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故人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纪实文学 > 静夜思故人

出版社:上海辞书
出版日期:2008-12
ISBN:9787532625178
作者:王殊
页数:302页

章节摘录

插图:世界上谁能快乐和幸福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妹妹、71岁的玛格丽特公主2002年2月9日香消玉殒后,世界报刊反应不多,连英国报刊不几天后也冷落下来了。到3月初有人赶忙出版了一本她的传记,说了些耸人听闻的事,也没有引起多大兴趣。这是因为她这些年来多次中风,眼睛失明,长期卧床,失望厌世,最后一天的很快到来已是在意料中的了。但比之她当年情窦初开,爱河方堕,婚礼庆典,以及后来的情场失意,寄情烟酒,都曾是报刊的大标题,真是令人有天上地下之感。报刊感到遗憾的是,这一年正是她母亲王太后的101岁寿辰,也是她姐姐继位的50周年。很多西方报刊认为,她虽然没有像多年前王妃戴安娜去世那样受到广泛的同情,但也有以喜剧开始而以悲剧结束的一生。她在1960年5月6日的结婚大典规模之盛,轰动了整个伦敦和英国。那几天,我正好从撒哈拉以南的加纳经过伦敦回北京,恭逢了这一次盛典。当然,这件事距今已有42年,很多细节已经淡忘,但当时的热闹场景好像还在眼前一样。那天下午,我像很多英国人和欧洲人一样很早就来到了白金汉宫的附近,坐在伦敦街头常有的小酒店里喝啤酒,等待观看婚礼队伍的经过。

前言

流光飞逝,我不知不觉已进入了耄耋之年。过去在小学的国文课本里,读到燕子飞了还会再来,桃花谢了还会再开,但光阴走了不会再来,那时在小小的心灵上并不很懂,而现在人已老了,真是有许多惋惜和感慨。不少的朋友说我的一生是幸运的。1946年4月我从上海到苏北解放区参加工作,到1998年12月离休,一共工作了52年。我当了24年的记者,主要是驻国外记者;1972年调到外交部工作,做了多年的驻外大使;1986年回国担任了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又当了多年的学者。我一生中有30年在国外工作,到过五大洲的80个国家,经历过不少重大国际事件,见过世界上的风云变化、人事更替,也到过各地的名山大川、都城要邑,而且在国外躲开了国内一次又一次的运动,就连“文革”也只经历了3年,干校一天也没有去过。当然,比之我的许多领导、同事、同学,我的一生确实是很顺利的,可是不论是谁,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不会是平坦的,只是崎岖有多有少,艰辛有多有少罢了。回顾几十年来的风云变化、惊涛骇浪,我也一样深深地感到了世道艰辛、人情厚薄,走过来的大不易。我1924年10月出生在江苏常熟,在故乡读完了小学和初中一年级。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我母亲把我送到了上海的租界上学,从初中、高中到了大学。我一直怀念我的故乡,去年我又去看望了这个在长江边上的小城,那里已是高楼耸立,车辆塞途,大大变了样,成为现代、时尚的城市了。可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已成为文物保护的地区,仍保持着不少我记忆中依稀记得的小街小巷的风情和生活。我去看了我读过的小学和只读了一年的初中,那里已经过了多次的改建和扩建,几乎完全认不得了。但我还记得在这个小学里,老师们每到“五卅”、“九一八”、“一·二八”等国耻日时,给我们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杀害中国人民的故事,领我们唱《大刀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爱国歌曲;我读中学时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了,老师们还带我们到街上去游行,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不久,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我的家乡,杀害了很多同胞。在八年抗战中家乡出现了很多抗日爱国志士,京剧《沙家浜》中那位老医生的原型曾是地下党的县长,也在抗战胜利的前夕牺牲了。我也去参观了大大扩建了的港口,那里过去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港。记得在家乡沦陷后,我识字很少的母亲不愿我受奴化教育,就带我在这里上了外国轮船到上海的租界去上学。我的家乡也是一座古城和文化名城,我还是像过去学生时代那样在北门内沿着山路爬上言子墓。言子游是孔夫子七十二个高足中唯一的江南人,现在城里还有姓言的子孙。我也去参观了城内清代状元翁同龢的故居。这里在“文革”中曾令人难以想象地变成了粪管所,但在所里也有爱好文化的人,主要建筑彩衣堂的画栋雕梁因被蒙上了大幅的白布而没有受到损失,现在已全部修复了。我常常把上海作为第二故乡,虽然后来从没有在那里工作过,但只要有机会,都要来看看这个我生活了八年多的城市。有人说上海是冒险家的乐园,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个方面则是进步运动的大本营、新文化的策源地。我在上海上学期间,受到了新文化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为我一生的工作和生活打下了基础,我一直对此心存感激。我记得在读苏州中学(抗日战争后迁移到上海)时,同几个进步的同学一起,在宿舍熄灯以后坐在灯光黯淡的楼梯上阅读进步书籍,如《西行漫记》、《大众哲学》之类。我到解放以后才知道,组织我们读书的同学钱梦梧,当时他只有15岁,但已是地下党的青年党员,他的联系人是后来曾担任过外交部长的吴学谦。我更想到了我的两位老师顾仲彝和柯灵先生对我的引导和培养。顾先生是我就读的复旦大学外文系的主任,有名的剧作家和导演。他应同学们的要求在外文系开设了编剧导演课,还请著名的导演、剧作家黄佐临、费穆、吴仞之等给我们讲课。在日本侵略军占领时期,美国片已绝迹,日本片大家不愿看,话剧非常流行。他还常邀请我们去看话剧,如《秋海棠》、《大马戏团》、《家》、《浮生六记》、《风雪夜归人》、《甜姐儿》等。不少演员如石挥、沈敏、黄宗英、张伐等演话剧出了名,后来在电影上也做出了成绩。顾老师同很多导演一样,认为好的演员要熟悉生活,也要有深厚的舞台经验。解放后,我经过上海时去看望过他两次,后来在北京从报纸上读到批评他解放后再版的《电影艺术概论》,说他称赞美国某些著名电影演员的精湛演技。当时这是一个很大的罪名,他还在报上作了检讨。著名作家、剧作家柯灵先生1943年接替陈蝶衣先生主编了综合刊物《万象》,在当时寒风凛冽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受到了读者的欢迎。我投寄了两篇散文,不久收到了柯灵先生的信,说两篇均可用,并且要我到他编辑部去认识认识。他给了我很多的教育,特别是我的几篇散文刊出后反应不错,他提醒我不要向日伪报刊乱投稿,有的稿子写好后可以收起来,等将来有机会时再发表。柯灵先生为了编《万象》,两次被日本宪兵队逮捕,受尽了酷刑,这个刊物也只能停刊了。抗战胜利后,他把我保存在他那里的稿子,在他所编的报刊上发表或者介绍给其他的刊物,包括郑振铎、李健吾先生主编的《文艺复兴》。顾先生早已逝世了,柯灵先生比不少人幸运得多,经历多次运动后终于得到了平反,离开我们还不是很久。1946年4月,我和另一个同学顾亟经地下党的介绍,到了苏北解放区的淮阴,分配在苏皖边区政府的教育厅工作。可是几个月后,国民党发动了内战,边区政府被迫解散,我转到了军队工作。1948年10月,我调到了新华社驻华东野战军前线分社,在战场上学会了做记者的本领。建国以后,我被派到国外担任记者,前后在朝鲜、巴基斯坦、加纳、几内亚、马里、刚果、古巴、西德等国工作了十五年之久。到1972年,又蒙周总理的厚爱,我被调到外交部工作,担任了多年的驻外大使。在30年的驻外工作中,我见识了世界,也看到了国内和国外的很多领导人。我有机会先后在五大洲的许多地方度过了国庆和春节,有时是一个人,有时是几个人、几十个人,结成了深厚的友谊。现在,门前的流水已经逝去,原上的尘土也已散尽。我们这些当年朝夕相处的朋友都已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已先走了,也有些躺在病床上已多年了。我非常怀念他们,尤其是在静静的深夜里,同他们相处的日子和地方,就星星点点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引起了许多的回忆和怀念。好在我身体还健,记忆尚可,可以把这些烟云往事记录下来,让人们尤其是青年人了解一些人生道路的艰辛和崎岖。如果这些记录能让他们去闯天下时增加勇气,鼓舞信心,那我就很高兴,我的这些努力就不是白费的了。

内容概要

王殊,江苏常熟人,1924年10月生。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肄业。1946年4月到苏北解放区工作。1948年10月任新华社驻华东野战军总分社记者,参加了准海、渡江、上海战役的报导。1951年10月到朝鲜,任新华社驻志愿军总分社记者,参加了朝鲜停战谈判的报道。1956年5月起,历任新华社驻巴基斯坦、加纳、几内亚、马里、刚果(利)、古巴等国记者。1969年12月任新华社驻联邦德国记者。

1972年10月调外交部工作,任驻联邦德国使馆参赞。1974年9月任驻联邦德国大使。1977年1月任《红旗》杂志总编辑。1978年任外交部副部长。1980年8月任驻奥地利大使兼驻维也纳联合国组织大使、驻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1986年11月任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太平洋合作全国委员会副会长。历任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98年离休。现任中德友协会长、世界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等。

书籍目录

烟云往事(代序)第一辑  难忘老同事的身影  怀念柯灵老师  在苏皖边区政府  在战场上学当记者  回忆板门店  怀念乔冠华  “浦上校”  听歌念故人  老一辈的驻外记者  香港分社的成立及其任务  一位讲真话的记者同事  老战友蒋元椿  回忆董乐山  我的老同行王唯真  诗人同事杜运燮  北京古迹前追念亡友第二辑  亲聆老前辈的教诲  周总理的工作作风  两次见到晚年毛泽东  小平同志的外交风格  朱老总去世前的一次外事活动  想起陈老总  与张闻天的一面之缘  在胡耀邦家里吃便饭  外交界的老寿星  怀念黄镇大使  回忆章文晋大使  我认识的宦乡大使  汪老好读书  回忆陈家康大使  记韩叙第三辑  怀念播洒欢欣的人  看卡拉扬排练歌剧  忠于事业与爱情的夫妇  轻歌剧《风流寡妇》的风波  一颗新星的陨落  我的一个外国同行  大树底下  世界上谁能快乐和幸福  静夜思  为安东尼奥尼吃了苦头  一座贝多芬半身像  施特劳斯的金装  我的上海同乡  一个犹太朋友的纪念品  爱迪生墓地上的鲜花  上海老同学  爱琴海上  在希腊的古墟上  名曲《蓝色多瑙河》的诞生第四辑  长忆漫步名川之畔  多瑙河为什么是蓝色的  谒马克思墓  《最后一课》  巴黎圣母院前  看《蒙娜丽莎》  维也纳的早晨  战争的创伤还未完全消失  莱茵河景色  友谊常青  刚果河畔  撒哈拉以南非洲最早同我国建交的三个国家  卢蒙巴的儿子  撒哈拉玫瑰  再访甘地故居  泰姬陵的故事  苏比克湾静悄悄  看麦克阿瑟套间有感  尼罗河回忆  加勒比海危机的日日夜夜  怀念格瓦拉  赤道上的沉思  安第斯山风情第五辑  闲居窗窥大千世界  窗口  我们的大院  大院的变化  对窗老友华君武  外孙从美国来  让“小树与我们一起成长”  我们给了他们什么  闲居杂记  要学会做平民  我的老同学  天下慈母心  精神抑郁症病院  怀念拉贝先生  父母之道

编辑推荐

《静夜思故人:一个大使、记者的回忆》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静夜思故人:一个大使、记者的回忆》主要内容:过去在小学的国文课本里,读到燕子飞了还会再来,桃花谢了还会再开,但光阴走了不会再来,那时在小小的心灵上并不很懂,而现在人已老大,真是有许多惋惜和感慨。现任,门前的流水已经逝去,原上的尘土也已散尽。当年朝夕相处的朋友都已先后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已先走了,也有些躺在病床上已多年了。我非常怀念他们,尤其是在静静的深夜里,同他们相处的日子和地方,就星星点点地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引起了许多的回忆和怀念。

图书封面


 静夜思故人下载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2条)

  •     浅显,平易的一本回忆录,带着老一辈人的时代烙印,读之感觉温暖,对很多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的历史典故也有生动描写。前一阵和一个十多年未谋面的同学喝酒,讲到他老父亲,一个抗战时期的老军人,在弥留之际给他的遗言是什么呢,“快,占领山头,鬼子上来了”,父亲对他的要求是一要入党,二要生个儿子,他说可以告慰老人在天之灵的是这两点他都做到了。那一辈老革命者,对于共产主义信仰有着宗教般的虔诚,所以他说父亲老年时对于很多事情会感觉到迷茫。我们曾经批判过修正主义,但是实际情况是共产主义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在经历着不断的修正。上世纪中叶的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波澜壮阔的一叶,作者能有幸亲历其中,已经是足以自慰的一件事情了,虽然记忆终究会淡化,但历史终归还在,“哪里有帝国主义,我们就在哪里和它斗争,这一切足以鼓舞人心”,虽然对于革命的解读现在已经有所不同,但是格瓦拉已经永远被铭记在历史中,他可能被异化,但不会被抹杀。“我在想,革命是永垂不朽的。”这是格瓦拉的临终遗言。我想,对所有的革命者也是一样的,革命是永垂不朽的。
  •     作者是认识的人,他的文笔很不错,通过此书可了解许多事情,值得一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