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化史》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什么是文化史章节试读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
ISBN:9787301157893
作者:[英] 彼得·伯克
页数:190页

《什么是文化史》的笔记-第97页

男性女性化的后果,导致了女性更加的女性化。
大概就在同一时期有关淑女的理想也发生了变化。。。。。。女子裹足的习俗开始于这一时期。。。。。。在宋朝,上层阶级男性的理想形象是比较克己和修身,这样可能显得有些女里女气,也就只有把女性变得更加纤柔,更加含蓄 和文静。

《什么是文化史》的笔记-第90页

许多学者过去感觉自己受到了限制,感觉到社会决定论,以及感觉到由“坚实”的社会结构构成世界的那些地方,现在却表达出了几乎是一种心旷神怡的感受,感觉到了自由、想象的力量,感觉到一个由“柔性”的、可延展的、流动的、甚或易碎的社会和文化形态构成的世界。

《什么是文化史》的笔记-第10页

赫依津哈并没有说美国文学不好,甚至没说他不喜欢美国文学,只是认为他自己不能欣赏美国文学。。。

《什么是文化史》的笔记-第47页

[英]彼得•伯克:《什么是文化史》,蔡玉辉译,杨豫校,北京大学2009年版。
p10. 【赫伊津哈谈“历史中必须有人”】“赫伊津哈曾经写道:‘如果我们看不到生活在其中的人,怎么能形成对那个时代的想法呢?假如只能给出一些概括的描述,我们只不过造就了一片荒漠并把它叫做历史而已。’”
p11. 【韦伯的书可以视为文化史著作】伯克说,《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可以用“资本主义与新教文化”或“新教与资本主义文化”做书名。 新教伦理或新教价值体系来解释经济变化,即是一种文化的解释。
p12. 【德国一位银行家的儿子Aby Warburg,放弃大量私人资产的继承权,反而去进行文化史研究;目标是赶走“边界警察“】“他的远大目标是为整体的‘文化科学’……做出贡献,赶走他所说的那些站在各门学科之间的‘边界警察’。”
【Aby Warburg的著作碎化之原因】Aby Warburg相信“上帝存于细节之中”。
图式 schema
p14. 【Erwin Panofsky】“思维习惯” mental habit
p19.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的方法】“李约瑟也是应用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来构架他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
【“大众文化”“文化史”的起源】“‘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 或 Volkskultur)的观念,像‘文化史’一样,也起源于同一个时间和同一个地方,即18世纪后期的德国。”
p22. 【某时代的文本未必如玻璃镜子一般反映该时代】“文化史学家不应屈从于这样一种诱惑,亦即,把某个时代的文本和画像当作时代的一面镜子,认为它们毫无问题地反映了作品产生的时代。”(希按:可以将某时代的文本比喻作圣经中所用到的,虽不是玻璃镜子,但可以是铜镜——铜镜中的影像虽能让我们觇见部分真相,但是却仍模糊不清。或许所有史作均如铜镜一般)
p23. 【过去人的无心知识】布克哈特的论证,即“过去的目击者可以告诉我们一些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知道的事情”。(志希按想起了蒲慕州《追寻一己之福》)
【什么东西会引起我们的兴趣呢: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与我们所相信的东西吻合的东西】“众所周知,引起我们注意或让我们记住的东西总是那些让我们个人感兴趣的东西,或者与我们相信的东西正好吻合,但历史学家并未经常对这种评断的道德内涵进行过思考。”
eg. 【经济史家John Clapham的经历】“‘我曾读过阿瑟•扬(Arthur Young)的《法国游记》(Travels in France),并且在上面做过标注,从那些做了标注的段落里得到了教益。五年前我把这本书重看了一遍,发现凡是在扬说到可怜的法国人的地方我就画上了记号,但是,在书中也有许多地方提到了快乐而富有的法国人,我却没有做任何记号。’”(志希按前见的作用)
p24-5. 【20世纪70年代,法国一个研究在小组“词汇计量学实验室”,研究法国革命】“他们将卢梭、罗伯斯庇尔和其他革命家写的文本中最常见的主题排列出来,结果发现了以下的情况: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出现最多的名词是‘法律’(loi),而在罗伯斯庇尔写的文本中出现最多的是‘人民’(peuple),而且,罗伯斯庇尔总喜欢将‘人民’一词与‘权利’(droits)~~和‘主权’(souveraineté)等词连用。”
p26. 【Edward Thompson批评讲点文化史家,认为他们高估了文化的同质性,同时即不顾文化冲突;谈“文化”这一概念容易造成“同质性”问题】“他在论文中把文化称作‘包裹型的术语’,亦即将所有东西包成一团,掩盖了差别,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超共识的和整体论的看法’。”
Edward Thompson, “Custom and Culture,” 1978, repr. in Customs in Common, 1993. [按已经有中译]
【文化这一概念需要子概念支撑】实际上,不同阶级的文化不同,男女的文化不同,同社会但属于不同世代的人的文化不同。
p28. 精英文化/大众文化:都视为“亚文化”sub-cultures,“它们同时存在,但并不完全相互隔绝或完全独立”。
【“文化”与“传统”的关系】“文化观念意指传统的观念,是代代相承的有关某类知识和技能的观念。”(希按,世俗传统/鬼神传统)(又按想起Glenn书的第一部分长篇累牍讨论tradition,需要再借来阅读)
p32. 双栖文化bicultural:近代早期西欧上层精英的性质,即“既参与历史学家所说的‘大众文化’,又参与将普通民众排除在外的精英文化”。(希按,这个概念很精妙。儒家传统官员参与民间宗教活动,可否用此?)
p32-3. 【“文化”一词的麻烦所在:纵向发展;横向 发展】“以前,它一直用来指‘上层’文化。后来,它向下延伸,并不断地向下引伸,把‘下层’文化或大众文化包括进来了。最近以来,它又有了横向的扩展。文化这一术语常用来指艺术和科学,后来又用来描述民众当中相当于艺术和科~~学的那些东西,比如民间音乐、民间医药等等。在上一代人当中,这个词已经开始广泛地用来指称人工制造品(例如画像、工具、房屋等等)以及实践活动(例如谈话、读书、游戏等)。”
p33. 【Malinowski的“文化”定义】他在1931年为《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文化”这一条目时的定义十分广阔,包含了“‘继承下来的人工制造物、商品、技术加工、观念、习惯和价值观’”。
【Edward Taylor的“文化”定义】在《原始文化》Primitive Culture中认为,“‘文化,或文明,从广义人种学的角度来看’,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和接受的其他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
p41. 【吉尔茨批评Taylor】认为后者的文化定义“‘弄混淆的东西多于所揭示的东西’”。 吉尔茨的重点是在意义与深描上。
p41. 【离我的距离越远的文化,其日常生活越容易成为研究对象】“……人类学的观点,即一种文化离我们越远,我们就越容易将它的日常生活当作研究对象来对待。”
p47. 【L. P. Hartley一部小说叫做《幽情密使》The Go-Between,其以一句格言开头】“‘过去犹如异邦。他们那儿的行事方式完全不同。’”
G. K. Chesterton所说的,“人们必须经常外出旅行,才能看清楚自家里已有的东西”。

《什么是文化史》的笔记-第9页 - 第一章 伟大的传统

赫伊津加宣称,文化史学家的主要目标是描绘文化模式,换言之,就是要描述出一个时代具有特征性的思想与情感 ,以及它们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他建议,历史学家应通过对“主题”、“象征”、“情感”和“形式“的研究云发现这些模式。

《什么是文化史》的笔记-第165页

p57. “新文化史”一词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有人使用,例如林恩•亨特主编并于1989年出版的书就用了“新文化史”作为书名。
p57-8. 【“新文化史”中的“文化”一词是为了区别于“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前者的研究重点是~~“心态、预设或情感”,后者的研究重点是“观念或者思想体系”。或者说,前者是“理智”的,“是大姐,更严肃,更准确”;后者是“情感”,“比较含糊,但更富有想象力”。
p58. 【“新文化史”中的“文化”也将其自身区别于“社会史”】(希按,至于二者的区别如何,并未说明)
【理论与问题的关系:理论因问题而生,同时理论又概念化了问题本身】“……理论是针对问题而做出的反应,同时又是把这些问题重新概念化。”
p63. 【福柯的“谱系学”genealogy的特征】“这个术语是他从尼采那里借用来的,强调‘偶然事件’的影响,而不是去追溯思想演进的轨迹或者探究现存制度的起源。”(志希按“偶然事件”对历史的影响是谱系学的关键,与一般历史学不同)
p66. 【“认同”很重要,但“认同”亦依赖于“差异”】“正如布迪厄所说:‘社会认同依赖于差异,而差异的表达是为了区别于最接近者,因为最接近者意味着最大的威胁。’”(希按明显有差异者反倒不是更重要了) “布尔迪厄的话:‘社会认同存在于细小的差异之中。’”p84. 例子:“1667年,俄罗斯的东正教分裂成为两派。当时在莫斯科举行了一次宗教大会,支持最近的革新,并将传统的支持者即后来被称作旧礼仪派的那些人开除出教。在这次宗教大会上,有一个辩论的焦点,在胸前做出画十字的手势时,是用两根还是用三根手指。”p84.
p72. 【福柯批评史学家无想象力】福柯“说他们的‘现实观极其贫瘠’,没有给想象的东西留下一丁点空间。” 自后而有乔治•杜比的《三个等级》Three Orders,1981;雅克•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Birth of Purgatory,1981。(希按,这些都是在“表象”小主题下谈的)
p73. “表象的历史学”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s
p85. 【史家眼中无常事】瑞士建筑学家Sigfred Giedion在一本讨论物质文化研究的开拓性著作《机械掌控一切》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1948中指出:“‘在历史学家眼中,世界上根本没有平凡的事情’,因为‘工具与目标都是从对待世界的根本态度中衍生出来的’。”
p88. “表象”在新文化史里是核心概念。这个概念似乎有这样的意涵,即“图像和文本就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或摹仿”。 而一些新文化史的实践者以此为不悦,故开始了“从表象到建构”的转变。(志希按所谓的“建构”、“生产”、“发明”、“想象”、“制作fabrication”即是)
p89. 【挑战所谓客观知识的论调:爱因斯坦和波普尔】“……爱因斯坦曾经断言,我们的理论决定了我们能够观察到什么东西。对这一观点,……Karl Popper表示赞同。”
p90. 【心理学和语言学中的“建构主义”革命】
1)心理学:从以前“感知”反映“被感知对象”,到现在“感知”是一主动过程;
2)语言学:从以前“语言”仅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到现在所谓speech act。
“社会决定论”力量被削弱。(希按想起Cotterrell在书中所谈,“法律反映社会”的观点过时,兴起了“法律型塑社会”的观点。)
p100. 戈夫曼所认为的,“戏剧类比无处不在”(希按:a.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中关于“仪式”的注脚;b.《圣经》中我们演一台戏给天使看)
p133. “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觉到新文化史的帝国已经扩张过度了,那么多的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都沦入了‘文化’之手。”
【文化建构与“主观主义认识论”】“文化建构的思想有时又可以解释为‘主观主义认识论’的典型,不再重视史料的核实,而且相信‘随便怎么做都行’。”
p155. 【接受史中引人入胜的主题“双重碰撞”,或谓“文化循环”,即“本来被借用和转换的那些文化又返回到它起源的国家”】(希按,这种例子在近代中国语言概念史中不胜枚举,尤其日本假借字,见《跨语际实践》)
希按,本体-人间,喻体-地狱;反过来,作为本体的原喻体-地狱,作为喻体的原本体-活地狱
p157. 【学科定义的妙说】“确定一个人身份的一个、也许是一个主要的方法,就是要确定与他相对的‘另一个’,即首先要确定他的毗邻者。这种定性的方式不仅适用于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学科之间。学科同样也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族群和自己的领土。1同样,思想的创新常常是在躲避边界警察和跨进其他领土时取得的结果,或者,换个比喻,那就是要从邻居那里去借东西,而不是要与他们保持一段距离。”(希按,所以,学科与学科之间及学科内部“跑马圈地”的事情屡见不鲜,和今日nation states的情形一致)(希又按,想起王汎森先生所言要看些其他学科的书,从中借鉴重要“概念”)(希再按,前者或可称为“概念的移民”)
1 Tony Becher, Academic Tribes and Territories: Intellectual Enquiry and the Cultures of Disciplines, Miltons Keynes, 1989.
p164-5. “多元文化主义”:描述性+~~规范性+模糊的概念;这样一种政策,即“鼓励移民保留原有的文化认同,而不是融入或整合进他们移入的那个文化体”。(希按不同背景的法概念在同一个法律国度中共同生活)


 什么是文化史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