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的喧声》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对话的喧声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
ISBN:9787301183564
作者:【美】刘康
页数:248页

巴赫金

成書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做為一個似乎熱愛馬克思哲學,對後現代主義流派不感冒的作者,言談中不免有所偏頗。把巴赫金捧地很高,又喜歡動用一些頗具感情色彩的詞彙、喜歡帶入國情和以中釋洋、翻譯也不加註原文(時而註俄語,時而註英語,時而不註,但即使俄文也有對應的英文),讀起來有些不太專業的感覺。因為一時沒找到其它的關於巴赫金理論的綜述,就只好看這一本了。不過,把這些地方都略過去,不用太關注作者的點評,還是可以對巴赫金有大概了解的。與康德、黑格爾比較,巴赫金強調主體的生成性(becoming)和未完成性,主體是在自我和他者的對話中建構的。因為主體的視域剩餘(無法看到自身全部),因此彼此有外在性,只有在雙方的共同作用中得到超在性的自我。由此,在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時,提出了複調理論,以雙生語為表現手段,即作者與主角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係,而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係,唯此才能確保主體的獨立性、未完成性和不確定性。但作者沒有陷入海德格爾等的悲觀,強調死與畏懼,而是對這種不確定性的建構頗為樂觀,并在分析拉伯雷的作品時,提出了狂歡節理論,認為這是生命力和創造力的來源,肯定了柏拉圖主義否定的肉體。他還通過分析古希臘羅馬史詩,到文藝復興以來的小說提出從史詩語言到小說語言。前者是權威的、絕對的、一元的,後者是“語言多雜”的。但比較無趣的是他加入了歷史維度,認為當時歐洲的精神消弱是資本主義衰敗的跡象。關於語言的分析,另外還有三點:提出言談是一種邊際現象,有已說的和未說的,意義在說著、聽者和話題三方互動中產生。提出小說語言不是對現實的再現或模仿,而是對語言的再現和模仿。(我覺得這點似乎就歐洲小說更有建設性,而中國小說似乎早已如此。)批判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其實是建立在語言之上的。劉康認為由於加入了歷史維度,使得這種分析更加深刻。我卻難以認同。他的“語言學轉向”,更像是轉向社會關係的意味。巴赫金還區分了不同的時空類型:冒險時空(時間空間可以技術性置換),傳記時空(宗教色彩或有廣場性,但都帶有決定論或目的論),和強調歷史生成性的時空。這個觀點頗有趣味,補充了我以前讀《想像的共同體》不太理解的地方。其中的冒險時空頗受大眾文化歡迎這一點,今天依然如此。整體來看,他似乎是兼備了馬克思(側重歷史社會性)與存在主義(側重個體生成性)、符號學(語言的象徵意味)的綜合性先驅。作品在20年代被淹沒,而在六七十年代的西方被再次發掘,也不足為奇了。因為他的有趣,還是給這本書三星吧。


 对话的喧声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