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 裘盛戎 侯宝林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评述 > 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 裘盛戎 侯宝林

出版社:文化艺术
出版日期:2006-1
ISBN:9787503928864
作者:赵致远
页数:350页

章节摘录

书摘侯喜瑞、裘盛戎、侯宝林。    他们在中国,在世界华人当中,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虽然早已远行,却音容依在、星光灿烂。侯宝林先生走得最晚,离我们最近。“为民求乐”,他们把艺术、把欢乐留在我们中间。    师承门派    中国的戏曲界,讲究师承,讲究门派。不管你是谁,要想搭班唱戏吃开口饭,必须要磕头拜师,梨园界代代相传就是这个规矩。    侯喜瑞、裘盛戎二位在京剧花脸行当里,如同泰山北斗。他们所创造的侯派(架子)与裘派(铜锤)两大花脸艺术流派,至今仍然是后人学习的圭臬,师范之楷模。    与我同时代“唱花脸的”,有幸拜侯喜瑞或裘盛戎为师,那是极大的荣耀。凡是唱花脸的都会说:“给悠磕了头,就算这辈子没白干这一行。”    可是话得说清楚:拜师?无缘、无钱,则难于上青天!    许多人想拜一位为师都难如愿,哪儿来的跨门跨派“兼祧侯裘”?而我,一个与戏班儿没有任何瓜葛的外行,一个刚毕业的中学生,却贸然地闯了进来!而且,登堂人室,竟成为侯喜瑞、裘盛戎此二位流派创始人之人室弟子!与老师厮守了5年,尽得师真传,真正是个“手把手”教的徒弟。    这在花脸行当里恐怕也是后无来者了。    拜师侯门    1962年1月15日。我17岁,拜71岁的侯喜瑞老为师。且为“关山门”弟子是也。    是日,在北京崇文门内“鸿宾楼”举行拜师典礼。京剧界群贤毕至,盛况空前。    拜师仪式开始,侯老带着我先给师爷萧长华磕头。然后■归位端坐,再由我磕头行拜师礼。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叶盛兰等也纷纷行礼祝贺、道喜。我记得那天,北京戏班儿里唱花脸的请来了不少;已在戏校当老师的苏连汉、孙盛文都请到了。惟独没有郝家门儿的,没请。    侯老那天很高兴,举杯祝酒还开了句玩笑:“今儿个我收徒弟,凡是抹锅烟子的(指唱花脸的)都得多喝,喝够了算。”P6-7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读了赵致远先生写的《我的三位老师》竟浮想联翩难以成寐。他以极普通的语言说了很深刻的事。我今年已七十出头了,人上了岁数,往往会有很多的回忆,这本书更助长了我的回忆……——梅葆玖

内容概要

赵致远,1944年生于北京;1956年学习京剧,工铜锤架子花脸;1962年拜侯喜瑞、裘盛戎先生为师,在京随师学艺5年;1966年扬州市京剧团工作;1982年调北京京剧院工作;1985年下海经商。

书籍目录

序  梅葆玖序  毕高修序  常保全仰望星空  引文 不会死的艺术家  第一章 投师侯裘  第二章 “文革”灾难  第三章 裘盛戎之死  第四章 怀念侯师  第五章 相声与京剧  第六章 上之所好  第七章 侯宝林与毛泽东问艺侯裘  第一章 侯门学艺  第二章 因材施教  第三章 时光隧道  第四章 戏校旁听  第五章 初进裘门  第六章 根深叶茂  第七章 寒冬暖日  第八章 侯裘侯与天津  第九章 风水宝地话说裘派  第一章 裘家家世  第二章 裘派是怎样形成的  第三章 裘门本派  第四章 戏里戏外  第五章 气象万千话《姚期》  第六章 说不尽的《赤桑镇》  第七章 顶风改革明师传艺  第一章 “明师”与名师  第二章 侯老教戏  第三章 裘师教戏  第四章 学唱学创  第五章 戏剧建筑学  第六章 侯教授讲学  第七章 京剧老唱片  第八章 金霸王之死远去的身影  第一章 寂寞的老人  第二章 参天老树  第三章 裘头身影  第四章 泰极否来  第五章 颐和园的紫玉兰  第六章 花丛中笑  第七章 手扒羊肉  第八章 八宝山一号  第九章 大师远行附录:裘派传承表两字经(代后记)后记

作者简介

读了赵致远先生写的《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裘盛戎、侯宝林》竟浮想联翩难以成寐。他以极普通的语言说了很深刻的事。我今年已70出头了,人上了岁数,往往会有很多的回忆,这本书更助长了我的回忆,为此要谢谢赵致远先生、蒋元荣先生和吴迎先生。
写序,不敢当,我是演员,写东西不是我的专业。回忆什么就写点什么,读者多包涵。1946年,抗战已胜利了,我父亲梅兰芳苦熬了8年,人心情好多了。当时,我在上海思南路87号我们家就近的法国人天主教百德路教堂 (今重庆南路南北高架)办的盘石小学一边读书,一边学戏。我是童子军的小队长,负责学校每天的升旗仪式。那时学校经济很困难,父亲知道了,就断然提议让我和葆王月姐义演为学校募捐,以解燃眉之急。当时,我才12岁,七姐16岁,父亲已将他人生之实践传递给我们了。剧码定为《二进宫》,这是王幼卿老师所授的。徐延昭请谁呢?父母亲几乎同时说:“请盛戎好!”就这样定了,裘盛戎先生当年相对固定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那天,裘先生来我家,大概30岁左右,很精神。父亲很客气地对裘先生说:“小七、小九还小,您在台上兜着点儿。”裘先生很风趣地说:“二老放心,我一定把二位小老板‘傍’严了。”可惜当年没有资料留下来。到我青年时期,与王泉奎先生、王琴生先生多次合作演出过《二进宫》。当前,李胜素、张晶的《二进宫》就是按我小时候学的路子演的。到1947年上海中国大戏院杜宅堂会,孟小冬的封山之作《搜孤救孤》,也是请了裘先生来傍她。建国以后,裘先生的艺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十净九裘”,人人皆知,这是他的造化。我们不在一个团,见面机会也不多。可每见到一次,他总是对我倍加关心,这是他敬重我父亲的缘故,我很看重这份情。
侯宝林先生是国宝,杰出的语言大师,也是我们家的老朋友了。接触最多的时期是“文革”后期,到打倒“四人帮”,几乎天天来陪我母亲说话,常客还有马连良夫人、名坤伶杜丽云等人。我们家的人都非常喜欢听他说话,在“语言文学”领域里,如果蔡元培先生在,一定会请他担任北大教授的。他对戏的各种行当、角色、流派信息的储存量,可以和当今Windows媲美。更值得回忆的是在1961年困难时期,他也常来我家聊天。当时,没什么吃的,听他说话,是一种精神食粮,使人学到东西,又使人轻松。最值得纪念的,也是在食物供应紧张的年代里,苦中取乐。在家中,我们合唱了一段《坐宫》,至今录音还在,侯先生的幽默是超然的,使人乐中进取。
侯喜瑞先生是令人敬重的老前辈了。前清光绪末年,我父亲在喜连成搭班,他是喜连成科班第一科的徒弟,宗黄(润甫)派。父亲说:“我和黄润甫先生合作过,他学黄派,已经从形似而达到神似的地步。”1922年梅兰芳剧团的前身承华社成立,他是重要成员,和我父亲合作多年。他离开承华社后,每当我父亲演《穆柯寨》,必定特请侯喜瑞先生演焦赞、裘桂仙先生(裘盛戎之父)演孟良。父亲说:“我也觉得与他们合演使这出戏出色不少。”1 927年父亲第一次在中和园演《凤还巢》就特请侯喜瑞先生演周公公;演《西施》时,特请侯先生演吴王夫差,例子举不胜举。建国以后,父亲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曾组织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专家出版述说他一生表演艺术经验的专辑,使仰慕侯派艺术的演员和业余爱好者,对侯先生能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中得到启发,提高自身的表演能力。用现代艺术的语言来说,侯喜瑞先生的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功能是十分突出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很值得我们思考。
我希望我们票界的戏迷们,热爱京剧的“粉丝”(fans)们,看一看这本很值得一读的书,体味一下其中的甜、酸、苦、辣。

图书封面


 我的三位老师:侯喜瑞 裘盛戎 侯宝林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1条)

  •     如果章诒和的《伶人往事》是写给不看戏的人看的书,那么这本书确实是写给看戏的人甚至是学戏的人看的书。这本书出得比章书早,却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实在是一个遗憾。可能他不似章书那么煽情,不似章书那么沉郁,却也有其独到之处。其一,作为一本谈艺录,写得那么具体还那么通俗、上口,我一个外行人看了也觉得津津有味,确实不易,也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其二,作者秉笔直书,讲了许多菊坛掌故,却让人没有揭隐私的感觉,也是难能可贵。比如,讲许多大家的嗓子实际是大烟熏出来的,就让人很有感触。其三,这本书可以作为史书来看,特别是后附裘门师承名录,流传有绪,很有意义,其历史价值当在章书之上。

精彩短评 (总计16条)

  •     这位作者是个能耐人,侯派花脸少有的传人了。
  •     要是看这类书也就没有必要收藏了
  •     梨园轶事 裘派花脸
  •     这样的三位老师值得称赞
  •     有人死得其所,比如鲁迅梅兰芳,有人不想死也不会死,比如这三位。
  •     赵致远的《陈州私访》一戏,我最早是在《人民戏剧》(或是《戏剧报》,这是同一刊物不同时期的名字)上看到的照片,当时还小,只是记得还有这么位裘派的花脸,但是后来就再也没听到他的消息了。从书中的行文语气可以看得出来,赵致远和其他京剧演员不一样,不仅如此,因为他拜过侯喜瑞和裘盛戎两位高人,而且长期在一起,许多第一手资料是别人无法知道的,所以这本书很有收藏价值。
  •     两天看完,评价为:可读
  •     流畅,有掌故,不虚此读。
  •     语言朴实 故事深刻
  •     怀着对大师的崇敬,珍藏历史的尘封。
  •     只有戏迷才看的懂的书,赵老师用他风趣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了三位大师在艺术上、生活上的趣事,当你翻阅着这些陈年往事,你会不自觉的哼起那些脍炙人口的“小奴才”“包龙图”“自幼儿”……
  •     上届奥运会时买的书,眼看又开一届了才读完。倒不是这本很难啃,相反它很易读,只是老没想起来动。回头看四年前给的评价,读完全本后依然是这种感觉,所以照抄吧:这本书是“文字平实但史料丰富(特别是赵先生本人亲历的第一手史料)的‘口述历史’。加上赵先生点睛般的评语,使得全书的易读性极高。”
  •     语言嘿儿呀哈的,不喜欢。
  •     作者的文字功底很糟糕,要么是大段味同嚼蜡的流水帐,要么是大段充斥着牢骚的“抒情”,词汇贫乏,语言勉强算是通顺而已。除了一些史料性的内容之外,可以说是毫无价值,阅读过程不单没有乐趣可言,而且乏味的语言让人读得很痛苦。
  •     文字是弱了一点,但是很真诚,八卦还蛮多的,看着还靠谱。
  •     对不起,我先说明,这本书是我写的。不好自吹自擂。我在网上买自己写的书,以送给朋友们。对你们出色的服务表示感谢。下一本书《京剧花脸流派艺术存真——侯门裘派的最完整的记录》将在今年出版。45万字。二百多张老照片,一百多张脸谱,四十几出侯裘代表作的剧本——包括表演组合讲解。希望继续合作。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