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随笔 > 恶俗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0-01
ISBN:9787801093653
作者:(美)保罗・福塞尔
页数:245页

章节摘录

   何为恶俗   糟糕(bad)与恶俗(BAD)之间有什么区别呢?糟糕就像人行道上的一滩狗屎,一次留级,或一例猩红热病,总而言之,某种没有人会说好的东西。恶俗可就不一样了。恶俗是指某种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而令人厌恶的东西,但是不少美国人竟会相信它们是纯正、高雅、明智或迷人的东西。劳伦斯·韦尔克是个低级的例子,而乔治·布什是个高级的例子。要想一样东西是真正恶俗的,它必须能显示出刻意虚饰、矫揉造作或欺骗性的要素。割破你手指的浴室笼头是糟糕的,可如果把它们镀上金,就是恶俗的了。不新鲜的食物是糟糕的,若要在餐馆里刻意奉上不新鲜的食物,还要赋之以“美食”之名,那就是恶俗了。在一个充满了闹哄哄地将空洞和垃圾似的物品标上高价的时代,保持高度警惕区分何为恶俗,是时下“生活乐趣”中的一个重要部分。50岁生日那一天,在一首献给自己的题为《自我颂》的诗中,诗人金斯到·艾米斯,对自己的生命中至少有一半时间是在当今伟大的恶俗大爆炸之前渡过的感到多少有些安慰:    ……   你真是交上好运啦,伙计,   幸好你没有生得太迟,   在不可改变的恶俗   弥散在这片土地上之前,   至少还曾有过一点点愉悦   当然他是在谈论英国,凭着英吉利以往古老荣耀的份量,那时还尚未完全被恶俗所迷惑。伟大的恶俗正是美国根深蒂固的东西。究其原因,我们一路走下去就会明白了。不过还有一丝慰藉,正如艾米斯在《幸运的吉姆》中所指出的:“对于一种四处充塞着你认为是糟糕的人与物的环境来说,必不可少的解决办法就是:继续寻求你可以确认糟糕事物的新途径。”本书期望能提出一些这样的途径。   不过本书并不打算把精力只放在恶俗上。它还会追究无以数计的美国遭遇到的可怕事情,如果这些事情因为刻意修饰而不令人生厌的话,那也会因为平庸。愚蠢和幼稚而令人作呕。有关这个国家,比一切其他事情都更令人震惊的一件事就是“表现”的万能。一件明显糟糕的东西,其臭名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很快就会有某人出来对其大加赞赏,并继而将之晋升为恶俗。人们会把它当作备受尊崇的东西,处处为之欢呼喝彩,仿佛美国人民在依靠自身的口味和直觉判断精致事物时是如此缺乏安全感,如此腼腆,以至他们总是欢迎随便哪个狗屁权威钻出来教导他们,什么是好的(正好是恶俗的),并鼓励他们热情拥抱它。所以我追究的事情尽管目前还只是糟糕,但仍值得注意,因为它们正构成了恶俗最终之成形的母质。   一般的糟糕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这种事情可以追溯到手工制造时期那么久远,在古罗马,当时曾有过某位专门制作劣质轮子的战车制造商,有过某位专营劣质甜酒的酒商。往面包粉里掺木屑是由未已久的做法。不过,这里的区别是,一旦你坚持认为掺了假的面包肯定比任何其他面包都好时,那就变成恶俗了。的确,恶俗是一种商业欺诈时代专有的现象——当然,也是众人身上某种特殊的“就是要相信的意愿”造成的。要洞悉真正的恶俗,你必得在人们就某物是怎样说的和此物究竟是怎样的之间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明智。公正和谦虚的人们对此是深有体会的。早在1725年左右,当最早的报纸开始刊印广告的时候,就曾留下过一些可见的恶俗。而到了十九世纪,尤其在美国,恶俗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如《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各章所证。布里奇荷特公爵的老式手提包里,总装着数不清的宣传单,这些宣传单的职责就是要使糟糕转变为恶俗。比如,“来自巴黎的。著名的阿蒙德·德·蒙塔班博士将就颅相学发表演讲”,与此同时,另一份海报又称其为“世界著名的莎士比亚悲剧演员,来自伦敦特鲁里街的小盖瑞克”。不过这位公爵和王太子真正的胜利,是他们为《皇家典范》印刷的海报,宣称此剧在剧院只演“三个晚上”,“女士和儿童不许入场”。如果你原本指望借一出“悲剧”清除心中的怜悯与恐惧,却只在舞台上看到一位上了年纪的荡妇,浑身涂满艳丽的色彩,光着屁股欢腾跳跃,那你就算是亲临了一次十九世纪由“公开诈骗部”刚刚出炉的恶俗现场了。   ……

前言

   译者序言 中国不是世界。但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里发生的一切,虽然或多或少有一些神秘难解的色彩,但毕竟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关系。《格调》一书在1999年的热销,说明这种关系的日趋明显和深入。   翻译《格调》时,曾有一个想写的题目,后来因为没有时间便放下了。尽管放下了,却一直感到它还在心里的某个地方,及至后来读到福塞尔的《恶俗》,才领悟到这个题目已经被人谈过了,虽然谈的是美国。   无疑,这是一个到处充斥着恶俗的时代。与美国相比,中国的恶俗绝不在任何异邦之下。福塞尔抨击的美国恶俗现象,找到中国式的翻版已经不像十年前那么困难了。原因并不复杂,一个古老的国家几乎与一个新兴的国家一样,在激烈的变革之后都失去了传统,在没有传统规范可循的时代里,一切人类天性中未经磨炼的欲望便会沿着粗俗突兀的路径生长。其结果,必然是随处可见的恶俗事物。   那么,恶俗是指什么呢?按照福塞尔的定义,恶俗就是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味、有价值和符合时尚。一件本来拙劣的事物,并不会引起人们过多的注意,因为在人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并不多见,人们已经习惯于艰辛的生存条件和缺乏善意的环境了。但是恶俗,却会持续地引起人们的注意,因为它过于造作、矫饰、突兀、不知羞耻和妄自尊大,它背叛所有人类历史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直觉。   我曾经在另外一处地方写道:“有些时代比另外一些时代渺小。但这个时代的渺小和无知,令我感到震惊。”几年过去之后的今天,这种情形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剧了。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可能与我的关注点有关),影视恶俗在中国的泛滥,几乎所有福塞尔在本书中批判的美国影视恶俗现象,都能在中国找到对应。   因此,我并不想讳言,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实在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照出我们的明天。理论上讲,商业时代并不必然带来种种仅以金钱为驱动力的单一的恶俗场景。这一场景的出现有更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自尊、风范、敏锐、智慧这些人类固有的品质,必须在一个更为开放的环境里才能呈现出来。当保罗·福塞尔在本书结尾处用惟一的段落赞颂希望时,他并没有放弃争取美好的权利。同样,当我们从本书描绘的现象里看到我们自己生活中的鄙俗时,实际上是获得了一次摆脱困境的机会。恶俗现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俯首听命于恶俗的摆布,不再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我以为,在大家吵吵嚷嚷地争论生活品味和社会等级问题已经有些倒人胃口的时候,在一个扑朔迷离的新世纪来临之际,在《格调》出版一年之后的今天,《恶俗》能够与中国读者见面实在是一件幸事。因为,它也许可以像一剂苦涩的良药一样,让人们迷乱惶惑的心情安静下来,独自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过今后的生活。   石涛   1999年冬于北京

内容概要

   保罗·福塞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文学教授,著名文化批评家,曾任教于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迪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他的关于二战时期美国社会文化的专著曾获得197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他是英美文化批评方面的专家,檀长于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观察,视角敏锐,语言辛辣尖刻,又不失幽默和善意。保罗·福塞尔现已退休,居住在美国费城。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何为恶俗 ?
第二章
恶俗的日常事物 城市/餐馆/酒店/食品/公共雕塑/银行/物品及可收集品一览表/标志/建筑/工程/航空/机场/海军导弹发射
第三章
恶俗的大众传媒 广告/杂志/报纸/电影/电视/电影演员及其他演艺人
第四章
恶俗的精神生活 人物/信仰/谈话/举止/想法/语言/图书/音乐/诗歌/大学以及院校服饰
第五章
一种想法 美国的愚蠢/恶俗的未来

编辑推荐

  当60名专家刚刚把《格调》评为十大非文学类作品的时候。作者保罗·福塞尔的另一部著作《恶俗》也适时上市。《恶俗》与《格调》实为姊妹篇。其实,说格调就是在谈论没格调,只是在《恶俗》中,作者以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愤世嫉俗让我们发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奉为经典的东西原来都属于恶俗。

作者简介

在《恶俗》这本新作中,《格调》的作者福塞尔以其特有的机智和尖刻的文笔,淋漓尽 致地向人们展示美国人的感知和品味的不可救药。整个社会都被浮华的空虚和美丽的垃圾所 淤塞。恶俗无所不在,从广告、银行、餐厅、交通,到思想、文学和高等院校,到处都是俗 艳、伪善、愚昧、无知和外强中干。恶俗在游荡,而人们以丑为美,以假为真,以浅薄为深 刻,以愚昧为智慧,这就是大众社会的文化景观。你无可逃避,因为你生活在这样一个虚假 的年代。

图书封面


 恶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0条)

  •     话说,私以为“恶俗”比“格调”更有现实意义,阶级太虚无,恶俗无处不在。恶俗是个什么东西——我说过这是种文明的说法——用罗老师的话说恶俗就是装B,明明是一坨屎也要赞美成黄金的大无畏精神。看这本书,已经不会觉得是在看正面隔着太平洋背面隔着大西洋的美利坚国的故事了,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善于模仿的民族,那些恶俗的套路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出现在我们周围,不管你乐意不乐意,某处如同鸟笼的住宅区必定是“尊贵”的,你的邻居也必然是“高尚”的,餐馆的菜肴无非是“精美”的,即使厨师搞砸了,我们还可以称他是“前卫”的,排量在1L以下的小车驾驶起来感觉也是“非凡”的,于是大家都被冠以“精英”的头衔,然后出门在拐角2块钱买个煎饼挤公交去上班。这里有一点是老美赤了脚都追不上的,汉语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豪宅”,“尊邸”已经是小儿科,倘若我说“旷美境域”或者“原森”或者“浪漫的尊容味道”,不知道你是否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含意。当然,如果不理解也要装成理解,否则周围人会露出一些鄙夷的神色,让人怕怕。其实这本书这么厚一摞,作者大人只想说明他是多么痛恨伪君子,以及无力去改变这种被虚伪环抱的社会的无奈。对的,就是无奈,如果没穿衣服的是个平民,那么满大街的人都会耻笑,而如果没穿衣服的是皇帝,那么我们只能期待一个说真话的愣头青。只要人类还爱好虚荣,恶俗就会一直存在,就像往枯草上喷绿漆这样的创举,假又如何?总比满目疮痍强。
  •     《恶俗》的开篇作者向读者解释了一下恶俗的定义。看了两篇之后,发现恶俗可以等同于当代汉语中特别流行的两个字:装逼。在往下看,其实作者不过是在追求真的真善美。因为伴随着装逼肯定是有虚荣,虚伪,与真相对的情感,作者成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描述的异国他乡的情景,毋宁说是写我国的当代作品。《城市》里写着各个城市都极尽包装之能事,将自己标榜成某某旅游胜地,有某某吸引游客之景。这些不是近年也在整个神州大地上演。为着吸引旅游者,各种招牌打出,从以水乡特色闻名的江浙古镇,便开始泛滥起千年古镇风潮。再到各种名山大川,原本名山大川也无须大过宣传,因着各代文人墨客都并非出于利益的驱使,写下了众多歌颂名山大川的诗句,于是这些山川便可坐享其成了。不过就苦了些名头并不响亮的小山的所在地的宣传部门了。便经常在一些地方看到,某某山,道教圣地。又无千年古镇,又无道教圣山的地方,则要挖掘些历史人物,谁谁故里,对于一些再无半点旅游资源的地方,则由着政府的利己目的推动,加上各大旅行社的大张旗鼓,推出了红色旅游路线。于是,长城内外,皆为景点,举国上下,皆有游人的美好局面。《餐馆》与《酒店》这两篇则直击小资控的要害。作者在书中写的在恶俗的餐馆与酒店的消费人群为中产阶级(一群缺少安全感的人),在我们的环境中,这样的人群则为小资控这样一个群体,不说小资这样的群体,而说小资控,绝对是有原因的,何谓小资,根据百度的定义(这个定义是出自哪里,不知道,看起来还是比较准确),“小资是1990年代开始在中国大陆流行的名词,原本为“小资产阶级”的简称,特指向往西方思想生活,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年轻人。小资情调应该是一种追求生活品味的人。小资一般为都市白领,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这个定义里对于成为小资有一个要素,是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和财富。不过小资控这个群体由于比小资少这样一个物质要求,于是人群便急剧的扩大,而且,不会因着小资控们没有一定的财富,而去影响他们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他们可以出入具有小资情调的餐馆,酒店。而作者最为精到的是:“美国的酒店,过去还乐于让那些以雇员姿态出现的人来经营,而现在,则有那些俨然是我们的君主,我们的正确着装和举止的导师来经营”。而小资控们确实乐此不疲的给予经营者以极大的敬仰。《工程》一篇中说是在写美国,不如说是在写中国来的好。桥梁,建筑,高架,处处都有坍塌的列子与危险,而且也堂而皇之的归于天气等自然原因,看来中国一再的强调与国际接轨也是没有错的。人为的灾难性事故并非我国特色,大家都心向往之的自由国度美国也存在。我很奇怪的是,为什么一个古老的中国与一个年轻的美国在一些事情上有相同之处,譬如可以肆无忌惮的偷工减料建造桥梁,其中一点都来于对于金钱的追逐到没有道德约束力可言的地步,也可将法律是为无物(侥幸心理和盲目的大胆,美国的这种盲目的大胆曾被凡尔纳所讥讽《八十天环游地球》)书中所写种种,基本完全可以照搬到中国的事发现场来,关于恶俗的大学,原来在美国也兴起过将学院改为大学之风,我们果然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亦步亦趋的跟着来。如果是师夷长技的话,应该是效仿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才对,如何将自己的清华北大推到国际舞台上去,而不是连香港中文也不敢望其相背的地步。张之洞要是泉下有知,后人是如此的师夷长技的话,大概要喟叹,洋务运动不搞也罢
  •     无疑这是一个到处充斥的恶俗的时代糟糕的本质被虚伪地标榜一切美好令我轻易联想到磨皮之前的青春痘但却还是蒙蔽了大部分愚蠢的人类奈何世上以碌碌无为自怨自艾的可怜虫为主空洞 无感 掩饰 浮夸无一夸大着卑微到尘土的存在感任何一个古老的国家与一个新兴国家一样在激烈的变革之后都失去了传统鉴前车却无变通在没有传统规范可循的时代里人类天性中未经磨砺的欲望会沿着粗俗突兀的路径生长其结果必然是随处可见的恶俗事物这并不代表部分人没有一双发现美好的眼睛正因仍向往高尚才尽力摆脱恶俗保罗没有放弃争取美好的权力 我们会在书中很多次看到自己的鄙俗时刻 可实际上是获得了一次摆脱困境的机会 甚好如同格调 恶俗一书适合足够泰然并有批判性的眼睛 曾经想过与自由石匠联盟的联系 曾怀疑它的目的性但在宏观角度必须承认其本质比恶俗的表象清澈磊落的多求真求是让懦弱的人类不忍直视世界自欺欺人陶醉其中活在小我的封闭空间里的确可以使人获得暂时的满足感和所谓的理想但同时我想说精神世界的形态因人而异没有一种标准规范着信仰科学固然占主流但作者同时陷入自己的谬论站不住脚的的思想即恶俗人非圣贤 除非福塞尔信仰另一个party一度迷失 觉醒后的革命何时到来共勉

精彩短评 (总计56条)

  •     这种书必须多读,有益身心!
  •     : D771.28/3232
  •     没读完
  •     感觉没有什么不是恶俗的了,恶俗可以用时下的流行语“装逼”代替了。
  •     愤青的入门必备
  •     在一个充斥恶俗的社会里,读这本书,十分伤感
  •     翻了大部分。
  •     不如格调有趣
  •     批判美国化或曰典型现代化中产阶级生活方式,所谓恶俗,本质即对自己不真诚,表演与自己本身不符的品位,包括但不限于装逼、标榜、煽情和鸡汤,把普通的吹嘘成高尚的,把自己不信的哄骗他人笃信,把平民的包装成贵族的等等。但书本身不是很吸引人,虽然很多现象在中国已经蔓延。此外,吐槽一句,我认识的一些出国党在网络或朋友圈里津津乐道的,和作者所鄙视的恶俗现象高度吻合。
  •     大喷子,放到今天的中国来看很是畅快
  •     值得再读
  •     这个话题
  •     恶俗,简单来说,就是,被追捧的糟糕。比如一个事物本来是无趣的糟糕的俗气无聊的,可是人们都那样干,还引以为傲,那就比较恶俗了。这本书本身比较枯燥,类似“丑陋的美国人”。而且是过去时的。
  •     哈哈哈哈
  •     不得不佩服作者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惊人的敏感和洞察。但涉及到的东西太多,有时候评价的标准就会不那么稳定。为了商业目的把糟糕的东西说成是美好的是一种恶俗,可作者对功用和实用的鄙夷更像是老派贵族对新中产阶级的不屑。中产阶级的兴起伴随着对老派贵族的廉价模仿和平民生活的刻意排斥,无论是格调还是恶俗里福塞尔都对中产阶级有一种天生的敌意,却无法阻挡这股恶俗的潮流在全世界尤其是中国成为又一波现实..
  •     好多年前看过
  •     听人推荐的,同时买来恶俗和格调看,每章只有一页纸,很肤浅感觉像是凑字数,而且讲的都是些义愤填膺的美国烂事,看不下去送人了
  •     老头子的格调一书被称为装逼指南的时候,我对作者还是有敬畏的,他告诉读者bigger在哪里,读者可以选择照着去装;看这本的观感就是:看作者在装逼
  •     皇帝的新装
  •     最喜欢这本了。
  •     会让人的精神洁癖更甚,这样不好
  •     主题有新意,内容文字说明较难懂
  •     读了原文,有些地方觉得略无病呻吟
  •     我感觉自己真他喵的恶俗
  •     举例和实际相差远
  •     远不如同一作者的《格调》,幽默感和思想性都差的很远,太过激愤和偏颇,絮絮叨叨,老爷子看什么都不顺眼,反而毫无说服力,而且最令人感乏味的是美国本土性太重(估计英国人和澳洲人都看了不明就里),绝大多数场景和物品都是中国人永远不会接触和了解的(也没必要接触和了解)
  •     川普的出境率很高啊。。。 恶俗,会因为批评太广而没有根基,最终被自噬。
  •     书很旧很陈了。
  •     其实本书也挺恶俗。。。
  •     如今这个社会随处可见,恶俗的一塌糊涂的人事。
  •     吐槽为主,很是畅快,总体来说不及《格调》。作者有反科技进步的倾向。
  •     吐槽能手 但就是蛮片面的 有些点也没有吐槽错
  •     黑得爽!
  •     保罗其实也很古板,瞧不起一切中产阶级式的礼貌矫饰与虚假温情,极为傲慢,整个美学体系都是按照老钱的做派定义的,即需要无数金钱堆出的好品味和漫不经心,以美而无用为圣音,鄙视实用性和便利性,坚信时代的任何进步都将损耗那种优雅;在谈到科技问题时,又过于吹毛求疵,只顾发泄怨气罔顾客观条件。恶俗的根源在于虚荣。伪装更高阶级,愚蠢的炫耀,人们像戏台上的丑角一样,滑稽又可笑。可是谁又敢抹去脸上的油彩就这么赤裸地呈现在无数双眼睛前?内心的力量不足以支撑,我们总是恐慌,我们总是焦虑,唯有足够的认同感才令人觉得安全。
  •     福塞尔跟《格调》并驾齐驱的书,却怎么都抵不过格调,但确确实实带给我深思。
  •     哈哈哈,看这本书觉得作者好可爱。这位先生一定是对美国的浅薄夸张的暴发户文化深恶痛绝。把每天的吐槽写成了一本书。
  •     仅仅只是吐槽,时代性太强而毫无可借鉴的地方。
  •     年轻人都是愤恨的
  •     哈哈哈 so mean
  •     虽然…… 但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反中产阶级言论本身就很恶俗耶。
  •     买书长知识,不错.真得很不错.
  •     呃 全片吐槽的节奏
  •     多年前的一本小书。一本黑色批评类书籍。批评美国一切。让你感受到来自世间深深的恶意。
  •     吐槽相当犀利,虽然个别地方不免过分,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也没什么深度和说服力。多一星是因为……所有对美帝的吐槽替换为天朝都毫无违和感。。。。。
  •     没有生活背景,看不懂
  •     作者说的都对,但是就是不能被接受。通篇读下来有一种令人燥郁的感受~《格调》中的那种流畅的愉悦感消失殆尽,这是令人最不能忍的。
  •     一如既往的毒舌风格 人艰不拆
  •     装逼
  •     惡俗就是虛偽矯飾,矯揉造作,它迫使輕信的和沒有主見的人消費,來換取地位和別人的尊重。80年代的美國和現在的天朝是有多像。作者認為這種惡俗產生的原因是電視的蔓延和公立教育的失敗。其中講「惡俗語言」的一部分,簡直是GRE寫作教程。
  •     翻译得一谈糊涂,正好呼应恶俗的主题。
  •     大写的吐槽二字,然而 “如果没有只属于我自己的对于这个地方的热爱,附着在它表面上的这一切不完美就不会如此有力地击中我”
  •     很好,基本上可以套用到当今的中国社会。
  •     亲爱的保罗,我很喜欢你一如既往的夸张的语言。但是抱歉,我实在没办法假装自己是精英来跟你一起来居高临下的鄙夷一些我认为很“中性”的东西。因为真不觉得有啥恶俗的。。抱歉,只能拿两星给你那一如既往地偶尔闪光的比喻。
  •     那些例子深深的击中了我恶俗的内心,原来我和我们身边的好多人都做着恶俗但自以为是有品味的事情,重新审视自己。
  •     读到一半,比《格调》差远了。虽然于今有借鉴意义,但是整本絮絮叨叨的吐槽太糟心了。
  •     恶俗是其本质 还是现代性的附庸品?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