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语日本》章节试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各国文化 > 物语日本章节试读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
ISBN:9787563361540
作者:茂吕美耶
页数:246页

《物语日本》的笔记-第208页 - 自杀抢救业

菊池宽原著
古书记载京都自古以来自杀的人数众多,人们一想到自杀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投河(那时候没有高楼,所以没法跳楼,我是觉得淹死要更痛苦一些),但京都没有特别好的自杀地点,鸭川最深的地方才1米,淹不死人。再就是从清水寺的清水舞台跳下去,就是会死的难看而已。如果抱着一定要投河的心,可以一路迢迢走去桂川。但这一路对于抱定必死决心的人来说有点太长,于是不少人选在森林里上吊,比如下鸭神社的纠森,导致不少来这里捡小果子的小孩常冷不防的被悬在半空中的尸体吓到魂不守舍。
明治时代之后,京都大兴水渠土木工程,从琵琶湖引水进京都,水渠20多米宽,是投河的好地点,因为如果水太深,不容易发现尸体,大多数人不希望自己尸首沉在池底被鱼虾吃掉,水渠深度刚好,3m左右,清澈见底,两岸种有杨柳,从蹴上经过二条,在顺着鸭川流去伏见。鸭川对面还能传来西岸先斗町的琴声,背后是静默的东山,数座寺庙林立。
寻思最佳场所是武德殿(1899年落成的武艺馆)附近一座木桥。右手方可以看见平安神宫院内的树林,左手是几户门窗紧闭的空寂人家。木桥下游八九米左右有一间茅屋(1903年变成了小茶馆),每逢有人投河自杀时茅屋里就冲出一个身材极为矮小的老人,手持竹竿,伸在河中。自杀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本能的抓住竹竿,在求生欲望与求死欲望中矛盾,也有人连续跳两次,两次都被救。
每次救人政府都会在一个月后有授奖仪式,同时奖励她1块5,这对老人来说是笔巨款,考虑再三她决定将钱存入当时才兴起的邮政储蓄。老人从43岁那年第一次救人开始起一直到58岁,一共救了50多人。因为经常救人,之后仪式也简化了,一周就能领取奖金,每次从警察局领了奖金,老人都会先供奉在神龛前再击掌两三次才拿到邮局存款。
老人纳闷,她好心救人也算是件功德,为什么这些被救起来的人从来不谢她,都只是谢了警察。
老人58岁那年,她21岁的女儿看上一个在熊野座小剧场巡回演出的戏子。那个叫岚扇太郎的戏子花言巧语让老人女儿从邮局把所有存款取出之后两人私奔了。老人当时只剩下了5块钱,等了女儿两个月,她以为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女儿会捎来消息,但却音信全无,老人心灰意冷跳河自尽,幸好被人打捞上来。
打捞她的人说着和她当年救人时一样的话,老人羞愤难当,警察也说应该是她救人,怎么变成了她被别人救上来。老人回到了茅屋,但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听说过有人再被救上来的消息。

《物语日本》的笔记-第198页 - 十五夜

农历八月十五奈良时代传入日本,在这之前,日本过农历九月十三,称为十三夜Zyuusanya,中秋节在日本被叫做十五夜Zyuugoya
以前的十五夜也叫“小偷夜”,当天晚上任何人都能到别人家田里偷农作物,但只准踏入一只脚,在这只脚的范围内采摘,这就是“片足御免”的习俗。一直流传到今日就成了孩子们在当天玩的游戏。孩子们当晚成群结队去各个人家田里偷“贡品”,偷完了,主人家还要再买满一盆招待下一批“月神”
日本现在不少习俗都从和平的江户时代传下来,江户的赏月时期有三:农历7月26的二十六夜侍,8月15的15夜和9月13的13夜。农历7月26是公立8月底,天气很热,大家都盼望天气凉爽起来,于是就有了“大观月祭”,江户湾海边聚集了众多路边摊、街头艺人等彻夜狂欢。祭奠流传到19世纪末的明治30年代才逐渐演变成其他各式各样的“夏祭”
关于月亮的传说中国有嫦娥奔月,日本有9世纪流传下来的《竹取物语》吐槽一下,我觉得这个辉夜姬有点类似嫦娥,那叫一个作,要5个名贵之物,其中居然包括中国的火鼠皮衣还有龙首五色玉,因为我是先看犬夜叉的,所以看见火鼠袍第一反应就是这不是我家犬夜叉给桔梗的嘛。还有五色玉也让我想到四魂之玉。辉夜姬后来还是和天皇暗生情愫,人家接她进宫,她说我不是你们星球的人,我总有一天要回家的。那你还和人家写和歌情书写了三年,这是祸害人呢还是祸害人呢还是祸害人呢。之后辉夜姬穿着她的霓裳羽衣吃了她的长生不老药,忘记所有尘世记忆奔月去了(小叮当里有一集我记得就是霓裳羽衣)
在穿羽衣忘记记忆之前,她给天皇写了封信,还送了个长生不老药。天皇看完痛哭流涕,佳人已走,你让我长生不老有个毛用,于是让人把信和长生不老药拿去离“月宫最近的山顶”烧掉,之后将这座山命名为“富士山”

《物语日本》的笔记-第78页 - 泡汤

日本的泡汤学源于7世纪初。当时向隋炀帝自称是“日出处天子”的圣德太子积极引入佛教,其中一卷劝说沐浴功德的“温室教”经文记载:当用七物去除七病,得七福报。七物为燃火、净水、澡豆、苏膏、淳灰、杨枝、内衣。
寺庙僧侣必须清心净身才可礼佛,所以寺院中沐浴设备完善。奈良的东大寺和法华寺至今保存当时的澡堂和“大汤屋”。寺院开放澡堂让施主享受沐浴的乐趣便是“施浴”。从此日本人养成洗澡的习惯,施主在沐浴完毕后会捐一点沐浴金,所以“寺汤”又演变成日后的“钱汤”
13世纪的镰仓和14世纪的室町时代比较寒冷,泡汤是避寒的享受,在贵族之间流行,足利义政(就是源义经的哥哥)的夫人日野富子每年年底都会招待亲朋好友,施浴后吃喝玩乐,逐渐变成了“风吕(Huro)”

《物语日本》的笔记-第189页 - 七夕

日语七夕念做tanabata,源自中国。
平安时代七夕当天得沐浴七次、用餐七次,再向天星供奉七种食物:桃、梨、茄子、瓜、大豆、干鲍、干鲷,并在楸叶上扎下各七根的金银线针。13世纪的室町时代是在七片竹叶上写下七首和歌,余兴节目是七游:竞赛和歌、扔绣球、下棋、玩花骨牌、贝合(将360个蛤蜊贝分成两半,铺在席上,找成对的贝壳)、射箭和闻香。16世纪以后的江户时代初期时在供奉台摆七个砚台祈求孩子们学业有成,再将瓜或者鲍切成七片放在七个盘子里,最后点上七个灯笼。末期变成在竹叶上悬挂写该年心愿的诗笺。一直到现在都如此。

《物语日本》的笔记-第59页 - 拉面

现代日式拉面常见四种口味:酱油(关东为始发地)、味增(北海道札幌拉面)、豚骨(九州博德拉面,汤头为乳白色;福岛县喜多方拉面)、清汤(北海道函馆拉面)
德川家康的直系孙子水户黄门喜欢吃面,幼时经常隐姓埋名把浅草附近的面馆吃了个遍,并偷偷学会揉面、切面、煮面。
当他在水户藩(现在茨城县)当二代藩主的时候,喜好儒学的他听闻长崎有一儒学大师,派人一年内三顾茅庐,请大儒去水户藩(因为是德川家康直系,必须在江户定居) ,想向大师学习,该儒学大师就是为了反清复明,七次去长崎筹款的朱舜水,但不得所愿,1659年定居长崎。定居水户藩时朱舜水已经66岁,水户黄门38岁,两人师生关系直到朱舜水83岁过世。
水户黄门在接朱舜水时,为了表达敬意,自己做了拉面,朱舜水之后做了藕粉扁条面回礼,汤头是猪肉火腿熬成。
水户之后就再没有任何关于拉面的史料,直到200多年后的1910年浅草公园才出现了东京拉面始祖“来来轩”
日本拉面的发源地是横滨南京街,1871明治政府和清政府签订友好条约后,将南京街定为“清人自留地”,当时主要是广东人、上海人和一部分山东人,各地面食不同,发音不同,但日本人根据发音统一称为Ra-men。广东面和上海面起初都是咸味,但因为关东有酱油文化,于是在面里改加入酱油。
19世纪末中华料理传入日本,但一开始价位很高,普通人吃不起,“来来轩”的一代目为了让大家吃得起拉面,开小饭馆,长崎是福建人中心地,横滨是广东人中心地,广东人口味和日本人相近,于是拉面馆生意兴隆。三代目二战出征前商标权限到期,没有续,等战争结束后回来时发现“来来轩”遍地都是,来不及抢救,三代目不想继续开,1976年永久歇业。
1922年北海道大学门口出现“竹家食堂”中国厨师王文彩让这家店发扬光大。
岩守县盛冈拉面,类似冷面,1954年韩国人青木辉人开了平壤冷面馆,但口味不适合日本人,于是他各种改进。只在岩手县有。
冲绳的Soba也推荐


 物语日本下载 更多精彩书评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