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史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什么是文化史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301157893
作者:[英] 彼得·伯克
页数:190页

章节摘录

凡是埃利亚斯强调自我控制的地方,在福柯那里则强调当权者对自我、尤其是对身体实施的控制。福柯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后来转变成历史学家,继而又从一名思想史学家转变为社会史学家。他凭借一系列有关癫狂、诊疗、思想体系、监控和性的史学著作而声名鹊起。②在新文化史方面,他提出的三种观念产生了尤为巨大的影响。第一,福柯猛烈地批判了目的论的历史解释。目的论运用黑格尔和19世纪的其他哲学家提出并在历史学家日常的实践中视为理所当然的进步论、进化论以及自由与个人主义的兴起来解释历史。福柯的研究方法则是从“谱系学”(genealogy)入手。这个术语是他从尼采那里借用来的,强调“偶然事件”的影响,而不是去追溯思想演进的轨迹或者探究现存制度的起源。福柯还强调文化的非连续性或者“断裂”。例如,在17世纪中叶前后,词与物之间的关系发生的变化,17世纪疯癫一词的“发明”,以及19世纪“性欲”(sexuality)一词的“发明”。在所有这些变化中,库恩所说的新“范式”以相当快的速度取代了过去的旧范式。最近一段时期出版的新文化史的论著中都强调了文化建构,这一趋向在很大的程度上源于福柯,关于这个问题,下面将要进行讨论。

媒体关注与评论

彼得·伯克,这位研究近代早期欧洲历史的专家,又为他书写历史学家技艺的系列著作增添了一部重要作品。“文化史”,从其19世纪的起源开始,发展至今的种种形式,术语、概念和目标的变化,与社会史、人类学以及文学研究的关联,在彼得·伯克既不吝批评又满怀褒扬的笔下,一一跃然纸上。这样一本文笔清新的著作,必将给那些想要了解当代历史学家们正在做什么、又将向何处去的读者带来愉悦。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多伦多大学)在文化史领域,没有人比彼得·伯克更清晰、更博学、更有人间情怀,《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他带领我们漫游于历史写作的曲径,向我们娓娓道出了历史学家们如何为了理解过去那意味丰富的习俗而进行的一系列对话。在文化史这样一个迅速兴起的领域中,如果没有此书,那将是多么大的缺憾。  ——杰伊·温特(耶鲁大学)

后记

哈罗德·威尔逊(Harold Wilson)有一个著名见解:对政治来说一周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若是如此,四年在史学史上就是极其短暂的。即便是这样,自从本书于2004年首次面世以来,也已经有很多文化史研究专著问世,因此完全有必要对这些研究做一些评述。文化史研究在方向上还没有什么重大变化出现,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尽管如此,评点一下近年来该研究的发展情况或许会有所启示。让我们从近期文化史显然难以阻挡的兴起开始。自2000年以来,至少有十本导论式的文化史著作出版:有两本法语专著(其中一本列入了著名的《我知道什么》[“Que-sais-je”]系列丛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两本英语专著,其余丹麦语、芬兰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和巴西葡语各一本。①还有一些将要付梓。社会史学会在2004年创办了《文化与社会史》期刊。2007年,国际文化史学会在阿伯丁(Aberdeen)创立。②法国人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史发展协会。有关这个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现在随处可见。

内容概要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国历史学家。1937年生,获牛津大学博士。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Emmanuel college)研究员。伯克的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沟通,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是当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著作宏富,包括《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法国史学革命》、《历史写作的新视野》、《20世纪的历史与历史学家》、《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的多样性》、《图像证史》、《意大利文艺复兴》等数十种,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出版。

彼得·伯克的系列作品将在北大出版社“社会文化史译丛”与“历史学的实践丛书”中陆续推出。

书籍目录

致谢/1
导论/1
第一章 伟大的传统/6
一 经典文化史/7
二 文化与社会/17
三 民众的发现/19
第二章 文化史的问题/22
一 经典著作的再评价/22
二 马克思主义者的辩论/26
三 传统的悖论/28
四 争论中的大众文化/30
五 什么是文化?/32
第三章 历史人类学时期/34
一 文化的扩张/34
二 历史人类学运动/38
三 微观之下/50
四 后殖民主义与女权主义/53
第四章 新范式?/57
一 四位理论家/59
二 实践/67
三 表象/72
四 物质文化/79
五 身体史/82
第五章 从表象到建构/88
一 建构主义的兴起/89
二 新的建构/94
三 表演与场合/106
四 解构/114
第六章 超越文化转向?/118
一 布克哈特的回归/119
二 政治、暴力与情感/121
三 社会史的反扑/133
四 文化边界与文化交往/137
五 文化史中的叙事/143
结论/148
后记 21世纪的文化史/150
一 正在改变的景观/152
二 文化史与邻近学科/156
三 争论中的文化/164
文化史论著选目(1860-2007)/167
推荐阅读书目/174
索引/177

编辑推荐

《什么是文化史》:历史学的实践丛书。

作者简介

《什么是文化史》内容简介:文化史的实践已经不限于说英语的世界,它在欧洲大陆、亚洲、南美洲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地区也蓬勃发展。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方法,《什么是文化史》一书提供了关键性的指引。杰出的文化史学家彼得·伯克引导我们进入文化史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伯克从讨论雅各布·伯克哈特和约翰·赫伊津哈所提出的文化史的“经典”术语入手,并考察了从弗雷德里克·安塔尔到爱德华·汤普森等马克思主义者做出的反拨。随后,勾勒文化史近期兴起的概貌,重点尤其是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他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重视历史思考和写作的新方法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以及日常生活的话语的兴起之间的关联。
《什么是文化史》不仅是历史学专业读者的入门手册,也是关心文化研究、人类学研究和文学研究的读者的必读书。

图书封面


 什么是文化史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7条)

  •     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史学界出现了“新文化史”的新思潮,目前已发展为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趋势之一。正如彼得•伯克所说,“新文化史是今天文化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研究中最主要的形式。”在这本《什么是文化史》中,伯克总结了文化史发展从经典文化史到新文化史这一段历程,并且对于文化史乃至史学的未来作了一番展望。可以说,本书是文化史的历史。本书的写作目的是要明确地解释文化史在20世纪70年代被重新发现的原因,还要解释文化史是什么,文化史学家做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研究。根据作者的观点,要解释文化史,可以通过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方法,即着眼于本学科内解决问题的“内部研究法”和将历史学家的实践与生活时代联系在一起的“外部研究法”。文化史的研究对象显然是“文化”,然而文化的主题边界在扩大,要定义文化存在困难。因此要解决文化史的定义问题,则可以将注意力从研究对象转移到研究方法上。尽管文化史学家凭不同的方法工作,但文化史学家的共同基础,在于他们“关注符号以及对符号内涵的解释 ”。《什么是文化史》一书对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及方法提供了指引,将文化史的起源、发展历程、与其他领域研究(尤其是社会史、人类学等)的关联、新文化史的一些典型研究以及文化史的未来展现在我们面前。另外,本书虽然叫做“什么是文化史”,但显然它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史的重新发现,或者说是新文化史方面的问题。“新文化史”的说法来源于林·亨特的同名论文集,而本书可以说是也顺便将新文化史的方方面面作了介绍。新文化史与大多数其他新趋势类似,是 “对以前研究历史的方法的反动 ”。据彼得·伯克所说,“它是对两种史学风格的反动,即在六七十年代影响西欧、美国学界的卡尔·马克思式风格和计量史学风格。 ”新文化史努力去颠覆经济和社会的基础地位,希望使文化超越了上层建筑的定位,关注文化对社会的塑造。从研究方法上看,新文化史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借鉴——考虑到林·亨特等人的法国史研究背景,不难看出新文化史受法国年鉴学派(尤其是第三代)的影响。到底什么文化史?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回答。作者借萨特的格言,为文化史下了这样一个断言:“文化史尽管没有本质,但它却有自己的历史。 ”文化史,或者说新文化史的意义何在?或许在于它对先前研究中未被重视的部分的给予的关注。它弥补了实证主义历史学家所缺乏的想象力(史料提供给我们的毕竟只是历史上的“点”,描绘连续的历史需要的不仅仅是分析归纳的能力,也需要想象力);语言转向的影响使它更关注语言本身和修辞,发掘了被忽视的符号;它超越了过分简单的研究,努力还原文化的复杂本质,关注多元文化,将单数的“culture”变为了“cultures”。恐怕永远没有某种史学研究方法是完美的、通用的,新文化史的研究方法也有自身的困难和局限性。作者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明确地告诉我们,他“没有主张、而且实际上也并不相信文化史是历史的最佳形式。 ”并且,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他也说“新文化史存在三个特别严重的问题:文化的定义、新文化史遵循的研究方法、碎化的危险。 ” 比如针对《屠猫记》的批评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可否允许历史学家从某个微小的事件中得出有关整个民族特性的结论 。”仅仅通过一份文本、一份有关屠猫的文本,能解释那些学徒的思维吗?能解释当时整个法国的思考方式吗?意图以碎化的历史建立系统的世界观可取吗?确实,与其抛弃那些民间故事,倒不如尽力解读其中的信息,但我们需要警惕这里是否存在着过度解读的嫌疑。另外,这种研究方法用在一些完全不同的文化上是否适用?我们或许需要在承袭其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其他文化的特点。这本书的许多地方,都让我忍不住联想中国历史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研究,比如关于“表演文化史”,伯克提到了所谓“舞蹈史 ”,将舞蹈与政治、社会联系起来。这里确实让我联想到中国古代的舞蹈与政治的联系,孔子说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这里突出的是季氏僭越礼制而用了周天子的舞蹈编制,不知是否与伯克提及的“表演”类似。阅读史似乎是最能借鉴于中国新文化史研究的,书中也简单提到了国外学者对我国阅读史的研究。但在这里有一处不太恰当的翻译。《什么是文化史》一书关于阅读史的部分有这样的翻译:“……最近一项对中国晚清书籍和士大夫文化的研究讨论了书籍的传播以及传播的失败,其中引用了这样一句格言:‘借人以书非明智之举,借书又归还亦非明智。’ ”正如之前有篇书评中指出的,应该是“借书一痴,还书一痴”(且不论“痴”、“瓻”的问题)这句格言。伯克所提到的研究,根据注释应该是Printing and Book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或者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后者已经有了中译本,即《书籍的社会史》 。我从中找到了这一句的出处,确实应该是“借书一痴,还书一痴 ”,并且此书中关于这个格言有明确的注释。显然,“借人以书非明智之举,借书又归还亦非明智”这种翻译是生造出的“格言”。虽然这个问题不太影响对上下文的理解,但这就值得警惕,用新文化史研究其他文化时的语言障碍必须克服,比如研究中国的学者,无论是否以中文为母语,都必须对中文有很深入的了解才行。一种语言毕竟很难完全翻译成另一种,也许不同的两个词翻译成另一种语言都变成了同一个词,比如在一篇访谈中,伯克回答历史学与科学时提到: “这里的问题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是什么意思。历史学是wissenschaft 但不是Naturwissenchaft ,在英语中这两者不易区分…… ”(其实在中文中更不易区分,因为毕竟英语中历史一般属于humanities,就不是某种science,而中文里,“人文学科”和“XX科学”经常被混为一谈。)。语言本身的障碍更提醒了我们使用一种史学研究方法时应该结合具体历史真实,关注文化间的区别。在书中还有一些其他小问题。比如其他地方明明还写作“伯克利加州大学”,在第74页却突然出现了“伯克利加洲大学”。还有第69页的“克雷格•克鲁纳斯(Craig Clunas)”,其实翻译成柯律格大家更熟悉。若能力足够,显然阅读原版会更好些。总体而言,本书中论及的文化史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对象(通过“文化”内涵的变化、被忽略的新材料以及旧材料中的新问题),有别于传统的、以及跨学科的新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以后的研究者同时也应该警惕新文化史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研究对象进行改进,为文化史、历史学的未来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有价值的研究。新文化史的思潮或许难以持续,乃至于文化史的时尚也会衰微,但无论如何,史学的新观点都应该被重视,史学的自我完善都不能停止,正如伯克所说,“无论历史学的未来如何,都不应该回到想象力的贫乏中去。 ”(作为懒人。。。难得写这么长,因为主要内容都是之前自己上课写过的读书报告直接复制了- -)
  •     彼得•伯克的第二版增补了末尾一章及正文中几处小节,但整体结构、趋势、立场无甚变化。他的书读多了,就像是一个老师同时开了几门相似的课程,掌握大量文献后进行各种排列组合,辅以具体个案研究材料。以这样一本涉及芜杂的学界趋势综述而言,蔡玉辉的翻译应该说很好了,文字表述、非本专业的术语、专名前后统一等都还不错。但杨豫的校对依然不能清除个别的偏差。P17:拉斯金大厦和学院,通译罗斯金。索引中的人名译法与正文多有不同,一般都是前者错了。P33:德比的马赛节,应为德比的赛马会。P69:克雷格•克鲁纳斯(Craig Clunas),应为牛津中国物质文化史大家柯律格。P97:1993年应为1983年【同时出版《想象的共同体》和《传统的发明》】。P101:国王的日常起居:最好具体译出起床礼(lever)与就寝礼(coucher)P102:全书都是戈夫曼,突然出现了港台译法高夫曼。或许是编辑的问题。P120:舍恩伯格:勋伯格。P137:“是什么人以大屠猫中取乐?”:估计是编辑对红失误。P137:“我将讨论最近出版的有关文化的边界和文化的碰撞以及文化史的叙事的著作……”:编辑失责。可改为“我将讨论有关文化边界、文化碰撞及文化史叙事的近著”。P155:图卢兹—洛特雷克(Toulouse-Lautrec):这位法国画家的名字不是这样译的,要么劳特雷克,要么劳特累克……
  •     究竟什么是文化史?——《什么是文化史》读后一、什么是文化史?1,早在1882年,文化史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之后它的范围不断延伸。目前较权威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从广义人种学的角度来看,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和接受的其他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1871年,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一书的定义)。2,历史学家眼中的“文化”概念的演变:由指称上层文化发展到把日常文化也包括在内,包括习俗,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历史学家越来越频繁的使用“印刷文化”、“宫廷文化”或“绝对专制主义文化”等等,几乎每样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文化,包括睡梦、食品、情感、旅行、记忆、姿态、幽默、考试;诸如美国的“新文化史”口号,法国的“心态史”、“社会相像史”,德国和荷兰的“日常生活史”);文化帝国的扩张具有一种不断增强的内在倾向,其中还包括对经济现象提供文化的解释。3,吉尔兹把文化解释理念的重点放在“深描”上,他给文化的定义是:经由历史传承下来的以符号为表现形式的意义模式,是一个以符号形态来表达的被继承的观念系统,凭借这一手段,人们交流,保持和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二、文化史历史的四个阶段?1,“经典”阶段;2,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的社会史”阶段:3,20世纪60年代的大众文化史的发现阶段;4,“新文化史”阶段。三、文化史的领军人物及其代表著作有哪些?1,经典文化史:瑞士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于1860年发表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和《希腊文化史》及荷兰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于1919年出版的《中世纪之秋》2,“艺术的社会史”阶段:马克思•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经济变化做出文化的解释)、诺贝特•埃里亚斯的《文明的进程》(餐桌礼仪、刀叉和餐巾的历史,自我控制的文化)、阿比•瓦尔堡(上帝存在于细节之中、关注古典传统及其漫长的转变过程、集中讨论文化的或概念的图式或公式,例如表达特定感情的手势,或者诗人和画家如何用年轻女子的头发来表现风的流动)、库尔乌斯《欧洲文学与拉丁中世纪》、威廉廷德尔(写的有关约翰班扬的著作)、恩斯特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象》(用各种不同的方式称谓诸如“真理与套式”,“公式与经验”,或“图式与修正”等之间的关系,他把古希腊艺术中自然主义的兴起描述为“源于对现实的观察而渐次积累的修正”)、恩斯特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帕诺夫斯基的关于画像解释的经典论文,提出一种视觉诠释学,把“图像研究”区别于广义的“图像学”及其代表作《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讨论不同文化领域之间存在着的可能联系)。英国的社会学家曼海姆是马克思主义的崇拜者,他使用历史的方法去研究知识社会学,另一个英国的艺术史家安托尔则把文化当作社会的表达甚或“反映”来加以研究,豪泽《艺术的社会史》(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冲突和变化紧紧的联系在一起)3,大众文化史阶段:代表人物与著作有霍布斯鲍姆的《爵士风情》(书中不仅讨了爵士乐,还讨论了听音乐的公众。不仅将爵士乐看作一种职业,还把它看作一种社会和政治反抗的形式。)、爱德华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书中不仅局限于分析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对阶级的形成所起的作用,还考察了大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拉斐尔塞缪尔《历史工作坊》、法国的《年鉴》杂志等等,对大众文化的研究蜂起云涌。4,“新文化史”阶段:托马斯的《宗教与巫术的衰落》、《人类与自然世界》;洛特曼利用结构主义或是符号学的观点对俄罗斯18世纪的“日常行为的诗学”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一种文化离我们越远,我们就越容易将它的日常生活当作研究对象来对待;罗伯特达恩顿的《屠猫记》就是受吉尔兹的影响而写的,达恩顿把文化史学家的任务限定为“捕捉他者”,他指出:我们也能够解读仪式或城市,就像我们能够解读民间故事或哲学文本那样;戈夫曼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里斯伊萨克《弗吉尼亚的转变》;格林布拉特的《莎士比亚的谈判》;史密斯的《欧洲人的视野与南太平洋》;巴克森德尔在《15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与经验》;马里奥比亚基奥里《廷臣伽利略》;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卡洛金兹堡的《奶酪与虫子》;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该书分析了西方的旅行者、小说家和学者在认知中东时所使用的各种图式,诸如落后,堕落,专制,宿命,奢侈,消极,沉于声色等套式);乔治杜比的《西方妇女史》(妇女的教育,男性的妇女观,女性的孝道,女性作家,供女性阅读的书籍等内容);琼凯丽《妇女有文艺复兴吗?》(妇女史的兴趣推动了研究兴趣从艺术的创作向艺术的消费的全面转移);新型妇女文化史的代表卡罗琳拜纳姆的《神圣的宴席与神圣的斋戒》(该书研究了中世纪晚期饮食的符号意义,特别是其中充盈着的宗教符号。);蒂莫西米切尔《殖民埃及》;克雷格克鲁纳斯《长物志》;杜比的《三个等级》、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体》、托马思的《人类与自然世界》;皮埃尔诺拉主编的《记忆的场所》;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巴特列特《记忆》;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文化史学家在传统上一直比较注重思想,而将物质研究领域让给了经济史学家,但是在20世纪80、90年代一些文化史学家转向了物质文化的研究,如宗教学家(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布里格斯的《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民、城市、物品》、文学史家(唐纳德麦肯齐《自传与文本社会学》将自传重新定义为文化史的一种形式,强调需要研究“书籍的物质形态”,研究“印刷术与版式设计的细节”)、饮食史家(锡德尼明茨《甜与权:食糖在现代史中的地位》关注了消费者和食糖,同时关注了食糖的符号意义)、服饰史(丹尼尔罗什《服饰文化》在衣着背后看到心态结构)、居住史家(奥尔瓦尔勒夫格伦《文化的建设者》一书提出19世纪后期发生了从节俭向富足的转变,而这一转变发生的原因是住宅“变成了一个家庭炫耀其财富和展示其社会地位的舞台”)、科学家等(对空间的研究,阅读史学家对图书馆的布局也给予了注意);1995年《身体与社会》杂志;海登怀特《元史学》;四、文化史的研究对象为何?1,“经典”阶段的文化史家们关注的是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学科中杰出作品的典范的历史;他们特别关注不同艺术类别之间的联系,根据不同的艺术类别与通常所说的“时代精神”之间的关系来讨论这种联系,目标是描绘出一个时代具有特征性的思想与情感,以及它们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表达与体现。2, “艺术的社会史”阶段:他们的研究方向经历了一个由社会学向艺术史转化的过程,并创造了文化图式的观念。3,大众文化史的发现阶段;他们关注符号以及对符号内涵的解释(诸如艺术、建筑、地理、文学、音乐和科学等等)4,“新文化史”阶段的文化史家关注文明、集体心态、社会集体想象物;心态史、情感史或“集体表象”;物质文明、社会想象。五、文化史的经典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诸如直觉、计量法、对意义的探索、实践和表象的研究、描述、以故事的形式来展现等等可以视作为文化史的特征六、文化史的创新在何处?借用其他学科的概念——“印象式的”或“系列史”、 “内容分析法”、 “戏剧类比”、“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文化转向、文化心理学、文化地理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政治学、 “心态史”、“社会相像史”、“日常生活史”、多元性与亚文化概念、“双栖文化”、表象和实践、“狂欢节化”、“脱冕”、“集市语言”、“怪诞现实主义”、“高级”文化被“下层”文化、“多音性”、“多语性”和“杂语性”、 “窘境的门槛”和“反感的门槛”、 “自我控制的社会压力”、“竞争”、“惯习”与“组构”、 “谱系学”、 “偶然事件”、 文化的的非连续性或者“断裂”、“知识系统”或“真理的体制”、“权力微观物理学”、 话语实践”、 “规训社会”、 “驯服身体”、 “场域”、 实践的理论、“惯习”、 结构主义、图式框架、“身体图式”和思想图式、文化再生产的思想、“区隔”、 “文化资本”和“符号资本”、策略、“实践”。

精彩短评 (总计88条)

  •     买来就读了,感觉很不错,尤其新文化史的研究思路令我大受启发,我不禁感叹“原来文化史是可以这么做的!”。这部书可以说是一部文化史的历史,追溯了文化史的起源,尤其详述了新文化史的学术特色与经典研究成果,也展望了文化史研究的未来方向,并建议了一些有待发掘的文化史研究课题。比较遗憾的是书中几乎没有涉及到中国学术界的研究成果。
  •     这可是据说还凑合看起来凑凑呵呵的书呀
  •     每次用时才读书,如此作死不可活。
  •     过年第一读。读后收获很大,感觉思路开阔不少。有了理论指导,下面要多读一些文化史研究的代表作。
  •     讲的是文化史的历史,即文化史的思想史或学术史。书中介绍的各种文化理论把我以前在国外上过的各种课程串联起来了。系里研究中国当代社会的教授说,中国学者至今没有大的理论上的贡献,而以中国为对象的外国学者的研究则产生了一些理论贡献。根据本书的情况,文化史的领域亦然。
  •     翻译的问题?读着好难受啊……
  •     比较经典的著作
  •     HIST782 core book.简明论述了二十世纪的文化史的种种转变,以及造成的因素。对于各个分支亦有详细的介绍和学术史的回顾。
  •     尽管一本书看完还是不太懂文化史的范畴,但范畴之大倒是毋庸置疑。这是一本极为笼统的学科简介,作者叙述文化史的转向,这些研究取向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提供窗。
  •     开阔视野
  •     能以这样的篇幅从容不迫地作文化史的梳理,很值得敬佩。
  •     入门蛮好,有些问题浅尝辄止~
  •     2011/3-2011/4
  •     书不厚,讲的却透彻。作为文化史的一本入门书,作者将引导我们概览文化史近期的兴起和上一代人写作的、常常被称之为“新文化史”的著作,并且将新文化史放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译者语)。
  •     久闻大名终于看完啦~~其实相比于看完书对文化史获得的了解 通过它发现了什么是医学史那书的收获意义更大=。=彼得·伯克大概会哭晕在厕所吧……
  •     我为啥要看翻译的,因为买了好多年顺手拿着准备飞机上看,结果还没上飞机就翻完了。编辑能用点心么,E.R Levis 是谁……FR失散多年的兄弟么……
  •     真是好书,需要耐心读!
  •     160627夜-28午。186页,除去吃喝拉撒睡,也要花一天读完。
  •     《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与伯克其他著作一样,是很好的学术史研究,提供了许多学术线索!
  •     历史人类学 新范式 从表象到构建
  •     因为是外国人的著作,读起来有点难度
  •     译笔缠夹
  •     一切皆文化。
  •     新文化史导论,介绍的很全面,很有意思 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书得跟《文化理论导论》一起读,相互促进
  •     good!!!!!!!!!!!!
  •     入门好书
  •     彼得*伯克的《什么是文化史》是有关文化史研究方面比较权威、学界影响非常大的一本书。在导师的强烈推荐下,我毫不犹豫地买来一看。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了学界文化史研究者不得不读的一本好书,在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凡研究文化史的学者、历史学者抑或是对文化感兴趣的人士,都可以好好品读,感受一下伯克的独到解析。
  •     文化史走出了英语国家
  •     冲着彼得伯克买的
  •     可以读厚读薄,很多地方待咀嚼。但还是忍不住很外行看热闹地欢乐吐槽大佬们在找不到选题的情况下各种巧立名目发明概念引导转向制造潮流开掘学术处女地的机智\(^o^)/
  •     非常清晰学术脉络综述,旧/新文化史四阶段分法;文化史的分支与分化,与文化研究、历史人类学、后现代理论范式的纵横;再导向新的Representation和construction概念,文化史如何利用与回应后现代转向;文化史的未来何去何从,是重返布克哈特,走向更新的新文化史,或是被社会史收编;又如何与新考古学、生物学等学门结合?
  •     有关文化史的历史,对各个流派都有细致的介绍。
  •     推薦!很好的關於文化研究是史學歸納,反思稍不夠,對一些理論的見解淺深,譬如談福柯之規訓怎麼可以不談無處不在但看不見的權力呢。1、與其說是方法不如說提供了看材料的多重角度(想象力);2、可以讓書架上散落的理論書找到自己的location;3,那些看起來很高大上的書或者理念,比如王德威《想想中國的方法》(表象、轉譯理論)、陳平原的“說話的政治”其實都是文化研究里無數分支之一種。但根本上,文化史的方法多為描述和個案及建構,培養想像力挺好,要想靠近真實(性),還得用歷史的科學的分析。
  •     喜欢,值得读
  •     书不错,帮同事买的,下次再来!
  •     书不错,送货速度也很快,内容也很好。
  •     这次认真读了。
  •     文化史,我们现在缺少了解的就是它。
    国民素质的提高,多了解文化,多读它
  •     内容和封面,纸质都将就
  •     很好读的一本书,将该领域的知识地图清晰地呈现出来。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文化史研究与艺术社会学中对历史中艺术的研究,是什么关系呢?
  •     关于文化问题
  •     一般吧,或许中西研究视角不同而致。
  •     120
  •     文化史必读,不过还是要多看书,不然很多简略介绍会有些跟不上。
  •     举重若轻,毕竟是伯克。
  •     学一学文化史,翻译的起码读起来没有磕磕嗒嗒。只是文化史的史,做个入门读物吧
  •     史学理论的东西,静心读一下,还是很有收获的
  •     不错,值得好好阅读,慢慢思考。
  •     首先读经典是一件好事,下午的读书会也见识到了师门众人热烈的讨论气氛。读这些相关领域的书可以说是为了完善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形成一套研究方法。但如何借鉴吸收文化史这个研究领域中的特点,我想也许可以先从经典的文化史书籍开始读起,然后能够很清晰地知道同时期的建筑、艺术史,有所对照的去看,应该会很有收获。其实这本书应该叫“文化史之史”,因此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些困难。
  •     彼得·伯克是中篇小王子
  •     开山,然后引路
  •     装逼加开脑洞利器。
  •     阶段性总结。因为已经看不少相似的总结,翻的较快。 她说——方法方法,视野视野。
  •     学习了,收获颇丰,受益良多!
  •     历史学的实践丛书,很值得购买,不要错过哦。
  •     稍嫌浅白,但总的来说是不错的导论书。介绍了当代史学中“文化史转向”的几个理论思想源流,继而探讨了文化史关注的几个主要历史对象,还推荐了文化史几个主要领域的代表著作,也注意到了不同国家学术界对于文化史的偏好态度。
  •     学历史的都来看吧,好书。
  •     如题,我实在是无语,这是我碰到的态度最恶劣的配送人员。。。。。我也不知道在我取书之前这哥们出了什么事,就因为我要是先看看书有无损坏再付钱,这哥们就开大嗓门发了一通飚!
  •     没的说,历史学名著,值得收藏。
  •     书籍已收到,很不错的书!
  •     文化史好有趣
  •     本书作者可以说是文化史领域的第一号人物。本书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传统,从布克哈特说起,娓娓道来,可以极大地开拓我们对于历史学的视野。
  •     建构的建构的建构的建构
  •     2016年最后一本 | “无论历史学的未来如何,都不应该回到想象力的贫乏中去”
  •     纸质略差,其他方面都还不错
  •     看完觉得自己是活在一张纸上的跳蚤… 做新文化史的人一定是心细如发 随便一个小东西就能看出一片乾坤… For historian there are no banal things.
  •     是了解文化史的一部好书。
  •     书评究竟什么是文化史感觉已经体现了本作精华。。。
  •     学术史梳理,流畅自然、赏心悦目。
  •     书没的说,内容很好,昨天送同学了。
  •     内容应该变化不大,但纸张实在寸草,拿起啦像盗版书~
  •     书的封面有明显的污渍和破损,失望,气愤!
  •     文化是一个流淌在民族血管里的血液,生生不息,像基因一样会遗传。因此,文化的历史与历史的文化应该是中国历史学关注的两个重大问题。
  •     在已经前往二世纪以后,重读已经没什么好多说的了,最后的Bibliography对我来说更重要了……以及我还是萌布克哈特……
  •     适合文史专业大学生、研究生阅读
  •     感觉这个题目有点大啊
  •     必读
  •     笔调轻松易懂,对各个大拿们理论著作三言两语便可点到精髓之处,入门佳作。
  •     入个门,进阶再读。
  •     随便读读系列。
  •     很喜欢这本书,推荐给对文化史感兴趣的同学!
  •     这是我们下个学期教授讲授的课本,所以先买本中文看看,可是翻译就是翻译的~觉得读原版更好!!我要努力恶补英语啊~!!!
  •     文化史历史的四个阶段 经典阶段、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艺术的社会史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大众文化史的发现阶段、新文化史阶段。
  •     彼得.伯克在“文化史”这个领域中享得大名,不过这本《什么是新文化史》并不能算作一流的学术著作。这本书主要是对“文化史”范畴下的一系列学术著作的介绍与评论,但就像大多数Review一样,内容丰富却显得空泛,评论也是浮光掠影,不够力道。
  •     很好的入门读本,以后就好好把作者开的书单读一遍吧。
  •     ....读完了。其实新文化史真的很有趣,光看到有些研究方向的名字就觉得很= =....什么眼泪史,嗅觉史...觉得以后可以写一本随地吐痰史了....
  •     气象恢宏的导读著作
  •     彼得伯克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