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词语看中国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流行词语看中国

出版社:四川文艺
出版日期:2008-11
ISBN:9787541127519
作者:高虹
页数:373页

章节摘录

  1978年  NO.1 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专用名词。  关联词:数学 陈景润 徐迟  这是一个太专业的术语,需先作一番解释:十八世纪的数学家哥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说明确实如此。但是这需要予以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却不能够证明它,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帮忙作出证明。一直到死,欧拉也未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不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于是就有了一种说法: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1957年进人中科院数学所并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从事数论方面的研究),就是一个试图摘取数学皇冠明珠的人。1966年5月,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1973年,他发表的论文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达到了筛法的光辉顶点。  陈景润的论文发表于1973年,而直到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才在中国广为流传,“陈景润”也成为举国上下无人不知的名字,那是因为1978年的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作家徐迟的长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描述了陈景润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事迹。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其实成就了两个人的盛名:数学家陈景润和作家徐迟。  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不仅是科学,文学的园地也满目荒凉。徐识以一手繁花似锦、姹紫嫣红的文笔,写出了陈景润这样一位神秘的传奇性的教学家,比如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这些是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且让我们这样稍稍窥视一下彼岸彼土。那里似有美丽多姿的白鹤在飞翔舞蹈。你看那玉羽雪白,雪白得不沾一点尘土;而鹤顶鲜红,而且鹤眼也是鲜红的。它踯躅徘徊,一飞千里。还有乐园鸟飞翔,有鸾凤和鸣,姣妙、娟丽,变态无穷。在深邃的数学领域里,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这篇报告文学立刻引起了轰动。“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颗皇冠上的明珠,在中国1978年“科学的春天”熠熠生辉,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NO.2 科学的春天  对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如果加上书名号,则是这次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关联词:郭沫若 四个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78年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年。这一年3月9日,在邓小平、方毅的有力支持和推动下,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大力倡导和支持中国科技大学创办了少年班。也是这一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的重要大会,则是全国科学大会。表明了中国已经结束了长期的动乱将开始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文革”劫难之后,要走上腾飞复兴的道路了。  这次大会于1978年3月1 8日~31日在北京召开,此时正值“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所以人们热情地把这次大会看做科学的春天的到来。3月18日下午,全国科学大会如期召开,6000人参加开幕大会,邓小平致开幕词。有人统计,邓小平一个多小时的讲话,被全场十九次热烈的掌声打断。华罗庚、严济慈、钱三强、钱学森等几乎所有著名科学家都出席了大会。邓小平在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断。大会闭幕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发表了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并由著名播音员虹云当场朗读,饱含激情的讲话在人民大会堂激起了一阵阵舂潮般的掌声。  郭沫若素以诗人和文学家闻名于世,其实他是融三种身份为一体:国务活动家、科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诗人(文学家),在这次大会召开之时,郭老已是86岁高龄。一位跨世纪的老人,在大会上呼喊着:“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不能不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如果说大会闭幕式上郭老诗意的、激情的发言从感情上鼓舞着人心,而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的长篇报告则更具有实质性意义,它从根本上解决了方针路线和政策方面很多问题。这个报告打破了多年政治运动加诸知识分子的思想桎梏,澄清了此前束缚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理论问题,预示着一个尊重知识、倡导科学、推进民主法制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大道。1988年9月5日,邓小平进一步作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确立了科学技术在我国发展战略中核心地位的理论基础。1995年5月,江泽民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4年6月,胡锦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资源,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2006年1月,胡锦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十载弹指一挥间,中国科学技术已发生了令世界为之瞩目的巨变:我国拥有了相当完整的学科布局,拥有居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实力,拥有大规模的科技人才资源;“神舟”巡天,“嫦娥”奔月……在航天、生物等重要研究领域,中国已跻身世界前列。  NO.3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它是一篇文章的题目,更是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关联词:两个凡是 精神枷锁 “左”的错误思想  与“真理”这个词汇相关联的,有一个故事流传甚广,那就是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十七岁入师门,跟随柏拉图长达二十年之久,对老师非常热爱和崇敬,师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他曾以这样的诗句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然而,正是亚里士多德动摇了柏拉图学说的根基,他提出的“实体说”与柏拉图的“理念论”针锋相对,他在哲学思想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同柏拉图存在着严重分歧。当有人指责他背叛了自己的老师时,亚里士多德回敬了“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  时光流转到1978年的中国,“真理”这个词更多更频繁地出现在另一个短句中,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标志着中国在那个特殊时代冲破思想藩篱、追求真理的一场革命,这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第一句最响亮、最具关键意义的口号。  “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当时针对的是“两个凡是”观点。  中国自“文革”以来,“最高指示”就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不容置疑。1976年10月,“四人帮”倒台了,“文革”结束了,然而当时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还提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遵循”,如果这样,中国人民不是仍然被束缚在“文革”的精神枷锁中得不到解放吗?不难看出,“两个凡是”的实质是要把毛泽东晚年的“左”倾错误延续下去。  在这种情形下,邓小平同志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事业”,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它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一篇六千多字,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这篇文章的作者胡福明,是南京大学哲学系一名老师,他在1977年8月写成这篇长文,9月初将文章寄往北京。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前,经由胡耀邦同志审定,先由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内部发表。次日刊载于《光明日报》。新华社当天转发了这篇文章。12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轰轰烈烈地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砸碎精神枷锁的思想解放运动就此拉开序幕。正是这一讨论促进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权威观念的确立,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准备。  NO.4 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回复正常。  关联词:粉碎“四人帮” 正本清源 百废待兴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诸《春秋》”,经历了“文革”的中国人,会把这个成语和某个特定的时代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以后,拨乱反正的历史阶段。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之后两年多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  首先,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各方面拨乱反正的先导。全会冲破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坚决批判和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第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新中国成立之初,党的八大确定各项工作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后来却背离了八大路线,搞了“以阶级斗争为纲”,三中全会果断决定全党工作着重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第三,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包括多方面的内容,是一个从中央贯彻到各级的较长过程。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重新回到党中央的领导岗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经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建立起来。  第四,全会实现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认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中发生的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也讨论了文化大革命前遗留下来的某些历史问题。会议肯定了1975年邓小平受毛泽东委托主持中央工作期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很大成绩,肯定了他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四人帮”干扰破坏进行的坚决斗争。肯定了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的革命性质,决定撤销中央发出的有关“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会议审查和纠正了过去对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等同志所作的错误结论,肯定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重大贡献。  百废待兴的中国,正本清源的三中全会,“拨乱反正”这一古老的成语在1978年的中国有了崭新的含义,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词语之一。  NO.5 平反  一种纠正历史错误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关联词:胡耀邦 冤假错案有反必肃、有错必究 落实干部政策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要推进改革开放历史进程,面临亟待解决的两大难题,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解决了第一个即“两个凡是”的问题,另一个就是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  中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的政治思想路线下,推行一系列政治运动。例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的,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把一批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和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造成了不幸的后果。”“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7年3月,第二次复出的胡耀邦先后担任中央党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副校长、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兴伟业,人心为上”,不管到哪里,胡耀邦始终把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放在第一位。胡耀邦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针锋相对提出:“凡是不实之词,不管什么时候,不论什么情况下,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批的,都要实事求是改正过来。”尤其是在他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的短短几年时间里,解放了那么多文化大革命中被诬陷的“叛徒”、“特务”、“走资派”、“阶级异己分子”;推倒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为沉冤二十余载的数十万“右派分子”摘帽;为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他的勇气、胆略和推进工作的速度无人可比!胡耀邦曾说过:“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真可谓“超埃尘以贞观,何落落此胸襟”。  1978年11月15日,新华社发出一条新闻稿,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在头版头条刊出。这条新闻稿的标题是“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这标志着“天安门事件”的平反,接下来更大的平反工作一一展开。平反所涉及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陶铸、薄一波、杨尚昆,彭真、谭震林、黄克诚、陆定一、罗瑞卿、邓子恢、习仲勋、谭政等等。重大事件的平反还有“反击右倾翻案风”、武汉“七二。事件”和“三家村”……据不完全统计,那一阶段经中共中央批准平反的影响较大的冤假错案有三十多件,全国共平反纠正了三百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给四十七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解脱了数以千万计的无辜受株连的干部和群众。  NO.6 恢复高考  特指结束“文革”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关联词:1977级 大学梦 工农兵学员  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几乎是与新中国一起诞生的。1966年“文革”开始之际,已经有着十七年历史的高考被废止,高校停止招生。千百万渴望求学深造、渴望以知识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的大学梦从此难圆,他们的人生被“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所改变。  废除高考只是停止了以考试为核心的升学制度,其实大学并没有完全停止招生,从1971年开始,部分大中专院校陆续恢复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十六字办法,文化程度规定为“相当于初中毕业以上”,而被推荐出来的人,必须从生产队到大队,再到公社、区、县、地区和学校“过七关”。“群众推荐”到后来,难免也有“出身论”、“唯成分论”和“走后门”的情况。  1977年的金秋季节,众多正在田问辛勤劳动的知识青年,众多被“出身”和“成分”压抑得对生活了无希望的年轻人,突然听到一个令他们万分惊喜的大好消息:全国将恢复高考!也就是说,不依赖权力,不借靠人情,不需要千方百计地串关系走后门,不考虑自己是不是“红五类”出身,只需在考试中一显身手,凭一份好成绩就可以堂堂正正走进大学的校门!  仅用了两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大批的考生就从四面八方走进了考场。  以后,人们渐渐知道了“恢复高考”是因为邓小平的战略决策。1977年8至9月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其中明确提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这无疑是晾天动地的大喜讯,是平地一声舂雷!会议产生了《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纲领性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年龄可放宽到30周岁)和应届毕业生,只要符合条件都可报考。1977年招生工作于当年四季度进行,全国57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被录取的27.3万名新生1978年2月入学,录取比例为29:1。  直到三十年后的今天,当年参加高考者一提起这个话题依然是心潮汹涌,热血澎湃,纷纷以“1977,命运在那一年改变”、“1977,我心中永远的丰碑”,“永远的1977”为题撰文纪念。其实“77级”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它不仅仅指“1977级”,还应该把随后的“78级、79级”包括进来。他们都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产生的时代精英,后来成为三十年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的生力军。

书籍目录

1978年  1.哥德巴赫猜想  2.科学的春天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拨乱反正  5.平反  6.恢复高考  7.伤痕文学  8.十一届三中全会  9.小岗村  10.望乡1979年  1.中美建交  2.对越自卫还击战  3.可口可乐  4.Follow Me!  5.张志新  6.特区  7.戴雷达,闯天下  8.邓丽君  9.《第二次握手》  10.高仓健1980年  1.新《婚姻法》  2.潘晓  3.“味道好极了”  4.倒爷  5.新三大件  6.审判“四人帮”  7.佐罗  8.麦克  9.阿信  10.罗大佑1981年  1.《父亲》  2.葛洲坝  3.托福  4.女排夺冠  5.五讲四美三热爱  6.少林寺  7.琼瑶  8.《加里森敢死队》  9.《牧马人》  10.《读者》1982年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人口普查  3.《血疑》  4.李宁  5.《武松》  6.个体户  7.《人到中年》  8.喇叭裤  9.《蹉跎岁月》  10.下海1983年  1.春晚  2.中关村  3.张海迪  4.严打  5.《霍元甲》  6.《火烧圆明园》  7.《演讲与口才》  8.步鑫生  9.“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  10.桑塔纳(SANTANA)1984年  1.《黄土地》  2.《我的中国心》  3.青歌赛  4.健美操  5.股份制企业  6.小平您好  7.《红衣少女》  8.《星球大战》  9.录像厅  10.“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1985年  1.寻呼机  2.《超人》  3.中国大裁军  4.长漂  5.5·1 9事件  6.《上海滩》  7.教师节  8.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9.《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10.皮包公司1986年  1.一号文件  2.走向未来丛书  3.夏时制  4.崔健  5.回扣  6.安乐死  7.世界和平年  8.铁饭碗  9.朦胧诗  10.按揭1987年  1.费翔  2.彩票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厂长负责制  5.马胜利  6.大哥大  7.肯德基  8.《红高梁》  9.霹雳舞  10.西北风1988年  1.甲肝  2.蛇口风波  3.杨百万  4.住房制度改革  5.赖宁  6.海南建省  7.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呼啦圈  9.魂斗罗  10.王朔1989年  1.希望工程  2.海子  3.华西村  4.稳定压倒一切  5.中原商战  6.席慕蓉  7.居民身份证  8.气功大师  9.柏林墙  10.小虎队1990年  1.浦东开发  2.《渴望》  3.汪国真  4.三角债  5.杰出青年评选  6.亚运会  7.Internet  8.股市  9.《围城》  10.联想1991年  1.三毛之死  2.海湾战争  3.姓“社”还是姓“资”  4.民工潮  5.3·15  6.金庸  7.厉股份  8.牟其中  9.苏联解体  10.直销、传销1992年  1.邓小平南方谈话  2.《编辑部的故事》  3.傻子瓜子  4.施拉普纳  5.中国质量万里行  6.认购证  7.《秋菊打官司》  8.邱满囤  9.四大天王  10.校园民谣1993年  1.《北京人在纽约》  2.禁放烟花爆竹  3.劫机  4.马家军  5.徐洪刚  6.顾城杀妻  7.《霸王别姬》  8.新东方  9.浮躁  10.大邱庄1994年  1.五天工作制  2.超市  3.焦点访谈  4.召考公务员  5.公房出售  6.MBA  7.蹦迪  8.《过把瘾》  9.进口大片  10.下岗1995年  1.Windows 95  2.孔繁森  3.疯狂英语  4.《文化苦旅》  5.世界妇女大会  6.反腐倡廉  7.《廊桥遗梦》  8.张爱玲  9.史玉柱  10.标王1996年  1.三讲  2.中国可以说“不”  3.彩电价格战  4.“新马泰”  5.SOHO  6.网吧  7.京九铁路  8.大话西游  9.疯牛病  10.农家乐1997年  1.香港回归  2.邓小平去世  3.重庆直辖  4.王小波  5.亚洲金融危机  6.飞黄  7.戴安娜  8.禽流感  9.膳食宝塔  10.克隆羊多利1998年  1.贺岁片  2.《相约九八》  3.门户网站  4.桑兰  5.特大洪灾  6.《一个都不能少》  7.自驾游  8.《泰坦尼克号》  9.柯云路  10.《还珠格格》1999年  1.西部大开发  2.澳门回归  3.腾讯QQ  4.海归  5.《学习的革命》  6.VCD和DVD  7.纯净水  8.《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9.房奴  10.小龙女2000年  1.千禧之年  2.切·格瓦拉  3.阿里巴巴  4.伟哥  5.托普  6.哈利·波特  7.美女作家  8.《花样年华》  9.《富爸爸,穷爸爸》  10.五元票价2001年  1.北京申奥成功  2.APEC峰会  3.“9·11”  4.WTO  5.核酸风波  6.“白骨精”  7.《卧虎藏龙》  8.《流星花园》  9.撞了不白撞  10.“翠花,上酸菜!”2002年  1.博螯论坛  2.沙尘暴  3.小康社会  4.个性化车牌  5.不做假账  6.姚明  7.黑哨  8.韩寒·郭敬明  9.《英雄》  10.野蛮女友2003年  1.非典  2.孙志刚  3.博客·闪客·黑客  4.《粉红女郎》  5.基金  6.张国荣  7.周杰伦  8.人造美女  9.“做人要厚道”  10.百年巴金2004年  1.刀郎  2.审计风暴  3.刘翔  4.驴友  5.陈丹青辞职  6.病态人格  7.芙蓉姐姐  8.环球嘉年华  9.《老鼠爱大米》  10.《天下无贼》2005年  1.保先教育  2.和谐社会  3.连、宋大陆行  4.农业免税  5.神五、神六  6.超女  7.粉丝  8.《亮剑》  9.高考移民  10.千手观音2006年  1.限房令  2.青藏铁路  3.长征纪念  4.百家讲坛  5.黄健翔  6.非著名相声演员  7.苏丹红  8.《大长今》  9.《疯狂的石头》  10.馒头血案2007年  1.“你太有才了”  2.人民币升值  3.物权法  4.史上最牛钉子户  5.《士兵突击》  6.嫦娥奔月  7.牙防组  8.《色·戒》  9.周老虎  10.《中国崛起》2008年  1.抗击冰雪  2.改革开放30年  3.以人为本  4.火炬传递  5.3·1 4拉萨事件  6.5·1 2汶川大地震  7.限塑令  8.房价拐点  9.北京奥运会  10.神七

编辑推荐

  改革开放30年,流行词语300条——300只大脚印;300扇新窗口;300个活记忆——组成一部编年体“史记”!  本书以1978至2008三十年间流行词语的新颖角度,捕捉改革开放30年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及人民生活各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全书以300多条词语的解说,组成30年生活的全景图,运用编年体方式的300多条目的编排,留下一部新“史记”。

作者简介

《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就是从“流行词语”的巧妙角度,撷取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流行词语,忠实记录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意识形态、道德情操、文化时尚变迁与进步的过程。以及与此有关联的背景史料,从各个方面。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画卷,留下了中国民众真实、具象的集体记忆。
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道路上。总有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文化元素。

图书封面


 流行词语看中国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这本书的策划是很有意思的,以流行词语为切入点,每年选取十个当年最为流行的词汇,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变化。这样的选题挺有创意,也容易吸引读者。百姓的语言本来就是最真实也最丰富的,当然书中选的并不都是民间的流行语,也有当年社会主流媒体的宣传词语,从闭塞年代的口口相传,到信息发达时代的一夜推广,透过语言可以清晰看道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不像专业书籍那样晦涩,也不像小说篇幅那么长,很适合信手拈来,随时随地地翻读。从七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到八十年代的“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从九十年代的“施拉普纳”,到新世纪的“粉丝”,那些久远的记忆被逐一唤醒,当下耳熟能详的词语又一次出现,生活改变了语言,语言记录了生活。然而,全书也有很多让人不够满意的地方。第一,词语的年代和读者的体会并不完全契合,貌似很多词语显示的年代和人们的印象并不相符,也许有些词出现的年份和流行的年份会有时间差,个人以为既然是“流行词语”还是应该以开始广泛传播为选择标准为好。第二,有些词语的选择也许并不能完全反映百姓的切身感受。有些非常流行的词语并未体现。当然,社会的发展变迁巨大,要选择十个词汇代表一年的情况确实存在困难,且也绝对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某些流行的没采用尚可理解,可是一些实在算不得流行的词汇入选或同一题材的词语重复出现就实在不能让人信服了。第三,经常出现某些评价定性类的表述,但却感觉可能是在与该词有关的各类文章中摘录出来的,一是论点非常主观,个人色彩浓重,二是这些观点又没有统一的感觉,不像是出自一人之口,感觉十分跳,因此也许是走了捷径了。第四,有一些语句存在问题,偷换主语或动宾搭配不当等,可以算文字上的硬伤了。
  •     这本书的策划是很有意思的,以流行词语为切入点,每年选取十个当年最为流行的词汇,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社会变化。这样的选题挺有创意,也容易吸引读者。百姓的语言本来就是最真实也最丰富的,当然书中选的并不都是民间的流行语,也有当年社会主流媒体的宣传词语,从闭塞年代的口口相传,到信息发达时代的一夜推广,透过语言可以清晰看道社会的发展、生活的改变。不像专业书籍那样晦涩,也不像小说篇幅那么长,很适合信手拈来,随时随地地翻读。从七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到八十年代的“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从九十年代的“施拉普纳”,到新世纪的“粉丝”,那些久远的记忆被逐一唤醒,当下耳熟能详的词语又一次出现,生活改变了语言,语言记录了生活。然而,全书也有很多让人不够满意的地方。第一,词语的年代和读者的体会并不完全契合,貌似很多词语显示的年代和人们的印象并不相符,也许有些词出现的年份和流行的年份会有时间差,个人以为既然是“流行词语”还是应该以开始广泛传播为选择标准为好。第二,有些词语的选择也许并不能完全反映百姓的切身感受。有些非常流行的词语并未体现。当然,社会的发展变迁巨大,要选择十个词汇代表一年的情况确实存在困难,且也绝对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但某些流行的没采用尚可理解,可是一些实在算不得流行的词汇入选或同一题材的词语重复出现就实在不能让人信服了。第三,经常出现某些评价定性类的表述,但却感觉可能是在与该词有关的各类文章中摘录出来的,一是论点非常主观,个人色彩浓重,二是这些观点又没有统一的感觉,不像是出自一人之口,感觉十分跳,因此也许是走了捷径了。第四,有一些语句存在问题,偷换主语或动宾搭配不当等,可以算文字上的硬伤了。

精彩短评 (总计15条)

  •     还算客观吧,2000年之后事件我才有印象。
  •     当做历史书看看,温习一下走过的历程。
  •     不是那么客观!!!!!!
  •     流行文化研究的一种维度。。。
  •     留住历史的书留住记忆的书
  •     看这本书,没别的想法,就是重温那过去儿时的回忆,很多关键词看到了,马上就是会心的一笑,感觉这些词,这些事就仿佛发生在昨天一样,很棒!
  •     没看书,不过是听了其有声小说……在这信息爆炸的年代里,往事似乎真的好遥远,一不小心就尘封在那岁月的角落里……断断续续的枕边声,倒是勾起了不少儿时回忆……
  •     30年流行语,只可以做成一个标本,放在那里。但是,确实提示了意识的变换与更新。
  •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的现代历史。
  •     讲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与变化,不错,受益匪浅。
  •     虽然许多敏感的流行语没有收录,但也激起了许多记忆,很有怀旧感。
  •     有些我不知道,有些在我回忆里~
  •     选题和切口极佳,八九十年代真的很让人怀念,斑驳的词汇雕琢出满满青春,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向上向善的。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少了某些词,略遗憾。有人把本书归作纪实文学,不妥,全书用词造句都很客观。没有错过这本好书,真是太好了!二倍速。
  •     研一下读:重温那些流行的经典。
  •     作者用年代的热门词来表达年度的内容,选词准确、数量适当,值得收藏,常看常新。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