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天黑》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等到天黑

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3
ISBN:9787104017677
作者:熊源伟
页数:231页

《等到天黑》——E时代商业之地的文化繁荣

北京戏剧出版社2003年3月熊源伟著跑题自小就没有什么看书读报的习惯,大了之后,看文字便成了一种痛苦的事儿。因为无法一目十行,须一字一句耐着性子去看。再之后,便借以没有时间慢慢看得也就越来越少了。相信这是很多现代人所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快的节奏,让很多人找到了借口。再者,在原先,说到某成功人士的时候,常常会听到、看到类似“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之类的词藻,而如今,我们更多地在计算此君的银行户头里有几个“零”,或者“职位、年薪、资产”,这当然更加显而易见一些。却也给旁人提供了一个片面的导向。父母开口说到某同事、某亲友的孩子,总不免说及其职位和收入。虽然免不了会出现“冷战”或者“热战”的场面,但心中依旧能感受到他们的伟大。当然,这里不必过多展开这些。若按照存在主义的说法,既然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群体和观念,那么必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客观性。于是网络时代应运而生,带来的是更快节奏的阅读。也就是所谓的“读图”。这是一种网络时代的阅读方式,让人们能够更快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且,从视觉的冲击力和疲劳感上,都比传统的文字阅读要来得更为优越。然而因为这种图文并貌的“快餐”,在很容易得让人获得了信息的同时,也跳跃了其中的某一些过程。那些心理的思考和“描画”的过程。因为所有的图画,已经现成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当然,这样的一种过程是好时或者耗费精力,并且常可能对某些人来说是所谓的“弯路”。但恰恰是这样的一些“岔路”,让思维的空间向各个方向得以延展。如今,则不需要了。或者说,我们习惯于得到快速而直接的东西。就好像在看这本《等到天黑》的时候,每每谈及剧场、剧目的环境之时,我总是下意识地在书中寻找与之相对应的照片。只是熊先生没有给出,才不得不在脑中自行“描画”。另一种方式,便是视听。顾名思意,更多的便是电视、电影,当然还有电台。越来越多的大制作,便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对视觉冲击贪婪的欲望。这些欲望永远难以满足,毕竟这些需要来自于我们的大脑,即使一个再愚钝的人,对于这些冲击一次次地来临,也会产生疲劳。于是新的要求便不断诞生。聪明的导演则将这些需求间接地仍会给提出需求的观众们,让他们自己去“制作”这些。幸好我在学生时代因为应试而不得不熬夜的时候,便开始以电台的节目给自己解乏。结果嘛,常常让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更加疲乏。只是现在看来,这些声音所引发的各种空间的拓展是很有用的。这种方式其实与阅读相似,来自于单一纬度,之后由自己为其建立、构成一个立体“经纬”的“气象系统”。那个时候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至少在需要写情书的时候,会比别人更有声有色些。看来似乎有些远远地跑了题,若是一篇高考的作文,那么一定要被打入“冷宫”了。好吧,那么就来说说这本《等到天黑》。“中美关系”这本书是关于熊源伟先生在A.C.C.(美国亚洲文化协会)的资助下,前往纽约90天的一本“观剧笔记”。其中记录了熊先生在90天的时间里观看的83部“戏剧”(其中有部分并非我们意义上的戏剧)之后所整理的一些直观的感受,也包括其间的所见、所闻的罗列。可能由于语言的障碍(三脚猫的英文,很可以理解),所以更多的记录的是剧场的空间、戏的舞台样式、舞美的机关、道具的运用、灯光的架设和运用……大部分是这些技术或者技巧上的一一记录,偶或也会有一些大场面的描绘。对于剧情,更多的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从这本书中,感觉美国的戏剧有一个很标志性的“语汇”,那就是几乎每一个戏都“载歌载舞”。音乐和舞蹈的元素在美国戏剧中占有不小的比重,在纽约的各个剧场,这两个元素看来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这样的一种文化,在舞台上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语汇。而这种语汇覆盖到整个美国的舞台,让人们一看便能知道,这是一个来自于美国的戏。我们,现在的我们缺少这样的一种语汇,这样的一种符号,让世界知道这是一个来自于中国的戏。如果说原先的戏曲在整个华夏大地形成了一个即统一又独立的舞台语汇,那么现在,这个语汇,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那么新的“语汇”是什么呢?其二,交流。在许多的作品中,包括演唱会或者歌舞剧,大部分的演出团体会想方设法在表现作品的同时,尽可能地与观众交流。并未停留在思想上和语言上,常常会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剧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最夸张的一次,他们将观众倒吊起来。而观众竟也能欣然接受。这一点,在国内短时间内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现在我们很多的团体也在尝试,只是收效甚微。恐怕,还要有一段漫长的时间去培养我们的观众,让他们适应,并且接受。其三,美国人爱笑。于是许多的喜剧作品也就这样根据市场的定律产生。其中自然也会有一些“恶搞”,但更多的是西方人的幽默。这从他们在汽车的后面贴上“don'tkissme”就可见一斑。而我们的舞台,则和他们正好相反,更多的是充斥着恶搞。无论是戏剧、相声、小品还是对于影视作品的“化妆”。好在在大学的时候,见到某个寝室的门上贴着“小心!熊出没!”多少在叹息中有几许的希望,只是似乎太少了一些。其四,性与做爱的场面。无论是两性问题、同性恋,还是对于自我的思考,很多作品当中都会有关于性的思考,一旦有这些思考,那么必然就会在舞台上出现做爱的场面。熊先生用到了一个词“见怪不怪”。这种现象,就好像美国戏剧的“载歌载舞”一样,是美国的文化所致,所以并没有什么可以过于大惊小怪的。只是作为东方人的熊先生也未必会喜欢。文化的现象本身没有褒贬,只是有它所适合的独特的土壤。在这样的一个开放、商业化的都市之中,出现这样的文化自然无可厚非。而我们的舞台上,虽然没有他们那样地直白,但这种“闷骚”却来势汹汹地在舞台上漫延,以至于漫延到观众的观赏习惯。只是,我们的土壤里似乎并不适合这样的“作物”生长。其五,市场细分。在纽约有一个不成文的地域划分,即百老汇、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商业城市的这种商业运作的模式,让戏剧市场也进行的细分。百老汇世界闻名,所有的商业戏剧在这里上演,海内外许多戏剧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能够登上这里的舞台,当然也有不愿意来这里的;外外百老汇则是实验戏剧、先锋戏剧或者意识流的“博览会”,这里的人们往往只做“自己的戏”;而外百老汇则介于两者之间,是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一个基地。然而无论哪儿的剧场,总是人丁兴旺的。我们倒是也有类似的分类,只是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不及。另外,除了“类百老汇”似的官方剧场之外,其他的则都成了“弱势群体”,不必说艺术理念的发扬和经济上的扶持,即使应当给予的关注都来得相当得少。罗列“今晚又有一位听我讲课的学生的作品上演,她邀请我来看,我便欣然买票,依时前往。”“今晚第一次没有预先定座而直接去剧场看戏。先是想补上上周六拉下的《马克白斯》,按地址来到剧场,已经停演;好在去得早,还有时间,马上转去看“蓝人组合”,排了半天队,到了售票窗口,票早已售完,排在我前面的都是定好了票前来取票的。正不知如何是好,想到了这一带有一个我听说过的“公众剧场”,一抬头就在马路对面。我曾经想来此看《三十六种眼光》已经停演,但此刻又有三台新戏在此剧场上演。”“我在语言不通、路况不熟的情况下,可以短时间内找到三个剧场(而且不在百老汇),可见剧场之多。同一家据场内,同时上演三台戏,可见演出之盛。”“我至今看了二十一台戏,除了‘辣妈妈’,没有进过重复的剧场,而我还没有到过的剧场数目,比我到过的多得多,在我居住的这条街的某个街口附近,就有十六家剧场,这还不是百老汇地区。至少我在纽约的三个月之内,不可能看完所有的剧场。”“《VOICE》是纽约最具权威性的艺术周刊,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电影、图书,各个门类一应具全。每周二出版,厚厚一百八十多页,摆在各大街的免费报箱内或一些超市、咖啡厅里,自由索取。纽约每个星期艺术活动的广告信息用小号字密密麻麻排了几十版,戏剧演出的信息就占了好几版。戏剧评论每星期也有好几版,纽约戏剧界同人搞了戏,都以能在《VOICE》上有评论文章为荣,津津乐道,喜形于色。“芝加哥的戏剧活动比我想想的要活跃得多,它有一份类似纽约《VOICE》的免费周刊《TheReader'sGuide》,我翻看前天出版的最新一期,戏剧演出竟有一百四十台,如算上‘蓝人组合’一类的‘秀’和舞蹈演出,总数达到一百九十台,这个数字绝不亚于纽约。”“今晚去看戏,还为了看看这座新建的芝加哥莎士比亚剧院。芝加哥海军码头曾因举办世界博览会而闻名,后来一场大火,烧毁原先的一切,这里成为各路商家争相占领的寸土寸金的宝地。终于有识之士在重建的游乐场、食街、商场之中,夺下一块地皮,建造了这座芝加哥莎士比亚剧院。”“到西雅图后,立即寻找类似纽约《VOICE》的周刊,果然找到一份叫做《TICKET》的周刊,翻开一查,这星期竟有四十二台戏剧演出。国内任何一个省会城市每周也不可能有四十二台演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通常情况下,恐怕也就这个数字了。”“我的观摩费用原定预算是五百美圆,结果大大突破,实际花了高达三千多美圆。”(3000/8.3=361.44)2008年7月1日•王成


 等到天黑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