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日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程砚秋日记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
ISBN:9787538727395
作者:程砚秋,整理/程永江
页数:709页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章 大师风范传承楷模挚友朱文熊谈程砚秋的艺和德朱文熊3月14日信收到了。3月26日,张伯玉拿到了。你去年(1981年6月,应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邀请,赵荣琛同中国社科院两位学者一道赴美国讲学)到纽约来,已匆匆有半年了。听张伯玉说,老兄可能到西方来,不知几时决定,希望大家可匆匆叙叙。听说永江去港探亲。多年不见,程夫人身体可好?我和玉霜兄已是多年好友,但他常在北京,即使到上海来,也是匆匆地演戏,也未能多事盘桓。对玉霜兄之感想有两点:一、私德方面是十分好。“色”与“财”两个字,他在一生是没有什么可加批评的。他在当年年轻时期很有风采,曾有许多小姐太太追求他的实在不少,可是他都拒绝,这在戏剧界上,可算是佼佼者。再说“财”的方面,自己勤勤俭俭,对别人也很谨慎。所以他是非常正派。他做人是不很奉承人,把是与非看得很清楚。不过在旧社会里,他的这种行业,是要奉承人家,而他却不然。所以说他的“私德”是很好的。他的人相当拘谨,不擅外交,他的朋友完全是在艺术上交往,令人佩服……,他的艺术上的成就很值得赞扬的。他的唱是以字创腔,对字声上很有研究。再加上细腻的表演,非常感动人的。他是精益求精,艺无止境。他的创腔尚要请教旁人,甚至还问过我的意见,他总是向别人请教的。《锁》剧唱腔非常动听,例如“儿的娘吓”,就是吸收西洋歌曲里边的。所有的腔都是经过反复研究、请教,才最后肯定出来,同时不断加工再改,这一点是值得后辈学习的。还有一点,记得他和我说起,由于各人的条件不同,学他的人可以模仿他,但是有的学他的人,弄出许多毛病来。他说学我的腔,并不一定什么地方都完全像我那样死学,是可以发展的,但只要是好的艺术就能存在,不好的当然就不行了,绝对不能搞出很多“毛病”来。这些话他既跟我说过,我想他也会和别人说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程砚秋同志在旧社会经过个人的奋斗,在艺术上获得相当的成就,在政治上坚持民族气节,这都是难能可贵的。  ——周恩来程砚秋同志经历了几十年旧社会的生活磨练,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和正义感。解放后,在党和国家各次重大运动中,能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艺术界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贺龙砚秋不仅在艺术上精进,在人格上也不断努力精进。砚秋一生不迷茫、不自欺、不虚伪,他有过不被人理解的苦闷与孤独,他明知有些人对他非议,而他对那些对自己执偏见的人的宽容,却使他赢得了友谊。  ——郭沫若程派艺术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京剧舞台上留下了影响深远的人物形象,它并不只是通过程派婉转幽怨而又刚劲流利的唱腔来表现,而且也通过同样具有程派色彩的其他表演手段,使得这些人物被塑造得分外丰满、完美和独具风范。  ——冯牧如果注意倾听一下程腔,就会清楚地感觉到那种如泣如诉的哀怨声调中,别有一股锋芒逼人的东西存在。它显示着一股刚劲的精神,领导着整个节奏向前倾泻……这就是他的唱腔特异之点。  ——京剧、昆曲表演艺术家 俞振飞

内容概要

程砚秋(1904-1958)是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代宗师。在近5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致力于京剧表演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和理论研究,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塑造了一系列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为传承中华文化、振兴京剧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所创造的幽咽委婉的“程派”唱腔,深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程砚秋性格刚正,其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为世人所景仰。
程永江(1932.8-)北京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之子。擅长美术史论。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59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美术史、美术理论系。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亚学会中国分会第一届常务理事。曾参加西方美术史教材编写工作。著有《古埃及美术考古发现史略》,译有《伊犁河谷古塞种人及乌孙人之文化》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大师风范 传承楷模第二章 赴欧考察戏曲音乐日记第三章 北平沦陷时期日记第四章 带徒授艺第五章 北京和平解放后日记第六章 闲情逸致

编辑推荐

《程砚秋日记》:共和国元老习仲勋同志夫人齐心女士亲笔题词:一代宗师的心路历程共和国开国领袖周恩来、贺龙亲任程砚秋入党介绍人二十五年人生记录、六十年秘藏手稿抢救采访多位大师,珍稀影像绝品剧照八十年珍贵文献首度公布

作者简介

共和国元老习仲勋同志夫人齐心女士亲笔题词:一代宗师的心路历程
共和国开国领袖周恩来、贺龙亲任程砚秋入党介绍人
二十五年人生记录、六十年秘藏手稿
抢救采访多位大师,珍稀影像绝品剧照
八十年珍贵文献首度公布

图书封面


 程砚秋日记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很多东西都是以前反复出现过的文献,有些所谓第一次出现的文献,内容却是老生常谈,没啥新意。而且感觉编排莫名其妙,所谓的时间线索不过是没有线索。搞了几年就搞出这个东西来,真的让人失望。照片的编排照旧让人想把美编大卸八块。就不能一张一张不要剪裁,不要拼贴素着放进去么??不知道还该不该期待书信集。
  •     章詒和程硯秋( 1904-1958滿族)是中國京劇「四大名旦」裏年紀最輕的,生得比誰都晚,死得比誰都早。他比梅蘭芳小十歲,比尚小雲,荀慧生小四歲。藝事開始最晚,成就卻不輸任何人。他最獨特,藝獨特。獨特到你聽了一句,就會牢牢記住。你迷上了,就會終生不渝。生前享有盛名,死後流傳最廣。隨着時間的推移,對程派藝術的評價越來越高。他最獨特,人獨特。性格,情操,經歷,為人都很不一般。必須承認:他留下的精神文化遺產是最多的,他的思想境界,道德修養,認識能力,求知欲望,自我意識等,在藝壇是首屈一指的。程硯秋不完全是藝人,凡事有看法,遇事有主張,人生態度積極,生活有目的。與此同時,他又有出世、超脫、歸隱、耕讀、虛無傾向以及濃濃悲情。兩個方面相互矛盾,彼此糾纏,中國文人氣質和精神追求水乳交融般地統一到他的身上。2010年年初,程永江請人送來由他整理出版的父親日記──《程硯秋日記》,還帶了一句話:希望讀後能寫一篇書評。我爽快地答應了,畢竟我們有兩代人的交往。「日記」讀了一半,我就打電話告訴他,感受太多,恐怕不只是寫書評了。我需要對程硯秋做再認識,說着,說着,人也激動起來。我曾撰文說:藝人是一個非常神秘的群體。你只能看到外表,他們會和你很親熱,但決不能讓你知道他們的內心秘密。然而,這本《程硯秋日記》製造了例外,打開了一扇視窗,使我們觸及到並得以探究一個中國藝人、一個有着非凡成就的藝人的內心世界。戲劇圈子裏的人都知道,荀慧生記了一輩子的日記。伶人的文化水準不高,他不提筆,是找人寫的。有份材料這樣記載:一次,荀慧生在湖南湘潭演出。一個隨行幹部幫他做日記,問:「費這麼大勁兒記日記幹嘛。我看您記完了也不看。」荀答:「先是記點事兒,怕忘了。後來覺得人活一輩子,酸、辣、苦、甜、鹹都有。可事前都不知道,等知道了,事兒也過去了。不記下來,怪可惜的……」程硯秋寫日記,大概也有「不記下來,怪可惜的」的想法。但我始終認為,更重要的動機是想讓自己活得明白些。從日記的第一頁到最後一頁,貫穿其間的是程硯秋的自省意識。所謂自省,說白了,就是要弄清楚自己,弄清楚自己與這個社會、與周遭環境的關係。他要做個明白人。事實上在很多方面,他就是個明白人。別老嘲笑戲子,很多人對生活的態度,對社會的理解,對自己的認識就是不如唱戲的,不如程硯秋。2008年,是程硯秋逝世五十周年,程永江很想召開個紀念會,並說:「如果搞成了,你能不能談談程派演唱藝術的現代性問題。」我答:「很遺憾,我不懂程派啊。」看完日記,我覺得程硯秋的現代性,已不單是個唱腔問題。在把看戲當成找「樂子」的時代,程硯秋已經立足於社會,嚴肅思考戲劇與人生之關係──這個實質為戲劇觀的課題,顯然是屬於現代思維的範疇。 1931年 12月 25日,程硯秋在中華戲曲專科學校發表演講。說「我們演一個劇,第一要自己懂得這個劇的意義,第二要明白觀眾對於這個戲的感情……還有人以為戲劇是把來開心取樂的,以為是玩意兒,其實不然」。「一個戲總有它的意義,算起總賬來,就是一切戲劇都有提高人類生活目標的意義。」將藝術的社會功能提到人類生活目標的高度來認識,這在梨園行恐怕是絕無僅有的。此命題較之於後來的「文藝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等方針,究竟哪個更符合藝術的本質與特性?答案已是不言自明的了。發表講話之後沒幾天,即 1932年元旦,程硯秋刊登啟事:將「豔秋」改為「硯秋」,將字「玉霜」改為「御霜」。「豔」多形容色,而「硯」即為石,雖改一字,但用意頗深。以後的歲月,程硯秋不斷追索,冥思,叩問,心魄一如清冷之月光。昆曲大家俞振飛曾說,在程硯秋如泣如訴的歌吟裏,別有一股鋒芒逼人的東西存在。這固然是演唱特徵,但我以為基本上不是個技藝問題。鋒芒的背後,是他極端隱忍、極端堅定的個性;在個性的背後,則是他明確的人生立場和藝術觀念。就在日進斗金、紅得發紫的當口,就在創辦南京戲曲音樂院(下設中華戲曲專科學校)、戲曲研究所、主編《劇學月刊》的時候,程硯秋超乎常理地、也超乎想像地提出要告別親友,只身奔赴歐洲,目的是遊學考察。此舉在同行看來,程老闆不是瘋癲,就是呆傻。有人說他意在效仿梅蘭芳出洋唱戲。但是,一個人出國遊學、考察西方戲劇,與帶個戲班、花團錦簇地做商業演出,孰難孰易?這是不難掂量的。但是,為何要獨自西行?卻不易理解。因為在東方社會,絕大多數仍是以謀生作為人生的基本動力。而程硯秋的怪誕之舉,是邁過當下、為明天做準備,行為頗具超前性。出國前夕,他寫了一篇致梨園同仁書。其中有這樣一段話:「硯秋每想替我們梨園行多盡一點力,多做一點事……但是硯秋的學識太淺陋了,能力太薄弱了,這怎能負擔起這樣重大使命呢?因此就產生了遊學西方的動機。」他還說,這個動機已產生一兩年之久。果然, 1932年 1月 14日,由國際聯盟派來中國考察教育的法國著名人士郎之萬陪同,他開始了歐洲行,全部開銷由本人負擔。他到莫斯科,到巴黎,到柏林。看西方各種戲劇和音樂的演出,以及雜技,馬戲。參觀藝術大學,國家劇院,博物館。凡是與表演藝術相關的,包括劇院建築,舞台佈景,燈光,效果,化妝等劇場裝置和技術,乃至劇團保險基金,程硯秋都深感興趣,大量瀏覽且細心收集。他寄回國的西方音樂戲劇資料數量驚人:劇本數千,圖片數千,書籍數千,這是一個唱戲的人幹的嗎?如今的學者到外國留學,未必如此吧?寫到這裏,深感愧疚。我們不如前輩啊!程硯秋不是鍍金客,絕非製造一瞬燦爛,片刻驚鴻。他是沉下一顆心來向西方學習的。「每晨七時起床,漱洗畢,進早茶,八時進早餐,溫習功課,九時赴公園散步,十時學法文,十一時十二時會客,下午一時進午餐,二時休息,三至五時會客,六至八時溫習功課,晚九時至十一時聽音樂戲劇,十二時睡眠,星期六下午及星期日遊歷。」(《世界日報》 1932.12.5 p158)看到這張作息時間表,你能與一個中國名伶生活聯繫起來嗎?程硯秋對西方的學習,還包括對自己以往生活方式的改變。這方面,日記裏有非常詳細的記錄。比如騎馬,定製西服、大衣,喝白蘭地,做名片,買手錶、皮鞋、領帶、背帶、領帶夾,抽雪茄,買雜誌、明信片、照相框,他還買手槍,購置電影機,去醫院檢查體格,照艾克司光片,做手術,去咖啡館,請人打字,請人繪製油畫肖像,聽人講演。他這樣做,不是為了當個假洋人,而是想融入社會,學習西方。「我初意到柏林,只預備考察一二個星期;到此地後感想很好,就變計想多住些日子。」( 1932.5.30 p179)特別是當詳細瞭解並認識到西方藝術教學與管理的規範性、科學性,再與充滿血淚辛酸的科班相比較,程硯秋當即向柏林音樂大學校長提出:自己要進入大學,從頭學起,學它幾年。為此,他打算把家眷接到歐洲常住。程硯秋學習法語、德語,下的是死功。所以,沒過多久,他的法語已經達到演講的水準。歐洲之行,直接影響着程硯秋的情感狀態和行為方式。藝人的東西少了,人文色彩濃郁起來。他參加了一個只有 200多人音樂會,其中的三重唱,令他非常感動。晚上在日記中這樣寫──「窗前雨意沉沉,/時聽賣歌人奏曲,/遍地美好草綠,/花紅眼看凋零盡。/逝紫燕高飛雲遊,/天際身分不斷。/海上秋風永續,/把萬分憂思竟拋棄。」( 1932.3.12 p162)同年 4月 11日日記也是一首詩,也不講格律,是隨意寫下的──「神龍降落世海中,/欲使湖海互相通。/數年未達先天志,/擺脫淤泥復騰空。/身入世海擔艱苦,/最喜風波處處同。」其中「數年未達先天志,擺脫淤泥復騰空。」是有些寓意的。「淤泥」指的是甚麼,「騰空」又是啥意思?值得琢磨。深的不說,起碼他對從前的生活與生活環境是有所認識的。而這個認識,正是來自於與西方文明的比較。所以,後來程硯秋鄭重表示:「此行真是大開眼界,美不勝收。此番回國,我一定要盡心盡力把京劇改革一番,吸收西方舞台的精華,此志不變。」無奈啊!這邊廂是何等的酣暢淋漓,那邊廂是何等的愁苦焦急。親友們忍受不了他出國後的利益損失。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他返回故里,重操舊業。「別情一種,江郎作賦賦難工,柳絲不為繫萍踪。」他寫信勸夫人,說:「既做人就盡一份心,替人類盡一份天職……處在亂世中,家庭觀念要看得輕,兒女私情要拋得下,人生就是演悲劇。」這樣的家書,他寫了不止一封。「為表示來德定居決心,他大吃肥肉,大喝烈酒,大抽雪茄,一個月後,體重驟增,特攝影寄回,以表堅定不移之意志。」(程永江《程硯秋史事長編.上》北京出版社 2000 p318)那時,他有母,有妻,有子女,還有需要他供養的眾多兄嫂侄輩。常說,藝人走紅要靠依託,依託金錢,依託權勢,依託人脈,但此時的程硯秋無可依憑,生活的力量,由自己產生。1934年 6月 1日,程硯秋離開北平去上海,親自送十歲的長子(永光)出洋到瑞士日內瓦的世界學校讀書。自己唱戲,他不讓孩子唱戲;自己無法到歐洲去讀書,他定要孩子去西方求學。北京守愚齋2010年 3月

精彩短评 (总计29条)

  •     书很好,喜欢,谢谢商家
  •     认识到一个真实的令人敬佩的程砚秋。
  •     好厚好厚一本
  •     很厚的一本,值得一翻
  •     不仅有深思,还有对艺术、对人生的思考。很有趣地还原了程砚秋先生的心路历程。是研习程派艺术与程砚秋先生的重要文献。
  •     这个要和《舞台生活四十年》一起读才有意思。程略嫌刻薄,然严于律己又精明,故逊于梅而胜尚荀。发表的应该不是全部日记。
  •     图文并茂。不过错别字跟用错的标点符号很多,影响了书的质量。
  •     大部分是鸡毛蒜皮
  •     资料丰赡,但错别字遍地皆是,读之闷损
  •     本书简体横排,16开本,比一般书宽大。内中图片甚多,略窥程氏艺术历程,是难得的艺术史料。印制的也不错。
  •     部分内容及照片与《我的父亲程砚秋》、《粉墨生涯六十年》有重复。
  •     总体来说送货快。书很厚。图多字少。装帧还不错。内容文章多为他人评论或当时报纸等媒体的报道,真正程砚秋的日记,他个人写的部分并不如预期的那么多。不过有许多照片珍贵。从厚度和纪念收藏的角度来来说性价比还可以。但是如果真的要较为深入了解研究同志的话有点华而不实。很官方。
  •     程永江
  •     有大量的剧照,大都是他人对程先生艺术的评价,日记所占篇幅不大
  •     戏曲爱好者必备,程先生的日记
  •     很喜欢的书,有很多不错的老照片,只可惜书中有错别字,明显看出编辑不懂戏。
  •     浏览了一下
  •     人间大舞台,他为一流
  •     能够反映程的气质风格、内心世界。图片很好,很珍贵。我收到的这本居然图片有破洞……总的来说还是很有资料价值的好书。
  •     文字内容是真好,就是书的排版太乱了:图文混排无章法,注释在页边躺倒了排印且用浅黄色,就连正文都有局部用黄色的。阅读体验不好。且日记以外,加了不少别的文字,虽不能说不相干,但还是离题了。
  •     补记 可以读
  •     内容不错,排班太乱,错字太多。
  •     有很多程先生的珍贵剧照,很好!!!
  •     这个最爱啦,强烈推荐,从业者可以学到很多东西,非从业者也能获益匪浅的
  •     有很多程先生的详细资料和照片,真喜欢程派,就是有错
  •     本书收取各时期日记及友人同行后辈的回忆文章,并有大量旧照可资参考。尤以北平沦陷时期日记最好看,程先生读书务农,凿实忠厚,其时多所不及,放诸当下,亦可作吾辈榜样。
  •     我迷程派已经不是秘密,但是对于先生的认知是肤浅的,这本书不仅仅只是重现历史,在文字的深处让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角儿了,他的思想无疑是超前的。他的人生观和戏剧观即使放到现在也绝不过时,或许都是摩羯座的缘故吧,我能够去理解先生的思想和某些做法。喜欢这本书就仿佛喜欢先生,喜欢先生的艺术一样,不需要理由。因为它给我还原了是真实的程砚秋!
  •     听好的 有内涵
  •     书是好书,只可惜一样,缺页!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