国人更浪漫。然而这浪漫的本质有些不同。法国人的浪漫多些精神意味,美国人的浪漫直通着性;法国人幻想着一个长长的吻能够到达永远,而美国人的吻不超过一分钟就开始脱衣服了;美国人的好莱坞所描述的爱情的最高境界,便是性的如狼似虎,而法国人说性“不是自私的情欲,而是肉体也要参与一份的崇高的友谊”。这是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一句话。所以,美国人浪漫的符号是纽约42街红灯区那种只穿一双高跟鞋的裸女,法国人浪漫的符号则是这种街头的吻。  法国人很得意他们的街头亲吻。我想,最深刻的意义则是他们喜欢这种可以随处看到的爱意的表达,这种美丽的生活图景,还有没有约束的自由自在的人性环境。于是街头的吻成了巴黎一种最迷人的风隋,也是最深刻的一种风光。  一次,我从一座高楼的九层乘电梯下来。同梯的一对男女忽然亲吻起来。顷刻间,他们吻得像一团火。直到底层,电梯门打开,他们依然吻得烈火熊熊。同梯的人若无其事地走出来,没有人去告诉他们该下电梯了。我在巴黎已生活了一个多月,也知道不该去打扰他们。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此时爱比“下电梯”重要百倍。我便走出来。等我回头,电梯门正慢慢关上时,那—对男女还在依然故我地吻着。然后是电梯门关闭,电梯升上去。我想里面那对年轻人在热吻中渐渐升空的感觉一定会像神仙一样美妙。  我把这事告诉一位法国朋友。这位朋友说:“如果他们是在飞机上接吻,到站也不下来,有可能他们又飞回去了。”  我说:“如果飞回去还在—直吻着,依旧不下飞机,不是重新又飞回来了?”  我们都笑起来。笑了半天。

前言

  毛磊大使是一位情调主义者。他为我们摆设的送行午宴,没有在餐厅,而是将一张不大的圆桌放在客厅的落地窗前。秋天正午的光线从长长垂落的纱帘透进来,柔和地笼罩着我们这一一桌人。毛磊大使背着光线,他的发丝很亮,儒雅的面孔却很朦胧。他问我们此行法国的打算。我说,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的一百年,法国是世界美术的中心,许多国家的画家在法国获得了成功,包括中国的赵无极。这对我是个谜。  毛磊在虚幻的光线里露出笑容。他不回答我。他知道我的答案应该由我自己去寻找。  然后聊起我们去年去巴黎南部卢瓦河一带旅行的印象。谈到古堡的奇观,一些传说,以及今天对它们的保护方法。  毛磊大使和我同样地钟爱历史建筑。曾在我送给他一大套《天津老房子》画集时,他回赠我一本精美的画册。这是他在俄罗斯做大使时,请人精心拍摄的大使馆官邸——这建筑是17世纪的一件俄式古建筑的经典。  同样之所爱能使人们成为知己。

书籍目录

逆光里的午宴(分卷序)
美是精神的浪漫
街头的吻
巴黎女郎
地铁中的乐手
巴黎的天空
翁弗勒尔
地中海的菜单
爱犬的天堂
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历史是一种灵魂
精神的殿堂
城市的文物与文化
巴黎的历史美
家庭的遗产
双重的博物馆
居住在拉雪兹的大师们
都德的灵气
活着的空间
塞纳河边的中国古董
巴黎的艺术家们
燃烧的石头
孤独者的自由
最后的梵·高
秋天巴比松
神奇的左手
站在悬崖上的艺术家们
法国人肚子里的中国画家
天上的摄影师

编辑推荐

  地中海的菜单  地铁中的乐手  历史是一种灵魂 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居住在拉雪兹的大师们  逆光里的午餐  活着的空间  双重的博物馆  塞纳河边的中国古董  天上的摄影家  燃烧的石头  爱犬的天堂  孤独者的自由 都德的灵气  神奇的左手 最后的梵高  站在悬崖上的艺术家们  街头的吻  法国人的肚子里的中国画家  秋天巴比松

作者简介

《巴黎,艺术至上》的文字表达和图文相偕的形式颇具特色。它既是作家写画家,又是画家写作家,亦文亦画,是一本典型的冯骥才式的作品。惟画家才有的艺术感觉以及散文诗般的精美文字,传达给人独特的意韵。《巴黎,艺术至上》内容包括:美是精神的浪漫、历史是一种灵魂及巴黎的艺术家们三大部分。作者凭着他大量的发现性的素材,全新的角度,惟画家才有的艺术感觉以及散文诗般的精美的文字,把他的答案如画一般呈现现给我们。这是一本独特的书,既是作家写的画家,又是画家写的画家。这是一本典型的北骥才式的作品。

图书封面


 巴黎,艺术至上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8条)

  •     以前曾经读过两本冯老师的书,《凤翔年画》和《滑县年画》,并因此有幸见过冯老师一面,但因两本书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口述整理记录,并非冯老师所著,所以读后没有太多的感触。读《巴黎艺术之上》本是信手拈来无心插柳之举,却铸成了我对冯老师思想世界求知的渴望和崇敬。单凭此书,就能深切的感受到冯老师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文化和文物保护工作的殚精竭虑。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必须为世人所敬仰。跟着冯老师神游巴黎,恨不能肋生双翅,切身体验一番。街头的吻、巴黎女郎、地铁中的乐手、巴黎的天空……,犹如一幅幅印象派的名作,让人迷醉画中不能自拔;精神的殿堂、家族的遗产、双重的博物馆、居住在拉雪兹的大师们……,承载着不朽的过去;罗丹、塞尚、梵高、罗梭、巴尔扎克……,早已化作通往艺术殿堂的灯塔和力量。巴黎,我想去的地方。
  •     很不错的一本书,即使画的艺术亦是文笔之艺术。冯老师的书真的是杠杠滴。“惟画家才有的艺术感觉以及散文诗般的精美的文字,把他的答案如画一般呈现现给我们”前2天在淘宝一家商城买的,好像叫安倍什么的,记不清了,正版的,贵了点,看了之后感觉没亏。
  •     蓬皮杜 肚子里的当代艺术P196开篇就感叹,“一走进蓬皮杜现代艺术博物馆”,发现“整个人类已经江郎才尽”。肯定有人觉得说得夸张,杞人忧天无病呻吟,但我其实有点同感。我是在大一时候看的杜尚访谈录,当时对当代艺术知之不深,大概是杜尚那种优雅的叛逆,一下暗和了我渴望break all the wall的冲动,那时候把此人奉为天人,进而研究过一遍超现实、达达,到后来的偶发艺术、激浪派。再加上铃木大拙之辈的东学西渐,对当时的艺术圈影响甚重,john cage的4‘33’‘,坐在钢琴边一动不动,让观众听“环境”之声,好像还真有那么些禅宗意味,一下子就把我唬得一愣一愣的。当然现在我回去想,还是很崇敬杜尚,是他直接把艺术打开了,引向一个unlimited的领域,以致现在好多当代艺术事件竟都进入了法学教授们争辩的范畴,当然这是后话。我太喜欢,尊敬他,是因为他是第一人,而且有一颗够执着和平和的心。我很同意《杜尚访谈录》作者王瑞芸的观点,她说杜尚其后,艺术家们模仿居多,但从从艺的心态上看(艺术自由带来的艺术家本身的平和气质),很少再有人能超越杜尚。(大意)杜尚打开了门以后,到今天,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艺术变成了观念的表达。变成了哲学社会学的附属品,唯独缺了美。其实冯骥才也是这个意思,眼下的艺术家急功近利,油画是精雕细琢的手工艺品,浪费时间,做这种观念表达式的艺术,一个脏盆子搁那儿就成,也难怪扫展厅的阿姨,看不顺眼要出手洗洗干净了。就像当年杜尚搁一小便池一样,殊不知杜尚也是有恒心定力的人,最后的一件装置作品《给予:1、瀑布2、燃烧的气体》花了20年的时间,慢慢做,还藏着掖着不让外人发现。这叫如今“争鸣”的艺术家们怎么比得过。我自己是做设计的,看了杜尚之后的那段,做了很多奇怪的所谓“突破”和“颠覆”的设计,其实后来看看也就是个笑话。虽然设计和艺术不一样,设计毕竟是服务业,我这么做,做到头撑饱了也只能去伦敦anti-design festival 谋个小角落。后来我开始想“美”这个东西,其实是进入快节奏、雄性化的当代很容易被边缘的东西。从设计出发,然后才回过头来看艺术。陈丹青也说,这年头谁还画油画。说得绝了点,但多少在理。对于那些当代艺术家,其实我是羡慕的,因为这工作让你不停去想,去看些很深的书,那种书一般我啃不下来。我有时候也会被他们的作品感动,但有时候又希望,能不能再多一点“美”啊。P157 P188左拉,塞尚;歌德,雨果左拉在《卢贡-马卡尔家族》的《杰作》里把塞尚写成一个固执己见、终生失意而无可救药的画家,以自尽结尾。塞尚得知,还努力维护他们的友谊,称左拉这么做是处于小说需要。他们分歧的来由应该是由于塞尚固执的右脑式思维,他“不主张画家做太多抽象的文学思考,认为画家应该用眼睛去观察自然,头脑只是用来研究表现方法。” 说到底就是作画的感性过程不应掺杂太多的逻辑思维。这跟侯孝贤拍电影的观点倒有点像,不做抽象的理论思考,想得明白了,反而作品就难产了。反倒有另一种人,左右脑皆很发达,上推到达芬奇,下至歌德雨果,现当代的也有,就譬如沈从文我觉得就算一个,一面写小说,一面做研究。也有人认为,左右脑是互补的(谁能否认呢!),也是,每一次文学艺术上的突破,每一次浪潮,多少和科技的革新有关。印象派与光学;自然主义与生物学遗传学;超现实主义与精神分析学……反过来,艺术的幻想式思维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从飞机到互联网,都建立在胡思乱想的基础上。其实本来就是个有机整体,当下的艺术家们也没必要故作清高,或者觉得科技难以接近了。“开放是可以向任何维度展开的。”说的好啊。

精彩短评 (总计49条)

  •     被冯的乌托邦巴黎迷得不浅 谁知道真的巴黎是不是这样呢 冯骥才单看这本书是二流作家的游记 还是比较浮夸的但也让人向往....
  •     翻了两翻兴趣不大
  •     巴黎情结、法兰西情结、几乎扩大到了欧洲情结
  •     冯骥才域外手札第三本(按照阅读顺序)
  •     艺术至上~
  •     从此真正爱上巴黎,只修不改的城市
  •     对艺术更深的理解。
  •     冯骥才的文字很朴素,但是很隽永
  •     很美,很浪漫,很巴黎
  •     艺术是生命不朽的延续。
  •     长知识
  •     文笔好 又懂画 冯骥才的书合我口味!
  •     很好的散文随笔。记得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感动的落泪。非常美妙的读书体验。
  •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好棒的一本书
  •     @图书馆
  •     虽然这么酸的语言接受不了,全当看看景儿了。。。。
  •     then,next time
  •     很美的文字,对巴黎有了不同的感受。作者对当代艺术的批判印象深刻。
  •     觉得那句 艺术是用来欣赏的 不是被猜谜的 说的真好
  •     冯骥才和他老婆的合影还挺不错的........
  •     还不错。描述偏文化,文笔也不错,特别讲艺术家的生平那段觉得特别有意思。一些见解也比较独特,艺术家的行走视角
  •     老冯文笔还是不错的,比XXX高多了
  •     冯骥才笔下的巴黎太美了 让人充满了向往 巴黎女子的那种气质令人向往……
  •     作者对美的追求和思索让人尊敬。美是精神的浪漫,历史是一种灵魂。
  •     让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读完会幸福的书。
  •     喜欢他的观察细致,他是个画家,也是作家,观察独特。
  •     冯骥才的情调出乎意料
  •     法国自助游前必读的文化课本之一。介绍了很多法国的艺术,文化和生活的点滴。他写巴黎女郎:“此时,秋深天凉,她披一条很大的灰绿色薄呢的披肩。这灰绿与棕红配在一起,正式此刻城外原野舒展有谐调的秋色。显然,她刻意选用了这两种颜色。她把自己与大自然的气息融为一体,无意中她却把优雅的大自然带到了都市中心。” 真正耳闻目睹了,才知道作者的描写一点都不是文学性夸张,巴黎女人看似随意的美……咱赤脚都赶不上。
  •     非常喜欢普罗旺斯那段啊!
  •     作者本身投身于文化、文物保护工作,所以游记很注重描写法国在这方面的努力,具有其他游记不一样的视角,人文清怀浓厚。
  •     2015年12月28日
  •     写艺术家的部分很精彩,罗丹,梵高,塞尚。果然还是本领域最熟悉呀。
  •     初中时从校图书馆借来读过的唯一一本书。当时是又向往又觉得遥不可及。
  •     感觉自己被艺术之美洗礼
  •     关于巴黎,文物与文化溶于生活的民族;关于浪漫,街头的吻只有在这里才是最真实的感觉;关于圣贤祠,这里才真正适合他们;关于博物馆,建筑与艺术的双重欣赏;关于罗丹,情人的吻真美。
  •     艺术之美,精神之浪漫
  •     迫不及待要马克一下
  •     这算是我读起来比较流畅的一本么
  •     不要当成游记来看,而是一本艺术家的基础知识普及,捡起了小学初中的一些语文和美术知识。
  •     这是文化的寻根之旅。感受更多更真切的是巴黎的宁静、对爱情的真挚表现和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伟人的敬仰之情。就像是澎湃海洋中的一片绿洲,只有这里有他独有的徐徐道来。印象最深的是狗的坟墓和伟人们最后的归处,平静简单,却随处可见的都是回忆和留恋。画家都是用情感宣泄现实。在这其中,最难以释怀的偏偏是塞尚和左拉的情谊。虽然克洛岱尔和罗丹那种疯狂的爱恋令人惋惜。不解不遇怀疑甚至是挚友的落井下石,这是何其的孤独。“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塞尚这么说了,我也这么信来着。
  •     对作者一直那么喜欢 还能找到一起喜欢的人
  •     这么多年来,唯一看完的散文随笔类书籍。第一次在大学图书馆借书,很喜欢。
  •     2013.5.9 AT南京。 金陵图书馆。
  •     啥叫作家,作家写出来的游记简直就是文化考察录,却又有大量的比喻和描写,相当精彩
  •     文字并无新观点。作为作家的文艺视角选择的配图照片很有意思,远超其文字表现力。
  •     轻松好读,又燃起了我的巴黎情结TAT 到底什么时候才可以去到...
  •     Je veux aller!!!
  •     一本图文并茂的法国旅游指南、艺术科普读物,适合我这样的俗人。喜欢作者笔下巴黎地铁通道里的演奏者,翁弗勒尔的古屋和老墙,尼斯的海鲜,南部古老的肖像剪纸,蔚蓝的地址海岸线,阿斯尼埃尔的狗狗公墓,“画家村”巴比松。还有塞尚与左拉的友谊和背叛,罗丹和克洛岱尔炽热的师生恋,伟大的梵高在写给弟弟的信中对一碗浓肉汤的渴望都令人心怀激荡。作者对现代艺术流派的辛辣评价,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看到其中关于在法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一篇,不禁想起一位在卢浮宫学习的校友,想到他给我看过的画在草稿纸、练习本上的速写,艺术和文艺之间的云泥之别,是他让我感受到的,想来某一天,他也会出现在这样的书里。 只是对于作者觉得圣米歇尔广场上洗不掉的口香糖印记也是浪漫的这种心态,我也真是醉了。
  •     沿着一位位大师的轨迹解读艺术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巴黎文化与历史的魅力,可惜全书结尾有点意犹未尽sad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