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中国》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中国文化 > 波希米亚中国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5
ISBN:9787563344925
作者:陈冠中,廖伟棠,颜峻
页数:183页

徒有其名,言不及意

书名叫《波西米亚中国》,里面的篇幅多数跟波西米亚无关。既然编者无力或无心承担这么宏大的主题,那干吗取这个名字来取悦甚至欺骗读者。如果换作另外一个贴切的名字,这本书还是值得翻翻的。陈冠中有过两岸三地的闲游、定居生活,文字又天然具有粤港文化的特质,读来别有一番情致,这点比大多数图文集子强。不过,你若指望从本书得到关于中国波西米亚的全貌或大致情状,那是徒劳的。

一个标准宅男和“波西米亚”的遭遇

标准宅男,遥远六环,原来世界之外如此精彩。【宅男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总是觉得好笑。几乎是花了一个半学期才记清楚班里同学的名字,等到能够叫出大家的名字时,已经学会再也不去上课了。【老北漂】有一天在肯德基(是我为数不多的进京经历之一)吃东西,突然后面传来一声“小伙子啊”,当时还把我惊讶了一下。原来,他想收集一些残羹剩饭给街边的小狗狗。于是,我们几个就聊上了。这个看起来不到五十岁的男人,是华科的退休教授,来北京北漂来了。一个人租了一间小房子,到处蹭。给我讲社会学、语言学,忘情而动人。那一刻,我被这个城市感动了。这座城市,值得来过。

北漂、海漂,你往哪里漂?

“人并不绝对需要一座都城”,这是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开头所援引的一句。可能对于本雅明笔下的波西米亚人来说,城市这东西,的确是一个有趣而矛盾的存在。国人有个很奇怪的爱好,对于外来词汇,初始总视之如神明,一拥而上,不甘人后;等到大家都会、都懂了,就弃如敝履不再搭理。波西米亚大概就遭了这待遇,多年前,这个词刚被译介过来时,在文化界可谓一时风靡,但是,红极一时的代价是易受人嫌。自从中国的商家把波西米亚这个看似和中国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变成了一种着装风格,在某些人心里“波西米亚”真是臭了半边天,尤其是在淘宝的商品栏里(我去测了一下,淘宝告诉我以“波西米亚”为关键词检索,一共有78万件商品供我选择,只可惜大多是女装)。但是这东西究竟是什么,这玩意儿和中国有什么关系,恐怕真没有几个人能搞明白。陈冠中的文集《波西米亚中国》却是这样一本有趣的集子,据陈冠中自己的说法,波西米亚“由最初的一个中欧地名,到流浪的吉卜赛,到19世纪在巴黎逐渐蜕变出来的现在的意义,身份往往是跟混文化艺术创作有关,姿态是反叛、浪漫、格,崇尚的是自由、解放、想像力、并重和潜能发挥,生活是要跟大众的主流、社会的常规、中产的拘谨有区别,不屑的是物质主义、歧视、不公、为符合社会期待的按步晋升制、统治阶层的轨等等--那仅是一个供意会的表象轮廓,当中有许多历史及内在矛盾。”作为一个地道的漂过北京、上海、台北的作家,陈冠中特别爱将这些当下中国的城市们比作上世纪的巴黎、纽约等,他告诉我们,当前中国的这些大城市,就好比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堪称传奇的城市一样,孕育着波西米亚的文化。但在我看来,陈冠中对于波西米亚庞杂的定义恰恰暴露了一件事儿,他无法给口中的“波西米亚”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与其说这是什么劳什子的“波西米亚”文化,倒不如说是在一个国家崛起时,大都会这种奇怪的东西所带来的文化吸引力。或者,如果他的“波西米亚文化”换成“北漂文化”、“蚁族文化”、“唐家岭文化”……可能对于熟悉中国当下语境的读者来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不需要瞎引用什么现代性的理论亦或者什么经济学社会学的术语,我们通过自己的直觉都能明白,大城市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恰如陈冠中在书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有一百个理由不该在北京生活,为什么还在这儿?”,这是个很好的反问,事实在这时候让很多学术理论显得苍白无比。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搞现代性批判,最终还是得落脚在城市的空间里;福柯那么孜孜不倦地跟读者们讲述权利关系、疯癫、医院对于人身的控制,有了病敢不去医院试试看?陈冠中说,城市的特质在于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正是这种环境孕育了“波西米亚文化”(当然,这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抄自本雅明)。这两者之间与其说是孕育,倒不如说是本质相通。陈冠中标举“波西米亚”的鹄的之所在,也正是要反思,随着商业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城市到底能否保持着海纳百川的胸怀与思考。一个城市能否留存着“波西米亚文化”,只是一项指标,在陈冠中看来,惟有包容各种文化特质的城市能永葆生命力。他在书中不吝笔墨地所描写的话剧、音乐、美术等等,都是在诉说一个母题:城市的魅力从何而来?城市的生命由谁赋予?在陈冠中的评价体系里,香港是个坏例子,比香港更坏的是新加坡。这两座城市浓重的商业化气息湮没了可能的发展空间,从根本上侵蚀了城市的生命力。他并不是说,一个城市发展要抵制商业化,而是强调商业化应该是城市多元文化的一支而非全部。如果商业开始侵蚀城市各种其他文化的生存空间,那么这种城市无疑是失败的。回到这本书,陈的这些文章很多收在另一本名为《城市九章》的书里。相比起来,我更爱那个标题,显得更加平实准确。但是我还是推荐了这本书《波西米亚中国》,不是为了这个噱头多于内涵的名字,只是为了这本书里丰富而直观的插图。自从人类能通过机械复制技术复原那些场景之后,我还是宁愿把“有图有真相”当做一个褒义词来看待。通过这些图片,你才有可能真实地感受北京—亦或者其他城市—地下的那些蓬勃的生命力。至于图片所不能传达的本雅明所谓的“此在”,则还是需要各位“北漂”、“海漂”、“不知道哪儿漂”的同学们自行去体验了。

文艺范,表示还需修炼

初拿此书,第一篇是北京文明,正好有北京之行的计划,不曾想后面越来越看不下去,理由主要有一下几点: 简直就毫无道理的夸赞北京的一切,无情的忽视了上海近代以来对于整个中国进步所作的贡献,让身为上海人民的我实在无法忍受。 后半本基本太文艺青年了,诸如:摇滚乐、北漂族,完全不是我的 菜,因此毅然给你巨蟹座,没想到还被他嫌弃说level太低了,唉…… 也许是作者求学于香港,现定居于北京的现实状况,使其语言叫激烈……很久不更新是因为被口译无时不牵绊着,回想起过去的一个学期,经历了很多,甜蜜、纠结、烦闷、一个人的旅行,承受暧昧的风波……在书展召开之际,想着还是来更新下,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好书正如好的电视剧开始愈加缩水,社会道德沦陷、人们价值观普遍混乱:金钱至上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正如地球人已经阻止不了“海底捞”一样!“中国怎么了?”这样的疑问,在动车追尾、各种反常的天气现象、伤亡事故发生后又重新被成为了话题。Whatever,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既然我们不能预测明天。这是我大学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暑假,前面一个月在实习中度过,而8月份我真的很享受在家里每天睡到自然醒,坐在摇椅上看看书、发发呆、听着101冥想着……看着我的网纹草一天天长大、拼版一天天愈加完整、口译的书一天天变薄,脑子不断充实,偶尔上网来个团购就会很满足了,保证时事俱进everyday update。很多同学出游both home and abroad,so what?!在家里真的就很安逸,就像QQ签名写的:宁静致远、返璞归真,享受我的最后一个暑假!(Aug.13)

自此爱上廖伟棠

陈冠中的《号外》一直都很被称赞。像他们这样的知识分子以很积极很高调的态度参与到社会思潮变动中,相当可贵。这本《波西米亚中国》是很不错的。这本书中最喜欢的是廖伟棠的诗歌。尤其是给“牛头神的祈祷文”这组诗歌,当时看到的时候反复读反复读,喜欢的不得了。后来看他简历,居然有在视觉21做过摄影师的经历,我收藏了那么多视觉21,居然都没发现过。后来找出那些杂志,果然有廖的名字。

敢不敢有这种"二"的人生态度?

很喜欢第一部<波希米亚北京>。陈冠中以锐利的嗅觉完整编排组织的北京新京味亚文化圈氛围描述。说的很到位,是且必须只能是北京担当起中国波希米亚中心,而上海的"布尔乔亚"城市氛围,已将二十年代老上海滩的韵味愈抛愈远。突破体制,破除意识的固有,颠覆属于大众的传统,这即是一种"二"的人生态度。陈冠中等等文化人愿意把这些年轻艺术从业者的生活状态叫做波希米亚,这好比是给同一样事物赋予了典型性的标签。好吧,以前我愿意称之为"嬉皮士",现在更愿意称之为"二"的人生态度。

语言的底蕴

混在北京的暵 鄲人,这个混字也是要加引号的----“套用书中的一句话”在上中学的时候,跟老爹一起游了颐和圆,逛了长城。那时被称为祖国心脏的这个地方就深深烙进了心房~~~上了公交车,里面的人挨人根本买不上票,赶上刮风,自己整个一个包公的形象,体验着沙尘的威力。如今,也成了万个“京漂一族”中的一员,据波希米亚中国中提到-京漂一词是由陈冠中首创,感叹语言文化的魅力!!波希米亚北京-乌托邦梦想之地!陈冠中曾写到有一百个理由不该在北京生活,为什么还在这,“为了事业,为了理想,说白了为利为名为权”谁让自己是一个世俗的人,如果当初在地方平静的生活下去,我想就不会有这些故事与经历,因为自己也明白只有北京才能赋予所期待的~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浪漫,永远倔强,永远纯真,谁都不能消灭我们!像这样的话,是否我们也无数次在心里高喊着,想黑暗中的火焰。这本书主要还是讲北京和北京的波希米亚文化圈,它小众,但是够胆,够葛,够痞,够先锋,够给力,它象征着文化的多样和年轻人的活力。从小大大生活在北京的我,为什么会那么热爱它,我想并不是因为它是首都,而是因为这里能够容下那些梦想。在物质利益越来越重的当下,这种文化还能继续存在和兴盛吗?也许商业会推动它更好的发展,也许会把它推向死亡的深渊。如果北京没有了波希米亚,那该多么无聊呀。

还去北京?香港?和巴黎吗?

我很不明智在下午读波西米亚 晚上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理论和科学的价值观的 对立说白了这是个阶级斗争显然乌托邦不是青春的代名词 但是从青春期开始我们做着乌托邦梦 摧垮的梦后是徘徊 实现了梦后面对现实又是徘徊我们是寻找在什么?生活是为了什么?波希米亚儿童处处可见 莲见雄一身影··《波希米亚中国》分类为--城市文化城市?城市是拥挤 城市是大 城市是浮华 城市是过客 城市是歌舞 城市是交叉点 城市是旧的还没滚新的又占据 城市是客观存在的随波逐流城市不属于我 在城市里饿不死 冷不死 热不死 于是 寻求精神上资助 王利芬说:我曾经在学校读了二十三年的书,然而每一本书都不如与一个智者的谈话精彩,这种谈话不仅可以开采出心灵的富矿,同时也可以尽情地阅读他(她)周身的空气,那种愉悦感真难以言传。城市能提供有利条件 场所现在这个区域不能满足于 要寻求更大地盘胡作非为 严峻说为自己的名与利 说道这 已经到了马克思唯心理想发展社会共产主义第二阶段--人民精神极大提高然后呢? 实现共产主义? 建立我们自己的乌托邦 我又不得不想起<奋斗>你说这到底是唯心主义 还是科学的马克思思想或许我们只需要选择一个安静早上去看展览或许我们只需要摇摆身体默默看完一场演出为了最终乌托邦 我在坚持最接近的一个梦 为此正在努力巨大黑洞 张开 ···········小伙伴们支持 我好想给你们一个深深拥抱


 波希米亚中国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