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人读书》书评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 > 英语学术著作 > 替人读书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1
ISBN:9787806787762
作者:吕大年
页数:213页

读《替人读书》

翻开书,第一篇文章《歧义相与析》就将我震住了。简简单单的一个词”family”,原来也这么有名堂。作者功力之深,观察之细,由此可见一斑。《替人读书》共收录文章八篇,篇篇皆妙文,唯一的遗憾就是吕大年先生写得太少,搜索之后,发现著作只有这么一本。这可能是因为作者为文谨慎,只有对自己了如指掌的题材才会下笔。这点,只需看书中几篇较长的文章的注释部分所引书目便可知。《第二只布谷》写的是一本《泰晤士报》历年读者来信的汇编集,摘译介绍了一些有趣或有意义的读者来信。如今的读者大概是再也写不出这么有趣的信件了。这本书书名叫作Second Cuckoo: Further Selection of Witty, Amusing and Memorable Letters to "The Times": New Selection of Letters to "The Times",另有一本The First Cuckoo。《乔治时代的童年》从英国乔治时代的绘画中的儿童,谈那个时代的儿童的童年。最早的时候,社会生产力低下,避孕措施不得当,儿童死亡率也高,孕育下一代的事就像是广种薄收一般,也谈不上对儿童的关心。(即便头几个孩子很被看重,但屡次夭折后,父母也不敢太关心孩子,那样万一再夭折的话,自己会更加伤心),随后,生产力提高,社会进步,小孩受到的照顾也比以前更好了,大家也注意起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随之也关心起童年这回事。《替人读书》、《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谈的都是英国十八世纪的小说,是本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皈依》,介绍了一本关于基督教传播的著作,也颇好看。《〈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看后,大长见识。假若作者没有交待背景知识,那么他挑出的几个段落都是极难看懂的。P84,“这些住在巴勒斯坦的野蛮人,对自己的朋友和同胞对崇拜偶像的仇敌,是同样的冷酷无情。”the barbarians of Palestine had exercised as much compassion towards their idolatrous enemies as they had ever shown to their friends or countrymen.“崇拜偶像的仇敌”,容易误解,我一开始就以为是“野蛮人崇拜的偶像的仇敌”,理解得自己都头晕了……还是写成“偶像崇拜的仇敌”更好。

他写得太少了

在中国知网查询,吕大年共7篇论文,《替人读书》里收了似乎6篇,标题都一样,但不知内容是否相同。6篇里面,最好看的是《18世纪英国文化风习考——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也是最长的一篇;其次是《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这两篇,在国内关于英语文学的文章中,论好看,论内容,论见地,应该能排在第一和第二吧。是说从民国到现在(不过和钱钟书不好比)。他的中文尤其好得不得了,几乎每个句子都在传达一种态度,这太了不起了。

<替人读书>之读后感

刚刚看完《替人读书》,吕大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我最近两周内读完的第四本上海书店出的书。《替人读书》属读书笔记类文章汇集,全书正文213页,总共只有8篇文章,均是作者细考详述之作。看完后的感觉就是作者英文水平大牛,且对英国文学及英国十八世纪社会背景知识了解甚广。书中有五篇文章和英国文学相关,主要涉及两本英国十八世纪的小说,《帕梅拉》和《约瑟夫.安德鲁斯的经历》。作者针对这两部小说的分析角度并不在文学创作上,而是通过大量研读英国十八世纪社会相关文档,来找出作品的产生背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作品,并指明若干英文单词在小说中的正确汉译。这两部小说对我来说都是陌生,但通过读这几篇文章,对我以后读狄福的《荡妇列传》应该有所帮助。书中第二篇文章《第二只布谷》谈及的是他读一本同名的书的感受,内容特别而有趣。《第二只布谷》其实是一本泰晤士报出的读者来信汇集本的第二本,所选都是各个时期各种读者的来信,内容五花八门,表扬讥讽抱怨批评都有,难得的是泰晤士报能够一并接受,不仅在报上刊出,还专门汇集出版。其它两篇,一个是关于一本宗教内容的书,另一个则是详细展示作者英文功底的长文“《罗马帝国衰亡史》译文推敲”。在此文中,作者以商务印书馆出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里的《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书第十五章的译文为例,针对其中的十四段译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的译文。看了其中三段后,我就直接跳过这篇文章了,看不懂。同时,这篇文章直接打击了我以后再找商务出的这本《罗马帝国衰亡史》来看的想法。作者吕大年据说是吕叔湘的外孙,未及细考。

我眼中的好书评版本之一

就在不久前,一位友人清理旧刊,让我随意翻走一些,我在其众多的报刊中搜走了若干时尚杂志和一本2003年11月的《读书》,当时有很多《读书》杂志旧刊,俺惟独拿这一期,是因为俺对2003年11月这一数字敏感,因为俺所服务的报刚好就是那年那月创刊,故这个数字深入我心。在这一期《读书》上,不乏像周国平、冯象、温儒敏、梁小民等名家的大作,但我惟独对一位陌生的作者和他的文章印象最深,这位作者叫吕大年,他写的文章叫《替人读书》。一开始,我的确是被这篇文章标题吸引,“替人读书”,这个题目看起来很是自作多情。读书是很私人、很自我的事,范得着你替我读吗?但读完文章后,由衷地佩服这位吕先生的学识和妙笔。这实际上是一篇“书评”,是关于黄梅的《推敲“自我”:小说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的书评。然而,和我以前看到过的“书评”不同,这篇书评像是一个多窗口的“MSN沙龙”,阅读它,不仅像是书评人和书作者的会话,似乎18世纪的那些文学家也参与到会话中来,一场气氛融洽的“沙龙”正在进行。这样的文字处理和呈现形式的确很不一般,作为一名书评编辑,读到这样的书评,很是舒服,甚而有约其为自己的书评人之想。几天后,一本同题的《替人读书》一书就到了我手里,正是这位吕大年先生的著作。页尾作者简介写明,现供职于社科院外文所。出于好奇,去百度google了一下,多为此一书出版信息,有一所获就是,知其为吕叔湘的外孙,吕叔湘先生著名的“未晚斋”正被大年先生“窃据”着,好生羡慕。《替人读书》一篇前面已提及,另有七篇,篇篇精彩。吕先生果不负其家学,其英国文学涵养在这几篇读书札记中可见一斑。书中提及的英国文学著作,如《帕梅拉》、《约瑟夫传》等均为我所不曾读过的作品,对我来讲,很有“替我读书”的意思。的确,吕先生的解读让我很是愿意相信其眼光,愿意去买有英国最早的小说之一的《帕梅拉》一读(这本书有译林出版社的中文版),看看理查逊笔下的这位仆人帕梅拉是怎样的一位可人。在吕先生的“理查逊和帕梅拉的隐私”一文中,我被这本迷人《帕梅拉》深深吸引,被这位高风亮洁的仆人帕梅拉所吸引,她的自尊和自爱以及她写给父母,但被男主人截下的那一封封信,以及男主人看了信后发生的敬佩和情感的转变,都让人好奇。不仅是我,在十八世纪的英国,《帕梅拉》倾倒了很多人,毫无疑问是当时的“畅销书”,甚至延伸出了很多“跟风书”或与之相关的书,如《约瑟夫传》、《反帕梅拉,揭露假无邪》、《赠女仆》等。吕先生在下一篇“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写的就是“跟风书”《约瑟夫传》,但这本“跟风书”无疑是跟到了点上,著名的“人人丛书”、“企鹅丛书”等一次次的再版,一直有人看。《约瑟夫传》的作者叫菲尔丁,他在《帕梅拉》大热的时候很是不爽,曾写过一篇小品《色梅拉》来嘲讽《帕梅拉》,后来干脆以帕梅拉的哥哥约瑟夫为主角写了一本《约瑟夫传》。菲尔丁无疑是拿《帕梅拉》的故事开玩笑,但这个玩笑却把菲尔丁送上“畅销书作家”的宝座,虽然他身前一直贫穷,但《约瑟夫传》成就了菲尔丁的名望。这两篇关于十八世纪英国作家和作品间的恩怨,以及那个年代的出版和文坛逸事的文章是这本书里的重头佳作,也最突显大年先生的功力,在这两个篇章中,他对英国文学的拿捏和笔法的掌握的确到位,长长的篇章,涉及陌生时代和陌生作品,却让人读起来没有任何陌生感,甚至很是有亲近感,故事性和知识性具佳,真是久违的篇章。此外,“第二只布谷”和“乔治时代的童年”两篇也非常之好。这是我2008年读的第一本书,以畅快开头,期待这一年的好书读旅。

读《替人读书》想到的

我还是一如既往地有选择地购买上海书店出版的一种硬皮小丛书,从黄裳的《揷图的故事》开始,都快十种了。不过在我的书房里这套书并没成气候,因为我是按作者归类,这些书只好散落在书堆里。可是这套书却是我阅读率最高的,不像有些买来的书我至今还未过目,虽说只是一些随笔,其中有几本还使我生出些许感触。  吕大年的《替人读书》买来后我翻阅过,并没在意,放了几天。那天偶尔拿起读了第一篇,是谈一本译著的问题,作者指出在译著中译者对一个很多人都熟悉的词“family”译法有误,因为当年这个词是指家里的仆人,而非家庭。作者既说明该词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含义,也指出译者的误译原因所在,然后举一反三。此文让我感触良多,翻译从来不是个容易的事。现在读译著时常会碰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事,文学作品还算好点,学术理论更甚,哪怕你是资深外语专业教授也未必就能译出好的作品。此事亦非今日才有,如蓝公武翻译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曾受到很多批评,这里并不都是翻译的责任,因为康德的著作本来就晦涩,而这本书中康德用的一些传统哲学术语已经更换了他自己的内涵,而译者又非这方面专家,岂能译得清楚。即使是专家,如贺麟译黑格尔,也为其中一些名词颇费踌躇,为了确切表达,后来他在理性和感性两个术语外,又创造了知性这个术语,比较好地解决了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可是由于此类术语并未得到规范化的使用,不同的译者还在用不同的译法,读者读后往往是一头雾水。为此朱光潜先生为了更精确地理解马克思理论,便直接从德语中去翻译阅读马克思的文章。现在的一些译者没有老一辈那样认真,在外来作品大量涌入的今天,译著的泥沙俱下也就不足为奇,想看译著的读者只能自认倒霉。当然文学翻译也相当难,译事之难在于吃透两头。如前面提到的“family”,在现代社会交际上一般不大会弄错,问题是这个词过去的意思,在写作者描述的那个时代的意思,涵义自然和现在有所不同,所以用家之意来译便不通。我想所谓吃透,不仅要区别一个词在同语系不同地区的区别,如同是英语国家,美式和英式英语就有区别,还要注意这个词义在历史上的流变。而这仅仅是吃透了一头,另一头更重要,就是对母语的掌握。不是会说母语就能做文学或者学术方面的翻译,因为在母语中要找到和外语相对应的词语非常不容易,我在读报时就随便找到一个例子,说现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当年一份报告写得很好,受到上司重视,接下去说“他当时的地位是人微言轻”,这话怎么看都让人别扭。所以一些优秀的翻译大家本身也是运用母语的专家。当然翻译不是全能运动员,他有自己的擅长,刚好撞到他的枪口上绝对会产生精品,否则哪怕他的能力再强,总会有涩的感觉在里面。对语言运用的研究是学者的事,但是精通几国语言的学者未必对那几国语言就得心应手,他只能熟练运用他专业涉及的那部份语言,对于其他专业的语言肯定有点隔。有时人们批评某译文不到位其实就是译者局限所在,当然这不等于译者不精通该国语言。记得钱文忠曾撰文谈金克木,给我的印象是那些研究梵语者主要方向是书面的文字,对如何说并不怎么重视,如金克木先生虽能吟诵梵语,可他的学生却无从学起。这里让我想到钱钟书先生,在他的《谈艺录》和《管锥篇》里,引证大量中外著作进行了比较学研究,这要以懂得多国语言做底子的。有人认为钱钟书未必懂这么多国语言,因为他借助了英文工具书。这些指责看似有理,却忘记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因为你要运用书中的语句,你首先要看过这本书,懂得并能欣赏其中的奥妙之处,然后才会拿来比较。一般译者都会使用到辞典,如果一点不懂外语,而是仅仅通过辞典来翻译,这种译作往往会漏洞百出,更不可能拿来比较和诠释。想到了这种种译书之难,我觉得只要不是敷衍了事译著,我还是会买会读,这总比我直接去啃外文好,因为我既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我更不是异族文化氛围中成长的,若喜欢看外国人写的,还是读译著吧,那里有人已经替我先读一遍了。

本分的榜样

一本通俗的学术著作,大而化之,深入浅出。有这样感觉的专业类著作,包括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看来,学术的专业性并不必然导致文字的冷面孔。吕老的文字清简,叙述从容,内容充盈,结构清晰。透出大气与矜贵,观察与反思。 文字的组织犹如一根丝在游走,回头再看,已织满各个角落,有迹可循,未存疏漏。

仆人指南及其他

旧年在第三极偶遇吕先生的《替人读书》,彼时孤陋,不识先生高名,单单喜欢书名,有点自嘲有点无奈,有点居高临下却又不至于让人生厌。买下以后才发现自己遇到宝,这般清简又言之有物的文章,实在让人爱不释手。开篇《歧义相与析》里吕先生讲解了famliy这个简单的词语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含义,让我满心叹服又汗颜不已。或许正是因为有太多像我这种没文化又读书少的后辈,才让先生们生出替人读书之心。记得大先生当年讥讽林语堂一味鼓吹幽默,轰得一声,天下莫不谈幽默。而现在人写字,流行派别也大抵分为两类。一派文章如泼墨,山水在心间。落在纸上,却又是我手写我心,器官满眼飞。当然器官多了,某类动词多了,才显得豪情万丈,才能力拔山兮气盖世。毕竟国情特殊,有些时候只能用问候语表达某类情绪,也就罢了。另外一派却是上来便天花乱坠云里雾里一通,带着你兜花园又献宝似地指着袍子上的花让你瞧个清楚。拜托,从张奶奶开始已经几十年过去了,袍子上的花缝缝补补都只剩线头了,谁能瞧得清楚,这般陈旧的比喻,也该打住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张奶奶那样,堆砌形容词却不至于拖沓(真的吗真的吗),还能让读者明白到底在写什么。被这两派文字夹击得避无可避之下,更觉吕先生的透髓与清贵。闲话打住,读完《替人读书》之后,又兴致盎然买了《帕梅拉》。当然浅薄如我只看到心机女和腹黑男的攻防战,所谓爱情什么的是绝对没有的。不过显然持这种想法的绝非仅我一人。吕先生在《约瑟夫和范妮的菲尔丁》一文中提到一本十八世纪的山寨版帕梅拉,虚构帕梅拉的哥哥为主角,对帕梅拉的装腔作势极尽嘲讽之能事。文中还摘录了斯威福特的《仆人指南》部分段落,让人捧腹。谷歌了一下,网上竟没有这部分内容,遂敲录如下。感谢吕先生精湛的翻译。《替人读书》p160-163厨师、管家、马夫、采买,还有其他和家用支出有关系的仆人,要把主人的全部家产当成自己所管的那一份差事的开销。譬如厨师,若是他估计主人的岁入是一千镑,就应该明白,每年买一千镑的肉,足够用的,犯不着节省。管家、马夫、车夫都应该这么想。每一项开销都要花到家,给主人挣面子。给主人买东西,要替卖主着想。不论买什么,都不要讲价钱,要多少付多少。这是给主人挣面子,也是给你自己挣零花钱。而且你要想,就算主人吃了亏,他也比那些卖东西的赔得起。老爷太太经常责备仆人进出房间不知道关门。可是他们不明白,门得先打开才能关上,这一开一关,就是双份的劳动,所以最省时间,最省力气,也是最好的办法,是既不开也不关。他们要是怕你忘记关门,老跟你唠叨,你就在出门的时候使劲地摔它一下,让屋子里四壁颤动,器物摆设哗啦啦地响,让老爷太太知道你守他们的规矩。仆人被派出去送信,总要在外面滞留不归,晚个两小时,四小时,六小时,反正不多吧。血肉之躯,谁能抵挡这种诱惑呢?你到家的时候,老爷会发火,太太会责备,叫你脱衣服,说要揍你,赶你走。你得准备好一些理由,必须是在任何情况下都用得上的。比如说,你叔叔来看你了,走了四十多哩路,明天一大早就得往回赶;或者说,一个丢了差事的仆人,借了你的钱不还想逃到爱尔兰去;或者说,你有一位仆人老同事,就要上船去巴巴多斯群岛了;要不就是你爸爸送来一头牛,叫你卖,你一直九点钟才找到牛贩子;或者说,你有一个堂兄弟,挺亲的,下个礼拜就要处绞刑了,你去告别;或者说,你绊到一块石头上,崴了脚,在一家铺子里歇了三个小时才能动弹;或者说,有人家从楼上窗户倒马桶,浇到你身上了,你得把自己弄干净,等气味散尽了才能回来;或者说,你被抓去做水手,到治安官那里说理,等了三个小时,费了不少唇舌才被放了;或者说,治安官误认你是个逃债的,把你关了一个晚上;或者说,你在外边,听说主人在酒馆被人打了,焦急万分,找了一百多家酒馆。如果你发现老爷太太喜欢你,就找一个机会告诉他们你要走,说得委婉一点儿。他们要是舍不得你,问你为什么走,你就说,你最愿意跟着他们,可是身为佣工,不得不为自己打算。告诉他们,当仆人不像继承祖产那样不劳而获,你的活儿太重,工钱又太低。老爷听了你的话,可能会给你每个季度长五个到十个先令。要是他们真的让你走,而你又不想走,就找一个仆人,让他告诉老爷,说经他劝告,你决定干下去。如果你年轻,长得又帅,伺候太太吃饭的时候,跟她说话要低声耳语,把鼻子凑到她脸上。要是你嘴里的气味好,不妨照她脸上哈气。据我所知,这种做法在好几个人家都有效果。


 替人读书下载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