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书的诞生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印刷书的诞生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2
ISBN:9787563363155
作者:(法)费夫贺,马尔坦
页数:408页

章节摘录

书摘二  造纸术成长的先决条件:自然的与工业的    那些成为造纸重镇、供应印刷需求的地区,所具备的特征,值得研究。造纸厂的位置对印刷铺的设置地点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印刷的新发明对纸的生意造成什么样的刺激,也有探讨的必要。但在切入这些课题之前,我们得先确定以下的问题:要设立一家纸厂,必须要有哪些条件?    首先,纸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从14到18世纪,造纸流程少有变化;17世纪末叶,捣筒取代了原本的长柄槌,是此间唯一的主要进展。纸的原料是破布,乃购自于专门的商人;他们把四处收来的破布携往纸厂,接受分类。欲制作最高级的纸张,尤其是印刷用纸,白色的薄布是最重要的原料,而且必须与纤维较粗者分开。分类之后,须将破布浸泡;浸泡前先切成小碎块,再置于地窖或类似的地点,直到湿布发酵。在此一过程中,油腻的物质会排出,纤维质也会逐渐分离出来。然后,这些原料被送往磨坊处理,这些磨坊大都由研磨谷类的水车磨坊改装而成。在水车带动的主轮轴上,连接着许多小杠杆,带动小只的长柄槌,一上一下地击打着捣槽内甫经处理的烂碎布。这个预先分解阶段所使用的槌子,会装上钉子或小刀,以利捣碎。    最后,得在水中小心调入适量的肥皂,让破布于其中继续分解,制成一定浓稠度的糊状物,也就是纸浆。接下来,除了把纸浆倒进固定温度的温水桶内,还得在桶内放入木质骨架制成的成形器具,其中包覆着铜丝网,能在吸附一层纸浆的同时沥去水分。之后摇晃滤网,让纸浆平均分布,直至干燥为止;纸浆开始干燥后,再由所谓的“铺工”把纸浆薄膜剥下,摊平在能进一步吸于水分的毛毯上,然后再反复以压具紧密地挤压湿纸张与毛毯,并将纸张移往“小间”悬挂房,在空气中晾干。由于这样晾干后的纸,若直接使用,会吸收过多的墨汁,所以还要在纸张表层抹上涂料,使表面平滑。大功告成之前,纸张会被放在“大间”悬挂房风干,并接受最终的纹理加工,再以燧石磨光。纸张成品,以25张为1刀,20刀为1令,打包完成即可运往市场。    制作纸张不能没有水,而且要纯净的水。槌捣的工具以水为动力,纸浆亦须加水来调制。据布里奎的说法,要制作1公斤的纸需要2,000公升的水;另一位名叫夏诺的专家也指出,即便到了今天,l小时制造300公斤的纸,就得消耗掉20万公升的水,平均每公斤耗掉约700公升。    符合某些条件的水,才能用来造纸。有些河流含铁量高、泥沙漫布,或是充斥有机杂质,河水呈现污浊的棕色;坐落在这样的河畔,纸厂想要造出纸来也不容易。为了汲取清澈纯净的水,造纸业者遂将厂房设在城镇的上游,以避开水中的各种悬浮物。基于类似的理由,业者通常在大河的较高流域设厂,或选择其支流的中段。这样的地点,适合借助水力来作业;靠近源头的流域,河道狭窄而曲折,便于另凿一条沟渠(通常是截弯取直而得),或将整条河流直接导向水车也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批的造纸业者,将纸厂设在石灰岩地区,今天的造纸业者可不喜欢这种地区的水质。显然,此种缺陷在当时并没有那么重要,只要清水的供应充足,就能弥补劣势。    事实上,许多的河流,同时具备了纸厂开设的各种需求。在法国,重要的造纸中心大都位于山区的边缘:如在奥维涅区的提耶尔、昂贝尔与查玛里埃,在孚日的圣迪耶与埃皮纳勒,而在昂古莫瓦省与香槟平原更是如此。    比水更重要,也更让所有造纸先驱担心的问题,乃是破布的供给。要做出像样的纸,就得弄到大量的旧布条或绳索。正因如此,纸厂自然会设立在城镇附近,以便寻求纤维材料;有时靠海的纸厂亦得进口之便,像是热那亚那样的港埠,就是容易收集破布之地。同理,纸厂开设于亚麻布的生产中心,亦非巧合,如孚日地区,除了是亚麻布的生产中心之外,更具备了其他的有利条件;而香槟、多菲内地区,则因大麻种植的推广,使得位于该地区的布尔昆、鲁瓦扬区的圣尚、图廉、朵梅恩与佩鲁斯等地,在18世纪发展出造纸业。    随着造纸行业的成长,破布开始明显不足,因此得到更远的地方找。这就使得拾荒人(挨家挨户收取破布与厨余碎骨者)愈发重要——在15到18世纪期间,收集旧衣也成为有利可图的工作。在1588年的孚日,收集者以金钱或别针换取破布,稍后则用陶瓦器换得;这些人替纸厂附近的二手商贩工作,而商贩负责把破布粗略地分类后再售予纸厂。早期的纸厂,靠的是邻近地区收来的破布;但到了16世纪末,来自孚日的破布收集商,还得远赴梅兹、穆松桥,或是勃艮第挖宝。16世纪的头三十年,在另一个造纸区图卢兹,德劳热耶甚至将破布论吨出售而发迹。当时许多马车夫也兼差拾荒。    但相对来看,孚日与图卢兹,只能算是小型的造纸产业中心。在特鲁瓦,商人可是载着好几马车的破布,前往香槟的各个市集。等到奥维涅的造纸中心兴起,品质最佳的碎布从勃艮第出发,借颂恩河的水路运往里昂,再由等在岸边的马车运送。奥维涅的货运业者,尤其是来自福雷的,有时得大老远从维莱与尼韦奈,用车把东西运回来。    为了确保供应无虞,并防止破布收集商哄抬价格,造纸业者向政府当局请愿,争取破布收集事业的独占权。1366年,特雷维索的造纸人,便获威尼斯议会授予此特权;到了1424年,又有一个来自法彼雅诺、在热那亚开业的制造商,取得旧绳索收集的独占权。在1450年代,热那亚的造纸业者,抱怨生意被破布商人控制,试图告发他们。瑞士的纸厂遍布于巴塞尔地区,当地产业也得到类似的保障:当地政府规定,在破布上市求售的前24个小时,只有来自巴塞尔的顾客有权收购。造纸业在德国建立之初,便习惯在每座城镇中划分出一个个专区,范围之内的破布收集权全为该区造纸人所有。1622年,布莱梅地区收集到的所有破布,都保留予布莱莫沃德与阿可罗斯特的纸厂,便是一个例子。    大抵言之,基本原料的匮乏,在法国发生得稍晚,但情况却又比其他地方更为严重。特鲁瓦在16、17世纪,造纸业开始衰退,其原因似乎就是破布的严重欠缺。1674年,曾为路易十四掌理法国财政的柯尔贝尔明知问题严重,担忧造纸业凋敝,却又无计可施,只好规定造纸业者的大桶里,必须时时盛满破布1 18世纪,阅读跟书写的需求骤增,供不应求的危机再度浮现。奥维涅省甚至在1732和1733年,全面禁止破布的出口,匮乏严重的程度可见一斑,此外,在1754年,该省更规定收集破布的仓库不得设立于港口附近或边境地区,比早先的禁令更为严格。    到了最后关头,显然只有新的解决办法可以防杜这种长期危机。科学家列奥缪尔于1719年向法国科学院建议,用木材造纸,或为可行之道。稍后德国人布鲁克曼在1727与1730年间,将他所写的《奇斧神工地底藏》印在木材制成的纸上。1741年,法国科学院的成员桂塔尔,开始尝试用各种材料造纸——棕榈叶、非洲羽芒革、芦荟、荨麻,甚至连桑椹与海草都派上用场;另一方面,英国英格兰地区的史全吉与德国萨克森地区的夏佛两人,也依类似原则展开实验。兰哲雷的李欧瑞·德里斯雷,则于1786年将维列特侯爵的作品,以石龙尾做成的纸张出版;英国更在1801与1804的4年之间,试图将类似的制造过程商业化。不过,这些都只是早期的大胆尝试。法国大革命期间,消耗的纸张非常惊人(这也是许多古早的法国档案逸失的原因之一)。等到1844年,才由书籍装订匠凯勒想出混合木浆与布浆的新方法,并由渥耶特于1847年为此法申请专利。此后直至1860年,麦秆、稻草终于成为确定而普遍的破布代用品,用以量产报纸。    从14世纪到19世纪,由于破布依然是造纸的主要原料,造纸业的扩张似乎无法摆脱原料不足的威胁。面对着逐日成长的需求,造纸业者不得不在品质或数量上妥协;16世纪时,特鲁瓦甚至威尼斯就是这样,而17与18世纪的奥维涅与昂古莫瓦亦复如斯。业者被迫使用劣质碎布,也就只能做出劣等纸,客户在抱怨之余,另觅纸商。于是新的纸厂便在邻近消费中心,但过往不曾发现的地点建立起来。简言之,造纸产业的故事,就是迁就原料供给而发展的历程。   P4-8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随着这部著作。书进入了历史的研究领域;作者并没有打算重写一部印刷的历史,而是想表明书的传播影响了社会,社会又反过来为书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理想藏书》    这是一部很前进的书籍史话。书中讲造纸,讲雕版,讲装订,讲出版成本,讲作家权利,讲地理环境影响书业,讲斯拉夫国家及其他地区的印书事业,讲禁书。讲书籍左右语言文字的流向,作者始终抓住一个方向去写,从人类思想行为的角度,去剖析书籍影响人类文明史的问题。这样的书籍史话,到底比较没有学究气味。    ——董桥《谈谈谈书的书》

内容概要

费夫贺,1878年生於法国南锡,1956年辞世。他与布洛克(Marc Bloch)共同创办了年监学派的核心刊物,也就是后来的「年监:经济、社会与文明」。今天,费夫贺已是公认的二十世纪史学大师,其法文作品还包括1911年的《菲立浦二世和弗朗什孔泰》、1922年的《土地与人类演进》、1928年的《命运:马丁路德传》、1940年的《全观历史》、1942年的《拉伯雷与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与1953年的《为历史而战》。英文着作部分,则有1950年的《地理观的历史导论》,以及1973年柏克(Peter Burke)选编的《历史新种类:费夫贺选集》。

书籍目录

前言 马尔坦
作者序 费夫贺
手抄本 托马
第一章 前奏:纸张传入欧洲
一 纸的进程
二 造纸术成长的先决条件:自然的与工业的
三 商业因素
四 印刷的兴起和造纸业的发展
第二章 技术问题与解决之道
一 木刻版:印刷书的先祖?
二 “发现”印刷方法
三 铸制活字
四 排字与打印
五 组版
六 中国的先例
第三章 书的样貌
一 字体
二 打开书封:书名页、牌记、印刷铺印记
三 内文呈现与开本
四 插图
五 替书穿衣:装帧形式
第四章 书籍商品
一 成本
二 筹资的问题
第五章 图书圉的小世界
一 印刷师傅
二 老板
三 从人文主义印刷商到启蒙时期书商
四 作者与版权
第六章 书籍地理学
一 印刷匠的旅程
二 开业地点
三 地理与出版
四 印刷征服世界
第七章 书籍生意经
一 基本资料:每版印量
二 图书交易的问题
三 图书市集的交易方式
四 迈向新的交易方式
五 特权与侵权
六 检查制度与禁书
第八章 印刷书:变革的推手
一 从手抄本到印刷书
二 人文主义与印刷书
三 印刷书与宗教改革
四 印刷和语文
索引

编辑推荐

《印刷书的诞生》是公认的学术经典,但由于作者亲切易读的叙述笔法,加之译文的忠实雅正,任何人读来都能津津有味,欲罢不能。

作者简介

《印刷书的诞生》是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贺与马尔坦的经典之作,自一九五八年於法国出版以来,已成为西方书籍史与出版史研究人员必读的基《印刷书的诞生》目。印刷书的勃兴是一段不容小觑的历史进程,费夫贺与马尔坦在这部广获好评的史书中,聚焦于1450至1800年间,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的早期图书史,带领我们探究印刷书诞生的源起,以及西方文明从手抄本迈入印刷书社会的革命性转型。年鉴学派治学之道的极致范例,尽在书中呈现。

图书封面


 印刷书的诞生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3条)

  •     感觉很好的一本书,探讨了所有他认为重要的问题,而且不仅仅限于年代学的问题(比如最早的那本书到底是谁印出来的)。作者探讨的问题包括:印刷术产生的各种技术条件、以及商业背景;书籍作为一种行业活动的诸因素;图书圈各个阶层的生活和意识状态;地理学对于图书的影响以及印刷术在地理范围内是如何扩展开的;以及最重要的,印刷术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如何。——无论如何,这本书和《启蒙主义的生意》都是可以互相参考的书,非常可读。来随便谈谈书中的几个比较精彩的论点吧。作者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印刷术本身只是若干种技术在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结合(包括造纸技术和冶金技术),这些技术之前都已经存在,只是在15世纪中期(1450年古登堡印刷圣经,人们一般认为这是近代西方印刷的开始),为了解决某些历史性的问题(问题之一就是当时社会急切想要获取更多的书籍),一些金匠把这些几乎结合起来利用,于是就发明了印刷术。印刷术是一种技术,所以我们就不可能认为印刷术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立竿见影而且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最开始,印刷术的很多方面都延续了手抄本图书的运作逻辑,只不过是一种可以投入更加大规模生产的技术——比如仍然延续手抄本的页码系统(现代的数字页码系统是在16世纪中期才得到普及的);在装饰上,印刷本也多有延续手抄本风格的。但是久而久之,印刷书籍确实给社会带来了剧烈的影响。影响之一就是随着书籍的增多,可以读书的人也变多了,书籍从只有少数人才能得到的贵重资源变成了很多人都可以得到的资源。于是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书籍在社会中的价值相对下降(犹如今日的大学)。另外的重要影响在于,书籍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时社会中的人文主义者们的推动,他们号召回到希腊、罗马的文化,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使用了罗马体的字体,而反对使用在他们看来比较晚近的哥特体。而且也出现了大量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和文字的书籍。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随着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而且他们也号召用通俗化的方式开启民智(最有代表性的是马丁·路德,本书也讨论了他和现代德文之间的关系),随意反而在不经意之间导致了拉丁文的式微(虽然这个过程也是很缓慢的,而且存在着其他可能的解释)。另外正如前面所谈到的,印刷术只是一种技术,技术其实比较少的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虽然并非完全如此,比如,我们可以说钟表就是在某种意识形态和技术发展的脉络下诞生的,而后又不可避免的导致<或者是影响?>了人们的时间观念的转变;但是仍然存在其他看待钟表的可能性,比如说中国的皇帝可能把钟表仅仅看作是一种玩好,所以直到近代钟表才能发挥其本来的作用)。在印刷术上也有其案例,就是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都把印刷术当作是己方宣传的工具,印刷术也受到了天主教会非常强烈的欢迎。虽然另外一方面,很多印刷匠或者是书商都是新教的信奉者,或者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大量印刷新教的宣传材料(禁书比较受到欢迎,这是自然,或者可以说,禁止某件事是不可能的——以法国来说,国王和当局虽然严厉禁止贩卖禁书,但是实际上禁书事业只是越来越发达罢了),在客观上导致了宗教改革的发展。另外一点有趣的是,就像在《启蒙主义的生意》一书中提到的,印刷只是(或者至少是首先是)一门生意,书商必须去迎合大众的品味,而各领域都受到了这般的影响。大众欣赏的是“乱、力、怪、神”的作品,而不是那些宣传“真正的科学”或者是正统宗教的作品。所以禁书才会屡禁不绝,而且导致了各种地方文字的兴起。————————————历史就如同一条滔滔不绝向前流动的河流,每一时刻的状态都受到前一时刻状态的影响,并且都影响到下一时刻的状态(虽然我们仍然无法知道每一时刻和另外一个时刻状态之间“必然的联系”是怎样的),它冲毁了旧结构的桥梁,并且堆积起新结构的河滩。生生不息,生生不息。历史学家作为一个个人,只是在其中试图寻找意义的一个个人罢了,他能做的,无非是按照他能做的那样,寻找可能的连接,追索可能的意义罢了。
  •     读书读书 学问掌故打发时间 头昏想吐相貌堂堂 读成朽木若非如此 随便你读假使读书 乐趣尽失千万不要 爱书成痴商场汉子 慎之戒之
  •     《印刷书的诞生》是一部关于世界(以欧洲为主)图书的断代史。作者之一吕西安•费夫贺(内地通常译为费弗尔)是法国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另一位作者马尔坦则是印刷史学者。此书出版后已成为西方文化史研究者和人文学者的必读书,是公认的学术经典。这部书聚焦于1450年至1800年间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的早期图书史,带领我们探究印刷书如何诞生,以及西方文明从手抄本迈入印刷书社会的革命性转型。在欧洲图书史上,印刷书是手抄本之后的一种新型出版物。中世纪前期的700年里,“手抄本”主要由修道院里的修士们制作。12世纪以后,随着大学和城市文化的勃兴,学者和学生以及专业的抄书师傅通力合作,“造就了井然有序、活跃非常的制(手抄本)书业”。手抄本多以兽皮为书写材料。纸张在14世纪欧洲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印刷书的诞生。“印刷书”就是使用活字印刷术在纸上印制的书。《印刷书》反映了各种书业人士为发展早期印刷书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其中种种的艰难和风险是现今人们难以想象的。自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发明后,诸多印刷工匠为技术改进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书中说:“印刷产业乃是从无到有。其发展之初,举凡阳文字范的刻制、阴文字模的制作、活字的铸成,全靠早期的印刷匠一手包办。每样工作想必都得砸下大量时间跟金钱,且可能只得仰赖最原始的工具。”就拿铸字来说,最重要的是必须找到一种合适的金属与合金,既坚固、耐用,也不至于损及阳文字范,还要使字面平整、字粒整齐划一,以利于印刷。然而历经三百多年,仍未能将金属元素以正确的比例配合。这些个活字的制造当真是“粒粒皆辛苦”。除了改进技术外,印刷师傅最大的贡献是广泛推广这项新技术。早期合格的工匠较少,他们出师后,即展开为期数年的游历,离乡背井去寻觅工作,足迹遍及全欧,由此将新技术推广开来。这些印刷师傅就像是播种者,将人类文明的火种播撒到了全欧,随后影响全世界。书商们(包括出版商、印刷商和销售商,后者是专门意义的“书商”,即booksellers)把图书视为商品,经营此项产业的首要目的就是赢利。在手抄本时代,市场狭小、各自封闭,而且极不规范。在印刷书时代早期,情形也不容乐观。书商们四处奔波,收集信息,探究市场行情;集资建立大型的出版集团,使生产和销售日益制度化,由此形成了跨国性的图书市场。一些书商为投机书业生意而冒险,并付出了极大代价:有人血本无归,有人负债、破产、身陷囹圄,甚至还有人因制售违禁书籍而惨遭火刑。可是,早期印刷书的书商并非都是惟利是图的“经济动物”,不少商人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和鉴赏品位,也有过人的胆识。其中有些人本身即是人文学者、作家。还有些是人文学者、作家的朋友和合作者。美国学者达恩顿的《启蒙运动的生意》一书的主角,巴黎大出版商庞库克就是卢梭的忠实“粉丝”。可以说,相当一部分书商在从事书业生意时满怀着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作者们对图书出版业也功不可没,他们并非仅仅向书商推销其手稿,而是在建立著作权方面有着重大贡献。在手抄本时代,人人都有权利抄书,作者无稿酬,难以靠写作谋生。印刷书诞生后,越来越多的作者把手稿卖给书商以换取稿酬。随着稿费制度化,作者们要求更多的权利,最终促成相关法律条例的确立。读者并不只是思想的被动受体,他们的精神需求以及物质条件(即购买力)等等都极大地影响着图书市场的规模和走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读者牵着书商的鼻子走。欧洲中世纪前期的几百年里,修道院和教会独占书籍的生产,并独享书的文化。12世纪以后,大学和城市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读者群,由此开辟了新的书籍市场,印刷书的诞生恰是为满足新读者群的需要。自印刷书诞生后,图书出版业在西方形成了独立的产业,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在手抄本时代,思想的传播靠口耳相传和少量的手抄本,范围极其有限。印刷书开拓了大众的阅读空间。在16、17世纪,每20秒钟即可印完一整张纸,书中说“效率实在吓人”,这种高效显然是手抄本生产所不可能有的。印刷量的剧增扩大了新信息、新知识的传播,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印刷书诞生的时代,恰是社会巨变的时代。“社会的大幅转变,造就了前述所有的发明;而这些发明,也回过头来刺激转变的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三者启动了欧洲现代化的进程,而这三大运动都与印刷书的诞生密切相关。就文艺复兴来说,“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学问,就是在印刷书问世之后,才得以传遍欧洲”。启蒙运动也因印刷书的推动而蓬勃发展。书中还说:“印刷书确实在16世纪新教阵营的发展里,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马丁•路德宣传新教思想的文章在印制成书或传单后,经众多小贩之手才流通于全德,“不出15天,该国每个角落都看得到”。可见那些兜售小册子的小书贩们对宗教改革着实功不可没。黄敏兰/文本文原载于《中华读书报》2007年3月14日

精彩短评 (总计30条)

  •     欧洲近代印刷书与图书
  •     年鉴学派大作,书史领域不可回避的经典之作,材料详实到了我不愿意翻参考文献的程度,但是对于中国雕版印刷术貌似很不感冒,一再论证西方印刷术发明的独立性和偶然性。也完全不考虑张秀民所说的纸牌说
  •     大三。目前为止,最认真看过的出版方面的学术书籍。法国年鉴学派的作品,读来很有启发。那篇《写本时代的终结》的最初思路由此而来。 2009-03-21,再读,为毕业论文。2010年初,三读,为学术。
  •     万里借阅号G256.1/5540
  •     只读了前三章,根据前言可知,此书吕西安.费弗尔只校订了部分章节.
  •     不是全新品,外表破损,但内部完好,尚可接受。难以接受的是,所谓的收藏品,竟然和别家卖的平装本一模一样。如果非要说是因为卖家的进货渠道艰难,以致书架上涨,那我只能说,卖家还真是个人才。关于书本的内容,尚未来得及阅读,但充豆瓣的书评来看,应该不错。
  •     纪录片般,浏览。
  •     很棒,很赞叹……令人怀念的年鉴学派第一代……
  •     作者序中说,此书试图探究印刷书如何汇聚知识、改变世界。比较有意思的是前半描写的印刷书出现之后按照它自己的规律演化的部分。
  •      :G256.1
  •     评邮呼和浩特,十天到。还不错~
  •     印刷术诞生的头50年,西欧印刷书的数量已经超过当时识字人口的总数,这就是革命性技术的影响力啊。改变人类的四大发明大约是语言、文字、印刷术和计算机。
  •     西方文化史必读书。
  •     一种史料,做印刷的朋友就不必读了
  •     犹记当时看到有一章名为“书籍地理学”时的心情。
  •     非常详实,内容集中在印刷书的生产、发行、流通。可惜我更关心的,关于印刷对信息生产传播的影响,第八章虽然略有提及,但内容太少了。
  •     很枯燥。需要耐心十足。要抱着研究的心态才能读下去的书。我跳着读了点,容我先撤退了,以后要用到时再仔细翻。
  •     只有八章,每一章都需要绷紧脑袋,抓取背景知识。史料特别多,细微末节出作者闪现的情感,读起来很让人动容。是很值得学习的叙述方式。
  •     2013.1
  •     这个书看不习惯 如果没有草纸 救救急还是可以的。。可惜比草纸贵多了。。
  •     年鉴学派创始人著作,由好几人共同完成。史料详尽而近乎冗杂,但是太多史料如法兰克福书市的参考目录极其珍贵,其中稍有引用。此作频频为后人引用,所以观点上已无新鲜感。唯独此书由台湾译者翻译,且很少夹注原文,导致无法了解书中提及人名到底是谁,有时候可能是印刷史上的一位著名人物却感觉从未听过…
  •     #还书债#6/60,献给guzki。我一定能写完论文,我一定能写完论文…
  •     未加工的材料。没必要翻译过来。这么多印刷文化书籍史的专著里,这本真的没什么参考价值。
  •     笔调生动,翻译威武。
  •     歐洲印刷書緣起于天主教一教專政之下,既爲官方意識形態洗腦普施于愚夫愚婦拓寬道路,同時也為宣揚宗教异端政治异議打開天窗。資訊及思想傳播手段傳播渠道之進步,使爭取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乃至所有表達自由,成爲時代使命。
  •     封面设计,版式设计都相当的不错。只是内容中采用的图片质量非常的次,充其量是从页面下载下来的。 翻译烂的一塌糊涂。我虽然看不懂原版,但是我还懂得中文的语法和前后语句的关系。标点也乱加。 估计软件粗译后就交差完事儿了。
  •     印刷术,纸工艺,很学术的一本。
  •     第二次第三次我才读出这本书的好处来:(
  •     学习年鉴学派治学之法
  •     为了论文才买的,看了之后发现不错,虽然翻来翻去可能内容有出入,但是就印刷历史来说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亚洲之外的印刷文明.不错.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