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论关键词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理论 > 文化理论关键词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214041746
作者:(英)丹尼·卡瓦拉罗
页数:257页

章节摘录

  现在让我们转到语言学领域中来。作为一个学科体系的语言研究主要包括五个领域:语法学、句法学、诠释学、语用学和语义学。语法学研究的是词语构成句子时应遵守的规则;句法学关注的是词语排序或语法规则背后潜在的逻辑原则。二者皆关注语言的结构特征。语法把词语定义为言语的构成部件(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而句法学则是根据词语或词组在句子中的功能(如主语、谓语、宾语)来对其进行界定的。诠释学针对的是关于解释的理论。语用学和语义学研究的是意义的性质和起源。在语用学中,核心问题是我们和语言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赋予某些词语或句子以意义的方式。语义学则专注于语言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即词语同它所指代的对象或事实发生关联的方式。  语言研究有两种主要的模式:规范性研究和描述性研究。前者主要是建立语言规范,推进语言的正确使用;后者关注的是人们实际的说话和书写方式,而不论其对错与否。从古希腊再往前的传统语法学家主要是关注书面文本和文学语言,意在确立某种关于正确性的原则。现代语言学家集中研究言语,并强调非正式的、日常的语言用法以及方言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与学校所传授的标准语言一样,都是成体系的。它们被当作不正确或非标准的语言而遭到排斥,却仍然形成了一套经得起科学分析和描述的体系。所谓的原始语言也有相应的体系,它们通常被视为发育不全和品质低劣,这纯属意识形态和种族的偏见。  双重结构和创造性是语言的两个主要特征。语言结构之所以是双重的,因为它同时包含了句法学和音韵学,句法学把句子当作意义单位的复合体加以研究,而音韵学则把句子当作语音单位加以研究。语言的创造性指的是语言的使用者能够言说和掌握实际上无限量的句子系列,这些句子他(她)以前并没有听过或读过,而且也许确实未曾说过或写过。  美国背景下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大贡献来自于弗兰兹·博厄斯(Franz Boas,1858—1942)。他对美国的印第安语言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所有的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结构,而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寻求描述这些结构的最精当的方式。同样重要的一个贡献是由爱德华·萨丕尔(Edward Sapir,1884—1939)提出的理论。萨丕尔将语言视为人类最基本的天赋,与之相连的是理性,而不是思想。在阐发这一人文主义观点的同时,萨丕尔还奠定了美国结构语言学的基石。他坚持认为:语言基于结构准则而起作用,说母语的人通常是无意识地依赖于这一结构准则的。语音在这方面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萨丕尔在音位学和语音学之间进行了严格的区分(索绪尔也强调了这一区分)。音位学差异是语言结构的中心,说母语的人将这些差异视为有意义的,或者是可生成意义的。相反,语音学上的差异很难识别。因而,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不会留意“pot”和“spot”这两个单词之中“p”的发音有何区别。相反,音位的差异就很容易被识别出来,因为音位的差异决定了某些语音识别词义的方式。音素(语音的最小单位)通过对照而生成意义,例如:“mat”和“rat”就因为词头辅音音素的不同而被区别开来。  另一位对美国现代语言学颇有影响的人物便是布龙菲尔德(Leorlard Bloomfield,1887—1949),行为主义语言学之父。根据布龙菲尔德的观点,意义取决于言语产生和得到反馈的实际语言环境。他认为:由于人类没有完全掌握和了解词语所指的事物或观念,所以词语的意义是不可能得到精确界定的。在各种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可以假定某些词语有意义,因为它们与经过了科学分类的对象联系在一起(如动物、植物、矿物)。但是,当我们进入抽象概念的范畴,诸如“爱”“恨”之类,我们的知识就过于模糊,远远不能精确定义它们的意思。诺姆·乔姆斯基的处女作《句法结构》(1957)受到了布龙菲尔德及其追随者的影响,然而它抛弃了行为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根据这一框架,语言是习惯的产物,这一习惯的形成同我们的环境及环境对我们的制约息息相关。乔姆斯基认为,行为主义的模式是无法令人满意的,因为它没有对语言创造力作出任何解释——而我们知道,这种能力使得人类(即便是相对年少的人)能够造出并理解可能是无限量的句子,这些句子他们未曾碰到过,因而不可能是对环境刺激的平淡的反应。

前言

  关于本书标题①  1.批判与文化理论(Crit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批判理论”和“文化理论”这两个术语还没有普遍公认的定义,这是因为批判理论和文化理论不是那种由严格的规则和程序所支配的科学事物。事实上它们是综合了不同主题和方法的多层话语。而且,它们处理的问题并不反映出对任何单一的独立学科的关注,因为那些问题实际上是一系列广泛的学科中最重要的部分,比如文学研究、文化研究、语言学、历史学、艺术史、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媒体研究以及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等等。批判及文化理论将根本不同的学科领域整合在一起,从而重新划分了传统的学科界线。在此过程中,它们所开辟的视域把曾经彼此隔离的学科创造性地融合起来。在推动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之际,它们也助长了新的视野的出现,促进了基于此类视野的学术规划的发展。  本书试图强调批判及文化理论的跨学科特征,并力求显明如下事实:批判及文化理论已经渗透了众多的学科领域,其主要论题已成为庞杂的阐释的对象,其自身的意义则总是可以跨越时空,得到重新界定(redefinition)。例如,“批判理论”一语通常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活动有历史的关联,该学派活跃在1920年代早期到1950年代晚期之间,意在通过自我批判的方法来超越对马克思理论的纯粹功能和实用的解读,不断考察马克思的理论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而到了今天,“批判理论”的用法已远非那么狭窄。实际上,在与“文化理论”相提并论的时候,它勾画出了一整套的方法:尤其是自1970年代以来,这些方法激发了对一系列观念的彻底重估,比如意义、历史、同一性、权力、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并且有好几个学科领域和学说介入了这一过程,比如语言哲学、符号学、美学、表征理论、政治理论、精神分析学、女权主义、伦理学、认识论与自然科学。  诸如“批判理论”和“文化理论”之类术语含义的不断变化,提醒我们应该赶紧把学术标签的易变的内涵记录下来,这将有助于我们把历史当作一个动态的过程来加以处理,而非搜集一些静态的事实就万事大吉。尽管一种文化(任何一种文化)为其过去所塑造,也仍然必须积极地质疑、修正过去的意义与解释。毕竟,过去往往是通过一些不确定的叙述影响我们的,历史编撰本身并不能充当真理的最终保证。而且,正因为把过去看成是与不断的重新界定息息相关的一个方面,我们才有可能开始深入思考一个不确定的未来的可能性。  2.主题的变奏(T"hematic variations)  本书对于一些理论观点及方法论的考察,是建立在批判及文化理论中彼此相关的一些领域所提出的主题的基础之上的。讨论这些主题,既要着眼于它们与当代思想和当代实践的关联,也要着眼于它们在当今关于语言、社会、身份以及相关知识体系(从古典时代到当前)的不断思索中的位置。因此,本书每一章都将一个主题处理为一个概念,其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哲学立场,其主要的倡导者,以及其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的语境。作为一个主题性的介绍,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通向批判及文化理论领域的一个选择性的入口,它是由几个现成的文本提供的,这些文本始终聚焦于运动、学派、潮流、杰出人物、精神领袖和文化偶像。这就是“主题的”(thematic)这个词的用意所在。

媒体关注与评论

  《文化理论关键词》以条理清晰、敏锐活跃、简明扼要的方式把当代文化的中心理论和理论家引介给了学生。各章简短而易于理解,由超文本链接贯穿始终,使读者得以通过观念和主题来沿自己的路线而行。一个理想的文本。  ——戴维·贝尔,《文化研究》,英国斯塔福德郡大学  一些最为重要的概念和争论塑造了人文学科中的英美知识生活,对于需要在这方面得到明白易懂而又深奥微妙的介绍的学生们来说,采用浅显易懂、避免专业术语的方法写作的《文化理论关键词》将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读物。  ——丹尼尔·霍洛维茨,《美国研究》,美国史密斯学院

内容概要

丹尼·卡维罗,既是威斯敏斯特大学的研究员也是一位自由作家,专攻当代文学、美学和批判理论。

书籍目录

总 论
Part I 语言与阐释
引言
第一章 意义
第二章 符号
第三章 修辞
第四章 表征
第五章 阅读
第六章 本文性
PartⅡ 社会身份
引言
第一章 意识形态
第二章 主体性
第三章 身体
第四章 社会性别和性征
第五章 他者
文化理论关键词
第六章 凝视
PartⅢ 知识
引言
第一章 心灵
第二章 审美
第三章 空间
第四章 时间
第五章 机械
第六章 仿像
参考文献
补充阅读
问题
人名、术语对照表
译后记

作者简介

本书在当今批判与文化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基础上,考察了其所涉及的各种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共十八章,每一章都将一个主题处理为一个概念,对于每一个概念都进行了独立的分析,同时提供了一系列可供讨论的问题以及进一步阅读的材料。作为主题性的介绍,各主题环节贯穿各章,把相关材料连接起来,使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学科研究兴趣和目标自行选择文本阅读方式。
第一部分介绍了对于世界和象征体系之间关系的各种批判性立场,指出只有当特定文化赋予其象征意味时,即人类及其处身环境只有通过他们与符号性建构的联系才能获得意义。第二部分探讨了身体、心理、政治、意识形态、性和种族等因素在建构社会身份时所起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类及其环境都有赖于建构。第三部分集中考察知识问题。社会构造生产出了知识体系,又是知识体系的产物,知识的意义与特定知识得以形成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

图书封面


 文化理论关键词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发布书评

 
 


精彩短评 (总计46条)

  •     牛点甚多的小书
  •     以前读不懂,老是觉得翻译不好,现在重新读第三遍得时候,真是觉得不仅翻译好,而且思想内容也好,后悔当初把它当成了一本烂书。
  •     经常引用
  •     入门读物,不错。但有点薄,想找更深入的研究时,就不够用了
  •     很适合文化研究入门者。
  •     把握主要
  •     翻译得不错 又难得脉络清晰
  •     翻译不行,错译太多了。句式略复杂就扛不下来了。可惜了原作。
  •     很好,,,,
  •     品牌的美丽
    品牌就是品牌
    真不错
    真不错真不错
  •     对于文化理论相关的词语用术语分析的挺透彻,就是要有一点这方面的基础,不然会看起来有一点点吃力。
  •     值得放在枕边的书,章节相对独立,空了可以随处翻开阅读。
  •     某些老师的解释是有误区的
  •     无意中在书店淘到的一本书,观点很全面,作为批评和文化理论的入门读物非常好。不过后现代理论中这些碎片化的关键词,总觉得很容易陷入“造词”的怪圈并被滥用的境地呢。
  •     此书真一个妙字了得,读了此书,让我不仅了解了一些后现代的文化理论,更让我了解一些西方哲学的争论,所以要想了解西方理论,必须要阅读古希腊哲学著作。
  •     比较笼统,不太过瘾。
  •     工具书
  •     这本书本身就不错,包装也很好
  •     可能理论知识不够 看起来有点费劲
  •     枕边书,催眠,实在是没读进去……
  •     超棒!
  •     质量好,很满意
  •     但是是经典
  •     看的是凤凰出版集团的版本,但是翻译是同个人。
  •     写得非常好的书,非常适合有大量阅读积累又苦无头绪的本科生和非专业学习人士阅读。内容的正文除外还有“问题”附录,把每一章节部分的关键词可能探讨出的问题列出若干条,提供了阅读者阅读后的思考大纲,这部分很赞。书不厚,薄薄小书,能量颇大。
  •     关于文化理论的书,同宿舍的看了之后,他马上在当当上也买了一本。
  •     书上有的词解释的很清楚,但是更多是没有的,不如那本《后现代主义辞典》
  •     将整块儿的西方思想史打碎成专题式的片段,选取了18个在当前文化批评语境中比较重要的核心概念,分析了各自的原初语境和发展过程,最重要的是对当前文化分析的鉴照最用。
  •     似懂非懂
  •     很难读 加油
  •     很好的入门书,适合补课和厘清一些概念。
  •     一本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核心理论及理论家的引介。如果有需要,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宝贵的线索来进行深入的研究。
  •     可以看出作者是读了不少书的,他把西方一些现代、后现代思想家的有关论述,综述在关键词下。对我们很有好处。对于想附庸风雅的人也有好处。就是你得清楚一个词的内涵,不然你用它就可能用错地方。它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走向流行词语的捷径。
  •     “灵韵”之“晶体”
  •     想当初读此书时,死活读不进去,但还是硬着头皮啃了两遍,一点印象没留。后来写硕论帮了大忙,断断续续又重看了里面的一些章节,当初把它当成一本烂书是多么短视。
  •     还不错,可以和威廉斯那本对照着看。
  •     维基百科词条
  •     今天翻出来,重读了“修辞”这一章,感觉很受启发!有些章节是需要静下心来细读的,毕竟,每个关键词只用几千字来解释,密度还是比较大的。
  •     每次看张卫东翻译的书都受益匪浅,翻译工作很细致,很认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作品问世!
  •     有些東西還是比較艱深。
  •     民俗学的参考书,有研究的可以看看
  •     一本文化关键词词典
  •     入门材料
  •     今天读了两页。发现自己上学期读过,当时是在学则路麦当劳读的,点了一个麦辣鸡腿套餐和两对辣翅——我是怎么记得这些并且忘记我读过这本书的呢。别闹了好吗。
  •     很不错的翻译,让人有不断阅读下去的欲望。可以作为西方文论入门书来使用。
  •     我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