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的黄昏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偶像的黄昏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2-15
ISBN:9787535432384
作者:傅国涌
页数:249页

章节摘录

  一个在皇权下匍匐了数千年之久,没有经历过长期启蒙洗礼的民族,即使作为其精华的知识分子,要想在人格层面步出中世纪也绝非一件容易的事。从古代到近代的精神转型实际上没有最终完成,“五四”还是一个未结束的题目。金庸的选择清楚地告诉我们,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要成就现代人格是何等艰难。他曾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守护“文人论政”的理想,但最终没有脱出儒家民本思想的窠臼,只能在传统思想资源中寻找内心的平衡。他是个典型的人世的儒家文人,却喜欢出世的道家、佛教,在道的逍遥、归隐和佛的空无、超脱之间,不断地寻求精神世界的平静、自足、自得和超越。  他熟读《资治通鉴》等中国历史典籍,对专制权力有着一针见血的认识,他的武侠小说在寻找人间正义时,曾把希望寄托在“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身上,但最终他意识到拯救苍生的使命只能由康熙这样的开明君主来担负。他对挣扎在苦难中的人民有着天然的同情,他经历过刻骨铭心的乱世痛苦,他向往太平盛世,他是一个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他要在传统中为苍生寻找摆脱苦难的道路,既然不食人间烟火的大侠是虚构的,那么除了康熙之类的明君,还能指望什么来普度众生呢?最近他对记者说正在以“人民性”的观点来写一部通俗的《中国通史》,他对宋朝皇帝不要宰相在宫殿上下跪津津乐道,对盛世充满向往。对爱民如子的好皇帝、好官的赞美是他的“人民性”最生动的体现,他对奸臣、昏君的恨和对明君、清官的爱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他所说的“人民性”不是指每一个独立的活的生命个体,与一切具体的人无关, “人民”在他这里无非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类似于长城上的那一块块砖,是相对于朝廷、王室而言的芸芸众生,是“民为贵”的“民”,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水”,细读他的武侠小说,也常常是以儒家温情脉脉的人性关怀取胜。作为一个中国人,他的悲哀不是孤立的,或许也是多数没有走出传统的知识分子们群体的悲哀。

内容概要

傅国涌,1967年1月生于浙江乐清,现居杭州。毕业于温州教育学院,曾在中学任教。1999年开始写作,以历史随笔为主,在《书屋》《随笔》《读书》等10余家报刊发表100多万字。文章曾多次被转载,并入选《大学人文读本》、《2002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3中国年度最佳随笔》、《2002年中国随笔年选》、《2003年中国随笔年选》、《2002年杂文精选》、《2003年杂文精选》等。著有《金庸传》、《走近叶公超》、《笔底波澜――百年言论史的一种读法》等。

书籍目录

偶像的黄昏:从金庸到“金庸酒”—一兼谈金庸与中国知识分子现代人格的难产另一个李敖张元济:力倡“中华民族的人格”“羊性”、“狼性”与心中的“鬼子”。——我看《鬼子来了》打翻的五味瓶—一中国人走近诺贝尔文学奖的历程向继东和《湘声报》“文化·沧桑”副刊——兼说影响过中国历史的副刊亵渎神圣——对两次王朔现象的一点思考“那是揭开就会流血的伤疤”吕旋是一面镜子文化的底气毋忘史家的传统一个中断的学统过去的中学原谅与忏悔“死别幽梦已茫茫”有多少书可以重读?出版界需要道德承担吗?卖书岂能不知书?学术论文“新八股”爱因斯坦怎样走近中国?诗人流年不似水那盏灯熄了何兆武的《文化漫谈》废除科举制百年祭苏珊·桑塔格的意义“不能不喜爱‘傻瓜’和‘学生腔’”“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读《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贫富之间的个人所得税和余世存关于《非常道》的对话比二0六个县无律师更重要的重要的是培育社会理性——与崔卫平对话大学生“陪读”现象的忧思大学生平均年消费超万元背后丘成桐呼唤大学生做学间的热情“高校改名热”的误区研究生失业不是偶然的“有知识、没文化”现象之忧高校学费岂能不顾国情公众为什么厚“丘”薄“杨”?“象牙塔”为何沦为“重灾区”?——从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的感慨说起“艺考热”背后的“明星梦”呼唤人的教育    ——一读《沙坪岁月——重庆南开校园回忆录》高考:莫把手段当目的“救救孩子”:教育不公成为众矢之的是谁夺走了孩子天真的童言?  金钱可以买来道德吗?“创建文明城市”能靠背诵吗?两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迷信 “县一中模式”还要行多远?语文不是脑筋急转弯

编辑推荐

  金庸是个神话,他被网络评为20世纪“文化偶像”之一不是偶然的,既然在一个商业化时代,他的武侠小说在大众中有着广泛的市场,借助电视连续剧的推波助澜,他的娱乐作品几乎已被主旋律化,成为高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旗帜的样板。何况他又是两岸三地的座上客,足迹所到之处无不冠盖云集,风光无比。这样的金庸不被神化才是一件怪事。分享金庸大餐正成为世俗化中国的一道风景,从形形色色的金庸文化产品到尚未面世的“金庸酒”,金庸产业化的进程正在加快……

作者简介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偶像。他可以是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人、一份报纸或者一所大学,等等。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他承载了过重的道德化精神的分量,在历史、文化与道德的场域中充满张力,并在大众传媒的合力策划中被推上历史文化的顶峰。
我们只是怀抱着一个简单的信念:时代所给予的道德光环必然得接受时代的严正评判。在这个信念下,每一个人都可以坚强地说:“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

图书封面


 偶像的黄昏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论述的对象,是二十世纪文化界的偶像。往事需要回首,否则,我们都将忘记自己。有几篇写的不错,分析中国人的文化性格缺陷。但一路读来,作者的观点、研究似乎没有逐步深入:分析不同人物的篇章,最终都归入一个源流,而这个源流是本于作者自己对中国文化、人性内在缺陷的理解。更有啰嗦重复之嫌。后面数篇则是时评,难道是为了充实书本的厚度?偶像不可得。偶像放在显微镜之下,看到的是人性的自私狭隘和阴暗,能超越世俗者寥寥。这个人字该怎么抒写呢?
  •     【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视角与怀抱】对于傅国涌其人,非常不了解。网上对他的评论与看法更是大相径庭。非议者多是金庸和李敖的FANS。我想,判定一个人、对他产生相对客观和准确的看法之前,最起码要做到了解他的大部分生活与精神轨迹,就傅国涌而言,则必须要去读完他的全部或主要文章才能对他有个说法。我想绝大多数金庸迷和李敖迷不会做到这一点。我喜欢金庸的小说,不喜欢李敖。至于傅国涌,我决定先保留对他的看法,等我有进一步的了解后再说。所以,单就《偶像的黄昏》来讲,我把它看作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视角和怀抱。这里面包含四层意思,也可以说是四个关键词。第一,是“知识分子”。首先,必须承认和确定傅国涌的知识分子地位,从本书中反映出他关注的对象以及主要见解符合我心目中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思想独立、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第二,是“普通”。至少在本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发表的个人看法。他站住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立场上反思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而关注和针贬当下。一方面,面对金庸和李敖他提出了与众人完全相反的见解,但他并没有把自己当成权威。事实是他在以普通人的身份挑战权威。非议者因此判定他在哗众取宠,但我以为无论是否赞同他的见解,他都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所谓哗众取宠也是一个相对的词,所有新的、与众不同的事物都不能摆脱这个嫌疑,而且哗众并非一定为了取宠;另一方面,也是我比较欣赏的一面,是他关注到众多历史与文化现象中为多数人忽略、漠视的人物和思想。他不是第一个发出这类声音的人,但他既没有无视,也没有沉默,他以一个普通知识分子的良知来传递那些几乎被湮没的历史回音,因为他的思考和讲述,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另一种“常识”。第三,是“视角”。这也是本书中最引起我兴趣的所在。就人物而言,在金庸和李敖之外,他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并不为世人关注的对象,如张元济、林昭、吕荧等这些特定时代下知识分子的特殊代表,以及湮没在历史中的小人物如1949-1950年冤死在琼崖革命根据地的31名青年学子;他从科举制到民国时期的副刊、大学与中学,来对当下的出版、教育制度进行反思;他也从爱因斯坦、苏珊.桑塔格那里追寻独立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纵观傅国涌的视角,我便理解了他何以对金庸抱着惋惜之情与不敬之心,对李敖表示鄙夷和厌恶。第四,是“怀抱”。在《和余世存关于<非常道>的对话》中,傅国涌有问:“对历史,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中国需要历史的启蒙,“非常道”还可以继续下去,你看呢?”余世存答:“我想这个答案你已经有了。你我其实有相同的怀抱……”在文章的最后,傅国涌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历史感,尤其在我们这个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的国度更是如此,历史几乎具有道德功能,又有准宗教的功能,我们对于人物的臧否,我们对大地上的事情的是非,我们的好恶、爱憎,往往是通过历史这个载体表达出来的,史官文化中有秉笔直书的传统,民间有深厚的笔记野史的传统”,“或者《非常道》的努力也可以汇入其中”(参见P179)我想这种努力便是傅国涌的怀抱,就是以一家之言,在历史和现实面前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求全对,只求进行独立的思考、辨别,而不去人云亦云。【对书中人物的看法】1.金庸诚如傅国涌所言,金庸并不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典型的从儒家思想出发的传统文人。金庸作为偶像,从来都是以一个小说大家的身份而非知识分子的身份。或许对于这样一个特殊的个体,傅国涌对金庸的要求有些苛刻,他忽略了金庸作为普通的个人有选择成为哪一种人的自由。我想至少有一点我可以原谅金庸的“趋时”,那就是他从未以知识分子自居过,他说过“我以小说作为赚钱与谋生的工具,谈不上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目标,既未想到要教育青年,也没有怀抱兴邦报国之志,说来惭愧,一直没有鲁迅先生、巴金先生那样的伟大的动机。”正是这一点,才是我喜欢金庸而厌恶李敖的根本原因。虚荣之心人皆有之,惺惺作态才为人不齿。但就傅国涌在《偶像的黄昏:从金庸到“金庸酒”》的小引中所列的现代人格,也就是一个现代型知识分子应该具备的条件(如下)而言,我仍然同意傅国涌的看法:“以此为尺度衡量金庸晚年的作为,我以为他是不及格的。”(P2)一、不媚权、不媚俗,摆脱外在力量的束缚,做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人;二、有社会责任感,对历史、社会、人生负责,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是者是之,非者非之,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苟且,不虚饰;三、有专业知识或者专门技艺所依托的独特创造能力,能在某个阶段为某个领域作出新的规范;四、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说真话,不说假话是最低要求。这些条件并不高,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却很少。以金庸的环境、阅历和影响力,“本来更有条件完成现代人格的转型,走出几千年来中国文人的精神桎梏,做一个真正有独立思想、独立判断的知识分子”(P2),而他并未走上这条道路,的确值得惋惜。读过整本书,再回过头来看傅国涌对金庸的评判,就少了很多初看时的不以为然。2.李敖我不喜欢李敖。我认同傅国涌所说的“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的谦卑”,单这一个理由,我就可以不喜欢他,认定他的狂妄自大本身除了特立独行的姿态以外,还有浅薄、无知和庸俗的成分。或者他在个性张扬、恃才傲物上与李贽有相似之处,但我以为那仅仅是形似而非神似。真正的有识之士在骨子里都是谦卑的,他会有所敬畏。但对于李敖的态度,我认为与其去挖掘他为人不齿的一面去“诋毁”他,不如从正面的角度去肯定他,当肯定的价值有限,就会作出真实的判别。一个真正的独立知识分子,会超越地域、民族、国家的界限,但一向以“大陆型知识分子”自诩、声称“台湾对我而言太小了”的李敖,“长期以来,面对海峡此岸这片大地上的血泪和不幸,他不仅不愿意为本民族的苦难承担任何责任,他还轻描淡写地说,那是你们自己的事”(P36)。仅此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3.爱因斯坦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知道爱因斯坦除了作为科学家之外的事迹。他的言行对我产生了影响。G在推荐此书给我的时候说:“虽然不是很有深度,但是可以看看”。我想,就像我第一次“听说”爱因斯坦一样,一定有很多人也第一次听说林昭、吕荧、张元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偶像的黄昏》是一本好书,它给普通读者(符合一定条件的)提供了一个开阔和特殊的视角,在人格底线的普及教育、在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彰显、在讲述另一种“常识”上,它做得很好。非常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那是他在1953年12月获得美国律师协会颁发的一个人权奖时的声明:我所做的仅仅是:在长时期内,我对社会上那些我认为非常恶劣的和不幸的情况公开发表了意见,对它们表示沉默会使我觉得是在犯同谋罪。”(P136) 【公民底线:讲真话】经历了1956年的“反右斗争”和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在中国大地上,讲真话已经成了极少数人才具有的稀有与高尚的品质。在这个扭曲的事实之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讲真话其实是公民的一个基本底线,因为它被摧毁得那么彻底,所以重建是多么必要和艰难。《偶像的黄昏》中也多次提到了这个“底线”以及“普通人的作为”的问题。如:由于人性的普遍弱点,趋利避害、苟且偷生几乎是一种本能,从容赴难、慷慨就义永远都只能是少数人、个别英雄的选择,而很难成为芸芸众生效法的榜样。从这一意义上说,张元济所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人格”只是几千年来史不绝书的英雄人格,是一种高调的要求,而不是一条做人的底线。仅有个别的、单独的、孤立的而不是群体性的英雄、志士改变不了我们的民族性格。鲁迅说,我们向来缺少单身鏖战的武人,其实一个民族在关键时刻,更重要的不是一两个、乃至更多特立独行的英雄站出来,而是成群的普通人站出来,英雄是很难效法的,普通人的作为才可以效仿,才有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示范效应。基于此,仅仅强调英雄失的民族人格是不够的,在通往文明社会的道路中,我们更需要那种建立在“健全的个人主义”之上的独立人格,那是可以普及的做人底线。1918年6月,青年胡适要为一个“男盗女娼”的恶浊社会引入“健全的个人主义”,就是要在遍地谎言中也能坚持“肯说老实话”,“要个人有自由选择之权,还要个人对于自己所行所为负责任”,从而造就“独立的人格”,这样的人格建立在独立思考和每个人自己对于所信仰的结果负全部责任的基础之上,这是人格的底线,是一种更加合乎人性本身的低调要求,也是可以模仿的人格模式,因此可以普及、可以像野草一样随处生长、随风而绿。P42-43《张元济:力倡“中华民族的人格:》在寻求人类自由、权利和尊严的路上,“讲真话”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但它提供了一条底线——公民的底线。P145《那盏灯熄了》……我常常想起胡适的话“用真姓名说负责任的话”,用公民语言说出时代的真相,表达对当下和未来的希望,特别是对正义的期待,这是一件多么美丽的事,或许如同春天里花开,秋天里叶落一般的自然而美丽。P189《重要的是培育社会理性——与崔卫平对话》我喜欢把讲真话看成是一件自然而美丽的事。这是本书唯一一段具有抒情色彩的话,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
  •     很偶然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了这本书。本来是打算放假回家前借两本书在路上看,在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印象中《偶像的黄昏》是尼采的一本书,就取下来看看,原来不是,就顺便看了下第一篇文章,谈金庸的,很新鲜,很独特,又看看目录,后面的文章有些挺吸引我,就借了回来。没有让我失望,这本书的很多内容都是第一次接触,文章的风格也是多种多样。前面的几篇应该是呼应了偶像的黄昏的书名,攻击的几个知名作家,金庸、李敖、王朔,有的确实偏激了些,帽子扣的重了些,不过论证的还不错,不是乱说,也让我了解了这些人不为人知的一面(主要是不为我知)。后面的文章像是报刊评论的风格,应该是一些评论的结集,谈论了社会上,主要是文化教育上的一些问题,多看看应该对高考议论文的写作有所帮助吧,不过和那些评论一样的问题是文章只提出了问题,却很少有解决方法,以我工科生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文章对社会的帮助有限。中间的文章主要是谈了很多近代以来文化上的事件,增长了不少知识,比如之江的校史竟可以追溯到1845年。文章的作者似乎是住在杭州,以后他的书可以多看看

精彩短评 (总计26条)

  •     垃圾,浮躁,你凭什么评价那些任何一个名字都比你响当当的人物!伪善的知识分子,最讨厌这种乱戳人的卫道士!
  •     好看,激昂,多处稍显偏颇,值得一读。
  •     隔了很久再看傅国涌的文章 依然不让我失望 评点金庸一文 用笔犀利又克制 索引功夫颇为了得 李敖一文则显然有点过了 另外,整本书的编排有些头重脚轻 但傅国涌的文章对现世来说依然有宝贵的价值 起码他没有媚俗的姿态
  •     知识分子研究
  •     作者论金庸、李敖以及关于巴金的文字质量非常高,有人说苛刻。实则不然,不过是实话不大好听罢了。
  •     其实没看完,有些篇也就占个页数。
  •     “怒其不幸,哀其不争。”“我不害怕你们剥我的皮,因为那下面,都是鲜红的血肉。”
  •     : I267.1/2263
  •     前面几篇写人的挺好,后面的就不喜欢了
  •     前面几篇评论的中正平和。寒假第十一本
  •     有良知,但没有创新或提纲挈领的观点。作者沉溺于自己的文化研究无法自拔,也许读书甚多,思考能力却是有限。最有感觉的一句话是:“毕竟人在世俗生活的污泥浊水中可以时常抬头仰望星空的。”
  •     我只能对作者的勇气表示敬佩,公然对尼采发起挑战,呵呵,偶然看到这个书名,又偶然看到作者不是尼采,就进来看看
  •     这是不同人写的不同的书,呵呵
  •     不是尼采的
  •     作者的名声和作品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
  •     大二看的,算长见识,不同的观点。略显偏激。
  •     还行吧
  •      傅国涌先生的杂文评论集。 初看几篇觉得新鲜!有理有据似的。批了金庸、李敖、王朔…… 后来发现先生的理论也太过主观,至少有许多观点也可悲的偏激了。至少我是反对的。 不过他的历史写的真是好! 这本书倒是实在叫人失望!
  •     第一篇批评金庸的文字很到位,其他不甚了了,无需多言。。。。
  •     【西图】前面几篇评论名家的文章写的还不错
  •     陕西省图
  •     I267.1/1443,省图社科,06.12.08读毕
  •     虎头蛇尾 说理总是那几句
  •     很好。。是有思想的那种,有很大的启示
  •     有几篇写得很耳目一新 有几篇我希望能谈得再深一点
  •     图书馆偶然发现的书。很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