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

出版社:贵州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
ISBN:9787545603477
作者:阿忆
页数:280页

章节摘录

这里曾是驸马府,和嘉公主出嫁的地方,不知为什么,老北京一直称它是“和嘉公主府”。帝制时代,公主住在公主府。驸马想跟公主亲热,必须请公主宣召。这种繁琐的君臣手续,让大多数驸马与公主貌合神离。但乾隆的四公主与众不同,像是革新派,直接住进了驸马府。她和附马恩爱有加,生了好几个子女,但他俩命不长,驸马活了不到40岁,公主只活了22岁,于是这座具有革新气质的大宅院,被冷落了一个多世纪。当清朝由盛世转入危命,中兴祖业成了群僚之梦。1896年,司法部副部长李端菜上奏光绪皇帝,第一次求设“京师大学堂”。两年后,光绪戊戌变法。他任命自己的老师孙家鼐做京师大学堂第一任管学大臣,这便是北大第一任校长。那段时间,《京报》几乎天天登载孙家鼐关于京师大学堂的奏折。营建这所大学,成了文人圈中最热门的话题。按照光绪的意思,京师大学堂不仅是一所大学,而且是最高教育机关,它的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光绪还接受李鸿章和孙家鼐举荐,任命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博士做西学总教习。这个惊世骇俗之举,让北大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浓重的西学印记。不过好景不长,戊戌变法仅仅百天,慈禧便夺了光绪的皇权。孙家鼐先是进谏反对,随后托病辞职。也就是说,学富五车的孙家鼐,只做了不到三个月的空头校长,连北大校址也没能选定。侥幸的是,慈禧废止了戊戌变法的一切,惟独留下了美国传教士担任西学总教习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不仅被留下,而且加速筹建。后来,慈禧把沙滩后街空闲了一个世纪的驸马府,拨给了京师大学堂。北大首次招生,在1898年最后一天正式开学。戊戌变法失败,北大丝毫无损,直到八国使馆卫队进京,北大才第一次倒了霉。慈禧不得不下令,停办大学堂,然后逃往西安。驸马府成了俄国兵和德国兵的兵营。谈判成功后,已是1902年,慈禧回到北京,恢复京师大学堂,任命重臣张百熙做管学大臣。张百熙聘请一批学问家,掌管北大,桐城派名家吴汝伦是总教习,学贯中西的辜鸿铭是副总教习。教育家蔡元培是经史教习。此时,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组成外交部,40年前它创办的同文馆,并人京师大学堂,改称“译学馆”。严复因为翻译《天演论》,名扬四海,林纾翻译《茶花女》,名声更大。张百熙任命严复做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林纾做副总办。译书局就是北大出版社的前身。

内容概要

阿忆,本名周忆军,曾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著名的电视节目策划人,在1997年至2003年任职凤凰卫视期间,担任大型历史专题片总策划兼总撰稿,同时他还是电视学术节目《世纪大讲堂》创始人、总策划、主持人。

书籍目录

Chapter1
北大:从京师大学堂起步

老园子的变迁
此时幸遇先生蔡
五四学潮
巨星的陨落
国难当头
西南联大(上)
西南联大(下)
风雨中的红楼
有朋自远方来
年代那一批(上)
年代那一批(下)
北大与毛泽东
邓小平时代(上)
邓小平时代(下)
最后的圣人
荣耀与危机


Chapter2
清华:这里从工字厅说起

遥远的清华园
先生之风
未树先荫
在民族危亡之中
千秋耻,终当雪(上)
千秋耻,终当雪(下)
风雨清华园
五十年代的激情
我以我血荐轩辕
风雨如晦
夺回失去的岁月
无阻我飞扬

编辑推荐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著名媒体人阿忆策划、撰稿,凤凰卫视精心打造清华远去的大学,逝去的大师北大,胡适、蔡元培、王国维、梁启超、鲁迅、赵元任、朱自清、傅斯年、陈寅恪、吴宓,钱钟书……少年中国的故事,从红楼、工字厅讲起……

作者简介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从清华学堂到清华大学,一百多年间,北大清华历经风雨,他们在国耻中诞生,在民族危亡的抗战中浴血成长,在新时代的召唤中肩负起新中国事业的梦想。在中国的大学里,还也没有哪所大学,能像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一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有如此紧密的关联与交织。这一百多年间,中国命运又交织着多少北大清华基因?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是北大清华?

图书封面


 风雨北大 水木清华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1条)

  •     北大清华正因为与国家的命运相连,从而缔造了一个世纪中国的标签。而今,这个标签日渐成为过去。我们不仅仅在慨叹学界大师日渐远去,也在慨叹中国的大学日渐失去了世纪岁月中的家国情怀。我们不禁感慨万分。感慨是因为失落,追忆是为了反思,或许只有读了阿忆这本《风雨北大水木清华》才能体味到大学的主旨所在。
  •     我这里的说的“破碎”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指北大与清华所经历的历史,清华与北大的历史与中国近一百年来所经历的历史盘根错节,中国近一年百来的历史有多动荡,北大与清华的历史就会有多破碎,这是没办法的事。另一个是指《风雨北大水木清华》“文本”的破碎,在《风雨北大水木清华》所提到的人物中,几乎每一位都称得上大师,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每一件也称得上重大的历史事件,无论是人还是事件都值得大书特书,即使厚厚的专著都难免会有遗漏,所以想用区区20万字说清近百年北大和清华的人和事,不可能不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式的。19世纪后期,伴随着一系列的屈辱,中国的国门渐开,无论是中国的上层统治者、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民众都逐渐意识到,只有改变才能救中国,而改变最彻底与全面的方式无疑是从教育入手,这大概就是北大与清华得以诞生的历史背景吧,无论是主动为之(北大),还是被动为之(清华)。对北大与清华的历史稍有所耳闻与了解的人都不免会感到惊讶,为什么北大与清华在诞生之初就大师云集,这自然得益于蔡元掊的“兼容并蓄”,但无法解释那些大师产生的原因。其实细想一点也不奇怪,在“五四”之前,中国传统文化还未受到激烈的冲击,那些最初的大师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在睁开眼看之后,又吸足了西方文明的精华,他们不成为大师才会奇怪。有这些最初的大师中,严复、辜鸿铭、梁启超、王国维等无疑称得上大师中的大师,因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即使他们接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你依然可以感觉到他们内心的冲突与困惑,所以我们能大概理解王国维在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之后自沉昆明湖而死,辜鸿铭即使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能够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但依然不肯剪去他的小辫。因为北大一开始就云集了各类立场与观点不同,甚至是针锋相对的大师,你大概都可以想象到当“五四”来临时他们激烈的交锋,交锋过后他们又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而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的不同选择间接最终决定是几十年之后的中国政治版图,但无论他们做出了怎样的绝然不同的选择,我们都看不到来自于官方的思想统一与改造,他们的交锋对他们个人命运的影响自然不能与49年之后的“思想改造”同日而语。西南联大直接继承了北大与清华的衣钵,那些毕业于北大与清华,海外学成归来的学子们如今也成为了大师级的人物,如果列个清单,那将是一个很长的清单,据易社强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考证,在西南联大的179教授和副教授中,只有23名未曾留洋。用一网打尽来形容当时西南联大中的中国知识精英的状况一点也不为过,即使我们只从教科书里知道的那些名字,闻一多、朱自清、吴晗、沈从文、钱钟书等也赫然在列。在这样大师扎堆而又很少受到来自官方干预、沐浴在自由的阳光之下的神圣之地,西南联大不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人才才会奇怪。在西南联大的学生中,最为有名的自然是日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以及成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的邓稼先等。据杨振宁后来回忆说,他在西南联大所受的教育与欧美那些名校相比毫不逊色,他当是在听他的导师的课时所作的笔记,至今还有用。正如张弘在《西南联大是奇迹吗?》一文中所言:“其(指西南联大)贯彻始终,非功利性的通才教育,以及个人主义的学府特色,自由宽容的学术环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作风,无疑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心痛的是,那些挨过了艰苦的战争岁月的大师们,却躲不过1949年之后等待他们的噩运,思想改造、反右、文化大革命,在一次次的政治运动中,那些曾经的大师,那些曾经只为学术、并无鲜明的政治观点的学者被一网打尽,统统成为被改造、被批判的对象,成国历次政治运动的牺牲品,如果在罗列一个在历次运动中死去的知识分子的名单,那也将是一个长长的名单,在这里名单里就有吴晗、周作人等的名字。正如张弘所言:“在任何时候,一旦政治权利钳制和主宰了大学教育,一旦大学失去了自主权和学术自由的氛围,它必将沦为国家机器的附属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最优秀的大学。”其实民国初的北大与清华、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1949年之后的北大与清华已经间接地回答了“钱学森之问。”改革开放后,北大与清华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但时至今日,大学的行政化依然,当我们的教授们都把大学作为一个名利场,一个官场,我们又怎么能指望我们的大学会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又怎么能指望从大学校门里走出的学子那成为大师呢,难怪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近日语惊四座,说我们的大学只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此时此刻,读一读《风雨北大水木清华》,回顾一下北大与清华曾经的历史、它们的辉煌与不幸,也许有其特别的嘲讽与现实意义吧。
  •     书写的很一般 有些失望感觉就是把两大名校的历史描述了一下 然后就是把那些有关联的名人串起来说了说写的有些杂乱感觉有很多BUG和重复 写的较繁琐还是值得一读 只是留下的可能不会太深刻

精彩短评 (总计101条)

  •     北大和清华的变迁是一部大历史,是让人回味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保持风骨不是不容易的,关键是人的独立和人文关怀。北大有燕京大学的风骨(因为是合并了燕京大学后延续的),主文。清华是清华学堂为主,后又合并了一些院校,包括后来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大学非大楼,也非院系多,也非形式上的地方大,而是有大师也。
  •     对清华和北大的回忆。喜欢的可以看看。
  •     在中国的大学里,还也没有哪所大学,能像北大清华这两所学校一样,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有如此紧密的关联与交织
  •     这辈子不可能了
  •     北大早已不是北大 隔壁也不是隔壁 私以为,两所大学最好的时间是胡老先生和朱自请先生在的时候。没能在你最好的时候 遇到你 我很抱歉
  •     从中可以看到许多,那些被忘却的历史令人震撼。可能也只有那个时代才有那么多的人值得今天的我们去敬重!
  •     里面还有图
    更好的了解 北大清华
    很喜欢
  •     直看得我想回去
  •     书一般, 感觉编书用功不足, 有不准确的地方, 而且给人同样文字重复出现的感觉. 不过读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看到一些没见过的照片, 也算有收获.
  •     凤凰卫视深度采访历史亲历者,阿忆踏访档案,查证历史史料,详实记录清华北大鲜为人知的传奇往事,全景展示百年中国风云际变下的大学年轮。
  •     很激励人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人员,都要读一读。
  •     2013年9月30日读。温故大师,那一段历史,酸甜苦辣,百感交集。
  •     阿忆老师说,变帅的人,要读1000本书。不过,从他自己形象来看似乎不是很灵验。
  •     中国不仅需要神舟飞船,也需要北大清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上一个百年,她们和她们的大师们承载着这个国家,下一个百年愿她们延续辉煌。这一本书,道尽了两所大学百年历程,经风雨之后,愿水木如故。
  •     故事不详细 但是对清北历史有个大体概括~
  •     骗钱的
  •     清华、北大固然让人心往,让人难忘,但我更怀恋自己的母校,怀恋地僻景秀的大学母校,怀恋依山林葱读硕博的母校。
  •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这个口号,什么时候都有用,却只属于8〇年代。” 李泰祥在《预感》写道:“一种温馨的感觉流进我的心中/它慢慢地激荡激荡/美丽的故事就这样展开”。看着他们的生卒年,你知道那样的岁月已远。
  •     还原历史视野下的北大清华风貌,以视觉的印象见证北大清华历史变迁.
  •     写得有点破碎,可以更好的探讨北大和清华内在的精神,读着读着感觉更多时候是罗列了两校的名人。
  •     为什么是北大清华? 这是历史的选择
  •     很系统的讲述了清华北大的建校史,49年之后,大陆再无大学
  •     两所大学在历史中的风雨浮沉...
  •     失去了历史的厚重感,错误也很多
  •     在清华北大读书的孩子,可以为母校骄傲
  •     关于北大清华的历史很详细,了解了许多不知道的史实,很有启发。
  •     远去的大学,逝去的大师 。那些口口声声要创新的人们,还记得中国大学曾经的辉煌吗?
  •     难得一见的好书,向我们细数清华北大的大事件和小故事,值得收藏。
  •     这一百多年间,中国命运又交织着多少北大清华基因?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为什么是北大清华?
  •     希望北大清华能够继续努力,走进世界名校的行列
  •     北大清华可以说是中国最知名的高等学府,从中国近代史来看,北大和清华也与国家的兴衰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个部分,青年人应该了解,我们更应该知晓这些历史,日后,我们才好向我们的孩子们普及这些历史。
  •     详实记录清华北大鲜为人知的传奇往事,全景展示百年中国风云际变下的大学年轮,很不错。
  •     一个书名,道尽两所大学百年历程 经风雨之后,愿水木如故
  •     大学的精神!
  •     清华学堂诞生之初,就显现出不同于普通新学的气象:她的教师延揽自欧美,她的经费由返还庚款保障,她的学制全部仿照美国,更为特殊的是,她的学生全部输送至美国大学留学……可以说,清华自诞生起,不惟与维新的大环境相连,更是与维新追寻的那个外部世界紧密相连。
  •     大学非大楼也,大师也
  •     很不错的书,技术了北大清华的历史
  •     作为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清华北大总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     在这里看到了经历了百多年风雨的北大,还有为了教育,为了祖国前途,为了人生,为了理想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一切的人们,真心感动。。。也看到了清华的坚韧与保存至今的至真,真好,这一切应该会一直存在吧
  •     流水账式的记录了北大清华的校史,虽无缘于这两所高校,但能领略其百年风采及瞻仰数位大师也是件乐事。有意思的是发现,民国时期的学生运动,但凡死一两个或者伤了几十个,就叫“惨案”或者“血案”了,盒盒盒
  •     冯友兰、季羡林先生在谈论北大时曾说,它的创办虽然应当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算起,但它的渊源则要上溯到汉朝的太学。如果从汉朝建武五年始设太学算起,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这样看来,北大当属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其继承和集中了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东方文明之缘由。
  •     现在的北大清华成材率显然不如那个年代了
  •     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给自己奋力学习的动力。但看得越来越深,我发觉它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激励。清华北大那些远去的历史……在战火中求生存,在动荡中给予中国人不朽的信念,都让我了解了历史,让我学会永不背叛。那些逝去的大师……他们不仅是教育家文学家,还是思想家革命家。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孜孜不倦,忘乎所以;什么是凛然正气,舍身取义。那段支离破碎的历史,那些永垂不朽的大师,都是我奋力拼搏的精神支柱。
  •     北大和清华百年历程,想想如今的学校及校风是否还像当年一样呢?北大还有那种有容乃大的精神吗?想想之前北大的某位教授,对香港人的那种言论。清华还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吗?强了都去了国外,曾经的老师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学生学到的知识即使到了国外也不觉得落后,可如今呢?
  •     1.26 感受名校变迁 西南联大真的好强悍
  •     就是介绍清华北大吧,和我想得有些差距
  •     这一百年,清华走出了14位“两弹一星”勋章获得者,60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在1949年之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中,有59位出自清华。
  •     北大清华总能不负众望,培养出杰出人才
  •     本书收集了大量的历史照片资料和历史文件档案,涉猎图片300余张,全面还原历史视野下的北大清华风貌,以视觉的印象见证北大清华历史变迁。
  •     个人比较喜欢清华那部分的历史
  •     看不上还不能看看呀?讲北大的4星,清华3星。作者的事物背景介绍稍显不足,引文直接用翻译后的实在看起来不舒服。全文的赶脚就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
  •     读到民国和新中国相接的那一段,心很痛,脑海里浮现着新竹清华大学的样子,还有那个小学妹给我介绍“梅竹”比赛时的可爱又认真的表情。梅贻琦,嗯,我记住了。ps 吐糟一下 这本书要是繁体的就完美了
  •     大学之为学者,必有其为学之道。有人曾对北大和清华作过比较,认为水木清华,教学严谨,实行标准化管理,平均水准较高。而北大提倡自主、自立,不拘一格,故能人才辈出。
  •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
  •     一百多年间,北大清华历经风雨,他们在国耻中诞生,在民族危亡的抗战中浴血成长,在新时代的召唤中肩负起新中国事业的梦想。
  •     阅读北大清华,重温百年中国;追忆过去的大学,缅怀逝去的大师!
  •     最初的梦想
  •     在中国提起北大、清华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见两所大学在国人心中是何等的位置,之所以这么出名我想是因为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各个领域的许多大师,如今大学是越来越多了,环境越来越好了,但大师却越来越少了,难道只有糟糠才能养贤才?到北京去旅游的人,如果时间充裕大都也都会选择到北大、清华一游,我也去过,游了一圈说实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因为当时既不了解北大、清华的历史和文化,也没有机会旁听下两个学校大师的课程,所以感触不深,读完本书对北大、清华就有了不同的认识,我想再游之时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
  •     看完了北大在燕园的部分,这学期期末考完后终于在图书馆后借到了,很开心。很多图片很珍贵,阿忆老师很赞
  •     让我了解清华北大的历史
    好书!
  •     图文并茂,了解中国最高的学府历史,北大清华,给你精神的鼓励
  •     名校大师的简单杂糅。
  •     这本书让我对北大清华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
  •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很诗情画意的地方
  •     当水木清华遇到未名湖畔的北大。。。
  •     书中有300余张图片,视觉的北大与清华。
  •     清华一百年与国运一直彼此交织,从一诞生,就与国耻紧密相连,其后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几乎随处可见清华人的身影
  •     令人神往的北大清华,读这本书了解了两所名校的历史故事,混合着近代史,收获很大。
  •     北大清华的那些上个年代的人,娓娓道来。 2012年读
  •     王国维、赵元任、梁启超、闻一多、鲁迅、胡适、蔡元培、邓稼先、季羡林……半壁人才汇聚北大清华。
  •     的确,作为中国最有名的两大学府,北大和清华的历史悠久,辈出名人,传奇和故事都很多,许多并不为人知,这本书就是深度发掘的结果,很不错。
  •     著名媒体人阿忆策划、撰稿,凤凰卫视精心打造,独家追忆北大清华历史年轮。
  •     1931年,梅贻琦走马上任,送给清华一句箴言:大学之所以为“大”,不在于有没有高楼大厦,全在于有没有大师。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如果说清华北大与国运息息相关,恐怕没有人会反对。
  •     按照光绪的意思,京师大学堂不仅是一所大学,而且是最高教育机关,它的方针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西并用,观其会通”。光绪还接受李鸿章和孙家鼐举荐,任命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博士做西学总教习,让他做了二品官员。这个惊世骇俗之举,让北大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浓重的西学印记。
  •     在新校图书馆读到的第一本书,详细记述名校的历史变迁,普及不少名人逸事,且句句恳切,深受感动。
  •     清华北大是多少学生的梦想?这两座高等学府真的很了不起。
  •     风雨北大水木清华(著名媒体人阿忆倾情撰写!凤凰卫视深度采访,120余位历史亲历者独家追忆北大清华历史年轮!) 好看。
  •     过去一个月经常翻的书,剪裁材料的方式和笔调适合“轻阅读”的时代。一百来个字就要给人一个强烈的时代冲击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很好一本书 值得一看,记录了北大清华的历史。
  •     买来送朋友的孩子看的,了解下清华北大。
  •     写的很真实,第一次看到这么详实的描写北大清华变迁及发展的书,推荐大家看看。
  •     行文流畅,浅显易懂,引人入胜。北大清华,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历史的必然选择。
  •     中国不仅需要瓦良格,也需要北大清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北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上一个百年,她们和她们的大师们承载着这个国家,下一个百年愿她们延续辉煌。
  •     出身清华后来又做了北大校长的胡适曾经说:“吾他日能望见中国有国家的大学,可比此邦的哈佛,英国的剑桥、牛津,德之柏林,法之巴黎,吾死瞑目矣。
  •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     挺有趣的。可以读着玩玩
  •     作者阿忆,本名周忆军,曾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著名的电视节目策划人,在1997年至2003年任职凤凰卫视期间,担任大型历史专题片总策划兼总撰稿,同时他还是电视学术节目《世纪大讲堂》创始人、总策划、主持人。
  •     北大清华真是所有中国人儿时的梦啊
  •     被科谱了好多东西,比如说原来昆明的那个西南联合大曾经如此辉煌。
  •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     读了这些历史才知道,北大和清华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名校而已,更在于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自己那个时代的大师和先生。
  •     清华北大的历史,中国的近代史。很有深度的一本书。
  •     很喜欢作者的文风,看了之后对北大清华100多年来的历史有了第一次很深刻的了解。
  •     中秋夜读~其实燕大才是T大的旧爱,后来P打跑过来不仅抢占了燕大在T大心目中的位置,而且还拿走了燕大的一切,搁现在这叫小三的逆袭。两校的历史真是了解中国近代史很好的一个窗口。PS:P大的作者写起我大清的黑历史果然不遗余力!
  •     走进百年北大清华,感触颇深
  •     感谢作者这本精彩的书,看了很震撼,虽然这辈子极可能上不了北大清华,但真的要去看看。
  •     踏访档案,查证历史史料,详实记录清华北大鲜为人知的传奇往事.
  •     对于文革时期的描写不含糊,看得人心淌血
  •     这电视节目的文案写得也太差劲了
  •     很不错的一本书,对我们了解北大和清华有很大的帮助。很喜欢。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