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然生命》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研究 > 走向自然生命章节试读

出版社:中国人大
出版日期:2004-10
ISBN:9787300060538
作者:成复旺
页数:410页

《走向自然生命》的笔记-第35页 - 盈天地間只是一個大生

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三國韋昭注:陰陽合而萬物生)。以他平他謂之和(韋注:謂陰陽相生,異味相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韋注:土氣和而物生之,國家和則民附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韋注:同者,謂若以水濟水,水盡乃棄之,無所成也)。(《國語·鄭語》)
……大意是:不同事物的結合謂之“和”,同類事物的會聚謂之“同”;只有不同事物的結合,才能使萬物生長,萬事興旺;若以同類事物相補湊,則物盡事敗,國將以亡。

《走向自然生命》的笔记-第5页 - 引論

從這些例證中可以看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世界是“造”出來的,還是“生”出來的。“技術模式”立足於“造”,而“生命模式”立足於“生”。這是兩種思想模式在看待世界的出發點上的分歧。有了這個出發點的分歧,就會派生出一系列文化觀念的分歧了。

如果世界是“造”出來的,就必須有一個“造物主”。這個“造物主”實質上就是理性,基督教的“上帝”不過是理性的化身。理性的“造物主”設計出人與萬物的“模型”,或謂之“理念”,而後才有我們的經驗世界。這就在感性的、生生不息的“此岸”世界之上,分出了一個“理性”的、永恆不變的“彼岸”世界,而且這個“彼岸”世界還是這個“此岸”世界的本質與根據。關鍵不在於這個“彼岸”世界是否存在,而在於它必須存在,因為這是“技術模式”的邏輯需要。反之,如果世界是“生”出來的,這個“造物主”和它的“彼岸”世界就完全不必要了。天地自能化生萬物,萬物自能在天地間化生;而這一切又均屬自然而然,並非有意作為。雖然中國古代也有“女媧造人”的神話,但那是在理性覺醒之前,隨著春秋以來理性的覺醒,這種意識就退出主流的文化思想了。雖然中國古代有時也把天地稱為“造物者”,但那僅僅是就其自然生物而言,而不是當作某種先驗理性,更不是當作人格神。雖然天地萬物也不能無“理”,但中國古代認為天地萬物之“理”就在天地萬物之中,而不在經驗世界的“彼岸”。這就是說,“技術模式”導致了理性世界與感性世界的分裂,而“生命模式”沒有這種分裂。

《走向自然生命》的笔记-第14页 - 引論

“中國古代文論中有個‘感物’說,謂‘人禀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文心雕龍 ·明詩》)對此,人們大都這樣解釋:'感’,就是反映,‘感物’就是反映客觀事物,主要是社會生活,所以‘感物’說就是把文藝當作社會生活的反映。這樣解釋似乎也說得過去,而且還證明了‘原理’的普遍性和中國古代文化同它的一致性。但是倘若我們離開這套‘原理’的‘指導’,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來考察,就會發現其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周易》裡有個‘咸’卦,‘咸’就是‘感’。該卦象徵著陰氣與陽氣的會合交融,故云‘二氣感應以相與也’;又象徵著少男與少女的美滿結合,故云‘取女吉’;還象徵著山受到水的潤澤,故注家曰‘以山感澤’;引申開來,還有‘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等等。這裡有這麼多的‘感’,哪一個是‘反映’?它是世界的普遍聯繫,這種聯繫可以說是影響、接受或者融合,卻不能說是認識論意義上的‘反映’。
……
既然文藝作品是由生命的,那麼文藝創作就不應該是‘作’,而應該是‘生’。漢代《詩大序》云:‘情動與中而形與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就是說,詩、樂、舞是人的內在生命的自然產物。‘情’就是人的內在生命。‘情動與中’而‘嗟嘆之’、‘永歌之’,以至於‘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人的生命愈益激動的過程,也是詩、樂、舞漸次產生的過程。這個產生過程如此自然而然,既不知不覺又勢不可遏。”

《走向自然生命》的笔记-第4页 - 引論

對於事物的構成,中國古代也不像亞里士多德那樣,分為“質料”與“形式”兩種因素,而往往是分作“形”與“神”兩個層次。“形”指外在的形體,“神”指內在的精神。如《莊子》曰:“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在宥》)《淮南子》曰:“神制而形從,形勝則神窮。”(《銓言訓》)顯然,這也是一種“生命”的眼光。若謂“質料”與“形式”,乃無物不有;若謂“形”與“神”,則惟有生之物始能有之。凡有生之物,皆須“形”“神”兼備;若有“形”而無“神”,則一頑然死物爾。蓋因中國古代在論“物”的時候,總是著眼於自然物,而很少以人造器物為據;而自然物皆有陰陽二氣之所生,自然亦皆具生命,皆有其“神”。


 走向自然生命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