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与西藏人》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地域文化 > 西藏与西藏人

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800576775
作者:沈宗濂,柳升祺
页数:256页

去了解那个时代的西藏

后半部分的见达赖喇嘛的经历很好啊,估计同见古时皇帝一样,经过电视电影传媒的影响,我们都会知道是怎么样,但是作者他们经历的我们只能在文字中幻想一下。也会把这本书和喇嘛王国的覆灭做比较,但是两书着重点不同,这本书主要介绍西藏,以那个时代的见闻和考证来介绍,和今天其他西藏系列书也有不同。

一个神秘的地方和这里的人

关于西藏一部很客观的人文地理书,叙述简洁直接,从文字上看去没有政治偏见,应该说机会没有体现在的政治立场,只是客观的叙述西藏地理人文历史,是一位亲历西藏的文人亲身经历。以前总觉得这种 人文地理的书籍乏味的很,没有太大的耐性去读完。而这本二十万字此类书籍,竟然两天就看完了,可见这本书虽然在叙述历史人文但不乏味。也可能西藏神秘的历史人文对我来说尤感新奇,兴趣盎然就一股脑看完。不管怎么样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通过它,我略略的了解西藏历史地理人文。我知道了,松赞干布对于西藏多么重要的一个君王;知道了,六字大明咒 “唵嘛呢叭咪吽”本意简单,而真谛不在本意,而在于顿悟;知道了,西藏怎么成为一个宗教渗透如此深切的地方;知道小乘佛经和大乘佛经的区别。知道了零零碎碎的关于西藏一些过去。林林总总的东西让我更加渴望到这圣土感受一下,感受那份宁静与信仰。看完书后,头脑的热似乎还未散去,于是想找本西藏游记看看,《走吧,张小砚》或许里面有些我想要的。书的封面印刷比《西藏与西藏人》好的多,但看了四五页,没有了耐心,不愿看别人的旅游日记别人的人生感悟。说句实话人生感悟无用,不如自己亲临。

关于作者

这本书很不错,读来引人入胜。但是作者接受了西藏百姓是“农奴”的说法(柳陞祺在大陆为tg做事,支持这种理论也不奇怪),这是不可取的,好在这本书对“农奴制”只是一笔带过,如果将“农奴”换成“农民”对本书也没什么影响。两名作者都是当年国民政府驻拉萨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办事处处长孔庆宗因为贪污腐败作风恶劣被调走,由沈宗濂接任。但是据《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的一篇文章记载,沈宗濂本来也很贪财,只是时机不对,无财可贪,对内地的接收大员十分眼红,失望之余竟将一个藏族女佣人奸污,这个藏族姑娘据说是康巴人,沈宗濂把她肚子搞大后将她解雇,她在走投无路之下去了康巴人会馆,找了一些康巴人找沈“说理”,沈自知理亏,只好花钱了事。文章作者认为1948年的“驱汉事件”与国民党工作人员的影响很坏有关。沈调回内地后,西藏的上层人士表示对孔庆宗、沈宗濂二人十分不满,说两个人一个是学殖民的、一个是搞外交的(沈原来在外交部门工作),他们一个贪财、一个好色。当然这些是一家之言,但是驻拉萨办事处确实并不单纯,除了负责人热中钻营、投机敛财之外,国民党在拉萨等地派去了一些特务,一些特务在国立拉萨小学任教作为掩护,办事处当然一直在帮他们搞活动。但是这本书对于拉萨的种种明争暗斗基本没有提到,主要是描写西藏本地的政府、宗教、文化、风土人情等。作者如果不是参与政治而是专心治学,或许更加适合。

是不是真的想去西藏?

我是不是真的想去西藏,我仔细反复想了下,我确实想去,看到西藏二字,都有一种奇异的感觉,当然,没有像有些人那样提升到缘,不顾一切想扑入扎西德勒的怀抱。可再想想,我为什么想去西藏呢?我给自己列了许多理由,可自己都不知道哪个是真的了。身边的人都去西藏了?西藏太美了,多少人辞职拖家带口奔入了西藏?西藏是佛之地,那也是我的缘分和最终归宿?青稞酒和糍粑吸引力让人嘴馋?如果西藏现在是《西藏与西藏人》所写时的状况,我倒会毫不犹豫的踏上旅程。第一次对西藏有了向往,是历史书上宏伟的布达拉宫和西藏的蓝天,我从小在乡村长大,山清水秀蓝天白云司空见惯,但那种纯蓝的天空没有见到过,我就想应该实际感受下,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躺在草地上静静的听歌望着蓝天发呆,但现在突然有一个问题困扰我,那么蓝的天下有没有一片空阔的绿草地呢。第二次对西藏有想法,还是历史问题,历史老师在讲台上义愤填膺的说:达拉喇嘛那个叛国贼,枉我们共产党对他那么好,他居然投奔印度去了,还在国外拉帮结派,妄图推翻西藏现在的美好生活。我那时也觉得达拉喇嘛太不识时务了,怎么能恩将仇报呢?可在后来看到诺贝尔奖落在达拉喇嘛头上的时候,我凌乱了,我不知道该持何种观点了。第三次对西藏热泪盈眶,是因为孔繁森,不论是语文课还是历史课,好像除了数学课,每个老师都会或多或少的谈到他,谈他的伟大献身精神,号召我们学习他,我顿时热血沸腾,恨不得自己也奔到那块贫瘠但神秘的土地,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但现在,我在书上电视上看到的上海广场湖南宾馆,陕西饭店等一系列的名字时,突然就觉得西藏被占领了,我头脑发热的抛头颅洒热血想法也冷却了。再次,是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伴随青藏铁路的建设和通车,所谓的世界上最高的铁路,什么冻土技术,虽然报纸上头条显赫的写着一切难题得到攻克,也那么多的人安全进出西藏,可我还是隐隐担忧,大自然的无情,中国工程史上汗牛充栋的豆腐渣工程,都让我担心这个铁路的安全问题,更别说在动车事故后。还有印象最深刻的《西藏一年》,对西藏的基本方方面面有个了解后,更加深了这片神奇土地值得一游的想法,可去却更加犹豫了,我对它有那么美好的愿望,所谓近乡情更怯,我倒觉得进藏不需那么急,也许更多的地方被商业化和东部化,但在我心里,永远是那个神圣和神秘的净土。

关于旧西藏

定格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西藏的众生相,一位解放前驻藏办事处工作人员,对当时西藏及西藏人生活de真实描述。

《西藏与西藏人》—定格60年前的西藏

从一开始被就被猎奇的土地和民族,仿佛失去了话语权,上千年来只能沉默观看外人的争相猎奇和竞相辩驳,无言语对。从希罗多德到麦克马洪,西方人眼中的西藏要么是一群土拨鼠在掘金,要么是一群野蛮人在茹毛饮血拿头盖骨饮酒,要么就是一群萨满巫师在跳大神。在东方主义的神秘面纱下,西藏成了西方人尽情想象和描绘的玩物,而惯于接受西方观点的内地人,也会突兀地问出西藏人吃石头么,几年洗一次澡之类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旅游不会加深了解,只会加深误解。矫情做作的旅游者,压根不愿意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 真正热爱并真实记录过西藏的人之中,本书的两位作者算是开创者。沈宗廉和柳陞祺,上世纪40年代进驻西藏,肩负政治使命的同时忠实记录所见所闻,并将文字于50年代在美国首印出版,影响至今,是第一部中国人用英文介绍西藏给西方人的著作。全书6个章节,前2个章节讲述西藏地域和历史,中间2个章节讲述喇嘛教和神权政治,最后2个章节讲述西藏人生活。本书充满叙述的魅力,由古至今,由宏大转向细致,由神域走向人间,一切繁琐的素材,湮没的经文,厚重的日记,被作者随意剪裁,运用得体。先以廓清地理概貌,追溯历史起源为开端,巨大的空间和无限的时间给人一种强烈震撼,而后按照历史进程筛选片段,要言不烦,准确到位,最后见微知著,以通俗亲切,绚烂多姿的民俗民生结尾,一片富足安详。仿佛雄鹰飞翔,先展眼鸟瞰,寻找猎物后敏锐俯冲。浩如烟海的史料,犹如滔滔大河,在恰到好处的地方分流截流,转弯,分岔为潺潺溪流,润泽人心。在空间时间的寂静流淌中,人是渺小的,也是最可爱的。藏地的神圣高远和藏民的敬畏豁达,两个最重要的西藏特质,被巧妙的文字捕捉到了。两位作者中,沈似着墨不多,偏重审稿和付梓,绝大多数文字,应是柳完成的,细心的人应该会发现,这也是特殊政治环境下的一种委婉之策。穿行于高山、大湖、寺庙之间,与贵族、喇嘛、牧民、官员交往,研习文献,苦学藏语,考察民俗。千年来扑朔迷离的雪域高原,被一步步被抽丝剥茧,清晰而真实地呈现给外界,文字充满鲜活的生命力,60年后读这本书,仍能感受到其中散发的历史份量,纠缠心中的那些疑问:喇嘛世界是按照什么秩序运转的?政教合一究竟是怎样一种体制?那些众口铄金的藏地风俗是否确有其事?,也都会一一破解。倘若不止于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不愿意人云亦云,端坐书斋读一本60年前的好书,远比匆忙一瞥,无谓一游有意义何止千倍呢。

西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

看西藏人一定要看他的眼睛西藏人的眼中透出明澈,纯净,不存杂念当然,这是以真正的西藏人为前提的我去过西藏之后才明白为什么有信仰的人如此安详幸福再者西藏的人文风情,饮食习惯,穿着,甚至走路的姿态无不散发一份淡然和闲适走在布达拉广场上来往的朝拜的藏人你会觉得我们每天为了生活而疲于奔波是为了什么,值得吗?不值得真的不值得但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物质的欲望回归心灵的安静呢

我是这样评论这本书的

http://user.qzone.qq.com/360019568/infocenter当我阅读到民国人写的两部藏学名著时,更是令我跳出了书本本身,一再发出愤懑的喟叹。这第一本就是两位民国人沈宗濂、柳陞祺用英文合著的《西藏与西藏人》。沈宗濂先生受蒋介石委派,1944年接替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孔庆宗先生,柳陞祺先生则是驻藏办事处英文秘书。这两位先生身居西藏5年,都共同亲历了喇嘛王国的苍茫惨淡的的暮色,也亲见了40年代西藏的众生百相。他们研读了大量文献,学习藏语文,接触了藏族官员、喇嘛、民众,进出于佛殿、寺庙、府邸、里巷,从西藏的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宗教寺院、政治机构、人民生活和年中行事等视角给我呈现了40年代西藏的记忆,这部著作让我寻找到了民国人的西藏视角,感受到他们作为驻藏官员的智慧、淡定、耐心与敬业。令我扼腕叹息的是,1949年后,移居美国的沈宗濂在大陆湮没无闻,而留在大陆的柳陞祺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1953年,《西藏与西藏人》在美国出版,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这样的书也只能到国外去出版了。这是第一部中国人用英文撰写的作品,在海外被人们一再引用,但出版以后半个世纪,在中国却几乎无人知晓。就这样过了53年,直到95岁的柳陞祺先生去世后,此书终于由柳陞祺的女儿亲自翻译成汉语,迟到2006年才得以出版。悠悠苍天,此何故哉?这第二本就是李安宅先生写于40年代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他给我梳理了一个关于西藏本教,以及宁玛、萨迦、嘎举和格鲁四大教派的清晰脉络。但令我郁郁不平的是,由于不可名状的原因,书稿不可能在大陆出版,它,连同作者的命运注定多舛。晚年的李安宅先生已是双目失明,到了80年代,才由李安宅本人将英文稿译成中文,惜哉这部有关藏族宗教史的第一部杰作迟至李先生去世后,在80年代末期才得以在大陆出版。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如果西藏是天堂

  柳先生说,他写《西藏与西藏人》的时候,设想这本书是一本新闻报道类的西藏读物。我想柳先生和沈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大抵想告诉雪域外的人们真正的西藏和真实存在的西藏人,毕竟那个年代,真正踏进过雪域高原,了解西藏的人寥寥无几。  石导曾言,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或者身为一个民族工作者,我们所做的工作,不应只拘泥于历史的窠臼之中,而应该用我们的研究去关注现实,关照人文。而两位先生用半生经历所著此书,无不关怀当时的现实。  首先,这里想起王明珂先生的一句话,理解真实的历史都是需要特定的“历史文本”与“现实情景”的结合。《西藏与西藏人》是两位老先生用英文写作的此书,其用心在于,用人们易于接受的文学方式向国外对西藏感兴趣的人们传播中国人自己的观点。用英文写作的“历史文本”,是为了借助文字的载体,方便向西方的传播;写作时的“现实情景”是新中国成立后,西方社会处于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和西藏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试图把西藏中立甚至独立化,而20世纪初期国力的积贫积弱和内地政局的变更,西藏自身独立自治的倾向也在加强。于是在西方的平民社会亦存在此观点:西藏和藏族,是应该不受外界所管辖的乌托邦,是神秘主义最后的理想国。  于是斯文赫定在《我的探险生涯》中关于西藏的描写,大篇幅的关注那些密宗的修行,用一种充满神秘主义的言语窥视这片无知的土地,满足了工业社会后西方人精神匮乏的好奇。想想今天达赖能在印度达兰萨拉站稳脚跟,我猜也是因为西方民众对于神秘主义和东方净土的情节。  基于这样的“现实情景”,沈老和柳老的目的,是想用西方熟悉的语言介绍真实的西藏,他们笔下的西藏,向国际传播关于中国人关于西藏的观点,告诉世界西藏与中国历史悠久的往来,以及西藏平民贵族的真正生活,而不仅仅是神秘主义包裹的藏传佛教。  其次,写作此书的第二个“现实情景”是,两位先生的写作范式,并不是完全学术化,更多像见于报纸笔端下的散文和杂文模式,某种程度而言,此书并非一本严格意义的学术著作(但是却又因为珍贵真是而被许多学术引用),更类似于一本向大众科普西藏文化的文学书籍。二老写作的另外目标,由此看来应该是面向西方的普通民众阶层。改变他们关于西藏的认知可能比研究西藏学术更具有现实意义。  整本书中,最出彩也是弥足珍贵的,是本书的最后两章——“与西藏人一起生活”和“拉萨的一年四季”。很难得有这样的文字来描写20世纪上半页西藏人民的生活,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均是活灵活现的:在贵族过林卡时偷偷嬉戏打闹的奴隶,贵族婚礼上那个假装哭泣的新娘,大鬼街上做出各种动作的街头人群。。。。。。这一切,就像快门被定格的瞬间一样,刻画得已是入木三分。这样细腻地描写和朴实的文字,不是同时期同类文章笔端下多见的。  在这里,我同样还想说几点遗憾,当然这两点遗憾并非书籍自己的瑕疵,更多的是在于由此书联想到的现实情境。  作为中国人,有机会能阅读两本中国藏学家自己的专著,却要等待将近五十年的时间。我手边的这本《西藏与西藏人》出版年份是2006年,其实本书早在1953年便已付梓出版,相隔的这五十三年时间,中国究竟发生了什么,其中的原委大家也略知一二。书结尾处,译者柳晓晴(柳陞棋先生之女)用一段文字交代的很清楚,文字写道:“一位红卫兵指着一台英文打字机批判;‘连打字机都是外文的’。听到这儿,我心里一惊,把这台英文打字机藏了起来。但这儿也没能是爸爸幸免于难,他在美国出版了《西藏与西藏人》自然是罪过之一,特别是美国后来擅增的别有马克马洪线的地图,叫人有口难辩。。。。。。。爸爸精心挑选,长途跋涉带回来的藏银首饰被抄走了。。。。。。许多相片丢失了,还有在印度买到的胶质唱片,上面记录着经典的西藏民歌,舞蹈乐曲和藏戏,其中还有唐朝文成公主带到西藏去的《龟兹乐》也不见了。。。。”读到这段文字时不免心痛,我在这里不能说些什么,只是希望那场残暴的文化浩劫不要重演,想到那些叫嚣战争的民族主义者,我想他们真的没有认识到战争和革命的残酷性。孰赢孰输,谁都不可能弥补战争中湮没的人性。  其次,我想借用新闻传播学的某些知识来反思现在现在政府宣传西藏的某些政策。传播学上有种理论叫沉默的螺旋,该理论认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这一个理论可以说明,西方大众社会对于西藏的认识,并非像我们所见的一样,仅仅只有支持达赖和“藏独”的一方,相对温和或者认识到西藏属于中国的受众,并非不存在,而是选择做“沉默的螺旋”。如何能让他们在声张自己关于西藏主张中找到意见领袖,带领他们传播另一种西藏的声音,或许是我们政府应该思考的问题。另外,西方社会是一个不惧权威的社会,即使是当今宗教领袖也会有反对的声音(教皇本尼迪克的下台既是实例),西方的民众普遍对于西方政府存在怀疑,他们更会相信民间或者独立机构的声音。与此相反,东方的集权社会下,政府往往限制了民间声音的表达,政府担心失去舆论控制权力,惧怕杂音和异见者。实则不然,民间也会有与政府趋同的声音。某种程度上,西方媒体和达赖喇嘛正代表了舆论和民间异见者的声音,这种传播在西方社会更具有穿透力。我们的政府若想在西藏问题上赢得西方社会话语权,若不能放下中央控制的媒体权威,给新闻舆论和民间组织更多话语空间,可能依然会步履维艰。  最后,还有一点悲伤,去过西藏以后,发现书中描写的西藏节气,大多已经消失,现在我们已经看不到全城欢庆的传昭大法会,藏历新年的拉萨,如今也是冷冷清清,而雪顿节沦为了政府和商家推动的旅游项目。看到书中拉萨民众节日的欢乐和虔信,好比杨炫之《洛阳伽蓝记》里,目睹着洛阳废墟,在笔端写下前朝洛阳的繁华一般,一丝悲凉油然而生。  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看西藏问题总是很悲观,特别是读了《天葬》以后。

了解解放前的西藏的一扇窗口

很久以前为了写论文所买的一本书,翻译得很好,作者是国民政府派到拉萨去的外交官?,除了描述那个时代拉萨的风土人情,还有对贵族妇女的描述,而那位贵族妇女后来出现在杨恩洪教授所写的《西藏妇女口述史》(好像是叫这个名字?)以及她自己也亲自写过一本自传,以及出现在国外很多描述西藏的书中,所以可以对比起来听听多种角度的声音。最后,偶现在不做藏学了,此书转让/交换均可@_@

西藏,远离汉文化的圣地

其实用这个题目,并不准确,无论西藏与内地有多么大的隔阂,也会或多或少的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比如作者对苯教产生的解释。但,他们的文化真的与我们的不同。前一段时间,听老师说,一些藏族和维族的干部在老师讲授中国的传统文化--孔孟之道的时候,对老师直言不讳,你们在讲孔孟是中国的主流文化,那我们这些人的文化是什么?老师竟一时无言以对。我对西藏的了解不多,正好想借着这本书普及一些知识,作者从地理历史宗教讲到四季节日和僧侣的成长过程,纵观这本书的中心,你可以用宗教——喇嘛教——达赖喇嘛来进行概括,作者选择将宗教作为西藏的主线,却实十分妥当。第一作者写的是沈宗濂,但其实主要是柳升祺执笔,虽然两个人都在西藏生活多年,但是作为一个藏学家总会比官员对西藏了解的更加系统和理论。西藏是神秘的,西藏人更加神秘,西藏的喇嘛教属于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情怀让西藏人乐于好施,这里可能是世界上佛教信仰人口的主要聚居地,这里有众多佛教分支,甚至也有古老原始的苯教,这里不同于泰国的小乘佛教,因此也少了喧嚣和吵闹,多了平和和安宁。这本书很好读,不知道是因为字体较大导致内容没有想象中的多,还是我的兴趣使然,总之读的时候不仅没有费力气,反而读过之后有种恋舍,更不会读到厌烦。这本书本是用英文在1953年写的,也就是说外国人整整要比我们早读到这部作品53年,作为中国的一部分的西藏,介绍中国的西藏的一部书,竟然国人要等到53年才能看到,我不知道是不是作者当时并不打算在国内发行,还是因为有太多的顾虑使得这书就这样耽搁了下来,等到如今,西藏已经物是人非,不再是书中的西藏了,我们在这里只能找到53年前的西藏。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几部分:西藏的等级制度,以及某些僧侣和贵族的特权生活,一个僧侣的成长过程,西藏人独特的天葬制度,以及这里盛大众多的节日,仿佛西藏人每天只有念经打坐,或者聚在一起欢度各式各样与佛有关的节日,在这里并没有绝对的世俗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总之你可以在这里找到想知道的一切,关于宗教,关于西藏,关于西藏人,有些信仰总是好的。

可以很综合地了解西藏

这本书是我的老师雪漠赠我的,作为作家,我知道老师他很挑书的,他能介绍我看必然是有营养的书。《西藏与西藏人》和很多写西藏的书不一样,它更为综合,综合历史、地理、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宗教发展及结合作者本身在藏地几十年的生活及研究的耳闻目睹等等,加上作者本身的特殊身份,所以此书所能提供的视觉及深入面(包括参与到藏人宗教顶层的活动与会议、参加西藏贵族的婚礼等)也是一般作者所不能比拟的。作为汉人或作为南方人,我觉得看此书前自己对西藏的了解比井底之蛙还局限,尽管在此书之前我们已接触了来自书本或电视、电影对西藏的科普教育,但我想告诉你,那些还仅仅是九牛一毛。所以,此书的作用相当于作为中国人,让你对于中国过去、现在的基本常识了解,不至于太笑话,当然如果想深入国学那是另当别论的。

天葬和水葬

最近和西藏来的张宗显老师聊了几次。张老师是《西藏民俗》杂志的主编,可以说在西藏三十年间,走遍了西藏的大部分地区,进行艰苦的民俗调查。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他说到天葬和水葬的过程,活灵活现,正好和这本书所说的可以相互印证。想想把亲人的尸体肢解,喂给鹫鹰,或者扔到河水里,那不是对于生命无常的一种淡漠,又是什么呢?不过,这倒与佛教的教义相合。只是,那样的场景,让我们这些囿于本民族丧葬习俗的人,不免感到惊悚。而那里面,对于生命的淡漠,倒是极为吸引我的。人有各种死亡的方式,什么时候,我也能够面对死亡时,能够如此淡定?

讲佛教讲的很好

昨晚入睡前才有时间翻翻,看了喇嘛教这一章节,感觉讲的很好,很干净,没有那些似懂非懂的话,每句话都是作者明了了才讲出来的。比如说佛教里面的因果关系,比如对现世佛的解释。很空明的东西却讲得很具体,这样子才让人觉得舒服。特别喜欢“佛也无能为力,但只有佛了知一切。”这句话。建议同志们去看前后文,希望有人也会和我一样喜欢。


 西藏与西藏人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