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1997-01
ISBN:9787108009777
作者:陈万雄
页数:197页

内容概要

陈万雄,一九四八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县。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历史系毕业,随之入中文大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一九七七年赴日本国立广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又在港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除曾兼任香港树仁学院和岭院学院讲师外,自日归港后,一直在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工作。现担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专著有《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一九七九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

书籍目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新青年》及其作者
第一节 同仁杂志时期
(1915年9月―1916年2月)
第二节 作者群的开拓
(1916年9月―1917年3月)
第三节 北京大学革命派的阵地
(1917年3月―1920年)
第一节 运动的发轫
第二节 运动的指导力量
第三节 启蒙者的角色
第五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反传统思想
第一节 清末的反传统思想言论
第二节 清末反传统思想与五四时期的渊源
第六章 清末民初的文学革新运动
第一节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
第二节 其他方面的文学革新活动
第七章 结论:革命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角色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作者简介

这里要附带一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和意义的重要,不应太侧重于衡量当时知识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性,而应正视他们能无所回避、勇于揭露要中国摆脱厄运、走向现代化所必须面对的全盘问题。只有到此地步,中国人对自己的困境才算有彻底的认识。他们这一代所揭示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无庸讳言到今日尚未达成,因而五四时期所标示的改革课题仍具有生命力。可以断言,在此后的中国,只要知识分子仍旧被视为或自视为是推动历史的先驱力量,相信五四运动于知识界仍然有历久常新的魅力。不过笔者却认为,在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知识界能发挥了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只能是二十世纪初头的三十年间,这期间也正是由传统士大夫向近代型知识分子转化成功的第一代的形成和成长的时期。
其次,除了近代中国革新运动愈步趋深入,以至到五四时期而有一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的历史进程外,我们不能忽略与这个历史进程相凑泊的第一代近代型知识分子的形成的历史条件。拙稿下面则试图从新文化运动溯源作条理去展示第一代近代型知识分子的形成之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

图书封面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老先生案头工作还是做得很足的,是真正做学术的样子,值得学习。憋着一股劲看到最后,就是想看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结论部分有言:“......除胡适个别人外,他们都是政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与清末民国间的政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学者、革命者和教育者集于一身......”,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本书的研究结论认为,陈、胡等一伙捣鼓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人,承担了革命者与启蒙者的双重角色,他们原先乃属辛亥革命力量的一部分。这个结论对不对,以及有无新意,鉴于学识有限,不敢妄断。不过“胡适例外”一说倒是值得玩味,而陈、周氏兄弟等,都算是辛亥革命力量一分子了。总的说来,全书述多论少,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史前史”,当资料索引一类是可以的。个人认为,本书值得一看的部分在第六章,作者在此处抓住了胡适和周作人在对待晚清白话文运动上的闪烁其词,做了两句中肯的结论。陈万雄书里引了周作人的观点,即认为,清末白话文只是政治方面的需求,只是戊戌的余波。查胡适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里的观点,与周差不多,认为“1916年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方才是有意的主张白话文学”,前者不过是“有意的主张白话”。胡适的话没有问题,本书作者的不满可能在于——追溯白话文源流时,胡适远溯宋元、周作人近追晚明,可就是不肯对他们曾多少参与过的清末白话运动做两句正面评价。既然胡适出国前就给白话报用白话撰文投稿,陈独秀是编过白话报的人,那么,对于清末的白话文、白话报运动,他们说两句好话不过份吧?至于晚清白话运动与五四白话运动二者到底有无承接关系,都是可以讨论的。
  •     绝对是一本被忽视的书,作者搜罗之勤,引证之广,远迈时流。思想阔达,特重思想、人物之间之渊源脉络,新青年与甲寅之关系证据确凿,一校一刊之言尤为不刊之论,新文化的革命源流亦为发前人所未发之覆。北大的派系斗争潜流在著作中脉络隐现,惜不为后来者所重。绝非当下某些大佬划地为牢,坐井观天,饱食终日,言不及义,只会检索不读书之劣人恶行。 一句话总结:本书史料扎实,议论持平,可谓新文化研究不多觏之佳作
  •     这本书其实算不上精彩,一篇有点老套的冗长论文而已.在复旦庆云书店翻到这本书,打三点五折后才四块钱,所以就买了.草草地看了一遍.陈万雄是个勤奋的人,将《新青年》翻得很仔细,上面的各个作者一一统计归纳.还讲了陈独秀老家安徽当时的新文化运动状貌。力图说明的是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的传承关系.这个观点是不是他首先提出来的?我真的不知道.但将五四追溯到晚清甚至近代,都不是什么新鲜的论点了.美国汉学界近些年都试图从晚清寻找点什么现代性,国内学者云起跟风。这观点也许没错,只是太单调,学术果然是个寂寞的东西。统计吧归纳吧...我想我也要学着这样造篇论文出来才行。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史料很细。
  •     资料堆砌,分析较差。即就是搞五四一批人绝大部分开始都干过革命、都是反传统的,也不能证明直接证明五四就是辛亥革命的延续。五四是文化运动,辛亥是革命,革国家的命与革文化的命之间的联系是不能用资料堆砌来研究的。
  •     过分强调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倡导者之间的联系,但是在部分考证上确实精准。
  •     虽然主要是资料的梳理,但海外做学问的空谈确实很少,要说话必先找依据,这点就很见功夫。书里关于北大聘任情况和白话报的几张表可以录以备考。
  •     案头工作无可指摘,思想梳理却失之粗疏。但书中提出了一个确实很有意思的话题:革命元老孙中山先生当日是怎么看待五四的?我常常疑心五四是个被不断抬升起来的运动,抬到后头已经面目全非了。
  •     封面比内容好
  •     作者提出的观点很有意思,但在下对五四运动了解甚少,因而对书本里的定论是否正确保持中立的态度。不过陈老先生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做学问,写论文的榜样:案头工作做得十分充足。其实不单是做学问,做任何事情都要持有这样的劲儿。
  •     不看五四,怎谈启蒙
  •     资料好
  •     绝对是一本被忽视的书,作者搜罗之勤,引证之广,远迈时流。思想阔达,特重思想、人物之源流脉络,新青年与甲寅之关系证据确凿,一校一刊之言尤为不刊之论,新文化的革命源流亦为发前人所未发之覆。北大的派系斗争潜流在著作中脉络隐现,惜不为后来者所重。绝非当下某些大佬划地为牢,坐井观天,饱食终日,言不及义,只会检索不读书之劣人恶行。 一句话总结:本书史料扎实,议论持平,可谓新文化研究不多觏之佳作。
  •     其实观点写得还是挺清楚,就是那一堆履历和数十页的罗列表格情不能堪……
  •     薄薄的小册子上架建议大概是:人文历史。还是读到一些新点子的
  •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新文化运动实则早在清末民初已处酝酿中,并且跟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这群学者严格来说应是革命型而非书斋型的,是启蒙与救亡并举的。作者在文献工作上的细致详尽使我感到惭愧。
  •     周策纵的《五四运动史》横向展开,比较宏阔。此书沿波讨源,脉络清晰,亦是佳作。
  •     仆早期史学概念建立的基础之一
  •     本书有资料价值,可惜校对质量不佳。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