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慢,易中天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且慢,易中天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1
ISBN:9787807302469
作者:红孩
页数:226页

章节摘录

书摘  十几年来,我们的文坛总是喷泉式突进,意想不到的文化景观常常不择而出,超出人们的理性边界。余秋雨热是这样,易中天热同样如此。看看易中天的学者生涯,以前写过数量不算少的文艺学、文化研究论著,字字殚精竭虑,却像雨水落进沙漠里,没有多大的社会反响。而自从上了中央电视台讲三国,顿时欢声一片,随后就是出版社和如云的“粉丝”,热闹非凡。因此说:现象大于个人,易中天还是那个易中天,围绕他的人群和声音却寒热两重天,这其中的奥妙何在?  “文化中产阶级”的文化欲望  一种文化产品在社会上热起来,总是有它的精神需求。需求越大,热度越高,这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那么,是什么样的人群热了易中天?初初看去,似乎是热爱历史的广大读者,细细根究,却并不尽然。这其中有一份文化情缘,更有一种文化青涩。中国文化的一个大优势,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极其罕见的静态文化资源。中国历史辉煌于唐代以前,那时候的欧洲文化过于萧瑟,压抑在基督教神性的神秘气韵中,人的活性还远远没有呈现。而中国文化始终没有脱离人间伦理,演绎出种种富于人类悲欢的精彩故事。就文学而言,自公元360年后,欧洲文化被《圣经》叙事大一统,进展甚少。而中国文学已经由简人繁,经典迭出。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自豪,也是中国人潜意识中的骄傲。不过这种自豪与骄傲在贫穷的时代隐而不显,因为大家还汲汲于饮食男女,无暇体会自身的精神价值和文化归属。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几何级数递增,年轻的一代普遍受过良好的基本教育,同时又感受到来自全球化的文化信息。稳定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一种生活情景:很多人在经济上还处于小康阶段,但在文化上已经达到中产水平。在互联网的支持下,他们拥有的信息、潜移默化的生存理念、对人生的向往已经高出了自身的经济地位。这时候,《故事会》之类的通俗读物远远不能适应他们的品味,而精致的纯文学之类读物又超出了他们的文化智趣。于是,一种应运而生的文化产品势必走红:它投合着人们对历史辉煌的自豪,又不那么讲究穷根问底(否则太累)。它不大具备“学习”功能,因为文化中产阶层需要的是放松,是轻度的有闲;同时它又充满文化的气氛,似乎在体会着某种深刻的东西。什么产品最符合这样的文化“定制”?“谈古”几乎是不二法门。讲历史本身就是一种深沉,至少是貌似深沉。历史本身又布满了疑云,正好用来编织故事篓子,娱乐性与文学性齐备。这样的文化产品正是文化中产们的最佳文化伴侣,最能激发他们的言说欲望。考虑到这一点,“易中天热”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没有易中天,还会有其他的文化人来填补缺位,这是时代的定数。  这样说绝不是贬低易中天的文化等级。我看易中天在电视台上讲三国,言辞很用心,有时还很小心,在适应大众化听感的时候又尽量保持儒雅的严谨。随后阅读他的《品三国》文字,深深感受到他梳理史料、掂量人物的一番苦功。我想,易中天初登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时,大概是有一种指点江山的庄严意识,欲图“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然而现今是个受众的时代,文化中产们硬是把易中天来个变形记,剔去他的学理气质,放大他的通俗一面,活生生地将一个书生变造成讲故事的文化小生。文学人经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莎士比亚,而我们的现实是一万个人里只有一个易中天,就是那个说书的教授。我们能责怪文化中产的浅薄吗?显然不能!而且非但不能,还应该击节欢呼。这是文化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其中包含着感性与理性的相互激荡,是人们在幼稚与成熟之间的攀爬。当人们度过这文化消费的青涩期,当易中天终于不再热,大家终将发现自己的种种误读,那时,社会文化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文化精英”的价值焦虑  易中天的《品三国》,严格地说是“越界飞行”。他的本分是文学研究,忽然跑到历史的园子里说东道西,而且还是历史阵列中最复杂难辨的“三国”一段。说他“大胆”决不过分,可说他“妄为”却要斟酌。  从文学到历史有天壤之别,身为大学教授的易中天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文学理论家的历史功底无论如何不可能超过历史学家,难道易中天不怕自己的种种学术漏洞被人揪住死打,坏了学人的声名吗?当然不会。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之类被人冷嘲热讽地“逗”了一番,至今余波不断,易中天看在眼里,岂会掉以轻心。然而如此险境,易中天还是“偏向虎山行”,这其中必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苦心或大志。学术上忌讳“伐心”之说,我不敢探讨易中天的用意,但有一种感觉还是想坦然言出,因为这涉及当代中年知识分子普遍的状态: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学人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有不可消解的价值焦虑,很难在纯粹的理性中获得自信和快乐。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在苦难中承担着社会良知的重任,与社会政治和文化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但这种关系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知识分子的专业化细分不足,公众化倾向却热情高涨。对于一个现代社会来说,分工的粗细和深化是历史的趋热,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按道理说,20世纪90年代之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静心于学术的历史条件,政治的干扰少了,研究工作的物质条件也相对改善,知识分子可以恪守本分,尽享“乐道”的喜悦。但事实恰恰相反,很多中年知识分子陷入了价值危机:以往的知识体系带有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烙印,失去了言说价值,而新的话语体系又来不及消化和再造,处于欲言不能的尴尬。更为严重的是,即使勉力言说,又看不到坚实的历史价值,有些空说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来自社会环境,也来自学者自身的局限。从社会方面来说,中国传统上是个“有国家无社会,有群体无个人”的共同体。国家政权垄断社会各个层面的权力,社会没有什么像样的中间组织,国家十分庞大,但民众却一盘散沙。相对应的是,民间生活中个人没有充分的自由空间,人生道路被规定在传统与习俗的划定范围中,鲜有活泼的个性。100多年来,这一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其中的遗传还是有不可忽视的力量。知识分子在学术研究中的那种思维向度和批判体系,往往不能获得社会的回应,启蒙的困顿和寂寞的清冷屡屡可见。通俗点说,知识分子辛劳一辈子,也许就无声无息地消失了。生命的价值何在?当然,如果能够像康德那样,固守寂静的思想小屋,在纯粹理性中自得其乐,那也是可贵的境界。但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来自伦理世界,骨子里崇尚实践理性。假如不能在现实可见的世界里获得肯定,必然寝食难安。这种文人品性逼着自己一定要介入当下的历史,否则就白活了。  易中天之所以“品三国”,其实也是在寻求介入社会的通道,大有传统士人的道德冲动。他从文学研究而文化研究,由文化研究而历史研究,努力中有一种寻找,表现了强劲的行动力。很多知识分子一面发着牢骚,一面无奈地做着自己也觉得大有疑问的“事业”,比起易中天,少了些探索的激情。但是,易中天的“介入”,不可避免地带着尴尬相:他做不到“想说就说”,更不可能“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他要变个声调,把学术的“美声”转成“通俗”,这就犯了大忌,怎么看也不像个教授,倒像个讲故事的。况且,语调是有惯性的,易中天喜欢将古代的职官、语词翻译为现代白话,甚至是时尚的流行语,仔细考量,有点大而化之的油滑。这当然是转型中的问题,也许冷静下来就会自我调整,但这还是暴露出一种困境: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左右为难的时代,无论哪种生存都有不可摆脱的缺憾。易中天的越界飞行也许是一种挣扎,热闹遮蔽不住隐约的空幻,《品三国》上百万册的发行量证明的是纯学术的悲哀。  P3-7

书籍目录

谁在跟易中天较劲儿(代序)争鸣篇  易中天三议  “文史合一”传统的历史阐释及误区  “历史超女”易中天  易中天走红:浅思维的成功  惊慌失措的文化  简化历史的历史观  历史祛魅后的娱乐化与价值错位  一种方法论的成功  从易中天看当代知识分子的隐性形象  易中天的“矛盾”  无知者的无谓  有贡献,但不尽如人意  易中天,“学术超男”乎  孰多孰少,孰重孰轻和易篇  易中天现象和知识分子现状  易中天和他或者他们的“现象”——有感于学者上电视  “三国”阴谋文化铸就的悲剧  易中天是个南蛮访谈篇  易中天现象是浮躁的标志——访作家梁晓声  《品三国》重伤《三国演义》——访葛红兵教授   我走红因为我人性——易中天教授访谈

作者简介

有人说:易中天走红是浅思维的成功。易中天现象是浮躁的标志。
……
梁永安、葛红兵、蒋元明、张颐武、郜元宝、李瑞卿、杨光祖、牛学智、刘忠、石英、萧复兴、毛时安、梁晓声、红孩等20余位文化名家在本书中对《品三国》文化现象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目录
谁在跟易中天较劲儿(代序)
争鸣篇
易中天三议
“文史合一”传统的历史阐释及误区
“历史超女”易中天
易中天走红:浅思维的成功
惊慌失措的文化
简化历史的历史观
历史祛魅后的娱乐化与价值错位
一种方法论的成功
从易中天看当代知识分子的隐性形象
易中天的“矛盾”
无知者的无谓
有贡献,但不尽如人意
易中天,“学术超男”乎
孰多孰少,孰重孰轻
和易篇
易中天现象和知识分子现状
易中天和他或者他们的“现象”——有感于学者上电视
“三国”阴谋文化铸就的悲剧
易中天是个南蛮
访谈篇
易中天现象是浮躁的标志——访作家梁晓声
《品三国》重伤《三国演义》——访葛红兵教授
我走红因为我人性——易中天教授访谈

图书封面


 且慢,易中天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
  •     法兰克福学派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批判大众文化中的虚假意识,在他们的眼里,工人阶级已经被资本主义体系强有力地收编了。指望暴力革命没有多大可能。于是乎就寄希望于知识分子,从文化上打开个突破口,让大众认识到他们认同的一些东西本质上,长远上是违背自己根本利益的。 这个学派也出过很牛的人,比如马尔库塞,在西方六十年代的社会运动中成为革命的导师,三马之一,与马克思和毛泽东齐名。不能说是没有去从事现实革命。但是他们始终被看作是抱着精英主义对人民指手画脚。 碰到一本《且慢,易中天 》,这本文集中的文章七八成都是批判易中天对三国的解读,角度不同,有批庸俗化的,有批不合史实的,有批炒作蒙人赚钱的。照我不加细品地看来也是精英主义一般对人指手画脚,其实就是拿出一篇文章细细看来,就是只破不立。 这是不是整个时代的局限呢?法兰克福学派只能不断提醒,却无根本的解决之道。而这些反易的人也是突破不了这个局限,他们无法说出该怎样做这个工作,从全局到细节。现实是个现成的图景,让人批判修改,但真要去自己画一个新的就很难了。况且这张画还包含文化传统影响,传媒的运作,受众反应等等,你怎能穷尽这一切想象?这让我崇敬起马克思来,他老人家就有魄力——既破又立。马克思在西方的地位很高,远远超出很多人最初的那种不屑。 知识分子恪守己任批判现实,有才华的还能超越现实构想一下未来。作为社会精英,他们同样有自己很大的局限性。指手画脚让人不好接受,那有没有另外一种视角看待知识精英与大众的关系,而不是二元对立?也许人民创造历史是一种不错的解释,来自民间的实践能超越知识精英的理论。但就此事来说,易中天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究竟该怎样做才是与大众的良性互动呢? 难道“文化快餐”衔接着“枪打出头鸟”的组合必然是现实局限性的一部分?http://smallsmile1984.blogbus.com/

精彩短评 (总计23条)

  •     建议卓越不要卖这样的垃圾书,浪费纸张。
  •     只破不立,无甚价值
  •     以我看,吹捧易中天,阎崇年,于丹的人基本本都是对中国历史不太了解的历史白痴和传统文化白痴(绝大多数估计连最基本的中国各个历史朝代的顺序都搞不清楚),否则就不会去看百家讲坛这种节目了,有能力者早自己查资料去了(我是从来不看这种节目,我自己收藏了上千册史书和电子文档,有这空我还不如自己查资料去,看不懂文言文是吧,看不懂就学呗,我个人不喜欢听这类学者断章取义的一面之... 阅读更多
  •     joyo有些服务态度应该提高一下
  •     写得比较好,特别是在读了易中天的《品三国》后,可以消除一些误区
  •     写论文用得到!
  •     大部分是反对的,当然也有赞同的。。只是谈的不够深入,很多观点雷同。。
  •     SHOUYIFEIJIAN
  •     我们倡导的是言论自由,自由发表各自见解,这对思想、对学术发展均有莫大好处。
  •     三国,是始终的话题。
  •     我只是投诉卓越发给我的《王永庆传》是旧书,他们就把我的订货记录和积分全部删除了
  •     有些人“一心只做历史研究”,从不卖弄学问,遇到别人靠学问出名的就不服气,什么意思吗!历史不让老百姓知道了解,研究历史有什么用。坚决打倒那些嫉妒别人出名还诽谤别人的人!
  •     我居然把整本品三国啃完了~
  •     确实是有一些硬伤,但是由于她的语言很好,所以在不是特别理性地看的时候,会特别容易认可她所有的观点。
  •     不错的一本书,买的值。
  •     没看过
  •     和易中天“较劲”的原因大致可分为这么几类:学界跟他较劲,首先较的不是历史的真实与否,而是易中天讲课和写作语言的形式;学界和他较劲,也有的是真正和他较历史的劲;用《三国志》、《后汉书》的记载去评论《三国演义》,热爱三国演义的观众也要跟他较劲;还有的人实质上是和自己较劲,这类人只会心存妒忌,怨天尤人,不懂得去思考易中天是如何赢得市场的。
  •     葛红兵的那篇写得最好,其他还行
  •     历史并非只给研究历史的人读,文史合一不能说对不对,作为一种读历史的方法却是没有错误的,当然,红孩先生的读史方法也并非不对.但我认为为了让更多的人更好的读历史,我赞成易中天先生,总是守着黄仁宇先生是不好的,历史需要进步与接纳否则只会是一潭死水
  •     滚回你妈的肚子里去吧,你被猪日了吧。
  •     就是场闹剧。
  •     所以我没有买,取消了。
  •     一群闲人出的一本浪费纸张的书,出版社怎么会让这种书出版,大兴安岭的是都快砍光了,出这种书是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