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三峡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出三峡记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108023339
作者:晋永权
页数:263页

章节摘录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孟浩然我不能给你说出他的名字来。有什么不便吗?当然不是!那时,他郑重地向我说了他的“大号”,也就是父母给他起的那个学名,印象中我也记了下来,但写在什么地方却忘记了,并且再也没有找到过。我常犯这样的错误,书上、笔记本上,甚至随身携带的名片、车票、碎纸片上,总会蹦出一些奇怪的名字,让我莫名其妙,对不上号。只记得那是清明前一天下午四五点钟,在湖北秭归老县城--归州的东边,一个孤零零的坟头旁,那人称自己是“我们移民”,样子有些谦卑。名字的事让我想了很久。名字重要吗?你从没有听过的那个名字真能给你带来什么信息吗?不能。在熟悉、关注你的人那里,名字是被赋予了诸多内涵的标识,这个标识之所以被记住,往往是因为她也是记住你名字的人自身的参照系;而在与你无关的人那里,名字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符号,与其他那些无意义的符号一样,与你无法形成参照,因而难以进入你的记忆识别程序。  也有一种情况,你曾经知道了某个名字的内涵,但又忘记了,当你又与她偶然相遇时,便视为陌路,或者只能把那些有细微差别的符号归并到仅存的同类项概念当中。我记录下的大量移民的名字,大概就属于后一种情况:对他们的识别不是凭名姓,而是身份的符号--外迁移民。但我对那一天还留有一些特别的印象,甚至还能记得当时的心情。江边野花与油菜花开得正旺,它们就那样兴奋地活着,有一点阳光雨露就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闹腾得没有立场。有个坟头就淹没在其中,静静地与四季更迭的喧闹相处。蓄水前,你只要在长江边上走过,对这类讲究的或草草掩埋的坟茔就不会陌生。2001年清明前后,我在沿江的小路上走动,路的下面就是长江,因是枯水期,江水千干净净,与平时在江面上旅行时看到的景象大不相同。远远望去,居然像高山湖泊一般平静清澈,让人觉得不真实。  我的心里空荡荡的,没有一点过去所受教育强加于我的诗意,勉强感慨点什么,才发现那只是别人的陈词滥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发觉开口说话时,几乎没了自己的语词;更可笑的是。我的心与口分离了,我的嘴巴在说话时,耳朵却保持了令人吃惊的理智,在一旁审慎地听着,甚至开始抱有一种批判的态度。先前,我从没怀疑过口是心非,那种批判的态度也只是对付别人的工具,但现在,矛头不知不觉地拐了个弯,可怕地指向了我自己。  ……

媒体关注与评论

  大迁徙的私人记忆。  从2000年8月13日开始,到2004年8月28日结束,为了三峡工程能够顺利实施,中国政府自重庆、湖北三峡库区向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11个省市迁出移民近16.6万人。  5年间,本书作者16次深入三峡腹地,以文字、图像并行的方式,努力探究、接近这一特殊移民事件的真相,力图把这批“非志愿移民”大迁徙过程的状态呈现出来。  我向你亲切地致意,荒僻的一隅,充满恬静、劳动和诗兴的田地,在这里,我的年华在幸福和房怀中不知不觉流逝。  ——普希金《乡村》

内容概要

  晋永权,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法学硕士。现供职于《中国青年报》。曾为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中国班班长。系列摄影作品《傩》曾被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多国艺术机构收藏、展出。

书籍目录

之一 陌路人之二 巴女谣之三 满江红之四 世道(上)之五 世道(下)之六 天问(上)之七 天问(下)之八 水语(上)之九 水语(下)之十 花非花后记附录 三峡库区外迁移民大事记

作者简介

《出三峡记》从2000年8月13日开始,到2004年8月28日结束,为了三峡工程能够顺利实施,中国政府自重庆、湖北三峡库区向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11个省市迁出移民近16.6万人。5年间,《出三峡记》作者16次深入三峡腹地,以文字、图像并行的方式,努力探究、接近这一特殊移民事件的真相,力图把这批“非志愿移民”大迁徙过程的状态呈现出来。

图书封面


 出三峡记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0条)

  •     读前就评价,似乎不靠谱。只是,今天才听了作者的讲座。展示的大量三峡照片中,第一张就是封面的这张照片。由于讲座只有几十个人,在报社的会议室,也就显得更加私人化,更加容易听清主讲人的情绪。晋老师给我们展示三峡的图片,是在最后的时刻,都是黑白的图片,多为胶卷拍摄。老师说,一个巨大的家族链条,就因为水位线的不同,可能就分别被分到了山东、崇明岛和广州。安置的房子小,破,乃至空气中都有发霉发臭的味道。据说,后来不久,那位管理安置的官员,便被查到贪污300余万元。某条江,在07年的时候,还能够打水便直接饮用,而在蓄水开始以后,飘满了生活垃圾。很多老人,为了不离开自己的土地,在水位线以上,自行寻找安身之地。划好范围,下山,开始在家中绝食,一周之内便去世,继而被安葬在早已圈定的土下。了却了一桩心事。而这一切,一家人,也都是心照不宣。许多人,在迁出以后,又执意返乡,甚至愿意生活在山洞中。还有一点,迁至崇明岛的居民们,在经历了5天5夜的船上生活后,来到长江口,却发现并没有在长江口停泊,而是更深入大海中,最后停靠在那个叫做崇明岛的岛边。所有人,都不愿意下船。谁愿意就这样背井离乡?抛弃和自己有关的一切,丢掉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分别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但,他们却不得不做出这样的选择。最后要高兴的,应该是谁?补充一点,有一个男生,在自己的房屋拆迁后,仍然每天跑去那堆废墟上,坐着,不说一句话。晋老师和他对视,无声。持续很多天。有人说,他或许是疯了吧。但是,他仍然在留恋自己的家。
  •     看到这本书实在是太应景了。5月23日,我在图书馆的书架中徘徊,东张西望。看到了这本书。放在平时,我只会瞥一眼就离开,连将其抽出来都懒得了。但是,最近看到了关于三峡的报道,我就把它抽出来了。当晚是一边看一边写了笔记。“今晚在图书馆中,无意看到这本书,写的是三峡移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什么不失去家园和故土更让人觉得寂寞和无助呢?!而今,家园被毁成这田地,当初移民的‘哀嚎’为何总被‘国家’这口号压过,舍小家为大家,到底是谁想出的破理论。没有个体哪来的集体,个体的需求并不应全被集体消灭。我们应是属于自己的。唉,这一切都乱了。我除了那几声呐喊,几行清泪,什么都没有。”以下皆摘抄自此书:“‘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这是卡尔.马克思1851-1852年间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说的话。与外迁移民在一起时,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在我查阅的所有资料中,都有人在替他们说话,惟独鲜见这些移民自己的声音。事实上,这里讲的是话语权问题。”“2000年,上海崇明县接收重庆云阳县移民之前,曾提出移民户的条件是:觉悟高、表现好、无违纪乱纪不良前科、无超生等。这事云阳移民干部对我转述的话‘按照这样的标准,如果三峡库区迁移出去的全部都是‘农民精英’。那么一段时间内,这一地区的农村、农业势必衰落。’”“‘事实上,对于我们整个文明来说,农民依然是人的原型’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在其《农民的终结》一书说的话。在‘移民’这件事情上,一些老年农民的看法与年轻农民,特别是那些外出打工者的看法也很不一样。虽然故土难离,但老年农民大多笃定地认为,离开这里是国家的需要,你没有什么可以讨价还价的;在一些人的心中甚至产生出些许幸福感来:那就是国家需要自己,这多少证明自己卑微的价值得到了承认。但在一些青年农民眼里,把修水库看做是公司行为,如‘大坝是三峡工程总公司干的’等,是公司干的,就应该与移民们协商,看看能不能满足移民们的条件,而不能动不动就打着国家的名义对待移民““我向你亲切地致意,荒僻的一隅,充满恬静、劳动和诗兴的田地,在这里,我的年华在幸福和房怀中不知不觉流逝。                     ——普希金《乡村》”书中有几篇故事。小人物总是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作者的话语也很无奈了。明的不能说,只能个中体会了。
  •     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这样一群人,注定只能沉默的坐在正在远行的渡船里,想象未知的生活。而为他们记录下以前的人又怎么可能真正了解他们的内心。我绝对没有哭,这种离乡背井,强迫式删去回忆的生活实在离我太远。我只感到一阵迷惑和无法言说的愤怒。在书里短短十小节的段落里,看到的是不过是三峡库区移民中最为普通的一类群体。你甚至不能感到心酸或同情或者任何一种情绪,因为任何一种情绪都无法表达我现在的感受和对移民群体的看法,任何一种情绪都会有损来自对那群体的尊重。我们看到全书中生活在川渝一代的人民,无一不平静,无一不认命。老一辈带着对这个国家盲目的忠诚心甘情愿的离开生活一世的地区,到老不能落叶归根,到死不能魂归故地。新一代年轻人或许带着对这个世界的憧憬,认为走向上海或者广东这种沿海发达城市是一次新的机会,但是他们在那里不过是一群库区移民,没有扎根的土壤和可以被接纳的坏境。重回库区,又只是一群没有身份的移民的原住民,漂泊无根,找不到认同感。我无意去抨击这在全世界看来都是一场最为声势浩大的群体性迁徙,和在环境和人文两方面给中国带来的毁灭性伤害。单看看书里记录下的一幅幅送别的场景,和封面上那个回望家乡的背影,你都可以想象到一个如何急功近利的民族拿刀杀掉自己肥壮的羊羔,烧掉延续几千年历史的家谱。教唆自己的人民自杀难道没有罪?我绝不哭。我只是对这个天天上演政绩工程的娱乐节目的社会感到恐惧,我恐惧于有一天你我也会如这群面色麻木,身躯飘零的移民一样,如水被淹没,如土被填埋!

精彩短评 (总计62条)

  •     在《读库》上知道这本书的,“伟大”的三峡工程后面,原来还有“这样的”一种生活,唏嘘!
  •     “我们对某种文化的某个时代或者某种人类行为模式,……到底能说穿多少,我们肯定只能回答:几乎什么也说不上来。”从三峡移民出来的人,他们只能被讲述,却永远也无法被讲述。天问和水语,无声入江海。
  •     从04年第一批“移民”外迁至今已10年之久,看完本书后久久不能平复的心里又多出一些问题——他们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是否也会有人如此般记录下来?也许十年并不会看出些什么,但由于地理的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习俗的潜移默化,当年迁往不同地区(尤其是上海崇明与相对不发达的一些接受移民的城镇)的下一代以至于更多代人的生活将会是怎样?希望“移民”并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终结。
  •     “在当下社会主流话语权里,一些移民已如流星划落般,在浩瀚的星河里了无踪迹。”
  •     人最初选择卑微地活着,是因为还有希望,只要还活着也许就能赶上将来的好年景。但是卑微久了,成了习惯,忘记了最初的梦,忘记了去思考,忘记了寻找可能还有的其他方式。
  •     文字的想象力与黑白摄影构成了虚构与纪实的二重张力。若历史已然亡佚,唯一的叙述是否还应该被加工反刍?但既然所有叙述都有所倾侧,又何必坚持伪客观的角度?于是交给直觉呈现了一个混杂着厚重尘埃和诗意想象的前三峡。
  •     眼看着你们摧毁村庄,眼看着你们赶走人群,眼看着你们建起大坝,而那些失去故乡的可伶人幽怨的不说一句话。
  •     一个外人实在很难去模拟、接近、体味别人的境况。而经过移民、清库、蓄水,这长江边的一切早已经在水底下沉默安眠无语,那我们何以去了解关注,通过阅读那些书写下来的文字?还是经过选择的影像?“他们无法表诉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这里讲的是话语权的问题
  •     原来在我小学五年级拿着花环站在马路边欢迎三峡移民的时候,我心之所向的三峡已经没有了。
  •     最想看冬天的三峡,没有慕名的观光客,只想静静的随着江水流淌。
  •     一本很不错的历史书
  •     难得有记者肯花功夫自始至终追随移民步伐,以感性笔触记录下历史性大迁徙事件中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书的可读性很强,文字颇有深度和美感,在《三峡好人》后读,会发现两者颇为神似。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本图文书,作者多次反思了图片的乏力。
  •     真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
  •     16.6万三峡移民的灵魂
  •     暑假见到了三峡大坝,下午读完这本书。一个工程的背后那么多背井离乡。
  •     书中曾记录唐代刘禹锡的一首诗,后两句是“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这本书图文之间总流露着一丝凄楚,出三峡是件令人心酸的事。毕竟这是个重乡情、敬祖宗的民族、国度,内陆地区尤甚。相比于政治色彩浓郁,勃勃焉、兴兴焉地措辞的报章之言,本书自然更现实一些。以至于《芙蓉镇》中秦书田的一席话:“别折腾老百姓,他们过日子也容易,也不容易。”所指之人群隐隐担心这是不是对国家大计的丑化?其实把心放回人间,把眼转回世间,平心静气地想、说,我们便会知道这凄楚亦是对世事的美化。尘世悲喜其实都是纯净的、宜人的。人与人之间的争斗,利欲熏心后呈现的蠢笨才煞风景。而再悲壮、伟岸之史事中,最让各怀心事的记录者皆不愿示人的也是这一隅。叙事、记事,还是庄子那句话:“与其是是而非非,善善而恶恶,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     同样是移民,有的人身携巨款移去米国,有的人一卷铺盖移去崇明岛。离开故土的三峡移民固然悲伤,更悲伤的是,移民后的新生活并没有比之前好。原来搬来搬去,除了希望变绝望,其他什么都没有变。
  •     图片0分,文字1分,故事0分。我是读完《三峡日记》又读此书的。对比鲜明的两本书,此书就像一剂麻醉让我读后感觉难受,毫无意义的拼凑了几个故事,没有力量。所有的最后都被长江水淹没了,但是感觉要感谢这水。
  •     高中时刚好是三峡移民时期,作为时事政治的一个要点,只知道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造福千秋万代。现在看到这本小书,眼泪几乎要留下来。文字不多很感染人,作为记者晋永权让人肃然起敬。书的装帧设计很好,只是图片排版还可以改进,重复用图显得混乱,希望再版时能更认真,照片也能更清晰些。
  •     正如书中所说:在当下社会主流话语权里,一些移民已如流星划落般,在浩瀚的星河里了无踪迹。 有一群人,背井离乡,失去了根。
  •     改不掉的言语叫乡音,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出”对于世代劳作、安土重迁的三峡移民来说也许是一生中最沉重的字眼了。愿他们一切安好。
  •     再没有什么付出能比过三峡的移民,我也是湖北人人,丹江口水库就在我们那里,所以我深知移民的艰辛。这本书真实再现了实况,我希望朋友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因为里面有我们的血泪。
  •     朴实的人们用的是一双手。一颗坚定的心去创造自己的天地。
  •     封面那张照片真是经典,里边的照片就非常一般了。
  •     想去三峡又不想去三峡。
  •     被淹没的不仅仅有建筑,还有风俗、个人的过往和失乡的心酸
  •     出三峡记,这本书我是听朗读本的,挺震撼的;在大的历史环境下,被湮灭的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才是历史最该记住的人;
  •     移民,话语权,三星半
  •     书写得一般般,但作为一个记录三峡的书可以看一下。
  •     说实话,作者对文字的控制力要优于影像。当然他的拍摄不同于严明的艺术化主题拍摄,但也多少觉得作者没有通过图像表达得更好是一个小遗憾。
  •     题目很好,图片不错,文字部分太弱。
  •     三峡移民是一个大题目,我相信作者是真诚的且有良心的,但,仍不脱中国文人的矫性与高高在上俯视众生的优越感。且视野与技术都有限,散而不凝,尖而不利。
  •     历史大事件的当事人往往掌握不了话语权,导致旁人任何的评价都显得苍白无力
  •     一些事情,或许是因为我们年幼,还不能理解,移民、背景理想。原有文化的迷失,想要带走的货这自己永远带不走的。 那是一种怀念和永别的痛苦。 等到某一天,水漫上来。我曾经画的画将不再见。那些峻美的山,葱郁的树都将消失不见。 一天天一年年,坐上开往异地的车。 我怀念着一些,迷茫着一些,探寻着一些~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     此书不合我
  •     引用的古诗句很切题,图片有些感人。
  •     纵怨天 天不容问 叹众生 生不容问
  •     算是一定程度上纪实但作者个人色彩偏重,摄影和行文不算有深度但略高于轶事。第一次翻开这本书还是一零年沿江而上的船舱里,想想其间六年已是内容厚重,而对于命运与这座大坝所关联的超过一百三十万人,在他们的人生面前,所谓舍小家顾大家也好,所谓三峡之殇也好,国家史也好个人志也好,所有的文字的记叙都显浅薄。
  •     11/12-11/13 有妓女。有图片。(作者不愧是摄影师,图片占了好多页)
  •     图片比文字多,不愧是摄影部主任!
  •     还可以吧,但有的页面留白太多,不太充实。
  •     平凡的故事才最动人
  •     一本书85%是图片。文字就是开篇一首诗,下面对照片描述一二。感觉被骗了,感情作者就是这么写书的?????以后建议此类书,放入相册类书籍中。可以说毫无用处。!!!!!!!!广大朋友们,千万不要在上当了!!!!当然钱多的没处花的,除外
  •     虚构与想象的的成分太多了。摄影不错的。
  •     这本书之前是在图书馆看的。
    觉得实在是好,就买了一本。
  •     说是纪实但出来的多少有点小说的感觉,好几处关于“性”的细节描写,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不知道作者为什么如此。
  •     新闻从业者必读
  •     看到三分之一的地方忍不住想哭,照片算不算太惊喜,但是他写的人和他自己都太让人感动。
  •     多好的题材啊!作者处理的太不扎实了
  •     封面照片堪称经典,内页照片感觉一般;文字偏少,重点描写的不是移民“移”的过程和迁徙之后的状态,更多的是移民前生活在三峡这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活状态。《天问》一篇堪称现实版罗生门,平实的纪实文学体裁依然透露出戏剧化的效果。
  •     因为个人对这类话题感兴趣,家上里面有尚可的照片,觉得不错。
  •     火车上读完
  •     浮光掠影的叙述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民众们鸡毛蒜皮的“琐事”。不是很喜欢书的排版与点到为止的写法。很感慨百万移民用血泪成全了一个备受争议至今都无法定论的浩大工程的事实。
  •     猿哀
  •     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
  •     没话说,好书
  •     一本讲三峡移民的纪录片,其中大部分的情感是我这一辈人领会不到的。
  •     无法让我们忽略的移民们
  •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很好的初心,但文字过于煽情,进而流于表面了。底线是差不多的,安土重迁也是传统,颠沛流离也都唏嘘,但这些背后应该有些更宽广的东西,不仅仅是三峡本身,也是人类对于这个群体的认识。
  •     性描写过多,而且都是不健康的,削弱了主题。
  •     在听的有声作品,静雅思听应该是编辑过,去掉了评论里所说的过多性描写。悲伤的不是故土难离,是没人去真正关注移民的生活与内心世界。在政治要求下,与故士的分离、与亲属的分离、与过去的分离,移民自己也如同被割裂一般。但这些真是值得的吗?看看如今的三峡,未来有人会向这些移民请求原谅吗?
  •     里面虽然有很多照片,但这本书主要是叙述几个发生在三峡普通人身上的故事。通过他们可以映出这个社会的影子。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