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批评(第3辑)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出版 > 媒介批评(第3辑)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4
ISBN:9787303091614
作者:蒋原伦,张柠 编
页数:228页

章节摘录

  宜家:“家”的幻术 “宜家"登场  1998年,一家瑞典公司在当时还略显冷僻的上海西南角开张营业,出售家具以及家居用品。这一年,不少上海居民家中都收到名为“宜家家居”的杂志。200页左右的小册子充斥着西方电影中常见的家庭布置格局,金发碧眼的异国人惬意地栖身在图片中各个角落。若不是旁边标注上价格,很容易混入某类免费赠送的设计杂志。一家“不知名”的新店还有“不寻常”的宣传,让许多普通市民产生皮包公司之类的错觉。确实也有一些按图索骥而去的好事者,他们却带着些许惊奇而又含混不清的体验离去:大多数商品过于昂贵,材质并不贵重,甚至没有镀金的华彩和皮质的阔气。过多的家具和摆设显得卖场过于狭小局促,但总有些新奇的小玩意让人忍不住地往自家搬。“宜家家居”的声名跟随聊天的对象转移,图片的展示,以及部分耐得住路途颠簸的人们传播出来,除却了解它海外名声的人们,最初多在崇尚小资生活的人们中流传。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依旧毫不起眼。正如它所租借的场地——无名大厦的裙房——过路人总会粗粗打量这块陌生的地方,又行色匆匆地离去。  暖昧不清的宜家姿态直至2003年专属商场建成,在此之前它一直都在尝试变换面对顾客的角度。此时,我们居住的房屋也正经历着换脸整容。里弄——石库门、工人新村——几室户加公用部位,普通平房……这些承载父辈和我们生活经验的空间格局在新一轮的城市改造和房产业的膨胀运动中成为“几室几厅几卫”的高层、多层、复式以及别墅。即使对于那些暂时没法拆掉重建的住宅,全新的空间名字替换了原有的称谓。  ……

书籍目录

核心话题:宜家
宜家:“家”的幻术
宜家,或游荡中的叙事美学
积木床第与家庭——IKEA家居商场的精神分析
行走者、沙发和房间——对宜家的精神分析
“宜家”:来自瑞典的城市镇痛剂
行走宜家:宜家的物品体系与消费空间
新视角
网络表情
浅阅读现象学
偶像评论
在话语与街道之中的游荡者——论瓦尔特?本雅明
当代空间
消费年代一条街——有关后海周边购物情况的思考
当都市渔父遭遇吧客——什刹海休闲文化事变
想象的符号空间——被建构的健身房神话
新媒介
博客世界里的骂来骂去
古老发明的现代诠释——星座流行的文化解读
化物欲为游戏——论淘宝网的社区人际互动传播
关于物质文明的时间故事——纪录片传播视野中的传统文化
想象与消费——对网吧的文化研究
当代影像
媒介规约下的美学生态——文学与影视互动关联再解读
自行车的影像生命——两部电影的文化表征分析
美国电视的“类型”研究——以“真实电视”为个案
娱乐世界
媒介视野中“丑角”原型的娱乐价值
西洋经
公民、数字媒介和全球化

作者简介

《媒介批评(第3辑)》主要内容:刘丽君的文章解析了宜家在营造“家”的幻术方面的韬略,从场景和道具等方面着手,将“宜家家居善解人意地把习惯化的日常生活拐进艺术化的画框中,它自身即为场景,又把人们框入场景”的情形细细道来,似在模拟宜家商场引人入胜的效果。薛征的《宜家,或游荡中的叙事美学》,则将宜家作为一个兼具空间和时间性质的文本来阅读,引导人们在意象、线索、折叠等等迂回进行;叶晓倩的《行走宜家》从物体系的视角来读解,走的是鲍德里亚当年的革命路线。《积木、床笫与家庭》等三篇文章对宜家所作的精神分析,针对当代都市人的欲望、情感和心理状态,描述了居室空间和现代家具的精神表征功能,或可说宜家就是当代都市文化的重要表征和切入之媒介。
除专题外,本期还对星座文化、健身房、购物和淘宝网等当下文化现象作了评论,由于当代社会文化呈立体的、多元化的格局,媒介批评对其所作的解析也是动态的和多侧面的,媒介批评不是从固有的文本批评模式出发,更多的是从某一文化的形成路径出发来阐释对象,以开辟了当下社会文化批评的多种通道。

图书封面


 媒介批评(第3辑)下载 精选章节试读 更多精彩书评



发布书评

 
 


精彩书评 (总计2条)

  •     《媒介批评》 第三辑 主编 蒋原伦 张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冯至诚藏书。这一辑的核心话题:宜家。对一家瑞典公司,用了六篇文章进行批评。分别为刘丽君《宜家:“家“的幻术》、薛征《宜家,或游荡中的叙事美学》、刘传雷《积木.床第与家庭——IKEA家居商场的精神分析》、杨壹棋《行走者、沙发和房间——对宜家的精神分析》、张嫣《“宜家”:来自瑞雪的城市镇痛剂》和叶晓倩《行走宜家:宜家的物品体系与消费空间》。学者从身体叙事、文化消费、哲学精神、日常审美、现象场域等等文化视野,对宜家的商业消费文化进行细致入微而又兴味盎然的剖析。最终证明宜家的营销已经构成为独特的文化的营销与营销的文化。另有三篇妙文,也值得摘录。胡纠纠:浅阅读现象学1.语录体,是浅阅读的征侯之一。它使阅读充满跳跃。即便是史书,一本“语录体”的《非常道》也大受欢迎,你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都不影响阅读。2.浅阅读有时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3.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使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快感,世界正在由厚变薄,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4.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度和价值观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个年龄代际间有不同的知识语境和话语系统,要想抹平这道鸿沟,浅阅读成为唯一可行的实用主义办法——我知道故我在。5.深阅读的包围圈在渐渐萎缩。6.媒介批评正在替代传统批评影响人们的意志;新闻背后的真相并没有人关心,反而是人物的冲突和娱乐代的戏剧效果为人们津津乐道,假如你不知道对方嘴中的一个新词,实际上已经在一场交谈中出局。7.浅阅读使人回到常识。浅阅读不是林中路,而是交叉阅读的小径,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阅读迷宫中,深入浅出是必由之路。8.“消费浅阅读”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阅读变革,无论是读图时代的叫嚣,还是阅览当代人事物,大到一件国际时事,小到一份办公文件,浅阅读能够消费最大的信息量。9.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10.阅读是联系社会的触点。11.只有浅阅读,也许是唯一缓解这一症状的方式。而麦克卢汉的预见正在应验:“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12,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她对浅阅读的贡献是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王蔚:当都市渔父遭遇吧客——什刹海休闲文化事变都市乡村什刹海一处休闲 两个视界“日常生活审美化”时尚.共同体布鲁默在《时尚:从阶级分化到集体选择》中谈道,时尚在现代碎片化世界中建立了秩序。西美尔也认为,时尚有助于消除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突出的现代性现象。时尚在消费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强制性社会机制。根据克雷克的观点,现代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时尚的存在与否,而是时尚变化的快慢和节律。吧客的光鲜亮丽的外表反衬着都市渔父的朴素,这个夏天里他们大多穿着短裤拖鞋,或是坐在普通的木制马扎上,或是干脆凭栏而立,有时你还会某个特立独行者高高立在栅栏上,纪念碑般肃穆而足。这些人很少使用昂贵的钓具,简陋的钓竿大多有了年头。有的渔父会同时放下几支钓竿,不停地往来巡视,有些只是守着一支竿,长时间循环着有限的动作:加饵料、抛竿、等候、起竿、等候……不时会有行人在其身后驻足,但指望渔父会头跟你主动攀谈,,即便是跟你客气地寒喧,他们也很少把视线从湖面移开。更多的时候,看客们会自觉地和渔父一起屏息静待鱼儿咬钩的一刻。等待的漫长与集体的静默让人不禁怀疑处身于一场庄严的仪式,然而看到夕阳西下,野鸭归家,波光潋滟,晚风送爽,又会深切感受到其间弥漫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暖的乡村式的融洽。这里同样存在一种想象式的交流。不同于吧客的形象化与视觉化,渔父之间以及渔父与看客之间的交流介质是一种体悟。渔父在周而复始垂钓中获得的快乐,不可能像一瓶啤酒那样即刻与人分享,只可能花费一定的时间去亲身体会,和中国历史上所有时代一样,渔父的世界只能遁入,不能轻易迈进。身体与文化的双重驱逐酒吧文化与什刹海京韵文化的冲突。乡村式休闲文化的衰落休闲时空的聚变吧客与都市渔父所处的两种异质空间在文化跨越过程中改变了人们对休闲空间的体验。在什刹海,酒巴、棋牌室、收费钓场、“三生万物”、“九门胡同”等新空间的持续生产,正是什刹海都市化不断深入的特点和结果。同样,持续进行空间生产,也是现代文化特别是消费文化维持与发展自身的重要行动。新面孔的消费场所都将京韵文化、老北京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等作为一种消费卖点与背景。这种时空聚变正是什刹海休闲文化事变的一个重要的且仍在持续发展的结果,是什刹海告别乡村性、告别区域性卷入一种现代都市化甚至是全球化的独特的抽象与实在的双面表征。怀着旧有的文化理想开始书写新的文化史。参考书籍:[美]迈克.克朗著,杨淑华等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梁振华《媒介规约下的美学生态——文学与影视互动关联再解读》1. 作为语言的文字与影像小说是“通过头脑的想象来看”;电影是“通过肉眼的视觉来看”。([美]乔治.布鲁斯东著,高骏千译:《从小说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2. 对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来说,其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组合方式。各自严密的文法体系及其赖以生成的久远文化传统,可以看做是文字语言的特殊“编码”;不事先进行“解码”工作,语言的世界对我们来不啻于一座诡异的迷宫。3. 对视听语言来说,符号本身与其指涉的对象则几乎是同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无必须遵循的严格法则。4. 与其诅咒图像的平庸肤浅或埋怨文字的单调玄奥,不如廓清各自的表达优势或局限,进而思考二者有无互通的途径。5. 经过艺术手段过滤后的“视觉”,“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这个一般的形式结构不仅能代表眼前的个别事物,而且能代表与这一个别事物相类似的无限多个其他个别事物”。(童庆炳等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 一是“阅读”,一是“观看”。7. 影视使那些得当的闪回镜头,不仅有效地参与了叙事,而且起到了将现实与往事、想象、梦幻浑然一体的作用。而文学的叙事,往往是按时空的顺序进行的。8.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学创作中的“蒙太奇“观念是先于影视的诞生而存在的。9.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乔伊斯、伍尔芙、福克纳、海明威等一批杰出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在文学创作中并不排斥甚至主动吸纳了电影的诸多叙事技巧,但他们的小说始终是脱胎于现实的文学抽象或对现实的文学化改造,他们所开发的经验领域是连“哪怕最灵巧的摄影机也无法进入”的精神空间。这些不同程度吸收了电影的艺术滋养的小说家,并没有迷失在影像的幻境之中。一方面,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象征、隐喻、对比、通感等修辞功能,以类于电影蒙太奇的剪辑组合方式来再现物质现实或探索人类隐密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他们也明显受到了弗洛依德心理学启发,将人的心理变化和精神图景以视像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创造出了一种既借鉴了电影叙事技巧又能充分施展语言文字自身魅力的新型小说范式。2009-1-21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     最值得一看的是宜家文化的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批评的态度已经被消解,但回头看看当初对宜家的文化研究,还是有着一种启示。

精彩短评 (总计11条)

  •     嗨,无病呻吟,纯碎是消费我们。
  •     这本书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不过里面的一些例子倒是可以用来自己研究。。
  •       《媒介批评》 第三辑 主编 蒋原伦 张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冯至诚藏书。
      
      这一辑的核心话题:宜家。
      对一家瑞典公司,用了六篇文章进行批评。分别为刘丽君《宜家:“家“的幻术》、薛征《宜家,或游荡中的叙事美学》、刘传雷《积木.床第与家庭——IKEA家居商场的精神分析》、杨壹棋《行走者、沙发和房间——对宜家的精神分析》、张嫣《“宜家”:来自瑞雪的城市镇痛剂》和叶晓倩《行走宜家:宜家的物品体系与消费空间》。
      学者从身体叙事、文化消费、哲学精神、日常审美、现象场域等等文化视野,对宜家的商业消费文化进行细致入微而又兴味盎然的剖析。最终证明宜家的营销已经构成为独特的文化的营销与营销的文化。
      另有三篇妙文,也值得摘录。
      胡纠纠:浅阅读现象学
      1.语录体,是浅阅读的征侯之一。它使阅读充满跳跃。即便是史书,一本“语录体”的《非常道》也大受欢迎,你可以从任何一页读起,都不影响阅读。
      2.浅阅读有时更意味着“精准化”,更具有细节的力量。
      3.知识、技术与观念的更新使人们不再有坐拥书城的快感,世界正在由厚变薄,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被信息时代阅读的速率打败。
      4.个人的知识体系、认知度和价值观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瓦解,各个年龄代际间有不同的知识语境和话语系统,要想抹平这道鸿沟,浅阅读成为唯一可行的实用主义办法——我知道故我在。
      5.深阅读的包围圈在渐渐萎缩。
      6.媒介批评正在替代传统批评影响人们的意志;新闻背后的真相并没有人关心,反而是人物的冲突和娱乐代的戏剧效果为人们津津乐道,假如你不知道对方嘴中的一个新词,实际上已经在一场交谈中出局。
      7.浅阅读使人回到常识。浅阅读不是林中路,而是交叉阅读的小径,在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阅读迷宫中,深入浅出是必由之路。
      8.“消费浅阅读”成了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阅读变革,无论是读图时代的叫嚣,还是阅览当代人事物,大到一件国际时事,小到一份办公文件,浅阅读能够消费最大的信息量。
      9.浅阅读的消费指征是:快速、快感、快扔。它符合大众流行文化的一切基本品质,迅速享用、迅速愉悦然后迅速抛弃,工业化的大生产所带动的浅阅读虽然为人所诟病,但它的出现和流行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10.阅读是联系社会的触点。
      11.只有浅阅读,也许是唯一缓解这一症状的方式。而麦克卢汉的预见正在应验:“在机械时代,我们完成了身体在空间范围内的延伸,今天,经过一个世纪的电力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
      12,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的,她对浅阅读的贡献是提供了智力上的支持,“去阐释,就是去使世界贫瘠,使世界枯竭——为的是另建一个‘意义’的影子世界”。
      王蔚:当都市渔父遭遇吧客——什刹海休闲文化事变
      都市乡村什刹海
      一处休闲 两个视界
      “日常生活审美化”
      时尚.共同体
      布鲁默在《时尚:从阶级分化到集体选择》中谈道,时尚在现代碎片化世界中建立了秩序。西美尔也认为,时尚有助于消除个人和社会之间的距离,是一种突出的现代性现象。时尚在消费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强制性社会机制。
      根据克雷克的观点,现代和传统文化之间的主要区别不仅在于时尚的存在与否,而是时尚变化的快慢和节律。
      吧客的光鲜亮丽的外表反衬着都市渔父的朴素,这个夏天里他们大多穿着短裤拖鞋,或是坐在普通的木制马扎上,或是干脆凭栏而立,有时你还会某个特立独行者高高立在栅栏上,纪念碑般肃穆而足。这些人很少使用昂贵的钓具,简陋的钓竿大多有了年头。有的渔父会同时放下几支钓竿,不停地往来巡视,有些只是守着一支竿,长时间循环着有限的动作:加饵料、抛竿、等候、起竿、等候……不时会有行人在其身后驻足,但指望渔父会头跟你主动攀谈,,即便是跟你客气地寒喧,他们也很少把视线从湖面移开。更多的时候,看客们会自觉地和渔父一起屏息静待鱼儿咬钩的一刻。等待的漫长与集体的静默让人不禁怀疑处身于一场庄严的仪式,然而看到夕阳西下,野鸭归家,波光潋滟,晚风送爽,又会深切感受到其间弥漫的是一种久违的温暖的乡村式的融洽。这里同样存在一种想象式的交流。不同于吧客的形象化与视觉化,渔父之间以及渔父与看客之间的交流介质是一种体悟。渔父在周而复始垂钓中获得的快乐,不可能像一瓶啤酒那样即刻与人分享,只可能花费一定的时间去亲身体会,和中国历史上所有时代一样,渔父的世界只能遁入,不能轻易迈进。
      身体与文化的双重驱逐
      酒吧文化与什刹海京韵文化的冲突。
      乡村式休闲文化的衰落
      休闲时空的聚变
      吧客与都市渔父所处的两种异质空间在文化跨越过程中改变了人们对休闲空间的体验。
      在什刹海,酒巴、棋牌室、收费钓场、“三生万物”、“九门胡同”等新空间的持续生产,正是什刹海都市化不断深入的特点和结果。同样,持续进行空间生产,也是现代文化特别是消费文化维持与发展自身的重要行动。新面孔的消费场所都将京韵文化、老北京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等作为一种消费卖点与背景。
      这种时空聚变正是什刹海休闲文化事变的一个重要的且仍在持续发展的结果,是什刹海告别乡村性、告别区域性卷入一种现代都市化甚至是全球化的独特的抽象与实在的双面表征。
      怀着旧有的文化理想开始书写新的文化史。
      参考书籍:
      [美]迈克.克朗著,杨淑华等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李鸿祥:《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视觉文化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5。
      梁振华《媒介规约下的美学生态——文学与影视互动关联再解读》
      1. 作为语言的文字与影像
      小说是“通过头脑的想象来看”;电影是“通过肉眼的视觉来看”。([美]乔治.布鲁斯东著,高骏千译:《从小说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
      2. 对成熟的文字符号系统来说,其能指与所指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组合方式。各自严密的文法体系及其赖以生成的久远文化传统,可以看做是文字语言的特殊“编码”;不事先进行“解码”工作,语言的世界对我们来不啻于一座诡异的迷宫。
      3. 对视听语言来说,符号本身与其指涉的对象则几乎是同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并无必须遵循的严格法则。
      4. 与其诅咒图像的平庸肤浅或埋怨文字的单调玄奥,不如廓清各自的表达优势或局限,进而思考二者有无互通的途径。
      5. 经过艺术手段过滤后的“视觉”,“实际上就是一个通过创造一种与刺激材料的性质相对应的一般形式结构来感知眼前的原始材料的活动。这个一般的形式结构不仅能代表眼前的个别事物,而且能代表与这一个别事物相类似的无限多个其他个别事物”。(童庆炳等主编《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一是“阅读”,一是“观看”。
      7. 影视使那些得当的闪回镜头,不仅有效地参与了叙事,而且起到了将现实与往事、想象、梦幻浑然一体的作用。
      而文学的叙事,往往是按时空的顺序进行的。
      8.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学创作中的“蒙太奇“观念是先于影视的诞生而存在的。
      9. 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是:乔伊斯、伍尔芙、福克纳、海明威等一批杰出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在文学创作中并不排斥甚至主动吸纳了电影的诸多叙事技巧,但他们的小说始终是脱胎于现实的文学抽象或对现实的文学化改造,他们所开发的经验领域是连“哪怕最灵巧的摄影机也无法进入”的精神空间。这些不同程度吸收了电影的艺术滋养的小说家,并没有迷失在影像的幻境之中。一方面,他们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象征、隐喻、对比、通感等修辞功能,以类于电影蒙太奇的剪辑组合方式来再现物质现实或探索人类隐密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他们也明显受到了弗洛依德心理学启发,将人的心理变化和精神图景以视像化的方式进行呈现,创造出了一种既借鉴了电影叙事技巧又能充分施展语言文字自身魅力的新型小说范式。
      
      
       2009-1-21于成都北门天开居
      
      
  •       最值得一看的是宜家文化的解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批评的态度已经被消解,但回头看看当初对宜家的文化研究,还是有着一种启示。
  •     本期非常一般~
  •     更像文化批评了。
  •     王蔚:当都市渔父遭遇吧客——什刹海休闲文化事变
    这篇的我摘抄了~~
  •     08年的东西放到现在可能有点不时新了,网吧星座什么的也都司空见惯不愿再讨论。宜家的那几篇稿子倒是值得一读,作者简直抛出自己脑中的全部存货在写宜家
  •     2010.11.24 宜家的解读很有意思
  •     传媒
  •     延续前两辑的精彩
 

外国儿童文学,篆刻,百科,生物科学,科普,初中通用,育儿亲子,美容护肤PDF图书下载,。 零度图书网 

零度图书网 @ 2024